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代动力学
药物动力学和药代动力学

药物动力学和药代动力学药物动力学和药代动力学是关于药物在体内的行为特征的两个重要方面。
药物动力学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从而了解药物的作用和副作用。
药代动力学研究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包括药物的生物转化、药物代谢酶的活性和酶的基因型等。
本文将对药物动力学和药代动力学进行更详细的介绍。
药物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从而了解药物作用的过程和药物的作用效果、副作用,剂量等方面的科学。
药物动力学的研究的结果可以为药品的合理使用提供参考,尤其是在临床上提供特定药物的剂量和使用方式。
药物动力学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吸收:药物在被人体摄入后,不同的口服给药形式、不同的肠胃环境和不同的药物性质会对药物在肠道内的溶解和吸收产生不同的影响。
药物在肠道内的吸收也与生物利用度有关,即药物在人体内真正发挥治疗作用的程度;分布:药物在血液系统中被输送到全身,血液流动不同部位的血流量会影响药物在全身其他部位的传输和分布。
一些处于生物膜内部的组织,例如脑组织等处于哪个情况的组织,因而导致药物达到那里的浓度不同,从而影响药物的生理效应和治疗效果;代谢:药物在体内的代谢是指在体内发生化学反应后形成新的物质。
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对药物活性影响很大。
药物代谢通常由肝脏的代谢酶完成,药物也可通过肾脏、肠道、肺脏等排泄器官排出人体外部;排泄:药物在体内的代谢产物及其它废物通过各种排泄路线从体内刷出。
药物在体内的代谢与排泄还会受到疾病状态、年龄、性别、饮食以及药物的剂量、给药路径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药物生物利用度:药物在体内真正发挥治疗作用的程度就是生物利用度。
当人体摄入某种药品后,药物需经过口服吸收后才能转化为活性药物。
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取决于药物的吸收和消化道的药效。
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常常指代药物在体内有效浓度和药物总剂量之比,可以用来评价药物在体内发挥医疗或治疗效果的程度。
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是指反映药物代谢特点的参数。
药物基本知识—药物代谢动力学

②载体具有高度特异性; ③饱和现象; ④竞争性抑制现象
1.药物的跨膜转运
主动转运 (active transport)
即逆浓度或电位梯度的转运,药物由低浓度一侧向高浓 度一侧转运。 特点:在转运过程中消耗能量;
3.体内药量变化的时间过程
多次给药的血药浓度及其规律
临床治疗常需连续给药以维持有效血药浓度。在 一级动力学药物中,开始恒速给药时药物吸收快于药 物消除,体内药物蓄积。约经过5个半衰期,给药速 度与消除速度趋于相等,用药量与消除量达到动态平 衡时,锯齿形曲线将在某一水平范围内波动,即到稳 态血药浓度(steady state plasma concentration,Css)。
不需载体,无饱和性; 没有竞争性抑制。
1.药物的跨膜转运
影响药物被动转运的因素
药物脂溶性高低; 药物分子量大小; 药物的解离度。
多数药物是弱有机酸或弱有机碱,药物在体液中可部分解 离。 解离型极性大,脂溶性小,难以扩散; 而非解离型极性小,脂溶性大,容易扩散。
1.药物的跨膜转运
影响药物解离度因素
3.体内药量变化的时间过程
3.体内药量变化的时间过程
合理的给药方案应该是使稳态血药浓度的峰值
(CSS- max)略小于最小中毒血浆浓度(MTC)而稳态 血药浓度的谷值(CSS-min)略大于最小有效血浆浓 度(MEC),即血药浓度波动于MTC与MEC之间的治 疗窗内。一日总量相同,服药次数越多,每次用药 越少,锯齿形波动也越小。安全范围较小的药物, 采用多次分服的方案较好。
药代动力学

药代动力学
药物代动力学是药物体内活动和作用过程的研究,是药物学研究的一部分。
它
表现为药物从给药途径进入机体,通过组织及血液循环,穿过血脑屏障,最终达到特定细胞或组织,在该部位发挥作用,再经过有效代谢或排泄而离开机体的全过程。
药物代动力学是药物研发和分析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它通过对药物的实验
模型,对药物的口服消化、吸收和分布规律,在体内活动和作用力学行为等方面,分析药物的传递路线,在人体生物体系中探究药物作用机制,从而获得更多药物药效学的相关知识。
药物代动力学的研究内容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学,在药物的吸收和排泄及代
谢等过程中的各种反应机制及反应的衍生关系。
其目的是更好地了解药物在机体内的流动路径和活动规律,提高药物的疗效,并且能够更好地应用有效的药物剂量,减少药物的毒副反应。
此外,还可以利用药物代动力学解决小剂量药物在治疗过程中效果不佳、毒副
反应大、药物反应性不稳定甚至目标细胞机制不明等问题,以便设计更巧妙、更优化的用药方案。
总之,药物代动力学是药物药效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它为药物分析、计量和调
整药物剂量等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药物的药代动力学与药效动力学

药物的药代动力学与药效动力学药物的药代动力学与药效动力学是药物研发和应用的重要概念和原理。
药代动力学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而药效动力学研究药物对生物体产生的药理效应。
一、药代动力学1. 药物吸收药物吸收是指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吸收速度和程度直接影响药物的药效。
吸收途径包括口服、注射、吸入等。
药物在吸收过程中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溶解度、pH值、渗透性等。
2. 药物分布药物分布是指药物在体内分布到各组织器官的过程。
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率、脂溶性、离子化程度等因素都会影响药物的分布。
此外,血液供应充足的组织器官吸收药物更多,而脂溶性较高的药物则更容易穿过细胞膜。
3. 药物代谢药物代谢是指药物在体内被酶系统代谢为代谢产物的过程。
主要发生在肝脏中的肝酶系统。
药物代谢会影响药物的活性和持续时间,也是药物相互作用的重要因素。
代谢产物可能具有药理活性,也可能是毒性产物。
4. 药物排泄药物排泄是指将代谢产物从体内排出的过程。
主要通过肾脏排泄尿液,也可以通过粪便、呼吸、汗液等途径。
药物的排泄速度与药物的解离速度、肾小管分泌速率等因素有关。
二、药效动力学药效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对生物体产生的药理效应的学科。
它可以描述药物的剂量-效应关系、治疗窗口、作用机制等。
药物的药效动力学特性是影响临床应用的重要因素。
1. 剂量-效应关系剂量-效应关系研究药物剂量与产生的效应之间的关系。
通常可以分为线性和非线性关系。
线性关系表示药物剂量增加或减少,效应也相应等比例增加或减少。
非线性关系则表示剂量增加或减少,效应并不等比例变化。
2. 治疗窗口治疗窗口是指药物在体内能够产生治疗效果的浓度范围。
在治疗窗口内,药物能够发挥治疗作用;而超出治疗窗口,剂量过高或过低都可能导致药物的不良反应或治疗失败。
3. 作用机制药效动力学也研究药物的作用机制,即药物与靶点结合后产生的药理效应的分子机制。
药物的作用机制研究对于合理用药、药物研发和药物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药代动力学及其参数基本概念

正常受试者药代动力学研究
——单剂量给药的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
二、试验设计
一般应选用高、中、低3个剂量组,根据人体 耐受性试验的结果 高剂量组的剂量一般应高于临床试验的治疗 剂量,但不应超过人体的最大耐受剂量 受试人数:每组8~12例
正常受试者药代动力学研究
——单剂量给药的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
三、 试验操作步骤
三种单剂量的药代动力学试验结果反映不同药物 剂量(小、中、大剂量)的吸收和消除动力学的 规律是线性或非线性动力学
正常受试者药代动力学研究
——单剂量给药的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
五、药代动力学参数的估算
线性或非线性动力学的判断标准举例:依立雄胺 (epristeride)的9名健康男性受试者单剂量口服 5 mg、10 mg、20 mg爱普列特片剂进行药代动 力学研究结果如下(表8-2、表8-3)
或因与血浆蛋白结合力高,不易进入组织,其Vd 值常较小,约为0.15~0.3L/kg;与此相反,碱性 有机药物如苯丙胺、山莨菪碱等易被组织所摄取, 血中浓度较低,Vd值常超过体液总量(60kg的正 常人,体液约36L,即0.6L/kg)。例如,地高辛 的Vd达600L(10 L/kg),说明该药在深部组织大 量储存。
物效的 浓最 度临低 。床中最毒佳浓效度果,是(维C持SS)药min物大的于(药CS物S)m的ax最小低于有药
(六)负荷剂量(Loading dose,DL)
概念:临床上为了使药物尽快到达稳态 从而尽早发挥疗效,常常先给予一个较维持 剂量大的剂量使药物迅速达到稳态水平,然 后在预定的给药间隔时间给予维持剂量维持 稳态水平,这个在第一次使用的剂量称为负 荷剂量。
应用
3. 根据表观分布容积调整剂量 通常药物的表观分布容积与体表面积成正
药物代谢动力学概念

药物代谢动力学概念
药物代谢动力学是指药物在体内被代谢的过程,包括药物分子的转化、消除和降解等过程。
药物代谢的速度和途径取决于许多因素,如药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剂量、给药方式、个体差异、环境因素等。
药物代谢动力学可以用一些参数和模型描述和评价。
常用的参数包括药物的清除率、半衰期、生物利用度等。
药物清除率是指单位时间内体内药物的消除量,可以反映药物代谢的速度。
药物的半衰期是指药物在体内消除一半所需要的时间,可以反映药物的停留时间。
生物利用度是指经口给药后进入循环系统的药物与静脉给药下,进入循环系统绝对生物利用度的比值,可以反映药物在肠道和肝脏的代谢情况。
药物代谢动力学涉及许多代谢途径,包括氧化、还原、水解、酰基化、硫酸化、葡萄糖醛酸化等。
药物代谢通常发生在肝脏,药物经过肝脏的代谢可以增加药物的溶解度、降低药物的毒性、促进药物的排泄等。
此外,药物代谢还可以受到药物相互作用、遗传因素、疾病状态等的影响。
了解药物代谢动力学对于合理用药和预测药物效果、副作用等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了解药物的代谢规律,可以选择适当的给药途径和剂量,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
药代动力学数据

对药代动力学数据随时间变化的情况进行分析,如预测未来值。
数据分析方法
数据变换
对数据进行适当的数学变换,如对数转换、标准化等,以改善数据的分布特性和可比性。
数据清洗
对原始数据进行预处理,如缺失值填充、异常值处理等,以确保数据质量。
数据分组
根据研究目的和实验设计,将数据分成不同的组别或类别。
确保实验操作符合相关规范和标准,减少误差和偏差。
定期对分析仪器进行校准和维护,确保仪器性能稳定可靠。
数据质量控制
03
CHAPTER
药代动力学数据分析
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如求平均值、中位数、标准差等,以了解数据的分布情况。
描述性统计分析
假设检验
回归分析
时间序列分析
通过设定假设并进行检验,判断数据是否符合预期,如比较两组数据的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显著性。
组织分布法
通过测量组织中药物的分布情况来评估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和靶向性。
微生物法
通过微生物转化或代谢药物来研究药物的理
准确记录每个时间点的药物浓度或代谢产物数据,并进行整理和分析。
测定
采用适当的分析方法对处理后的样品进行药物浓度或代谢产物的测定。
样品处理
对采集的样本进行预处理,如分离血浆、尿液或组织提取物等。
解读数据间的关系
分析药代动力学数据与其他数据之间的关系,如药物浓度与疗效之间的关系。
数据分析结果解读
04
CHAPTER
药代动力学数据应用
药物研发与优化
药代动力学数据可以揭示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包括代谢产物的生成和排泄,有助于优化药物的代谢特性。
药物代谢
药理学药物代谢动力学

$item5_c{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为了最终呈现发布的良 好效果,请尽量言简意赅的阐述观点;根据需要可酌情增 减文字,4行*25字}
06
$item6_c{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为了最终呈现发布的良 好效果,请尽量言简意赅的阐述观点;根据需要可酌情增 减文字,4行*25字}
药物相互作用
药物相互作用是指两种或多种药物同时或先后使用时 ,由于药物之间的相互影响而导致药效增强或减弱的 现象。
细胞培养法
通过使用特定的细胞系或组织细胞,模拟药物在体内 的代谢过程。
计算药物代谢动力学方法
房室模型法
将体内药物分布看作是一个或多 个房室,通过数学模型描述药物 的动态变化。
统计矩法
通过计算药物的分布容积、清除 率等统计矩参数,了解药物在体 内的动力学特征。
生理药代动力学模
型
结合生理学参数和药代动力学参 数,模拟药物在体内的动态变化 ,预测药物在不同生理状态下的 表现。
特点
药理学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涉及多 个学科领域,如药理学、生理学、生 物化学等,具有综合性、交叉性和实 践性等特点。
研究目的与意义
目的
通过对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进行深入研究,为药物的合理使用、新药研发和临床疗效评估提供科学依据。
意义
药理学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有助于提高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降低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的风险,为患者提 供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案。
表示药物在体内消除一半所需的 时间,是衡量药物作用持续时间 的重要参数。
表观分布容积(Vd)
表示药物在体内分布的容量,是 衡量药物分布广窄的重要参数。
吸收速率常数(Ka)
表示药物进入体内的速率,是衡 量药物吸收快慢的重要参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答题1.影响药物分布的因素:①血液循环与血液通透性的影响;②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率的影响③药物理化性质的影响;④药物与组织亲和力的影响;⑤药物相互作用对分布的影响。
2.简述淋巴系统转运的特点:①某些特点物质如脂肪,蛋白等大分子物质转运必须依赖淋巴系统;②当传染病,炎症,癌转移等使淋巴系统成为病灶时,需要使药物向淋巴系统转运;③淋巴循环可使药物不通过肝而比过首过效应。
3.简述药物在体内分布与靶向制剂设计的关系:理想的靶向给药体统应是传递药物到达靶器官或靶组织,使药物在治疗部位富集,而减少了药物在其他正常器官或组织中的分布,这样不仅可以提高疗效,而且可以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
4. 药物代谢主要反应类型和药物代谢酶㈠第一相反应①氧化反应②还原反应③水解反应㈡第二相反应(结合反应)药物代谢酶系统:⑴微粒体酶系:主要存在于肝细胞或其他细胞的内质网上(细胞色素P450)⑵非微粒体酶系:肝脏、血浆、肠粘膜及其它组织5药物代谢对药理活性的影响①代谢使药理活性消失或降低。
②代谢使药理活性增强。
③代谢使药理作用激活。
④代谢使药理作用类型改变。
⑤代谢产生毒性代谢物。
6.简述药物代谢的影响因素:(一)生理因素:①种属差异;②个体差异,即年龄,性别,病理状态;③遗传变异性;④P-糖蛋白。
(二)非生理因素:①药物的理化性质;②给药途径与剂型;③给药剂量;④酶诱导与抑制作用;⑤药物的相互作用。
7.药物代谢的临床意义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①代谢使药理活性消失或降低,如普鲁卡因;②代谢使药理活性增强,如非那西丁;③代谢使药理作用激活,如前体药物环磷酰胺;④代谢使药理作用类型改变,如可待因;⑤代谢产生毒性代谢物,如异烟肼。
8.为什么肝肾功能不全者使用某些药物时要适当调整给药方案?答:肝功能不足时影响生物转化的因素很多,其中以肝药酶和肝血流量的影响明显。
大部分药物通过口服经门静脉首先进入肝脏,当肝功能不足时,肝药酶的合成减少,细胞色素P450含量降低,可减少许多药物的生物转化而使药物浓度升高,生物利用度变大,药效增强或引发毒性反应。
肾脏疾病时,可使主要经肾排泄的药物的原形或代谢产物蓄积而加强药效,甚至产生毒性反应。
9.药剂学所涉及的剂型因素和生物因素各包括那些方面剂型因素:1)药物的物理性质;2)药物的化学性质;3)药物的剂型及用量方法;4)辅料的性质和用量;5)药物配伍与相互作用;6)工艺流程,贮存条件等;7)中药材产地,采集时间,入药部位及贮存等。
生物因素包括种属差异,种族差异,性别差异,年龄差异,生理和病理条件的差异以及遗传因素等。
10.生物药剂学与药动学的研究目的:生物药剂学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正确评价药物制剂质量、设计合理的剂型及制剂工艺、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一确保用药的安全与有效。
11.被动转运、主动转运的特性及速度过程。
被动转运的特点:①.药物从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的顺浓度梯度转运;②.不需要载体,膜对药物无特殊选择性;.③不消耗能量,扩散过程与细胞代谢无关,不受细胞代谢抑制剂的影响;④不存在转运饱和现象和同类物竞争抑制现象,被动转运速度符合表现一级速度过程。
主动转运的特点:①.逆浓度梯度转运;②.需要特异性载体;③.转运过程须消耗能量(ATP);④.结构类似物能产生竞争抑制作用;⑤.转运速率及转运量与载体的量及活性有关;⑥受代谢抑制剂的影响;⑦.存在物质结构特异性和吸收部位特异性。
主动转运速度符合米氏动力学方程。
12.简述促进扩散与主动转运、被动扩散的相同点及不同点。
促进扩散与主动转运:相同点是均需要载体参与,有结构特异性和饱和现象,且无膜变形;不同点是促进扩散不消耗能量且由浓度差来推动扩散。
促进扩散与被动扩散:相同点是药物均从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的顺浓度梯度转运,且均不需要消耗能量,无膜变形,不同点是促进扩散的速度要比被动扩散的速度快得多,且转运过程需要载体,有结构特异性和饱和现象。
13.为什么小肠是药物吸收的主要部位?由于小肠粘膜上环状皱褶、绒毛和微绒毛的存在,是小肠的吸收面积比同样长短的圆筒形内面积增加约600倍。
因此,小肠粘膜中拥有药物接触的广大表面积,约达200m2左右,药物通过绒毛后进入毛细血管、淋巴管以及神经纤维的固有层。
药物吸收的途径可以通过毛细血管被血液带走,也可以通过乳糜淋巴管到淋巴管,但绒毛中的血液速度比淋巴液快500-1000倍,故在吸收过程中,淋巴系统的作用只占一小部分,小肠是药物的主要吸收部位,也是药物主动转运吸收的特异性部位。
14.胃肠液PH值变化对口服药物吸收有何影响。
1.由于胃液的PH呈酸性,有利于弱酸性药物的吸收,而弱碱性药物的吸收甚少,小肠较高的PH环境是弱碱性药物最佳的吸收部位;2.消化道中不同的PH环境决定弱酸性和弱碱性物质的解离状态,由于消化道上皮细胞膜是一种类脂膜,分子型药物比离子型药物易于吸收。
因此,消化道PH值对药物的吸收有很大的影响;3.主动转运的药物是在特定部位受载体或酶系统作用吸收,不受消化道PH值变化的影响;4.胃肠道中酸碱性环境可能最某些药物的稳定性产生影响。
15简述药物肾脏代谢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肾脏排泄过程:肾小球滤过,肾小球主动分泌,肾小球重吸收影响肾脏排泄的因素:①药物及其本身的性质:分子量脂溶性pKa值②尿液PH和尿液流量③合并用药④肾疾患16. 如何根据肾清除率的大小判断药物的肾排泄机制?肾小球滤过率(GFR)正常值约为125ml/min①若一个药物只有肾小球滤过而没有肾小管分泌和重吸收,则肾清除率为125ml/min②若Cl>125ml/min,则表示除由肾小球滤过外,肯定存在肾小管分泌,可能存在肾小管重吸收,且重吸收小于分泌③Cl<125ml/min, 则表示除由肾小球滤过外,肯定存在肾小管重吸收,可能存在肾小管分泌,且重吸收大于分泌17.简述药物胆汁排泄的过程与特点?排泄过程:血液中的药物→肝细胞→毛细胞管→肝总管→胆囊管→胆囊↓胆总管→十二指肠→粪便药物随胆汁穿越肝细胞膜是转运机制是主动转运被动转运药物胆汁排泄的特点:经胆汁排泄的药物,须分子量高且有极强的极性基团影响药物胆汁排泄的因素㈠药物的理化性质:化学结构、极性、分子量等。
㈡生物因素:种族差异、性别、年龄、胆汁流量、药物生物转化过程等。
18.肝肠循环有何意义?①延长药效②有利于胆囊疾病的治疗③出现双峰现象④增加肝脏负担19.简述非线性动力学的特点?①药物消除不遵守简单的一级动力学过程,而遵从米氏方程;②药物的消除半衰期随剂量的增加而延长③AUC与剂量不成正比④剂量与血药浓度不成正比⑤平均稳态血药浓度也不与剂量成正比⑥药物代谢产物的组成和比例可因剂量变化而变化20.药物的哪些理化性质会影响其溶出?答:1.药物的溶解度 2.粒子大小 3.多晶型,不同晶型的溶解度与溶出度顺序:无定形>亚稳定型>稳定型 4.溶剂化物,溶剂化物的溶解度与溶出度顺序:有机溶剂化物>无水物>水合物21.不同剂型的制剂口服后,其吸收速度有何差异?为什么?答:吸收速度大小顺序为:溶液剂>混悬剂>散剂>颗粒剂>胶囊剂>片剂>包衣剂.因为药物的不同剂型,药物的溶出速度不同,其吸收的速度与程度相差很大,这种差异必然会影响药物的起效时间,作用强度,作用持续时间,不良反应等。
22.简述口服药物吸收的影响因素和促进口服药物吸收的办法。
答:影响因素:一.生理因素:1.消化系统因素:①胃肠液影响;②胃排空和胃空速率;③肠内运行;④食物的影响;⑤胃肠道代谢作用的影响。
2.循环系统的因素;3.疾病因素。
二.物理化学因素:1.解离度与脂溶性;2.溶出速度;3.药物在胃肠道中的稳定性。
三.剂型因素:1.剂型影响;2.制剂处方的影响:①辅料的影响;②药物间及药物与辅料间的相互作用;③制备工艺的影响。
影响口服药物吸收的剂型因素 1.剂型:各种口服剂型吸收速度的次序依次为:溶液剂>混悬剂>颗粒剂>胶囊剂>片剂>包衣片2.制剂处方和辅料3.制备工艺促进药物吸收的方法:1.提高药物溶出速度:①制成水溶性前体药物;②制成盐类;③制成无定型药物;④合成磷脂复合物;⑤加入表面活性剂;⑥增加药物的表面积。
2,加入口服吸收促进剂23.口服药物吸收的研究方法有哪几种?答:一.在体法:1.肠道灌注法;2.肠襻法。
二.体外法:1.组织流动室法;2.外翻肠囊法;3.外翻肠环法;4.细胞培养模型。
三. 体内法24.药物代谢的研究方法A.体外法㈠药物在肝脏代谢的体外研究方法①肝微粒体体外温孵法②重组P450酶体外温孵法③肝细胞体外温孵法④离体肝灌流法⑤肝切片法㈡药物在胃肠道代谢的体外研究方法①胃肠道内容物温孵培养法②全粪便温孵培养法③Caco-2细胞系体外模型B.体内法①传统的药物代谢研究方法②微透析取样研究法③非侵入法④呼吸分析法24.如何根据表观分布容积的大小,判断药物在体内的分布情况?答:①V=2.5~5L,说明药物主要分布于血浆,多见于与血浆蛋白大量结合的药物或水溶性药物,如伊文思蓝,吲哚花青绿。
(C血>C组)。
②V=10~20L,说明药物主要分布于血浆和细胞间液,如溴化物,碘化物,不宜透过细胞膜。
③V=40L,说明药物均匀分布于细胞内外液,如安替比林,易透过细胞膜。
(C血=C组)。
④V=100~200L,说明药物有特异性组织分布,主要是脂溶性较高的药物可大量储存于脂肪或与特异性物质结合,如硫喷妥钠可大量储存于脂肪组织,I131可大量浓集于甲状腺。
(C血<C组)。
25.生物药剂学的研究内容㈠药物剂型因素的研究①研究剂型、制剂处方和工艺对药物体内过程的影响②研究新的给药途径与给药方法③研究药物理化性质与体内转运之间的关系④根据机体的生理功能设计控释制剂⑤靶向给药系统的研究与设计㈡中药及其制剂的体内研究㈢药物的构动关系与构效关系研究㈣药物及其制剂质量评价研究㈤探索生物药剂学研究方法26.简述被动转运、主动转运的特征及速度过程?被动转运的速度特征:一级速度过程。
被动转运的特点:1.药物从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的顺浓度梯度转运;2.不需要载体,膜对药物无特殊选择性;3.不消耗能量,扩散过程与细胞代谢无关,不受细胞代谢抑制剂的影响;4.不存在转运饱和现象和同类物竞争抑制现象主动转运的特征为:1.逆浓度梯度转运;2.需要特异性载体3.转运过程须消耗能量(ATP);4.结构类似物能产生竞争性抑制作用;5.转运速率及转运量与载体的量及其活性有关;6.受代谢抑制剂的影响;7.存在物质结构特异性和吸收部位特异性;27.影响药物胃肠道吸收的生理因素㈠胃肠道的体液环境㈡胃肠道的运动①胃的运动②胃空速率③小肠运动㈢胃肠道的代谢反应㈣胃肠道的血液和淋巴循环①胃肠道血流速度②首过效应③淋巴系统㈤食物①延缓或减少药物的吸收②促进药物的吸收㈥P-糖蛋白㈦病理学因素①胃肠道运行时间的改变②胃肠道吸收部位完整性的缺失③胆汁分泌减少④肝病及肝功能不良者28..药物胃肠转运机制①通过不流动水层②通过肠上皮③透过细胞间隙④通过淋巴吸收29.30.生物膜的结构:细胞膜主要由磷脂质、蛋白质和少量糖类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