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慈禧传》有感
慈禧读后感

慈禧读后感《慈禧:清朝最后的威权统治者》是郭廷以教授撰写的一本以慈禧太后为主题的历史传记。
通过对慈禧太后一生的描述和分析,这本书揭示了慈禧对中国历史走向的巨大影响,以及她作为一个女性在威权统治和政治决策方面的能力。
阅读此书,让我对慈禧这个历史人物产生了深刻的思考,同时也对中国近代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首先,慈禧太后这个历史人物的复杂性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中国历史上,慈禧被认为是一个残暴凶狠、权力欲望极强的女人。
然而,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发现慈禧的形象其实并不单一。
慈禧在统治过程中表现出了鲜明的个性特点,她具备了相当的政治智慧和勇气,能够运筹帷幄、决策果断,有时甚至颇具远见。
然而,她的作为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和错误判断。
可以说,慈禧是一个具有复杂性的历史人物,她既有着威严和智慧,又有着错误和冲动。
此外,慈禧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作为清朝末代皇帝的摄政太后,慈禧对清朝及中国社会的影响是深远的。
她不仅在政治、军事和外交方面积极参与,还对于社会风气、文化传统和经济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
慈禧的政策和决策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清朝晚期和近代中国的走向,同时也给后来的中国历史留下了深深的痕迹。
通过阅读本书,我进一步认识到了慈禧在中国近代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此外,在书中作者还详细描述了慈禧与孝贤皇后之间的关系。
一直以来,慈禧被认为是孝贤皇后的仇人,孝贤皇后也被塑造成了一个无辜受害者的形象。
然而,通过对慈禧和孝贤皇后关系的描述,我发现这两个女性并不像传统的观点所描绘的那样简单。
慈禧对孝贤皇后虽然存在不满,但从书中的描述中可以看出,她并没有对孝贤皇后采取过度暴力或报复的行动。
两者之间的斗争更多的是一种政治手段和权力争夺,而不是个人恩怨。
慈禧与孝贤皇后之间的关系复杂而微妙,这也让我对慈禧这个历史人物的理解产生了一些新的认识。
书中还描述了慈禧在政治决策方面的能力和手段。
慈禧作为一个女性,能够在一个男权社会中掌握并维持统治权力,这本身就是一种难能可贵的本领。
慈禧传权势之路的女性传奇传记读后感

慈禧传权势之路的女性传奇传记读后感慈禧,一个充满争议的女性历史人物,她以其独特而引人注目的权势之路而闻名于世。
读完《慈禧传权势之路的女性传奇传记》一书,我深受触动。
这本书以详实的数据和丰富的史料揭示了慈禧的生平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同时也展示了她作为女性在封建社会里努力争取权力的困难与挣扎。
全书通过对慈禧的早年生活、与同治帝的婚姻以及其掌握政权的历程进行了详细描述。
书中戏剧性的场景和人物形象使我如同身临其境,切实感受到慈禧的智慧、果断和勇气。
作者通过揭示慈禧如何抓住时机,在国内外大事中保持权力的稳固,展示了她卓越的政治手腕和计谋。
从甲午战争到义和团运动,慈禧以其灵活的策略和坚定的意志,成功地维护了清朝的统治,为中国历史带来巨大的转变。
阅读这本传记,我也对封建社会女性的地位和权力争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妇女的地位是极其低下的,她们被严格限制在家庭和宫廷中。
而慈禧,作为一个女性,不仅能够进入宫廷,还能够通过精明狡猾的手段掌握政权。
她的成功不仅是个人的勇气和智慧的体现,也反映了她对权力渴望的强烈和对社会地位的追求。
她的努力和决心为后来的女性开辟了一条自由与平等之路。
除了慈禧个人的传奇故事,这本书还通过详实的调查和描写,勾勒出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丰富多元和矛盾冲突。
作者通过揭示清朝政权衰落和西方列强的侵略,使读者对当时的政治动荡和社会变革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对于我来说,这本书不仅是一部关于慈禧的传记,更是一扇打开历史的门,让我对中国近代史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总之,读完《慈禧传权势之路的女性传奇传记》,我对慈禧这位历史人物产生了更多的兴趣和好奇。
她的故事不仅反映了个人的传奇经历,更呈现了一个时代的变迁和中国历史的转折点。
这本传记通过详实的历史数据和专业的分析,为读者展现了一个独特的角度,揭示了女性在权力争夺中的困境与挣扎,促使我对人权和性别平等问题产生更多的思考。
非常推荐这本书给所有对历史和女性研究感兴趣的读者。
慈禧传记读后感

慈禧传记读后感慈禧是清朝末代皇帝光绪帝的皇寡妃,她具有极高的政治影响力,被视为晚清政治中的中心人物之一。
读完慈禧传记,我被她复杂而独特的人生轨迹深深吸引,同时也对她的个性和所扮演的角色产生了深刻的思考。
慈禧生于1835年,她是一个普通的宫女,却最终能够以皇后的身份统治国家。
她以其聪明才智和强大的意志力,成功掌握了政治大权。
然而,她的统治方法备受争议。
读完慈禧传记后,我对她的领导风格有了更加明确的了解。
慈禧极具权威,她能够用手中的权力掌控整个朝廷。
她将自己的儿子光绪帝软禁在宫内,实际上成为了国家的最高统治者。
她通过控制皇帝、立储和封建系统,来维持她的权力地位。
她还经常制定新政策和法规,以确保自己的统治地位。
慈禧对政治的压制和控制,使她成为了近代中国历史上最具权力的女性之一。
然而,在权力背后,慈禧的统治也伴随着腐败和贪污。
她利用自己的地位,滥用公款,大量贪污私分国家财富。
这种贪婪和腐败导致了国家的衰败和民众的痛苦。
看到这一点,我对慈禧的作为感到非常愤慨和不满。
她将自己的私利放在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之上,这种统治方式无异于给整个国家的未来投下了一片阴影。
尽管如此,慈禧在改革现代化方面也展示出了积极的一面。
她在位期间引进了西方科学技术和知识,推动了国家的现代化进程。
她支持举办洋务运动,注重发展国内产业和军事力量。
慈禧还亲自成立了儿童学校,鼓励女性教育。
这些措施虽然不如她的独裁统治那样被人们称道,但也反映了她在某种程度上是希望将中国引入一个更加现代化和开放的方向。
阅读慈禧传记还让我对她的个性产生了一些思考。
慈禧是一个勇敢而坚定的女性,她敢于挑战传统社会的性别束缚,成为了一个具有强大影响力的统治者。
她的智慧和果断使得她能够在男性主导的政治体系中脱颖而出。
然而,慈禧的权力欲望和个人贪婪也给自己带来了巨大的困扰。
她虽然拥有无可争辩的权威,但她的统治并没有获得广泛的认可。
她对权力的追求远远超过了对人民福祉的关注,这也是她在历史上备受争议的原因之一。
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女人之慈禧

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女人之——慈禧——观《慈禧太后传奇的一生》有感从古至今女人在中国的历史上,有着难以抹去的色彩,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女人中各有各的不同,有杀猪妹何太后,传奇卧底美女貂蝉,因她而灭亡国家的褒姒,嫦娥,妲己,西施,吕雉,等等。
每个人都有自己不一样的历史命运和结局,几乎很少有人能真正掌控自己的命运。
然而在中国近代史上有一个女人曾经让世界震惊,也让民族汗颜,这位就是在历史上统治整个大清国近半个世纪的女人——慈禧。
在鸦片战争中,列强把中国大门打开从此开始了中国近一个世纪的屈辱史,而在这段历史中,有很多人可以说是青史留名,有受人景仰的,当然也有受人唾弃的。
公元1835年11月29日,正值深秋,在这个毫不起眼的日子,一个女婴呱呱坠地,二十多年后她掌管了大清的朝政,在中国的近代历史上从没有人像她这样恶评如潮,有人骂她是祸国殃民的,是嗜权如命的一代妖后,也有人说她是狠毒凶残,攻于心计的恶女人还有人说她是愚昧跋扈顽固保守的的误国者,她就是统治中国近47年之久的——圣母皇太后慈禧。
慈禧的一生,完美的演绎了中国的一段屈辱史。
如果从历史的角度来评判一个人,则几乎每个人都是有她的两面性,慈禧虽然有麽多的骂名,虽然有这麽多的批评和抨击,然而从一个侧面出发,从一个女人的角度,从中国现在这个提倡男女平等的社会基础出发,她的才能,政治手腕,胆识几乎也是无人能及的。
关于她的一生好多人众说纷纭,虽然大多数人还是对她恶语相加,而她的名字被列入世界近代二百名人之中,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世界上很难有几个女人能和她相提并论。
从她17岁开始的选秀入宫,一个17岁的闺中少女,是怎样走进一个充满妒忌,仇恨与血腥的后宫,并一步一步地从一个不起眼的贵人到后来的皇贵妃,她并不是一个容易满足的人,从她入宫的那一刻起她就知道仅凭借着美丽,是不能得到皇帝的专宠,在这个充满妒忌和手腕的后宫中她明白什麽才是她永久的依靠和保障,也明白此时的咸丰帝还没有一儿半女,要想在整个后宫里扎稳脚跟,她弄明白了咸丰帝的痛根所在,或许是天意或许是她的努力,慈禧终于生下了咸丰帝第一个也是唯一的儿子载淳,咸丰登基六年才得一子,慈禧也因生子有功地位急速提升,因此便有了懿妃,懿贵妃后来的晋升,也为她的后来的地位初步奠定了基础,这一年她仅二十四岁,位居整个后宫女人的第二位,如果是按照一般女人的思路与生活轨迹,这时候可以享受这显赫的荣誉,等待儿子继承皇位做太后,但是慈禧却不是这样想的,她有自己的思想和生活方式,她要驾驭皇帝,为的当然是巩固自己的地位,她不要自己的命运受别人的掌控。
慈禧全传读后感

慈禧全传读后感以前总是在历史课本里、电视剧中对慈禧有一些碎片化的了解,总觉得她是一个复杂又神秘的人物。
直到读完,我仿佛经历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旅行,对这位晚清时期的重要人物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
书里的慈禧,不再是那个脸谱化的、单一的“恶”的形象,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着复杂性格和心思的人。
作者通过丰富的细节和细腻的描写,把慈禧所处的时代背景、宫廷斗争、政治权谋都一一展现在我眼前。
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对慈禧权力欲望的刻画。
从她一步步从后宫的嫔妃走到权力的巅峰,每一步都充满了算计和谋略。
比如说,为了争夺皇帝的宠爱,她费尽心思地揣摩皇帝的喜好,精心打扮自己,还时刻留意着其他嫔妃的动静,稍有风吹草动,便立刻想办法应对。
那时候的她,就像在黑暗中摸索前行的人,小心翼翼又坚定不移地朝着目标前进。
还有她在处理朝政时的手段,也是让我大开眼界。
面对众多大臣的纷争和各方势力的角逐,她总能巧妙地平衡各方利益,把权力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
有一次,几位大臣因为一项重要的政策争论不休,谁也不肯让步。
慈禧坐在龙椅上,静静地听着他们的争论,不发一言。
等到大臣们都说得口干舌燥,她才慢悠悠地开口,几句话就把问题解决了,还让大臣们心服口服。
那场面,真的让人不得不佩服她的政治智慧和手段。
然而,慈禧的掌权也并非全是好事。
她的奢侈和短视,给国家带来了沉重的灾难。
书中描写她的生活起居,那真叫一个奢华无度。
每天的饮食,从山珍海味到精致点心,应有尽有,光是准备这些食物就得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
她的衣服首饰更是不计其数,每一件都价值连城。
而当国家面临外敌入侵、需要资金进行改革和建设时,她却舍不得从自己的享乐中拿出一分一毫。
记得有一个情节,描述了慈禧为了给自己过一个盛大的生日,不惜挪用海军军费。
结果导致海军装备落后,在战争中吃了大亏。
这一段看得我是又气又恨,心里不停地想:怎么能这么自私呢?国家的安危难道还比不上一个生日吗?不过,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也在不断地思考:如果换做是我处在她那个位置,我能做得更好吗?面对内忧外患的局面,面对各方势力的虎视眈眈,我是否有足够的勇气和智慧去应对?也许,这就是读历史的魅力所在,它让我们能够站在古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从而对人性和社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慈禧读后感

慈禧读后感第1篇:慈禧传读后感《慈禧传》读后感做女人难,做个有名的女人更难,做个有野心的女人难,做个有野心又有才智的女人更难。
文韬武略无奈女儿身!这是慈禧的悲哀,也是历史的不幸。
是非功过的评说并未随着她的死而烟消云散。
历史上不乏有名的女人,可名声这么不好的只怕只有她了。
她荣华富贵的一生正是封建中国屈辱的百年。
其实,作为一个女人她并没有错。
谁不想施展抱负,谁愿意委屈求全,谁不想万人之上,谁不想功成名就……历史的发展是必然的。
纵使没有她,没有清朝的腐败无能,也有下一个谁,也有下一个摇摇欲坠的王朝,也有下一个列强……也许造成她声名狼藉的不是她自己,而是历史。
第2篇:读后感之慈禧读后感之慈禧标志着近代史开端的清朝,给予我们所带来不仅是满汉文化的盛装,更是对这个由兴衰走向没落的王朝的见证,而在兴衰走向没落的路途上,我们不得不了解这一时期内对整个中国乃至世界影响最深的一位女人——慈禧。
首先让我们将视角放在高阳的《慈禧前传》上,原本我以为将会看到的是慈禧少女时候的清纯与善良。
可是一开始我就被引入圆明园被毁后,一个即将逝去的王朝,咸丰的无奈、肃顺的跋扈、慈禧的悲哀,在高阳先生的作品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他的作品既没有林语堂先生鲜明的个人观点,也没有南宫博先生后宫的传奇色彩,他的作品中人物皆有来有去,循序渐进,有史可查,他只是告诉了大家一个历史的过程,书中其他的内容皆由你自己去感悟。
看过不少有关慈禧的电视剧和作品,不能免于俗套的,大都讲诉的是慈禧如何为了把握政权,如何为了自己的个人利益而牺牲整个清王朝的利益。
也许在这里,我不是历史中的一员,我没有评价历史的权利,我没有评判慈禧的权利,但是我希望能够讲诉出自己内心的所想所感。
面对赔款,割地……,一切的都能让每一个国人感到气愤,当我们把过多的责任归罪与慈禧的时候,试想一下,这是不是对慈禧个人太不公平了呢?评价每一个人,我们需要以我们的客观的态度来评判,当我们以太多的个人的主观意愿来评判一个人的时候,多少会有太多的个人因素。
从慈禧解读晚清的衰落

从慈禧解读晚清的衰落——读《慈禧》有感慈禧,一个并不陌生的名字。
几乎每一本历史教科书上都有她的出现——影响了中国近代命运的女人,一个不同寻常的女人,更是一个掌权了清代48年的事实上的统治者。
刚从书架上看到她的名字,就像是见到了久违的老朋友一样。
可事实上她又是那么遥远陌生,只知道她一味的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害的近代中国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百姓更是民不聊生。
而这样一直评论她,就这么一直定论她在我心中的形象,未免有些片面和偏激。
毕竟还没有很深刻的了解,所以很有必要好好地读一下她——慈禧,了解当时的形势,了解她的背景,了解在这么一个官场勾结腐败腐朽的环境下,一个普通寻常的弱女子怎么可以连续垂帘了三代?甚至入殓时还以皇帝的葬礼来办?这种甚至比起武则天有过之而无不及的女皇一般的太后,究竟是怎样一个神秘的人物?带着许多的疑问,渐渐翻开了《慈禧》,开始了向一个传奇人物的解读……很厚的一本书,甚至怀疑自己要多久才能读完它。
可是是不竟然,越读越是被吸引,越吸引越是爱不释手,很快就读完了它。
然而留下的是久久不能平静的心情和细细咀嚼的领悟……慈禧的出身很一般,然而从小就显现出不一样的本事,有着像男孩子一样能把持大局的能力。
叶赫那拉·杏贞,这个名字还是爷爷给她的名字,而在她12岁的时候家里就发生了一件大事,爷爷景瑞被打入监狱。
原因是不能按照期限赔款还被参了一本,所以整个家里陷入了极度恐慌。
而才十二岁的杏贞就为父亲分忧解难出点子,先把人赎回来,再凭着祖父和父亲的官场关系进而慢慢还清贷款,因此解决了当务之急,也通过这件事她从小就领略了官场的人情世故,小小的杏贞从此受到另眼相待。
还有一件影响她对官场的认识,是和母亲一起护送父亲的灵柩回京的路上,吴棠致礼赠仪的事情。
本来父亲为官清廉,死时竟无人理睬,本来就没有多少积蓄,所以事后安排很冷清。
而这位雪中送炭的“故交”也只是送错了对象的情况下,但是这些事态炎凉的情景从此在她心里留下了深刻印象,给了她很大的触动,充分地认识到权势的重要性。
慈禧传读后感

慈禧传读后感《慈禧传》读后感。
《慈禧传》是一部描写清朝慈禧太后一生的传记,作者通过对慈禧太后的生平和政治生涯的详细描述,展现了她作为一个女性在封建社会中的坎坷命运和权力斗争,同时也呈现了她作为一个统治者的复杂性格和政治手腕。
这本书让我深刻地了解了慈禧太后这位历史人物,也让我对封建社会和权力斗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慈禧太后是一个备受争议的历史人物,她在清朝末期担任实际统治者长达半个世纪之久,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慈禧传》中,作者对慈禧太后的形象进行了全面的展现,既有她作为一个女性所面对的封建礼教和宫廷斗争,也有她作为一个统治者所展现的权谋和政治手腕。
通过对她的生平和政治生涯的描述,读者可以看到她的坚韧不拔和对权力的渴望,也可以看到她的慈悲和对国家的关心。
这种复杂的形象让人对她产生了复杂的情感,既有敬佩,也有反感。
在书中,作者对慈禧太后的政治手腕和对国家的贡献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她在位期间,推行了一系列改革,如洋务运动、自强运动等,使得清朝在一定程度上走上了现代化的道路。
同时,她还积极参与对外政策,维护国家利益,保护国家独立。
这些举措都显示了她作为一个统治者的政治智慧和才能。
然而,她的统治也有很多负面的影响,比如她的专横霸道、荒淫无度等行为,使得她备受争议。
这种复杂的形象让人对她的评价产生了分歧,也使得她成为历史上备受争议的人物之一。
通过阅读《慈禧传》,我对封建社会和权力斗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封建社会中,女性的命运往往受到严格的限制,而慈禧太后却凭借自己的才能和智慧,成为了一个统治者,这在当时是非常罕见的。
她的一生也充满了权力斗争,她不仅要面对宫廷的尔虞我诈,还要应对外部势力的威胁,这种复杂的政治局面让人深感震撼。
通过对她的生平和政治生涯的描述,读者可以看到封建社会的残酷和无情,也可以看到权力斗争的复杂和残酷。
总的来说,读完《慈禧传》让我对慈禧太后这位历史人物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也让我对封建社会和权力斗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封建王朝最后的决策者
——读《慈禧传》有感“奇女子热面孔善结人缘一手遮天风风雨雨控权中国多至半个世纪;妖妇人冷手腕暗含杀机三次垂帘忽忽喇喇奴役臣民将近四亿人口。
”一副对联写尽了慈禧太后一生的风雨。
纵观慈禧太后的一生,她生活的年代正是中国最动荡的年代。
外有西方列强虎视眈眈、贪婪掠夺,内有人民起义风起云涌、硝烟四起。
环顾宇内没有一处净土,没有一刻安宁。
大清江山正如浮萍一样在风雨中岌岌可危。
慈禧在这样特殊的年代里,从一个弱质女子到登上权力的最高峰,成为当时中国真正的最高决策者,其中的故事不能不引人注意。
同时她作为中国封建王朝最后的决策者,她的一举一动都会给中国带来巨大的变化,要研究中国封建王朝最后的日子,不能不重新来认识一下这位权倾寰宇达48年之久的皇太后。
慈禧太后本姓叶赫那拉氏,小名兰儿,生于道光十五年(1835年)十月初十日。
她的父亲惠征由八品笔帖式做起,经过历次考核升迁,终于升为四品道员,成为主管一方行政大权的官员。
17岁那年,慈禧通过选秀进入了宫中,被封为兰贵人。
年轻貌美的兰贵人很快得到了正值壮年的咸丰皇帝的专宠,次年即晋封为懿嫔。
咸丰六年(1856年),懿嫔生下了咸丰的皇长子,大阿哥载淳,这也是咸丰帝唯一的儿子。
懿嫔也就母以子贵,晋封为懿妃,次年又晋封为懿贵妃。
此时的慈禧已是后宫中居皇后之下、众妃嫔之上的第二号人物。
由于咸丰帝沉溺于女色,使原本就体质虚弱的他不到30岁就一副病态,对于每天堆积如山的政事根本就没有精力应付。
咸丰帝的这种状况就给了权力欲极重的懿贵妃干预朝政、锻炼才干的绝好机会,而咸丰帝也乐于将这些枯燥乏味的事情推给她。
就这样,年仅23岁的懿贵妃在皇帝的纵容下开始代笔批阅奏章,对朝廷事务发表自己的见解,踏出了走向政治舞台的第一步,为她的权力欲的膨胀添薪助燃,也为清朝日后的衰败埋下了祸根。
咸丰十一年,咸丰帝在承德热河病逝,此时皇太子载淳才6岁。
咸丰临终前将肃顺、
载垣、端华等八大臣任命为赞襄政务王大臣,同时又给皇后和懿贵妃两枚代表皇权的印章,希望他们相互牵制。
新帝登基后改年号为祺祥元年,尊皇后钮祜禄氏为“母后皇太后”,幼帝生母懿贵妃为“圣母皇太后”,后又分别给两宫太后上徽号“慈安皇太后”和“慈禧皇太后”,从此懿贵妃又被称为“慈禧太后”,因其居住西宫,故又被称“西太后”。
咸丰帝之死与幼帝继位,使辅政八大臣与两宫太后之间展开了激烈的权力争夺,肃顺等人企图以祖制来阻止两宫太后垂帘听政,以维护自己的利益;而两宫太后对肃顺等人的骄横跋扈也早有不满,担心八大臣会趁机夺权。
在这种情况下慈禧太后联合咸丰之弟、恭亲王奕訢,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动了著名的辛酉政变(又称北京政变),将肃顺一伙一网打尽。
铲除了肃顺等人后,慈禧在奕訢的策划下,顺理成章地以皇太后的身份垂帘听政,实现了掌握国家最高权力的梦想。
刚掌权的慈禧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特意下令烧毁肃顺与众大臣往来的信件,因此赢得了众大臣的支持和宽大仁厚的美名。
不过,此时的宽大只是慈禧巩固权势的一种手段而已,当她的权力日益巩固后,这种“仁慈”之心就荡然无存了。
当同治帝在不到20岁就去世时,慈禧也不过40岁。
已在权力宝座上坐了太久的慈禧此时并不想就此隐退,因此在选择新君的问题上她进行了精心的筹划。
她先是逼迫同治的皇后殉死,以杜绝后患,后又废除了同治让载澍继位的遗诏,改立她的妹夫、醇亲王奕譞的四岁小儿载湉为君,这样她就可以开始第二次垂帘听政,大权也不会旁落了。
眼看着光绪帝一日日长大,慈禧也按照自己的意愿一步步塑造未来亲政的光绪。
光绪婚后,慈禧表面上归政光绪,到颐和园颐养天年,但暗地里依然掌握着实权,所有的事务仍然要请示皇太后才能施行。
然而,慈禧对光绪并不放心,在光绪身边安插了许多眼线,光绪的一举一动都逃不过慈禧的监视。
而众大臣摄于慈禧的淫威,只能对慈禧的“归政”大唱赞歌。
这样实际就形成了台前慈禧归政光绪,台后光绪归政慈禧的局面。
慈禧在颐和园这个世外桃园里依然主持大政,归政只不过是一场政治骗局罢了。
甲午战争的失败屈辱是中国近代的一个极其重要事件。
它敲醒了慈禧,也几乎震晕了光绪。
此时的光绪意识到只有变法才能自强了。
于是,光绪开始接受维新派的思想,重用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希望借此来夺回实权,变法图新。
但是变法严重触犯了以慈禧为首的守旧派的利益,慈禧成为了光绪变法最大的障碍。
随着百日维新的日益深化,帝后两党的矛盾不断加剧,最后在天津巡阅时激化,维新派彻底失败了,戊戌六君子被杀害,光绪也被慈禧幽禁在瀛台,从此成了真正的木偶。
自戊戌政变后,慈禧进行了第三次垂帘,直到光绪驾崩。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十月,慈禧太后和光绪同时生了重病。
在光绪皇帝临死前一天,慈禧太后也行将不起。
由于光绪皇帝无后,慈禧太后在中南海召见军机大臣,商量立储人选,最后议定立年仅三岁的溥仪为帝,并让溥仪的亲生父亲载沣监国。
最后,在光绪驾崩次日,统治中国48年、时年74岁的慈禧太后也走到了生命的尽头,而她日思夜想的、让大清永固的梦想也在她死了3年后彻底烟消云散了。
回顾慈禧太后的一生,她在政治上专断,思想上守旧,生活上糜烂,性格阴险毒辣。
为了独揽朝政大权,她什么事都干得出来。
从害死两个皇帝,三度垂帘听政,到和大小帝国主义者签订一个又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甚至说出“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的尊严扫地的话语,不仅断送了大清江山,还给中国人民造成了极大的灾难,将中国推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加快了中国封建专制的灭亡。
不过,历史的车轮从不会停止,中国人民探寻救国救民之路的步伐也不会停滞,慈禧等封建专制的代表人物在历史舞台上的退出,仅代表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走到了尽头,新的历史轨迹即将被书写,中国将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