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高中历史第一二分册知识点整理 打印版
高中历史第一分册知识点整理

高中历史第一分册知识点整理1.人类社会的发展:介绍人类社会从采集社会到农业社会的变迁,探讨农业社会的兴起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如农业经济的出现、人口增长和社会分工的产生。
2.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重点介绍中国古代文明的代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发展历程,包括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以及夏、商、周三代的兴衰。
3.夏朝的理论和实践:介绍夏朝创立者禹的传说和农业改良的功绩,分析夏朝政治制度及其主要特点,以及夏朝与周边民族的交往。
4.商朝的兴起与衰亡:介绍商朝的起源和建立,探讨商朝的政治制度、文化特点以及与周边民族的战争,以及商朝后期的衰弱和灭亡。
5.周朝的建立与:介绍周朝的建立和周文王、周武王的贡献,分析周朝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度和宗法制度的内容与特点,重点阐述周朝的措施。
6.周朝的衰亡与春秋时代的历史事件:介绍周朝东迁和分封制度的瓦解,重点介绍春秋时代的大事和主要国家,如晋、齐、楚、秦等。
7.春秋时代的文化与变革:介绍春秋时代的文化特点,如礼、乐、尚文、信义等,分析封建制度瓦解和诸侯争霸的主要原因,介绍孔子及儒家思想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8.战国时代的历史事件:介绍战国时代的七雄兼并,以及韩非子、墨子等思想家的主要学说,重点介绍秦国的崛起和统一中国。
9.秦朝的统一与变革:介绍秦朝的建立和秦始皇的政治措施,分析秦朝的政治制度、军事制度和法制建设,以及秦朝带来的社会变革。
10.第一次历史文化交流:介绍秦朝与南越国的战争,重点讲述张骞的西域出使和丝绸之路的开通,探讨文化交流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以上是高中历史第一分册的主要知识点整理,涵盖了中国古代史的重要内容。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历程和文化特点,为后续学习和理解中国历史打下基础。
上海高中历史第二分册整理

第二分册从史前时期到夏商王朝距今1万年前后,我国远古先民已学会栽培稻、粟,进入农耕时代。
神话传说是早期先民创世的集体记忆,炎黄传说在这当中占有突出地位。
考古发现解释了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满天星斗、八方雄起的特点。
夏朝完成了从原始社会到阶级社会的历史转折,在时间与地域上与夏朝最吻合的是河南偃师的二里头文化遗存。
处于青铜时代的商朝有着精美的青铜制作技术和成熟的甲骨文字。
用文献与考古相互印证的“二重证据法”可以证明商代的历史是信史。
(第一课)中华文明的起源距今1万年前后的新石器时代,人们学会了栽培谷物与驯养牲畜,开始农耕生活。
标志着人类实现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
(农业革命)随着生产能力的提高和人口的增加,人们聚族定居,形成最早的农耕聚落。
陕西临潼的羌寨遗址是早期农耕聚落的一个典型,羌寨遗址所呈现的共同耕作、平均分配的生活情景,表明当时还处在原始社会阶段。
原始农耕:南稻北栗,南北并存神话传说:是早期先民创世的集体记忆,最重要的是炎黄传说。
其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第二课)文献和考古中的夏文化夏朝(约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7世纪)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完成了从原始社会到阶级社会的历史转折。
从“公天下”的禅让制→“家天下”的世袭制(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使历史的必然趋势)《礼记》说:夏之前是“大同之世”,夏之后进入“小康之世”。
考古学家发现,时间上与地域上与夏朝最吻合的是河南偃师的二里头文化遗址。
宫殿式建筑的出现说明社会分化明显。
也进入了青铜时代。
国家的特征:设官分职,军队,监狱,刑法等(第三课)商朝和青铜文化商朝(约公元前17世纪——11世纪)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直接文字记载的王朝。
商朝也因文献、甲骨文和考古资料成为信史。
商朝时期的国家是一种方国与方国的联合体,称为“方国联盟”。
商朝的甲骨文是我国目前所发现的比较成熟的汉字,他是商人在甲骨上用来记载占卜情况的古文字。
商朝的青铜器(代表:司母戊鼎)功能:主要是礼器,专用于王室和贵族的礼典、祭祀等重要活动。
上海高中历史合格考知识点填空讲解

第一分册第一---第五单元(1-15课)基础知识整理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第1课古代两河流域1、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两河”是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
位于今天的伊拉克,古代称“美索不达米亚”。
2、楔形文字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文字之一。
是古代两河流域最主要的文化成就。
今天伊拉克发现的古代文字;刻在泥版上的文字;也称钉头文字;《汉穆拉比法典》使用楔形文字书写。
3、《汉穆拉比法典》的特点:法典以神的名义颁布;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以严刑峻法维护统治集团的根本利益,保护私有财产;法典保留神明裁决、同态复仇等习惯法内容。
历史价值:是目前已知的世界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展示了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状况,是研究古巴比伦王国的第一手文献。
第2课古代埃及4、古埃及的地理位置:古代埃及位于非洲东北部,与今天的阿拉伯埃及共和国大致相当,尼罗河流经古埃及。
5、高度集权的法老专制统治:古代埃及国家实行高度集权的法老专制统治。
6、金字塔与来世信仰:金字塔是法老为自己修筑的陵墓。
是古埃及人来世信仰的体现,是古代埃及法老专制权力的象征。
胡夫金字塔、哈夫拉金字塔最负盛名。
7、象形文字与纸草:古代埃及人发明了象形文字,以纸草为书写材料。
第3课古代印度8、种姓制度:古代印度社会结构的特征:种姓制度。
分四大种姓:婆罗门(祭司)、刹帝利(王族)、吠舍(平民)、首陀罗(贱民、奴隶)9、佛教的创始、经典、传播:佛教的创始人:悉达多(释迦牟尼)。
佛教的经典:三藏经(大藏经、三藏)佛教的传播:主要向东亚和东南亚传播,发展成为世界性宗教,第4课美洲印第安文明10、印第安文明的杰出代表:玛雅文化、阿兹特克文化、印加文化。
11、玛雅人对农业的贡献:培育了玉米、马铃薯、西红柿、可可、烟草在内的40多种农作物,丰富和改善了人类生活。
第6课古代希腊12、古代希腊的地理范围:位于今天的希腊,在爱琴海附近。
上海高中历史第二分册知识点整理

上海⾼中历史第⼆分册知识点整理第⼆分册【教学过程】第⼀课中华⽂明的起源1. 原始农耕诞⽣的时间、标志和意义(A)·距今1万年前后的新⽯器时代,⼈们学会了栽培⾕物和驯养牲畜,开始了农耕⽣活。
·农业的起源使⼈类不再单纯依靠采集和狩猎谋⽣,这些⽣产性经济活动的产⽣,标志着⼈类历史实现了第⼀次伟⼤的经济变⾰。
2. 姜寨遗址的特征(A)陕西临潼的姜寨遗址是早期农耕聚落的⼀个典型,所呈现的共同耕作、平均分配的⽣活情景,表明当时还处于原始社会阶段。
3. 神话是早期先民创世的集体记忆(A)早期先民创世的集体记忆,是以神话传说的形式,经⼀代代⼈的⼝⽿相传⽽得以保留传承的。
盘古⽒、有巢⽒、伏羲⽒、神农⽒等的传说,⼤体反映了早期先民⽣活经历的⼏个阶段。
在华夏族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有关炎帝、黄帝的传说,在春秋战国以来的历史⽂献中占有突出地位。
近代以来,中国⼈普遍以炎黄⼦孙⾃称。
4.中华考古⽂化遗址的分布特征(A)(1)特征:满天星⽃、⼋⽅雄起;(2)核⼼区域: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是部族迁徙、分合、冲突最为集中的区域,也是中华⽂明融合、诞⽣的核⼼地区。
第⼆课⽂献与考古中的夏⽂化1. ⽂献记载中的夏朝(B)2. ⼆⾥头考古发现(C)第三课商朝与青铜⽂化1. 商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个有直接⽂字记载的王朝。
商朝的历史是信史(B)由于甲⾻⽂的发现和解读,以及河南安阳殷墟等⼀系列考古资料的发掘,商朝已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个有直接⽂字记载的王朝,商朝的历史也因⽂献、甲⾻⼘辞和考古资料的多重印证⽽成为信史。
2. 商朝青铜器的特征(B)主要是礼器,专⽤于王室和贵族的礼典、祭祀等重要活动。
青铜器物的⼤⼩、形制和数量组合,是器主等级⾝份和政治地位的象征。
商代⼈相信青铜器上铸有浅浮雕动物纹饰能帮助他们与祖先或神灵沟通,以庇护其在世间的权⼒和财产。
青铜器被赋予了沟通天地和⽀持政治权⼒的功能。
3. 甲⾻⽂(B)(1)甲⾻⽂的定义:我国⽬前所发现的⽐较成熟的⽂字,是商⼈在甲⾻上⽤来记载占⼘情况的⽂字。
上海高中历史第二、三分册梳理

高中历史知识点梳理(第二、三分册)第一单元从史前时期到夏商王朝单元核心: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
距今1万年前后,我国远古先民已学会栽培稻、粟,进入农耕时代。
中国是世界农业的主要起源地之一。
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发现,揭示出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八方雄起、丰富多彩的特点。
夏朝完成了从原始社会到阶级社会的历史转折。
到商朝,国家形态是以商王为天下共主的方国联盟。
农业、手工业与商业的发展,特别是精美的青铜器制作技术和成熟的甲骨文字,说明商王朝是当时世界上发达的文明古国之一。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1.原始农耕:①根据人类制造工具的历程考古学家一般将人类早期历史划分为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
区分依据是根据的使用。
②诞生时间:距今1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③标志:学会栽培谷物和驯养牲畜。
④早期先民生存方式:群居。
⑤原始渔猎采集的缺点:来源不稳定。
⑥意义:使人类不再单纯依靠采集与渔猎谋生,标志着人类历史实现了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为人们提供了可以持续供给的食物来源,使比较稳定的居住有了保障。
⑦姜寨遗址的特征:聚族定居,共同耕作、平均分配。
⑧稻作农业与旱地农业同时出现、南北并立的格局(南稻北粟),是中国早期农业的一大特点。
⑨农耕聚落产生的原因:生产能力的提高和人口的增加。
⑩早起先民创世的集体记忆的形式:以神话传说的形式口耳相传。
2.八方雄起:①起源特点:最迟至距今5000——4000年前,满天星斗、八方雄起。
②核心地区: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也是部族迁徙、分和、冲突最为集中的区域。
③墓葬:生产力发展→剩余产品出现→私有财产出现→贫富分化。
二、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1.从“公天下”到“家天下”:①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②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大同之世”到“小康之世”的演变。
③国家特征:设官分职;一定数量的军队;设置监狱;制定刑法。
2.二里头文化与夏史探究:①二里头遗址发现的大量文化遗迹和遗物,为夏史探究提供了重要而丰富的资料。
最新(沪教版)高一历史复习归纳精华版

高一历史复习归纳精华版桃大侠出品夏禅让制王位世袭制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转折商内外服制松散的方国联盟历史上第一个有直接文字记载的王朝公元前1046年,武王牧野之战建周朝镐“西周”封邦建国体制周公政绩:制定礼乐制度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秦的中央集权大一统体制秦大一统中央集权国际建立于公元前221年在咸阳第一个大一统帝国皇帝与中央集权体制成为我国历代王朝政治制度的蓝本公元前202年,楚汉战争后,刘邦即皇帝位,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汉朝初建,继承秦的中央集权体制,又形成郡国并行制黄老思想文景帝时期:清静无为、与民休息,无为而治,“文景之治”汉武帝刘彻从“无为”到“有为”“内外朝制”刺史制度“推恩令”刘秀于公元25年重建汉朝东汉,定都洛阳(长安东),史称光武帝地方豪强致使东汉灭亡220年,曹丕废汉建魏,定都洛阳,史称“曹魏”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229年,孙权正式称帝,定都建业,史称“孙吴”三国之后,西晋实现短暂统一,南方又建东晋鲜卑族拓拔部建魏,史称“北魏”,至439年统一北方,百年后,分裂成东西魏、北齐北周东晋420年被宋取代,其后,齐、梁、陈三朝相继更替。
1)冯太后时期:大力推行政治、经济制度改革。
2)①(政治上)“三长制”官吏俸禄制②(经济上)“均田制”2)孝文帝时期:彻底革除旧俗,全面推行汉化。
北朝之后,北周灭北齐。
581年杨坚篡周建隋,为隋文帝,建都长安。
589年,隋重建全国大一统局面。
618年,隋炀帝被杨广杀,李渊称帝,建立唐朝,为唐高祖,建都长安。
三省六部制:创于隋文帝时科举制(先秦:世卿世禄制秦:军功爵制汉:推举制(举荐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唐:科举制)唐太宗的统治奠定唐朝繁荣的基础。
经过武则天的承上启下,到玄宗前期的开元盛世是唐朝最繁荣昌盛的时期。
古代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祥地,也是世界古外文明的中心之一。
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上半叶是古代希腊历史上的“古典时代”,也是古代希腊城邦制度的全盛时期随着工商业阶层经济实力的日益壮大,要求打破是主贵族独揽政权的愿望也越来越强烈,联合平民,一起向氏族贵族展开夺权斗争。
上海新教材历史第二分册复习资料

第6课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1.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韩、魏七个大国,史称“战国七雄”。
2.商鞅变法是秦国由弱变强、后来居上,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3.大一统帝国的建立时间:前221年秦王嬴政兼并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帝国。
4.皇帝与中央集权体制为了控制大一统局面,秦开创了中央集权体制。
具体措施为:①定皇帝名号,确立皇权至高无上②中央设立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③地方建立郡县制④中央、地方各级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命,一切军国大事由皇帝裁决。
为了巩固中央集权体制,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以促进经济文化的交流;修建直道、驰道以保证政令的畅通;移民实边修建长城已抵御匈奴的侵扰;焚书坑儒以统一思想。
秦的统一奠定了中华民族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础;秦开创的中央集权体制,成为我国历代王朝政治制度的蓝本;其采取的巩固统一的措施则进一步加深了中华民族的认同感。
第7课秦末农民起义1.秦的暴政秦短命而亡的原因:秦统治者的横征暴敛(赋役沉重、刑法残酷)已远超社会承受限度,是秦亡主要原因;秦统治者沿用打天下的经验治理天下,不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秦统治者不能审时度势,改弦易撤,一味重功利、恃酷法,导致社会矛盾激化、民怨沸腾;秦统治集团内讧、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加速秦朝灭亡。
2.第一次农民起义的时间: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揭开了秦末农民起义的序幕。
3.西汉的建立:公元前203年,刘邦即皇帝位,建立汉朝,史称“西汉”。
第8课大一统帝国的重建1.汉承秦制:汉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调整统治政策,继承秦制但政令宽疏。
汉高祖刘邦错误以为秦乃孤立而亡,故分封同姓诸侯,形成郡国并行局面。
但随着封国实力的增强,封国与中央政府的矛盾也日益突出,终致“吴楚七国之乱”。
2.布衣将相之局:西周的世卿世禄制度,到战国时受到很大打击。
各国的政治改革,都将废除世卿世禄列为主要内容,并代之以军功受爵和由国君任命官吏。
上海高中历史第一、第二分册学业水平考试知识点整理

历史会考知识点复习第一分册第1课古代两河流域1、地理位置:两河流域是指亚洲西部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流经的区域。
东与伊朗高原、西与阿拉伯大沙漠相邻,北接小亚细亚山地,南邻波斯湾。
基本上位于今天的伊拉克共和国境内。
古希腊人称之为“美索不达米亚”,意为“两河之间的地方”。
(大约公元前3500年至公元前3100年,苏美尔人率先在两河流域建立城市国家)2、楔形文字:又被称为“钉头文字”。
名称由来:因其书写笔画的形状酷似木楔或钉子而得名。
发明时间:公元前3100年前,苏美尔人创造了楔形文字。
历史地位:是迄今为止被发现的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古代两河流域最主要的文化成就。
3、《汉穆拉比法典》:汉穆拉比制定这部法典的目的:1)是为了更有效的规范王国的社会秩序;2)进一步巩固王国的统治;3)全面维护统治集团的根本利益。
作用:1)法典全面维护统治集团的根本利益,保护社会成员的私有财产,严格规定了各个阶层的义务,严厉惩罚各种社会犯罪。
2)比较清楚地展示了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状况。
历史价值:1)集古代两河流域各国原有法律之大成,用楔形文字保存下来。
2)是目前已知的世界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在世界法制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3)比较清楚地展示了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状况,是了解和研究古巴比伦王国历史的第一手文献。
第2课古代埃及1、地理位置:古代埃及位于非洲东北部,其地理范围与今天的阿拉伯埃及共和国大致相当。
尼罗河自南而北流经埃及全境,形成狭长的尼罗河下游河谷地带,其北端为低平的尼罗河三角洲。
2、高度集权的法老专制统治:公元前3100年左右,埃及成为一个统一的国家。
古代埃及国家实行高度集权的专制统治。
法老是拥有绝对权威的专制君主。
法老是拥有绝对权威的专制君主,集政治、军事、经济、司法和宗教大权于一身。
宗教权:强化王权神授的观念,自奉为神或神的后裔。
法律权:将自己的意志视为法律。
经济权:拥有对全国土地的支配权。
军事权:控制着全国的军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