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矿山地质灾害防治措施的探讨

合集下载

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及防治对策

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及防治对策

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及防治对策矿山是地球资源的宝库,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矿山开采过程中产生的地质环境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

矿山开采所带来的地质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土地破坏、水土流失、地质灾害等。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采取相应的防治对策,保护矿山地质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矿山开采所带来的地质环境问题1.土地破坏矿山开采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土地资源,导致大片土地被破坏。

矿山开采后的土地表面通常呈现出裸露的状态,失去了原有的植被覆盖,土壤质量下降,容易受到风蚀和水蚀的侵蚀,导致土地资源的丧失和生态环境的恶化。

2.水土流失矿山开采过程中大量的土壤裸露,容易受到自然环境的侵蚀,特别是降雨等自然灾害的影响,导致大量的土壤流失。

水土流失不仅导致土地资源的流失,还会造成水资源的污染,影响生态环境的平衡。

3.地质灾害矿山开采往往改变了地质构造和地质环境,容易引发地质灾害,如滑坡、泥石流等。

地质灾害不仅会造成人员财产的重大损失,还会对周围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

1.合理规划和布局在开采矿山前,需要进行严格的规划和布局,合理分配矿区资源,避免过度开采和破坏周围的土地资源。

需要合理使用土地资源,采取措施减少土地破坏,保护土壤资源和生态环境。

2.采取生态恢复措施矿山开采结束后,需要进行生态恢复工作,重新植被、修复地表结构,恢复土壤功能,达到原有生态环境的恢复。

通过植树造林、草本植物覆盖等方式,有效减少土地的裸露度,减少土地的风蚀和水蚀,保护土地资源。

3.加强监测和预警针对矿区地质环境问题,需要建立完善的监测和预警系统,对矿山地质环境进行实时监测,并对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进行预警和预防。

通过科学的监测手段,及时发现地质环境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防范。

4.推进矿山生态修复技术研究研究矿山生态修复技术,不断提升矿山生态修复技术水平,探索绿色环保的开采方式,减少地质环境问题的发生。

通过技术研究,寻求创新的生态修复技术和方式,为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防治提供更多的有效手段。

矿山地质灾害勘查方法与防治措施

矿山地质灾害勘查方法与防治措施

矿山地质灾害勘查方法与防治措施1. 引言1.1 矿山地质灾害的定义矿山地质灾害是指在矿山开采生产过程中由于地质因素而引发的各种灾害,包括地质构造变动引起的地质灾害、地下水涌出引起的水文地质灾害、岩石顶板或斜坡崩塌引起的岩体灾害等。

这些灾害往往给矿山生产和人员安全带来严重威胁,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矿山地质灾害的形成多受地质构造、矿体性质、采矿方法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地质构造对矿山地质灾害的发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由于矿山地质灾害具有突发性、危害性强和影响范围大的特点,因此加强对矿山地质灾害的勘查和预防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在矿山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科学合理地进行灾害预警和勘查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只有深入研究矿山地质条件,及时监测地质变化,才能有效地预防和减少矿山地质灾害的发生,确保矿山生产和人员安全。

在此背景下,矿山地质灾害的勘查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1.2 矿山地质灾害的危害性1. 人员伤亡和生命财产损失:矿山地质灾害如地质灾害如崩塌、滑坡、地震等往往会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生命财产损失。

矿工在遭遇地质灾害时往往难以自救,一旦发生灾害往往会导致大量伤亡。

2. 生态环境破坏:矿山地质灾害不仅对矿山周边的自然生态环境造成破坏,还会对周边的水资源、土壤等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影响,甚至导致生态环境漏坏不可逆转。

3. 经济损失:矿山地质灾害会造成矿山停产、设备损坏等直接经济损失,同时还会导致相关产业链条的中断,给当地经济带来严重冲击。

4. 社会影响:矿山地质灾害会引起公众的恐慌和质疑,影响当地政府的形象和稳定,也会加剧社会矛盾和不稳定因素。

加强矿山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提高防灾意识和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正文2.1 矿山地质灾害勘查方法矿山地质灾害勘查方法分为常规勘查和专题勘查两种。

常规勘查是指通过地质勘探、工程地质勘察和地震地质勘查等手段,对矿山地质灾害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估。

这些方法的优点是操作简便、成本低廉,适用于一般性矿山地质灾害的勘查工作。

采矿业中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采矿业中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采矿业中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地质灾害是指土地、地下水、岩土体、地质构造等方面发生的自然灾害,是采矿业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为了保障采矿活动的安全进行,采取有效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预防措施、监测预警、治理治疗等方面分析采矿业中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一、预防措施预防是最有效的地质灾害防治方法之一。

为了预防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必须在采矿活动开始之前进行详细的地质勘察和灾害危险性评估。

预测地质灾害的发生,可以采取以下预防措施:1. 合理规划和设计:在挖掘方案中合理规划开采地区,以减少地质灾害的潜在风险。

确保通风系统和排水系统的设施充足,以避免瓦斯积聚和水灾发生。

2. 强化监管和安全教育:加强对采矿企业和从业人员的监管力度,并加强对安全措施和紧急疏散演练的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

3. 合理选择采矿方法:根据地质条件的不同,选择适合的采矿方法,如露天采矿、立井采矿、巷道采矿等,以降低地质灾害的风险。

二、监测预警地质灾害的监测与预警是及时采取措施避免灾害扩大的关键。

通过定期巡视、监测装置和仪器设备等手段,可以实现地质灾害监测与预警。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监测预警措施:1. 地面形变监测:通过高精度测量技术,监测地表的沉降、断裂、开裂等变形情况,及时预警地质灾害的发生。

2. 水文地质监测:通过对地下水位、地下水压力等参数的监测,判断是否存在水灾的可能性,以便及时采取措施避免灾害发生。

3. 瓦斯浓度监测:利用瓦斯监测仪器,对矿井中的瓦斯浓度进行实时监测,一旦浓度超过安全范围,即可发出警报,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

三、治理治疗地质灾害既有预防,也有治理和治疗的必要。

在地质灾害已经发生或处于潜在状态时,需要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以降低灾害带来的影响。

1. 工程修复:对于已经发生的地质灾害,如滑坡、塌陷等,可以采取工程修复的方式,恢复地质环境的稳定。

2. 架空支撑:在巷道、坑道等地下空间中,架设支撑结构,以增加地质体的稳定性,防止地质灾害的发生。

矿山开采中的地质灾害预防与治理

矿山开采中的地质灾害预防与治理

矿山开采中的地质灾害预防与治理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质内、外力作用或人类活动等各种原因所引发的地壳运动、地面倾斜、地面塌陷、地面滑动等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对于矿山开采来说,地质灾害是一个严重的问题,不仅会危及人员安全,还会对环境造成巨大的破坏。

因此,矿山开采中的地质灾害预防与治理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矿山开采中的地质灾害预防是指采取一系列措施,预先防范和减轻地质灾害的发生。

首先,矿山企业应当在选址阶段进行充分的地质勘察,了解矿区的地质构造、地下水情况等基本情况,并制定相应的应对方案。

其次,科学合理地设计和选择矿采方法,以降低地质灾害的风险。

例如,将长壁工作面改为西沟开采,可以有效地减少矿山地表沉陷和地裂缝的出现。

另外,矿山企业还应加强地质灾害监测,及时掌握矿山内部地质灾害隐患,并进行相应的预警和预警措施。

对于已经发生的地质灾害,矿山开采中的地质灾害治理成为重点。

治理措施可以分为工程治理和非工程治理两类。

工程治理包括加强支护和防治措施的建设,例如施工下沉止水帘、地下水排泄管和采空区顶板的钻孔排水等。

此外,还可以采取工程爆破控制地面塌陷和地裂缝的扩展。

非工程治理主要指通过环境综合整治、生态修复等手段,以达到减少地质灾害危害的目的。

在地质灾害预防与治理的过程中,科学技术的应用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现代化的地质灾害监测设备可以及时掌握地质灾害的动态,并进行相应的预警和防范措施。

例如,利用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可以对矿山地质变化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提前预警地质灾害。

此外,借助计算机模拟和仿真技术,可以对地质灾害的发展过程进行模拟和预测,为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总之,矿山开采中的地质灾害预防与治理是一个复杂而又关键的问题。

矿山企业应加强地质勘察和监测,提前预防地质灾害的发生。

同时,采取科学合理的治理措施,减少地质灾害对矿山开采活动的影响。

通过科技的应用,可以提高地质灾害的监测和预警能力,为矿山开采提供更安全、可持续的环境。

关于矿山地质灾害防治和治理措施

关于矿山地质灾害防治和治理措施

关于矿山地质灾害防治和治理措施关于矿山地质灾害防治和治理措施一、绪论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尤其是在房地产行业、建筑业、加工制造业以及其他高新行业中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在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我国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消耗也在不断增加,导致出现各种各样的环境问题,其中矿山地质灾害问题就是环境问题中的一种表现。

本文就地质灾害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对常见的地质灾害进行论述,针对常见的矿山地质灾害提出具体的防治措施,从而有效解决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改善人们的切身利益,从而不断推进可持续性发展。

二、矿山地质灾害的评估方法矿山地质灾害形成的主要原因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主要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其中,人为原因造成的地质灾害影响较大,使得地质环境不断恶化。

随着地质灾害的不断加重,对人民的财产生命安全都造成了巨大的损害和威胁,地质灾害对人类而言是非常可怕的,为了能够缓解地质灾害对人类造成的影响,就必须对地质灾害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并针对这些原因做出具体的防治措施,使灾情得到有效缓解。

针对矿山地质灾害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过程中,必须对地质灾害进行评估[x]。

矿山地质灾害的评1/ 7估方法主要分为调查、分析、评估等。

在评估矿山地质灾害严重程度过程中,首先要对矿山进行现场勘察,收集并有效利用先前矿山在开采过程中留下的生产资料,利用有关的评估方法,结合相关的评估理论,对矿山地质灾害的严重程度进行综合评估和分析。

在此基础上,针对评估结果做出具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

其次,在评估矿山地质灾害过程中,还需要保证评估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在采用相关评估方法的时候,必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针对不同的矿上存在的不同地质灾害需要进行就地考察和分析,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而定。

一般来说采用的评估方法主要是根据矿区在评估过程中收集到的资料进行预先分析,并勘察矿区的地形、地质条件以及相关矿体分布和矿物质的性质,并对矿山的开采进行调查,采用定性评估的方法对矿山在开采过程中人为造成的地质灾害进行分析[x]。

浅谈矿山环境地质灾害问题及其防治措施

浅谈矿山环境地质灾害问题及其防治措施

浅谈矿山环境地质灾害问题及其防治措施p我国是地质灾害的多发国家之一,地质灾害种类多、分布广、影响大、造成的损失严重。

矿山地质灾害是地质灾害的一个小分支,是人类开采矿山而直接诱发的人为地质灾害。

目前我国矿山开采的技术和设备相对落后,地质环境保护和治理的措施滞后,导致矿山开采环境不断恶化。

1矿山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及特征1.1泥石流泥石流是一种突发性的自然灾害,它携带大量的泥沙,具有发生突然、历时短暂、来势凶猛、破坏力极强的特点。

矿山建设对泥石流形成条件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露天开采或坑采剥离的废石、废土以及选矿产生的废渣,如不进行合理的排放和规划,这些日积月累的大量松散固体物质,将会成为泥石流形成的主要物源。

(2)矿山建设中植被遭受严重的破坏,改变了原有的地面结构,调节雨水的能力显著降低,汇流时间缩短,洪峰流量和洪水总量增大;矿山废石堵沟成湖,地表水排泄不畅,蓄积了大量的水体;有时在坑道掘进的过程中,掘开了地下水的主要通道,形成地下水突涌,使地表水体补给量在短时间内迅速增大,这些因素都将导致原有的土体结构破坏,引发泥石流。

(3)矿山建设改变了原来的地形,增强了水动力条件。

大量的矿山废石无序堆放使地面高差增大,地表水排泄途径受阻,从而加强了地表水的侵蚀能力;大量的矿山废石压缩沟床,减小了过流断面,使流体受压缩,流速增大,也就增强了流体的动能和冲刷力,有利于泥石流的形成。

1.2崩塌、滑坡崩塌、滑坡活动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发生在雨季。

软硬相间的岩层,由于差异分化,坚硬岩体突出,由于结构面切割或重力蠕变,易产生崩塌、落石。

地质构造发育使完整的岩体被分割成割裂体,割裂体在诱发因素下失稳形成崩塌。

人为影响主要是开挖坡脚、改变应力场,使坡体内积存的弹性应变能释放而造成应力重新分布,岩体产生卸荷裂隙,卸荷裂隙多张开且平行于边坡面并使原有的裂隙扩张和张开,由其所切割的岩体,极易失稳形成崩塌、滑坡。

目前露天煤矿、铁矿、采石场所发生的滑坡,大多数是由于违反开采顺序,乱采滥挖而改变边坡应力场,导致边坡失稳。

试析矿山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

试析矿山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

试析矿山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矿山的开采在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重要资源的同时,也给地质环境带来了诸多问题,其中地质灾害的发生以及地质环境的破坏尤为突出。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加强矿山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刻不容缓。

一、矿山地质灾害的类型及危害矿山地质灾害种类繁多,常见的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等。

崩塌是指陡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迅速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的现象。

崩塌的发生往往具有突发性,会给矿山设施和人员造成严重威胁。

滑坡则是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地下水等作用下,沿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或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现象。

滑坡会破坏矿山的道路、厂房等设施,影响矿山的正常生产。

泥石流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矿山开采过程中产生的废渣、废石等堆积物,如果在暴雨等条件下被冲刷,就可能形成泥石流,造成巨大的破坏。

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的地质现象。

在矿山开采中,地下采矿活动可能导致地下岩层的变形和破坏,从而引发地面塌陷,不仅会破坏土地资源,还可能危及周边建筑物和人员的安全。

地裂缝是指地表岩土体在内外力作用下开裂形成的裂缝。

矿山开采引起的地下水位下降、地层不均匀沉降等都可能导致地裂缝的产生,影响土地的利用和建筑物的稳定性。

这些地质灾害不仅会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还会破坏生态环境,影响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矿山地质灾害的成因矿山地质灾害的形成通常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首先,矿山开采活动是导致地质灾害的主要原因之一。

地下采矿会改变地下岩层的应力状态,破坏岩层的稳定性;露天采矿则会形成高陡边坡,增加了崩塌、滑坡等灾害的发生风险。

此外,采矿过程中的爆破、挖掘等作业也可能直接诱发地质灾害。

其次,地质条件是影响矿山地质灾害发生的内在因素。

例如,软弱岩层、断层、褶皱等地质构造容易导致岩层的变形和破坏,从而增加地质灾害的发生概率。

金属矿山开采与地质环境灾害防治对策论文[5篇范文]

金属矿山开采与地质环境灾害防治对策论文[5篇范文]

金属矿山开采与地质环境灾害防治对策论文[5篇范文]第一篇:金属矿山开采与地质环境灾害防治对策论文矿产资源作为不可再生资源,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很多矿山其本身结构就不太稳定,经过大量的开采后土层更加脆弱,在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后很容易发生塌陷、滑坡等灾害,因此对环境灾害的治理是非常有必要的。

将矿山周围的环境灾害进行有效治理,是目前我国对金属矿山进行改进的重点工作。

1对地质灾害的大致介绍较好的地质环境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有效保障,具相关数据统计,我国近年来地震发生的次数较为频繁,给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且地质灾害的发生,对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十分不利,国家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对灾害地区进行重建,经济压力进一步增加。

我国也是地质灾害频发的国家之一,因此近年来颁布了一系列的政策对地质环境进行改善和治理[1]。

政府也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作为重点规划对象,现阶段各项治理工作也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

2对各类地质环境灾害的相关介绍2.1对岩爆灾害的介绍该类灾害是金属矿山常见的灾害类型,岩爆过程的发生通常伴随着地下岩层巨大的弹性形变。

当形变力超过岩层的稳定应力,就会发生爆炸,从而对开采工作面和工作人员产生强烈的冲击,严重威胁开采人员的生命安全。

岩爆的发生具有不确定性,且来势迅猛,会对地表产生较大的伤害。

较深的矿井发生岩爆灾害的可能性最大,在数十米的矿井两侧可能会产生连锁反应,且崩落的石块基本成薄片状,这是岩层的剪应力分布不均造成的。

通常在爆炸发生一周内,会有连续不断的余震,使采场内产生大量粉尘。

2.2滑坡灾害概述通常滑坡发生在金属矿山周围,其土质结构比较松散,在未进行开采时能够勉强维持其原有状态。

若在矿山山脚开始进行开采工作,周围土层原有的稳定性就会发生改变,在雨水的不断冲刷下就可能出现滑坡。

再加上矿渣和废石的不断累积,使得周围土层的自重增加,随着矿井深度的加深,周围土层就会发生严重的滑坡现象。

2.3泥石流灾害概述金属矿山的泥石流现象在陕南地区较为频繁,泥石流的主要组成是废弃的矿渣和矿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矿山地质灾害防治措施的探讨
发表时间:2018-08-13T09:34:02.310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21期作者:高桂山
[导读] 摘要:我国幅员辽阔,地质条件也较为复杂、其中独特的岩溶地貌在南方地区乃至全国均较为特殊,因此矿山地质灾害时有发生。

广东省大宝山矿业有限公司广东韶关 512127
摘要:我国幅员辽阔,地质条件也较为复杂、其中独特的岩溶地貌在南方地区乃至全国均较为特殊,因此矿山地质灾害时有发生。

开采地质资源的过程中,由于缺少专业化的指导和约束,使得采矿地区在开采过程中和开采结束后经常发生地质灾害,也给当地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带来了巨大损失。

本文深入浅出的分析了矿山地质灾害特点及防治措施,为合理开发矿山资源、保护地质环境、减少地质灾害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及实践参考。

关键词:矿山地质环境;灾害特点;防治措施;方法研究
一、矿山地质环境条件及地质灾害概述
西南地区地质条件复杂、其独特的岩溶地貌较为特殊,因此矿山地质灾害时有发生。

西南地区地质灾害的特点主要有活动频繁、分布广泛、群发性强、危害严重等。

边坡崩塌、滑坡、岩溶地面塌陷、危岩、矿坑突水、泥石流、区域地下水位下降等地质灾害类型都是较为常见的。

此外,西南地区是我国较为重要的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基地,但是由于西南地区地质情况复杂,各种矿山开采开发条件不一,各个有色金属矿产生产基地不断发生各种地质灾害,也严重制约了地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随着近年来西南地区矿山开采的活动愈来愈频繁,矿山地质灾害中影响较为严重的是崩塌、滑坡和岩溶地面塌陷、危岩等,这几种地质灾害情况普遍在矿山中存在。

二、矿山地质灾害类型的划分
根据不同的地质灾害情况,西南地区矿山地质灾害可以进行分类描述,描述的要点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矿山边坡崩塌、滑坡
影响边坡稳定的因素有岩石性质、岩体结构、水的作用、风化作用、地震力、地形地貌及人为因素等。

在实际地质调查过程中,要查明与斜坡崩塌相关的坡体结构、岩性组合、高陡临空面发育状况、地震、降雨情况、人类工程活动、植被发育情况等因素,确定崩塌的规模、类型、运行机制以及危害等,预测边坡崩塌的发展趋势以及对矿山的危害程度、危险性大小等。

矿山边坡崩塌、滑坡地质灾害的破坏力较大,此问题要引起特别重视。

要查明滑坡构成要素及变形的空间组合特征,确定其规模、类型、主要诱发因素,预测发展趋势,评价其对矿山工程项目的危害,要描述清楚:①滑坡发育位置、地形地貌及规模;②滑坡的构成要素,准确写明滑坡后壁、滑坡周界、滑坡鼓丘、前缘、裂缝等要素,还要包括变形迹象和变形的空间组合特征;③分析滑坡区的地层岩性和地质构造及其组合等关系;④滑坡类型、诱发因素分析,注意结合地质条件和降雨特征分析滑坡形成机制及发展趋势;⑤滑坡地质灾害过往发生的记录,包括历次发生滑坡的时间及危害范围、危害对象及造成的损失及防治措施情况记录等。

2、岩溶地面塌陷
岩溶塌陷是西南地区主要的地质灾害之一,亦最为常见。

一般来说,岩溶塌陷可以分为基岩塌陷和上覆土层塌陷这两种形式。

通常认为岩溶塌陷是由于以碳酸岩为主的可溶岩中存在的岩溶洞隙而产生的,在可溶岩上有松散土层覆盖的岩溶区,塌陷主要产生在土层中,也成为“土层塌陷”。

在矿山地质环境调查过程中,要查明形成地面塌陷的地质环境条件,确定地面塌陷的成因类型危害、、分布、形态特征,分析重力和荷载作用、地下水及地表水作用、震动作用、人类工程活动等对塌陷形成的影响,预测地面塌陷的发展趋势。

3、泥石流:泥石流地质灾害主要发育于碎屑岩区,破坏力极大。

要查明泥石流形成的地形地貌条件、地质条件、植被发育状况、汇水面积以及人类工程活动的影响,确定泥石流的形成条件、活动特征、规模、侵蚀方式、破坏方式及程度,预测泥石流地质灾害的未来趋势及对矿山建设工程的危害等。

4、危岩:危岩是西南地区矿山地质灾害中较为特殊的的一个灾种,其形成主要和人类工程活动等外在因素以及自身的风化、剥蚀和自然因素等相关。

对危岩的调查,要查明危岩成因类型及动态变化。

对多因素产生的危岩应判明控制性因素及诱发因素,评价危岩对矿山生产及矿山建设的危害程度及影响大小。

三、矿山环境地质灾害防治措施研究
1、对边坡崩塌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由于露天开采而导致的边坡崩塌在西南地区矿山地质灾害中较为常见。

比如在大于5米的露天开采深度,由于矿坑开采边界留下的高临空面,在节理裂隙发育等不良地质作用地段,在降雨的自然因素诱发下,非常容易导致边坡崩塌地质灾害的发生。

对应这种情况首先要规范露天开采作业,按矿山开采设计要求严格进行放坡,还要根据矿坑边坡不同的发育情况进行合适的放坡。

2、对滑坡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边坡滑坡主要采取以下防治措施:①改善边坡地下水文地质条件;②保证边坡稳定;采取支挡、锚固工程等方式来加固滑坡;③加强监测预报,有效进行灾害预报。

3、对岩溶地面塌陷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对工勘查明的土洞、浅层溶洞应根据埋深的不同分别采取开挖回填或灌浆处理,回填工艺应按有关规范进行;场地及临区禁止进行大降深、大流量抽排地下水;场区及邻区禁止强力爆破工程;采取地下水控水措施,通过对漏水的矿洞、河道、水库等地表水进行铺底防漏,严重漏水的洞穴用水泥灌注填实来控制地表水,还要对岩溶通道进行局部灌浆或者帷幕灌浆处理以减少地下水位升降导致的岩溶塌陷。

4、对危岩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一般遵循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

对一些岩体不大的危岩,在工程条件允许下可进行危岩的清除,或者进行锚索、锚杆等工程加固支护措施;对于一些危险性较大且难以治理的危岩,可采取搬迁、设立警戒范围等方法。

另外,对于危岩的防治,应该早发现、早处理,未能及时处理的,应加强危岩变形监测,群测群防、做好监测预报工作,以便更好的保护生命和财产的安全。

四、结束语
近年来我国矿山方面的问题频出,地质灾害为采矿带来了更大的问题,如何有效防治地质灾害也成为了我国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矿山地质灾害是与人类工程活动息息相关,只要切实的做好矿山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才能更好的实现矿山开采、建设平稳发展,从而
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在进行矿山区域的建设性项目可行性研究时,需要做专项的矿山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将矿山地质灾害控制在可承受范围内,才能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参考文献:
[1]黎遗业.广西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形成及治理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6):11941–119431。

[2]陈宏华. 广西环境地质灾害现状与防治措施[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6年第06期
[3]徐炳连. 广西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措施探讨[J].西部探矿工程.2012年第01期
[4]李小平. 浅析如何加强地质灾害治理施工的质量控制[J]. 企业技术开发.2013(05).121-122
[5]焦桂权. 浅谈地质灾害治理施工质量控制[J].建筑与工程.2012(03).51-52
[6]李峰.娄方旭.论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及防治措施[J].今日科苑.2010(12).57-5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