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怀瓘对

合集下载

张怀瓘《书断》史论成就管窥

张怀瓘《书断》史论成就管窥

三卷的体例加以转录。宋朱长文编《墨池 州)人,生卒年不详。按元末明初陶宗 作《二王等书录》中所署,其作于“乾元
编》亦全文收录此书。此后,历代的书学 仪《古刻丛钞》所载《唐故宣义郎侍御 三年五月”,即公元760年6月,怀瓘当
文献,亦屡有转录、节录或引用阐发。清 史内供奉知盐铁嘉兴监事张府君墓志铭 卒于此之后,或卒于代宗时期,享年当在
《书断》为行卷,干谒苏晋、王翰两位权 年)、《二王等书录》(成书于公元760 的演进以及书法美的形成与发展,这深刻地
臣[6],是其时张应仍未出仕。从“选材于弃 年)、《玉堂禁经》《六体书论》等作,以 体现出张怀瓘写作此书“芟夷浮议,扬摧古
木,擢臣于翰林”来看,怀瓘或许是以善书 《书断》体量最大,成就也最高。
《书断》之为义也,闻我后之所好,述 己的特点。书中除记载书家的字号、官职和
所著《画断》中的一段话:“集贤校理张怀 古能以方之,不谓其智乎。较前人之尤工, 大致经历外,还记载了其擅长的书体和主要
瓘云……”可知张怀瓘还曾官集贤校理。集 陈清颂以别之,不谓其白乎。体物备象,有 书法成就,并给予一定的评论。这些材料有
作论(包含有关艺术家、艺术作品、创作过
书法品评著作的体例达到完备。《书断》也
《书断》的书法理论成就,主要体现在 程等方面的理论)、习学论等,虽然并不十
按照《书品》的方式将书家分作三个大的等 以下几方面:
分完备、充分,但与前代的理论著述相比,
级,基本保留了品评著作的大致框架,不同
一是《书断》在总结前人有关书法 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与稍早一点的孙过庭
2020/05 No.219
张怀瓘《书断》史论成就管窥
文 _ 张世吉 邵军
中国传媒大学
内容提要:唐代张怀瓘的《书断》是一部具有强烈历史意识的著作,相当于一部书法通史。《书 断》的出现,标志着书画品评体著述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其体例特征和品评事件,体现出书法品 评体理论体系的新高度。张怀瓘在《书断》中从“自然”的理论出发,谈到了与书法有关的一系列 问题,形成了一个体系化的理论认识,在唐代书法理论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关键词:张怀瓘;《书断》;书法理论

从张怀瓘《书估》看古代书法作品的定价方式

从张怀瓘《书估》看古代书法作品的定价方式
在作品质量较高或作者声誉较好的情况下,古代书法作品的价格往往会上涨。相反,如果作品质量较低 或作者声誉一般,价格则可能下跌。
收藏价值与历史意义
01
收藏价值
古代书法作品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因为它们不仅是艺术品,还是历史
文化的载体。一些作品可能还具有传承有序、流传有绪的历史背景,这
些因素都会增加作品的收藏价值。
《书估》对市场价格体系建立的影响
提供定价依据
01
《书估》对古代书法作品进行了系统的分类和评估,为书法作
品的市场定价提供了依据。
促进市场流通
02
《书估》对书法作品的估价有利于作品的流通和交易,促进了
市场的活跃和发展。
推动书法艺术发展
03
《书估》对书法作品的评估和定价,有助于提高书法家的知名
度和地位,进一步推动了书法艺术的发展。
交易方式
古代书法作品的交易多通过私人收藏和文人之间的互相赠予,也有一些通过画廊 、拍卖行等渠道进行交易。交易方式相对简单,但价格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
定价背景与影响因素
艺术价值
书法作品的艺术价值是决定其价格的重要因素。名家的作品往往因其独特的风格和技巧而备受推崇, 价格也相对较高。同时,作品的历史背景、传承关系等因素也会影响其价值。
成熟与繁荣
秦汉时期,小篆和隶书的出现标志着书法艺术的成熟。魏晋 南北朝时期,王羲之、王献之等书法家将书法推向新的高度 ,形成了独特的“魏晋风韵”。唐代更是出现了楷书、行书 、草书等多种书体,书法艺术达到鼎盛。
古代书法作品市场概况
市场需求
古代书法作品在市场上一直受到追捧,尤其是一些名家的作品更是价值连城。随 着文人阶层的兴起,书法作品逐渐成为一种投资和收藏品。

论张怀瓘的书法品评观

论张怀瓘的书法品评观

合理开发与利用, 并在合理 的实施 途径下使得保护
和利用 的 目的得到 升华 。
参 考文 献 :
其结果 会最终 使许 多宝贵 的资 源本 身逐 渐失 去 了原 貌 。因此在有 创意 性发 掘 的 同时 . 要 注重 对 文 化 更 资源发 掘的前 瞻性 和可持 续性 , 不贪 寻一 时的利益 , 急于求 成 。要 意识 到对 区域历史 名人 文化 资源的 利 用, 并非 必须在 文 化 产业 化 的模 式下 展 开 。利用 的
计, 寻找恰 当的切人点 , 是合理保护和利用文化资源
怀瑾就 是一 位举 足轻 重 的 书 法理 论 大 家 , 所 撰 写 其 理 的规 划 , 会取得 意想 不到 的效果 。 定
虽然 表 面看起 来 , 过 上述 形式 的设 想是 无 法 通 将实 际效果显 现 出来 的 , 是 我 们在 利 用某 一 资 源 但 之前 , 应该意识 到 , 对资 源 的保 护其 实从某 种程度 上 去理 解其 意 义 远 远 大 干 利 用 。 因 为 如 果没 有 通 o
学 出版 社 ,19 :9—13 9 49 0.
[] 4 蒋宝德 , 李鑫生. 国地 域文 化 ( . 南 : 中 M]济 山东 美术 出
版 社 ,19 :0 9 7 15—13 1.
[] 5 胡义成. 生态 ・ 能量 ・ 中国地域文化 [ ] 重庆师范大学 J.
学 报 : 会科 学 版 ,0 39 3 :4 社 20 ,( ) 12—18 4.
过实施 保护 而直接 脱 离 实 际 的进 行 开发 , 无异 于 则 涸泽而 渔 , 最终 必 然影 响 到 文化 资源 发 展 的可持 续
行 政 区划衍 生 的结 果 与 现状 , 在 地域 行 政 区划变 是 更后 , 融合 历史文化 名人 资源 , 建设本地 域文 化的重

张怀瓘

张怀瓘

海陵(今江苏泰州)人。

活动于开元(713-714)间,官翰林供奉、右率府兵曹参军。

南宋陈思《书小史》称其善正、行、草书。

对自己书法十分矜恃,自称:“正、行可比虞(世南)、褚(遂良),草欲独步于数百年间。

”手迹无存。

编辑本段张怀瓘书法评论著作张怀瓘的书法评论著作,有《书断》、《证书药石论》、《书估》、《书议》、《玉堂禁经》、《用笔十法》、《书诀》、《六体论》、《文字论》等行于世。

又著《画断》,可惜久已亡佚,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引有部分逸文。

《书断》述十体书源流,评书家三品等第。

《书估》评书之价值贵贱,《书议》评议19位名书家,《文字论》系与友论书,《玉堂禁经》、《用笔十法》、《书诀》、《评书药石论》等皆叙书艺技巧,《画断》评画家三品等第。

《书断》《书断》共上、中、下三卷。

上卷卷首一篇自序,序后列总目,总目后逐一叙述书之十体源流,各系以评赞,终为总论。

中卷和下卷罗列古今书家,从黄帝时苍颉起,迄至唐代卢藏用止,3200多年间共86人,分神、妙、能三品,各列小传,传中附录38人。

卷末有通评一篇。

著作成书年代张怀瓘的几部著作,成书年代先后为:《书断》玄宗开元15年(727年)、《书估》玄宗天宝13年(754年)、《书议》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在唐立国后的110年至141年间。

全唐289年,恰当其中。

书坛局面这期间,书坛是什么状况呢?宇宙万事万物,是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书体变化也一样,百状千态。

至南北朝时期,书坛好比春秋战国,群雄逐鹿,诸子百家蜂起,真、隶、行、草,各极其变。

发展到唐时,君臣上下,竞相钻研此道。

且书体已难有出新斗奇之势,转而更加注重笔法结构的争胜,日益强调法度。

就书体而言,有六体说(秦朝)、八体说(汉许慎)、三十六体说(王憧)、五十六体说(韦绩),更有多至百体说等等。

这复杂纷繁的百家争鸣态势,带来了书体分类学的进步。

张怀瓘在《书断序》中写道:“苍黄者唱首,冥昧者继声,风议浑然,罕详孰是。

张怀瓘书论

张怀瓘书论

张怀瓘唐代书法家、书学理论家。

海陵(今江苏泰州)人。

活动于开元(713-714)间,官翰林供奉、右率府兵曹参军。

南宋陈思《书小史》称其善正、行、草书。

对自己书法十分矜恃,自称:“正、行可比虞(世南)、褚(遂良),草欲独步于数百年间。

”手迹无存。

著有《书议》、《书断》、《书估》、《评书药石论》等,为书学理论重要著作。

张怀瓘作品:张怀瓘的书法评论著作,有《书断》、《证书药石论》、《书估》、《书议》、《玉堂禁经》、《用笔十法》、《书诀》、《六体论》、《文字论》等行于世。

又著《画断》,可惜久已亡佚,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引有部分逸文。

--------------------------------------《书断》述十体书源流,评书家三品等第。

《书估》评书之价值贵贱,《书议》评议19位名书家,《文字论》系与友论书,《玉堂禁经》、《用笔十法》、《书诀》、《评书药石论》等皆叙书艺技巧,《画断》评画家三品等第。

《书断》共上、中、下三卷。

上卷卷首一篇自序,序后列总目,总目后逐一叙述书之十体源流,各系以评赞,终为总论。

中卷和下卷罗列古今书家,从黄帝时苍颉起,迄至唐代卢藏用止,3200多年间共86人,分神、妙、能三品,各列小传,传中附录38人。

卷未有通评一篇。

张怀瓘的几部著作,成书年代先后为:《书断》玄宗开元15年(727年)、《书估》玄宗天宝13年(754年)、《书议》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在唐立国后的110年至141年间。

全唐289年,恰当其中。

这期间,书坛是什么状况呢?宇宙万事万物,是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书体变化也一样,百状千态。

至南北朝时期,书坛好比春秋战国,群雄逐鹿,诸子百家蜂起,真、隶、行、草,各极其变。

发展到唐时,君臣上下,竞相钻研此道。

且书体已难有出新斗奇之势,转而更加注重笔法结构的争胜,日益强调法度。

就书体而言,有六体说(秦朝)、八体说(汉许慎)、三十六体说(王憧)、五十六体说(韦绩),更有多至百体说等等。

《书断》对尺牍的评价

《书断》对尺牍的评价

《书断》对尺牍的评价
《书断》是唐代张怀瓘所撰的书法论著,它对尺牍的评价主要集中在“以人论书”和“以书论人”两个方面。

首先,“以人论书”方面,张怀瓘认为一个人的性格、气质和学养都会影响到他的书法风格。

例如,他赞扬钟繇的书法“天然第一”,这是因为钟繇性格深沉,学养深厚,其书法风格也表现出沉稳、秀逸的特点。

同时,他也批评王献之的书法“夸多斗靡”,因为王献之性格张扬,学养不足,其书法风格也表现出浮躁、粗率的特点。

其次,“以书论人”方面,张怀瓘通过对尺牍的观察和分析,能够了解一个人的性格、气质和修养。

例如,他评价王羲之的尺牍“清风亮节,其情蔼如也”,这是因为王羲之的书法平和自然,表现出他高尚的品德和修养。

同时,他也评价颜真卿的尺牍“刚健充实,其志裕如也”,这是因为颜真卿的书法雄浑有力,表现出他坚定的信念和刚毅的性格。

总的来说,《书断》对尺牍的评价是建立在“以人论书”和“以书论人”两个方面的相互印证之上的。

它认为书法作品不仅能够反映出作者的个性特点,也能够反映出作者的精神风貌和情感状态。

同时,它也强调了书法作品的艺术价值和人文价值,对于我们理解和欣赏书法艺术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张怀瓘书学著作考论

张怀瓘书学著作考论

张怀瓘书学著作考论引言中国书法历史悠久,底蕴深厚。

在这个艺术领域中,张怀瓘的书学著作具有重要的地位。

作为唐代著名的书法家和书学理论家,张怀瓘的著作不仅丰富了书法理论的宝库,而且对后世的书法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张怀瓘的书学著作进行考论,以期深入探讨其内容、特点及价值。

文献综述张怀瓘的书学著作流传下来的主要有《书断》、《书估》、《书议》等。

其中,《书断》是对书法史、书法理论、书法欣赏等方面的全面论述,是张怀瓘最重要的书学著作之一。

《书估》则主要是对当时书法作品的品评和估价,反映了张怀瓘对书法的独到见解。

《书议》则是对一些书法技巧和理论的探讨,对后世影响不大。

内容分析在《书断》中,张怀瓘首先对书法进行了分类,将之分为“神、妙、能、逸”四个等级。

他强调了书法的功用价值和文化内涵,认为书法是文人修养的重要体现。

同时,他还提出了一系列独特的书法理论,如“一波三折”、“以意为先”等,这些理论对后世的书法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书估》中,张怀瓘通过对当时书法作品的品评和估价,展现了他对书法的深刻见解。

他提出了一些有关书法作品价值的观点,如“真不如草”、“草不兼真”等,这些观点对后世的书法鉴赏和评估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特点与价值张怀瓘书学著作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他的著作体系完整,内容全面,涵盖了书法理论、书法实践、书法鉴赏等多个方面;其次,他强调书法的文化内涵和功用价值,将书法与文人修养紧密在一起;最后,他提出了一系列独特的书法理论和观点,这些理论和观点不仅丰富了书法理论宝库,而且对后世的书法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价值方面,张怀瓘的书学著作对后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他的著作成为了后世书法家和学习书法的重要参考书籍,对书法艺术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其次,他的书法理论和观点成为了后世书法家创作的灵感来源和指导思想;最后,他的著作也成为了研究古代书法史和书学思想的重要资料。

书学唐张怀瓘《书断》下

书学唐张怀瓘《书断》下

书学唐张怀瓘《书断》下展开全文张怀瓘《书断》下书家简介张怀瓘海陵(今江苏泰州)人。

活动于开元(713-741)间,官翰林供奉、右率府兵曹参军。

南宋陈思《书小史》称其善正、行、草书。

对自己书法十分矜恃,自称:'正、行可比虞(世南)、褚(遂良),草欲独步于数百年间。

'手迹无存。

○妙品秦胡毋敬,本栎阳狱吏,为太史令,博识古今文字,亦与程邈、李斯省改大篆,著《博学篇》七章,覃思旧章,博采众训。

时赵高为中车府令,善史书,教始皇少子胡亥书及狱律法令,亥私幸之,作《爰历》篇六章。

汉兴,总合为《苍颉篇》。

后汉杜林,字北山,扶风茂陵人,凉州刺史,邺之子,位至司空,尤工古文,过于邺也。

故世言小学由杜公。

尝于西河得漆书《古文尚书》一卷,宝玩不已,每困厄,自以为不能济于乱世,常抱经叹曰:“古文之学,将绝于此。

”初卫宏方造林,未见,则暗然而服。

及会面,林以漆书示宏曰:“常以此道将绝,何意东海卫君复能传之,是道不坠于地矣。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岂虚也哉!”光武建平中卒。

灵帝时,刘陶删定古文、今文《尚书》,号《中文尚书》,以北山本为正。

陶亦工古文,是谓“就有道而正”焉。

卫宏,字次仲,东海人,官至给事中。

修古学,善属文,作《尚书训指》。

师于杜林,后之学者,古文皆祖杜林、卫宏也。

曹喜,字仲则,扶风平陵人,明帝建初中为秘书郎。

篆隶之工,收名天下。

蔡邕云:“扶风曹喜,建初称善。

”卫恒云:“喜善篆,小异于李斯。

”邯郸淳师焉,略究其妙。

韦庭师淳而不及也。

善悬针、垂露之法,后世行之。

仲则小篆、隶书入妙,虽贺彦先沉潜,乃青云之士也。

刘德升,字君嗣,颍川人。

桓灵之时,以造行书擅名。

虽以草创,亦丰妍美,风流婉约,独步当时。

胡昭、钟繇并师其法,世谓钟繇行押书是也。

而胡书体肥,钟书体瘦,亦各有君嗣之美。

师宜官,南阳人。

灵帝好书,征天下工书于鸿都门,至数百人,八分称宜官为最。

大则一字径丈,小乃方寸千言,甚矜其能。

性嗜酒,或时空至酒家,书其壁以售之,观者云集,酤酒多售,则铲去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怀瓘对“取象其势,仿佛其形”,把书法艺术当作自然的机械反映与模仿,用类比象征手法所作的书论颇不以为然,认为是“似知其门,而未知其奥”,“言论不能辨明”,因而根本不具有理论的意义与价值。

他认为,书法艺术乃至语言文学艺术的精魄在于“表现”。

出于物类之表的玄妙之意,伏于杳冥之间的幽深之理,为艺术家所把握、所捕捉、化为各种深意,透过笔墨字形的面目呈现于平面的虚幻空间,不具备一定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因此他说“非有独闻之听,独见之明,不可议无声之音,无形之相”。

颜真卿的真书和二王书法作一比较,不难发现其间的显著区别。

就结构而言,二王书强调“上右”,字形微侧,字形结构变化多端,结体秀丽;颜书则横平竖直、字形方整,结体粗壮。

就运笔而言,二王书灵活多变,讲究遒润、宛转;颜书则强调规范化,以横轻竖重为基本特征,讲究笔笔落到实处,“细筋入骨如秋鹰”。

二王书讲究虚空的表现,章法上讲究虚实相生,“计白当黑”;颜书追求重量感的表现,结字、用笔、布白都力求饱满,“计黑当白”。

欧阳修对书法的认识,一如他的作书态度,追求的都是一种优游自在的情趣,即把书法作为一种赏心乐事而非“夕惕不息”的专门技艺,不再拘拘于“法”——书法艺术语言规则的建立,而推崇轻松自如的挥写,把自娱的目的和创作过程中解衣般礴的心境融合起来。

反映在书论的表述形式上,则是放弃了以骈文四六句组成的大块文章,而采取了以抒发直觉体验为主要特征的小品,文辞的华丽铺张更是让位给质朴简约,与在禅悦之风影响下形成的士大夫们自然、淡泊的人生哲学和生活情趣相一致。

陈绎曾《翰林要诀》
“情喜怒哀乐,各有分数。

喜即气和而字舒,怒则气粗而字险,哀即气郁而字敛,乐则气平而字丽。

情有重轻,则字之敛舒险丽亦有浅深,变化无穷。


“气清和肃壮,奇丽古淡,互有出入者也。

窗明几净,气自然清;笔墨不滞,气自然和;山水仙隐,气自然肃;珍怪豪杰,气自然奇;佳丽园池,气自然丽;造化上古,气自然古;幽贞闲适,气自然淡。

八种交相为用,变化又无穷矣。


“势形不变而势所趋背各有情态。

势者,以一为主,而七面之势倾向之也。


包世臣《艺舟双楫》
“牝牡相得”的意思,据《艺舟双楫·述书上》所记,是黄小仲传包世臣的执笔运笔之道,涉及到藏锋、出锋、假力于副毫等用笔技巧。

黄小仲在提到“牝牡相得”时,又有“始艮终乾”、“始巽终坤”之说,即用“艮”、“乾”、“巽”、“坤”在八卦图中所处的位置,形象说明用其特定的执笔法(“食指须高钩,大指加食指中指之间,便食指如鹅头昂曲者,中指内钩,小指贴名指外拒,如鹅之两掌拨水者”)运笔的方向、线路。

从《艺舟双楫》分析,“始艮终乾”大概指的是运笔时笔管向左移后稍偃,笔锋取劣势,笔毫平铺纸上,四面圆足,其运笔轨迹呈“︹”状,如八卦图中由“艮”至“乾”的线性形式;“始巽终坤”大概
指运笔时仰笔尖锋,锋尖处于八卦中的“巽”位,运笔轨迹呈“︺”状,运笔时锋侧位于字画阴面(上边),阴面只有副毫着墨,相形之下其用笔显得单薄外露。

刘熙载《艺概》
刘熙载提出“观物”与“观我”的双重法则。

“观物”有似怀素之观夏云多奇峰、文与可见蛇斗之类,在他看来,“观物”之目的不在于单纯地“摹仿”、“再现”,而在于“类情”:借物抒情,情寄于物,在他我中发现自我,通过再现达到表现,找出物我之间的“异质同构”。

“观我”也并非各种自我情感、各种欲望的任意宣泄和释放,“观我”的目的是“通德”,要在自我中发现善,表现自我的目的是为了达到善,达到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和谐统一。

“观物”与“观我”的终极目的,都是为了达到人格完善的最高境界,因此艺术的目的、功能不仅存在于作品和艺术创作的过程之中,而且超出自身之外,“如是则书之前后莫非书也”。

《中国书法五千年》(一)
(2010-09-26 12:10:26)
转载▼
分类:书籍摘录
标签:
书法
《中国书法五千年》萧元著东方出版社 2006年7月第1版
崔瑗《草书势》
根据叙述顺序,可以认为“方不中矩,圆不中规”的草书意象,是由“观其法象,俯仰有仪”而来,即从实际的、因果的秩序中抽取出来的。

实际生活中已经没有它的对应物,它是艺术家的创造,是仅为感知而存在的。

《草书势》的极高明之处,在于其不仅指出草书“志在飞移”——表现运动的特征,更重要的是指出了表现的方式——“将奔未驰”。

这是一个包含了丰富的视觉心理内容的提法,这一提法指出了以静态表现动制造运动幻觉的重要造型原则。

《草书势》在指出“一画不可移”,强调了艺术语言的精确性、不可移易性之后,紧接着又提出“几微要妙,临时从宜”的创作主张,直觉地体会到无意识在艺术创作过程中的作用,很好地把握了艺术语言规则的限制和言语运用的自由、传统的继承和艺术家的创新之间的辩证关系。

赵壹的《非草书》
否定的不是草书的实用性和具有实用目的的草书本身,反对的是人们“专用为务”——把草书作为一门专业技术甚至崇高的艺术来追求,这种“专用为务”显然有
背孔门“游于艺”。

《非草书》便是针对这种背道现象“鸣鼓而攻之”的战斗檄文。

蔡邕的《笔赋》
“上刚下柔,乾坤之正也;新故代谢,四时之次也;圆和正直,规矩之极也,玄首黄管,天地之色也。


《书论》
创造性地提出了一些用笔的方法与原则,如“第一须存筋藏锋,灭迹隐端”。

“存筋藏锋”是对蔡邕“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而“灭迹隐端”的思想为后来的董其昌接受并进一步予以发挥,开辟出禅派书法“泯没棱痕”的新境界。

“骨”的内涵除了指用笔的力量,还包含了结字中“力的样式”之美,即通过字体结构所显示出来的各种“张力”的对抗与均衡之美,可见“骨”包含了“骨骼”、“骨架”的意思在内。

古代书论中对“筋”的描述略有不同,古人在论述“筋”的概念时,突出强调的是“相连”二字。

连有明连,有暗连。

作为“果敢之力”的“骨”自然是明连,而作为“含忍之力”的“筋”则主要是表现为暗连,“度者空中打势,飞度笔意也”。

“肉”的概念往往与“骨”对举,在形式上要“润”,要“丰满有致”,要“妍媚”,总之,“肉”是直接诉诸感官之物,因而“肉”在书法中的表现与用毫的深浅、墨色的浓淡尤为相关。

书中既有了“肉”的概念,“肥瘦”之说也就合乎逻辑地产生了。

一般以多肉为肥,多骨为瘦,这是从字体结构的紧与疏、笔画的粗与细、用笔的硬与软多方面综合判断的。

“书法艺术”这一称谓本身,决定了书法艺术的审美价值既内在于汉字的字形结构,又内在于人们的书写习惯或书写定势,它只能由特定的客体而不能由其他客体在经验中具体表现出来。

中国古代的书法家及其书论,也就决不会满足于把直接看到的东西“组织”成一种视觉意象,而要进一步将之与生命的基本特征联系起来。

与生理学或心理学不同,书法的客体不是真正具有生命力的有机体,而只是一种生命象征,这种象征地位是一种人工授予笔认同的结果,即符号化的结果,是种社会契约。

不同职业者的不同“观看”,并不单纯地对同一个知觉对象作出不同的解释的问题,而是要求视觉的“谷物”进入理性“磨盘”上的问题,因此专家和外行人会看到不同的东西,不同的专家从中看到的东西也不相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