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

合集下载

中国自然地理

中国自然地理

中国自然地理
第一节中国的地形⒈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
⒌主要地形:
中国的河流和湖泊1、河流的基本特点
3、
长江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各拉丹冬雪峰,干流沿途流经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11个省(市,区)。

注入东海,为我国最长、年径流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大的河流。

长江重要的支流有:雅砻江、岷江、嘉陵江、乌江、湘江、汉江、赣江等,其中汉江是长江最大的支流。

(1)防洪与灌溉
4、黄河概况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上巴颜喀拉山北麓,流经9个省级政区(青、陇、川、宁、内蒙、陕、晋、豫、鲁),注入渤海,长度与流域面积均居我国第二,但水量很小。

黄河主要的支流有:上游河段有洮河和湟水,中游段有无定河、延河、汾河和渭河(其支流有泾河、洛河)等。

6
6、
我国湖泊众多,分布范围广而不均匀,以青藏高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分布最为集中。

长江中下游平原湖区,全部为外流湖、淡水湖。

鄱阳湖(赣)、洞庭湖(湘)、太湖(苏)、洪泽湖(苏)、巢湖(皖)为我国五大淡水湖泊,其中鄱阳湖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淡水湖。


青藏高原湖区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湖区,也是我国湖泊分布最为集中的区域。

绝大多数属内流湖,为咸水湖和半咸水湖。

其中青海湖(青)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湖泊(属咸水湖),纳木错(藏)为海拔最高的大湖。

察尔汗盐湖(青海柴达木盆地)是我国最大的盐湖。

中国自然地理

中国自然地理

孟津 水能
水土流失
治沙 小浪底
最长 水量 红水河
[点拨] 有关河流问题的解题思路
注:上述分析思路是多角度的,答题时不要面面俱到, 抓住主要的方面即可。
五、中国的自然资源 1.特征:总量 大 ,人均不足。 2.水资源 (1)分布特点及对应的解决措施 ①空间:南多北少,东多西少 ——跨流域调水。 ②时间:夏秋多, 冬春 少,年际变化大——兴修水库。 (2)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水污染、浪费严重 ——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综合利用。 (3)水能资源的开发。
考向二
我国的气候特征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考向三
我国的能源问题
能源资源是区域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源。我国区域能 源资源赋存量与区域发展水平很不匹配,其中,东部沿 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能源生产与能源消费存在着显著 差异。 1.问题表现:①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对能源的需求量 大,但能源资源相对贫乏,使经济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 ②西部地区因经济水平的限制,使丰富的能 源资源得不到充分开发利用。
2.该地形区应重点防御的自然灾害是
3.该地形区可能位于我国的
解析 第 1 题,由图可知,该地河流众多,地势低平,海 拔多在 20~40 米之间, 因此该地区位于我国的第三级阶梯, 属于东部季风区,应以流水沉积作用为主。第 2 题,地势 低平,降水较多,就会造成排水不畅,易产生洪涝。第 3 题,判断该地形区可采用排除法,长江中下游地区符合图 示特点,因此选 B。
地形区 东北 平原 位置与范围 自然地理特征 我国面积最大,海 拔大多在 200 米以 下,地势坦荡;肥 沃的黑土;多沼泽 地 人文地理特征 松嫩平原、 三江平 原是最重要的商 品粮基地; 铁、 煤、 石油等矿产资源 丰富 全国重要的商品 海拔多在 50 米以 棉、油生产基地; 下,地势平坦,又 人口众多, 经济发 称黄淮海平原 达; 中低产田的改 良 全国重要的商品 粮、棉基地,“鱼 东西狭长,海拔 米之乡”, 长江沿 低,河湖密布 岸经济地带的重 要组成部分

地理认识自然地理

地理认识自然地理

地理认识自然地理地理是一门研究地球和地球上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自然地理是地理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它关注地球的自然现象、地理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通过学习自然地理,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地球上的自然环境,帮助我们更好地适应和利用地球资源,保护环境,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自然地理主要包括自然地貌、气候与气象、水文与水资源、土地与植被、动物与生态等方面的内容。

以下将对这些内容进行详细介绍。

1. 自然地貌自然地貌是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包括山脉、高原、盆地、平原、丘陵、河流、湖泊等。

地貌的形成与地质作用密切相关,比如板块构造与地震的关系,火山与地震的联系。

了解地貌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地球表面的变化过程,对于资源开发、灾害预防等具有重要意义。

2. 气候与气象气候是指一定时期内地球大气层中的温度、湿度、降雨等长期平均状态,气象则是研究短时间内气象变化的科学。

气候和气象对于人类活动具有重要影响。

了解气候和气象可以帮助我们预测天气、制定农业种植计划、发展旅游等。

3. 水文与水资源水文是研究地球上水的循环、分布、变化等规律的学科,水资源则是指地球上的水资源利用情况。

水是人类生活必需的资源,也是生物生存的基础。

通过研究水文和水资源,我们可以更好地管理和保护水资源,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

4. 土地与植被土地是地球表面被陆地覆盖的部分,植被则是土地上的植物群落。

土地与植被的状况对于生态环境的维持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至关重要。

通过认识土地和植被,我们可以选择合适的土地利用方式,推动可持续发展。

5. 动物与生态动物是地球上的重要生物群体,动物的分布、迁徙、繁殖等行为对于生态平衡具有重要影响。

保护动物和生态环境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通过认识动物和生态关系,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稳定。

通过对自然地理的学习和认识,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地球上的自然环境,认识地球的现状和变化,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自然地理学 学科

自然地理学 学科

自然地理学学科自然地理学:(一)定义自然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上的自然力量如气候、地质活动、生物进化、历史变迁等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

地理学的特点是强调多学科的协同,其实质是认识自然环境的地理研究。

(二)内容1. 大气环境:主要研究大气环境及天气灾害的关系;2. 水文过程:研究不同水分元素在水循环过程中的转变规律;3. 土壤环境:研究水、气等自然性质如前环境及催化作用;4. 生物环境:研究生物的适应性及物种的分布规律;5. 景观演变:研究地貌演变的历史变化;6. 地理学模型:利用专业的研究方法和工具建立理论模型,研究地理领域中各种现象和动态关系。

(三)发展由于自然环境及其特性、复杂性的变化、不断深化的多学科交叉、社会科学和技术的飞速发展,自然地理学正在快速发展,同时也带动着相关学科的发展。

1.自然环境和资源管理:通过社会发展的综合考虑,从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改善地球自然环境;2.绿色发展:强化绿色经济理念,构建更具生态可持续性的城乡空间结构;3.生态系统服务:研究社会经济发展及其环境问题的协调性,探索经济活动与生物多样性的协同关系;4.自然灾害分析:积极预测识别自然灾害,建立防控预报等技术,以适应灾害体系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5.地理信息系统:结合数学、计算机等数理软件,把地学问题转化为地理信息系统,进一步分析和识别地球大小规模的自然问题;6.环境生态科学:广泛应用生态科学知识到自然地理学,提出环境质量的综合评价及治理方法。

(四)应用1. 自然地理学主要用于研究和认识自然环境运行规律,为具体土壤及植被配置提供理论基础;2. 用于规划和预测各种天气、气候变化,降低自然灾害对人类造成的影响;3. 用于人类活动对自然影响的研究和评估,以期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4. 用于资源的高效开发和利用,以实现有效的可持续发展;5. 用于环境保护,制定环境治理的政策方案;6. 用于区域统一整体规划设计,促进区域发展和人文繁荣。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范围和边界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范围和边界

对流 层 顶 → 50-55 km 高空
1、 平流层质量占 大气层总质量的 20%; 2、 吸收太 阳辐射的紫外 线,保护地球生 物。 1、 大气质量占大 气层总质量的 79.5% , 全 部 水 汽集中该层;2、 与人类关系最密 切; 3、 水汽吸收 来自太阳和地面 的辐射热,使热 量不致从地面散 失。
三、地理环境的界线
• 1.巨大空间范围--原苏联地理学者所提出。 “外部联系显著减弱之处” ----А .А .格里 哥里耶夫(Г pи г opь eВ )在1933年 ; C.B.卡列斯尼克1947年 . “内在联系显著减弱之处”。 ----И .М .查 别林(З а 6е Л и н )在1952 ; 1953年, А .Г .伊萨钦科 ; 1962年,Д .Л .阿尔曼德 (Apм а н л ) A.E.科里瓦鲁茨基在 1977 .
2、把自 然地理 环境的 界限划 定在较 小的空 间范围 3、自然 地理学 所研究 的范围 界限不 应作硬 性规定
以我国 自然地 理学者 牛文元 为代表
我国自 然地理 学者, 北 京大学 陈传康
认为自然地理学所研究的范围界限硬性规定一个 厚度未必都符合客观实际,而应视研究问题的性质 有相应的变化。通常随研究范围的不同,牵涉的厚 度也不同:研究小范围的问题,所涉及的厚度就应 薄;研究大范围的问题,厚度就应大;全球性的向 题,才可能涉及到所谓地理壳的厚度。
二 、圈层界线
• 2.较小空间范围 牛文元为代表: 自然地理面的上限放在地表向上约50—100 米的近地面边界层,而下限放在太阳能量影响 地表的终止线(其深度在陆地下面约20—30米, 在海洋可达100米的深处)。 理由是,在近地面层空气运动以乱流处于主导 地位,支配着这里与其上的大气层的物质和能 量交换;在陆地上以太阳作用为外力作用的代 表,自然地理面的下限不应超过外力对地球的 作用深度。

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的区别

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的区别

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的区别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是地理学的两个重要分支,它们研究的对象和方法不同,因此在研究内容和观点上存在明显的区别。

本文将就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的定义、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在地理学中的作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定义人文地理是研究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的科学,强调人类在地理环境中的行为、活动和空间分布。

它探讨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包括城市规划、人口迁移、文化传承、经济发展等诸多方面。

自然地理是研究地球表层自然环境及其组成要素的科学,主要关注地球的自然要素和自然规律。

它探索地球的形态、地理过程、自然资源分布等自然现象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二、研究内容人文地理的研究内容包括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城市规划、农业发展、经济地理、人口迁移、文化传承、社会结构等诸多方面。

例如,人文地理可以探讨城市规划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农业技术对农民生产方式的改变等。

自然地理的研究内容包括地形地貌、气候变化、河流水系、岩石构造、动植物分布等自然现象及其相互关系。

例如,自然地理可以研究地球的各种地貌类型及其形成原因,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等。

三、研究方法人文地理主要采用调查研究、实地考察、统计分析等方法,重点关注人类的行为和活动,通过实地调查和数据分析来获取相关信息。

例如,研究某个城市的规划与发展,可以通过调查该城市的历史文化、经济发展等方面的资料,以及实地考察该城市的建筑布局等来进行研究。

自然地理主要采用实验研究、遥感技术、数理模型等方法,重点关注自然环境的变化和规律,通过实验和数据分析来探讨地球的自然现象。

例如,研究气候变化可以通过遥感技术获取大气成分的数据,利用数理模型模拟气候系统的变化等。

四、地理学中的作用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在地理学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人文地理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不同地区的人类活动和文化特点,为城市规划、社会政策制定等提供依据。

自然地理则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地球的自然环境,研究气候变化、自然资源利用等问题,为环境保护、自然灾害防治等提供科学依据。

自然地理系统的概念

自然地理系统的概念

自然地理系统的概念1. 引言自然地理系统是指地球上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构成的复杂系统。

这个系统涵盖了从宏观到微观的各种尺度,包括山脉、河流、湖泊、森林、草原、沙漠等自然景观,以及气候、土壤、生物等自然要素。

自然地理系统的研究对于理解地球表面的自然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2. 自然地理系统定义自然地理系统是一个开放、复杂的系统,它由地球表面的地形、气候、水文、土壤和生物等要素相互作用而形成。

这个系统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等方式实现自我维持和调控,同时对人类活动产生重要影响。

3. 自然地理系统组成自然地理系统主要由地形、气候、水文、土壤和生物等要素组成。

地形是自然地理系统的基本构架,它决定了其他要素的分布和特征。

气候包括气温、降水、风等气象要素,是自然地理系统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水文包括河流、湖泊、地下水等水体要素,是自然地理系统中物质循环的重要环节。

土壤是自然地理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重要介质,同时是生物生存的重要环境。

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等,是自然地理系统中最为活跃的要素之一,对其他要素具有重要影响。

4. 自然地理系统功能自然地理系统具有多种功能,包括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等。

物质循环是指自然地理系统中各种物质在地球表面和大气之间的交换和转移过程,包括水循环、碳循环等。

能量流动是指自然地理系统中能量的传递和转化过程,包括光能、热能等。

信息传递是指自然地理系统中各要素之间信息的交换和传递过程,包括生物之间的信息传递和地形地貌对气候的影响等。

5. 自然地理系统与人类社会关系自然地理系统与人类社会密切相关。

人类依赖于自然地理系统提供的资源,包括食物、水和能源等,同时自然地理系统的变化也会对人类社会产生重要影响。

例如,气候变化可能导致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进而对农业生产和人类生活产生影响。

因此,人类需要保护自然地理系统,实现可持续发展。

6. 自然地理系统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为了保护自然地理系统,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自然、地理知识

自然、地理知识

自然、地理知识1.七大洲: 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四大洋:北冰洋印度洋太平洋大西洋2.世界十大河流尼罗河(非洲) 亚马孙河(南美洲) 长江(亚洲) 密西西比河(北美洲) 黄河(亚洲) 刚果河(非洲)勒拿河(亚洲) 黑龙江(亚洲) 额尔齐斯河(亚洲) 湄公河(亚洲)3.世界十大高峰珠穆朗玛峰(亚洲) 乔戈里峰(亚洲) 干城章嘉峰(亚洲)洛子峰(亚洲) 马卡鲁峰(亚洲) 卓奥友峰(亚洲) 道拉吉利峰(亚洲) 马纳斯卢峰(亚洲) 南迦帕尔巴特峰(亚洲) 安纳普尔纳峰(亚洲)4.世界著名的海白令海鄂霍次克海日本海珊瑚海濑户内海波罗的海北海黑海地中海加勒比海红海5.世界地理之最世界面积最大的洲——亚洲世界最高的山脉——喜马拉雅山脉世界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能浓明世界陆地最低的地方——死海世界最大的半岛——阿拉伯半岛世界最大的群岛——马来群岛世界最大的湖泊——里海世界最深的湖——贝加尔湖世界最大的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世界最大的内陆盆地——塔里木盆地世界降水最多的地区——印度的乞拉朋齐世界最低的盆地吐鲁番——盆地世界最大的沙岛——中国的崇明岛世界最高的淡水湖——玛旁雍错湖世界含沙量最大的河流——黄河世界最大的沙漠——撒哈拉沙漠世界最大的平原——亚马孙平原世界流城面积最广的河流——亚马孙河世界最长的河流——尼罗河世界最大的裂谷——东非大裂谷世界最深的海沟——马里亚纳海沟世界最长的山脉——安第斯山脉6,世界著名运河苏伊士运河(埃及) 巴拿马运河(巴拿马)。

约塔运河(瑞典) 基尔运河(德国)伊利运河(美国) 京杭运河(中国)莫斯科运河(俄罗斯) 曼彻斯特运河(英国)7.世界著名建筑埃菲尔铁塔、凯旋门、卢浮宫(法国) 京都清水寺(日本) 万里长城(中国) 复活节岛巨像(智利)比萨斜塔、古罗马斗兽场(意大利) 佩特拉城(约旦)双塔(马来西亚) 悉尼歌剧院(澳大利亚) 圣巴西利亚大教堂(俄罗斯) 自由女神像(美国)雪梨大剧院(澳大利亚) 塔桥、石围圈(英国) 科隆大教堂、黑天鹅堡(德国) 克里姆林宫(俄罗斯) 泰姬陵(印度) 吴哥窟神庙(柬埔寨)玛雅遗址(墨西哥) 救世主耶稣雕像(巴西) 索菲亚大教堂(土耳其)8.世界七大奇观古埃及金字塔(埃及)古巴比伦空中花园(伊拉克)阿提密斯神殿(土耳其)奥林匹亚宙斯巨像(希腊)地中海罗德岛上阿波罗巨像(希腊)亚历山大灯塔(埃及)哈利卡纳苏(小亚细亚)的摩索拉斯基(加里亚国王)陵墓(土耳其)9.我国盆地之最:最高的盆地——柴达木盆地最深的盆地——吐鲁番盆地最大的盆地一一塔里木盆地最富饶的盆地——四川盆地10. 我国五岳:东岳泰山(山东) 西岳华山(陕西) 南岳衡山(湖南) 北岳恒山(山西) 中岳嵩山(河南)11. 我国四大油田::胜利油田(山东) 大庆油田(黑龙江)玉门油田(甘肃) 克拉玛依油田(新疆)12. 我国四大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13.我国三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14.我国三大丘陵:山东丘陵、辽东丘陵、东南丘陵15. 我国四大牧区:青海牧区、新疆牧区、内蒙古牧区、西藏牧区16.我国“天下第一”的风景名胜天下第一奇山一一黄山天下第一秀——峨眉山天下第一古刹一嵩山少林寺天下第一奇观——云南省石林天下第一险——华山天下第一寺——白马寺天下第一奇石——福建省风动石天下第一佛——四川省乐山大佛天下第一瀑——浙江省雁荡山大龙湫天下第一碑——陕西省华山铭残字碑天下第一福地——陕西省终南山楼观台天下第一松——安徽省九华山凤凰松17.中国四大名塔河南登封嵩岳寺塔、山西应县释迦塔、云南大理千寻塔、山西洪洞飞虹塔18.中国五大名泉中冷泉(镇江)、惠山泉(无锡)、虎跑泉(杭州) 、观音泉( 苏州)、趵突泉(济南)19.中国两大咸水湖青海湖(青海)、罗布泊湖(新疆)20. 中国五大淡水湖鄱阳湖(江西省)、洪泽湖(江苏省) 、洞庭湖(湖南省) 、太湖(江苏省) 、巢湖(安徽省)21. 四大佛教名山峨眉山(四川省)、九华山(安徽省) 、五台山(山西省) 、普陀山(浙江省)22. 中国四大古镇景德镇(江西省)、佛山镇(广东省)、汉口镇(湖北省) 、朱仙镇(河南省)23. 中国四大佛寺白马寺(河南省)、灵隐寺(浙江省) 、大慈恩寺(陕西省)、少林寺(河南省)24.中国四大名楼岳阳楼(湖南省)、滕王阁(江西省)、黄鹤楼(湖北省)、蓬莱阁(山东省)25.中国四大名窟敦煌莫高窟(甘肃)、云冈石窟(山西)、龙门石窟(洛田)、麦积山石窟(甘肃)26. 中国四大名桥赵州桥(河北赵县)、洛阳桥(福建泉州)、宝带桥(江苏苏州)灞桥(陕西西安)27. 面积十大国家俄罗斯(欧洲)、加拿大(北美洲) 、中国(亚洲)美国(北美洲)、巴西(南美洲)、澳大利亚(大洋洲)印度(亚洲)、阿根廷(南美洲)、哈萨克斯坦(亚洲)、苏丹(非洲) 28.面积十小国家梵蒂冈(欧洲)、摩纳哥(欧洲) 、瑞鲁(大洋洲) 、图瓦卢(大洋洲) 、圣马力诺(欧洲)、列支教士登(欧洲)、马绍尔群岛(大洋洲)、圣基茨和尼维斯(北美洲)、马尔代夫(亚洲) 、马耳他(欧洲)29.世界著名运河京杭运河(中国)、约塔运河(瑞典)、基尔运河(德国)、伊利运河(美国)、巴拿马运河(巴拿马)、莫斯科运河(俄罗斯)、曼彻斯特运河(英国)、苏伊士运河(埃及)30.世界部分国家名称的含义曼谷——低湿之地缅甸——佛塔之国巴西——咖啡之国保加利亚——玫瑰之国芬兰一万湖之国新加坡——花园之国斯里兰卡——红茶之国冰岛——渔业之国智利——寒冷之国尼泊尔——山之国厄瓜多尔——赤道之国荷兰——低地之国萨尔瓦多——火山之国印度——电影之国布隆迪——千山之国加拿大——枫叶之国牙买加——泉水之国卢旺达——千丘之国沙特阿拉伯——沙漠之国科威特一无水之国苏里南一森林之国新西兰一绵羊之国印度尼西亚——千岛之国31.世界名城美称花城(法国·巴黎) 雾城(英国·伦敦)水城(意大利·威尼斯)电影城(法国·戛纳)科学城(日本·筑波) 酒城(德国·慕尼黑)赌城(摩纳哥·蒙特卡罗) 万塔之城(老挝·万象)狮城(新加坡·新加坡) 大学城(英国·牛津)戏剧城(爱尔兰·都柏林) 圣城(以色列·耶路撒冷)铜城(赞比亚·卢萨卡) 热城(苏丹·喀士穆)玫瑰城(泰国·清迈) 塔城(缅甸·蒲甘)千塔城(埃及·开罗) 壁画城(墨西哥·墨西哥城) 旱城(智利·伊基克) 茉莉花城(希腊·雅典)钟城(瑞士·伯尔尼) 立体都市(日本·东京)石头城(约旦·佩特拉) 佛教之都(泰国·曼谷)无雨城(秘鲁·利马) 对称古都(中国·北京)风城(新西兰·惠灵顿) 音乐城(奥地利·维也纳)欧洲门户(荷兰.·鹿特丹) 棋城(法国·什捷别克)歌咏城(爱沙尼亚·塔林) 绿色都市(俄罗斯·莫斯科) 32.部分国家国花中国(牡丹)、日本(樱花)、英国(玫瑰花)、荷兰(郁金香)、德国(矢车菊)、泰国(睡莲)、印度(荷花)、法国(鸢尾花)、芬兰(肃珠菊)、菲律宾(毛茉莉)、印尼(朱鼎兰)、意大利(雏菊)、伊朗(郁金香) 、巴基斯坦(茉莉)、朝鲜(金达莱)、希腊(卡特兰)、巴西(毛蟹爪莲)、奥地利(雪绒花)、俄罗斯(向日葵)、波兰(三色堇)、澳大利亚(金合欢)、古巴(姜花)、秘鲁(向日葵)、新加坡(万代兰)、美国(山楂花)、罗马尼亚(白蔷薇)、埃及(荷花) 、韩国(木槿花)、墨西哥(仙人掌)、利比亚(龙葵)、加拿大(糖槭树花)、老挝(鸡蛋花)、西班牙(石榴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时期环境变化研究
思考题:1. 历史环境变化研究的主要内容与科学问题:
答:目前历史时期环境变化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 历史时期环境变化的历史史实重建
2 历史时期环境变化的成因与机制研究
3 历史时期环境变化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及人类活动对环境变化的作用人类与环境变化相互作用研究
4 历史时期环境变化模拟
历史环境变化研究所关注的主要科学问题:
(1)地球系统过去发生过什么重大全球变化事件?如:
冰期与间冰期存在什么样的温室气体以及地表温度如何变化?
如何恢复定量化的高分辨率的环境要素变化记录?如何恢复过去数千年全球与区域环境变化图像?
过去数千年来全球与区域的温度如何变化?其驱动因子与驱动机制如何?(2)人类活动如何影响地球系统的自然反馈机制如:
地球系统的自然反馈与人类活动对地球温室气体变化的贡献率份额有多大?
过去人类活动对全球环境变化影响的表征量如何确定?
过去的人类活动在何种程度上改变了气候与环境变化?
(3)过去地球系统气候变化的自然变率与突变如:
过去气候系统的自然变化型如何?
过去气候系统自然变率各种类型如何?
如何揭示过去地球上的气候突变事件?
地球气候系统变化如何与地球其它子系统发生相互作用?
2. 历史时期环境变化研究的几个基本假设及其含义;
答:为进行过去环境变化的重建需要依据以下基本假设或原理:
第一、均一性假设均一性是指在方法论含义上的均变论是环境变化研究的最基本原理它包括两个基本假设①自然法则在任何时间和空间上具有不变性②如果所研究的结果能够用现代可观察的过程来解释就假设其不存在未知过程从以上假设出发就可以根据现代环境过程所遵从的基本原理基本关系等重建过去的环境即将今论古(the present is the key to the past) 当然也可以根据过去环境变化的规律来解释现代的环境状况且预测未来即以古论今(the present is the key to the present)
在服从均一性原理的前提下过去全球变化研究所依据的主要原理还包括
第二、协同性假设①是指环境过程与其产物之间的协调统一②同一环境状态下所形成的不同类型的产物之间存在协同关系可以彼此参校替代共同指示其生成环境③地区之间的协同性同一时期形成的自然地理现象其空间分布是有序的遵从地理区域分异规律不同地区的现象可以参校对比指示其共同的环境背景④时间上的协调性具有生成联系的地球系统过程在发生时间上是先后有序的这种次序性在与各过程相联系的各产物的形成时间上亦有充分体现
第三、全息假设根据部分可以反映整体的全息学基本观点环境可以由其可识别
的全息源来反映不同类型的全息源可以互相替代在某一空间点上获取的环境信息可以代表一定的空间范围某一时段的环境状态可由在此时间区间内的环境信息来表征。

3. 历史环境变化研究的代用资料主要有哪些?分别来自地球系统的哪个圈层?可以分别从中提取那些物理量与环境参数?它们的时间长度和分辨率如何?
答:①历史环境变化研究的代用资料主要有:考古、历史文献记载与古环境感应体。

其余查看课件表2、表3
4.过去2000年环境变化的基本特征。

答:㈠总体特征:4 3.5 kaBP 全新世暖期结束自此呈现现代格局并数度出现持续数百年的阶段性变化
㈡中世纪暖期和小冰期综合历史生物和古气候记录可以得出结论在1000AD 前后欧洲的部分地区北美和北大西洋等地区经历了一个较现代相对温暖的时期即所谓的中世纪暖期。

在中世纪数百年气候温暖期之末尾风暴频繁海面升高由于北海对荷兰德国西北部和日德兰半岛低海岸的侵蚀使陆地又受到重大的损失至13 世纪末气候逐步变冷温度降低的现象十分普遍在多种历史和古气候记录中均有体现。

小冰期LIA the Little Ice Ages 是指发生在过去几个世纪里的冰川重新前进通常也是温度降低的时期。

㈢20 世纪以来的全球增暖①大气组成成分的变化
大气圈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干扰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其中微量气体的变化尤其明显。

人类活动造成的大气成分变化的主要表现有四个方面:第一,使一些成分的含量增加;第二,使另一些大气成份的含量减少;第三,改变一些大气成分的性质;四,向大气中增添人工合成的成分。

②温度和降水变化大气温室气体浓度上升可能已经对地球气候产生了深刻影响(figure)这主要包括全球变暖降水图式变化并进一步导致全球海平面升高陆地和海洋生态系统受到干扰等。

第8讲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变化(LUCC)
1、简要分析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及驱动力
答:㈠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主要表现形式有两种即质变和量变。

①质变指土地利用类型变更如:林地转化为耕地或畜牧用地(放牧草场);薪柴和木材砍伐导致林、灌地退化为荒草地、沙地;湿地转化为农业或其它用地;耕地(草地、林地等)转化为居民、基础设施和工矿用地②量变指内在属性发生变化,但基本类型未变土地利用强度增加,如:土地利用的集约化和专业化,生产率提高;土地退化:土壤侵蚀、酸化或过度放牧 土地质量、土地生产率、利用价值降低等。

㈡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主驱动力分析:①满足社会需求是驱动土地利用/覆被改变的最基本动力②追求收益的最大化(市场规则)是决定土地利用方式改变的最重要因子③政策调控可大规模改变或维持土地利用现状④技术进步促进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
2、简要说明土地利用变化的环境影响
答:㈠、温室气体排放,影响大气组成①影响大气CO2的收支平衡②增加大气中其它有害气体和粉尘的含量。

㈡、造成土地退化和水土污染。

㈢、土地利用对径流和泥沙的影响。

㈣、生态系统结构简单化,造成生物多样性损失。

㈤、影响水循环①植被覆被的变化影响流域水平衡②影响地下水位
3、理解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研究方法、主要指标及其应用答:转移矩阵:揭示研究时段内地类间的转移
耕地变化率=
其中:1995年耕地数量为1106+68.9+43.1+15.2+46.1+11.3=1290.6
1985年耕地数量为:1106+109.4+73.7+30.9+120.3+10.6=1450.9
耕地变化率为:-11%
荒漠化与旱地生态系统
1、简要说明干旱区、荒漠化、土地退化和沙漠化的概念与差异;
荒漠化土地包括戈壁和沙漠吗?
答:①干旱区:水分缺乏,以荒漠植被为主的地区。

我国的标准是干燥度指数大于1.5。

②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

③土地退化:是指土地生产人类社会所期望的产品能力的下降或丧失④沙漠化:是荒漠化的一种主要类型。

沙漠化是由于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所造成的地表呈现类似沙漠景观的土地退化
PS:荒漠化土地包括戈壁和沙漠(根据荒漠组成可以分为岩漠、砾漠又称戈壁、沙漠、泥漠和盐漠)
2、概述旱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
答:旱地生态系统是一个非平衡系统,其演替经常不符合经典的植被顶级演替法则。

其非平衡性表现为:①植被不是从低级到高级群落渐进和有序演替的,而是在不同平衡状态间变动②存在很大的空间(短距离)和时间(季节和年际)变化a降水年变化引起的差异(多水年与少水年)b地貌变化引起的气候差异(河谷与山地、阴阳坡等)
3、分析荒漠化的主要成因
答:荒漠化是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和潜在的自然因素相互影响、共同作用的产物。

㈠自然因素:①气候干旱、剧烈的降水变化、大风频繁提供了动力基础。

②土层薄、质地粗:沙质、结构松散提供了动力和物质基础③以灌丛、草原植被为主,盖度低植被覆盖度低
㈡人为原因:①人口压力大:37%的世界人口分布在干旱区②贫困:干旱/荒漠化地区分布着世界大部分的低收入国家③掠夺式的土地经营和资源利用是荒漠化
的直接原因如:过度耕垦、超载放牧(为求得短期的经济利益,牧民尽可能地放牧牲畜。

超载放牧,导致牧草生长能力和土壤结构被破坏,土地沙化,草场载畜量降低,从而形成新一轮的过牧,加速了草原退化的进程)、薪柴(在缺乏能源的地区,樵采天然植被是燃料的主要来源)和中草药采集、水资源过度利用④此外还有造成荒漠化的深层次的原因如:不适当的土地制度与政策;传统观念;有限和脆弱的资源;市场和利益驱动(如药材的采集);城镇扩张间接增加了土地的压力;对环境问题缺乏认知、错误的决策;自然和人为灾难(干旱、战争)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