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消瘦的名词解释
病理解剖学名词解释

癌:指上皮来源的恶性肿瘤。
癌前病变:癌前病变是指某些具有癌变潜在可能性的病变长期存在即有可能转变为癌。
阿米巴病:由溶组织内阿米巴原虫感染人体所致。
B:槟榔肝:慢性肝淤血时,肝小叶中央区因严重淤血呈暗红色,小叶周边部的肝细胞因脂肪变性呈黄色。
因此在肝切面上构成红黄相间的形如槟榔切面的条文,称为槟榔肝。
变性:代谢障碍导致细胞内或细胞间质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产物异常堆积。
变质:炎症局部组织发生的变性和坏死称为变质。
玻璃样变性:细胞内、血管壁和结缔组织中出现均质、粉染的毛玻璃样半透明蛋白质蓄积。
病理性钙化:骨和牙之外的其他部位出现钙盐沉积。
瘢痕组织:指肉芽组织改建成熟形成的纤维结缔组织。
不典型增生:又称异型增生,指细胞增生活跃,并伴一定程度异型性的病变,本身尚不具备癌的诊断标准。
白血病:它是造血干细胞的恶性肿瘤,以骨髓被肿瘤细胞弥漫性替代为特征。
C:创伤愈合:指机体遭受外力作用,皮肤等组织出现离断或缺损后的愈合过程,表现出各种组织再生过程的协同作用。
充血:局部血管内血液含量增多。
D:凋亡:依赖能量的细胞内死亡程序活化导致的细胞自杀,不引起周围组织炎症反应的活体内单个细胞死亡。
动脉性充血:器官或组织内细动脉输入量增多而发生的充血。
动脉粥样硬化:指一种与血脂异常及血管壁成分改变有关的动脉疾病,主要累及弹力型动脉和弹力肌型动脉。
病变特征是血浆内脂质,主要是胆固醇和胆固醇酯浸润和沉积于大、中动脉内膜,形成粥样硬化斑块,使动脉变硬,心、脑、肾等动脉管腔狭窄甚至闭塞,从而导致贫血性梗死等病变。
大叶性肺炎:多为肺炎链球菌感染引起的以肺泡内弥漫性、急性纤维素渗出为主的急性炎症,病变通常累及肺大叶的全部或大部。
E:恶病质:机体极度消瘦,显著衰弱和严重贫血的状态称为癌性恶病质。
F:肥大:细胞、组织和器官的体积增大,多由实质细胞体积增大所致,可有数量增多。
蜂窝织炎:疏松结缔组织的弥漫性化脓性炎,常发生在皮肤、肌肉和阑尾。
主要由溶血性链球菌引起。
《儿科护理学(二)》名词解释

儿科护理学:是一门研究小儿生长发育规律,儿童保健,疾病预防和护理,以促进儿童身心健康的护理科学。
生长:指小儿各器官、系统的长大和形态变化,可测出其量的变化。
发育::指细胞、组织、器官的分化完善和功能上的成熟,为质的改变。
体重:为各器官、组织及体液的总重量。
是小儿裸体的重量。
身长:从头顶到足底的全身长度。
上部量:从头顶到耻骨联合上缘。
下部量:从耻骨联合上缘到足底。
头围:经眉弓上方、枕后结节绕头一周的长度,与脑的发育密切相关。
胸围:沿乳头下缘水平绕胸一周的长度。
腹围:平脐水平绕腹一周的长度。
前囟:顶骨和额骨边缘形成的菱形间隙。
后囟:顶骨和枕骨边缘形成的三角形间隙。
感知:是通过各种感觉器官从环境中选择性的获取信息的能力。
注意:人对某以部分或某一方面的选择性警觉,或对某一刺激的选择性反应为注意力。
记忆:是将所获得的信息储存和“读出“的神经活动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和回忆。
思维:是人应用理解、记忆和综合分析能力来认识事物的本质和掌握其发展规律的一种精神活动,是心理活动的高级形式。
低体重:小儿体重低于同年龄、同性别正常儿童体重平均数减2个标准差。
消瘦:小儿体重低于同性别、同身高正常儿童体重平均数减2个标准差。
矮身材:小儿身高(长)低于同年龄正常儿童身高平均数减2个标准差。
体重过重:小儿体重超过同年龄、同性别正常儿童体重平均数加2个标准差。
屏气发作:为呼吸运动暂停的一种异常行为,常在情绪急剧变化时出现。
遗尿症:正常小儿自2~3岁起已能控制膀胱排尿,如5岁后仍发生不随意排尿即为~学习困难:亦称学习障碍,指在获得和运用听、说、读、写、计算、推理等特殊技能上有明显困难,并表现出相应的多种障碍综合征。
儿童保健:是通过研究儿童生长发育规律及影响因素,依据促进健康、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对儿童群体或个体采取干预措施,提高儿童生命质量,保证和促进儿童身心健康的综合性防治医学。
计划免疫:是根据传染病的疫情监测,人群免疫状况及小儿免疫特点的分析,按照免疫学原理制定免疫程序,有计划的使用生物制品进行人群预防接种,以提高人群的免疫水平,达到控制乃至最终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
(完整版)诊断学名词解释精华版

1.发热(fever):当机体在致热源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称发热.2.热型:许多发热性疾病时,体温曲线的形状可有一定规律性,称为热型.3.稽留热(continued fever):体温恒定地维持在39-40℃以上的高水平,达数天或数周,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摄氏度,常见于大叶性肺炎、斑疹、伤寒及伤寒高热期.4.弛张热(remittent fever):又称败血症热型.体温常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波动范围超过2℃,但都在正常水平.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及化脓性炎症等.5.波状热:体温逐渐上升至39度或以上,数天后又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持续数天后又逐渐升高,如此反复多次,多见于布氏杆菌病。
6.间歇热:体温聚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无热期可持续1天至数天,如此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
常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
7.回归热:体温急剧上升至39℃或以上,持续数天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水平。
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后规律性交替一次。
可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等。
8.不规则热:发热的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可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等。
9.症状(symptom):患者主观感受到不舒适或痛苦的异常感觉或病态改变。
10.体征(sign):医师客观检查到的患者身体方面的异常改变。
11.水肿(edema):人体组织间隙有过多的液体积聚使组织肿胀称为水肿.12.咯血(hemoptysis) :喉及喉以下呼吸道任何部位的出血,经口排出者称咯血.13.牵涉痛(referred pain):是指内脏器官或深部组织的疾病引起的疼痛,可在体表的某一部位也发生痛感或痛觉过敏区.14.发绀(cyanosis):又称紫绀,是指血液中还原血红蛋白增多,使皮肤、粘膜呈青紫色的表现.15.中心性发绀:由于心肺疾病导致SaO2降低所指的发绀.16.呼吸困难(dyspnea):是指患者感到空气不足,呼吸费力:客观表现呼吸运动用力,重者鼻翼扇动,张口耸肩,甚至出现发绀,呼吸辅助肌也参与活动,并伴有呼吸频率,深度与节律的异常.17.三凹征:吸气性呼吸困难时,患者表现为胸骨上窝、锁骨上窝和肋间隙明显凹陷。
消瘦的识别与处理

肿瘤性疾病
心血管系统
各系统恶性肿瘤如肝癌、 食管癌、胃癌、淋巴瘤等。
血液系统Hale Waihona Puke 泌尿生殖系统 神经精神系统 呼吸系统
消瘦的少见病因
RARE CAUSES OF THE EMACIATION
结缔组织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创伤、大手术后 佝偻病、 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 久服泻剂或对胃肠 有刺激的药物 神经性厌食及抑郁等 心理性疾病 酒精依赖
消瘦的常见病因
COMMON CAUSES OF THE EMACIATION
首先需注意是否为生理性消瘦
若患者因劳动量、运动量过大,或因生长 发育、妊娠、哺乳等生理过程导致体内脂 肪与蛋白质消耗增加出现的消瘦,称为生 理性消瘦。通常经休息调整、补充营养, 体重很快就会恢复至原来水平。
如果短期内出现不明原因消瘦, 且伴有食欲缺乏、乏力倦怠等症 状,经休息调整后仍不恢复,则 可能是罹患某些疾病的先兆。
• • • 营养摄入不足 营养消化吸收及利用障碍 营养需要增加或消耗过多
CLASSIFICATION
消瘦的分类
CLASSIFICATION OF THE EMACIATION
CLASSIFIC -ATION
小儿营养不良、佝偻病口腔溃疡、 下颌关节炎、食管肿瘤、急慢性感 染、尿毒症、恶性肿瘤、肾上腺皮 质功能减退、垂体前叶功能减退、 神经性厌食抑郁症
3.伴随症状
(1)食欲亢进:多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和糖尿病。 (2)食欲减退:多见于全身严重感染、恶性肿瘤、慢性肾 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神经性厌食症(可与暴饮暴食交替 出现)等。 (3)发热:多见于严重的感染性疾病、某些恶心肿瘤(如 淋巴瘤等)。 (4)腹泻:多见于炎症性肠病、慢性胰腺炎,吸收不良综 合征、甲亢等。 (5)神经症状:如长期失眠、焦虑、精神紧张、忧郁等。
病理名词解释

病理学名词解释(总论)l、肥大:发育正常的细胞体积长大,或发育正常的器官因实质细胞的体积长大,致器官体积增大,称为肥大。
2、增生:细胞分裂增殖,数量增多或组织器官因实质细胞数量增多,导致组织和器官体积增大,称为增生。
3、萎缩:发育正常的细胞体积缩小;发育正常的器官因实质细胞的体积缩小和/或数量减少致器官实质部分体积缩小,称为萎缩。
4、化生:一种分化成熟的组织细胞,通过增生,被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组织细胞取代的过程,称为化生。
5、变性:细胞内或细胞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有的物质数量显著增多,称为变性。
6、细胞水肿:细胞内含水量显著增多,称为细胞水肿。
7、组织水肿:组织间隙内含水量显著增多,称为组织水肿。
8、脂肪变性:除脂肪细胞外,细胞内出现脂滴(中性脂肪滴)或脂滴数量明显增多。
9、玻璃样变性:结缔组织、血管壁或细胞内出现H.E.染色为均匀一致的红染的物质,称玻璃样变性。
10、纤维素样坏死:结缔组织、血管壁原有结构消失,代之以不规则的、红染的、有折光性的物质,称为纤维素样变性,也称为纤维素样坏死。
1l、黏液样变性:组织间隙内出现了类黏液(粘多糖和蛋白质)聚积,称为黏液样变性。
12、病理性钙化:除牙和骨外,机体其他组织内出现了固体钙盐沉积,称为病理性钙化。
13、营养不良性钙化:除牙和骨组织外,变性坏死组织内出现固体钙盐沉积,称为营养不良性钙化。
14、转移性钙化:因全身钙磷代谢障碍,血清中钙、磷比例失调导致牙和骨以外的正常组织内固体钙盐沉积,称这为转移性钙化。
15、坏死:局部组织细胞死亡后,经溶酶体酶的自溶作用,出现的死亡后形态改变,称为坏死。
16、凋亡:是通过机体细胞内的基因协调活化(一系列基因产物的影响)而产生的宿主细胞“自杀性"死亡,故也称程序性死亡,死亡细胞膜系统不破裂,不发生自溶,也不引起炎症反应,以单个或小团细胞死亡的形式出现,类似树叶凋枯脱落,故名。
17、坏疽:大片组织坏死后,伴腐败细菌生长,使坏死组织变黑、发臭,称为坏疽。
医学生 病理学复习 名词解释

适应、损伤、修复1、肥大:由于功能增强、合成代谢旺盛,细胞、组织和器官体积的增大。
可分为代偿性肥大和内分泌性肥大两类。
细胞肥大通常具有功能代偿意义。
2、化生:一种已分化成熟的细胞因受刺激因素的作用转化成另一种分化成熟细胞的过程。
常见的化生有鳞状上皮化生、肠上皮化生、结缔组织或支持组织化生。
3、肠上皮化生:由于炎症、溃疡病、肿瘤或其他原因,使胃黏膜上皮或腺体被肠上皮或腺体取代;其主要特征是胃黏膜内出现了杯状细胞、潘氏细胞和吸收绒毛上皮,这种现象称为“肠上皮化生”。
4、变性:由于细胞非致死性损伤导致的细胞形态学改变,细胞内或细胞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蓄积的状态,常伴有细胞、组织、器官的功能低下。
一般是可恢复的,但严重的变性往往是不能恢复而发展成坏死。
(可逆性损伤)5、脂肪变性:非脂肪细胞的实质细胞中脂肪的过度蓄积,出现了异常的脂滴和正常脂滴数目显著增多,这种形态学改变称为脂肪变性。
常出现在肝肾心等组织。
6、虎斑心:心肌严重贫血、脂肪变性时,可见心内膜下,尤其是乳头肌处出现成排的黄色条纹(脂变的心肌纤维),与正常心肌纤维(暗红色)相间排列,状似虎皮斑纹,称为虎斑心。
7、病理性钙化:在骨和牙之外的组织中有固态的钙盐沉积,其可位于细胞内和细胞间质。
8、坏死:以酶溶性变化为主的活体局部组织和细胞的死亡称为坏死。
其主要表现是死亡细胞的质膜崩解、结构自溶,细胞的核浓缩、碎裂、溶解等细胞和组织的自溶性变化,坏死组织周围常有炎症反应。
9、纤维素样坏死:发生于结缔组织和小血管壁,是风湿病和急进性高血压的特征性病变。
镜下,坏死组织呈细丝状、颗粒状的红染的纤维素样。
10、坏疽:伴有腐败菌感染的较大块组织坏死,分为干性坏疽、湿性坏疽和气性坏疽。
11、干性坏疽:常继发于肢体、水分容易蒸发的体表组织坏死。
动脉阻塞、经脉通畅,坏死组织干燥,腐败菌感染较轻,故坏死部分与周围正常组织分界清楚。
12、凋亡:主要指活体内单个或小团细胞的死亡,死亡细胞质膜不破裂,不自溶,无炎症反应。
医学基础名词解释

医学事业编制考试基础知识考试——名词解释1.健康: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病痛,而且是身体上、心理上、社会上和道德上处于完好状态。
2.疾病:疾病相对健康而言,是指机体在一定条件下,受到病因的损害作用后,因其自稳(homeostasis)调节紊乱而发生的一系列异常的生命活动过程。
3.脑死亡:脑死亡指包括端脑、间脑、脑干在内的全脑功能发生不可逆的永久性的停止。
1.主诉:主诉为患者感受最痛苦的症状或体征,也就是本次就诊最主要的原因。
2.稽留热:体温持续在39度至40度左右,一天内波动范围不超过1度,可持续数天或数周。
见于伤寒和肺炎球菌肺炎等。
3.间歇热: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发热期与无热期交替出现。
常见于疟疾、肾盂肾炎等。
4.消化不良:是一种由胃动力障碍所引起的疾病,也包括胃蠕动不良的胃轻瘫和食道反流病。
5.腹泻:凡因肠粘膜的分泌旺盛、吸收障碍、肠管的蠕动增强,使肠内容物通过的速度加快,造成排便次数增多,大便稀薄或水样,称为腹泻。
6.黄疸:由于胆红素代谢障碍致血中胆红素增多,皮肤、粘膜和巩膜呈黄染的现象。
7.水肿:组织间隙液体增多的现象,分为全身性和局限性两类。
8.痛经:凡在经前或月经期出现明显下腹疼痛、坠胀、腰酸等症状。
1.大三阳:HBsAg(+)、HBeAg(+)和抗HBc(+)俗称大三阳,具有高度的传染性,难以转阴。
2.蛋白尿:一般正常尿液中仅含微量蛋白质,尿液中蛋白质含量超过150mg/24h,称为蛋白尿。
3.管型尿:管形尿是蛋白质在肾小管腔中凝聚而形成的一种圆柱状物。
1.肿瘤:是机体在各种致瘤因素的作用下,局部组织的细胞在基因水平上失去了对其生长的正常调控,导致克隆性异常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
这种新生物常形成局部肿块,因而得名。
2.肿瘤的异型性:肿瘤组织无论在细胞形态和组织结构上,都与其发源的正常组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这种差异称为异型性(atypia)。
3.恶病质:是指机体严重消瘦、乏力、贫血和全身衰竭的状态。
儿科学名词解释

儿科学(pediatrics)是研究胎儿至青春期各年龄阶段的生长发育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疾病防治、身心健康的临床医学学科,是全面研究儿童的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课程,是临床医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
胎儿期(fetal period):从受精卵形成至小儿出生为止,共40周。
划分为3个阶段:妊娠早、中、晚期。
新生儿期(neonatal period):胎儿娩出后脐带结扎开始到满28周。
围生期(perinatal period):是指产前、产时和产后的一个特定时期。
指自妊娠28周(此时胎儿体重约1000克)至生后7天。
婴儿期(infant period):胎儿脐带结扎到1周岁,包括新生儿期。
幼儿期(toddler’s age):1岁到3岁。
学龄前期(preschool age):3岁至6~7岁,幼儿教育时期。
学龄期(school age):6~7岁到12~13岁,小学学龄时期。
青春期(adolescence):女孩从11~12岁开始到17~18岁,男孩从13~14岁开始到18~20岁,上中学时期。
这一时期结束时体格逐渐停止生长,各器官功能发育成熟,从生物学角度来讲已完全发育成熟。
液体疗法:通过补充液体来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的紊乱,恢复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一种治疗方法。
计划免疫(planned immunization):根据免疫学原理,儿童免疫特点及传染病发病情况按照规定的免疫程序有计划地利用生物制品给儿童进行预防接种,提高机体特异免疫力,达到控制以至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
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SDA)=食物的热力作用(TEF):食物中的宏量营养素除了为人体提供能量外,本身在消化、吸收过程中出现能量消耗额外增加的现象,即食物代谢过程中所产生的能量,如氨基酸的脱氨以及转化成高能磷酸键产生的能量消耗,称为食物的热力作用。
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RIs):是在RDA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组每日平均膳食营养素摄入量的参考值,包括4项营养水平指标:估计平均需要量(EARs)、推荐摄入量(RNIs)、适宜摄入量(AIs)、可耐受最高摄入量(ULs)。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急性消瘦的名词解释
急性消瘦是一种身体状况,指的是一个人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显著减少体重。
与慢性消瘦不同,急性消瘦通常是由某种特定的疾病或生理问题引起的。
这种体重下降可能是全身性的,也可能是局部性的,取决于引起症状的根本原因。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急性消瘦的定义、常见原因、症状和治疗方法。
定义及成因
急性消瘦的定义可以由体重的减少幅度和减少的时间来衡量。
根据医学标准,
当一个人在一个月内体重减少5%以上,或在六个月内减少10%以上,被认为患有
急性消瘦。
这种迅速的体重减轻可能是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
最常见的原因之一是某种长期慢性疾病的急性加重,如癌症、免疫系统疾病、
消化系统问题等。
这些疾病会导致身体对营养的摄入和吸收能力受到影响,导致体重下降。
另一个常见的原因是食欲不振或食欲减退。
这可能是由精神压力、药物副作用、化疗等引起的。
此外,各种感染性疾病也可能导致食欲减退,如肺炎、肠胃炎等。
一些慢性消耗性疾病也可以导致急性消瘦,如结肠炎、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
进等。
这些疾病会导致身体不断消耗能量,无法及时摄取足够的营养,最终导致体重减轻。
症状与检测
除了明显的体重减轻,急性消瘦还可能伴随其他一些症状。
这些症状可能是引
起体重减轻的原因的直接反应,或是随着体重减轻而出现的次要反应。
常见的症状包括食欲减退、乏力、肌肉萎缩、精神不振、贫血等。
对于急性消瘦的诊断,医生通常会询问病史、进行体检以及进行一系列实验室
检查。
这些检查可能包括血液检查、尿液检查、影像学检查等,以排除可能的疾病并确定诊断。
治疗方法
针对急性消瘦的治疗方法取决于具体的原因。
如果体重减轻是由某种疾病引起的,治疗应以解决病因为重点。
例如,对于某些感染性疾病,抗生素可能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对于癌症引起的消瘦,放疗、化疗或手术可能是必要的。
此外,改善饮食和营养摄入也是治疗急性消瘦的重要部分。
营养师可以制定个
人适宜的饮食计划,确保摄入足够的热量、蛋白质和其他必需营养物质。
在一些严重情况下,医生可能会考虑进行营养支持,例如静脉输液或胃肠外营养。
同时,心理支持也很重要。
急性消瘦可能对患者的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导
致抑郁、焦虑等问题。
因此,提供支持和理解,鼓励患者积极面对治疗是至关重要的。
总结
急性消瘦是不同疾病或生理问题引起的体重迅速下降。
了解急性消瘦的定义、
原因、症状和治疗方法对于确诊和治疗该病症是至关重要的。
尽早发现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可以帮助患者恢复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护士和医生在对待急性消瘦患者时应该给予关注,并采取综合的治疗措施,以确保患者得到最佳的护理和照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