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所含化学成分

合集下载

中药化学成分与疗效的关系

中药化学成分与疗效的关系

中药化学成分与疗效的关系一种中药往往含有许多的化学成分,但并不是所有的成分都能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

根据医药工作者长期实践经验和现在的科学认识水平,通常将中药所含的化学成分分为有效成分和无效成分两类。

所谓有效成分一般是指具有生物活性,能用分子式和结构式表示并具有一定的物理常数(如熔点、沸点、溶解度、旋光度等)的单体化合物,也称有效单体,如麻黄碱、小檗碱、延胡索乙素、黄芩苷、槲皮素等。

如尚未提纯成单体而只是某一种结构类型的混合物者,一般称为有效部位,如麻黄生物碱、人参皂苷、芸香油等。

对中药化学成分所作的这种划分是相对性的。

例如鞣质,在多数中药中对于治疗疾病不起主导作用,被视为无效成分,而在地榆、五倍子等中药中因其具有收敛、止血和抗菌作用,故为有效成分。

确定中药某些化学成分是否为有效成分,也有一个认识过程。

例如早年认为黄酮类为无用的色素,现在知道是一类具有多方面生物活性的成分。

对糖类、氨基酸、鞣质以前不甚了解其药用价值,随着研究的深入及水平的提高,对其活性的认识愈加丰富。

凡临床用之有效而尚未发现其有效成分的中药,应以疗效为基础,进一步寻找其有效成分,不可盲目的否定其药用价值。

对中药化学成分的认识不能被目前的研究水平所局限,随着药理实验和临床应用的不断进展,将会发现更多的有效成分。

无论有效成分还是无效成分,都应进行研究。

某些无效成分亦可有药用意义。

如一些有机酸生物活性尚不明了,但因其能与本来不溶于水的有效成分生物碱结合,生成可溶于水的生物碱盐,就可使生物碱在液体制剂如汤剂、口服液中充分溶解从而使药效得以发挥。

另外,为了提取有效成分去除无效成分。

也需对药物的各种化学成分有全面的了解。

某一中药含有多种有效成分,即可产生不同的作用,如甘草含有的甘草次酸有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含有的黄酮苷可产生缓解胃肠平滑肌痉挛作用;罂粟壳含有的吗啡、可待因、罂粟碱可分别产生镇痛、镇咳、扩张血管作用。

这正说明了中药功效和应用的多样性,因而从一定意义上讲,一味中药也就是一个小复方。

中药中的化学成分

中药中的化学成分

中药中的化学成分包括蛋白质、氨基酸、糖类、油脂、色素、维生素、无机盐、有机酸、挥发油、生物碱等。

这些成分是中药发挥医疗作用的基础,每一种成分都可能具有独特的药理作用和临床效果。

具体来说,一些常见的中药化学成分,如挥发油和生物碱,具有抗菌、抗炎、抗肿瘤等药理作用;氨基酸和维生素则具有促进人体代谢、增强免疫力等作用;糖类和油脂则能提供能量;而色素则有助于改善中药的口感和外观。

由于中药的化学成分复杂多样,因此针对不同的疾病,中药的药理作用和临床效果也会有所不同。

在选择和使用中药时,需要结合患者的具体病情和身体状况,并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使用。

《中药化学》课件-PPT

《中药化学》课件-PPT

(一)溶剂提取法:根据被提取成分的溶 解性能,选用合适的溶剂和方法来提取。
作用原理
浸润、渗透
溶解
扩散、置换
二、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方法—溶剂提取法
1.溶剂的选择 ➢溶剂选择要点:相似相溶原则 ➢常用溶剂分类:水
亲水性有机溶剂 亲脂性有机溶剂 ➢溶剂极性由强到弱顺序: 水>甲醇>乙醇>丙酮>正丁醇>乙酸乙酯>乙 醚>氯仿>苯>石油醚
• 菌类多糖多具有抗肿瘤活性,例香姑多糖、灵芝 多糖
• 动物多糖如肝素、透明质酸、甲壳素等。
二、 苷类化合物
(一)苷类的含义
苷类又称甙类或配糖体,是糖或糖的衍生 物与另一非糖物质通过糖的端基碳原子联接而 成的化合物。
苷元:非糖的部分,常见的有黄 R 酮,蒽醌等。 X 苷原子: C 、O、N、S
苷键:将二者连接起来的化学键
二、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方法—溶剂提取法
2. 提取方法 ➢ 煎煮法 ➢ 浸渍法 ➢ 渗漉法 ➢ 回流提取法 ➢ 连续回流提取法
比较: 1)溶剂用量 回 流法>连续回流法 2)提取时间:连 续回流法>回流法 3)提取效率: 连续回流法>回流法
二、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方法
(二)水蒸气蒸馏法
用于提取能随水蒸气蒸馏而不被破坏的难 溶于水的成分。常用于挥发油的提取。
➢ 有效部位:具有生物活性的混合成分。 ➢ 无效成分:没有生物活性的成分。 注:有效成分、无效成分的划分不是绝对的。
一、中药化学成分简介
1. 糖类 2. 苷类 3. 醌类 4. 香豆素类 5. 黄酮类 6. 萜类和挥发油
7. 生物碱 8. 甾体类化合物 9. 三萜类化合物 10. 鞣质
二、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方法
括邻菲醌和对菲醌两种。

中药化学总结

中药化学总结

第一节中药化学成分分类1.极性最弱的是:乙酸乙酯。

2.水蒸气蒸馏法主要用于提取:挥发油。

3.两相溶剂卒取法的原理为:根据物质在两相溶剂中分配比不同(分配系数K)。

4.樟木中樟脑的提取方法采用的是:升华法。

5.利用中药中各成分沸点的差别进行提取分离的方法是:分馏法。

6.不宜用煎煮法提取的中药化学成分是:挥发油。

7.判断中药化学成分结晶纯度的依据是:结晶的熔点和熔距。

8.分配纸色谱的固定相是:滤纸中所含的水。

9.在水中不溶但可膨胀的分离材料:葡聚糖凝胶。

10.采用透析法分离成分时,可以透过半透膜的成分是:无机盐。

11.用TCL检验化合物的纯度时,多采用:三种展开系统。

12.磺酸型阳离子交换树脂可用于分离:生物碱。

13.可用PH梯度卒取法分离的化合物类型是:蒽醌类。

14.提取非挥发性,对热稳定的成分以水为溶剂时常用:煎煮法。

15.用有机溶剂加热提取一般采用:回流法。

16.一种省溶剂,效率高的连续提取装置但有提取物受热时间长的缺点的是:沙氏或索氏提取法。

17.不加热,提取比较完全,但费时,消耗容量大的方法是:渗漉法。

18.常用的超临界流体是:二氧化碳。

常用的极性溶剂是:乙醇。

19.欲纯化总皂苷通常采用:醇醚法。

20. 提取生物碱常用方法是:酸碱法。

21.用于除去亲脂性色素是:活性炭。

22.主要根据氢键吸附原理分离物质的方法:聚酰胺色谱法。

23.主要根据解离程度不同分离物质的方法:离子交换树脂法。

24.主要根据沸点高低分离物质的是:分馏法。

25.主要根据分子极性大小分离物质的方法是:硅胶柱色谱法。

26.常用于吸附水溶液中非极性色素的是:活性炭27.不适合分离酸性物质的是:氧化铝。

28.适合分离酸性物质的常用极性吸附剂是:硅胶。

29.提取含有大量淀粉等多糖中药成分采用的方法是:浸渍法。

30.除去多糖的常用方法是:水醇法。

31.聚酰胺的吸附原理:氢键吸附。

聚酰胺色谱法中洗脱能力强的是:二甲基甲酰。

适合采用聚酰胺分离纯化的是:黄酮。

中药化学

中药化学

1、中药化学是一门结合中医药基本理论和临床用药经验,主要运用化学的理论和方法及其他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等研究中药化学成分的学科。

2、有效部位:一种主要有效成分或一组结构相近的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部位。

3、有效成分:具有生物活性,能起防病治病的作用的化学成分。

4、各类化学成分的主要生物合成途径乙酸—丙二酸途径(AA-MA):合成脂肪酸类、酚类、醌类甲戊二羟酸途径(MVA):合成萜类、甾类莽草酸途径(桂皮酸途径):具有C6-C3及C6-C1基本结构的化合物氨基酸途径:生物碱极性:石油醚〈四氯化碳〈苯〈二氯甲烷〈氯仿〈乙醚〈乙酸乙酯〈正丁醇〈丙酮〈乙醇〈甲醇〈水〈酸水提取方法:煎煮法、浸渍法、渗漉法、回流提取法、连续回流提取法1、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方法(1)溶剂提取法(2)水蒸气蒸馏法(3)超临界流体萃取(4)其他方法2.中药有效成分的分离精制方法溶剂法溶剂分配法沉淀法分馏法膜分离法升华法结晶法色谱分离法1)吸附色谱2)凝胶过滤色谱3)离子交换色谱4)大孔树脂色谱5)分配色谱3.中药有效成分的波谱测定(1)IR:功能基的确认、芳环取代类型的判断(2)UV:判断共轭体系中取代基的位置、种类、数目(3)氢核磁共振(化学位移、偶合常数、质子数):质子类型、氢分布、核间关系。

双照射技术NOE:核增益效应碳核磁共振:质子类型、碳分布、核间关系、弛豫时间二维核磁共振:化学结构间不同位置H之间的关系①同核化学位移相关谱 H- H COSY氢-氢化学位移相关谱:确定质子化学位移和质子之间的偶合关系、连接顺序② H检测的异核化学位移相关谱HMQC( H核检测的异核多量子相关谱):反映 H核和与其直接相连的 C的关联关系,以确定C-H偶合关系HMBC( H核检测的异核多键相关谱):碳链骨架的连接信息、有关季碳的结构信息及因杂原子存在而被切断的偶合系统之间的结构信息(4)MS:确定化合物分子量、元素组成以及由裂解碎片检测官能团、辨认化学合物类型、推导碳骨架电子轰击(EI-MS)、化学电离(CI-MS)、场解吸(FD-MS)、快原子轰击(FAB-MS)、电喷雾电离(ESI-MS)、液体二次离子(LSI-MS)、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MALDI-MS)、串联(MS-MS)1、苷(配糖体)是糖和糖的衍生物与非糖物质通过糖的端基碳原子连接而成的一类化合物苷元(配基)—苷中的非糖部分苷键—苷中的苷元与糖之间的化学键苷键原子—苷元上形成苷键以连接糖的原子按苷键原子分类:氧苷、氮苷、硫苷、碳苷按苷元的化学结构:蒽醌苷、黄酮苷、吲哚苷、香豆素苷乙酰解反应易难顺序:1→6﹥ 1→4﹥ 1→3 ﹥ 1→2糖和苷类的检识(1)Molish反应:a-萘酚乙醇+浓硫酸→两液面间有紫色环→糖或苷类,碳苷和糖醛酸(-)(2)菲林反应Fehling:红砖色沉淀→含有还原糖多伦反应Tollen:银镜→还原糖将反应滤液酸水解后再进行F和T,如(+),存在多糖或苷类一、分类与结构:中药中一类具有醌式结构(共轭二酮)的化学成分。

中药化学成分与药效物质基础

中药化学成分与药效物质基础

中药化学成分与药效物质基础中药化学结构的主要结构类型包括:香豆素类化合物、醌类化合物、苯丙素类化合物、本脂素类化合物、黄酮类化合物、有机酸、强心苷、萜类化合物、生物碱、甾体皂苷、鞣质三萜皂苷等。

有效成分:具有生物活性、能起防病治病作用的化学分成。

无效反应,没有生物活性和防病治病作用的化学成分。

如多糖、蛋白质、鞣质、色素、树脂、油脂和蜡、无机盐等。

中药化学成分的理化性质研究包括:碱性、酸性、挥发性、旋光性、水中溶解性、有机溶剂中溶解性、性状、发泡性、溶血性、荧光性质、显色反应、沉淀反应、氧化还原反应、酶解反应、水解反应。

从药材中提取化学成分的方法有:溶剂法、水蒸气蒸馏法以及升华法等。

用溶剂法提取中药材的有效成分,常用的方法有浸渍法、渗漉法、煎煮法、回流提取法、连续回流提取法、超声提取法和超临界萃取法等。

中药化学成分分离的原理:根据物质溶解度差别进行分离、根据物质在两相溶剂中的分配比不间进行分离、根据物质的吸附性差别性进行分离、根据物质分子大小差别进行分离、根据物质解离程度不同进行分离以及根据物质的沸进行分离。

中药化学成分是遣药组方的物质基础。

中药主要是复方用药,从化学成分上看,可能存在同一种药共存成分之间和异种中药成分之间的复合作用。

中药化学在中药质量控制重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中药指纹图谱重各种色谱法、光谱法、核磁共振波谱、质谱及其联用技术、DNA分子诊断技术、X射线衍射法等现代分析技术的运用。

生物碱主要分布于植物界,在动物界中少有发现。

生物碱绝大多数存在于双子叶植物中,已知有50多个科的120多个属中存在生物碱。

生物碱在植物体内多数集中分布于某一器官或某一部位,如金鸡纳生物碱主要分布在金鸡纳树皮中。

目前较新的分类方法是按生源途径结合化学结构类型分类。

主要要求掌握以下五种基本母核类型生物碱的结构特征。

(1)吡啶类生物碱:此类生物碱多来源于赖氨酸,是由吡啶或哌啶衍生的生物碱。

(2)莨菪烷类生物碱:此类生物碱多来源于鸟氨酸,由莨菪烷环系的C3-醇羟基与有机酸缩合成酯。

中药制剂中各类化学成分分析

中药制剂中各类化学成分分析

中药制剂中各类化学成分分析第一节生物碱类成分分析1.含生物碱的中药有三尖杉、麻黄(麻黄碱)、黄连(小檗碱)、黄柏(小檗碱)、乌头(乌头碱)、延胡索(延胡索乙素)、粉防已(粉防已碱)、颠茄(莨菪碱、东莨菪碱)、洋金花(莨菪碱、东莨菪碱)、贝母(贝母素甲、乙,贝母碱)、百部等。

2.生物碱定性鉴别:取分离提取得到的生物碱(麻黄碱)供试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0.5mg的溶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盐酸麻黄碱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0.5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

吸取供试品溶液2ul,对照品溶液1u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苯-醋酸乙酯-甲醇-异丙醇-浓氨试剂(12:6:3:3:1)为展开剂,置氨蒸气预饱和的展开缸内,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灯(365nm)下检视。

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

3.生物碱含量测定色谱条件: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相硅胶为填充剂;以甲醇-水(50:50)为流动相;流速1.0ml/min;检测波长为254nm;柱温为室温;理论塔板数按盐酸麻黄碱计算应不低于3000.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取分离提取得到的麻黄碱供试品,加醋酸乙酯制成每1ml含0.1mg的溶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对照品溶液的制备:取盐酸麻黄碱对照品,加醋酸乙酯制成每1ml含0.1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

测定法: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和供试品溶液10u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第二节黄酮类成分分析1.含黄酮的常用中药有槐米(芦丁,槲皮素)、黄芩(黄芩苷)、葛根(葛根素)、陈皮(橙皮苷)、银杏叶(芦丁、槲皮素)、淫羊霍(淫羊苷霍)等。

2.黄酮的定性鉴别薄层色谱法:硅胶色谱分离弱极性化合物较好,聚酰胺色谱分离含游离酚羟基的黄酮及其苷类较为理想,而纤维素薄层适用于分离多糖苷混合物。

取分离提取得到的黄酮葛根素液1ml,加75%乙醇溶液5ml,摇匀,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葛根素对照品,加75%乙醇制成每1ml含0.1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

中草药的主要化学成分

中草药的主要化学成分

中草药的主要化学成分
中草药的主要化学成分包括:
1. 生物碱:如麻黄碱、阿托品、咖啡因等。

2. 鞣质:如丹宁酸、栲胶等。

3. 挥发油:如薄荷脑、樟脑、柠檬烯等。

4. 多糖类:如葡萄糖、果胶、麦芽糖等。

5. 苷类:如皂苷、甾苷等。

6. 酚类:如黄酮类、酚酸类、酚氨等。

7. 生物鹼类:如槲皮素、咖啡鹼、豆辨醌、藥巷醌、野豬草堿、纈帶菖蒲堿等。

8. 醣苷类:如农术次氏糖等。

9. 胺类:如肌氨酸、赭石胺等。

10. 胆硷类:如胆硷胆行、胆硷苦杏等。

在不同的中草药中,其主要化学成分及含量各不相同,因此具有不同的药理活性和临床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所含化学成分
中药所含化学成分包括多种化合物,如生物碱、黄酮类、黄酮苷、多糖、挥发油、酚酸、皂苷、甾醇、多肽等。

具体的化学成分以不同中药材为准,下面列举几种常见中药及其主要成分:
1. 当归:主要成分包括川芎内酯、川芎嗪、川芎咔啉、川芎咔啉巴氧头等。

2. 阿胶:主要成分是由驴皮经水解制得的胶蛋白。

3. 人参:主要成分为人参皂苷,包括人参皂苷Rg1、Rg2、
Rg3、Rf、Re、Rb1、Rb2、Rb3等。

4. 甘草:主要成分为甘草酸、甘草甜素、甘草甜素二酸等。

5. 三七:主要成分包括皂苷类、三七甙、三七皂苷酸等。

6. 当归:主要成分包括川芎内酯、川芎嗪、川芎咔啉巴氧头等。

需要注意的是,中药的药效往往是由多种化学成分共同作用形成的,而且中药的成分复杂多样,其中还存在着许多未知的成分。

因此,中药的药效与其中所含的化学成分之间的关系仍然有待深入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