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经济学参考文献

合集下载

关于产业经济学论文-中国经济论文-经济论文

关于产业经济学论文-中国经济论文-经济论文

关于产业经济学论文-中国经济论文-经济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摘要:产业经济学,作为一个典型的应用经济学科,是基于行业,包括产业结构、产业组织、产业发展、产业布局和产业政策。

其应用性质是运用应用经济学的相关知识来解决企业遇到的经济问题,其理论以及应用有利于快速发展产业经济。

接下来就产业经济学的理论地位与应用性质展开相关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产业经济学;理论地位;应用性质一、产业经济学概述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产业经济学从“产业”这个角度出发,在以工业化为核心的经济领域中探索讨论产业间的结构关系、寻找产业内企业组织结构变化的规律以及研究这些规律的方法。

通过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变化的规律以及存在的各类问题,为国家未来国民经济的发展,相关产业政策的完善与发展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

(一)产业经济学理论在国际上的发展20世纪30年代初形成了哈佛学派,这个学派成立于研究SCP理论范式。

这一理论的形成,标志着产业经济的初步成熟。

在20世纪60年代,在芝加哥有学者批评SCP范式。

因此,芝加哥学派了哈佛学派为主流,直到《产业组织》的出版,表明产业经济学的理论已经达到成熟阶段。

20世纪70年代,奥地利学派出现了,随后的研究开始了理论基础。

直到出现了最权威的经济学教科书,那就是泰勒的《产业组织理论》,后来奥地利学派经济学成为主流的学派,因为它是芝加哥学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二)产业经济学理论在国内的发展新中国成立之初,经济发展缓慢,正处于计划经济阶段的中国缺乏对经济学的研究。

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受到传统范式影响较深,我国一直都处于研究范式探索阶段。

20世纪90年代以后,少数国内经济学者在研究我国出现的产业问题时试着有选择地使用产业经济学相关理论并取得了成效。

后来,大学课程新增设产业经济学,我国从此便开始踏上了产业经济学的发展之路。

中国第一本经济学著作《产业经济学导论》的出现引领了产业经济学研究潮流。

产业经济学相关论文3500字_产业经济学相关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产业经济学相关论文3500字_产业经济学相关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产业经济学相关论文3500字_产业经济学相关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产业经济学相关论文3500字(一):产业经济学视角下的物流产业研究论文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物流产业的发展步伐也在不断加快,受信息技术发展的影响,网络购物趋于普及,逐步向全球化方向发展,这也为物流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本文主要从产业经济学角度对物流产业的发展进行分析与探讨,阐述了相应的见解。

关键词:产业经济学;物流产业;发展在此物流交通事业稳步发展的形势下,物流产业的发展形式备受人们关注,物流产业的发展直接关系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甚至决定着区域范围内的经济增长情况。

物流产业作为新兴产业的代表,其在国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占据地位不断提升,甚至已成为现阶段的支柱型产业。

它的发展与市场经济发展步伐密切衔接,给各行各业的发展带来了促进作用。

接下来文章从产业经济学角度对物流产业的发展进行分析与探讨,首先阐述了物流产业的概念。

一、物流产业概念所谓的物流产业也被称作物流服务业,它是第三产业中的代表,由物流资源聚合并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其中涉及仓储业、运输业以及信息共享等多项因素,整个流程被称作物流产业。

除此之外,物流产业链中还包括装卸搬运以及配送服务等等,物流生产过程中需要对服务模式进行不断调节与优化,使之与产品生产相衔接,尽可能达到资源的有效配置,提高资源利用率,确保物流效率。

简而言之,物流产业是包括信息流、物流与商流等多项因素为一体的产业学科。

有业内人士从产业经济学角度对物流产业概念进行分析,经分析后总结,物流产业是第三产业中的重要产业,对于第二产业与第一产业的发展具有巨大推动作用。

从其属性上进行探讨,主要可归为流通部门与生产服务部门等,其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并为科学技术水平的提升做出有效贡献。

因此,研究人士将物流产业视作服务性产业,同时归属于第三产业范畴[1]。

二、现阶段我国物流产业的发展情况自从进入到21世纪以来,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同时与其他各国之间的经济往来越发密切,体现了经济发展的互动性与开放性,正因如此,许多外资企业积极拓展我国市场,试图在我国经济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与此同时,我国的许多企业也逐步迈向国际市场,以期在国际市场中长远发展。

产业经济学研究方法综述

产业经济学研究方法综述

产业经济学研究方法文献综述产业经济是居于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之间的中观经济,是连接宏微观经济的纽带。

产业经济学是以“产业”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对象包括产业组织、产业结构、产业关联、产业发展、产业布局和产业政策等。

随着产业经济学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各国逐步开始重视产业经济学,相应的研究方法也随之出现,目前对产业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有博弈论、案例研究、系统动力学、计量分析、投入产出分析等。

本文,主要对博弈论、案例研究、经济计量分析以及投入产出分析四种方法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

一、案例研究方法文献综述案例研究方法以实际中的经济现象作为案例,定性定量相结合地分析说明某一经济规律,特别适用于无法精确定量分析的复杂经济事例。

案例分析还能揭示出普遍经济规律在不同的实际环境中所表现出的不同形式,能培养经济学研究人员对实际经济事务中所蕴含的经济规律的敏感性,提高其实际运用经济规律的能力。

上个世纪50年代及以前,产业组织理论学界盛行案例研究法,梅森在哈佛大学创立的产业组织研究小组主要也是运用案例研究方法,他们通过案例方式考察美国主要行业的市场结构情况,对这些行业的市场结构、企业行为进行市值分析,从而研究市场结构对厂商行为和绩效的影响。

随着航空运输业的不断发展,临空经济应运而生,地方区域的发展会促进临空经济的发展;反过来,如果临空经济的发展态势良好也会反哺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然而直接用文字描述会显得太空泛、抽象,而用案例研究的的方法会更加的具体,更加能说明临空经济相关行业的绩效行为以及对市场的影响:如刘雪妮(2009)的《临空经济对区域经济的影响研究——以首都机场临空经济为例》以首都机场临空经济为例,通过投入产出模型分析其对北京市产出和就业的影响程度,并得出结果2006年首都机场临空经济贡献了北京市GDP的8.6%,影响80万个就业岗位;赵文(2011)的《临空经济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耦合作用机理——以首都第二国际机场兴建为例》一文中,为说明临空经济发展与周边区域经济互动的耦合作用机理,以北京新机场的兴建为例,对北京南部临空经济区与河北"环首都经济圈"对接的促成机制以及战略实现路径等给出框架性建议;杨有孝等(2008)的《临空经济发展阶段划分与政府职能探讨——以国际成功空港为例》一文中,通过对爱尔兰香农、美国丹佛、香港赤腊角、荷兰史基浦等国际大型空港及其周边临空经济发展的成功案例分析,提出临空经济发展具有渐进式、跳跃式、更新式和大型航空城等四种发展模式以及临空经济发展经历的准备、成长、成熟、瓶颈和航空城开发等五个阶段及其特征,划分了我国大陆地区空港和临空经济的三种发展类型,并提出了不同阶段政府应采取的政策措施。

产业经济学教案

产业经济学教案

教案产业经济学教学目标:1.了解产业经济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基本理论框架。

2.掌握产业组织、产业结构、产业政策和产业竞争力等核心概念。

3.分析不同产业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

4.探讨产业政策对产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机制。

5.提升学生的产业经济学思维能力和实证研究能力。

教学内容:1.产业经济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1.1产业经济学的定义1.2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1.3产业经济学的学科地位2.产业组织理论2.1市场结构2.2市场行为2.3市场绩效2.4产业组织理论的实证研究方法3.产业结构分析3.1产业生命周期的理论模型3.2产业结构演化的影响因素3.3产业关联与产业链分析4.产业政策4.1产业政策的定义与分类4.2产业政策的制定与实施4.3产业政策的效果评估5.产业竞争力5.1产业竞争力的定义与评价指标5.2产业竞争力的来源与影响因素5.3产业竞争力的提升策略教学方法:1.讲授法:系统讲解产业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和核心概念。

2.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产业案例,引导学生运用产业经济学理论进行分析。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产业政策制定和实施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4.实证研究法:指导学生运用产业经济学的实证研究方法,开展相关课题研究。

教学安排:1.总学时:32学时2.授课方式:每周2学时,共计16周3.课后作业:每章布置一次课后作业,共计5次4.期中考试:第8周进行,考试形式为闭卷5.期末考试:第16周进行,考试形式为闭卷教学评估:1.平时成绩:30%(包括出勤、课堂表现和课后作业)2.期中考试成绩:30%3.期末考试成绩:40%教学资源:1.主教材:《产业经济学》(作者:待定)2.参考文献:《产业组织理论》、《产业结构与政策》、《产业竞争力研究》等3.网络资源:相关学术网站、政策文件、产业报告等教学效果:1.学生能够掌握产业经济学的核心概念和理论框架。

2.学生能够运用产业经济学理论分析实际问题,提出合理的政策建议。

《产业经济学》课程参考书籍

《产业经济学》课程参考书籍

《产业经济学》课后参考书籍建议选用教材:1.《产业经济学》,苏东水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2.《产业经济学》,臧旭恒,徐向艺,杨蕙馨主编,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主要参考书目:1. 刘志彪主编:《现代产业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 邬义钧,胡立君:《产业经济学》,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3. 杨公朴,夏大慰主编:《产业经济学教程》(修订版),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4.[美]斯蒂芬〃马丁著:《高级产业经济学》,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5.[美]泰勒尔著:《产业组织理论》(中译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6.[美]多纳德〃海德里、克〃莫瑞斯著:《产业经济学与组织》,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7.J〃卡布尔著:《产业经济学前沿问题》,中国税务税务出版社2000。

8.[美]刘易斯〃卡布罗著:《产业组织导沦》,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

9.丹尼斯〃卡尔顿、杰弗里〃佩罗夫著:《现代产业组织》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10.谢识予著:《经济博弈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11.张维迎著:《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12.巨荣良、王丙毅著:《新经济视角下的产业组织理论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

13.因内恩•马可—斯达德勒等:《信息经济学引论;激励与合约》,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14.[法]让—雅克•拉丰、大卫•马赫蒂摩:《激励理论,委托—代理模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15.新制度经济学名著译丛,包括《专业化与经济组织》《交易成本经济学》《产权经济学》《反托拉斯经济学》《契约经济学》《制度契约与组织》《经济演化》等,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200316.[美]威廉H.格林:《经济计量分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17.[美]J.约翰斯顿、J.迪纳尔多:《计量经济学方法》(第四版)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18.[美] 斯蒂格勒:《产业组织与政府管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19.[美]钱德勒:《企业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20.孙天琦:《产业组织结构优化论》,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21.[美]潘卡基.格玛沃特著:《产业竞争博弈》,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22.方甲主编:《产业结构问题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产业经济学》相关参考文献与网站1.丹尼斯·卡尔顿:现代产业组织(上下册),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2.杨治:产业经济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3.王俊豪:政府管制经济学导论——基本理论及其在政府管制实践中的应用,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4.王俊豪:中国自然垄断经营产品管制价格生产机制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

5.杨公朴、夏大慰:产业经济学教程,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6.邱风:产业经济学案例[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7.戴伯勋:现代产业经济学,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年版。

8.斯蒂芬·马丁:高级产业经济学,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9.夏大慰、史东辉:产业政策论,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10.邬义均、邱均:产业经济学,中国统计出版社,1997年版。

11.中国人民大学区域经济研究所:产业布局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2.张昕竹:中国规制与竞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13.卢根鑫:国际产业转移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14.谢识予:经济博弈论,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5.G.J.施蒂格勒:产业组织和政府管制,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

16.张维迎:企业的企业家——契约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

17. [法]泰勒尔:产业组织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18.Jeffrey Church,Roger Ware:Industrial Organization——A Strategic Approach(产业组织——战略方法),清华大学出版社,英文影印版,2000年版。

19.查默斯·约翰逊:《产业政策争论》,美国当代研究所,1984年版。

20.于立、王询:《当代西方产业组织学》,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环境资源产业经济学》参考书目

《环境资源产业经济学》参考书目

环境资源产业经济学参考书目(部分)以下所列的参考文献是最低数量的必读文献。

导论环境资源产业经济学纲要(一)国内文献和书籍第一,授课规定教材:1.王天津著:《西部环境资源产业》,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2年。

2.王天津、赵海云著:《环境资源产业经济学原理和应用》,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年5月。

第二,国内部分参考文献:1.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关于建设小康社会的第四个目标和与此相关的政策。

2.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

3. 王天津:《青藏高原人口与环境承载力》,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8年。

4.王天津主编:《中国西部开发大百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年。

5.陈大夫:《资源环境经济学》,北京:地质出版社,2005年。

6. 杨云彦主编:《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年。

7.王文长、李俊峰等:《西部特色经济》,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年。

8.刘国仁:《资源性资产评估》,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9. 张凯:《循环经济理论研究与实践》,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4年。

10.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国际合作司等编:《联合国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系列大会重要文件选编》,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4年。

11.曲富田:《资源经济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年。

12.潘家华:《持续发展途径的经济分析》,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

13.左玉辉:《环境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14.钱易:《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15.历以宁等:《环境经济学》,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5年。

16.盛连喜:《环境生态学导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17.戴星冀、唐松江、马涛:《经济全球化与生态安全》,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年。

产业经济学经典论文

产业经济学经典论文

产业经济学经典论文产业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研究的是关于产业的各种问题,比如产业结构、市场竞争、技术进步、政策等。

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产业,而不是经济系统中某个单独的企业或家庭。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产业经济学经典论文:1. Porter的《竞争战略》《竞争战略》是由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Michael E. Porter)于1980年发表的一篇重要文章。

该文章提出了一种理论,被称为波特竞争理论(Porter’s Five Forces)。

这一理论认为,企业所处的产业环境对其发展具有影响。

作者通过分析五种力量:供应商的议价能力、买家的议价能力、竞争对手、新进入者的威胁和替代品的威胁,来解释了企业所面临的商业环境。

《竞争战略》夯实了产业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同时对商业环境的了解也帮助企业经营者积累经验。

这是一篇长久以来广泛引用的文章,对产业经济学的发展和企业经营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

2. Arrow的《信息不对称》1970年,经济学家肯尼斯·阿罗(Kenneth Arrow)发表了一篇名为《信息不对称的经济》的文章,这篇文章为经济学的信息体制奠定了基础,并对产业经济学的研究产生了影响。

《信息不对称的经济》探讨了经济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对市场效率的影响,并提出了许多对产业经济学实践有用的观点。

它认为市场中的信息并不是充分的,存在着信息不对称,指出了在市场中对于企业、消费者的不确定性因素,会导致市场的失效。

从而指出了政策和产业调适的一些方向。

3. Lucas的《经验计量经济学中剩余理论:对经济计量学家的建议》1988年,经济学家罗伯特·卢卡斯(Robert Lucas)发表了一篇题为《经验计量经济学中剩余理论:对经济计量学家的建议》的文章,该文章在产业经济学领域和其他经济学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卢卡斯在文章中提出了宏观经济学所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即它的理论与现实之间的差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产业经济学参考文献参考文献的引用应当实事求是、科学合理,不可以为了凑数随便引用,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产业经济论文参考文献,欢迎阅读查看。

参考文献一:[1]田洪川,石美霞.制造业产业升级对中国就业数量的影响研究[J].经济评论,2013,(5):68-78.[2]Gerefifi,G.InternationalTradeandIndustrialUpgradingintheApparelcomm odityChain[J].JournalofInternationalEconomics,19991(48)37—70.[3]Kaplinsky,R..GlobalizationandUnequalisation:Whatcanbelearnedfromvaluechainanalysis[J].JournalofDevelopm entStudies,2000,37(2):117-145.[4]JohnHumphrey,ernanceandupgrading:linkingindustrialclusterandglobalvaluechainresearch.IDSworking paper,i20.[5]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79-86.[6]Syrqum,CheneryHB.ThreeDecadesofIndustrialization.The WorldBankEconomicReviews,!989(3):152-153.[7]希克斯.经济学展望[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8]RanadevBaneiji.ExportsofManufacturesfromIndia:AnAppr aisaloftheEmergingPattem.Kielerstudien.Institutfurweltwirtschaf tanderUniversitatIdel[9]MaitinZagler.Economicgrowth,structuralchangeandsearch unemployment[J],ViennaUniversityofEcononiics&B.A,2000.[10]Gali.J.Technology,employmentandbusinesscycle:Dotech nologyshocksexplainaggregatefluctuations?[J].AinericanEconom icReview,1999,89(1)[11]Labini,PS.WhytheInterpretationoftheCobb-DouglasProductionFunctionMustBeRadicallyChanged?[J].StructuraIChangeandEconomicDynamic,1995,6:485-504.[12]Hufi5nan,GW,Wynne,MA..TheRoleofIntratemporalAdjust mentCostinaMultisectorEconoinics,I999,43:317-350.[13]CIower,R.W.TheKeynesianCounter-Revolution:aTheoreticalAppraisal.F.F.HahnandRBrechling(Eds.).Th eTheoryofInterestRates.Macmillan,London,1965.[14]Malinvau(l,E.TheTheoryofUnemploymentT econsidered.B asilBlackwell,Oxford,1977.[15]FabienPostel-Vinay.TheDynamicsofTechnonlogicalUnemployment.Intemationa lEconomicReview,2002,43:737-760.[16]DavidDeaton,PeterNolan.TheNatureofUnemploymentun derTechnicalProgress-inDerekL.Bosworth(Eds).TheEmploymentConsequenceofTechnol ogicalChange,theMacmillandPressLtd,1986.[17]WassilyLeontief,FayeDuchin.TheFutureImpactofAutomati ononWorkers.NewYork,OxfordUniversityPress,1986.[18]DavidSimpson,JimLove,JimWalker.TheChallengeofNewTe chnology,WestviewPress,1987.[19]ZimmennanICTheemploymentconsequencesoftechnolo gicaladvancedemandandlabourcostsin16GermanIndustries.Empi ricalEconomics.1991.(16):253-266.[20]杰里米.里夫金.工作的终结——后市场时代的来临.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21]Banga,Raslimi.InipactofLiberalisationonWagesandEmplo ymentinIndianManufacturingIndustries[J].IndianCouncilforResea rchonInternationalEconomicReIations(ICRIER).2009.[22]Aghion,P.andHoritt.P.GrowthandUnemployment.Reviewo fEconomicStrdies,1994,61:477-494.[23]AtharHussain.TheoreticalApproachestotheEffectsofT echnicalChangeonUnemploymentTheEmploymentConsequenceofT echnologicalChange,theMacmillandPressLtd.1983.[24]DavidDeaton,PeterNolan.TheNatureofUnemploymentun derTechnicalProgress.inDerekL.Bosworth(Eds).TheEmploymentC onsequenceofTechnologicalChange,theMacmillandPressLtd,198 6.[25]OECD,Technology,ProductivityandJobCreation,Paris,199 6.[26]ClasErikssonJsThereaTrade-offbetweenEmploymentandGrowth,OxfordEconomicPapers,199 7,49:77-88.[27]BharatTrehan.ProductivityShocksandtheUnemploymentR ate,EconomicReview,2003,45:13-27.[28]FemandoDelRio.EmbodiedTechnicalProgressandUneme ployment.UniversitycatholiquedeLouvain,InsitutdeTecherechesEc onomiquesETSociales(IRES)DiscussionPaper,2001,No.031.[29]Pissarides,C.A.1990.EquilibriumUnemploymentTheory.B asilBlackwell,London.[30]AghionP,P.HoritLGrowthandUnemployment.ReviewofEco nomicStrdies,1994,61:477-494.参考文献二:[1]莫辉辉,王姣娥.复杂交通网络一结构、过程与机理(M).北京:北京管理出版社,2012.[2]吴建军.城市交通网络拓扑结构复杂性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08.[3]WattsDJ.The"New"ScienceofNetworks[J].AnnualReviewofS ociology,2004,30:243-270.[4]Albert.R,BarabASiA.L.StatisticalMechanicsofComplexNetw ork[J].ReviewofModemPhysics,2002,74(Jan):7-97.[5]BaglerG.AnalysisofTheAirportNetworkofIndiaasaComplexWeightedNetwork[J].PhysicaA,2008,387:2972-2980.[6]周蓓.四川省航空旅游网络空间特征及其结构优化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8:100-104.[7]曾小舟.基于复杂网络理论的中国航空网络结构实证研究与分析P].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1.[8]焦敬娟,王娇娥.海航航空网络空间复杂性及演化研究[J].地理研究,2014:926-936.[9]赵鹏,基于复杂网络理论的多方式城市交通网络的协同研究一城市道路交通网络与城市轨道交通网络[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4.[10]StefanLammer,BjomGehlsen,DirkHelbmg.ScalingLawsint heSpatialStructureofUrbanRoadNetworks[J].Physica,2006:89-95.[11]陈明星.基于空间句法的城市交通特征及其与土地利用关系研究[D].安徽:安徽师范大学,2006.[12]赵金山,狄增如,王大辉.北京市公共交通网络几何性质的实证研究[J].复杂系统与复杂科学,2005:4548.[13]赵俊红.天津市公共交通网络复杂性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0.[14]杨扬.北京市公共交通网络复杂性分析[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1.[15]王少华,钟耳顺等.北京交通网络拓扑结构及可达性格局历史变化研究[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4:9-12.[16]SienkiewiczJ.,HolystJ.A.StatisticalAnalysisof22PublicTrans portNetworksinPoland[J].theProfessionalGeographer,1990,42(1): 72-83.[17]李江,郭庆胜.基于空间拓扑关系的城市交通网络层次结构推理[J].测绘信息与工程,2003:29-31.[18]LatoraV,MarchioriM.IstheBostonSubwayaSmaU-worWNetwork[J].PhysicalA,2002,313(1):109-114.[19]李进.交通网络复杂性及其优化研究[P]天津:天津大学,2009.[20]王杨超.上海市轨道交通网络的复杂网络特性研究[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9:33-36.[21]张晋.城市轨道交通线网结构特性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4.[22]王海燕.基于复染网络的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形态分析[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4.[23]刘伟.基于复杂网络理论研究轨道交通线网对城市交通网络影响.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二009.[24]胡一紘.基于复杂网络的交通网络复杂性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8.[25]王云琴.基于复杂网络的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连通可靠性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08.[26]刘伟.基于复杂网络理论研究轨道交通线网对城市交通网络影响[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08.[27]BaiTatA.,Barth^lemyM.,Vespignani,A.theEffectsofSpatialConstraintsontheEvolutionofWe ightedComplexNetworks[J].JournalofStatisticalMechanics:Theor yandExperiment,2005,5:1-20.[28]LatoraV,MarchioriM.IstheBostonSubwayaSmall-worldNetwork[J].PhysicalA,2002,313(1):109-114.[29]鲁斌.几类复杂网络度量性质和拓扑性质的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30]刘志谦,宋瑞.基于复杂网络理论的广州轨道交通网络可靠性研究[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10,5:194-201.1.中文参考文献2.MBA参考文献3.参考文献的写法4.日语参考文献5.医学综述参考文献6.动物医学参考文献7.法学论文参考文献8.文秘专业论文参考文献9.动画专业论文参考文献10.会计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