川楝子亚急性毒性实验研究
中药肝肾毒性及肝肾功能检测指标的研究概况

中药肝肾毒性及肝肾功能检测指标的研究概况张茜,金若敏【期刊名称】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年(卷),期】2011(018)008【总页数】3【关键词】中药;肝毒性;肾毒性;肝功能;肾功能;检测指标;综述近年来,关于服用中药引起不良反应的报道屡见不鲜,从马兜铃引起肾中毒事件[1],到小柴胡汤引发急性肝炎[2]的风波,不仅给临床上中药的应用敲响了警钟,还对药物的安全性评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笔者在查阅近10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基础上,就中药肝肾毒性成分进行归纳总结,并对肝肾功能指标的检测方法作一概述。
1 肝肾毒性研究1.1 肝脏毒性成分1.1.1 生物碱类关于此类结构药物的肝毒性报道较多,最典型的是吡咯里西啶类生物碱(PA),包括山冈橐吾碱、野百合碱、千里光碱等,其主要分布于紫草科、菊科、豆科和兰科的植物中,在体内通过CYP450代谢活化后产生毒性,可引起肝细胞出血性坏死、肝巨红细胞症、静脉闭塞症等[3]。
1.1.2 皂苷类如三七、商陆、黄药子等,但毒性机制各有不同,其中黄药子是目前研究最多的皂苷类肝毒性药物,它含有薯蓣皂苷、薯蓣毒皂苷、黄独素及黄独萜A、B、C等毒性成分,既能损害肝细胞,又能影响胆汁排泄,动物实验显示其可致小鼠肝细胞脂肪变性和嗜酸性变,重者小灶性坏死和片状坏死,且病变呈剂量、时间相关性[4]。
1.1.3 毒蛋白类如蓖麻子、望江南子、相思豆等,相思豆蛋白的毒性机制是抑制细胞DNA合成所致,蓖麻毒蛋白的作用机理和相思豆毒蛋白相似,均是阻断了蛋白质的合成[4]。
1.1.4 萜与内酯类此类药物的肝脏毒性在临床上也有较多报道,如主要成分为二萜类、倍半萜类的雷公藤及主要活性成分是呋喃三萜类物质的川楝子,能引起急性中毒性肝炎,出现转氨酶升高、黄疸、肝肿大等[5]。
1.2 肾脏毒性成分1.2.1 生物碱类此类药物的肾脏毒性较低,如益母草含有益母草碱、水苏碱等,对肾小球无损伤作用,但可引起肾间质轻度炎症及少量纤维组织增生、肾小管轻度脂肪变,且随剂量的增大病变也相对加重。
部分中药的毒性总结

中药合理应用1.苦楝皮【中毒机制】本品中含有川楝素、苦楝萜酮内酯、山奈酚等,有毒,对胃肠道有刺激性,不宜持续和过量服用。
【不良反应】一般在服用后可发生头痛、头晕、嗜睡、恶心、腹痛等,可自行消失。
超量服用可中毒,主要表现为:口渴、呕吐、腹痛、腹泻,继而可出现黄疸、肝大、有压痛及叩击痛、肝功能损害、中毒性肝炎,肝、肾、肠出血等,严重时心悸、脉快而弱、血压下降、吞咽困难、视物模糊、四肢无力、震颤麻痹、狂躁、抽搐、室性期前收缩、心力衰竭及休克、知觉丧失而死亡。
【解救措施】(1)中毒后立即催吐,用1:5000的高锰酸钾洗胃及温盐水灌肠,服硫酸钠导泻,而后服用蛋清、面糊或药用炭。
(2)对症治疗:1)出现肠痉挛时,皮下注射阿托品。
2)出现狂躁、抽搐时,用苯巴比妥、安定或水合氯醛等镇静剂。
同时给予保肝、止血、抗休克治疗。
(3)中药治疗:1)全虫1.5g,甘草30g,水煎,当茶饮。
2.芫花【中毒机制】芫花全株有毒,超量服用对胃肠道及皮肤粘膜有强烈的刺激作用。
【不良反应】本品外用可引起局部组织发红,渗出液增加、起泡、糜烂甚至坏死。
内服中毒后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胃部烧灼感、头晕、头痛、痉挛抽搐,尿少、尿闭,出血性下痢,严重时昏迷、脱水、呼吸衰竭等。
【解救措施】(1)早期小心洗胃、导泻,内服生蛋清、牛奶或鞣酸蛋白或阿拉伯胶浆,大量饮服冷浓茶。
静脉滴注5%葡萄糖,纠正水、电解质平衡。
(2)对症治疗:腹痛剧烈时,皮下注射硫酸阿托品0.5mg。
(3)中药治疗:1)黄连9g,山栀9g,黄豆30g,加水至400ml,每2~3小时服2。
Oml,连服2~4剂。
2)白芨9g,研成细粉,1次冲服。
3、北豆根【中毒机制】本品含有苦参碱、氧化苦参碱、臭豆碱、甲基野靛碱等多种生物碱及酚性成分、异黄酮等。
超量易中毒,毒性反应一般在服药后30分钟出现,对胃肠道有较强的刺激作用,能使胆碱能自主神经系统兴奋,还能够反射性兴奋【不良反应】主要是毒性反应,临床表现为头晕、眼花、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恶寒、多汗、面色苍白、昏迷等。
川楝子的药理作用及化学成分

川楝子的药理作用及化学成分【摘要】川楝子,异名楝实、楝子、石茱萸等,其果实类球形,气特异,味酸、苦。
是楝科植物川楝的成熟果实。
川楝子原以“楝实”之名记载于《神农本草经》至《本草正》称川楝子。
《神农本草经》曰:“主温疾伤寒,大热烦狂,杀三虫疥疡,利小便水道”。
川楝子做药用广泛,临床用其治疗男性睾丸疾病、胃病、皮肤病、带状疱疹、淋病、急性乳腺炎、胁痛等多种疾病,效果显著[1]。
川楝子里含有的川楝素具有一定的毒性,早前多用于农业驱虫。
作为驱蛔药物在我国应用时间并不久远。
其化学成分主要包括挥发油、黄酮、萜类等。
本文主要对川楝素药理作用、化学作用及其临床应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药理作用1.1对神经肌肉接头的作用用电子显微镜观察了小鼠在不同时间给以川楝素和肉毒毒素后,膈肌神经肌肉接头超微结构发生改变。
试验表明预先使用于神经肌肉接头的肉毒素对川楝素引起的突触小泡减少有阻碍效应,其它电子显微镜观察表明,川楝素对小白鼠神经-肌肉接头的亚显微结构有着明显的作用,表现在突触隙宽度增加和突触小泡数目减少,但两类变化似乎不同时出现在一个接头。
现已证明,川楝素是一种有效的神经肌肉接头传递阻断剂,其作用部位在突触前神经末梢,方式是抑制刺激神经诱发的乙酰胆碱释放的作用,能阻断神经肌肉接头间正常传递功能等。
1.2对呼吸中枢的抑制作用有学者用大白鼠实验,观察川楝素对膈神经放电和膈肌放电的作用。
结果表明,有大剂量川楝素引起的呼吸衰竭,主要是由于它对中枢的抑制作用[2]。
延脑呼吸中枢部位直接给川楝素的实验支持上述结论。
1.3抗肉毒作用实验证明川楝素具有显著的抗肉毒作用。
在特定的试验条件下,川楝素显著延长肉毒中毒小鼠对间接刺激收缩反应的麻痹时间,与川楝素本身的麻痹时间相近,未见相互协同增强阻遏的现象。
1.4对心血管的作用川楝素能使离体蛙心收缩节律异常,持续1h之后可以自动恢复。
静脉注射川楝素对家兔心血管系统无明显影响。
此外,川楝素可能同时抑制心肌的延迟整流K+电流,其正性肌力作用是继发于APD的延长及ISI的失活减慢。
川楝子的肝毒性及其减毒作用研究进展

川楝子的肝毒性及其减毒作用研究进展
鲍正强;朱建华
【期刊名称】《科技信息》
【年(卷),期】2011(000)032
【摘要】川楝子临床用于治疗多种疾病,疗效显著;但是川楝子容易引起中毒.川楝子中毒症状主要表现为肝等重要器官的损害.如能在不影响其药效的前提下,减弱其毒性,则川楝子的药物活性作用可以得到充分发挥.因此,对川楝子减毒作用的研究意义重大.本文主要对其肝毒性及其减毒作用的研究状况进行综述.
【总页数】2页(P374-375)
【作者】鲍正强;朱建华
【作者单位】皖南医学院;皖南医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川楝子对大鼠肝毒性的时效和量效关系研究 [J], 熊彦红;齐双岩;金若敏;陈德兴;黄怡文
2.白芍对川楝子减毒作用机制研究 [J], 齐双岩;金若敏;梅彩霞;周志兰;崔金刚
3.长链非编码RNA作为川楝子急性肝毒性血清生物标志物的研究 [J], 杨睿;李萍;张伟;李函;杨凡;陆宾;季莉莉
4.川楝子致小鼠肝毒性时效、量效关系研究 [J], 齐双岩;熊彦红;金若敏
5.诃子对川楝子所致肝毒性的减毒作用机制初探 [J], 乌日汉;陈玉花;肖田梅;毕力格;丽丽;孟香花;宝乐尔;韩晓静;白梅荣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川楝子

• (四)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苦楝素能使血 管壁通透性增加,引起内脏出血,以致血压显 著降低、面色苍白、心率增快、皮肤花斑、 脉搏微弱而数,最终可因急性循环衰竭而死 亡。
• (五)泌尿系统不良反应:对肾小管上皮细 胞有刺激及损害,可出现尿频、蛋白尿、血 尿及尿中出现脓细胞。
毒性成分:
• 川楝子有小毒,误食或用量过大可引起中毒,猪对川楝子较 敏感,食150~200g可中毒致死,食后半小时内出现症状,约 2.5h内惊厥死亡。牛、羊、兔及鸟类等动物的中毒症状与 猪相似,一般食后lh出现症状,死亡多发生在24h之内小鼠ip、 iv、sc、po给予川楝素的LD50分别为13.8±1.2mgg/kg、 14.6±0.9mg/kg、14.3±1.5mg/kg和244.2±44.0mg/kg。 iv和sc的化疗指数分别为4.2和4.5。大鼠sc和家兔iv的 LD50分别为9.8mg/kg和4.2mg/kg。小鼠的累积性毒 性:LD50为18.7mg/kg,累积系数K=1.13。猴的亚急性试验 表明,变化最明显的是SGPT,其次是肌无力。SGPT升高的 最低剂量是0-0025MKD×4,是猴计治疗的显效剂量 (0.5MKD×4)的1/6。川楝素在肝脏的含量比其他组织高, 肝脏病理形态学的变化,也比其他脏器明
起的呼吸抑制有轻微的对抗作用。川楝素对清醒
家兔皮层自发电活动未见明显的影响。
• 3.抗肉毒中毒的动物的作用:
• 川楝素对致死量肉毒中毒的小鼠,攻毒 后6小时内给药治疗,其存活率可达80%以 上;对肉毒中毒猴子,攻毒后24小时治疗, 可治愈半数以上;对C型肉毒中毒亦有保护 作用;与抗毒血清合用,可明显降低抗毒 血清用量。以楝素能在神经一肌肉接头处 对抗肉毒的阻遏作用。
急性毒性、蓄积毒性、亚慢性毒性、亚急性毒性、慢性毒性资料区分

易混知识
毒性概念区分 蓄积性毒性(资料不要求,但注意区分)
蓄积性毒性:当化学毒物反复多次(未有时间要求)给动物(实验或靶动物)染毒,化学 毒物进入机体的速度(或总量)超过代谢转化和排泄的速度(或总量)时,化学毒物或 其代谢物在机体内逐渐增加并贮留的现象为化学毒物的蓄积作用。 蓄积作用是发生亚慢性、慢性毒作用的物质基础。 试验目的:求出外源化学毒物的蓄积系数K,了解蓄积毒性的强弱,并为慢性毒性试 验及其他有关毒性试验的剂量选择提供参考。 评价方式: 1.蓄积系数法(accumulation coefficient)以蓄积系数K为指标,一般认为K值越小,蓄 积毒性越大(参考《蓄积系数分级标准》表) 2.生物半减期法(biological half-life, t1/2),根据得到的蓄积极限值可以推断产生中毒的 大概时间。
6
易混知识
毒性概念区分 亚慢性毒性
亚慢性毒性:是指人或实验动物连续较长时间(相当于生命周期的1/10,如大鼠为3 个月)接触较大剂量(相对于低剂量,无剂量下限,但低于LD50,动物无死亡或极少死 亡)外源化合物所产生的毒性效应。 亚慢性毒性试验期限“较长时间”确切天数至今尚无完全统一认识。一般认为在环境 毒理学与药品、食品毒理学中所要求的连续接触为3~6个月,而在工业毒理学中认为 1~3月即可。 现有学者主张进行实验动物90天喂饲试验为亚慢性毒性试验,即将受试物混合物饲 料或饮水中,动物自然摄取连续90天。这是由于有研究报道认为动物连续接触外来化 合物3个月,其毒性效应往往与再延长接触时间所表现的毒性效应基本相同,故不必 再延长接触期限。
2
易混知识
动物分类
动物分类 按实际用途分类:实验动物、经济动物、野生动物、观赏动物。 按遗传学控制分类:近交系动物、突变种纯系动物、纯杂种动物。 微生物学控制方法分类: 1.无菌动物:这种动物无论体表或肠道中均无微生物存在,并且体内 不含任何抗体。 2.悉生动物:是给无菌动物引入已知5~17种正常肠道菌丛培育而成的 动物。 3.无特殊病原体动物:又称屏障系统动物。 4.清洁动物或最低限度疾病动物:该种动物是饲养在设有清洁走廊和 不清洁走廓的设施中,其种群均来自剖腹产。 5.常规动物:指一般在自然环境中饲养的带菌动物。
浅谈参与川楝子中川楝素含量测定能力验证项目的体会

浅谈参与川楝子中川楝素含量测定能力验证项目的体会摘要:参加能力验证项目对于我们检验检测机构而言,相当于参加一场考试,而如何能在每场考试中交出满意答卷,是我们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本文记录了参加本次能力验证的实验分析过程和心得体会。
本次实验参照作业指导书和中国药典,采用岛津LC-MS/MS-8045三重四极杆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提供的川楝子粉末中川楝素的含量进行实验分析,实验内容包括水分检查、含量测定两方面。
本次参加中检院组织的川楝子中川楝素含量测定能力验证项目,取得满意的结果。
关键词:川楝子能力验证液质方法心得体会川楝子为楝科植物川楝MeLia toosendanSieb.et Zucc.的干燥成熟果实。
冬季果实成熟时采收,除去杂质,干燥。
本品有小毒,不宜过量或持续服用。
又因性寒,脾胃虚寒者慎用。
川楝素,又名苦楝素,疏果净,绿保威,楝素,是一种白色结晶粉末,有驱蛔虫,蛲虫和鞭中的作用。
可作为植物源杀虫剂,具有胃毒、触杀和一定的拒食作用。
本文对中检院提供的川楝子粉末中川楝素的含量测定依法进行试验,并分析总结如下:1 方法概述参照中国药典一部川楝子药材质量标准,对中检院提供的川楝子粉末中川楝素的含量测定依法进行试验,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
2 仪器与试药岛津LC-MS/MS-8045三重四极杆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加热回流装置;一级水,甲醇质谱级试剂,川楝素对照品等。
3 液相色谱质谱方法3.1色谱条件色谱柱(Shim-pack Velox C18 (100mm*2.1mm,2.7μm );流速:每分钟0.3ml 柱温:40℃ ;流动相:乙腈-0.01%甲酸溶液 (31:69);理论板数按川楝素峰计算应不低于8000。
3.2质谱条件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检测器;电喷雾离子化(ESI)负离子模式下选择质荷比(m/z)573离子进行检测,监测模式为Q3 SIM模式;雾化气流量:3L/min;加热气流量:10L/min;干燥气流量:10L/min;接口温度:108℃;DL温度:250℃;加热块温度:250℃。
川楝子生品和炒制品对大鼠肝毒性的比较研究

铃子 ,去皮核,治小儿虫病 ”但 目前因为中药炮制 的
不规范临床用药 时并未将两者加 以区分,导致其生 品 和炒制品有可能混用 ,且 目前对于川楝子经炮制后能
否起 到降毒或去毒作用 ,仍未有深入研究证明。故关 于川楝子的毒性 比较研究 ,对 临床安全合理用 药具有
重要 意义 。
观察其外观 、活动性 、饮食量及体重 的变化情况
注:与空白组 比较 ,△P . 5 <O 0 ,AP . l <O O 。
5 讨 论
酶升高是药物性肝病 的特 点 。 ’ 与血清 A T 比, L相 血
3 1 外观情况 .
器械等 。 13 动物分组 。
将5 0只 w s a 大 鼠称重标记 , itr 随机分为空 白组、 生川楝子常用量 5 倍剂量组、 生川楝子常用量 1 0倍剂
量组 ,炒川楝子常用量 5倍剂量组、炒川楝子常用量 1 O倍剂量组。
实验期间, 对照组和各给 药组 w sa 鼠的外观 itr大
・
2 6・
中国 中 医 药 杂志
20 0 8年 1 第 6 2月 卷 第 1期 2
川楝子生 品和炒制 品对大 鼠肝毒性 的比较研 究
王 磊 昆
( 甘肃 中医学院
7 00 ) 30 0
【 摘要 】目的 : 通过观察肝脏 生化指标及组织形 态学的变化 ,来比较分析川楝子生品和炒制 品的肝毒性差异 ,
( 每刷测量一次各组小 鼠体重 ) 连续监测四周, , 末次
给 药 后称 重 , 动脉 取血 ,静 置 1 2小 时,3 0 rm 股 ~ 5 0p ,
1m n离心取血清 ,检测 A T S 、B I 5i L 、A T T L并断椎处死
大 鼠摘取 肝 脏 ,冰 生 理 盐 水 冲 洗 ,滤 纸 吸干 , 电子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川楝子亚急性毒性实验研究作者:乌日汉毕力格乌日罕阿如娜丽丽白梅荣来源:《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22年第09期摘要:目的采用亚急性毒性实验明确川楝子的中毒剂量及对肝、肾组织的损伤程度,阐明川楝子的肝、肾毒性作用,为临床安全合理应用提供工作基础。
方法以川楝子为示例药物,以大鼠为研究对象,川楝子组灌胃相应药物溶液,连续给予21 d,末次给药后取血,分离血清,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肝、肾功能ALT、AST、CREP、UREA、Tg,CHO、TP指标。
结果川楝子可显著提高血清AST、ALT含量,有统计学意义(P<0.05);CHO、TP含量显著下降(P<0.05);Tg,CREP含量差异显著(P<0.05)。
结论川楝子具有一定的肝毒性,并呈现剂量依赖性,2.5714 g/kg剂量时有明显的肝毒性,故临床应用剂量不可超过2.5714 g/kg。
关键词:川楝子;亚急性毒性;肝脏;肾脏中图分类号:R28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22)09-0070-04Experimental Study on Subacute Toxicity of MeLia ToosendanWurihan, Bilige, Wurihan, Aruna, Lili, BAI Mei-rong(School of Mongolian Medicine,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Tongliao 028000, Inner Mongolia)【Abstract】Objective: To determine the toxic dose of MeLia toosendan and the degree of damage to liver and kidney tissues by subacute toxicity experiment, to clarify the liver and kidney toxicity of MeLia toosendan, and to provide a working basis for safe and rational clinical application. Methods: MeLia toosendan was taken as an example drug, and rat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MeLia toosendan group was given the corresponding drug solution by intragastric administration for 21 days, and the blood was collected after the last administration, serum was separated. The liver and kidney functions were detected by automatic biochemical analyzer to detect the ALT, AST,CREP, UREA, Tg, CHO, TP indicators of liver and kidney function. Results: MeLia toosendan could significantly increase serum AST and ALT contents, wit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 and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CHO and TP contents (P<0.05) and Tg and CREP contents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P<0.05). Conclusion: MeLia toosendan has a certain degree of hepatotoxicity, and is dose-dependent. The dose of 2.5714 g/kg has obvious hepatotoxicity, so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dose should not exceed 2.5714 g/kg.【Key words】MeLia Toosendan; Subacute Toxicity; Liver; Kidney川楝子蒙藥名为巴茹日,性凉,具有清巴达干希拉、燥热性希拉乌素、杀虫止痛等功效。
载于《认药白晶鉴》,《无误蒙药鉴》附注为“藏楝”。
《观者之喜》:称其“对巴达干希拉合并症、热性希拉乌素、皮肤瘙痒、新陈浊热等症有良效”[1]。
川楝子有小毒,故使临床应用受限。
研究表明,川楝子炒制和乙醇提取物可产生肝肾毒性,短期内大剂量使用或长期连续使用容易蓄积中毒,肝毒性机制与自由基、炎症因子和脂肪酸的代谢轮廓有关[2-6]。
目前鲜有川楝子生药对肝肾亚急性毒性的研究报道。
亚急性毒性为染毒期不长,或接触毒物时间数十天对机体的重要器官功能或结构引起的损害,估量发生毒性影响的剂量[7]。
肝脏、肾脏是体内药物代谢和排泄的重要场所,也是药物毒性反应的易感靶器官。
由药物所致的肝肾损伤和急慢性肝肾功能衰竭日益加剧[8]。
本研究以生川楝子为示例药物,以大鼠为研究对象,采用亚急性毒性评价川楝子的的毒性、剂量及对肝、肾组织的损伤程度,阐明川楝子的肝、肾毒性作用,为其毒性的深入研究提供工作基础。
1 材料与方法1.1 实验材料1.1.1 动物 SD雄性大鼠,体重为(200±20)g,由辽宁长生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提供(SCXK(辽)2015-0001)。
饲养条件:自由进食饮水,光照12 h,室温24 h维持23±1 ℃。
1.1.2 药品与试剂川楝子由内蒙古民族大学附属医院蒙药制剂室提供;血清天冬氨酸转氨酶(ALT)、丙氨酸转氨酶(AST)、总蛋白(TP)、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CHO)、尿素氮(UREA)、肌酐(CREP)试剂盒均购自上海罗氏诊断产品有限公司。
1.1.3 仪器罗氏全自动生化分析仪(cobas c 311,上海罗氏诊断产品有限公司);移液器(Eppendorf N13462C,德国Eppendorf公司);小型离心机(Eppendorf5430R,德国Eppendorf 公司)。
1.2 实验方法1.2.1 川楝子溶液的制备取川楝子药材,进行粗粉后,过80目筛,备用。
1.2.2 实验动物分组及样本收集取SD大鼠32只,按体重随机分为正常组、川楝子高(2.5714 g/kg)、中(1.2857 g/kg)、低剂量组(0.6429 g/kg),每组8只。
给药前禁食12 h,自由饮水。
除正常组外给药组灌胃相应的川楝子溶液,每日灌胃1次,连续至21 d。
末次给药24 h后,禁食不禁水的条件下,异氟烷麻醉各组动物,从腹主动脉取血,3500 r/min离心10 min分离血清,测肝、肾功能指标。
采集肝、肾组织固定于10%甲醛,对其进行常规脱水、浸蜡、石蜡包埋、切片厚度4 um、进水、苏木精-伊红(HE)染色,中性树胶封片,光镜下观察各组大鼠肝肾病理变化。
1.2.3 数据处理数据应用SPSS 22.0进行分析。
采用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分别进行组间比较。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2.1 一般行为学表现川楝子高剂量组大鼠自发行为减少、行动缓慢、毛发耸立、尿量多且发黄、个别死亡等;中剂量组体重无明显变化、行动缓慢、毛发耸立、饮食排便较正常、无死亡现象;低剂量组未出现明显反应。
2.2 肝、肾生化指标检测结果与正常组比较,川楝子高剂量组ALT、AST显著升高(P<0.05),低剂量组AST显著下降(P<0.01);与正常组比较,川楝子高、中、低剂量组CHO、TP显著下降(P<0.05);川楝子中剂量组TG显著升高(P<0.05),CREA下降(P<0.05)。
提示,川楝子对肝脏具有一定的毒性。
血清TG升高,CHO、TP降低,可能是营养和吸收能力减弱,也提示肝功能受损,肾功能紊乱。
结果见表1,图1。
2.3 肝肾组织脏器指数结果采集大鼠相应脏器,进行精密称定,按脏器指数(mg/g)计算公式:脏器重量(mg)/体重(g),进行计算,与正常组比较,川楝子高、中、低剂量组肝脏指数明显增加(P<0.01),对肾脏指数无影响。
结果见表2。
2.4 病理检测结果肝组织病理检测结果显示,正常组肝小叶结构清晰,中央为中央静脉,肝细胞索和肝血窦大致呈放射状排列,肝细胞圆润、饱满,肝板排列整齐。
川楝子高剂量组肝细胞明显水胀,可见大小不一的水泡;中剂量组个别肝细胞水胀,胞质疏松淡染;低剂量组未见明显异常(见图2)。
肾组织病理检测结果显示,正常组肾小球毛细血管较清晰,肾小管排列紧密,上皮细胞形态正常。
川楝子高剂量组肾小管上皮细胞有明显水肿;中剂量组部分肾小管上皮细胞水肿;低剂量组未见明显异常。
见图3。
3 结论川楝子2.5714 g/kg剂量时具有明显肝毒性;在1.2857 g/kg剂量时未见明显的肝脏毒性,对肾功能有一定影响;在0.6429 g/kg剂量对肝肾未见明显异常。
4 讨论川楝子是蒙医临床疗效显著的清巴达干协日,燥热性协日乌素,新浊热等症的常用蒙药之一。
药物的毒性成分即是发挥药效的主要成分,川楝子含小毒因而极大的限制其药用价值。
川楝子生药对肝肾亚急性毒性的研究报道较少,对肝、肾组织的损伤程度及肝、肾中毒剂量及毒性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清楚[9]。
血清AST、ALT是评价肝功能损伤程度的关键指标[10]。
本实验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川楝子高、中剂量组ALT和AST升高,低剂量组AST和AST水平有统计学意义(P<0.05)。
川楝子高剂量组能明显增加ALT、AST活性,说明川楝子的毒性已造成大鼠肝脏损伤和功能障碍。
血清UREA、CREP是肾功能受损敏感指标。
与正常组比较,川楝子高剂量组UREA呈升高,中剂量组CREP下降(P<0.05)。
本研究表明,川楝子可引起肝功能病理损害,肾功能未出现明显的改变。
提示,在不同等条件下对川楝子毒性肝臟敏感性要高于肾脏。
综上,川楝子亚急性暴露可引起大鼠不同程度的肝脏损害,而肾功能指标未出现具有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改变,表明在2.5714 g/kg,1.2857 g/kg剂量时川楝子可能会触发大鼠潜在的肾毒性反应,可能与其给药剂量紧密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