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黄万里理论之(4)----泥沙受力分析
长江三峡工程的泥沙问题

长江三峡工程的泥沙问题张仁三峡工程曾经经历长时间的论证工作,在论证工作中,泥沙问题始终是三峡工程的最重要的问题之一。
在可行性论证阶段,主要研究的泥沙问题有5个方面。
1993年以来三峡工程的泥沙研究包括8个方面。
1 可行性论证阶段主要研究的泥沙问题(1) 如何长期保持三峡工程的有效库容根据黄河上修建三门峡水库的经验和教训,三峡水库采用了“蓄清排浑”的运用方式,水库在汛期维持低水位,使泥沙可以顺利排出库外;在非汛期水流含沙量减少时,水库蓄水兴利。
按照数学模型计算的结果,在水库运用100年后,在汛期限制水位145m和正常蓄水位175m之间的防洪库容可以保持86%;175m和枯水期限制水位之间的库容可以保持92%。
因此,三峡工程的大部分有效库容是可以长期保存的。
(2) 三峡水库泥沙淤积后可能产生的淹没问题依靠数学模型,计算了水库淤积100年后,遭遇百年一遇洪水时的库区回水曲线,求得重庆朝天门地区的洪水位为199m,但考虑到水库蓄水和淤积后糙率的不确定性,专家组要求增加1?3m的安全裕量,以决定重庆市区的淹没范围。
对于农业地区,土地按5年一遇回水线征用,居民则按20年一遇回水线迁移。
(3) 变动回水区的航道,港区泥沙淤积问题三峡水库蓄水后,常年回水区的滩险均被淹没,除青岩子,金川碛主航道由右槽倒向左槽,需要在新航槽中清除礁石外,其他滩险均可得到明显改善。
变动回水区汛期产生淤积,汛后因水库蓄水,减少冲刷在翌年消落期有短期航深不足现象,需要进行航道疏浚和整治工作。
重庆主城区港口码头前沿,在丰沙年泥沙淤积增加,可能影响正常作业,专家组认为:“可以通过优化水库调度,结合港口改造,认真研究整治和疏浚措施,加以解决。
”(4) 坝区的泥沙淤积问题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包括挡水大坝、泄洪坝、电厂、船闸、升船机等,因此设置了规模巨大的坝区实体模型,研究不同阶段坝区泥沙淤积对河流形态和各项建筑物的影响,从而为枢纽总体布置提供了科学依据。
第三节河流泥沙运动力学的理论与实践

第三节河流泥沙运动力学的理论与实践中国河流,特别是北方河流自古多沙。
多沙河流的水流运动有其特殊性。
这种区别于清水河流的特殊性使多沙河流的治理变得更加复杂。
古代对河流泥沙运动的理论认识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在两汉取得突出的进步,经过北宋的发展,至明代后期达到高峰。
这些大多处于定性阶段的理论认识在古代世界是领先的,其中一些还在治河实践中得到应用。
一泥沙运动力学的起源与张戎的贡献(一)对泥沙运动的观察水流有清浊之分,古人早有观察和记录。
《诗•小雅•谷风之什》曰:“相彼泉源,载清载浊。
”战国时人解释河水变浊的原因是:“夫水之性清,土者汨之,故不得清。
”②《尔雅•释水》并且具体解释黄河之所以含沙量高的原因是“河出昆仑墟,色白,所渠并千七百一川,色黄。
”晋代学者郭璞(273~324)对黄河之所以黄注解说:“潜流地中,汨漱沙壤,所受渠多,众水溷淆,宜其浊黄。
”即黄河之浊是众支流挟沙汇入所致。
水流含沙是水流的搬运作用。
北宋科学家沈括(1031~1095)曾指出,以黄河为首的华北诸河多浊流,河水挟带的泥沙都是上中游被冲蚀的土壤。
所以他的结论是:“所谓大陆者,皆浊泥所堙耳。
”③并且举例说,舜杀治水失败的鲧于羽山,这个羽山当时是在东海里,现在则在大陆,以为证明,正确地解释了华北平原的成因。
他还认为,浙江温州的雁荡山诸峰挺立,“原其理,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沙土尽去,惟巨石岿然挺立耳”。
④那么,泥沙是否能被流水携带,还要看水流的速度与泥沙的粒径和比重。
东汉初年王充(27~97)指出:“湍濑之流,沙石转而大石不移,何者?大石重而沙石轻也。
”⑤而相反的情况则是大哲学家老子所概括的:“浑兮其若浊,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
”⑥当挟沙水流静止下来的时候,便失去拖曳力和上举力,原来被流水挟带的泥沙随之沉降下来。
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水利建设中,已实际应用了水流冲淤的概念。
《考工记.匠人》中说:“凡沟,必因水势;防,必因地势。
善沟者,水漱之;善防者,水淫之。
完善黄万里理论之(6)----河床演变规律

完善黄万里理论之(6)----河床演变规律前面我们给泥沙重新分类,并做了受力分析,进而讲清了泥沙在河道的分布规律。
也清楚了河床的抬升关键在于狭义河床,单纯研究广义河床是舍本求末,意义不大。
下面我们就研究一下河床的演变规律。
1、河床演变的普遍规律我们还用前文中的水槽试验为例,这回试验的注水口可以上下移动。
随着水槽中泥沙的淤积,床面的抬高,调整注水口的高度。
试验时,我们把水槽的注水口调低后开始注水,并加入泥沙。
待泥沙接近饱和时,停止加入泥沙,继续注水,直到水槽中的泥沙颗粒基本停止运动,再停止注水,此时的床面才是狭义床面。
绘制出床面曲线后,调高注水口的高度重复上述过程。
最终可以得到如图—1所示的曲线组。
图—1上述试验告诉我们,只要上游有泥沙进入下游河道,而河道中的泥沙不能将其排走,河床就会淤积。
淤积的结果是,一是使河口不断的向前延伸,二是使谷口抬高,河床整体抬高。
自然的河流中的泥沙会向大海甚至下游的平原上排放,从上游下来的泥沙大小比例会有不同,从河道中排出的泥沙颗粒大小比例也不尽相同。
小颗粒更容易排走,对于每个断面来讲,能够淤积的颗粒都是大颗粒,即淤积下来的颗粒都是上一个断面的推移质。
淤积的位置与上游下来的泥沙颗粒的大小及这个位置的流速有关。
而流速与流量、比降有关,所以,自然中的每条河流,河流中的每段,表现出来的淤积情况各不相同,但是结果完全一样,只要河道对其中一种颗粒无法容纳,它就要向外释放,在原始的自然状态下,它可以改道。
被大堤束缚的河道,只能靠决口排放。
2、黄河河床的演变2.1黄河狭义河床的演变现在普遍认为,黄河河床抬高的原因是;黄河来沙多,来水少,泥沙比例不协调,不能形成不淤比降,是对黄河的误读。
首先,在没有人为的干预下,冲积平原的河床,都在淤积,差别在于淤积的速度不同,根本就不存在不淤平衡,把黄河抬高的原因归结为不能形成不淤比降,本身就是错误。
黄河也是自然中的一条河流,它的河床演变过程应该与普通河流一样。
[工学]第2章 泥沙的一般特性ppt课件
![[工学]第2章 泥沙的一般特性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360f5b0be23482fb5da4ca7.png)
18
3、水利工程界分类
表2-2
泥沙颗粒分级规范
19
r R
§2-3 泥沙的几何特性
二、圆度 ——指颗粒棱和角的锋利程度。
文特沃斯〔wentworth〕定义:颗粒最锋利
棱径角的曲率半径除N以Nri /R颗粒最大内切圆的半
侵蚀,水土流失量是指分开某一范围的地表
物质总和,普通土壤侵蚀量大于水土流失量。
土壤侵蚀与产沙〔sediment yield)
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产沙是指侵蚀的
土壤量可以到达流域出口的泥沙量。因此,
产沙小于侵蚀量,两者之间用泥沙输移比表 示。如以长江上游宜昌,20世纪80年代平均
侵蚀量为15.7亿吨,同期宜昌站输出沙量
D D 3 /26
6 D
〔2-5〕
1.1.4
§2-3 泥沙的几何特性
四、比外表积
➢〔1〕定义——泥沙颗粒的外表积与其体积之比。
小于某粒径沙重百分数(%)
100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10
1 泥沙粒配曲线
粒径D(mm) 0.1
➢〔2〕比外表积的意义
➢颗粒越小,比外表积越大; ➢反映泥沙颗粒的物化作用与重力作用的相对大小,其值 越大,物化
5.49亿吨
§2-1 泥沙的来源
➢二、 泥沙来源分类。 ➢〔1〕流域来沙。即流域地表的冲蚀; ➢〔2〕河床上冲起的沙。即河床的冲刷; ➢ 在运动过程中,二者存在着置换作用。 ➢〔3〕风沙〔普通不思索〕
§2-2 泥沙的矿物组成
一、矿物成份 泥沙来源于岩石风化,那么风化岩石的
第五讲泥沙运动的基本概念PPT课件

感谢你的到来与聆听
学习并没有结束,希望继续努力
Thanks for listening, this course is expected to bring you value and help
5.3.3 划分推移质和悬移质的实际意 义
弯道环流对推移质和悬移质的影响不一样。 在发生沉积的环境中,两者的淤积部位不同。 山区河流的河床变形主要受推移质的影响。 ……
5.4床沙质和冲泻质
按泥沙的相对粗细及来源的不同,可分为 床沙质和冲泻质。
钱宁将“质”这个字专用于水流中运动的 泥沙。组成河床的泥沙叫“床沙”。
5.4.1问题的提出
爱因斯坦等发现床沙中粗的颗粒多于细的颗粒, 运动的泥沙中则相反。运动泥沙中较细的一部分 在床沙中没有或很少,这部分细颗粒与床沙似乎 没有交换。
水流中粗颗粒泥沙的含量与流量相关,而细颗粒 则不明显。
粗颗粒泥沙可以看成是来至上游河床,称“床沙 质”,细颗粒泥沙来至流域,在本河段很少停留 一泻千里,叫“冲泻质”。
接触质:运动中与河床保持接触 跃移质:跳跃前进的泥沙 层移质:河床表面泥沙成层运动
悬移质:随漩涡悬浮在水中,并随水流前 进的泥沙称为悬移质。
推移质与悬移质的相对重要性
水流强度较弱时,以推移质为主
随着流速的增大,悬移质的重要性将超过 推移质。
平原河流中、推移质沙量往往不足总沙量 的5%。高坝大库的库容损失主要受悬移质 影响。
在多沙河流中,即使是床沙质也存在“多来多排” 现象。
河床的粗化或细化,可以使河道挟沙能力随之减 小或增大。
划分冲泻质和床沙质的标准
床沙中最细的5%看成冲泻质。 将床沙和悬移质级配曲线上下叠绘,用公
切线与横坐标的交点确定为临界粒径。
泥沙动力学——精选推荐

泥沙动力学泥沙动力学00形成原理概述河流中泥沙在水流作用下产生的各种运动。
泥沙按其在水流中的运动状态,分为推移质和悬移质。
推移质指受拖曳力作用沿河床滚动、滑动或跳跃前进的泥沙;悬移质指受重力作用和水流紊动作用悬浮于水中随水流前进的泥沙。
在一定水流条件下,这两种泥沙可以互相转化。
泥沙的起动定义泥沙的起动:指泥沙在一定水流条件下由静止转入运动。
促使水平河床上的泥沙颗粒起动的力有上举力和推移力等。
颗粒抗拒起动的力有重力、颗粒间的摩擦力和物理化学作用引起的粘结力等。
当起动的力大于抗拒起动的力时,泥沙便由静止转入运动。
泥沙起动的水流条件用起动流速或起动拖曳力表示。
起动流速指泥沙由静止到起动的临界状态下的沿断面或垂线的平均流速。
起动拖曳力指泥沙处于起动临界状态下的床面剪切力。
无粘性均匀沙起动流速与泥沙粒径成正比,粘性细泥沙起动流速与粒径成反比。
研究斜坡上粘性沙的起动,还需要考虑床面倾斜。
沙波运动沙波运动:当流速超过起动流速一定程度,推移质运动达到一定规模时,河床表面形成起伏的沙波。
沙波运动是推移质运动的主要形态。
沙波由波峰、波谷和波高等组成(见图)。
相邻两波峰(或波谷)之间的长度称为波长,波峰与波谷之间的垂直距离称为波高。
天然河道上沙波的尺度大小很不一致。
最小的沙波叫沙纹,波高约1~2厘米,波长约几厘米至十几厘米。
中等尺度的沙波叫沙垅,波高由不足 1米到2~3米,波长由几米到100米以上。
最大的沙波叫沙丘,波高一般在几米,波长可达数百米。
天然河道上的沙波运动主要指沙垅运动。
沙波表面附近的水流速度分布很不均匀,波谷处最小,波峰处最大。
水流越过波峰以后,常常发生分离现象,产生水平轴向的回流,使沙波表面附近的流速成为负值。
这样的流态使沙波迎流面成为冲刷区,背流面成为淤积区,综合作用结果使整个沙波向下游爬行。
天然河道中沙波运动总是落后于水流运动。
沙波的运动速度还没有理想的计算公式。
悬移质含沙量沿垂线的分布一般近水面含沙量小,随水深而增大。
泥沙沉速公式

泥沙沉速公式研究泥沙沉速时很多方法都是从球体出发,但天然泥沙并非球体,它在下沉时受到的阻力比球体大,其阻力系数通常根据实验确定,关于泥沙的沉速,中外学者提出不少计算公式。
岗恰洛夫公式(1)层流区( D < 0.15㎜):):(2)紊流区( D > 1.5㎜(3)过渡区( 0.15 < D < 1.5㎜):考虑层流区和紊流区沉速公式的结构形式,认为在过渡区来说,几个主要变量的次方,应该介于层流区与紊流区之间。
考虑量纲法则得到过渡区沉速公式β反映粒径和温度变化改变粘滞性影响的一个附加因素。
D0=0.15cm,计算时D应与D0的单位一致。
沙玉清公式(1)层流区( D < 0.1㎜):(2)紊流区( D > 2㎜):(3)过渡区 ( 0.1 < D < 2㎜ ) :引进两个无因次判数,一个名为沉速判数Sa ,是沙粒雷诺数ωD/ν及阻力系数CD 的函数。
另一个名为粒径判数Φ,是沙粒雷诺数与沉速判数的函数 。
aS S D Dgνωνγγγφ=⎪⎪⎭⎫ ⎝⎛-=3/23/13/1适用条件:当粒径为0.062到2.0mm 时张瑞瑾公式泥沙下沉时的有效重力31)(DK W S γγ-=K1为泥沙体积系数泥沙下沉时颗粒所受阻力2232ωρωρυD K D K F +=K2和K3都是无因次系数 由W=F 得到gD K K D K K D K K S γγγυυω-+⎪⎪⎭⎫ ⎝⎛+-=31232322121D C gD C D C S υγγγυ1221--+⎪⎭⎫⎝⎛= 并通过大量的泥沙实测资料得出:C1= 13.95 , C2= 1.09则此公式可满足层流区、紊流区和过渡区的要求。
(1)层流区:(2)紊流区:窦国仁公式①既然在过渡区,绕流阻力有表面阻力和形状阻力两部分组成,所以过渡区总阻力F 总=F 表+F 形 。
②绕流属层流状态时,因为泥沙颗粒背后不发生分离现象,在泥沙的表面全部处于滞性状态,泥沙所受的阻力是F 表 。
泥沙的沉速讲解

D
D
13.95
106 0.5 10 3
2
1.09
1.65
9.8
0.5
103
106 13.95 0.5103
0.0700m / s 7.00cm / s
33
3、D=5mm
沙玉清紊流区沉速公式
1.14 s gD 1.14 1.65 9.8 5103
0.3270m / s 32.7cm / s
第2章 泥沙的沉速 2.1 泥沙沉降的不同形式 1、沉速的定义
单颗粒泥沙在足够大的静止清水中等速下沉时的速度, 称为泥沙的沉速。用符号ω表示。
定义的理解,应注意的几点 ⒉ 泥沙在水中沉降时所受作用力 ⒊ 泥沙在水中沉降特点 ⒋ 研究泥沙沉降的意义
5. 泥沙在静水中下沉时的运动状态
沙粒雷诺数
Red
D
24
概念1
含沙量(含沙浓度):单位浑水中所含 的泥沙的数量。
名称
量纲 记号
表达式
单位
泥沙颗粒的体积
体积含沙量(体积百分比) 无
Sv SV 浑水总体积
—
重量含沙量(混合表达形式) 有
S
泥沙所占重量 S 浑水总体积
kg / m 3
重量百分比含沙量
泥沙所占重量
无
Sw
SW 浑水的重量
—
25
概念2 比表面积:颗粒表面积与其体积之比,即单位 体积颗粒所具有的表面面积。
在Red>2×105之后Cd值的急剧下降是由于球体绕流分离点后移引起的。
6
试验结果分析: ③、球体下沉处于过渡区,沉降阻力中粘滞阻力和紊动阻 力都不能忽略。由Cd-Red图可知,阻力系数与沙粒雷诺 数之间呈曲线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完善黄万里理论之(4)----泥沙受力分析由于河水的冲刷、浸泡,床构质中最表层,即河床表面的泥沙会脱离河床的束缚,甚至不能移动砾石、鹅卵石下边的泥沙颗粒,受到局部水流的冲刷,也会从河床中分离出来,成为游离于河床的游离质。
游离质是否转变为推移质或悬移质,取决于颗粒的受力情况。
1、单体颗粒的受力(拖拽力)河道中的泥沙颗粒会受到水流的冲击,河水对泥沙颗粒会产生冲击力,这个力也叫拖拽力。
拖拽力的大小与河水的流速、河水的比重以及颗粒的有效面积有关。
根据目前的理论,河道中的泥沙颗粒可以看成是球形,根据流体力学的结论,其受力表达式为;F=CdρSν2/2=CdπρD2ν2/8 式--1其中,Cd为阻力系数,ν是河水的速度,ρ为河水的比重,S为颗粒的有效面积,D为颗粒的直径。
与实验中的小球不同,泥沙颗粒的形状不可能是标准的球形,所以在计算中,应该适当调整阻力系数Cd。
泥沙颗粒还受到重力以及浮力,见公式—2。
f=(ρ1-ρ)Vg=3(ρ1-ρ) g D3/32 式--2为讨论问题的方便,我们称这个合力为沉降力。
式中;V是体积,g是重力常数,ρ是河水的比重,ρ1是泥沙颗粒的比重,与构成泥沙颗粒的材质有关。
若不考虑河水比重的变化,对于单体颗粒来讲,沉降力是个定量。
2、悬移质的受力分析在上一章中我们讲,凡是能够脱离河床,进入上部的河水中,随河水的主流向前移动的泥沙颗粒,统称为悬移质。
游离质能否转化为悬移质,要看泥沙颗粒受到拖曳力的向上分力(简称为悬浮力)与沉降力的比较。
若悬浮力大于沉降力,则泥沙颗粒就会被冲起,成为悬移质。
那么悬浮力在什么时候会大于沉降力?都与什么有关呢?下面我们来详细讨论。
2.1、拖拽力的方向由悬浮力F=CdπρD2ν2sinα/8 可知,sinα必须大于0,F才能是正值,即;作用于泥沙颗粒上的水流方向必须是从斜下方向上冲击,否则,泥沙颗粒不会被冲到上层水流中。
这种状态必须在紊流时才能出现,所以,只有紊流状态泥沙颗粒才能被冲起,成为悬移质。
Sinα的最大值为1,此时的悬浮力就等于拖曳力。
2.2、颗粒的直径在悬浮力F=CdπρD2ν2sinα/8中,阻力系数Cd与雷诺数有关,雷诺数小于1的时候,根据推导,悬浮力F与直径D成正比。
雷诺数在500~105之间,Cd稳定在0.44附近,即F与D的平方成正比。
雷诺数在1~500之间,F与D的1~2之间的某次方成正比。
我们将最大悬浮力与直径的关系,大致描绘出来的曲线如图—1中的v1、v2两条曲线,其中,v2对应的流速大于v1对应的流速。
图--1在公式—2中,沉降力f=3(ρ1-ρ) g D3/32,绘制曲线如图—1中的f 。
由于沉降力与直径D的3次方成正比,而最大悬浮力(拖曳力)与直径D的2次方成正比。
当颗粒直径由大变小,沉降力变化的速度大于最大悬浮力变化速度,当颗粒小到一定程度时,沉降力就会小于最大悬浮力,颗粒就有可能被冲到上层河水中,成为悬移质。
2.3、河水流速当流速由小变大时,对于每个泥沙颗粒来讲,沉降力f不变,最大悬浮力F会随之增大,(见图—1)悬浮力曲线逐渐抬起,如v1变为v2。
与沉降力的交点向右移动,即;流速越大,水流能冲起的泥沙颗粒越大。
注意,这里的流速是作用于颗粒上的瞬时速度,不能用平均速度来理解,但它与平均速度有关,平均速度越大,能够作用于泥沙颗粒的瞬时速度越大。
由于河床表面的流速变化不定,紊乱,河水对每个泥沙颗粒的冲击方向也不尽相同,每时每刻,河水冲起的泥沙颗粒大小也不尽相同,所以我们看到被冲刷后的河床表面,泥沙颗粒不是同一粒径。
同样,跳跃高度一样的悬移质颗粒也不是同一粒径。
2.4、河水比重河水的比重一般接近于1,当它携带泥沙时,比重会增大,并且携带的泥沙量越大,比重越大。
一方面,由沉降力f与比重差ρ1-ρ成正比可知,此时沉降力减小。
另一方面,比重增大后,由公式—1可知悬浮力也增大,但由于此时雷诺数变大,阻力系数减小,悬浮力减小,但总体上,悬浮力还是增加的。
所以,河水比重增加后,悬浮力增加,沉降力减小,能够冲起的颗粒更大。
2.5、粘稠度由流体力学知识可知,悬浮力与粘滞力有关,粘稠度越大,流体运动粘滞力越大,公式--1中的阻力系数Cd越大,悬浮力越大。
所以随着河道中泥沙浓度的增加,粘稠度增大,相同的流速下,能够冲起的颗粒越大。
上述2条(2.4、2.5)都是由于河水中泥沙浓度增加引起,作用的结果都是使河水能够冲起泥沙颗粒增大。
人们常说的高浓度泥沙水,可以“裹挟”大颗粒泥沙的道理就在于此。
特别注意;上述2条的前提是河水的流速不变,而河水比重的和粘稠度的增加,都会使流速减小,在相同的流量下,泥沙浓度的增加,能够“裹挟”的泥沙颗粒并不能增大多少。
并且“裹挟”2个字极易使人误解,从上述分析可知,粘稠度的变化与河水流速变化一样,对泥沙颗粒大小的影响是逐渐变化,有上限,而且不能“突变”。
我们在试验、实践中可以看到较小的泥沙颗粒中有较大的颗粒,其直径大于D50几十倍甚至是上百倍。
这些颗粒混在其中的主要原因并不是所谓的“裹挟”,而是他们本身的比重小于周围小颗粒的比重,才使得他们混进了这些泥沙中。
同样,在泥沙中还有许多颗粒的直径远远小于D50,其中的原因除了自身的比重大以外,更主要的原因是,这些小颗粒是在运动中受到大颗粒的阻挡,没有及时从走掉,才留在这里。
2.6、悬移质的运动对于悬移质来说,河床表面游离态的泥沙颗粒被冲起后,进入到上层的河水当中,会继续得到河水的作用,一般情况下,上层河流中水流速度大于河床表面的速度,悬疑质颗粒离开床面后,会得到河流更强烈的作用。
由于是紊流,这时作用力的方向会呈现出在360度范围内不断的变化,但总体来讲,还是沿着河流的方向逐渐加速。
当速度达到一定数值时,颗粒本身与周围水团之间的水平速度差就会变小,最终为0。
泥沙颗粒在水平方向上,随水团一起运动。
【这里引入的水团概念,是为了严格说明颗粒运动状态,相对于某个具体的泥沙颗粒,水团相当于完全静止中的水。
也就是说在水团中的悬疑质颗粒,可以理解为在完全静止水中匀速沉降的颗粒。
随着泥沙颗粒的沉降,每个泥沙颗粒每时每刻对应的水团不是同一个水团,而是不断变化】。
悬移质在沉降过程中,悬浮力成为阻力,当悬浮力与沉降力平衡时,每个悬移质在对应的水团中都是匀速沉降。
在悬移质中,也有颗粒大小之分。
颗粒越大,其沉降力越大,与之相平衡的悬浮力越大,对应沉降速度越大,反之,沉降速度越小。
较大的颗粒,跃升的高度不高,被加速的时间也短,而沉降速度较大,所以不会进入河流的更高层,只能在河底被冲起→落下→再冲起,看起来是在河床上面跳跃式前进。
而较小的颗粒质量小,被加速的时间长,可以进入更高层,甚至可以跃出河面,它的沉降速度又小,能在河水中停留的时间就长,每次“跳跃”的距离就远,看起来好像是悬浮在河水当中,最初的悬疑质概念就是这样形成的。
悬移质颗粒的运动轨迹可以用图—2示意。
图—2悬疑质移动轨迹示意图悬移质颗粒降落到床面的瞬间,是对床面撞击,部分颗粒会被床面弹起,瞬间进入下一个循环。
部分会把自身的动能移交给其它颗粒,自身转化为游离质,等待水流的再次冲击,才能进入下个循环。
3、推移质的受力运动在河流中还有一些颗粒,它们虽然不能被冲到上层水流中,但它们可以在河床表面滚动或滑动,我们称其为推移质。
它们的受力情况与悬疑质有本质的区别。
推移质受到水流的有效力是拖曳力的水平分力,我们称这个力为推移力。
其大小是F=CdπρD2ν2 Cosα/8。
同样,泥沙颗粒能否被推动,关键是看推移力与泥沙颗粒受到的摩擦阻力f=3μ(ρ1-ρ) g D3/32 的比较,即F必须大于f,颗粒才能被推动。
由于F大于f,颗粒会得到加速,当颗粒速度达到一定程度时,颗粒与水流的速度差减小,拖曳力F 就会减小,当F=f时,颗粒匀速前进。
颗粒越大,其摩擦力越大,需要的拖曳力F越大,与河流的速度差就大,其运动的速度就小。
所以,推移质中,大颗粒的移动速度小于小颗粒。
在实际河床上的推移质颗粒受到的拖曳力、阻力不断变化,加上颗粒间不断碰撞,能一直匀速前进的单个颗粒几乎没有,表现为走走停停。
在推移质中有一种颗粒十分特别,不能用单体颗粒的受力简单的分析。
这些颗粒就是在河底表现为层移那些颗粒。
层移中的泥沙颗粒不但与河床之间有摩擦力,颗粒之间也有摩擦力,上层颗粒对下层的摩擦力使的下层颗粒向前移动,下层颗粒的对上层颗粒的摩擦力阻碍颗粒的运动。
另外后边的颗粒会推动前边颗粒,前边的颗粒也会阻碍后边的颗粒。
这些颗粒的受力更复杂。
把这些泥沙看成一个整体,它们还是受到水流的水平推动力,才得以向前移动,所以把他们归类在了推移质中。
层移中的推移质与单体的推移质颗粒一样,要克服来自河床的摩擦力,同时也要克服各个单体之间的摩擦了。
在这里,能量的损耗极大。
提醒大家注意的是;自然河道中,不要把推移质与河床之间的界限理解为一个固定不变的界面,而是在于动与不动的颗粒之间的,一个不断变动的界面。
上面只是讨论了流速和颗粒大小对推移质的影响,至于河流中泥沙含量的影响,即比重与粘滞力变化的影响与悬移质的类似,所差的只是力的方向,这里就不再讨论了。
4、泥沙颗粒在河水中的分布推移质是在流体底部运动,直接与河床接触。
推移质的颗粒较大,大颗粒之间就会有缝隙,在这个空隙之间不但有水分子,也会有颗粒级别更小的泥沙颗粒,从图—2中可以看出,小颗粒的悬移质跳动的高度高,从河床到河面都是它的分布范围。
大颗粒跳动的低,它只能在河床附近分布。
所以,河流上部的泥沙不但颗粒小,而且含量也少。
越接近床面,泥沙含量越大,平均粒径也大。
随着流速的增加,粒径不同悬移质颗粒跳跃的高度都会变高,这种上层与下层颗粒大小与浓度差别就会减小。
但是,随着流速的增加,河床会不断地向推移质中补充更大的颗粒,而推移质中的小颗粒会变成在河底跳动的悬移质,除非河床是硬底,否则,这种上层与下层的泥沙浓度差别永远存在。
5、冲刷与淤积从泥沙受力及运动状态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过去对冲刷和淤积的定义不适应我们对河流泥沙运动的讨论,不够科学,现在我将它们重新定义;5.1什么叫冲刷;在河水的作用下,河床上的游离质转变为悬移质或推移质的过程,叫冲刷。
讨论:先让我们看看过去是怎样给冲刷的定义;组成河床的泥沙颗粒被冲走,致使河底高程降低或河岸后退的过程,叫冲刷。
经过重新定义的冲刷与原来所说的冲刷的物理意义完全不同,原来的冲刷定义的是表面现象,强调的是河底高程的降低或河岸的后退。
而重新定义的冲刷,强调的是内在作用,对于一个断面或一段河道来讲,哪怕是仅仅冲走一个颗粒,也叫冲刷,与河床的抬高降低,与河岸的淤涨、后退无关,更与河流的携沙能力以及河水的含沙量无关。
5.2什么叫淤积;河流中的悬移质沉降到床面,或推移质停止移动变成游离质的过程,叫淤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