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戏曲
2023年《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戏曲》阅读答案

2023年《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戏曲》阅读答案2023年《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戏曲》阅读答案1①中国戏曲在世界剧坛上独树一帜,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美学特征。
②首先,中国戏曲强调神神似、强调写意。
戏曲舞台上所表现的生活与现实生活的形态是不同的,它是对现实生活的提炼和加工,是变其形而传其神、写其意。
戏曲一般不用布景,舞台上代表什么空间,可以通过演员的表演随意而定,自由变化。
舞台上此刻可以是书房,但剧中人一转身,舞台就可以变为花园,甚至可以变成千里之遥的另一地点。
由此可见,戏曲舞台的空间是通过演员的表演写意性地虚拟出来的。
这样,戏曲就可以自由灵活而又连贯流畅地表现无限广阔、瞬息万变的空间,也就可以十分自由地表现极其丰富复杂的生活事件。
而西方戏曲强调摹仿,造成了西方戏剧的写实观念,主张运用布景按照生活的样子确定空间,亦即舞台上所表现的生活和现实生活形态是相同的或相似的。
③中国戏曲的情节有时也是写意性的,如二将相斗几个回合,便可表示千军万马的一次复杂的战斗,甚至只要吹奏一个曲牌一场宴会便已结束。
④在表演方面,戏曲中有许多虚拟的动作。
如《打渔杀家》中肖恩父女划船,舞台上只有桨而没有船,但却给人以划船的真实感觉。
难怪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1935年在莫斯科看了梅兰芳表演此剧赞不绝口呢!⑤还有,中国戏曲是一种高度综合性的戏剧形式,中国戏曲包含着诗、音乐、舞蹈、雕塑、美术、建筑等各种艺术因素,也包含着诗、词、曲、赋、散文、小说等各种文学成分,这些因素在音乐节奏的`指挥下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⑥再有,中国戏曲具有很高的传统技艺性。
演员的念诵、吐字、行腔、哭、笑、身段、动作,都有高度的技巧,处处讲究形式美。
可以说,中国戏曲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瑰宝和典型代表。
(选自《中国戏曲文学史》,齐鲁书社。
有改动)问题设计:1、阅读全文,说说中国戏曲“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美学特征”体现在哪三个方面。
①;②;③。
2、简析“戏曲一般不用布景,舞台上代表什么空间,可以通过演员的表演随意而定,自由变化。
戏曲鉴赏心得体会

戏曲鉴赏心得体会戏曲鉴赏心得体会1戏曲,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表现形态之一,它不但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完美体现,更是古老的东方文明的璀璨名片。
其优秀剧目蕴含着华夏人民的审美观、道德观和价值观。
在如今的初中的音乐教学中,戏曲的学习与欣赏也占据了一定的比重。
为了让学生领略到戏曲作为一个综合性的舞台表演艺术所有的魅力,并且让学生真正的喜欢并积极的弘扬这种戏曲文化,故而我在这个学期选择了浙江音乐学院开设的《中小学音乐教师戏曲鉴赏能力培训》这门课程。
在培训中,每堂课、每位老师的讲授都让我感到获益匪浅。
为期一周的培训,从戏曲的发展沿革、戏曲的人物的装扮和人物性格的关系、旦角、生角各行当的舞台表现特点各个方面都进行了详细的教授。
老师们言传身教地展示了中国戏曲中以实化虚,化无为有和以实代虚,无中生有特征。
并带领我们一同体验了戏曲的唱腔、基本的手势、身段,以及对戏曲视频进行了赏析,让我对戏曲有一种更新、更深刻的认识。
首先,对戏曲的基础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
1.知道了戏曲的起源,以及大致的发展脉络。
2.了解了戏曲的四大行当:生、旦、净、丑。
3.体验和感受了戏曲中主要行当的基本身段。
4.聆听和欣赏演唱了越剧及昆曲中的部分唱段。
5.欣赏了戏曲的舞台美术:包含人物造型和景物造型其次,在讲课的过程中老师为我们精心准备了适应教学内容的戏曲视频,让我们不但对所学知识有更为形象的认识而且大大提升了我们对戏曲这门艺术的兴趣。
最后,老师的个人魅力为整个课堂增色不少。
授课的老师都是当今戏曲界的领军人物,在上课时,永远都是笑容满面、激情澎湃的,最吸引人的就是老师的声音,时而浑厚,时而高亢,时而低缓抒情,时而急促激情,与所讲的内容浑然一体。
在讲到兴起之处,老师还会唱几句,这种用音乐与戏曲结合教学的方法,独特、有用,别有韵味,他们对于戏曲艺术的力求健全,孜孜不倦的态度也深深感染了我们。
通过这次在浙江音乐学院开设的戏曲鉴赏课程的学习,让我对戏曲更加加深了认识。
戏曲传承作文150字集锦七篇

戏曲传承作文150字集锦七篇戏曲传承作文150字中华传统艺术戏曲作文(精选8篇)戏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
小编收集了中华传统艺术戏曲作文(精选8篇),欢迎阅读。
中华传统艺术戏曲作文1中国的戏曲,源远流长,有着鲜明的民族风格,每个剧种,都有着它独特的魅力、韵味以及内涵:如京剧的雍容华美,昆剧的典雅精致,梆子戏的高亢悲凉,还有越剧的轻柔婉转……可这些中华民族的瑰宝,在现在这个多元化的社会中,似乎有些站不住脚根。
如今的艺术形式日渐丰富了,传统戏曲面临着更严峻的考验、挑战。
它渐渐地被人们淡忘了,取而代之的是“流行”,更多人喜欢追流行,认为在流行中能够展现西我,获得满足。
“弃之戏曲,投之流行”。
为什么传统戏曲会面临如此的抉择?是它乏味?不是。
是因为它抵制不住流行的强撼冲击。
流行是什么?引领潮流,追求时尚。
不可否认,“流行”,也是一门艺术,但是现实中的艺术。
打个比喻,流行就像划过天际的一颗流行,一划而过,短暂却璀璨,更多人惊艳于它的闪亮,于是抛传统追流行,心中只觉得流行放射出的夺目光彩才为自己瞩目。
殊不知,一划而过的背后,是寂静,没有任何追求后的精神享受。
而传统戏曲,就好像宇宙中一颗并不耀眼夺目的恒星,虽然若隐若现,但它始终保持自己的韵律哼唱宁静。
它摆脱了喧嚣与浮华。
深夜,一个人静静地坐着,闭目养神地听一段戏曲,或是泡上一杯醇香的茶,看一会儿戏剧节目,你定会感到超脱的自然与静心,感觉古老却清新的戏曲很美,很美。
这就是戏曲的魅力,如一袭清风吹拂着,精神与灵魂,此刻,都能得到升华。
其实,中国传统戏曲,根本不存在什么“去”与“留”,它一直是我么民族的瑰宝,是东方的歌剧,是永恒的历史文化。
听,风的拂动,叶的摆动,云的笑声,是我自失地又想到了古老而自然的韵律。
中华传统艺术戏曲作文2戏曲是我国的一大文化,它历史渊源,在汉代出现了戏曲的原型,叫“角抵戏”;在唐代,民间舞蹈得以入宫,得到更大的发展;宋代,又出现了“瓦舍”和“勾栏”;金朝时,南方出现了“南戏”,北方出现了“北杂剧”,之后,南方的“南戏”逐渐发展起来,戏曲的雏形形成。
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流派与表演

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流派与表演中国古代戏曲艺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它有着丰富多彩的流派和表演方式。
在中国,戏曲艺术被视为文化遗产,深受人们的喜爱和传承。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流派和表演方式,以期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欣赏这一文化瑰宝。
一、流派: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流派很多,其中比较有名的有京剧、昆曲、豫剧、黄梅戏、越剧、评剧、川剧等。
这些流派各自独具特色,有的是以唱腔为主,有的是以舞蹈为主,有的是以说白为主,但它们共同的特点是经过长期的沉淀和发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魅力。
1、京剧:京剧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戏曲流派,起源于北京,流传至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
京剧的唱腔铿锵有力、婉转动人,表演时需要有丰富的身体语言和动作表现。
京剧中有四大行当,分别是生、旦、净、末。
生行通常扮演男性角色,旦行扮演女性角色,净行扮演丑角,末行扮演配角。
京剧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被世界各地的观众所喜爱。
2、昆曲:昆曲起源于江苏苏州,因此也被称为苏州昆曲。
昆曲被认为是中国戏曲艺术中最古老的一种形式之一。
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格。
昆曲的唱腔清亮婉转,表达了深情和悲壮的情感。
昆曲的表演具有瑰丽的舞姿和高超的技巧,是中国古代戏曲艺术中的珍品。
3、豫剧:豫剧是河南省乡间流传的一种戏曲,因为古代河南的行政区域名字为豫州,所以称为豫剧。
豫剧的唱腔快板明快,常常在唱快板的过程中配以灵活的身体动作,颇具技巧性。
豫剧的表演通常有“二黄、一生、一净”四个行当,其中二黄是豫剧中的一种特殊角色,主要扮演狂生、丑角等,因此也称为“二黄子”。
4、越剧:越剧是浙江省嵊州市和绍兴市一带流传的一种戏曲,也被称为嵊州调。
越剧的唱腔婉转动听,演员表演时需要将声音、表情、肢体动作、衣着装饰融为一体。
越剧的表现力非常强,可以表达深沉的情感,因此在中国古代戏曲中有着独特的地位。
二、表演:古代戏曲艺术有独特的表演方式,演员在表演时需要通过唱、做、说、打、绰等方式,将文字和音乐组合起来,表达角色所具有的情感和人物性格。
戏曲特色课程策划书3篇

戏曲特色课程策划书3篇篇一《戏曲特色课程策划书》一、课程背景戏曲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瑰宝,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戏曲艺术面临着传承和发展的挑战。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戏曲,我们计划开设戏曲特色课程,通过系统的教学和丰富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戏曲的兴趣和素养。
二、课程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戏曲的历史、文化背景、艺术特点等基础知识。
2. 培养学生对戏曲表演的兴趣和技能,包括唱腔、身段、表演等方面。
3. 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
4. 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三、课程内容1. 戏曲基础知识(1)戏曲的起源、发展和流派介绍。
(2)戏曲的行当分类和特点。
(3)戏曲的唱腔、音乐和伴奏乐器介绍。
2. 戏曲表演技巧(1)身段训练,包括台步、手势、眼神等。
(2)唱腔训练,学习基本的唱腔和唱段。
(3)表演训练,通过经典剧目片段的排练,提高学生的表演能力。
3. 戏曲鉴赏(1)观看经典戏曲剧目,分析其艺术特点和表演技巧。
(2)邀请专业戏曲演员进行示范和讲解。
4. 实践活动(1)组织学生参加戏曲演出和比赛。
(2)开展戏曲社团活动,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进行实践和交流。
四、课程实施1.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示范法、练习法、欣赏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适合学生年龄段和学习水平的戏曲教材。
(2)多媒体资源:利用视频、音频等多媒体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
(3)专业教师:聘请专业戏曲演员担任教师,指导学生的表演训练。
3. 教学安排(1)每周安排[X]节课,每节课[X]分钟。
(2)课程分为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两个部分,理论学习占[X]%,实践训练占[X]%。
4. 教学评价(1)学生评价: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考试成绩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
(2)教师评价:通过学生的反馈、教学效果等方面对教师进行评价。
五、课程管理1. 建立健全课程管理制度,明确教师和学生的职责和权利。
戏曲特色课程策划书3篇

戏曲特色课程策划书3篇篇一《戏曲特色课程策划书》一、课程背景戏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瑰宝,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戏曲面临着传承和发展的挑战。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戏曲,我们计划开设戏曲特色课程,通过系统的教学和丰富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戏曲的兴趣和素养。
二、课程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戏曲的基本知识,包括戏曲的历史、流派、行当、唱腔等。
2. 培养学生对戏曲的欣赏能力,能够欣赏经典的戏曲作品,并理解其艺术价值。
3. 提高学生的戏曲表演技能,通过学习身段、唱腔、念白等,能够表演简单的戏曲片段。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通过参与戏曲创作和表演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课程内容1. 戏曲基础知识(1)戏曲的历史发展(2)戏曲的流派和风格(3)戏曲的行当分类(4)戏曲的唱腔和音乐2. 戏曲欣赏(1)经典戏曲作品欣赏(2)戏曲表演艺术赏析3. 戏曲表演训练(1)身段训练(2)唱腔训练(3)念白训练4. 戏曲创作与表演(1)戏曲剧本创作(2)戏曲表演实践1.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演示法、练习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戏曲知识和技能。
2. 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适合学生年龄段和学习水平的戏曲教材。
(2)多媒体资源:利用视频、音频、图片等多媒体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
(3)实践场地:提供专业的戏曲表演场地,让学生有充分的实践机会。
3. 教学安排(1)每周安排[X]节课,每节课[X]分钟。
(2)课程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理论教学占[X]%,实践教学占[X]%。
4. 考核方式(1)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等。
(2)期末考试:采用表演考核的方式,让学生展示自己在戏曲表演方面的学习成果。
五、课程保障1. 师资力量聘请专业的戏曲演员或戏曲教育工作者担任教师,确保教学质量。
2. 教学设施3. 安全保障制定严格的安全管理制度,确保学生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的人身安全。
《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戏曲》阅读答案

《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戏曲》阅读答案①中国戏曲在世界剧坛上独树一帜,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美学特征。
②首先,中国戏曲强调神神似、强调写意。
戏曲舞台上所表现的生活与现实生活的形态是不同的,它是对现实生活的提炼和加工,是变其形而传其神、写其意。
戏曲一般不用布景,舞台上代表什么空间,可以通过演员的表演随意而定,自由变化。
舞台上此刻可以是书房,但剧中人一转身,舞台就可以变为花园,甚至可以变成千里之遥的另一地点。
由此可见,戏曲舞台的空间是通过演员的表演写意性地虚拟出来的。
这样,戏曲就可以自由灵活而又连贯流畅地表现无限广阔、瞬息万变的空间,也就可以十分自由地表现极其丰富复杂的生活事件。
而西方戏曲强调仿,造成了西方戏剧的写实观念,主张运用布景按照生活的样子确定空间,亦即舞台上所表现的生活和现实生活形态是相同的或相似的。
③中国戏曲的情节有时也是写意性的',如二将相斗几个回合,便可表示千军万马的一次复杂的战斗,甚至只要吹奏一个曲牌一场宴会便已结束。
④在表演方面,戏曲中有许多虚拟的动作。
如《打渔杀家》中肖恩父女划船,舞台上只有桨而没有船,但却给人以划船的真实感觉。
难怪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1935年在莫斯科看了梅兰芳表演此剧赞不绝口呢!⑤还有,中国戏曲是一种高度综合性的戏剧形式,中国戏曲包含着诗、音乐、舞蹈、雕塑、美术、建筑等各种艺术因素,也包含着诗、词、曲、赋、、等各种成分,这些因素在音乐节奏的指挥下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⑥再有,中国戏曲具有很高的传统技艺性。
演员的念诵、吐字、行腔、哭、笑、身段、动作,都有高度的技巧,处处讲究形式美。
可以说,中国戏曲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瑰宝和典型代表。
(选自《中国戏曲文学史》,齐鲁书社。
有改动)问题设计:1、阅读全文,说说中国戏曲“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美学特征”体现在哪三个方面。
① ;② ;③ 。
2、简“戏曲一般不用布景,舞台上代表什么空间,可以通过演员的表演随意而定,自由变化。
戏曲音乐的结构和表现探索

戏曲音乐的结构和表现探索戏曲音乐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两种不同的体系,即曲牌联套体和板式变化体。
戏曲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是世界音乐史上较为特殊的音乐现象,它源于民歌、曲艺、歌舞、器乐等多种音乐成分,有着严谨的结构方法和表现体制,是中国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曲牌联套体曲牌联套体是将若干支曲牌按一定章法组合成套,以构成一折(出)戏的音乐。
一本若干折(出)戏,即由若干成套曲构成。
这种戏曲音乐结构方法开始于南、北曲,至昆山腔逐渐成熟,而戈阳腔则作了不同发展。
在梆子、皮黄出现之前,曲牌联套体曾是中国戏曲音乐唯一的结构形式,昆曲、高腔至今仍在沿用。
曲牌联套体由诸宫调发展而成,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的衍变过程。
从南、北曲到昆曲、高腔所用套曲,其曲体大致分为:1、单曲体,同一曲反复使用,除引子与尾声外,全为同一曲牌的反复,此种曲体在南曲(特别是在戈阳腔与高腔)运用较多。
2、循环体,两种循环交替,除引子尾声外,完全或部分采用两曲循环交替如北曲的(滚绣球)与(倘秀才)二曲,南曲的(山坡羊)与(水红花)二曲。
3、多曲体全套均由不同的曲牌组成,虽然其中个别曲牌可以连用,如北曲称(幺篇),南曲称(前腔)的都是。
套曲在形式上又有长套与短套之分,长套所用的曲牌可以多达二十余支,短套也可以仅由二、三支曲构成。
套曲的构成因素,首先在于宫调的选择运用,组成套的多个乐章,必须是宫调相同,或虽不同但可以是相同的曲调。
因此,在一套之中,通常只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或音虽不限于同一个宫调,有时也可以用上二至三个,但应是近关系调。
宫调的选择运用,即是为了求得全套的协调统一,这也是作为一种戏剧性的表现手段而用,因为每一宫调都有它不同的调性色彩与表现功能。
而戏剧的情节则有喜有悲,是悲、欢、离、合,它需要通过音乐来体现。
这些情节均须选用不同宫调的套曲。
宫调对一折(出)戏的情感表现起着奠定基调的作用。
就全局范围来讲,各种宫调的变化对置,无不体现着情调色彩的变化对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戏曲
作者:任思贞许三英
来源:《小学阅读指南(3-6年级版)》2010年第05期
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
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在演出时是没有舞台的呢?
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还没有结束的呢?
——《藏戏》
中国戏曲源远流长,种类繁多,与希腊悲剧和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
现在,古希腊戏剧和古印度梵剧早已在舞台上消失,唯有中国戏曲还活跃在祖国各地城乡的戏剧舞台上,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世界戏曲文化的大舞台上闪耀着它独特的艺术光辉。
泱泱华夏,盛开着五十六朵民族之花,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不仅有不同的民风民俗,还有自己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比如安徽的黄梅戏,河南的豫剧,浙江的越剧,四川的川剧,河北的梆子,湖南的花鼓戏等五十多个剧种都有其丰富多彩的地域特色。
它们中有的浑厚优美、韵味清新;有的质朴本色、雅俗共赏;有的清悠婉转、优美动听;有的别致传神、诙谐风趣;还有的轻歌曼舞、赏心悦目。
其中尤以京剧流行最广,遍及全国,不受地区所限。
中国戏曲不仅历史悠久,具有顽强的生命力,而且品种丰富,家族兴旺。
根据20世纪80年代编纂出版的《中国戏曲志》统计,在我国历史上共产生过394个戏曲剧种,“文化大革命”以前有360个剧种活跃在各地各民族戏剧舞台上,上演的剧目有上万种,仅京剧就有传统剧目5000多种,秦腔有3000多种。
但是近几年来,戏剧艺术在中国的发展日趋衰弱,受到了新生艺术的冲击。
特别是港台歌曲大量涌入内地,学生追星捧星,趋之若鹜,中华艺术的瑰宝——戏曲呈逐年减少的趋势。
据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承担的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全国剧种剧团现状调查》统计,我国的戏曲剧种在2004年已经减少到270种。
山西是戏曲剧种最多的地区,已经由原来的48种减少到28种,几乎平均每年减少一种。
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根据中国的申报将昆曲列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稍后,中国政府也启动了保护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工程,2006年,国务院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518项,其中传统戏剧92项。
2008年国务院公布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510项,其中传统戏剧46项,扩展项目147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程全部展开。
你知道吗?在中国博大精深的戏曲中,福建的莆仙戏,也称兴华戏,是现存中国戏曲中历史最悠久、演出形态最古老、剧目最丰富、表演艺术最具特色的剧种之一,被现代史学界誉为“中国
第一戏”和“戏曲活化石”。
而藏戏也因其形式和风格带有强烈鲜明的藏民族特点和浓郁突出的雪域神奇色彩,被称为藏文化的“活化石”,于2006年5月20日,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们相信,祖国百花艺苑中戏曲这一奇葩已经迎来了它的又一春天,在祖国和广大艺术家的努力下,戏曲定将创造出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