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话与潮汕话中的古汉语
潮州方言:语言文化中的“古汉语活化石”

潮州方言:语言文化中的“古汉语活化石”语言(方言)是一种文化(亚文化),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符号系统。
语言(方言)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族群的文化标志,文化信息重要载体,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是人类最后的精神家园。
位居中国东南沿海广东东翼的潮汕地区,语言(方言)比较复杂且又比较特殊,流行的方言丰富多样,主要包括有:“潮州话”(又称“潮汕话”,俗称“福佬话”,“即潮汕闽语”)、“广府话”(俗称“白话”)、“客家话”、“尖米语”(畲语)等多种方言。
其中,以潮州方言为标准音的“潮汕话”,作为广东省内三大民系中的潮汕民系母语方言的代表,是潮汕地区分布范围最广、人数最多、影响最大的主体语言,是联系海内外广大潮人的精神纽带和共同的精神家园。
据有关专家研究认为:“民系是民族的分支,语言决定着文化,民系文化是以方言为主要特征来区分和传承的”。
有鉴于此,从民系文化的视角来认识潮州文化,首先应该明确潮州文化是汉话文化中个性特征尤为突出的子文化,而潮州方言(“潮州话”)则是潮州文化形成的历史基础,是潮州文化的根本载体。
它是一种维持了千百年文化生态,具有独特语言特征、民俗习惯的汉族民系语言的一种地方变体。
属汉语方言七大语系中的闽方言语系在广东省内的潮汕闽语、雷州半岛闽语、海南岛闽语(现为海南省)等三大闽方言支系之一。
主要流行于汕头、潮州、揭阳、汕尾等4地级市所辖各县(市、区)的平原地区以及大埔、丰顺、惠来等县的部分地区。
除此而外,潮州方言还是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特别是东南亚诸国广大海外潮人聚居区和各种社团的交际语言之一。
潮州方言的形成和发展,可以追溯到肇始于两千多年前秦汉之际的中原汉族人民南迁移居于中国东南沿海一带的福建、广东、台湾三省和浙江省南部等地的历次移民高潮。
在这几次移民高潮中的中原汉族移民经福建南部进入潮汕地区带来了河南中州一带的中原汉语,与潮汕地区原住民所流行的语言乃至异族的语言等多元语言文化互相交融、求同存异之后而逐渐演化成为闽方言的一大重要支系。
潮汕方言

潮汕方言一个字(即一个音节)声音的高低、升降、曲直、长短的变化,就叫做这个字的声调。
这古今都一样。
如“竹”字,古代汉语语音读为“张六切,人声”,现代汉语普通话读为“zhu”,是阳平声,潮汕方言读为“多英(4)”,是上人声,这就是声调。
可是,古代汉语,普通语和潮汕方言的声调却不同,这是为什么?古代汉语语音是平、上、去、入四个声调,现代汉语普通话语音也是四个声调,但却是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没有入声。
而我们潮汕方言却有阴平、阳平、阴上、阳上、明去、阳去、阴入、阳入8个声调。
这8个声调是从哪里来的?原来,古代汉语的四个声调中每个声调的声母有清声和浊声之分,演变为现代汉语普通话主要是浊音清化,入声调消失,入声字派入其他三声了。
而在潮汕方言中则是根据古声母的清浊,每个声调都变成两个:清变为阴调(阴平、明上、阴去、阴入):浊变为阳调(阳平、阳上、阳去、阳入)。
这样,古汉语四声,在潮汕话中就变为8声了。
其对应规律如下表:古代汉语四声古声母例字潮汕方言八声平声清崩东工冲1(阴平声)浊朋同红农5(阳平声)上声清巧取景纸2(阴上声)浊妇上市旱6(阳上声)去声清镜窍票记3(阴去声)浊侵漏示用7(阳去声)入声清八泣怯驳4(阴入声)浊日逆泽域 8(阳入声)潮汕方言属于闽南语系,其鼻祖是汉唐时期的中原汉语,是汉语里语音元素最多、发音机理最复杂的语言。
潮汕方言保存着古汉语的许多特点与词汇,是研究史书典故不可缺少的工具。
潮汕方言是汉语的地域变异,它反映了潮汕地区的历史文化状况,是研究潮汕文化的活化石。
如潮人管冰棒叫做“雪条”,从这一词语可以窥见潮汕地区气候温润,终年不见冰雪,所以冰雪不分。
潮语称粮票为“米票”,说明潮人以大米为主食。
潮人见面相互问候,总喜欢说声“食阿未”,反映潮人“以食为天”的观点和相互间的关心、爱护,兀显潮人的团结合作。
潮人有“食糜”(吃稀饭)的习惯,反映潮汕地区人多地少的生存状况。
“老妈宫粽球———食定正知”、“普宁浮油(炸)豆干———热单畔”、“棉湖瓜丁———无粕(无渣)”等歇后语反映了潮汕的有名小吃。
潮汕话,古方言的“活化石”

潮汕话,古方言的“活化石”潮汕话潮汕话,广东第二大方言,近2000万人使用,仅次于粤语,俗称“福佬话”。
潮汕方言是现今全国最古远、最特殊的方言,古朴典雅,词汇丰富,语法特殊,保留古音古词古义多,语言生动又富幽默感。
潮汕方言与其它方言一样,都是从古代汉语分化出来的。
由于它分化、形成的年代比较早,分化出来以后其发展、变化又较为缓慢,所以保存了较多的古代汉语的语音特点,远远超过粤方言和客家方言。
非潮汕人,是很难掌握和听懂拥有如此繁多复杂音节的方言的。
当年,韩愈在潮州时也对此深感不便,有“无可与愈者”之叹。
他试图以中州音取代它,最终没能成功。
潮汕话是古方言的“活化石”。
如“物”字单独作动词用,在现代汉语中已经见不到了,但在潮汕话中,某个动作行为找不到贴切的表达方式,都可以用“物”字来代替。
又如厕所,潮汕话中称“东司”,唐朝就是这样叫的,因为唐朝的厕所都是建在屋的东面。
许多古代词汇也沉积在潮汕方言中,如粥曰“糜”,筷子曰“箸”,晚曰“晏”,瘦曰“疮”,泥曰“涂”,晒曰“曝”,婆婆曰“大家”,儿媳曰“新妇”,扫墓曰“过纸”等,难怪有人赞叹它是我国古方言的“活化石”。
潮语和粤语外来词甚多。
粤语外来词主要来自英语,潮语外来词除英语外,更多的来自马来语。
例如,斟(接吻)、洞角(手杖)、罗山(饼干)、吗淡(警察)、巴特(合理、事情)、朵隆(可怜)、巴萨(市场)等。
那是因为明清以来,大批潮汕人到南洋谋生、引入侨居地语言。
在异地,一句潮州话就能把原本陌生的潮人拉到了一块。
古人说,“兄弟同心,其利断金。
”这一思想落实在潮人的行动上,并得到了彻头彻尾的贯彻。
潮人在外面的成功,潮汕话的纽带功能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潮汕话中的古文化

我所了解的一些潮汕话中的特色每一种地方方言都是古文化延续的载体。
每个地方的方言都会或多或少都会对古文化无意识地加以保留与发扬,就广东而言,潮汕话作为广东地区的第二大方言体系,使用者近两千多万,仅次于广府方言。
潮汕人的祖先多少来源于福建各地,也因此潮汕话如同台湾话一样都是闽南语系(福佬话)的分支。
潮汕人素有中国第57个少数民族美称,原因主要是潮汕地区对于自身文化的保护十分到位,今日我们单纯语言上来分析,就能感受到潮汕话对于古文化的保留力度之强了。
潮汕话对于古文化的保护非常突出,潮汕话中现用的很多词语都是源于古语。
以下做几个词例加以分析:现代汉语中的“傍晚”在潮汕话中叫做“晏头(仔)”。
从构字中可以看出“晏”字由“日安”二字组成,太阳下山即是“日落而安”,由此可见“晏头(仔)”一词与古汉语关系颇为密切。
现代汉语中的“他”在潮汕话口语中叫做“伊”,这一点和古汉语一模一样。
同古语一样,潮汕话中也把现代汉语中的“粥”叫做“糜”。
古汉语中已婚妇女称丈夫的父亲为“大官”;丈夫的母亲为“大家”,而潮汕话中现在虽说随着现代文化的影响,已婚妇女也同丈夫一样称丈夫的双亲“爸、妈”了,但是有时在与外人交谈时,为便于对方理解区别,还是会沿用“大官”、“大家”二词的。
有如,现代汉语把用来炒菜的东西叫做“锅”,而在潮汕话中则还是一直保持着同古汉语一样的称呼,把炒菜的锅称之为“鼎”。
现代汉语的“没有”,潮汕话中一直用“无”这个古语表示。
举个例子,在《水浒传》喝酒叫做“吃酒”;喝茶叫做“吃茶”等等,潮汕话一直保持着这种古语的表达方式。
筷子曰“箸”,晚曰“晏”,瘦曰“疮”,泥曰“涂”,晒曰“曝”,儿媳曰“新妇”,扫墓曰“过纸”等,难怪有人赞叹它是我国古方言的“活化石”。
潮汕话有古文化底蕴丰富的一方面,也有一些在我们今天分析起来觉得十分幽默的一方面。
以下通过例子加以分析。
现代汉语中的“年轻姑娘”在潮汕话中叫做“姿娘(仔)”,我们单纯从词语的字面意思就能现象一下,“姿”字所对应的曲线美。
古汉语的活化石--潮州方言

古汉语的活化石——潮州方言由于潮州的特殊地理位置,虽然中原经历几次语言大变化(特别是北方少数民族语言的融化)但对其影响不大,故而潮州话至今仍保留不少古汉语。
因历史的变迁,这些古汉语有的以谐音或保留原音而成为地方方言,故被有关语言学者称为“古汉语的活化石”。
潮州方言具有八音(当代汉语为四音),较古老的字典有《潮语十五音》,此后又有《潮汕字典》,近代又有潮语十八音以及各种研究的著述。
据有关专家学者研究,潮州方言在保留古汉语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语音。
目前在潮州方言中仍保留着半鼻音和粘唇音以及舌头音、双唇音等古汉语的语音,特别是半鼻音和粘唇音,是与方言为正确字音有很大关系,如“山”如不用半鼻音就变成“沙”,“圆”不用半鼻音就成“移”;“袜”不用双唇音就成“月”;“心”不加粘唇音就成“身”……等等。
二是语汇。
据考证,在现今潮州方言语汇中有不少是见之于秦汉或唐宋的古籍中,如“东司”、“翘楚”、“姿娘”、“腰佝”、“书册”、“眠起”、“滂沛”、“起厝”……等等。
三是语法。
在潮州方言的日常用语中不少语助词、形容词,在古籍中也是常见,如“绝”(好绝、雅绝)、“正欲”(正欲食、正欲去)、“抑”(潮音读亚,欲抑勿,是抑唔是)、“勿”(勿睬、勿去、勿管)……等等。
此外,在潮州方言中也与古汉语一样,有着一字多音、一字多义的特点。
正是潮语中的古汉语,因此用方言朗读唐诗、宋词,较之现代汉语更有韵味,琅琅上口,平仄分明。
反之以方言朗诵现代诗文,则觉得不顺畅,节奏、强弱变化不大。
此外,在汉字间化上由于读音不同,因此在方言中也出现笑话,如“食麦面”与“食面”,“无须”与“无须”,“天后”与“天后”等。
当然,作为全国统一语言,文字是重要的,普通话要推广,但决不能因此而视方言为“土音”,其所包含的文化内涵,远非现代汉语可比,也从一个侧面反映我国语言文化的丰富以及其演变的历程。
因此,潮方言也是潮州文化古老性的重要体现。
潮州方言是很美妙的,包涵着丰富的唐宋古音,我有时也在思考着,灵感的一现使我有这些猜想,不知道是否正确。
【文化】潮汕话探源

【文化】潮汕话探源一、潮汕话来源1.潮州方言(Teochew),即潮州话、潮汕话,属汉语方言八大语系之一的闽语系次方言,也是现今全国最古远、最特殊的方言之一。
古朴典雅,词汇丰富,语法特殊,保留古音古词古义多,语言生动又富幽默感,与其他语言很大区别。
正如其他汉语方言,潮州话究竟是语言或是方言,至今仍未有定论。
然而,纯粹以语言学角度而言,潮州话以至整个闽南语可看作是独立的语言,因为它们与其他方言不能互相理解。
潮汕地区不同地方的潮州话也有口音上的分别,不同城市或地区语言各有自己特点。
2.潮州话在广东东部的潮汕地区以及海外华人中广泛使用,与闽台的闽南话差异很大,但语法与闽台片相同,词汇也有高度的对应,语音语调上则差异明显,彼此互通存在不少难度。
潮州话包含了很多的古汉语成分,源自闽南语(莆田话),南宋末年,因逃避战乱,几十万闽南的莆田人移民到现在的潮州。
在唐朝后期,南宋末年,元朝后期,明朝时陆续有莆田人移民现在的潮州,南宋末年那一次规模最大,所以都是遗留下来的古汉语。
【史学上的说法是,现在正宗的潮州话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语言。
我觉得靠谱,用潮州话读那时期的古诗古词,极为押韵——个人最爱用家乡话念《木兰辞》,完全不拗口。
】3.潮州话一词受海内外潮汕人普遍认同,因其沿用至今已一千多年,词典、专著等学术性著作均以“潮州话”为准,近年出现“潮汕话”新名称,但部分人(主要是潮州市)反对以“潮汕话”命名,坚持使用“潮州话”名称。
潮州话名称的由来是在古代潮州府使用的语言,古代潮州府包括今潮州、揭东、汕头、揭阳、潮阳、普宁、潮安、饶平、惠来、澄海等。
客家话地区大埔和丰顺都有说潮州话的居民。
而饶平等主要潮州话分布区,也有说客家话的居民。
另陆丰三甲地区附近也有说潮州话。
4.潮州话各个地区的语调有所不同,不过大部分都能顺利交流,相互通话难度不是很高。
按照地域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潮安小片,包括湘桥(行政区)、潮安、饶平、榕城(行政区)、揭东、揭西、丰顺、澄海、龙湖(行政区)、金平(行政区)。
古汉语的活化石--潮州方言

古汉语的活化石——潮州方言由于潮州的特殊地理位置,虽然中原经历几次语言大变化(特别是北方少数民族语言的融化)但对其影响不大,故而潮州话至今仍保留不少古汉语。
因历史的变迁,这些古汉语有的以谐音或保留原音而成为地方方言,故被有关语言学者称为“古汉语的活化石”。
潮州方言具有八音(当代汉语为四音),较古老的字典有《潮语十五音》,此后又有《潮汕字典》,近代又有潮语十八音以及各种研究的著述。
据有关专家学者研究,潮州方言在保留古汉语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语音。
目前在潮州方言中仍保留着半鼻音和粘唇音以及舌头音、双唇音等古汉语的语音,特别是半鼻音和粘唇音,是与方言为正确字音有很大关系,如“山”如不用半鼻音就变成“沙”,“圆”不用半鼻音就成“移”;“袜”不用双唇音就成“月”;“心”不加粘唇音就成“身”……等等。
二是语汇。
据考证,在现今潮州方言语汇中有不少是见之于秦汉或唐宋的古籍中,如“东司”、“翘楚”、“姿娘”、“腰佝”、“书册”、“眠起”、“滂沛”、“起厝”……等等。
三是语法。
在潮州方言的日常用语中不少语助词、形容词,在古籍中也是常见,如“绝”(好绝、雅绝)、“正欲”(正欲食、正欲去)、“抑”(潮音读亚,欲抑勿,是抑唔是)、“勿”(勿睬、勿去、勿管)……等等。
此外,在潮州方言中也与古汉语一样,有着一字多音、一字多义的特点。
正是潮语中的古汉语,因此用方言朗读唐诗、宋词,较之现代汉语更有韵味,琅琅上口,平仄分明。
反之以方言朗诵现代诗文,则觉得不顺畅,节奏、强弱变化不大。
此外,在汉字间化上由于读音不同,因此在方言中也出现笑话,如“食麦面”与“食面”,“无须”与“无须”,“天后”与“天后”等。
当然,作为全国统一语言,文字是重要的,普通话要推广,但决不能因此而视方言为“土音”,其所包含的文化内涵,远非现代汉语可比,也从一个侧面反映我国语言文化的丰富以及其演变的历程。
因此,潮方言也是潮州文化古老性的重要体现。
潮州方言是很美妙的,包涵着丰富的唐宋古音,我有时也在思考着,灵感的一现使我有这些猜想,不知道是否正确。
潮汕话与潮汕习俗介绍

潮汕话包含了很多的古汉语成分,潮州先人主要是闽南的莆田人,从9至18世纪期间陆续移民潮州汕头,规模最大的在南宋末期间,十几万闽南的莆田人集体向南移民到广东东部,即今潮汕地区。
所以潮汕话和莆田话大体相同,都是遗留下来的古汉语,同时也受到越族等少数民族方言的影响。
潮州话源自闽南语-莆田话。
莆田人移民原因主要是从唐朝后期开始莆田人口过多,土地不足和为了逃避南宋末期,元朝后期、明朝中后期的外军入侵导致的战乱、清朝中前期的严酷的沿海迁界。
潮汕话主要来自于闽南方言莆田话,而莆田话本身就和泉州话、漳州话有区别,所以潮汕话开始就和泉州话等有很大区别,潮汕话已经严重偏离泉州话等。
由于潮州和漳州相邻,所以有受到漳州话的影响。
虽然有大量的莆田人移民广东海南,但仍然有大量的莆田人留在了莆田,而留在莆田的莆田人的莆田话则继续受福州话的影响,和潮州话有了一些差距。
潮州话名称的由来是在古代潮州府使用的语言,古代潮州府包括今揭西、潮州、汕头、揭阳、潮阳、普宁、潮安、饶平、惠来、澄海等。
客家话地区大埔和丰顺都有说潮州话的居民。
而饶平等主要潮州话分布区,也有说客家话的居民。
另陆丰三甲地区附近也有说潮州话。
18至20世纪期间,潮州居民是移居东南亚的主要华人族群之一,故此潮州话成为海外华人的主要方言之一。
因此,潮汕地区以外的华人社群,也有很多人操潮汕话潮州话仍然是很多新加坡华人的母语,而潮汕人也是新加坡华人第二大族群,仅次于闽南人。
分布潮汕话各个地区的语调有所不同,不过大部分都能顺利交流,相互通话按照城市可以分作以下几种:1.潮州音;2. 汕头音;3. 澄海音;4. 潮阳音;5. 揭阳音;按照江河流域可以分为以下几种:1.韩江流域语调;2. 练江流域语调;3. 榕江流域语调;潮汕习俗潮汕具有悠久历史而又独具特色的文化。
潮汕善堂堪称中国民间慈善事业的典范。
潮州菜享誉全国,是国内最高端的菜系,其作为粤菜(即潮粤菜)的中坚力量,有最上得厅堂菜式之称;潮剧是中国十大地方剧种之一,而迄今已有400多年历史的《重刊五色潮泉插科增入诗词北曲勾栏荔镜记戏文全集》,俗称《荔镜记》可谓是用潮州话编写第一文学巨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潮汕话与潮汕话中的古汉语
08级通信工程张起彤08379082
潮汕方言,又称潮汕话,潮州话,是汕头市、潮州市、揭阳市等市及所属各县区,汕尾市大部分地区,以及海外潮人聚居的地方的方言,属于闽南方言的一个分支。
旧时以潮州府城话为标准,今以汕头市话为标准语。
潮汕方言是一支独特而古老的汉语方言,其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潮汕由于远处东南海隅,限山阻海,与外界交流殊少,因此原有的语言风貌大体保存下来。
作为广东三大方言之一的潮汕方言古朴典雅,语法特殊,词汇丰富,音韵独特,被誉为研究古代汉语的“活化石”。
本文介绍了潮汕话中常用的一些字词,俗语,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潮汕话中保留的一些词汇与古代汉语的关系。
本文注音用宽式国际音标,声调:
阴平阴上阴去阴入阳平阳上阳去阳入
潮汕话中至今仍保留着大量单音节的古词,其中一些常用的古词是现代汉语少用或不用的。
如潮语中说“索”不说“绳”,说“齿”不说“牙”,说“铰”不说“剪”,说“箸”不说“筷子”,说“食酒”不说“饮酒”等等。
下面先介绍一些潮汕话中的常用字词。
是(si6),是,表示肯定
唔是(m7, si6),不是,表示否定
有(u6),有,表示存在
无(bho5),没有,表示不存在
孬(mo2),不好,不准
免(miang6),不用
勿(mai1),不要
呾(da1),说
多谢(zoi7 ,sia7),谢谢
囝(gian2),
我(ua2),我
汝(le2),你,《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惠。
伊(i1),他/她/它,宋代柳永《蝶恋花》: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阮(uang2),我们
俺(nang2),咱们
恁(ning2),你们
伊人(i1,nang7),他们
底个(di7, gai5),谁
乜个(mih8,gai5 ),什么東西
这个(zê6 ,gai7),这个
许囝(he7 ,gian2) ,那里
底囝(di7 ,gian2) ,哪里
雅(ngia2),美丽、漂亮
肥(fei2),胖。
古汉语有如“环肥燕瘦”
跤(ka),脚
寒(nhan2),冷
宰(tai2),杀,口语多用宰。
宰猪、宰人。
惊(gia3),怕“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
目(mak1),眼
箬(hio1),叶子。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悭(qiam4),节省
晓(hiao2),知道
厝(cu4)指房子。
散纸(suanh2)零钱。
冥(me2)夜晚。
剁(douk1)砍
曝(pak1)晒
落雨(lo1,hou4)下雨
日(zeg1)太阳,也称“日头”。
顶(物之上方),如,山顶(山上)。
脚(物之下缘),如,树脚(树下),山脚(山下)。
底(物之下方),如,水底(水里最下处)。
奥(最深处),如村奥(最里村)。
脰(am5),脖子。
但“脖子”潮汕话多念为,疑另有它字。
《资治通鉴》卷四篇“乐毅行武王之道”:遂经其颈于树枝,自奋绝脰而死。
涂(tou2),泥土。
许氏《说文》,原无涂字,至宋徐铉(鼎臣归朝,故称宋。
)奉诏校正《说文》,始于土部新土付涂字。
其文云:泥也。
从土,涂声,同都切。
青盲(cen1 men5),谓瞎眼,瞎子,原指青光眼。
《后汉书·李业传》:“是时犍为任永及业同郡冯信,并好学博古。
公孙述连征命待以高位。
皆托青盲以避世难。
”唐代沿用此词,唐·孔颖达注《诗·大雅·灵台》:“矇瞍奏公”云:“有眸子而无见者曰矇,即今之青盲也。
”潮汕方言也有此用例,俗语说,“青盲乞目睭金胀死”,意思是说瞎子以为被正常人占了大便宜。
①
宿(siu7),通常指动物住的地方。
如“猪宿”(指猪圈)。
古汉语也有“住宿的地方”的意思。
《周礼•遗人》:“三十里有宿。
”
卵:蛋。
在潮汕话中所有的蛋都统称卵,如鸡蛋称为鸡卵。
古语中也有:“覆巢之下,岂有完卵。
”
东司(dɑnɡ1,si1)潮汕地区的农村中称露天的茅厕为“东司”。
宋·无名氏戏文《张协状元》第十出:“做殿门由闲,只怕人掇去做东司门。
”“东司”是因厕所位于住房的东方而得名,即“东方的厕所”。
虽然,现在农村中的茅厕已逐渐改造为现代化的卫生间,但仍流传着许多有关“东司”的俗语。
如“东司头耗小影——臭相”,厕所里照的相,臭的。
意谓人不讲理,喜欢占小便宜。
“放屎扶东司墙”,拉屎都要用手扶住厕所的墙壁,意谓做事小心翼翼,怕死得很。
潮汕地区曾经有“东司”的民居风俗也就被这些俗语记录了下来,而且在再也看不到“东司”的将来还会使用下去。
溺/屎溺:溺者,尿也。
《庄子》:“道在屎溺。
②
食,吃的统称,“吃酒,吃菜”叫“食酒,食菜”,食糜意为吃粥。
糜,粥也,稀泥貌者也可称之。
如晋惠帝:“何不食肉糜?”,荦确糜(烂泥巴)。
荦确:凡颠沛不平貌。
荦确石,见于韩愈<山石>一诗。
企(khia6)立也,如企鹅(站起来的鹅),企壁(卖身女),企起来(站起来。
),音。
行(gia2)今普通话之“走”,古谓之“行”也。
如普通话的走路,闽南语“行路”(行之于路)。
走(zao2),急行也,即普通话的“跑”,古语谓之“走”也。
而闽南语里的“走路”,字面为“奔跑于路”,而且有“逃跑”、“逃亡”之义。
如暴走。
①②③摘自/z/q155811461.htm
猴(gao2)爬、跨的意思,象猴一样爬上树,在潮州方言中,爬是指四脚着地的,但一般情况下,潮州方言中,在平地中爬,就用爬,如果是向上的爬,一般用猴(动词),如猴树。
《红楼梦》,有几处用了猴,如第十四回“林如海捐馆扬州城贾宝玉路谒北静王”中“宝玉听说,便猴向凤姐身上立刻要牌,说:‘好姐姐,给出牌子来,叫他们要东西去。
’”③
箸,筷子《世说新语》:尝食鸡子,以箸刺之,不得,便大怒,举以掷地。
月,月亮,也有些潮汕人称为“月姑”或“月姑娘”或“月娘”。
十五赏月叫“赏月娘”底,用为疑问代词,如“底个”、“底块”等。
韩愈被贬到潮州,有一句诗:“潮州底处所,有罪乃窜流”。
翘楚——厉害、有本领、有种、有钱等诗经·周南《汉广》:“翘翘错薪,言刈其楚”、“楚,杂薪之中尤为翘翘者,我欲刈取之。
”本指高出杂树丛的荆树,后来比喻杰出的人才。
物(mueh8)东西,“物”字单独作动词用,在现代汉语中已经见不到这种用法,但潮汕方言就保留下来。
在潮汕话里,几乎每一个动作、行为找不到贴切的表达都可以用“物”字来代替,是个十分活跃的动词。
这个用法很古老。
潮汕话“物”还可以用作动词,实乃罕见!《荀子·天论》:“思物而物之”,第二个“物”字就是动词,和潮汕话的用法一样。
古汉语还常用有“物其土宜”、“物土方”之类的话,“物”用作动词。
悦(ruɑh8)古书多作“说”。
喜欢上,使人喜欢的意思。
《诗·静女》:“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说怿,同“悦怿”,即被其美所迷。
司马迁《报任少安书》:“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
”说,同“悦”。
现代汉语“悦耳”、“悦目”是沿用古代汉语的说法,一般不用“悦”作动词,而潮汕话一直用“悦”作动词,爱慕,指被异性所吸引。
如“相悦”,指相互倾心,恋爱。
正(zianh4)《古小说钩沉·裴子语林》:“谢万就安乞裘,云:‘畏寒。
'答曰:
‘君妄语,正欲以为豪具耳!若畏寒,无复胜绵者。
'”此例中的“正”字有些
注家误为“正要”,其实是“只是”、“只不过”的意思。
同书有另一用例:
“(孟业肥甚,武帝欲称其重。
)业入见,武帝曰:‘朕欲试自称有几斤。
’业
答曰:‘陛下正是欲称臣耳,无烦复劳圣躬。
’”其中“正”也是“只不过”、
“仅仅”之意。
“正”,有些用例写作“政”,《古小说钩沉·冥祥记》:“问
五人:‘有几人来?'答曰:‘政一人耳。
’”“政一人耳”,即意为“只一人
而已”。
潮汕方言今正以“正”为“只”,如说:“伊正十五岁定(他只有十五
岁)。
”“正来三人定(只来了三个人)。
”
参考资料:
《潮汕方言的特点及其学术价值》作者:林伦伦
《潮汕熟语集释》蔡英豪编著
《潮汕方言熟语辞典》林伦伦编
《潮汕俗语集》蔡绍彬遍注
/qita/cshch.htm
语言生命与社会文化论文/question/56180849.html
/z/q155811461.htm
/question/88877225.html?si=10
/f?kz=305674634
/zh-cn/%E6%BD%AE%E5%B7%9E%E8%AF%9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