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过关试题30题学生版
小学生国学常识试题有答案实用一份

小学生国学常识试题有答案实用一份小学生国学常识试题有答案 11.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其中婵娟指的是什么? (A)A、月亮B、姻缘2. 王先生的QQ签名档最近改成了“庆祝弄璋之喜”,王先生近来的喜事是:(C)A、新婚B、搬家C、妻子生了个男孩D、考试通过3.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这里的“屠苏”指的是:(C)A、苏州B、房屋C、酒D、庄稼4. “拱手而立”表示对__的尊敬,一般来说,男子行拱手礼时应该:(A)A、左手在外B、右手在外5. 我国的京剧脸谱色彩含义丰富,红色一般表示忠勇侠义,白色一般表示阴险奸诈,那么黑色一般表示:(A)A、忠耿正直B、__6. 《三十六计》是体现我国古代卓越军事思想的一部兵书,下列不属于《三十六计》的是:(B)A、浑水摸鱼B、反戈一击C、笑里藏刀D、反客为主7. “床前明月光”是李白的千古名句,其中“床”指的是什么?(C)A、窗户B、卧具C、井上的围栏8. 1932年,清华大学招生试题中有一道对对子题,上联“孙行者”,下面下联中最合适的是:(A)A、胡适之B、周作人C、郁达夫D、唐三藏9.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描写的是哪个传统节日? (B)A、中秋节B、元宵节C、端午节D、七夕节10. 我国古代有很多计量单位,比如诗句“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中的“仞”,一仞约相当于:(A)A、一个成年人的高度B、成年人一臂的长度11. 下列哪一句诗描写的场景最适合采用水墨画来表现? (C)A、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B、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C、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D、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12. 下列哪个成语典故与项羽有关? (D)A、隔岸观火B、暗度陈仓C、背水一战D、破釜沉舟13. 《百家姓》中没有下面哪个姓? (C)A、乌B、巫C、肖D、萧14. “生旦净末丑”是京剧的行当,其中“净”是:(A)A、男角B、女角15. 我们常说的“十八般武艺”最初指的是什么? (A)A、使用十八种兵器的技能B、十八种武术动作16. 假如你的一首五绝诗被杂志社采用,按照正文部分每字5元来计算,你应得多少稿费?(B)A、50元B、100元C、200元17. 下面哪个字常用作表示顺序的第五位?(A)A、戊B、戍C、戌18. 诸子百家中名家的特点是注重逻辑辩证,以下哪个典故能体现名家的这一特点? (A)A、“白马非马”B、“指鹿为马”19. 古人的婚礼在什么时间举行?( C )A、早上B、中午C、傍晚20.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所蕴含的道理和下列哪句话最相似? (B)A、青出于蓝,而胜于蓝B、蓬生麻中,不扶而直C、公生明,偏生暗2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出自:(A)A、《孟子》B、《庄子》22、我国书法艺术博大精深,请问“欧体”是指谁的字体?(B)A、欧阳修B、欧阳洵23、文学史上被称作“小李杜”的是杜牧和谁?(B)A、李贺B、李商隐24、“大禹治水”的故事家喻户晓,大禹治理的是哪个流域的洪水?(B)A、长江流域B、黄河流域25、古代宫殿大门前成对的石狮一般都是:(A)A、左雄右雌B、左雌右雄26、“结发”在古时是指结婚时:(C)A、丈夫把头发束起来B、妻子把头发束起来C、把夫妻头发束在一起27、“鄂尔多斯”在蒙古语中是什么意思?(C)A、大草原B、盛产羊毛的地方C 、众多宫殿D、美丽的地方28、《西游记》中唐僧的原型是:(A)A、玄奘B、鉴真29、唐代诗人贾岛“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诗句是:(A)A 、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过关试题30题答案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检测题1.D(宗法是旧时以家族为中心)2..C(亲表“内亲”,戚表“外亲”)3A(二世。
四世。
六世居左)4..D(嫡长子为“伯”,庶出长子为“孟”)5B(土神叫“社”,谷神叫“稷”)6.B(“崩”比喻帝王和王后的死)7.C(“棺”是装殓死人的器具,即棺材,“椁”是外棺,即棺材的套棺,用以保护棺材)8.B 觐礼规定,天子不得下堂见诸侯,下堂而见诸侯天子失礼。
9.D 诸侯途中相逢,依据各自的都城远近来划分主宾,地近的一方为主,地远的一方为宾,双方由主宾之礼接待。
10.B泰山高,离天近,所以要到泰山顶上举行祭天的仪式,以报答天之功,叫”封”。
然后再到泰山脚下的一座小山——梁父山上举行祭地的仪式,以报达地之功,叫”禅”。
11D少牢:古代祭品,指猪、羊各一头。
12.C殇:没有到成年就死去:如殇折,殇夭13.D庐冢:指古人在服丧期间,为守护父母或师长的坟墓而盖的房舍。
庐,房屋;冢,坟墓。
14.B 拜礼中最重的是稽首。
15. C 黔首是秦朝对平民的贱称。
16.B 车座以左为尊。
17.C 出恭是讳言大小便的说法。
18. B “袍”和“裙”是不分衣和裳的。
19. D 容臭是香囊。
20. D “觥筹交错”中的筹不是酒器,是酒筹,就是喝酒时做投壶游戏用的矢,类似竹签。
朝簪:指戴朝帽时所用的头替,笏板是上朝时拿在手上的,一般为象牙制作。
如《项脊轩志》:顷之,(祖母)持一象笏(hù)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21.C年号纪年法(皇帝即位,都改元年,从汉武帝起多用年号)22.D“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选自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表现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民间有登高、插茱萸、饮菊花酒等习俗。
23.B寒食节在清明的前一两天,不是春节。
且春节为喜庆节日,清明是祭奠追思的日子。
24.A时节纪月法,“孟”“仲”“季”分别按照一季中的三个月份的顺序来排的25.A仲秋指农历八月26D寻:不久;俄顷:一会儿;姑:暂且;素:向来27.A髡刑最轻,宫刑最重28.A五声音阶,即:宫商角徵羽(1 2 3 5 6)29.C《阳春》《白雪》比喻高深、不通俗的文学艺术作品。
60道最新古代文化常识题

60道最新古代文化常识题古代文化一直吸引着很多人,那么要是我们想了解古代文化的一些常识,我们不妨通过以下小编收集的题目,来做学习和探讨。
60道最新古代文化常识题1.文中涉及一些中国文化常识,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润例:过去请人作诗文书画的酬劳称之为润笔,而将所定的标准就称为润例或润格。
B.阳文:指采用刀刻等传统技术方法,在器物或印章表面上形成的凹下的文字或图案。
C.金石:中国古代以前朝的铜器和碑石为研究对象,涉及文字、历史、书法、文学等。
D.闲章:中国传统文人常自拟词句或撷取格言警句来镌刻成章,内容广泛,意趣盎然。
答案:B 印章或某些器物上所刻或所铸的凸出的文字或花纹。
文字凸起为阳文,凹陷为阴文。
2.下列对文言文中有关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矣”作为古代文言助词,用于句末与“了”相同。
在矣作通假时,通“也”;在本文言文中主要表示感叹。
B.“鲁”既可以指古国鲁国;也可作姓氏,如工匠祖师鲁班;在现代汉语中多指山东省的简称。
C.在中国汉代、南北朝时南海称为涨海、沸海。
清代以后逐渐习称南海。
文中南海指佛教圣地普陀山。
D.《四库全书》是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由纪昀等多位高官、学者编撰。
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
基本上囊括了中国古代所有图书,故称“全书”。
答案:B(鲁班的姓氏不是鲁,姬姓,公输氏,名班,人称公输盘、公输般、班输,尊称公输子。
又称鲁盘或者鲁般,惯称“鲁班”)3.下列对文言文中有关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六宗”一般指的是古所尊祀的六神,有时也指汉文帝(太宗)、汉武帝(世宗)、汉宣帝(中宗)、汉元帝(高宗)、汉明帝(肃宗)、汉章帝(显宗)。
文中指的是尊祀的六神。
B、四邻各族(九夷、八狄、七戎、六蛮)的居住区称为“四海”,“五湖四海”也泛指全国各地、天下。
C、楚辞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集。
其经历了屈原的作品始创、屈后仿作、汉初搜集、至刘向辑录等历程。
“古代文化常识题”专项练学生版(附答案)

“古代文化常识题”专项练学生版(附答案)“古代文化常识题”专项练查看答案请点击【阅读原文】(时间:30分钟满分:69分)1.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学,我国汉代出现的设于京城的最高学府。
博士,古代设置的国家最高学位。
B.盐引,指古代官府在商人缴纳盐价和税款后,发给商人用以支领和运销食盐的凭证。
C.经筵,汉唐以来帝王为讲经论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宋代始称“经筵”。
D.循吏,指循礼守法的官吏。
“循”在这里用“顺着,沿着”的引申义“依照,遵守”。
2.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明经,科举的科目之一。
隋置明经、进士二科,唐增至六科,以经义取者为明经,以诗赋取者为进士。
明经废于宋。
B.行在,“行在所”的简称,指皇帝所在的地方,后专指皇帝行幸所到的地方。
C.社稷,土神和谷神。
古时君主为了祈求国家太平,五谷丰登,每年都要到郊外祭祀土神和谷神,“社稷”便成了国家的代称。
D.视事,旧时指官吏被皇帝派往某地巡视政事,考核官员。
“视”是观察、考察的意思。
3.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始于汉武帝。
如弘治,是中国明朝第九个皇帝明孝宗朱祐樘的年号。
B.疏,又称“奏议”或“奏章”,是臣子向帝王进言使用的文书的统称。
C.丁忧,指遭逢父母的丧事,也称“丁艰”。
在古代,官员的父母亲去世,官员必须停职守丧。
即丁忧期间,不能为官。
D.箕踞,坐时两腿前伸,形似簸箕。
这种姿势是表示尊敬对方的意思。
4.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殿试,是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宫廷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只考策问一场。
B.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
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包括太学和小学两种。
太学、小学教学内容都以“六艺”为主,小学尤以书、数为主。
C.在古代地理术语中,“三秦”指潼关以西的关中地区。
古代文化常识150题学生版

古代文化常识150题一、官职沿革(一)、官职制度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准确,对的打“√”, 错的打“×”。
1 .古代帝王把帝位让给贤能的人称为禅让,是原始社会末期部落首领的选举制度。
2 .我国古代常取爵名封赐大臣,分别为“公、侯伯、子、男”五等,一直沿用到清代。
3 .三省六部: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各部长官称尚书。
六部制从隋唐开始实行,一直延续到清末。
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籍等职事,部长官称为礼部尚书。
6 .( 2015·全国卷Ⅰ) 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7 .“举孝廉”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即中央和地方一定级别的官吏根据考察情况,将未有官职的士人推荐给中央政府。
8 . “征辟”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
被征辟者经过试用,确有水平,就正式授予官职。
9 .官员遇父母亡故,一般均解除官职,守丧三年,期满后起复,称为丁忧。
10 .( 2017·全国卷Ⅰ) 母忧是指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
11 .“起复”、“夺情”都是指古代官员守丧期满后,被重新起用,回到原职。
12 .“终养”又称“归养”,是指因亲人年老或病重而辞官侍奉。
13 .古代官吏告老退休称“致仕”,也称“休致”。
官员年老有病,由本人提出申请,获准后致仕,国家据其职位,给予一定的赏赐。
14 .( 2017·全国卷Ⅲ) 告老本指古代社会官员因年老辞去职务,有时也是官员因故辞职的一种借口。
15 .( 2016·全国卷Ⅱ) 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
16 .( 2016·全国卷) 致仕本义是将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
(二)、皇室官职17 .统治天下的君主、帝王均称为“皇帝”,又称为“天子”。
小学历史常识试题及答案

小学历史常识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A. 商朝B. 周朝C. 秦朝D. 汉朝答案:C2. 唐朝时期,被尊称为“诗圣”的诗人是:A. 李白B. 杜甫C. 白居易D. 王维答案:B3. 下列哪一项不是四大发明之一:A. 造纸术B. 印刷术C. 指南针D. 火药E. 算盘答案:E4. 明朝时期,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A. 贸易往来B. 宣扬国威C. 寻找宝藏D. 寻找新大陆答案:B5. 清朝末年,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是:A. 洋务运动B. 戊戌变法C. 辛亥革命D. 新文化运动答案:C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 我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王昭君,被汉朝皇帝______派遣到匈奴和亲。
答案:汉元帝2. 唐朝时期,著名的“开元盛世”是在______皇帝的统治下出现的。
答案:唐玄宗3. 我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开始于______朝,结束于清朝的______年。
答案:隋朝;1905年4. 清朝时期,康熙皇帝在位期间,进行了______次大规模的对外战争。
答案:三次5.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包括统一了______、______和______。
答案:货币;度量衡;文字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简述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加强中央集权?答案: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他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实行郡县制,将全国划分为36个郡,每个郡下设县,由中央直接任命官员管理;二是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加强了国家的统一性;三是实行严格的法律制度,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四是修建长城,加强边防,抵御外敌入侵。
2. 请简述唐朝的“开元盛世”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答案:唐朝的“开元盛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政治上,国家政治稳定,中央集权得到加强;二是经济上,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国家财政充裕;三是文化上,文学、艺术、科技等各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如唐诗、唐三彩等;四是外交上,唐朝与周边国家保持了良好的关系,对外贸易频繁,国际影响力大。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必备知识(小学)

《战国策》)
32、西汉扬马指的是?(扬雄、司马相如) 33、请问秦汉之际受“胯下之辱”的是哪一位人物?(韩信) 34、诗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作者是?(曹操) 35、请问在三国时期,刘备“三顾茅庐”的是哪一位人物?(诸葛亮) 36、请问和“草船借箭”这一成语相关的是三国时期蜀国的哪位人物(诸葛亮) 37、请问“七步成诗”指的是哪一位诗人?(曹植) 38、乐府双璧指的是?( 《木兰词》、《孔雀东南飞》 ) 39、诗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出自?( 《长歌行》)
8、诗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作者是?(屈原) 9、屈宋指的是?(屈原、宋玉) 10、儒家至圣指的是? (孔子)
1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出自?( 《论语》) 1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 《论语》) 1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出自?( 《论语》) 14、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出自?( 《孟子》) 15、“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出自?( 《孟子》) 16、“孟母三迁”中的“孟母”指的是哪一位人物的母亲?(孟子)
110、文房四宝指的是?(笔、墨、纸、砚) 111、二八佳人是几岁的女孩?( 16 岁) 112、四大石窟中的莫高窟位于 ?(甘肃敦煌) 113、四大石窟中的龙门石窟位于?(河南洛阳) 114、中国第一座佛寺是?(白马寺) 115、中国书法、书画使用的是什么纸?(宣纸) 116、中国已经发现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 117、通行于西周时期,铸在青铜上的文字,后世称为?(金文) 118、一甲子是多少年?( 60 年) 119、中国文学史上往往将代表《诗经》的(国风)和代表《楚辞》的(
/清团)
15、端午节传承是为了纪念那位爱国主义诗人?(屈原) 16、端午节是农历的那一天?(五月初五) 17、端午节有着吃什么事物的习俗?(粽子) 18、端午节这一天和雄黄酒是为了?(克制蛇、蝎等百虫) 19、什么节日有挂菖蒲、蒿草、艾叶的习俗?(端午节) 20、赛龙舟是什么节日的习俗?(端午节) 21、苏轼词“龙舟争渡,助威呐喊,凭吊祭江诵君赋”描绘的是那个节日?(端午节) 22、七夕节是农历的那一天?(七月初七) 22、乞巧节指的是什么节日?(七夕节) 22、牛郎织女的传说家喻户晓,那么他们相会正好是我们的什么节日(七夕节) 23、穿针乞巧是什么节日的习俗?(七夕节) 24、“今日云骈渡鹊桥,应非脉脉与迢迢”描绘的什么节日?(七夕节)
日常三十题

日常三十题历史文化常识知识问答30题1.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是什么?答案: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
2.中国的四大国粹是什么?答案:京剧、国画、中医、书法。
3.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分别传入欧洲的时间是何时?答案:造纸术传入欧洲的时间是公元7世纪,指南针传入欧洲的时间是13世纪,火药传入欧洲的时间是14世纪,印刷术传入欧洲的时间是15世纪。
4.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什么?答案:《诗经》。
5.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是什么?答案:《离骚》。
6.中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是什么?答案:《孔雀东南飞》。
7.中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是什么?答案:《诗经》。
8.中国古代最早的散文总集是什么?答案:《尚书》。
9.中国古代最早的史书是什么?答案:《尚书》。
10.中国古代最早的编年体史书是什么?答案:《春秋》。
11.中国古代最早的纪传体史书是什么?答案:《史记》。
12.中国古代最早的断代体史书是什么?答案:《汉书》。
13.中国古代最早的目录书是什么?答案:《汉书·艺文志》。
14.中国古代最早的地理书是什么?答案:《山海经》。
15.中国四大名园是指哪四个地方?答案: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拙政园、留园。
16.中国四大佛教名山是指哪四个地方?答案:峨眉山、五台山、普陀山、九华山。
17.中国五大戏曲剧种是指哪五个?答案: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
18.中国古代“四大美女”指的是谁?答案:西施、王昭君、貂蝉、杨玉环。
19..中国古代“四大名著”指的是哪四部小说?答案:《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
20.中国古代“四大名画”指的是哪四幅画?答案:《清明上河图》、《洛神赋图》、《簪花仕女图》、《五牛图》。
21.中国古代“四大书法家”指的是哪四位书法家?答案:王羲之、王献之、颜真卿、柳公权。
22.中国古代“四大名玉”指的是哪四种玉石?答案:和田玉、独山玉、蓝田玉、岫玉。
23.中国古代“四大名石”指的是哪四种石头?答案:寿山石、青田石、昌化石、巴林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检测题1.选出说法错误的一项()A.在古代,“亲”表示的亲属关系比较广泛,儿女对父母可称为“亲”,父母对儿女也可以称为“亲”。
“戚”表示亲属关系时比“亲”疏远些。
B.从周代起,王位一般都由嫡长子世袭,直至清末。
C.依宗法,继承大宗的是嫡长子,嫡长子也称为宗子。
宗子也是一宗之祖,故又叫“宗主”。
D.宗法是旧时以社会为中心,以血统远近区别亲疏的法则。
2.选出说法错误的一项()A.庶子是封建宗法社会中小妾生的儿子。
宗法社会以“杀嫡立庶”为非法。
B.众子是指嫡长子以外的诸子。
包括长子以外正妻所生的嫡子和妾所生的庶子。
C.汉代以后,“亲”表外亲,“戚”表内亲。
“亲戚”连用时,有时指父母兄弟等本宗同姓亲属,有时指内外亲属。
D.旧时父亲死后称为“考”,母亲死后称为“妣”。
3.选出说法错误的一项()A.六亲泛指亲属。
昭穆是古代宗法制度下宗庙排列的次序。
始祖庙在中间,以下各代按照辈分,分别列于两侧,二世、四世、六世居右,为昭。
B.根据与死者关系的亲疏,丧服分为五等,称作“五服”。
习惯上以五服之内为亲,五服以外为疏。
C.《陈情表》里“外无期功强近之亲”中的“期”是古代的一种丧服,即“期服”的简称。
D.历代帝王为维护宗法制度,设七庙供奉七代祖先,太祖庙居中。
后以“七庙”为王朝的代称。
4.选出说法错误的一项()A.五常“五伦”,是封建礼教所规定的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间的伦理关系,即君臣有义,父子有亲,长幼有序,夫妇有别,朋友有信。
这些人伦关系,反映了封建社会的等级观念。
B.三纲是封建时代的一种道德规范,最先由汉代董仲舒提出,后经历代封建统治阶级加以系统化,成为禁锢人们思想的一套封建教义。
C.古代兄弟或姊妹间依长幼排列时,习惯上以伯、仲、叔、季为序。
一般来说,“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最小的。
D.兄弟姊妹中年龄最大的称为“伯”,有时也称为“孟”,但二者有区别。
嫡长子称为“孟”,庶出长子称为“伯”。
5.选出说法错误的一项()A.衅钟、衅鼓,是用牲血涂器祭祀。
古时新钟铸成,必杀牲口取血涂在钟的孔隙上,并举行祭钟仪式,称为衅钟。
B.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的谷神叫“社”,土神叫“稷”。
后来就以“社稷”指称国家。
C.古代祭祀时宰杀的牛、羊、猪等牲畜叫做“牺牲”。
祭祀用的牲畜体全叫“牲”,毛色纯一的叫“牺”。
D.古代给尸体穿衣下棺,叫“入殓”。
6.选出说法错误的一项()A.坟墓是埋葬死人的地方。
古时高出地面的葬人土堆叫“坟”,与地面相平的葬人场所叫“墓”。
B.古时用“崩”来比喻帝王的死。
用薨来比喻诸侯和王后的死,后世有封爵的大官死了也叫“薨”。
C.古代祭品,太牢指猪、牛、羊各一;少牢指猪、羊各一。
D.丧礼,古代“凶礼”之一。
旧时处理死者殓殡奠馔和跪拜哭泣的礼节。
7.选出说法错误的一项()A.古代社会不同地位的人的死有不同的称谓。
“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禄,庶人曰死”。
B.旧时是放在墓中刻有死者传记的石刻叫“墓志”,立在墓旁,刻载死者生平、表扬其功德的石碑叫“墓表”。
C.“棺”是指外棺,即棺材的套棺,用以保护棺材。
“椁”是装殓死人的器具,即棺材。
上古贵族的墓里大多有椁。
D.庶人死了至多用“稿葬”。
“稿葬”就是用草苫子裹住尸体埋葬。
“庐墓”是古人在服丧期间,为守护父母或师长的坟墓而盖的房舍。
8.以下古代的宗法制度中关于朝拜等礼俗解说错误的一项是()A.朝:古代各国的诸侯,按规定的时间觐见天子,叫“朝”。
每次朝见天子,都要带着玉帛、兽皮、珍玩和土产等贡品,叫做朝贡。
如果不按时朝见天子,就会被视为不尊敬天子,天子就会出兵征伐。
B.觐:朝拜皇帝。
古代诸侯见天子称觐。
诸侯春见曰朝,秋见曰觐。
诸侯朝见天子的仪式称觐礼。
觐礼规定,天子要下堂见诸侯,下堂而见诸侯表明天子有礼。
C.聘:天子派卿大夫见诸侯叫“聘”。
诸侯德风方面有突出成就的,天子往往也派人去聘问。
诸侯的国君即位,强大的诸侯国来贺见,也叫聘。
诸侯派大夫见别国诸侯也叫聘。
这是诸侯之间邦交的礼节。
诸侯相聘,使者还带着玉帛,表示尊敬对方的意思。
D.国家之间相互来往朝聘,也有一定的名称。
此国往彼国的聘叫“如”,彼国往此国叫“聘”。
9.以下关于古代的宗法礼俗解说错误的一项是()A.誓:用语言相互约束表示绝不违背信约叫“誓”。
诸侯之间举行这种仪式叫“誓礼”。
举行这种仪式,不要杀牲、歃血。
B.盟:两国以上或两人以上互相宣誓约定来协同办事叫“盟”。
会盟时杀牲、歃血,并且宣读盟书,誓于神,叫做“盟礼”。
盟与誓不同之处就在于举行仪式时要杀牲、歃血。
遇有急难,诸侯之间会见,举行盟礼,共同约定,相互援助,就叫会盟。
C.歃血:指古人盟誓时双方主事人用嘴吸一点牲畜的血以表示诚意的仪式。
结盟之后,双方就有义务约束。
D.遇:诸侯之间在没有约定的地点或时间忽然相见,就叫“遇”。
在礼节上要比“朝”简单。
诸侯双方依据各自的都城远近来划分主宾,地近的一方为宾,地远的一方为主,双方由主宾之礼接待。
10.以下关于古代的宗法礼俗解说错误的一项是()A.祖:古代践行时的仪式,即出行之前祭祀路神,引申为在半路为别人设宴送别。
B.封禅:古代统治者不仅重视祭宗庙,也重视祭天地山川。
古代帝王祭天地的最隆重的典礼叫做“封禅”。
一般都是由帝王亲自到泰山去举行。
泰山高,离天近,所以要到泰山顶上举行祭天的仪式,以报答天之功,叫”禅”。
然后再到泰山脚下的一座小山——梁父山上举行祭地的仪式,以报达地之功,叫”封”。
C.斋戒:旧时祭祀鬼神时,穿整洁衣服,戒除嗜欲(如:不喝酒、不吃荤、不妄行动、不狂言戏笑等),以示虔诚。
D.社稷:古代帝王所祭的土神叫”社”,谷神叫”稷”。
后来就以”社稷”代表国家。
11.以下古代宗法中关于祭祀之礼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A.衅钟、衅鼓:用牲血涂器祭祀。
古时新钟必杀牲口取血涂在钟的孔隙上,并举行祭钟仪式,称衅钟。
这是一种礼制,凡重要器物制成,定杀牲取血涂在上面。
B.牺牲:古代祭祀时把宰杀的牛、羊、猪等牲畜叫做”牺牲”。
做祭祀用的毛色纯一的牲畜叫”牺”;体全叫”牲”。
C.太牢:古代祭品,指牛、羊、猪各用一头。
D.少牢:古代祭品,指猪一头。
12.、以下关于古代的宗法礼俗解说错误的一项是()A.崩:本指山倒塌。
古时用来比喻帝王和王后的死亡。
B.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死了叫”薨”;后世有封爵的大官死了也叫”薨”。
唐以后二品以上官员死亦以此称之。
C.殇:古代称成年人死为殇。
D.死:古代平民之死亡。
13.、以下关于古代的宗法礼俗解说错误的一项是()A.殓:给尸体穿衣下棺。
也叫”入殓”。
殡:古代指殓而未葬。
后世把送灵柩到埋葬的地方叫”出殡””送殡”。
B.旧时放在墓中刻有死者传记的石刻叫”墓志”;立在墓旁,刻载死者生平、表扬其功德的石碑叫”墓表”。
C.七七:旧时人死后每隔七天为祭祀日,祭奠一次,到七七四十九天为止。
D.庐冢:也作”庐墓”。
古时指为父母或师长而修的坟墓。
庐,房屋;冢,坟墓。
14.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坐是两膝着地,两股贴在脚跟上。
坐席有讲究,所谓“虚坐尽后,食坐尽前。
”坐席时要尽量把身体靠后坐一点,以表示谦虚恭敬。
B.拜是古人常用的表示礼节的方式,即行礼叩头。
拜礼中,礼节最重的是素拜。
此外还有稽首、顿首、空首等。
C.古代作揖与后世不同,古人作揖是推手。
D.执手是表示亲昵的行礼方式,和现在的握手相似。
如《雨霖铃》“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15.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士是商周时期最低级的贵族阶层。
春秋以后“士”又成了武士、文士的称谓,在以后便逐渐成了统治阶级中知识分子的通称了。
B.小人是西周、春秋时代对被统治的劳动人民的称谓。
又指道德低下的人。
另外,小人又是旧时地位低的人对上自称的谦称。
C.黔首是战国时秦国及后来秦王朝对贵族阶层的称呼。
D.百姓是古代奴隶社会对贵族的总称。
16.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古时座次、坐向规定严格,一般坐北朝南为尊位。
B.古时车座分左中右,一般车座以右为尊。
C.秦汉以前,朝堂及官位多以右为尊,以左为卑。
D.古时把贵族称为右族或豪右,贫贱者居住之地称为“闾左”,贬官称“左迁”。
17.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古人讳言“钱”字,所以把请人作诗作画的酬劳钱物称为“润笔”,两汉将买官叫做“铜臭”。
B.避讳主要分两类:一是国讳,二是家讳。
C.古人讳言“死”,如西归,仙游,升天,入土,出恭。
D.《赤壁之战》中“权起更衣,素追于宇内。
”“更衣”讳言大小便的说法。
18. 以下关于古代的服饰解说错误的一项是()A 古时只有王公贵人等有身份的人才能着冠,百姓只能用巾包头。
巾又称梢头、幅巾、巾幘。
唐朝时称幞头,后加了衬垫发展成硬质的“乌纱帽”。
B 古人穿衣称“上衣下裳”,“襦”“袍”属于上衣,“裙”“裤”属于下裳。
C 古人的鞋,又称屦、履,分革、丝、麻、草四种。
革履、丝鞋是有钱人才能穿的。
D古代的袴只有两个裤筒,没有裆。
裈(裩)是大裤衩。
煞风景的行为“花上晒裩”,就是指在花上晒裤衩。
19. 下列关于官员服饰说法错误的是()A 古代文武百官分九品,文官官服上绣的纹饰皆为鸟,武官官服皆为兽。
B唐宋时期,紫、朱、绿、青四色,只有士人以上才能穿。
白色庶人可以穿。
C 布衣、褐衣、緼袍是寒士庶人的装束。
“解褐”指脱去平民穿着的粗布衣服,换上官员服饰,比喻开始进入仕途。
D 环、玦、容臭都是古人所配的玉饰。
《送东阳马生序》: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20. 下列关于古代器物说法错误的是()A 鼎、镬、鬲、甑、釜都是古代煮或蒸东西的器具。
豆、笾、箪都是盛东西的的器具。
B 尊(也作樽)、壶、觞、觥等都是盛酒的器具,“箪食壶.浆”、“一樽.还酹江月”“觥.筹交错”提到的就是酒器。
C 榻、床是古代坐具,形似床而较矮。
几、案是古代桌子。
D “两梁免被尘埃污,拂拭朝簪待眼明。
”梁:官帽上的横脊,古代以梁的多少区分官阶。
朝簪:朝廷官员上朝时手拿的笏板。
21.我国古代纪年法主要有四种,《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琵琶行》“元和十年”、《游褒禅山记》“至和元年七月某日”的纪年法是属于()A干支纪年法B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C年号纪年法D年号干支兼用法22.中秋节又称团圆节。
农历八月在秋季之中,八月十五又在八月之中,故称中秋。
下面不是表现中秋的诗句是()A.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B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C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D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23.下列对传统节日表述不正确的是()A被称为中国“情人节”的是每年农历七月初七晚上,妇女们趁织女与牛郎团圆之际,摆设香案,穿针引线,向她乞求织布绣花的技巧。
B寒食节里严禁烟火,只能吃寒食。
在春节前一、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