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艺术欣赏
第十章戏曲艺术欣赏

京 剧பைடு நூலகம்
汉 剧
徽 剧
粤 剧
湘 剧
赣 剧
桂剧
—南
北路
川剧
--胡 琴
滇剧
--襄阳 腔
滇剧
--襄阳 腔
山 西 梆 子
河 北 梆 子
陕 西 梆 子
河 南 梆 子
山东梆子
戏曲流派
戏曲流派在戏曲舞台 上呈现出的情况是: 一、不同的流派擅演 的剧目不同,扮演的人物不 同。 二、不同流派表演同 一剧目,具有不同的风采。
一、戏曲的综合性
戏曲的综合性特别强,不仅指 它能把唱做念打这四种表演手段有机 地融为一体,更深一层的含义是指在 表演过程中,这种综合能把不同的艺 术有机地融为一体。
二、戏曲的虚拟性
是由演员通过虚拟,在想象 中进行拟形创造,在创造的过程中 ,调动观众的想像力,使拟形的创 造得到观众的理解和认可,在演员 和观众共同的意象中,完成反映生 活 的任务。
最后,请大家 共同欣赏京剧名段《打 渔杀家》。
请同学们课下 认真了解中国戏曲。本 节课到此结束,谢谢大 家!
第十章 戏曲艺术欣 赏
作为我国传统戏剧形式的戏 曲,有着其他戏剧形式所没有的艺术 特征。而诸多不同的戏剧剧种,除具 有戏曲的共性外,又有自己独特的个 性。戏曲在发展中形成了不同的流派 和风格。
戏曲的艺术特征
戏曲不同于歌剧、舞剧、话剧,它融歌 、舞及其他艺术形式于一炉,以唱、念、作、打 为戏曲表演的艺术手段,塑造人物、敷演故事。 唱:指传声,传情的歌唱; 念:指有节奏和音乐性的念白; 做:泛指表演技巧,一般又特指舞蹈化 的形体动作; 打:是传统武术和翻跌的舞蹈化,是生 活中格斗场面的高度艺术提炼。
三、戏曲的程式性
戏曲的虚拟是略形传神的, 但它并非脱缰之马,而是受到”以神 制形”制约的。人们通常把这种规范 化的制约称为戏曲的”程式”。
古代戏曲鉴赏京剧经典片段解析

古代戏曲鉴赏京剧经典片段解析古代戏曲鉴赏京剧经典片段解析京剧作为中国传统戏曲的代表,通过其独特的唱腔、舞蹈和表演艺术等元素,成为了广大戏曲爱好者追逐的艺术瑰宝。
本文将对京剧经典片段进行解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古代戏曲的魅力与深意。
一、赵氏孤儿《赵氏孤儿》是一部以保家卫国为题材的京剧作品,被誉为京剧经典之作。
其中的经典片段是“巧计救赵高”。
这一段通过丰富多样的表演形式,生动地展现了曹操如何运用智谋,将赵高一众诬陷,最终化解危机。
在这个片段中,曹操饰演者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演技优势。
通过优美的唱腔、华丽的动作以及精湛的表演技巧,将曹操的睿智和机智展现得淋漓尽致。
同时,舞台背景和道具的运用也为整个剧情增加了层次感,使得观众能够更加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曹操的智谋。
二、霸王别姬《霸王别姬》是京剧中的经典之作,该剧讲述了项羽与虞姬之间的动人爱情故事。
其中,最为脍炙人口的片段是“霸王鞠躬”。
这一段经典片段通过细腻的表演和动情的唱腔,让观众深情地感受到项羽对虞姬的深爱和无奈。
整个片段以项羽鞠躬的动作为主线,通过舞台的灯光和音效的辅助,营造出一种悲凉的氛围。
演员通过精湛的演技,将项羽内心的痛苦和不舍展现得淋漓尽致,使观众为之动容。
三、红楼梦《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瑰宝,京剧版的《红楼梦》则是对这一经典作品的再次演绎。
其中,最为经典的片段是“宝钗的咏荷”。
这一段以宝钗的咏荷为中心,通过婉转的唱腔和流畅的动作,展示了宝钗的美丽和文雅。
宝钗饰演者通过华丽的服装和精致的妆容,将宝钗的高贵和温婉诠释得淋漓尽致。
同时,舞台的布置和灯光的烘托,为整个片段增添了一丝神秘和浪漫的氛围。
总结:古代戏曲鉴赏京剧经典片段解析,在探索京剧魅力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充分了解每个片段的背景故事和演员的表演技巧。
只有通过对舞台表演的深入解析,才能更好地领略到古代戏曲的独特魅力。
京剧经典片段的解析为我们展示了京剧的多样表现形式和艺术魅力。
通过优美的唱腔、动人的表演和精心的舞台设计等,京剧成功地将古代戏曲艺术传承至今,成为了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古代戏曲赏析京剧与昆曲的比较

古代戏曲赏析京剧与昆曲的比较古代戏曲赏析:京剧与昆曲的比较古代中国戏曲艺术独具特色,其中京剧与昆曲是两个备受瞩目的重要门派。
京剧作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戏曲形式,而昆曲则因其高雅、精致而被誉为“戏曲绝艳之花”。
本文将针对京剧与昆曲的音乐、表演和剧目进行比较,探讨它们的共同之处和个别特点。
一、音乐表演1. 京剧音乐与表演京剧以其独特的唱腔和激情四溢的表演风格而闻名于世。
京剧音乐以“清、宫、调”为主要音乐形式,具有明快、热烈的特点。
演员在表演中通过变化多样的音域和音调,传递角色的情感和心理状态。
2. 昆曲音乐与表演昆曲以其流畅婉转的音乐和细腻入微的表演风格而著称。
昆曲音乐以“泛音”为基础,通过声音细微的变化表达情绪。
昆曲表演注重身段和唱腔的协调配合,讲究“动静相宜”。
二、剧目特点1. 京剧剧目京剧剧目以历史文化为背景,多以中国古代历史故事和名著改编而成。
其中著名的剧目有《红楼梦》、《长生殿》等。
京剧注重角色形象的刻画,通过戏服、脸谱和动作来突出角色的特点。
2. 昆曲剧目昆曲剧目多以古代诗词和著名文学作品为基础,通过音乐和舞蹈的表现形式,展现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著名的昆曲剧目有《牡丹亭》、《浣纱记》等。
昆曲注重细腻的情感表达和形象独特的角色刻画。
三、表演风格比较1. 京剧表演风格京剧表演强调形体和声音的统一,演员通过精确的动作、独特的身段以及独特的唱腔展示角色的特点和情感。
音乐和舞蹈的运用使得京剧的表演更加生动、具有冲击力。
2. 昆曲表演风格昆曲表演注重细致入微的动作和情感的表达,演员通过舞蹈、唱腔和面部表情的协调展示角色的情绪和内心变化。
昆曲舞台上的演员动作优美、流畅,显得尤为细腻和柔美。
综上所述,京剧与昆曲作为中国古代戏曲的代表形式,各自独具魅力和特点。
京剧以其激情四溢的表演和明快热烈的音乐深受观众喜爱,而昆曲则以其高雅流畅的表演和细腻入微的音乐艺术让人为之倾倒。
无论是京剧还是昆曲,都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值得我们继续深入研究和保护。
中国传统戏曲艺术欣赏

中国传统戏曲艺术欣赏中国传统戏曲艺术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艺术内涵。
从古代开始,戏曲就是中国人传承和表达文化的一种方式。
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以其丰富多样的剧种和独特的表演形式在世界上享有盛誉。
本文将就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流派、角色、音乐、舞蹈以及其欣赏体验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戏曲流派中国传统戏曲艺术有四大流派,分别为京剧、豫剧、越剧和黄梅戏。
每个流派都有自己独特的表演特点和风格,代表了不同地区和文化背景的艺术形式。
京剧以其雄浑激昂的唱腔和精彩的表演技巧而著名,是最具代表性的中国戏曲流派之一。
豫剧以其豪放激情的唱腔和激烈的剧情而受到观众的喜爱。
越剧则以其柔婉细腻的唱腔和独特的表演形式见长,是中国最具女性特色的戏曲表演艺术之一。
黄梅戏则是以其婉转悠扬的唱腔和独特的音乐伴奏而著名。
二、角色扮演戏曲艺术中的角色扮演是中国戏曲一大特色。
在中国传统戏曲中,演员需要通过嗓音、舞姿、面部表情等多种方式来表达角色的性格和情感。
戏曲中的角色形象丰富多样,包括正派的英雄、反派的恶棍、悲剧的女子等。
演员通过训练和表演技巧的积累来塑造角色,并将其呈现给观众。
观众通过观赏演员的表演来感受和理解剧中角色所传达的情感和价值。
三、音乐与舞蹈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中的音乐和舞蹈是不可或缺的部分。
戏曲中的音乐以其独特的格调和富有动感的节奏使得整个演出更加生动有趣。
戏曲中的舞蹈则通过优美的舞姿来衬托剧情和角色。
音乐和舞蹈在戏曲演出中起到了独特的补充和推动作用,使得观众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戏曲艺术的魅力。
四、欣赏体验欣赏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不仅是一种观赏体验,更是一种文化交流和情感沟通的方式。
观众在观看戏曲演出时,可以品味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感受到戏曲所传达的情感和价值观。
同时,观众也可以通过戏曲艺术来思考和理解中国的历史和社会。
欣赏戏曲艺术需要观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欣赏能力,同时也需要他们对戏曲艺术的专业知识和独特魅力的认同。
中国古代戏曲艺术欣赏

中国古代戏曲艺术欣赏中国古代戏曲艺术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经过漫长的发展和积淀,形成了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和独特的表演风格。
戏曲艺术不仅是一种娱乐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精神寄托。
本文将从戏曲的起源、主要流派和经典剧目等方面进行介绍。
一、戏曲的起源戏曲艺术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三千年的商代。
最早的戏曲形式是祭祀活动中的舞蹈和音乐表演,逐渐演变成带有表演、舞蹈、音乐和演技的戏剧形式。
在宋代,元曲开始兴起,成为古代戏曲艺术的重要流派之一。
二、主要流派中国古代戏曲艺术有四大流派,分别是京剧、豫剧、粤剧和越剧。
这些流派都有各自的特色和表演风格,代表着不同地域和文化的表演传统。
1. 京剧京剧是中国最著名的戏曲流派,起源于北京,被誉为中国戏曲艺术的代表。
京剧以唱腔为主,以崭新独特的表演形式和高度舞台化的表演方式而闻名于世。
它注重唱念做打的综合表演,演员配合精确的动作和面部表情,展现角色性格与情感。
2. 豫剧豫剧起源于中国中原地区,以河南为中心,因此又称河南豫剧。
豫剧以清脆悦耳的唱腔和准确的音律为特色,演员注重通过唱念做打的形式来传达情感和角色的塑造,表演风格独特生动。
3. 粤剧粤剧发源于广东省和港澳地区,是华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戏曲流派之一。
粤剧以悠扬动听的唱腔和独特的音乐表演形式著称,演员化妆艳丽,舞台布景绚丽多彩,是一种视觉与听觉的双重享受。
4. 越剧越剧源于浙江地区,是中国著名的女子戏曲流派之一,也是中国戏曲中唯一的女王。
越剧以缠绵悱恻的唱腔和细腻动人的表演方式而闻名,演员凭借轻柔细腻的唱腔和婉转缠绵的动作表演,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和赞誉。
三、经典剧目中国古代戏曲艺术有许多经典剧目,每个流派都有自己的代表作品。
以下是一些著名的经典剧目:1. 京剧《红楼梦》根据清代作家曹雪芹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通过精彩的唱腔和精湛的表演,展现了小说中的爱情、亲情和友情,成为京剧中的经典之作。
2. 豫剧《白蛇传》根据中国古代神话故事改编而成,讲述了白蛇精与许仙的爱情故事。
艺术欣赏赏析中国传统戏曲

艺术欣赏赏析中国传统戏曲中国传统戏曲作为一种古老而独特的艺术形式,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从剧种、表演形式和受众体验三个方面进行艺术欣赏赏析。
一、剧种的多样性中国传统戏曲包括京剧、豫剧、评剧、黄梅戏等多种剧种。
每个剧种都有自己独特的表演风格和剧情特点。
以京剧为例,其以唱、念、做、打为基本表演形式,强调歌唱与身段的配合。
而豫剧则以快板为主,趣味性和活泼性更强。
评剧则注重演员的念白表演,展现出幽默风趣的口才艺术。
黄梅戏则以其细腻的唱腔和委婉的唱腔而闻名。
每个剧种都有其独特的魅力,使观众能够欣赏到不同风格的表演。
二、表演形式的魅力中国传统戏曲注重角色扮演,演员通过化妆、服饰和动作等方式塑造人物形象,展现角色的性格特点。
演员的表演技巧和功底决定了角色的形象和情感表达。
他们通过舞台表演,展示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在戏曲表演中,舞台化妆和服饰的精细程度令人惊叹,能够将观众带入戏剧的虚拟世界中。
同时,戏曲表演中丰富多样的动作和身段也给观众带来一种视觉冲击,增加了观赏的乐趣。
三、受众体验的综合互动中国传统戏曲在表演形式中强调观众的参与和互动,与现代戏剧有很大的区别。
观众可以通过鼓掌、喝彩等方式与演员进行互动,甚至通过应和的方式参与到演出中。
这种互动能够增强观众的参与感与沉浸感,使其更好地理解剧情和情感表达。
同时,观众的赞赏和反馈也对演员的表演有着积极的影响,激励演员们更加投入地表演。
总结起来,中国传统戏曲作为一种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内涵的艺术形式,通过其剧种的多样性、表演形式的魅力和受众体验的综合互动,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与欣赏。
通过欣赏赏析中国传统戏曲,我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其独特之处,并从中汲取艺术的启示与享受。
赏析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精髓概述

赏析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精髓概述中国古代戏曲艺术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凝聚着丰富的艺术智慧和民族精神。
它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感人的艺术魅力,吸引了无数观众的关注和喜爱。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对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精髓进行概述,带领读者一同领略这一千年传承的艺术瑰宝。
首先,中国古代戏曲艺术以其多样的表演形式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戏曲的表演形式主要包括说、唱、做、打、舞等几个方面。
其中,说是通过人物对话和独白来展示剧情;唱则是通过唱腔来表达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做则是通过身段动作来塑造人物形象;打则是通过武打动作来展示战斗场面;舞则是通过舞蹈来增加戏曲的艺术感染力。
这些表演形式的有机结合,使得戏曲艺术能够充分展现其丰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其次,中国古代戏曲艺术深厚的文化内涵是其精髓所在。
戏曲艺术在长期的演变过程中吸收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华,融合了文学、音乐、舞蹈、戏剧等多种艺术元素。
它不仅包含了丰富的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和民间传说,还融入了儒家、道家、佛家等哲学思想,以及中国古代社会的伦理道德观念。
这使得戏曲艺术不仅仅是一种娱乐形式,更成为了一种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载体。
再次,中国古代戏曲艺术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了广大观众的喜爱。
戏曲的表演风格以其夸张、抒情和富有感染力的特点,能够深入人心,引发观众的共鸣。
戏曲演员通过精湛的技艺和真挚的表演,将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观众面前,使观众能够感受到其中的情感冲击和思想启示。
此外,戏曲中的音乐、舞蹈和服饰等元素也为观众带来了视听上的享受,增加了观赏的乐趣。
总之,中国古代戏曲艺术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遗产,凝聚了丰富的艺术智慧和民族精神。
它以其多样的表演形式、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感人的艺术魅力,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和关注。
通过欣赏中国古代戏曲艺术,我们不仅能够领略到传统文化的瑰宝,更能够感受到中华民族的独特魅力和艺术创造力。
让我们一起珍惜和传承这一千年的艺术瑰宝,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传统戏曲艺术欣赏

传统戏曲艺术欣赏传统戏曲艺术是中国文化瑰宝之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民族情感。
它是一种综合性艺术形式,集合了音乐、舞蹈、戏剧等元素,通过精彩的表演和传承的人们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以下是我们一起来探索其中几个著名的传统戏曲类型。
京剧京剧是最有代表性的传统戏曲之一,源于北京地区,也是中国最古老且最受欢迎的戏曲之一。
它充满了宫廷文化的色彩,表演时演员需要准确的唱、念、做、打技巧。
京剧以唱腔和表演方式独特,其中有四种基本唱腔,分别是“京腔”、“汉腔”、“梆子腔”和“评弹腔”。
京剧的表演需要演员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训练,才能掌握其独特的动作、音乐和表情等要素。
黄梅戏黄梅戏是中国湖北省的地方戏曲,主要流行于中部和东南沿海一带。
它以苏皖地区的七宝文化为基础,并吸收了湖北民间曲艺和民歌的元素。
黄梅戏的特色主要体现在其柔美的唱腔和抒情的表演风格上。
演员经常利用细腻、缓慢的唱腔来表达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黄梅戏的服装也非常讲究,多采用明艳的颜色和精致的细节。
豫剧豫剧起源于中国河南地区,是中国南方戏曲的代表之一。
豫剧的特点是音调高亢、表演热情积极,它常常以直唱的方式表现剧情冲突和人物特征。
豫剧的表演形式通常有唱、念、做、打四个环节。
唱腔音调豪放激昂,念白声音高亢有节奏感,做是表演动作,打则是指演员的击鼓之类的表演。
越剧越剧起源于中国浙江地区,是中国最重要和最有发展前景的地方剧种之一。
它以浙江民间曲艺为基础,并吸收了梨园戏和粤剧的元素。
越剧的唱腔婉转委婉,展现出女性的柔美和细腻。
越剧对表演的要求非常高,演员需要具备优雅的身姿、流畅的动作和精湛的唱腔。
总结传统戏曲艺术作为中国独特的文化遗产,承载了丰富的传统价值和艺术魅力。
它不仅是中国人民审美意识和文化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国际传播的重要使者。
通过欣赏传统戏曲艺术,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也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民族精神。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我们需要更加努力地传承和发展传统戏曲艺术,让它在当代重焕光彩,并持续地为人们带来欢乐和艺术享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戏曲艺术欣赏
一、历史-文化层面
当代艺术从来源上看,不外乎三个方面,民族传统的,国外输入的,当代新生的。
戏曲属于第一种,是我们民族传统的,并且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戏曲作为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不仅属于“古代”,创造古代戏剧艺术的辉煌,也属于现代、当代,二十世纪的大部分时间戏曲都是流行艺术,拥有广大的观众,而以梅兰芳为代表的表演艺术也正是在二十世纪臻于成熟,所以有人说二十世纪是戏剧时代,但二十世纪后期戏曲观众的锐减也是不争的事实。
社会的急遽变化,科技的日新月异,文化的多元选择,接受欣赏的“短平快”,反映了文化艺术在当代发展的一种具有共性的趋向。
戏曲本来是一种通俗艺术,或雅俗共赏的艺术,但因“历史—文化”的间阻,人们对戏曲所反映的内容所传递的信息日益陌生,不能理解,所以疏远、冷淡。
欣赏戏曲,尤其是传统戏,应有较多的历史—文化知识储备,树立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才能保持客观,进入审美境界。
传统戏反映的是历史生活,作者是古人,他们的价值观、道德观和爱情观等与今人都有相当的距离,完全以今人的眼光去要求显然不公平。
比如书生、小姐郎才女貌、一见钟情的爱情,如张君瑞与崔莺莺,他们爱情的基础,爱的内容,爱的方式,在今天看来都是简单的,但在封建时代却有其积极的意义,它打破了门第观念,打破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包办婚姻,寻求一种以彼此爱慕欣赏、自觉自愿为前提的爱情婚姻观。
当然,当它成为一种模式后,戏曲小说里的“郎才女貌”很多时候是被用多用滥了。
二、文学层面
中国戏曲最早最多的表现为民间形态,作为民间形态的戏曲重视演出,不重视文本,艺人大多没什么文化知识,所以戏曲的文学性相对比较弱。
文人士夫代表社会一种正统势力,最初对戏曲是排斥的,非常不屑一顾,认为戏曲陋恶不堪,戏曲演出有伤风化。
文人染指戏曲一方面有赖于民间所取得的成就,另一方面,也是文人自身观念调适改变的结果,而文人观念的改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客观环境对他们社会地位的动摇、颠覆。
当已有的社会地位不复存在时,他们“沉抑下僚”,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和出路,在彷徨、痛苦、绝望中疏离自己原来的社会阶层,走向民间,走向勾栏瓦舍。
这种改变是从元代开始的。
蒙古统治的确立,对汉族旧的秩序、传统带来极大的冲击,儒家的地位,科举的意义,文人的作用,都不被蒙古统治所认识,高高在上的文人沦为“老九”,许多人成为瓦舍勾栏的书会才人从事戏剧、讲唱文学的创作。
正是文人的参与,杂剧创作演出造就了中国戏曲的第一个黄金时代。
也正是文人的介入、参与,始终不入流的戏曲成为流行艺术,戏曲的文学地位确立,杂剧(元曲)被提升到可以与唐诗、宋词并峙的“一代之文学”的地位。
从此,戏曲的文学创作成为必然,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白朴、郑光祖、高则诚后,李开先、梁辰鱼、徐渭、沈璟、汤显祖、孟称舜、李玉、李渔、洪升、孔尚任等都热心戏曲创作,将中国戏曲的文学水平提高到新的阶段。
三、艺术(表演)层面
戏曲是一种综合表演艺术。
戏曲是舞台艺术,戏曲表演积淀了深厚的艺术和文化传统,体现着民族的审美思想和构造方式。
我们说戏剧是一种综合表演艺术,但中国戏曲的综合程度格外的高,文学、音乐、歌唱、舞蹈、美术、武术等等,被称为唱念做打,可以说无所不包,体现着中国
文化包容的思想观念。
对演员来讲,有的可能唱念做打兼擅,有的可能长于唱工,有的可能长于做工。
比如淮剧《书房会》,它是传统剧目《赵五娘》中的一折,描写五娘在埋葬公婆后,怀抱琵琶,沿途卖唱,进京寻夫,与蔡伯喈书房相会。
这是一折唱工戏,唱词达百句之多。
五娘见到丈夫后,感情激越,唱词节奏随人物情绪的激烈变化愈来愈急促,如决堤之水一泻而下,淋漓尽致地抒发了五娘久抑的感情,感人肺腑,催人泪下。
湖南祁剧《奈何桥》则是一出做工戏。
描写目连的母亲刘四娘因打僧骂道、大开五荤,犯了佛家禁忌,被打入地狱,由小鬼押解经过奈何桥的故事。
扮演刘四娘的演员,通过一系列程式化的动作,甩发、抡背、快翻身、平躺、跪步、上梯又滑下,踩空后又三起三落,翻毛劈叉、“台漫”翻下等等,表现人物在地狱所遭受的艰难痛苦、举步维艰,完全用动作“叙述”、解构戏剧。
湖北楚剧《站花墙》还运用魔术,从空中变出许多鲜花,将技艺融入剧情,为塑造人物服务,起到了很好的戏剧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