涠洲油田油气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类型探讨
涠西南凹陷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油源对比

p l e s c a n b e d i v i d e d i n t o 3 t y p e s b a s e d o n t h e c h a r a c t e i r s t i c s o f b i o ma r k e r s . T y p e I o i l s we r e ma i n l v d e r i v e d f r o m
We i z h o u F o r m a t i o n a n d t h e 2 n d m e m b e r o f t h e L i u s h a g a n g F o r m a t i o n( L 2 ) h a s t h e h i g h e s t q u l a i t y . T h e L i u s h a g a n g
s h a g a n g F o ma r t i o n . Y y p eⅢ o i l s re a d i v i d e d i n t o 2 g r o u p s . G r o u p sⅢ1 o i l s s h o w e d a c l o s e r e l a t i o n t o t h e mu d s t o n e s
油源分 析是 油气 勘 探 过 程 中必 需 解决 的重 要
前人对 涠西 南 凹陷 的成藏 条件 、 沉 积及 原油 地
内容之一。其中, 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分析和油源
对 比是 油源分 析 的 2个必 要 内容 , 首 先通 过烃源 岩
球化 学特征等 方 面做 过大 量 的工作 l 4 . 也 取得 了 较为统一 的认 识 , 但 对 烃源 岩地 球化 学特 征 缺乏 系 统分析 , 油 源关 系也不 是 十分 明确 。本 文重 点讨 论 烃源岩地化 特征 , 依 据原 油地 化 特征将 原 油 分类 并 进行 油源对 比, 从有 机 质来 源 和有机 质保 存 环境 角 度来揭示该 区原油 的来源 , 为勘探 提供地质依据 。
涠洲11—4油田聚合物驱物理模拟研究

( .中海油南海西部公司 勘探开发研究院 ,广东 湛江 54 5 ; ,大庆石油 学院 教育部提高采 收率蘑点实验室 ,黑龙江 大庆 13 1 ) 1 207 2 6 38
摘要:针对涠洲 1 - 4油藏地质构造 、储层物性和流体性质特征 ,通过 筛选 国内外现有抗盐耐温聚合物 1 产品 。对品质较优聚合物产品的驱油效果进行 了评价。实验结果表明 ,聚合物用量 、段塞尺寸及组合 方式、驱替相与被驱替相粘 ( 流)度比以及调剖剂类型将影响聚合物驱增油效果。当聚合物 用量采
・ 9・ 7
成 ¨ 其几何尺寸与实 际油藏相似 , , 物性参数 与实际 油 藏 相 近。依 据 涠 洲 1 - 油 田油 藏 地 质 特 征 和 1 4 WZ 1 — B H 1 4 7井 岩心渗透 率 和孔 隙度测 试资料 ( 图 1, ) 拟将油层纵 向上划分为 3个层 , 由上 而下平均渗
用 30 g L・ V 时 .“ 0m / P 单一整 体 聚合物段 塞 ” 驱 油 效 果好 于 “ 合段 塞 ” “ 置调 剖 剂段 塞 +聚合 组 , 前
物主段塞”好于 “ 单一聚合物段塞” 法国 S F ,“ N ”好 于 “ 盐2号” 抗 。
关 键 词:海相 沉积 油藏 ;抗 盐 、耐温聚合 物 ;聚合物 溶 液 ;驱 油效果 ;物 理模 拟
为最 具有 发展 潜力 的三 次采 油方 法之 一 。近年来 ,随
岩 隔 层 ,边 水 比较 活 跃 。储 层 井 点 平 均 孔 隙 度 2 . % ,平均渗透率 119X 0 a 93 8 1 l 。 , m I油组属沿岸砂坝与潮道砂复合体沉积 ,为中细 I 长石英砂岩 ,内部无明显泥岩隔层 ,分布稳定 , 连通 性好 。储层 以次生溶孔如粒间溶孔 、铸模孔 、粒内溶 孔和晶内溶孔等为主,其次是原生粒间溶孔 ,属于大 孔隙类型。储层 岩石 具有 喉道半 径大 ( 69 m) 1. 、 排驱压力低 (. 1 P )和分选性差等特点。井点 0 06M a 平均孔隙度 2. % ,平均渗透率 95X 0 m 。油 39 2 一 1 水界面处有 1 2m低渗透致密隔层。 — I 油组属潮坪沉积 ,为不 均匀钙质胶结。储层 I I 厚度变化大,南厚北薄 ,油层分布在构造顶部 ,油层 较薄 ,厚度在 0 6~ . . 87m之 间,平均 3 0m . 。储层 平均孔 隙度 2 .% ,平均渗透率 87X 0 27 0 一 m 。 1
涠洲12-2油田工程建设说明

涠洲12-2油田工程建设说明1 概况涠洲12-2油田群(涠洲12-2油田及其周边区域)位于中国南海北部湾海域,隶属于分公司涠西南探区。
距西南约85km,所在海域水深约34~40m。
油田群包括涠洲12-2油田、涠洲12-1W油田和涠洲11-2油田北块。
涠洲12-2油田位于中国南海北部湾海域,东经108°49′30″~108°55′35″,北纬20°43′15″~20°49′05″。
坐标位置:X=275700m~281400m,Y =2295000m~2300400m。
东北距离市84km,距涠洲岛约37km,所在海区水深约37m,年平均气温23℃。
以涠洲12-2油田为中心,涠洲12-1W 油田和涠洲11-2油田北块分别在西北方向距离涠洲12-2油田约4.3km和10.4km。
涠洲12-1W油田位于东经108°49′39″~108°51′52″,北纬20°46′43″~20°48′27″,坐标位置:X=273848.93m~277745m,Y =2299156.27m~2302329.71m。
东北距离市西南约80km处,距涠洲岛37.5km,所在海区水深约40m。
涠洲11-2油田北块位于东经108°45′15″~108°49′24,北纬20°47′21″~20°49′42″,坐标位置:X=266229m~273476m,Y =2300393m~2304668m。
东北距离市西南约82km处,距涠洲岛39.5km。
所在海区水深约40m。
2 油田总体开发方案海洋工程方案简介2.1 海洋工程设施概况涠洲12-2油田群联合开发项目拟新建3座导管架结构的井口平台,分别为WZ12-2WHPA平台、WZ12-1W WHPA平台和WZ11-2WHPB平台,3座平台均不设油气处理设施。
WZ11-2 WHPB平台为无人井口平台,井口物流通过6寸海底管道输送到带有10人生活住房的WZ12-1W WHPA平台,与WZ12-1W WHPA的物流混合后通过8寸海底管道输送到WZ12-2 WHPA平台。
涠洲12_1油田中块低压储层保护研究!!!

文章编号:100125620(2006)0420016205涠洲1221油田中块低压储层保护研究罗健生1 鄢捷年2 方达科3 孟尚志2 张峙3(1.中海油服技术中心,北京燕郊;2.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北京昌平;3.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湛江分公司,广东湛江)摘要 通过分析和评价涠洲1221油田中块原修井液对储层产生损害的影响因素,确定了防止储层损害的有效措施和方法,即通过在修井液中加入表面活性剂CZZ 和WPD 来降低水锁产生的损害,并评价了2种表面活性剂降低油/水界面张力的能力、配伍性、抗温性以及乳化性。
同时对易漏失的低压储层开展了改进型修井液技术研究,包括暂堵剂的优选、性能评价、储层保护研究、解堵试验评价、与地层流体配伍性评价和现场施工工艺研究,并提出了解除损害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 低压储层 修井液 水锁 临时性封堵中图分类号:TE258文献标识码:A 涠洲1221油田中块由于多年的开采,其储层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沿用原完/修井液体系的井相继出现污染问题,使储层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
例如,中块涠四段油组在开发初期为高压油层,储层压力系数为1.11~1.33,而目前储层压力系数已降到了0.76~0.78。
为了搞清储层损害的原因,有必要对原修井液损害机理及损害程度进行分析和评价,并在室内研究的基础上,优选出满足涠洲1221油田中块低压储层的优质修井液,使得在修井作业过程中油气层的损害程度尽可能降低到最小。
1 储层损害机理及程度1.1 涠洲1221油田中块储层特征和地层流体特性涠洲1221油田中块上部涠三段地层压力高,而涠四段压力低,为了满足上部地层需要,压井液的密度为1.03~1.08g/cm 3,因此压井液与涠四段储层之间压差较大,约为8M Pa 。
涠四段储层渗透率为40×10-3~80×10-3μm 2,平均孔隙度为16.2%,为中孔、低渗储层。
因此储层的典型特征为低压、低渗。
涠洲原油评价2002-04-zh

涠洲油评价2002年4月一、前言本次评价的涠州原油采于2002年4月29日停靠在算山码头1#泊位的“金鼎”号油轮,共装载涠州原油5.8万吨。
油样室温下为黑褐色粘稠状液体。
油样在Fischer800AC、FY-II型实沸点蒸馏仪上切割。
二、评价结果1、涠州原油的一般性质表1为本次评价涠州原油与2000年评价的涠州原油的性质比较。
本次评价的涠州原油密度为865.5,比99年评价的涠州原油密度略高。
凝固点升高为32℃,残炭、灰分较低,酸值为0.43mgKOH/g,硫含量为0.20%,金属分析数据中Ni含量稍高,特性因数K为12.25,属低硫中质石蜡基原油。
2、涠州原油实沸点蒸馏收率表2本次评价涠州原油与99年评价的涠州原油实沸点收率对照表。
与99年评价的涠州原油相比,实沸点收率增加(<350℃馏分)。
本次评价未收集到<15℃轻烃组分,<180℃汽油馏分收率为12.22%,180~350℃馏分收率为29.27%,<530℃的总拔出率为75.63%。
3、涠州原油直馏馏分性质表3为涠州原油的重整原料性质。
15~145℃、15~180℃的收率分别为8.14%和12.22%,组成中环烷烃+芳烃含量为39.48~46.94%,芳潜含量为33.97~35.36%,酸度、硫、氮含量较低,腐蚀合格。
从表3中数据可知,涠州原油的<180℃的汽油馏分性质较好,芳潜含量较高,可作为重整原料。
表4是涠州原油145~230℃直馏航煤性质,收率为10.16%,冰点为<-52℃,硫含量较低为237ppm,酸度为0.56mgKOH/100ml,闭口闪点为45℃,实际胶质4mg/100ml,烟点不合格为21mm,芳烃含量为12.6%(V),腐蚀合格。
因此,涠州原油不能直接生产3#航煤。
表5为涠州原油直馏柴油馏分性质,180~350℃、300~350℃收率分别为29.27%和9.45%,性质特点为硫醇性硫含量较高,十六烷指数分别为51.95和54.19,腐蚀合格,酸度超标,凝固点较高分别为-6℃和12℃,硫含量较低。
北部湾涠洲11-D区块石油地质特征及勘探潜力分析

第 l 期
录 并 工 程
・ 1 7 ・
・
地 质研 究 ・
北部湾涠洲 1 一 1D区块石油地质特征 及 勘探 潜 力 分析
郭 爱 华① 孙 恒 君② 杨 希 冰① 邹 明 生①
( q海 - 油 ( 国) 限 公 司 湛 江 分公 司 ; 中 法渤 海 地 质 服 务 有 限 公 司 ) ① - 4 . 中 有 ②
×1 m。其 中探 明1 2 . 5 0 n , 制 1 8 . 8 0 , 0 9 ×1 r。控 2 0 8 2
× 1 r。 预 测 1 9 . 7 1 r。 0 n, 14 8 × 0 n。
断层组 成 。2号 断 裂 带 横 贯 整 个 凹陷 , 层 总 体 上 断 为 北东走 向( 8左右 ) 延 伸 距 离约 5 m。受 2号 6。 , 5k 断层 活动 的影 响 , 构 造带 在 断 层 两 侧形 成 众 多 的 该
成藏 的重要 因素 , 断裂 带西 区流 三段埋 藏 较浅 , 2号
储集层物性较好 , 区则不然 , 东 埋深普遍超 过3 0 , 0 0i n 储集 层物性 是流三 段油气 富集程 度 的控 制 因素 。古
时 期整个 盆地北 部 坳 陷 为统 一 的湖 盆 , 历 了 由 经
扩张 、 鼎盛到 萎缩 的过程 , 应 地沉 积 了流 三段 、 相 流
盈 ■■
_ _ _ _ 一
-
一
1 霞
嘲 目
l。 .
图 2 涠 洲 1 区块 构 造 区涠 三段 顶 面 深 度 构 造 图 lD
0
2 k m
断层 的封堵 性对涸 洲组油 气保存 非常重 要 。
流一段 目前钻 遇 的主要为具 有一定 构造背 景 的
三维地质建模技术在涠洲11-4N油田的应用

三维地质建模技术在涠洲11-4N油田的应用三维地质建模技术是指通过数据采集、处理、分析以及引入地质学知识等手段,对地质构造、地层结构、岩性、孔隙结构等进行描述和建模的技术。
在油田勘探开发过程中,三维地质建模技术是不可或缺的,它可以帮助石油公司更准确地分析油藏地质特征,指导开发和管理工作,提高油田的开发效率和经济效益。
涠洲11-4N油田位于南海涠洲岛附近,是一个新近发现的大型深水油气田,地质条件非常复杂。
为了更好地指导开发工作,提高油田的开发效率和经济效益,涠洲11-4N油田采用了三维地质建模技术,对油藏地质特征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和建模。
首先,涠洲11-4N油田采集了大量的地质数据,包括地震资料、测井资料、岩心样品和地质剖面等。
然后,利用数据处理软件对采集的地质数据进行预处理,包括剖面修正、数据平滑、数据质量控制等,以减小数据的误差和噪声,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随着数据处理的完成,涠洲11-4N油田开始进行三维地质建模工作。
在建模过程中,首先对油藏地质结构和地层结构进行分析和描述,确定油藏分布规律和岩相类型等。
然后,采用地质统计学方法建立岩石模型和岩相模型,对不同岩石类型进行划分,并计算出不同岩石类型的孔隙度和渗透率等参数。
最后,在涠洲11-4N油田的三维地质模型中,可以通过可视化工具查看不同地层和不同岩石类型的空间分布、孔隙度、渗透率等参数信息,以指导油田开发和管理工作。
此外,三维地质模型还可以与渗流模型结合,提高模拟预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总之,三维地质建模技术是涠洲11-4N油田开发的必要手段之一,它为油田勘探开发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和科学依据,为油田开发和管理工作的科学决策提供了可靠的基础。
三维地质建模技术在涠洲11-4N油田的应用

三维地质建模技术在涠洲11-4N油田的应用1. 引言1.1 涠洲11-4N油田概况涠洲11-4N油田位于中国南海北部,是中国海洋石油公司勘探的一个重要区块。
该油田属于海域油田,水深约为150米,油气藏主要分布在第三系沉积岩中。
经过多年的勘探和开发,油田已经取得了一定的产量,并且在未来仍有较大的开发潜力。
涠洲11-4N油田地质条件复杂,主要储层为砂岩和泥岩,储量丰富,但分布不均匀,存在一定的地质难点。
油田的地质结构较为复杂,有多个构造面和断裂带相互作用,使得油气运移具有一定的难度。
油气藏的非均质性和多孔隙性也给勘探和开发带来了挑战。
涠洲11-4N油田的开发历程经历了一系列的技术更新和方法改进,其中三维地质建模技术的应用为油田勘探和开发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三维地质建模技术能够更加准确地描述油气藏的地质构造和分布特征,为油田的开发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和指导。
【2000字】1.2 三维地质建模技术简介三维地质建模技术是一种基于地质学理论和数学方法的先进技术,通过收集、整理和处理地质、地球物理、测绘等多种数据,构建地质模型,以展示地下岩石体系的三维结构和属性。
这种技术可以帮助地质学家、地球物理学家和工程师更好地理解地下地质构造,预测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的分布情况,提高勘探、开发和生产效率。
三维地质建模技术主要包括以下步骤:数据获取和整理、地质建模软件的选择和应用、建立地质模型、模拟地下岩石体系的属性、模型验证和修正等。
数据获取是整个地质建模过程中最关键的环节,包括地质钻探、测井、地震等数据的采集和处理。
地质建模软件的选择和应用也至关重要,不同的软件有着不同的特点和适用范围,地质学家需要根据具体的地质情况和研究目的选择合适的软件进行建模。
三维地质建模技术在石油勘探开发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和重要意义。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完善,三维地质建模技术将在未来的油田勘探开发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石油工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涠洲油田油气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类型探讨张传运;潘潞;黄苏卫【摘要】中石化涠西探区2015年获重大突破,涠西南D洼东部斜坡发现了涠洲油田.为揭示原油的成因和来源,此文采用地质地球化学技术,通过GC、GC-MS分析表明,原油中链烷烃组分以低碳数正构烷烃为主,平滑分布;甾萜烷异构化程度较高,富含重排甾烷,具丰富的C304-甲基甾烷以及低碳数甾烷,C27、C28、C29规则甾烷呈“V”型或“L”型分布.油-油、油-源对比表明,涠洲油田原油与流沙港组优质的深湖-半深湖相烃源岩具有成因联系.原油成熟度参数C29甾烷αββ/(αββ+ααα)、C31升藿烷22S/(S+R)等表明原油已达成熟阶段,利用甲基菲指数MPI1折算原油成熟度分布在0.79~0.97之间,原油成熟度与涠西南D洼流沙港组烃源岩热演化程度相当.综合以上分析认为,涠洲油田的原油表现为典型湖相特征,主要来源于涠西南D洼流沙港组烃源岩.【期刊名称】《海洋石油》【年(卷),期】2018(038)004【总页数】8页(P9-16)【关键词】涠洲油田;生物标志物特征;原油成熟度;原油成因类型【作者】张传运;潘潞;黄苏卫【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海洋油气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上海200120;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海洋油气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上海200120;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海洋油气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上海20012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中石化涠西探区位于北部湾盆地北部坳陷,主要涉及涠西南凹陷D洼以及海中凹陷的中部地区。
2015年以来,中石化在涠西探区油气勘探取得突破,在涠11-5W构造上相继钻探了几口高产油气流井,标志着涠洲油田的发现。
目前已有大量学者对于北部湾盆地油气成因与成藏进行了深入分析[1-6],包括涠西南凹陷A、B、C洼、福山凹陷、迈陈凹陷等,认为油源主要来源于流沙港组。
对于中石化涠西探区所属的涠西南D洼和海中凹陷的油气成因与成藏方面研究较少,对于已发现油气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等研究还未深入展开。
涠洲油田位于涠西南D洼东部斜坡部位,紧邻涠西南低凸起,向南以3号断层为界与海中凹陷相邻,目前对于其油气的来源或供烃方向还存在一定争议。
本文将重点分析涠洲油田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油源对比,分析油气地球化学特征差异,探讨油气成因类型,以便指导涠洲油田的扩储方向或相邻区的油气勘探。
1 地质概况涠西南凹陷受凹陷内1号、2号断层以及涠西南大断裂的控制,形成了A、B、C、D四个洼,是一个典型的北断南超箕状凹陷,其中涠西南凹陷D洼位于涠西南凹陷西南部,向西向南分别以涠西南大断裂和3号断层为界[7-8](图1)。
而海中凹陷以3号断层为界,紧邻北部涠西南凹陷,向西以涠西南大断裂南部为界,南部紧邻5号断层和企西隆起。
中石化涠西探区主要位于涠西南凹陷西南部D洼以及中部的海中凹陷,其中涠洲油田位于涠西南D洼的东部斜坡带,东边紧邻涠西南低凸起,地层向西倾伏于D洼深部,向南以3号断层为界,紧邻海中凹陷。
钻井揭示地层从古至今为古新统长流组、始新统流沙港组、渐新统涠洲组以及中新统下洋组、角尾组、灯楼角组和上新统望楼港组 [9]。
涠西南凹陷烃源岩主要为流沙港组的暗色泥页岩,其中流二段为一套典型的深湖—半深湖相优质烃源岩[5,10]。
涠洲油田油气发现井A井、B井位置如图1所示。
图1 中石化涠洲油田构造位置示意图2 样品与实验新采集涠洲油田A井、B井原油样品5个,流沙港组暗色泥岩样品11个,进行色谱、饱和烃、芳香烃色谱-质谱分析,并对新采集的5个原油及溶解气进行碳同位素分析。
原油及暗色泥岩GC、GC-MS分析选用标样包括nC24D50、D4C27胆甾烷、D10-蒽。
GC、GC-MS实验仪器型号为Thermo Fisher QSDⅡ,实验条件及方法参见Jiang et al.(2001) [11]、Li et al.(2003) [12];原油碳同位素分析使用Delta-plus XL同位素质谱仪进行测定。
3 结果与讨论3.1 原油饱和烃组成及成因特征涠洲油田原油的烃类组成具有淡水湖相原油普遍存在的特征。
原油气相色谱图中,正构烷烃为“单峰”类型,主峰碳以低碳数为主,多小于nC17;各原油样品C21-/C21+比值多大于1,最高可达2.83(表1),指示原油正构烷烃低碳数含量高,原油轻质组分含量较高,母质来源中低碳数水生生物输入较多。
CPI、OEP 多用来表征有机质正构烷烃的奇偶优势比,各样品CPI、OEP值分别为 1.10 ~1.25、0.83 ~ 1.12,接近平衡值 1,表明原油正构烷烃奇偶优势消失,已达成熟阶段。
Pr / Ph常用来判断有机质 / 母源沉积环境,一般认为典型的湖相原油Pr / Ph比值为1 ~ 3,湖沼相原油或煤系原油该比值大于3[13],原油Pr / Ph值分布在1.82 ~ 3.02之间(表1),指示母源岩有机质的形成处于弱氧化-弱还原性原始沉积环境;原油Pr / nC17、Ph / nC18相对较低(表1),其大小除与沉积环境有关外也受成熟度、生物降解作用等影响。
总体上,涠洲油田发现的A井、B井原油链烷烃分布特征较为相似,指示了原油母质来源较为一致,母源岩沉积环境为弱氧化-弱还原的原始环境,原油已达到成熟阶段。
原油具有较为相似的饱和烃甾、萜烷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图2、表2):规则甾烷较为发育, C27、C28、C29规则甾烷具“V”型或“L”型分布,同时原油具有较高含量的C304-甲基甾烷,C304-甲基甾烷 / C29-规则甾烷值为0.16 ~0.38之间(表2),低分子孕甾烷、升孕甾烷也较为发育,均指示原油母质来源中水生生物菌藻类贡献较大;重排甾烷相对丰度较高,其发育往往跟母源岩岩性及热演化程度相关,重排甾烷 / 规则甾烷值分布在0.14 ~ 0.37之间(表2);萜烷中升藿烷特征指示了涠洲油田发现的原油均为典型的淡水湖相油,即C31-35升藿烷22S与22R构型成对出现,且含量由C31到C35升藿烷逐渐降低;伽马蜡烷含量较低(表2),指示淡水湖相的沉积特征。
上述分析表明A井、B井原油具有相似的饱和烃生标特征,原油甾、萜烷生标特征之间以及链烷烃分布特征之间的相似性指示了原油具有较为一致的来源,表现出典型淡水湖相原油特征。
表1 涠洲油田原油气相色谱参数井号层位深度/m CPI OEP Pr/nC17 Ph/nC18 Pr/Ph C21主峰碳A E3w3 2 264.9 ~ 2 304.8 1.17 1.06 0.53 0.25 2.40 1.23 nC15 A E3w3 2 322.5 ~ 2 360.0 1.16 1.03 0.53 0.24 2.39 1.00 nC17 B E3w3 1 835.1 ~ 1 857.0 1.25 0.84 0.60 0.35 1.82 2.61 nC12 B E3w3 1 917.0 ~ 1 932.0 1.11 0.90 0.50 0.23 2.16 2.55 nC14 B E2l2 2 392.0 1.17 0.83 0.69 0.24 3.02 2.83 nC10-/C22+图2 涠洲油田原油饱和烃m / z191、m / z217质量色谱图3.2 原油芳烃组成及成因特征涠洲油田原油芳烃化合物主要是萘系列(一般大于50%,最高达68%)、菲系列(28% ~ 71%),联苯、三芴系列,其他系列化合物含量较低(图3)。
主要特征为:萘系列与菲系列为芳烃主要化合物,三芴系列中芴系列含量高于硫芴、氧芴系列,表明原油母质来源于腐泥型有机质,沉积环境偏还原型。
实际上,原油中芳烃的生源意义并不太明确,大部分芳烃参数用于表征成熟度。
甲基菲指数则常用来折算原油对应的镜质体反射率[14],根据折算,A井、B井原油的折算镜质体反射率Rc分布范围为0.85 ~ 0.97(表3),为成熟原油。
而二苯并噻吩参数4,6- / 1,4DMDBT(4,6- / 1,4-二甲基二苯并噻吩)、4- / 1-DBT(4- / 1-二苯并噻吩)在A井、B井原油样品之间差异较大,由于此类参数受油气运移与成熟度的双重影响,A、B两井之间的差异可能指示了油气在A井区与B井区之间的运移。
对原油芳烃特征分析表明,母源岩类型以腐泥型有机质为主,沉积环境偏还原,同时芳烃成熟度参数(表3)也表明了原油为成熟原油。
表2 涠洲油田原油饱和烃GC-MS生标参数注: 20S:C29甾烷ααα20S /(S+R);αββ:C29甾烷αββ / (αββ+ααα);Ts:18α(H)- / [18α(H)+17α(H)]-三降藿烷;C31升22S:C31升藿烷22S / (22S+22R);T / P:三环萜烷 / 五环萜烷;Dia / Reg:C29重排甾烷 / 规则甾烷;G / C30H:伽马蜡烷 / C30藿烷;Ole / C30H:奥利烷 / C30藿烷;C29Ts / C29H:18α(H)-30-降新藿烷 / C29降藿烷;C21-22 / C27-29St:孕甾烷+升孕甾烷 / C27-29规则甾烷;C19-21 / C23-24TT:(C19三环萜烷+C20三环萜烷) / (C23三环萜烷+C24三环萜烷);C304-甲基St:C304-甲基 / C29规则甾烷。
C304-甲基St A 2 322.5~2 360.0 E3w3 0.49 0.29 0.51 0.57 0.14 0.37 0.00 0.08 0.40 0.25 2.54 0.20 A 2 264.9~2 304.8 E3w3 0.50 0.29 0.50 0.58 0.16 0.34 0.00 0.08 0.40 0.22 2.35 0.16 B 1 917.0~1 932.0 E3w3 0.41 0.29 0.49 0.55 0.03 0.14 0.05 0.08 0.40 0.06 1.34 0.28 B 1 835.1~1 857.0 E3w3 0.41 0.27 0.45 0.56 0.02 0.14 0.05 0.07 0.37 0.04 1.27 0.28 B 2 392.1 E2l2 0.38 0.33 0.54 0.55 0.04 0.21 0.05 0.10 0.44 0.07 1.39 0.38井号深度/m 层段20S αββ TsC31升22S T/P Dia/Reg G/C30H Ole/C30H C29Ts/C29H C21-22/C19-21/C27-29-St C23-24TT表3 利用甲基菲指数折算原油镜质体反射率Rc[14]井号埋深/m 层位 MPI-1 Rc A 2 264.9~2 304.8 涠三段 0.67 0.80 2 322.5~2 360.0 涠三段 0.66 0.79 1 835.1~1 857.0 涠三段 0.74 0.84 1 917.0~1 932.0 涠三段 0.95 0.97 2 392.0 流二段 0.74 0.85 B图3 涠洲油田原油芳烃化合物分布特征3.3 原油成熟度特征原油或有机质热演化成熟度反应母源岩热演化过程或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