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史题库附参考答案-全(1)1111
中国教育史试题及答案资料

四,简答题1,《中庸》是如何概括教学过程的步骤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2,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是?第一,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公平。
第二,以生活经验为教育内容,包含多种方面。
第三,教育活动在生产生活中进行。
第四,教育的手段局限于言传身教。
第五,男女教育有区别,根源在于分工。
第六,教育还没有特意的园地和专职人员。
3,什么是乡三物?包含哪些内容?乡三物是西周乡学的教育内容。
内容:一曰六德:知、仁、圣、义、忠、和;二曰六行:孝、友、睦、姻、任、恤;三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4,《学记》概括的教育方法有哪些?讲解法:“约而达〞〔言语简约而意思通达〕,“微而臧〞〔义理微妙而说的精善〕,“罕譬而喻〞〔举少量典型的例证是道理明白易晓〕。
问答法:教师的提问因先易简,后难坚。
答问应有针对性的作答,适可而止。
练习法:依据学习内容安排必要的练习,练习需要有标准,且因逐渐进行。
5,“三纲领,八条目〞指什么?三纲领指“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条目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6,唐代的“六学二馆〞各指什么?六学二馆是唐代中央官学的简称。
六学指国子监所属的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和律学。
二馆指门下省所属的弘文馆和置于东宫的崇文馆。
7,清末厘定的教育宗旨是什么?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
8,民国成立后,确定的教育方针是什么?〔三句话〕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
9,试列举北宋的六大书院和南宋的四大书院。
北宋: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嵩阳书院、石鼓书院、茅山书院;南宋: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丽泽书院、象山书院。
10,试列举北宋三次兴学的名称和主要发起人。
第一次兴学:“庆历兴学〞,发起人:范仲淹;第二次兴学:“熙宁兴学〞,发起人:王安石;第三次兴学:“崇宁兴学〞,发起人:蔡京。
11,简述1922年学制改革的七大标准。
中国教育史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1,六艺:是西周官学的根本教育内容,即礼、乐、射、御、书、数。
2,乡三物:所谓“乡三物〞,语出《周礼·地官司徒》“以乡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
一曰六德:知、仁、圣、义、忠、和;二曰六行:孝、友、睦、姻、任、恤;三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3,六经:六经,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藉,曰:《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春秋》。
4,有教无类:孔子的“有教无类〞的办学思想是指教育不要分对象种类,不仅贵族子弟有受教育权,贫民子弟也可以。
这就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5,教学相长:教和学两方面相互影响和促进,都得到提高。
太学:太学是中国古代中央官学,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
太学始设于汉代。
太学作为汉后国学,与之前的国学不同的是确立儒学为正统学问。
6,帖经:所谓帖经,就是将经书任揭一页,将左右两边蒙上,中间只开一行,再用纸帖盖三字,令试者填充。
7,《千字文》:《千字文》是南北朝梁周兴嗣所撰,是用来教授儿童根本汉字的一首长韵文,主要供儿童识字,同时也介绍了有关自然、社会、历史、伦理、教育等方面的知识。
8,《三字经》:三字经》是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珍贵遗产,是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不可多得的儿童启蒙读物。
9,白鹿洞书院:位于X星子县北〔今XX市〕庐山五老峰下。
南唐开元年间,在白鹿洞见书院,称庐山国学,亦称白鹿洞国庠。
宋仁宗五年,改成白鹿洞之书堂,与当时的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嵩阳书院并为四大书院,并誉为我国四大书院之首。
10,八股文:八股文是明清科举考试所采纳的一种特意文体,又称“制艺〞、“制义〞、“时艺〞、“时文〞、“八比文〞,始于明成化以后。
其特点是:题目一律采纳《四书》、《五经》中的原文;内容诠释必须以程朱理学家的注释为准,不能丝毫阐发己意;采纳固定格式的排偶文体,每篇文章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局部组成。
11,京师同文馆:京师同文馆是清末第一所新式学堂。
(完整word版)《中国教育史》试卷及答案

高等师范院校《中国教育史》课程考试卷级县(市区)层次专业姓名得分-、论述题(每题10分)1、阐述孔子关于道德教育的主张,说明他建立儒家学说的原因?2、阐述孔子关于说明他建立儒家学对后代教育的影响?3、阐述孔子关于教育作用、教育目的、教育对象、教育教学的原则和方法、教育内容等言论,评价其对后代教育发展的影响?4、中国古代教育家关于“性善”、“性恶”的阐述有哪些?后代的教育家是如何加以发展的?对古代教育思想有何影响?5、中国古代的官学管理制度始于哪个朝代?当时的管理有何特点?封建社会后期又是如何发展的?6、书院的组织管理和教学特点是什么?对现代学校有什么启示?7、试述中国古代科举制对学校教育的影响?8、论述中国古代科举制的主要特点?并与现代高考制进行比较?9、试论蔡元培的自由主义教育思想?10.中国近代教育思想是如何演变的?高等师范院校《中国教育史》课程答案一、论述题1、(1)在孔子的私学教育中,道德教育居首要地位。
道德观念以文化知识为基础,道德教育主要通过知识传授进行仁、知、信、直、勇、刚,是君子应具备的六种道德品质。
德育过程最重要的还在于行为实践。
主张以“礼”为道德规范,以“仁”为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礼与仁的关系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最重要的道德规范是忠与孝。
道德修养不是依靠外加强制,而是依靠自觉努力。
德育原则与方法:立志乐道、自省自克、身体力行、中庸之道、改过迁善(2)背景:春秋时期出现了铁犁牛耕,生产力发展了。
而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所以西周前的井田制被破坏,出现了土地私有,从而使旧贵族分化成新兴的地主阶级,于是他们为了要更多的土地和人民(劳动力)便有了春秋的争霸战争。
而孔子是旧的奴隶主贵族代表,他认为春秋的战乱是因为没有了西周等级森严的制度(春秋的战乱是因为诸侯国把周天子给灭了,所以孔子觉得是下级触犯了上级,因为下级无视那些等级制度。
)所以他主张恢复周礼。
同时又提出了仁礼中庸等思想,又开创了私学,把他的思想传下去……于是形成了儒家学说。
《中国教育史》期末考试试卷附答案

《中国教育史》期末考试试卷附答案《中国教育史》期末考试试卷附答案一、填空题(共15空,每空2分,共30分)1.东汉末年镌刻的,是太学的标准教科书。
2. 是西晋年创立的,是门阀世族享有各种特权在教育制度上的放映。
3.唐六学是国子学、、四门学、、和算学。
4.宋代三次兴学分别是领导的庆历兴学、王安石领导的和领导的。
5.“”是清朝地方官学督促学生学习、对学生实行动态管理的制度。
6. 年,清朝政府在北京创办了,这是我国官办的第一所近代新式学校。
7.教会创办的第一所女子学校是,我国自行创办的第一所女子学校是。
二、名词解释(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1.《学记》2.学而优则仕3.开成石经4.九品中正制5.陶行知三、简答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1.唐代科举考试的类别、科目及方法。
2.北宋三次兴学的主要内容。
3.百日维新的教育改革措施。
四、论述题(20分)1.试分析孔子道德教育思想的实质、结构、内容、原则方法及其现代价值。
中国教育史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熹平石经2.国子学、咸宁二年3.太学、书学、律学4.范仲淹、熙宁兴学、蔡京、崇宁兴学5.六等黜陟法6.1862、京师同文馆7.宁波女塾、经正女学二、名词解释题1.《礼记》中的一篇,成书于战国末年,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专著。
2.《论语》记载孔子学生子张提出的教育观点,反映了孔子及其儒家的教育目的观。
3.唐朝开成年间刊刻的儒家经典,共十二经,现保存与西安碑林。
4.三国时曹魏实行的州设中正官,其职责是将地方人才评定为九等上报中央,然后按等次高低授予相应官职的官吏选拔制度,是门阀士族享有特权在政治上的反映。
5.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提出了著名的“生活教育”思想。
三、简答题1.常科与制科;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字、明算;帖经、口试、墨义、策问、诗赋。
2.(1)改革太学,推行新法;(2)改革科举制度;(3)发展地方学校;(4)发展专科教育。
中国教育史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含答案解析)

1.(2016年教育学统考)在文献记载中的中国古代学校,与乐教最为相关的是( )。
(A)庠(B)成均(C)序(D)泮宫2.(2014年教育学311)中国近代最早以半工半读形式有计划地培养生产和技术骨干的学校是( )。
(A)福建船政学堂(B)江南制造局操炮学堂(C)北洋大学(D)南洋公学3.(2012年教育学统考)黄炎培认为,职业道德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内涵,其基本要求是( )。
(A)“博爱互助”(B)“谋生济人”(C)“敬业乐群”(D)“爱国崇实”名词解释题---为题目类型4.(2017年天津大学、2014年北京师范大学)苏湖教法。
5.(2018年北京师范大学)壬戌学制。
简答题---为题目类型6.(2014年东北师范大学)简述学记的教学思想以及历史地位。
7.(2017年山东师范大学333)简述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的异同。
8.(2016年东北师范大学632)简述明朝书院兴起的原因。
9.(2013年福建师范大学)评述梁肩超的教育思想及特点。
10.(2017年陕西师范大学)简述革命根据地教育的基本经验。
1.(2016年教育学统考)在文献记载中的中国古代学校,与乐教最为相关的是( )。
(A)庠(B)成均(C)序(D)泮宫【正确答案】B【试题解析】原始社会:五帝时期的乐教机构——成均。
2.(2014年教育学311)中国近代最早以半工半读形式有计划地培养生产和技术骨干的学校是( )。
(A)福建船政学堂(B)江南制造局操炮学堂(C)北洋大学(D)南洋公学【正确答案】A【试题解析】1867年马尾造船厂建成后搬迁至马尾遂改名为船政学堂。
在沈葆祯的苦心孤诣下船政学堂培养出了中国的第一批近代海军军官和第一批工程技术人才,由船政毕业的学生成为了中国近代海军和近代工业的骨干中坚。
福建船政学堂从一开始就十分明确地将设厂造船和培养人才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因此本题选A。
3.(2012年教育学统考)黄炎培认为,职业道德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内涵,其基本要求是( )。
中国教育史必考题目及答案解析

中国教育史必考题目及答案解析【学校的产生】一、氏族公社末期的学校萌芽,经过了“成均之学”“虞庠之学”标志着我国学校的萌芽。
二、学校的雏形。
“庠”:掌握在奴隶主贵族中的统治工具。
“序”武士的教育意义。
“校”十分严格的考核,军事体育性质的教育。
三、商代正式学校“庠序”发展,“学”“瞽宗”的创新,标志着我国学校正式形成。
【夏商周学校的特征】文化教育完全为奴隶主贵族垄断,奴隶根本无法享受文化教育权利。
具体特征如下:一、学校教育由奴隶制的国家机器直接操纵控制。
二、只朝奴隶主贵族子弟开放。
三、只培养维护奴隶制的各种统治人才。
四、学校教育的内容是奴隶主贵族阶级的意识形态和他们需要的武功。
【原始社会教育特点】1、教育权利平等2、生活教育紧密联系3、教育在整个社会生活中进行4、教育是口耳教授。
【私学产生的原因、特点、意义】一、1社会原因:生产的发展和政治斗争的需要、直接原因:士阶层的出现和“文化下移”二、特点:自由讲学,学有所宗;教师教学以知道学生自学和组织研讨为主;教育活动与社会活动紧密结合;私学教学往往无固定场所和固定的组织形式。
三、意义:1、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需要,是一个巨大的历史进步。
2、不仅是对西周旧教育制度的否定,打破了西周以来“学在官府”的国家高度垄断教育的格局,而且使我国古代的学术文化得到了广泛的传播,有力的推动了学术下移运动。
3、培养了大批有才干的学生、学者、教育家等。
4、不仅促进了当时教育事业的发展,而且这种私人办学的形式一直保持在我国学校教育之中。
【稷下学宫】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举办、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高等学府。
中国学术思想史上这场不可多见、蔚为壮观的“百家争鸣”,是以齐国稷下学宫为中心的。
私学空前发展的标志。
(尊师重道、兼容并包、百家争鸣)【孔子的教育思想】一、教育思想:1、有教无类:不分贵贱贫富和种族,人人都可以入学受教育。
这满足了平民入学受教育的愿望,适应了社会发展需要。
中国教育史第四版习题答案

中国教育史第四版习题答案中国教育史第四版习题答案中国教育史是研究中国古代和近现代教育发展的重要学科,它涵盖了从古代至今的教育制度、教育思想、教育实践等方面的内容。
在学习中国教育史时,习题是非常重要的辅助工具,能够帮助我们巩固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下面是中国教育史第四版习题的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选择题1. 中国古代的教育制度中,最早的教育形式是:答案:家庭教育2. 中国古代的四书五经是:答案:《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3.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的教育制度是:答案:郡县制4. 唐代的国子监是:答案:最高学府5. 清朝时期,乾隆皇帝颁布的《史书考证法》对中国教育史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主要内容是:答案:强调史书的考证和研究方法二、判断题1.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是唐代开始出现的。
答案:错误2. 《大学》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孔子的弟子编撰的。
答案:正确3. 清朝时期,科举考试的内容主要包括经义、史书和诗词。
答案:正确4. 中国古代的私塾教育主要面向富有人家的子弟。
答案:正确5. 中国近现代的教育改革运动起源于19世纪末的戊戌变法。
答案:错误三、简答题1. 请简要介绍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
答案: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是一种选拔人才的考试制度,起源于隋朝,成熟于唐朝,并一直延续到清朝。
科举考试的内容主要包括经义、史书和诗词,考试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三个阶段。
科举制度为中国古代的官员选拔提供了一种公平、公正的机制,对于维护社会稳定、推动文化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 请简要介绍中国近现代的教育改革运动。
答案:中国近现代的教育改革运动起源于19世纪末的戊戌变法,标志着中国教育进入了现代化的轨道。
这一时期的教育改革运动包括了废科举、兴学堂、创办新式学校、推行新教育理念等方面的内容。
这些改革举措的目标是培养具有现代科学知识和国际视野的人才,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人力资源支持。
中国教育史试题及答案

中国教育史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古代中国最早的教育制度是:A. 礼乐教育B. 儒家教育C. 道家教育D. 法家教育答案:A2. 孔子提倡的教育理念是:A. 因材施教B. 有教无类C. 学而优则仕D. 知行合一答案:B3. 以下哪位教育家主张“性恶论”?A. 孔子B. 孟子C. 荀子D. 老子答案:C4. 科举制度开始于:A. 汉朝B. 唐朝C. 宋朝D. 明朝答案:B5. 宋代的“四书”包括:A.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B. 《诗经》《尚书》《礼记》《春秋》C. 《周易》《春秋》《大学》《中庸》D. 《论语》《孟子》《大学》《礼记》答案:A6. 明朝的国子监是:A. 国家最高学府B. 地方教育机构C. 皇帝的私人学校D. 专门的考试机构答案:A7. 清朝的“八股文”考试制度:A. 促进了文学的发展B. 限制了思想的自由C. 提高了考试的公平性D. 增加了考试的难度答案:B8. 近代中国教育改革的开端是:A. 洋务运动B. 戊戌变法C. 辛亥革命D. 新文化运动答案:A9. 五四运动期间,提倡“科学”与“民主”的口号,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一口号的提出者是:A. 陈独秀B. 胡适C. 鲁迅D. 李大钊答案:A10. 新中国成立后,教育改革的重点之一是:A. 普及义务教育B. 推广职业教育C. 改革高等教育D. 强化素质教育答案:A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以下哪些是古代中国教育的特点?A. 重视道德教育B. 重视文学教育C. 重视科学教育D. 重视实践教育答案:A B2. 科举制度的主要影响包括:A. 促进了社会流动B. 强化了中央集权C. 限制了思想自由D. 促进了经济发展答案:A B C3. 以下哪些是近代中国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A. 废除科举制度B. 引进西方教育体系C. 推广女子教育D. 强化职业教育答案:A B C4. 新中国成立后,教育改革的主要成就包括:A. 普及九年义务教育B. 建立现代教育体系C.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D. 推广终身教育答案:A B C5. 21世纪中国教育的主要发展方向是:A. 信息化教育B. 国际化教育C. 个性化教育D. 创新教育答案:A B C D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简述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填空题1.原始的教育活动,就起源于使社会成员适应群体社会生活和群体生产劳动的需要,起源于人类自身生产的需要。
2.原始社会教育的内容是与社会生活需要相应的,教育的基本方式为言传与身教,这两方面通常是相辅而行。
3.原始公社时期主要的教育活动包括:生产劳动教育,生活习俗教育,原始宗教教育,原始艺术教育,体格与军事训练教育。
4.文字的产生,文字的需要,不仅对学校的产生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对后来文化科学及社会发展也有重大促进作用。
5.古史中关于学校萌芽有多种传说,如五帝传说时期的成均,有虞氏之学庠等。
6.夏代教育工作是国家的重要事务,由国家行政管理机构中六卿政务官之一的司徒主管教化。
7.夏代王都所在地有序这种学校,但它并非独立的、纯粹的教育机关,教育只是其重要职能之一。
8.夏代据说不仅国都有学校,地方也有学校,据《孟子》,这种地方学校就是校。
9.从有大学小学或右学左学之分,表明商代已根据不同年龄,提出不同的教育要求,实际划分了教育阶段。
10.在文化教育上,西周时代的历史特征就是“学在官府”。
11.西周时期的贵族子弟的训练过程,先经过家庭教育,然后才进行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包括小学和大学教育两个阶段。
12.西周时期设在王都的小学、大学,总称为国学,设在王都郊外六乡行政区中的地方学校,总称乡学。
13.六艺教育起源于夏朝,商代又有发展,西周在继承商代六艺教育的基础上,使它更为发展和充实。
14.“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的结果是打破了“学术官守”的局面,使原来由贵族垄断的文化学术向社会下层扩散,下移到民间,这种历史现象,称为“文化下移”。
15.春秋时期200多年,官学见于史传记载的只有两件事而已,一是鲁僖公修泮宫,一是郑国的子产不毁乡校。
16.私学的出现,有其多方面的社会原因,其重要原因之一是与“士”阶层的变化联系在一起的。
17.孔子的教育目的就是要将士培养成为德才兼备的君子。
18.孔子提出由平民中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这条培育人才的路线,可简括称之为“学而优则仕”。
19.孔子继承西周贵族“六艺”教育传统,吸收采择了有用的学科,并根据现实需要创设了新的学科。
孔子进行研究并编成的教材包括《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作为对弟子们普遍传授的主要教材。
20.孔子遵循的是“学而知之”的认识路线,他的教学方法论就是以具有唯物主义倾向的认识路线为基础的。
21.私学始于春秋而盛于战国。
22.战国时期养士之风盛行和百家争鸣展开,促进了私学的繁荣。
23.战国时期对教育发展影响最大的是儒、墨、道、法四家私学。
24.战国时期,儒家私学的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孟轲和荀卿;墨家私学的创始人是墨翟;道家私学的代表人物是老聃和庄周;法家私家的代表人物早期是李悝、吴起,后期的代表是韩非和李斯,商鞅的出现则意味着法家的成熟。
25.“兼相爱,交相利”的社会理想决定了墨家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实现这一理想的人,这就是“兼士”或“贤士”。
26.墨子是在中国教育史上首先明确提出“量力”这一教育方法的,他十分注意在施教时考虑学生的力之所能及。
27.作为儒家教育思想对立面出现的墨家教育思想,包含不少合理主张,尤其是其科学技术知识和技能技巧的专门教育,是中国教育史上首先提出与实行的。
28.孟轲教育理论的基础是“性善论”,荀卿教育理论的基础是“性恶论”,法家的人性观则表现为绝对的“素丝说”。
29.孟轲认为教育是扩充“善性”的过程,教育的目的就在于“明人伦”。
30.自孟轲提出“明人伦”的教育目的后,就明确了此后两千年中国古代教育的性质,即宗法的社会——伦理的教育。
31.孟轲提出的“大丈夫”的理想人格,丰富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32.分工思想是孟轲的重要经济思想,也是其教育理论中重要的基础思想。
33.“群”是荀况提出的一个范畴,兼有哲学、政治学、经济学和教育学等多方面的意义。
儒家诸子都有较强烈的社会意识,而荀况更从群体和社会的角度对人类的学习和教育作了考察。
34.“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
”这反映了荀卿对教育目的的基本主张。
35.在先秦诸子中,孟轲将君师并称,荀卿则进而把师提到与天地、祖宗并列的地位,对后世中国封建社会“师道尊严”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36.从进化的历史观引出“法后王”的主张,又走向轻视传统文化的极端;从富国强兵的愿望导出对“耕战”的倡导,又流于否定文化教育活动的偏颇……这些就是先秦法家教育思想的轨迹。
37.“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是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提出的教育主张,其首倡者则是商鞅。
38.战国末年开始出现了一批集中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理论著作,其中儒家经典《礼记》中的诸多篇什,是这些教育论著中的代表,而其中尤以《大学》《中庸》《学记》《乐记》为最。
39.宋代理学家对《大学》有一基本估价,认为它是“初学入德之门也”,原因就在于《大学》对教育目的、为学做人目标以及实现这些目的和目标的具体步骤作了纲领性的表达,这就是所谓的“三纲领”和“八条目”。
40.《中庸》对古代教育理论的一大贡献就在于它对学习过程的阐述。
它以“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把学习过程具体概括为学、问、思、辨、行先后相续的步骤。
41.《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
42.《乐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先秦儒家专门论述乐教的论著,论述了音乐的起源和作用等问题,表明儒家学者对乐教的注重。
43.秦朝的教育政策遵循着一个中心原则,即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君主集权的封建统治制度,法家思想在教育中占据统治地位。
44.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出于加强中央集权君主专制政治的需要,对私学采取了严厉禁止的政策,“焚书”和“坑儒”事件即其极端文教政策的表现。
45.汉朝建国伊始,政治尚不稳定,未能顾及建立正式的学校教育制度,官学未创立,私学实际上就承担起了培养人才、传播文化、发展学术的任务。
46.汉惠帝四年(前191年)废除“挟书律”,从法律上为汉初学术的繁荣和教育的发展撤除了一道人为的障碍。
47.汉朝首先提出“独尊儒术”思想的是董仲舒,他是汉朝最负盛名的儒家学者之一,有“汉代孔子”之称。
48.董仲舒前后三次回答汉武帝的策问,其中提出的三条建议:①“推明孔氏,抑黜百家”,②兴太学以养士,③重视选举,任贤使能,后来成为政府施行的三大文教政策。
49.作为两汉仕进制度主体的察举制是从汉文帝时开始的。
元光元年(前134年)产生了岁举性的科目,即孝廉一科,而且人数也有了具体规定,这标志着察举以选官常制的姿态登上了汉朝仕进的舞台。
50.汉元朔五年(前124年),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为博士置弟子,标志着太学的正式设立。
51.汉朝太学的正式教师是博士;学生则称太学生、博士弟子、诸生、弟子。
太学的考试基本上采用“设科射策”的形式。
52.汉朝的宫邸学可以分为两种:一是政府专为皇室及贵族子弟创办的贵胄学校,一是以宫人为教育对象的宫廷学校。
53.汉朝郡国学校创办于公元前141年,创始人是蜀郡太守文翁。
54.汉朝私学按其程度可分为书馆和经馆两类。
弟子又分为及门弟子(授业弟子)和著录弟子两种。
55.重视师法和家法是汉朝经学教育,特别是今文经学传授的特点之一。
56.汉代贾谊在总结前人经验和思想的基础上,主张人生的教育应从胎教开始,认为首先要重视婚配对象的选择,其次要给胎儿提供一个良好的发育环境。
57.汉代贾谊关于教学方法的论述中,实际上已经涉及到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搭配,教学内容深浅多少和学生接受能力之间的关系,这是对孟子的“盈科而后进”、《学记》中“学不躐等”等教学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58.在董仲舒看来,人性实际上就是指人天生的素质(“生之质”)。
59.王充将培养杰出的政治人才和学术人才作为教育的最高目的,其培养目标就是所谓的文人和鸿儒。
60.在中国教育史上,王充首次明确地提出教育应培养创造性的学术理论人才。
61.魏文帝曹丕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实行有利于著姓大族的“九品中正制”(或称“九品官人法”),对学校教育产生极大的消极影响。
62.把学校教育与文官选拔考试统一起来,是魏与东汉的不同之处,具体的考试形式就是魏文帝制定的“五经课试法”。
63.魏太学的教授以儒家经典为主要内容,而此时的变化是古文经学在官学中占据优势。
今古文经学地位的倒置,是魏太学的特点之一。
64.曹魏在教育制度上的新发展是律学的创办,这是我国律学设置的开端,打破了经学的一统局面。
65.西晋除继续兴办传统的太学外,还创办了一所旨在培养贵族子弟的国子学,这是我国古代在太学之外,另外设立一所传授同样内容的中央官学的开始,也是西晋教育制度的一个主要特点。
66.北朝明元帝时期,改国子学为中书学,属中书省管辖,学内设中书博士以教授中书学生,这是北魏的特创。
67.北齐在学制上的贡献是设置了国子寺,负责训教胄子,为统理学官、生员的机构,这一教育行政机构后为隋唐因袭。
68.无论是中央官学,还是地方官学,基本上是以经学为主要教授内容,这是南北朝的共同特点。
69.傅玄是晋初的一位教育理论家,教育规划的首倡者。
70.颜之推认为士大夫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统治人才,而统治人才必须“德艺周厚”,因此,士大夫教育的主要内容,也应包括德、艺两个方面。
71.隋唐时期,尤其是唐朝学校教育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学校教育制度的典型。
72.隋文帝时国子寺及国子祭酒的设置,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由中央政府设置专门管理教育的机构和官员,标志着我国封建教育已经发展到了成为独立部门的时代,这在中国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
73.唐朝中央官学的主干有国子监领导下的六学一馆。
六学是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和律学,一馆是广文馆。
74.在地方上设置医学校,这是唐朝教育的重要特点。
75.教育和研究的任务成为行政机关的有机组成部分,行政机构中派生出了教育和研究的功能,这是唐朝教育的一大特色。
76.科举制产生于隋朝,既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等因素发展的结果,又是中国古代选士制度发展的必然产物;进士科的开始标志着的科举制的正式产生。
77.唐代参加科举考试的考生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生徒,二是乡贡。
78.科举考试大体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常科,每年定期举行;一种是制科,由皇帝根据需要下诏举行。
79.科举制自产生后,就不断探索考试的方法,经过唐代200多年的发展,终于形成了帖经、口试、墨义、策问和诗赋五种方法。
80.在科举制产生以前,选士制度和育士制度基本上是脱节的。
81.唐代韩愈从唯心主义的天命论出发,认为人是受命于天的,人性也是秉天命而成的,有上、中、下三品,并据此为依据,阐述了教育的作用。
82.韩愈教育思想最突出之点就在于他作《师说》,提倡尊师重道。
83.宋代先后出现过三次兴学运动。
第一次兴学运动是范仲淹在宋仁宗庆历四年主持的,史称“庆历兴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