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文化兴衰史
良渚文化——文明的曙光

宝物惊现
1986年7月砖厂工人在挖泥 时发现一件40厘米长的玉璋 经过7天7夜的发掘,于7月 25日发现了一根黄金权杖 又经过几个昼夜的努力三星 堆的地下宝藏终于露面:共 发现金杖、黄金面罩、青铜 人头像、玉璋、玉戈、和象 牙等400多件罕见文物 另有数十件青铜器物,包括 面具、人像、龙、虎等礼器 这些出土文物使一些研究者 认为,这是一处蜀王鱼凫时 期的祭祀坑
良渚文化的年代大约在距今5000~3700年前
一、遗址的分布与环境
良渚文化的遗址可以分为三 类,一是土墩遗址、二是位 于平地之上,周围有纵横的 河流,附近有小山,三是在 古代海岸的岗身之上 良渚文化地处富饶的长江三 角洲,农业经济发达,一些 遗址出土的作物包括水稻、 蚕豆、芝麻、花生、西瓜子、 酸枣、核桃、葫芦等 良渚文化发现的聚落和房屋 不多,有的是干栏建筑,有 的建造在红烧土面上,用贝 壳拌泥,经烘烤夯实而成
竹街高柄豆
黑陶罐和黑陶杯
鼎和宽把杯
陶罐与陶禾
三、磨光石器
良渚文化的石器通体磨 光,制作精致,穿孔技 术发达,普遍采用管钻 法 主要器类有穿孔石犁、 有段石锛、有柄石刀、 穿孔的耘田器、石矛、 石镰等
穿孔石钺
有段石锛
磨光石镰 黑陶贯耳壶
耘田器
四祭 坛
土墩建筑是良渚文化中数量 最多的一类遗址,占目前发 现遗址的60%左右 这类土墩有的是祭祀用的土 筑“金字塔”,有的兼具祭 祀和墓地的功能,在这些土 墩中常埋葬有良渚显贵的墓 葬 以余杭安溪乡的瑶山为例, 祭坛呈方形,红土堆砌而成, 上有人工用砾石铺筑的台面, 西、北边各有一道斜坡状石 坎,整个祭坛边长20米,面 积400平方米 祭坛上发现贵族墓葬11座
太湖流域良渚遗址的分布图
二陶 器
气候变化对良渚文化发展和消失的影响

第26卷 第1期2008年3月干 旱 气 象AR I D METEOROLOGYVol .26 No .1March,2008文章编号:1006-7639(2008)-01-0013-04气候变化对良渚文化发展和消失的影响徐国昌(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甘肃 兰州 730020)摘 要:根据气候和海平面变化,讨论了长江三角洲和环太湖地区距今5300~4000年前良渚文化的兴衰。
作者认为,良渚文化时期是全新世中期,气候相对比较温凉干燥,海平面相对比较低的时期,为良渚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全新世中期第四个(最后一个)千年尺度暖湿气候期,造成江河湖泊高水位或海侵,使该地区成为水泽环境,导致良渚文化消失。
关键词:气候变化;影响;良渚文化中图分类号:P461+6.8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08-01-10;改回日期:2008-02-18 作者简介:徐国昌(1934-),男,河北人,研究员,主要从事气候环境科学研究工作.引 言1936年,施昕更和何天行先生等老一辈考古专家,在杭州东北约15k m 的余杭良渚镇出土文物中首先发现了良渚文化,以后考古工作者陆续发现大量良渚文化遗址,被正式命名为良渚文化。
良渚文化遗址广泛分布在长江下游环太湖流域的广大地区,这一地区正好位于高燮初先生所定义的大吴文化地区的核心地带。
良渚文化距今5300~4000a,良渚先民在那里生息繁衍了1000多a,当时已经掌握了用石犁种水稻,用麻和丝编织衣裳,制作精美的黑陶作为生活器皿,居住在干栏式的房屋中,在夯建的土堆高台上构建了雄伟的宫殿,尤其是大量雕琢精致的玉器,达到了那个时代的最高水平,令世界为之震惊。
但是处于同时代最发达文化之一的良渚文化在距今4000a 左右突然衰退消失,引起了不少学者的重视和争论。
1999年在纪念良渚文化发现6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上,石兴邦先生将争论归纳成2种不同意见[1]:一种是灾害论。
其中又有2种说法:其一是气候恶化论,认为距今4500~4000a 前经历了大约300a 的现代冰期,使以水稻和采集多种植物为生的良渚先民—蹶不振;其二是洪水论,认为淮河流域到太湖地区曾发生过特大洪水,冲毁了即将成熟的良渚王朝。
关于良渚遗址群衰落的一些思考

良渚文化是中国长江下游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支考古学文化。
良渚遗址群则是良渚文化最为辉煌的遗址。
自良渚文化发现以来,考古工作者对良渚遗址群进行了多年的调查和科学发掘,陆续发现了良渚文化的村落、墓葬、土筑高台大墓葬群、祭坛和大墓复合遗迹及遗址分布情况。
积累了丰富的考古材料,也获得了相当的研究成果,近来的研究也逐渐趋向从遗址的整体宏观入手。
近年来随着良渚遗址群众多考古资料的正式出版,为人们今天对良渚文化的研究提供了远比过去简报丰富的信息和全新的基础。
本文拟就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和新出版的资料,就良渚遗址群的衰落谈谈自己的意见。
一浙江良渚遗址群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中部,地跨瓶窑、良渚两镇,遗址群面积近50平方公里,以良渚文化古城为中心,在其周边分布范围内分布有130多处良渚文化遗址。
这130多处遗址中,有25处已经经过不同规模的考古发掘,有30多处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试掘,其他遗址也进行了一定的钻探。
包括反山、瑶山、汇观山、莫角山等一批重要遗址的发现,反映了良渚文化高度的文明成就,也说明良渚遗址群是良渚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的中心遗址。
作为良渚文化分布区最具规模和档次的遗址聚落群,它代表了良渚社会发展的最高成就,代表了良渚文化最先进的主流文化,对它的考察,具有特殊的含义[1]。
在对良渚遗址群的考察研究过程中,可以清楚地发现良渚文化早期的遗存在吴家埠和庙前遗址较为丰富,但就整个遗址群来说仍很贫乏,没有形成一定规模。
良渚中期的遗址数量在整个遗址群中是最多的,而且类型丰富,规格很高,有礼制性建筑、贵族墓地、祭坛、居址等,已形成相当规模的中心聚落,所以,良渚中期是良渚文化的繁荣时期。
晚期的遗存多数年代偏早,最晚期的遗存甚至含马桥文化因素的过渡性遗物也有所发现。
这就说明良渚文化在这一区域有始有终,并没有突然消失[2]。
可以说良渚遗址群的发展比较符合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都有一个开始起步,发展至高潮,再式微的过程。
但有所不同的是,良渚遗址群的辉煌似乎在中期之后就转瞬即逝了,衰落得非常快。
良渚文化

良渚文化良渚文明是距今约5300-4300年、环太湖地区的区域性古代文明。
在考古学上一般归入新石器时代晚期,因为首次发现和典型遗址都在余杭良渚,所以称作良渚文化(考古学上的文化是指一定时空范围内人类活动产生的、具有基本相同特征的考古遗存,比如陶器、石器、房屋、墓葬等)。
良渚文化主要遗址分布示意图发现过程最早是1936年施昕更对良渚遗址的调查和发掘工作,发现了大量黑陶和石器,在当时黄河流域已经确立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的背景下,这些遗存被认为是龙山文化向东南传播的一支。
1959年夏鼐提出了良渚文化的命名,从而把它和其他地方的龙山时代遗存区分开。
1973年吴县草鞋山第一次发现了随葬玉琮、玉璧等大型玉礼器的墓葬,良渚文化的玉器开始逐渐被认识(此前类似传世品一直被当作周汉时期遗物)。
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在反山、瑶山、汇观山发现了良渚文化的高等级墓地并首次确认了良渚的祭坛,同时莫角山发现了规模巨大的人工堆筑土台。
至此,良渚遗址群在良渚文化乃至整个中国史前文化中的地位得以确立,成为中国文明起源研究的重要探讨对象。
良渚遗址1994年列入中国申遗预备名单,1995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6-2007年发现了良渚城址,2009-2014年又确认良渚古城外围北、东、南分布的长条形台地构成了外郭城,总面积达6.3平方公里,从而将以往发现的100多个遗址点有机组合为一个整体。
与此同时,在古城西北远至10公里外的地方发现了10条水坝,与90年代发现的长约5公里的塘山长堤共同构成古城外围的水利工程,它直接保护的范围有100多平方公里。
至此,对良渚文化的内涵已经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很多学者都认为可以用文明或国家来概括其社会发展水平。
良渚遗址群的兴衰良渚遗址所处的杭州余杭地区,从地理环境看,北、西、南三面被天目山余脉包围,是一个南北20与公里、东西40与公里、面积约1000平方公里的“C”形盆地,以东是开阔的杭嘉湖平原。
良渚文化村 文本 -回复

良渚文化村文本-回复什么是良渚文化村,它的历史背景以及为什么值得探索与保护。
一、什么是良渚文化村?良渚文化村位于中国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是中国著名的考古遗址。
良渚文化村也被称为良渚古城遗址,是迄今为止中国最早发现的古城遗址之一。
2000年,良渚文化村被列为中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9年,良渚文化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良渚文化村遗址的历史可追溯到约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器时代早期。
在这个时期,良渚文化村是一个繁荣的古代城邦,有自己的政权和社会组织。
良渚文化村的考古发现包括城墙、城门、宫殿、居民区、水道、墓葬等,其中最著名的是发现了数十座大型的壁画墓葬,这些壁画记录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宗教信仰。
二、良渚文化村的历史背景良渚文化村所处的时代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末期至青铜器时代初期,大约从公元前3300年至公元前2250年。
在这段时间里,中国人民从狩猎采集社会向农耕社会过渡,良渚文化村是中国南方古代文明的代表之一。
良渚文化村的人们掌握了农业、畜牧、制陶、铸造铜器等先进技术,城市的出现标志着社会分工和贸易的发展。
良渚文化村修建了复杂的城墙和河道系统,体现了高度的城市规划和管理能力。
在良渚文化村的墓葬中,出土了丰富的陶器、石器、玉器、铜器等文物,显示出当时人们对美的追求和技术的高超程度。
良渚文化村的兴衰与农业生产的繁荣与否、社会安定与否密切相关。
据考古学家的研究,良渚文化村的城市在公元前2250年左右衰落,可能与当时气候变化和战争等因素有关。
三、为什么良渚文化村值得探索与保护?1. 文化与历史价值:良渚文化村是中国南方新石器时代至青铜器时代早期古代城邦遗址,对于研究中国南方古代社会、城市化过程和文明起源具有重要意义。
良渚文化村的考古发现丰富多样,展现了当时的社会结构、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宗教信仰。
2. 艺术与工艺价值:良渚文化村的陶器、玉器、铜器等文物精美绝伦,展示了古代中国人民的艺术创造力和工艺水平。
良渚文明的社会形态和所处历史阶段

良渚文明的社会形态和所处历史阶段耿健钢良渚文化是环太湖流域分布的以黑陶和磨光石器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1936年首先发现于良渚镇,1959年命名,考古发掘表明,当时的社会属于典型的农耕经济,存在年代距今5300—4300年,相当于中原地区大汶口文化中、晚期。
良渚文化是由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渐次发展而来,到良渚时期有了质的飞跃。
过去一直把良渚文明看作原始社会末期新石器时代文明,但近几年考古不断有新发现,我们应重新审视这段历史。
一、良渚的经济文化水平1.农业良渚的经济生活以种植水稻为主,兼有家畜饲养和渔猎。
生产水平显著高于其它地区。
良渚文化所处的太湖地区是我国稻作农业的最早起源地之一,在众多的良渚文化遗址中,普遍发现较多的石制农具,石制工具磨制光滑,做工精巧实用。
新出现三角形犁形器、斜柄刀、“耘田器”、半月形刀、镰和阶形有段锛等器形。
出土的石器还有镞、矛、穿孔斧、穿孔刀等,磨制精致,特别是三角形石犁和V字形破土器、耘田器等的使用,表明良渚文化时期的农业已由耜耕农业发展到犁耕农业阶段,这是古代农业发展的一大进步。
由此带动了当时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更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因而,制陶、治玉、纺织等手工业部门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尤其是精致的治玉工艺,表现了当时手工业高度发展的水平,其他诸如漆器、丝麻织品、象牙器等,均表现出当时生产力的一定程度的先进性及其所孕育的文化内涵。
良渚文化时期的社会经济生产,主要体现在农业和手工业两个方面。
水稻栽培是当时最主要的农业生产活动,在仙蠡墩、徐家湾、钱山漾、水田畈和吴县澄湖等遗址的良渚文化堆积中,都发现了稻谷和稻米的遗迹。
经鉴定,这些稻谷属于人工栽培的籼稻和粳稻。
除稻谷外,还发现了花生、芝麻、蚕豆、两角菱、甜瓜子、毛核桃、酸枣核、葫芦等植物种子,品种之多为夏商以前罕见,农业生产的范围也扩大了。
良渚文化的农业生产水平,重要的标志是新的耕作方法和生产技术的发明与推广。
良渚文化浅谈

良渚文化浅谈良渚,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是被誊为“中华文明曙光”的“良渚文化”发祥地。
在中国众多璀璨的远古文化中,环太湖地区的良渚文化是一颗非常耀眼的明珠。
它以发达的稻作农业、大量而精美的玉器、精制的制陶技术、成句子的陶器符号文字资料,以及由墓葬和大型土建工程所反映出的不平等和社会分层等现象,使研究者们或者认为它正站在文明的门槛上,已看到了文明的曙光;或者认为它已进入文明社会,已形成文明古国。
良渚文化是我国长江下游太湖流域一支重要的古文化,因1936年原西湖博物馆施昕更先生首先发现于余杭市良渚镇而命名。
距今约5300-4000年。
经半个多世纪的考古调查和发掘,初步查明在余杭市良渚、安溪、瓶窑三个镇地域内,分布着以莫角山遗址为核心的50余处良渚文化遗址,有村落、墓地、祭坛等各种遗存,内涵丰富,范围广阔,遗址密集。
八十年代以来,反山、瑶山、汇观山等高台土冢与祭坛遗址相复合,以大量殉葬精美玉礼器为特征的显贵者专用墓地的发现,莫角山大型建筑基址的发现,显示出良渚遗址已成为实证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最具规模和水平的地区之一,并将成为东方文明圣地。
专家们指出,中国文明的曙光是从良渚升起的。
良渚遗址已成为实证中国五千年文明史的最具规模和水平的地区之一,是中华民族和东方文明的圣地。
考古研究表明,在良渚文化时期,农业已率先进入犁耕稻作时代;手工业趋于专业化,琢玉工业尤为发达;大型玉礼器的出现揭开了中国礼制社会的序幕;贵族大墓与平民小墓的分野显示出社会分化的加剧;刻划在出土器物上的“原始文字”被认为是中国成熟文字出的前奏。
分布于余杭境内的“良渚遗址群”,是良渚文化的中心。
国家文物局指出:良渚遗址群将成为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
良渚文化遗址群是一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遗址群,总面积约34平方公里。
它范围广阔,内涵丰富,分布于以莫角山遗址为中心的50余处。
其中以反山墓葬群、瑶山祭坛和莫角山土筑金字塔等几处最为重要。
遗址群中发现有分布密集的村落、墓地、祭坛等各种遗存,出土物中以大量精美的玉礼器最具特色。
关于良渚文化的故事

关于良渚文化的故事良渚文化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个举足轻重的文化遗址,被誉为“华夏文明的起源”。
良渚文化时期约距今5000年,其独特之处在于它的广泛影响和丰富的考古遗存。
下面,我将为大家讲述一些关于良渚文化的故事,希望能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段神秘而辉煌的历史。
据考古学家的研究,良渚文化的中心遗址位于今天的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这片遗址面积约10平方公里,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最典型的古代城址遗址之一。
这里曾经是一个繁荣的都市,拥有完善的城市建设布局、宏大的规模和富丽堂皇的建筑。
考古发现的玉器、陶器、青铜器等精美的手工艺品更是证明了良渚文化的独特之处。
关于良渚文化的故事有很多,其中比较著名的是良渚王陵的发现。
在2007年至2011年的考古发掘中,考古学家在良渚文化遗址中发现了一座大型的古代王陵,这座王陵被认为是良渚文化时期的贵族王族的墓地。
王陵内部保存着大量的文物,包括玉器、陶器、青铜器、石器等,这些文物的精美程度和造工都表明了当时良渚文化的高度发展和繁荣。
另一个让人感兴趣的故事是关于良渚文化的社会组织结构。
根据考古发现,良渚文化时期存在着相对复杂的阶级制度,贵族、工匠、农民等不同社会阶层之间有明确的分工和地位。
这种社会组织结构的出现,表明了良渚文化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以及人类对社会组织的探索。
最后一个故事就是关于良渚文化的消亡。
尽管良渚文化在古代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但它的消亡却是一个谜。
考古学家们发现,良渚文化的衰落可能与气候变化、政治动荡等因素有关。
然而,尚无确凿的证据可以证明良渚文化的消亡原因。
良渚文化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珍贵遗产,它对于我们理解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了解良渚文化的故事,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尊重我们的历史,从中汲取经验和智慧,为建设更美好的未来奠定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良渚文化兴衰史
一引言
良渚文化是我国考古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同时也是中华古代文明起源的一个重要例证。
何天行先生是研究良渚文化的先驱者,并对良渚文化遗址的遗物进行整理与研究,编成第一部研究良渚文化的著作《杭县良渚镇之石器与陶器》(1937年);后来施昕更、董作宾、梁思永等人对良渚文化遗址进行进一步调查研究并得出系列成果;在1959年,由夏鼐先生在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文物考古队队长会议上第一次提出“太湖沿岸和杭州湾的良渚文化”这一说法。
二良渚文化的时空分布范围
文化的影响所及和它的分布范围这两个概念有时难以区分。
这里,我们根据地域遗址中出土的全部遗物分析其文化的主体构成部分是否属于良渚文化。
以此为标准衡量,朔知先生提出良渚文化的分布范围应为“冻到上海,南至钱塘江,西以茅山、天目山为界,北达宁镇地区边缘的长江以南,围绕太湖大致呈三角状”。
在太湖地区目前最早的考古学文化是马家浜文化(距今约7000年),当时生产水平还较低,实行共同生产、共同分配的原始共产主义生活。
后来出现了崧泽文化(距今约6000年),崧泽文化时期随着生产水平的逐渐提高,社会财富开始有了积累,出现了社会产品分配不平等现象,私有制产生,而思想意识上的私有观念也尅是逐渐形成。
到了良渚文化时期(距今约5000年)时,生产力水平进一步提高,社会财富积累明显增多,并集中到少数人手中,说明了当时已经进入了文明社会。
良渚文化后来被马桥文化所代替。
考古学家认为,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是前后相继、一脉相承的三个考古学文化,良渚文化时期的各项成就,都是植根于马家浜文化和崧泽文化的,但良渚文化又有其自身的特点(如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器、玉器更为精致,并出现了刻琢神面形纹的玉器)。
三良渚文化的产生
●良好的生态环境
根据对良渚遗址群中的石前圩、王家庄和巫山等一直的孢粉鉴定,证明良渚文化早起生态环境是良好的,其植被以阔叶落叶林为主,还有常绿阔叶和针叶树种夹杂其间。
草本和蕨类植物繁盛,气候温暖,但当地的气温比现在低,水域不多,适宜史前人们居住、生活,具有从事农耕的优良条件。
正式如此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着良渚先民来此生活。
●进步的技术经验
在良好的气候环境与太湖所带来的较好的灌溉环境下,太湖一带的农业得以繁荣发展。
除了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之外,良渚文化的产生还有赖于日益提高的农业、手工业生产力。
根据考古发现,在马家浜与崧泽文化时期,已经出现了水稻田的耕作,并且出现了石犁。
在进入良渚文化后犁耕得到了推广,出现了面积较大、形制较规整的水稻田。
从耜耕发展到犁耕农业是农业生产的一次跃进,使得农业产量不断增加,不仅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水平,还为手工业的发展创造了物质条件。
当时各类手工业兴起,包括陶器制作、玉器与石器制作、纺
织、装饰品制作等手工业。
手工业的发展改进了生产工具,又促进了农业的生产,二者共同为良渚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
●社会意识
对良渚文化遗址的考古发现,与马家浜与崧泽文化时期墓地集中在平原不同的是,良渚文化时期出现了建筑在高台上的土筑高台墓地。
这表明了随着当时农业和手工业的大发展,社会财富迅速增加,当时社会上有特殊地位的人,利用其已有的地位和权力,多占财富,出现了社会产品分配不平等的现象。
这种不平等加速了贫富分化,打破了以往平均分配社会产品的原则,使原始氏族社会日益松弛并最终解体,并为良渚文化的产生埋下伏笔。
良渚文化时期,形成一套较为成形的礼制,社会也有了较为明显的等级分化,并形成了中心聚集地(城市)。
除此之外,在良渚文化时期部分陶器上发现了刻符,符合严格的文字标准。
一些考古专家认为,陶器上的刻符属于早期的象形文字。
可以说,良渚文化标志着太湖地区进入文明时代。
四良渚文化的发展与特点
●社会生产
良渚文化时期,农业从耜耕向犁耕推进,栽培驯化过的水稻,大大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使得一部分劳动力得以解脱,进入手工业。
在农业社会中,手工业生产直接或间接都是围绕着为农业生产这个中心服务的。
良渚文化时期的陶器、玉石的制作比之前更为精致,反映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同时,在良渚文化时期还出现了编制竹具、纺织蚕丝、漆木器、兽面纹雕刻象牙等技术含量较高的手工作品,表现了当时人们的智慧与创造力。
●建筑
良渚文化时期的建筑主要有人工堆筑的大型土台、房屋建筑、祭祀建筑、高台目的、河埠、水井和防洪堤坝设施等,与崧泽文化时期对比有了比较大的突破。
其中当时的祭坛等祭祀建筑与土筑高台墓地等建筑尤为宏伟,反映了当时人们的信仰与社会的等级分化意识。
值得一提的是,在良渚文化遗址中发现的水井达134口之多,并且还发现了当时建筑的堤坝,反映了当时的工具已经较为先进,以及当时的人已经具备较强的改造自然的意识与能力了。
这种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意识与能力必然有利于良渚文化向更远的地区传播。
●图腾文化
图腾的含义大致是指以有血缘关系的亲属集团,把图腾作为其同一的祖先,奉其为保护神。
在良渚文化中,鸟图腾是比较盛行的,反映在陶器和玉器上,反映了当时的人们对鸟的崇拜。
这种图腾文化其实是亲属观念的表现,共同的图腾信仰,加强了血缘亲属之间的联系,使得其更加团结,也更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管理。
●巫术活动
处于对自然的不了解与敬畏,巫术在原始社会比较盛行。
它成为人们实现丰收的愿望,增强战胜自然力的精神支柱。
良渚文化时期主要信奉太阳神,并有专职的巫与祭坛进行巫术活动。
但应指出的是,当时的巫是具备相关的地理、生物、数理知识的,是极少数人,并指导着人们的生活生产活动。
●丧葬习俗
丧葬习俗是研究良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意识与生产力水平。
前面已经提到过平民与权贵的墓地是不同的,平民的墓地多建于平原,而权贵则多在高台,并且后者规模比前者大得多,不同高台墓地的随葬品也已经具有一套较为成形的礼制,并且从崧泽时期的以石器为主转变为以更为精致的玉器为主。
当时的丧葬习俗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等级制度的初步形成与日益提高的手工业水平。
●饮食文化
饮食文化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人们对自然的征服能力与社会文化。
良渚文化时期的饮食以熟食为主,其原材料逐渐多样、丰富,反映了采摘与种植业的发展;有了简单的炊器和饮食工具,主要木器与陶器为主,当时鼎取代釜成为主要的炊具,反映了蒸熟食物这一方式的普及;在食物贮藏方面,由于太湖一带比较湿润,所以对于多余的植物食物,一般采取晒干后贮藏在陶瓮、陶罐的方式,当时的肉类多为狩猎所得,一时吃不完时,就会把幼兽或受伤较轻的野兽圈养起来,并演变成最初的家畜。
总体而言,在良渚文化时期,太湖一带的社产技术、工具有了明显的突破,因此社会生产力有了较大的提高,已经形成了贫富分化的等级社会。
另外,在当时已经出现了海上交通,在杭州市曾出土过当时的独木船和船桨,说明当时已经有了水上交通,而在渤海湾一带发现了与良渚文化遗址相同的陶釜,则说明当时人们已经具有探索海洋的意识。
五良渚文化的衰亡
关于良渚文化的衰亡原因的探讨,有很多种说法,有人认为后来的马桥文化陶器与良渚文化大不相同,属于外来文化,冲击了良渚文化;有人认为一场洪水或海侵使得当时的人们遭遇灭顶之灾;还有人认为是由于当时祭坛、高台墓地等的非生产性建设剥夺了大量劳动力,而导致社会的衰亡……以下将对三个主要因素进行良渚文化衰亡的原因分析:
●生态环境恶化
根据对浙江余杭良渚文化聚落群的孢粉分析,发现早起时当地的气候温暖,植被良好,适宜生活。
但到中后期时,常绿阔叶树种明显减少,阔叶落叶书中逐渐增多,并且湿生植物逐渐减少,反映了当时气温变低、气候干旱化,使得水稻种植变得困难。
到了后期时,木本植物已经比较稀疏了,陆生草本植物也比较稀少,而环纹藻十分繁盛,反映了当时气候凉而干燥,环境恶劣,不适合农业生产。
在自然气候不断恶化的同时,人类活动的扩张也在加剧环境恶化的趋势。
造成严重破坏的主要包括砍伐树木与建设大型建筑:砍伐树木,导致水土流失,从而加剧水患;而建设大型建筑则需要巨大的土方量与木材,原始森林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同时也加剧了水土流失。
生态环境的恶化动摇了良渚文化发展的物质基础,加剧了良渚文化的衰落。
●统治腐败
良渚文化的统治者为了追求享乐生活,营建高台基址,在上面修筑豪华的、宫殿式的房屋,还要建造土筑高台墓地,并伴以大量的精致随葬品,以显耀其社会地位的高贵。
大量的劳动力被用于这些大型的非生产性建筑的建设与玉器等装饰物的制作中,而没有从事社会生产,致使其社会生产力不断下降,百姓民不聊生,从而社会也走上了衰退的道路。
●中原文明的冲击
由于黄河流域的文明兴起比较早,逐渐成为中华古代文明的中心地区,这对周围地区古代文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并使其受到冲击。
由于中元古代文明社会的社会生产始终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并且其统治阶层比较廉洁(如《尸子》中说的:“人之
云君天下者,瑶台九累,而尧居白屋。
”可见尧生活并不奢侈)。
而与此同时良渚文化积累起来的大量社会财富,却用来进行非生产性的礼仪性的建筑上,加上生态环境恶化严重,使得良渚文化所依赖的物质基础收到了严重摧残。
因此,在中原地区的强大的经济实力和文化压力下,良渚文化是无法抵御的,只能使它加速走向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