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怀瓘论用笔十法
书法藏逆为哪般

书法藏逆为哪般唐张怀瓘曰:“夫书,第一用笔,第二识势,第三裹束,三者兼备,然而为书。
”其所说第一用笔指的即是“藏锋”或“露锋”。
“藏锋以包其气”,藏锋起笔能使笔画深厚圆润;“露锋以纵其神”,露锋能使笔画俊秀生动。
在书法创作中一定要在起笔用笔时做到藏得巧妙,露得恰当,方能使作品气韵生动,放逸舒展。
古人说:“太露锋芒,则意不持重;深藏圭角,则体欠精神。
故与其肉胜,不如骨胜,与其多露,不如多藏。
”晋王羲之《书论》云:“第一须有筋藏锋,灭迹隐端。
”黄宾虹在《书论》中说:“落笔应无往不复,无垂不缩。
往而复,使用笔沉着不浮。
落笔之际应留得住墨,勿使信笔涂鸦,锋要藏、不能露。
既要有天马腾空之劲,又要有老僧补衲之沉静。
”由此而言,藏锋较之露锋更为重要。
所谓藏锋,是指起笔时取逆势而写的用笔方式,是按照笔画前进方向取一个反方向落笔的动作。
亦称“逆锋”。
“露锋”指的是斜落笔或尖落笔,笔锋入纸时,其锋外露。
“有筋藏锋、灭迹隐端”说的即是“逆锋起笔”,取的是逆势,是欲擒故纵的道理。
藏锋用笔的另一特点是增添了书法作品的力度,产生了“力在字中”的艺术审美功效。
力是书法艺术的生命,是衡量书法艺术的标准之一。
有力度的线条能使人们心中唤起力量感,同时达到人们审美心理上的一种满足。
对“力感”的产生有两种观点,一种主张“力感”取决于点画形状,即取决于控制笔锋的笔画形式;另一种则认为取决于书写时人体所具有的力量能否通过臂、腕、指、笔传到线条上,是否“全身力到”。
这两种认识都要求作者要“全身力到”,注重笔锋的运动形式,从而使线条产生力度美。
在黄山谷的《黄州寒食卷》《松风阁》等作品中可看到,其一点一画、一撇一捺,无不利用笔意的弹性取逆势,用笔到处擒纵,笔笔凝练灵动,如舟人执篙,逆水而行。
中国书法艺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藏锋逆势”是技术层面的一项基本功,虽然用笔外露也可表现出锋芒直率之美,但不掌握用笔藏锋这一基本功,就没有势和力的含蓄蕴藉,更谈不上气韵生动。
明代书法欣赏1

明代书法欣赏于谦于谦(1398-1457),字廷益,钱塘(今杭州)人,自幼聪颖过人,青年时代就写下了《石灰吟》:“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著名诗篇。
在三十余年的为官生涯中,清正廉明,兴利除弊,刚正不阿。
明正统十四年(1436年),北方瓦剌人侵犯边关,明英宗驾御亲征,却让太监王振任总指挥,50万明军在土木堡大败,英宗被俘,京师动摇。
瓦剌以“送驾还朝”为名,长驱直入,并侵占京师门户紫荆关。
社稷危机万分。
于谦临危受命为兵部尚书,拥立英宗之弟朱祁钰为帝,统率军民抗敌,瓦剌大败,终于认输献出英宗,取得北京保卫战全胜。
天顺元年(1457)英宗复辟,于谦被诬陷而遭杀害,时年59岁。
七年后始得昭雪,遗体归葬故乡,墓侧建祠堂。
墓与祠在文革中被毁,1982年重修。
于谦善书法,其书静穆高雅,气韵盈沛,遗墨《题公中塔图赞》帖,为普朗和尚题其师所遗公中塔图及赞语。
用笔劲峭有力,畅达清丽,意如行云流水。
此手迹曾经安岐、顾崧等人收藏,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于谦题公中塔图赞于谦《题公中塔图赞》,行书,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文信文信,明洪武初人,号雪山,永嘉人。
工书,楷、行俱佳。
文信野秀轩记文信《野秀轩记》,楷书,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藏。
文信跋赵孟頫《人骑图》,行书,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文信跋燕肃《春山图》,行书,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张宇初张宇初(1359-1410),明代正一派道士,历代天师中最博学者之一。
有道门硕儒之称。
字子旋(音XUAN,别字),别号耆山。
是四十二代天师张正常长子,于明洪武十年(公元1377)嗣教,为第四十三代天师。
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敕受“正一嗣教道合无为阐祖光范大真人”,总领天下道教事。
二月,特召入朝,勉励修节以格神明,诰封其母包氏为清虚冲素妙善玄君,命建斋设醮于(南京)紫金山和神乐观。
庚午年(1390)入觐,降敕重建大上清宫。
著作遗世者有《岘泉集》十二卷(见《道藏》,《四库全书》录为四卷),《道门十规》,《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通义》四卷,及诗文序论等文章,为方内方外之士所敬重。
书法中常用的10种笔法,你学会了几种

书法中常用的10种笔法,你学会了几种书圣王羲之曾在他的《书论》中提到“夫书者,玄妙之技也,若非通达人士,学无及之。
”元代著名书法大家赵孟頫也曾在《兰亭十三跋》中论述过“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的道理。
书法是一项高深玄妙的艺术,从古至今书法大家都非常讲究用笔方法。
今天我们就介绍几种古人留下来的十种常用笔法,最后一种可以帮助学习欧楷的朋友解决钩法的问题。
1.藏锋所谓藏锋,就是指的书写时把毛笔的锋尖藏到点画之中,是一种追求点画浑厚圆润的笔法。
汉蔡邕《笔论》云“藏锋,点画出入之迹,欲左先右,至回左亦耳。
唐徐浩《论书》云“用笔之势,特须藏锋,锋若不藏,字则有病。
”藏锋笔法一般用于篆书,隶书,楷书等书体,历史上著名书法家颜真卿,柳公权等楷书大家善于使用。
2.露锋是指起笔时,毛笔的锋尖露在点画外面。
这是一种强调笔势的笔法。
露锋笔法,起笔时不必在空中做逆入,直接顺势入笔就可以。
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中讲“发笔处便要提得起笔,不使其自偃,乃是千古不传语。
”用笔之难,难在遒劲有力。
以露锋为主的一般是王羲之父子的行草书,楷书等。
楷书用露锋的大家有欧阳询,赵孟頫等人。
3.中锋所谓中锋是“常使笔尖画中行”是也。
中锋乃是用笔之大法,千古不易。
“锥画沙”,“印印泥”,“屋漏痕”等比喻都是针对的中锋用笔。
要想达到中锋用笔的效果,比喻熟练掌握执笔和运腕的技巧。
宋姜夔《续书谱》云“中锋取骨,侧锋取妍。
”清刘熙载《艺概》云“中锋画圆,侧锋画扁。
书用中锋,如师直为壮。
”4.偏锋所谓偏锋是指用笔的时候,笔尖偏在一侧,写出来的点画一边整齐,一边锯齿状。
例如写横的时候比较在笔画上边行走,写竖笔时笔尖在笔画的左边行走。
一般书家认为偏锋是书法的病笔,其实不然,在于怎么使用,使用好了能给作品润色不少。
姜夔《续书谱》说“中锋取骨,偏锋取妍”是也。
5.极与涩所谓“极”指的是速度快,一般用于用于永字八法中的“啄法”,“磔法”,“趯法”。
然而疾不是一般的快速运笔,仍然要起伏行笔。
22种笔法,学会你就赚了!

22种笔法,学会你就赚了!我国的书法文化博大精深,在三千多年的书法文化发展过程中,经过历代书法大家的实践和揣摩,形成了几十种笔法和章法技巧,其中仅笔法一项就达二十多种。
那么,在实际学习过程中,我们应该怎样理解这些笔法?是不是每一个笔法都必须掌握呢?本篇就同大家一起交流一下这方面的问题,欢迎师友同好关注、交流和商讨。
▲ 唐· 怀素《苦笋贴》在说明这些笔法之前,我先将这些搜集到的笔法名称罗列一下,以便大家有一个直观的认识——接笔、过笔、衄笔、挫笔、抢笔、顿笔、蹲笔、驻笔、提笔、按笔、转笔、折笔、翻笔、断笔、揭笔、打笔、战笔、蹙笔、息笔、押笔、结笔、憩笔01接笔所谓接笔,顾名思义就是两笔画相连接的意思,比如一个“单立人”旁,撇画和竖画这两个独立的笔画相接,用的就是接笔笔法。
这个接笔不是一个复杂笔画的两个动作,比如“横折”笔画的横笔和竖笔,这是一个笔画,其中的横竖相接不是这个“接笔”讲述的意思。
接笔,除极少数情况,一般是虚接,或者称为尖接,也就是说,同上一个笔画相接的笔画起笔一般出尖,虚接于其上。
清代书法家蒋和在《书法正宗·接笔法》中说:一尖接“人”;二尖接“冂”;三尖接“支”,即三笔的末锋都是尖接;四尖接“攵”;五尖接“欠”,即五笔在一处,须用五尖。
五种尖接具体字例尖接,是接笔笔法的重要技法。
清代朱和羹在《临池心解》中说:字画承接处,第一要轻捷,不着笔笔墨,如羚羊挂角。
这里,老朱先生用的“羚羊挂角”真是神来之笔,十分形象。
实际上,古人在实际写字时,也不一定都是尖接,这要根据不同的书体而定,比如,写颜体楷书,可能有些接笔处就用到实接。
说到接笔笔法,古人还特别说到了“行”字,称之为“两并遥尖接”。
即,“行”字的右旁,第二画不可用折,又不可紧接,只能以尖笔遥接于左旁。
并遥尖接02 过笔过笔,是行笔笔法之一,在楷书中有,在行草书中更多见。
对于“过”的理解,元朝书法大家陈铎曾在《翰林要决·血法》中有专门论述:过:十分疾过。
书法之用笔技法

书法之用笔技法唐朝著名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张怀瓘在他的著作《玉堂禁经》中谈到了张旭的笔法“九用”,相传为王羲之的秘传笔法,内容如下:一曰顿笔,摧锋骤衄(nǜ)是也,则努法下脚用之。
二曰挫笔,挨锋捷进是也,下三点皆用之。
三曰驭锋,直撞是也;有点连物,则名“暗筑”,“目”、“其”是也。
四曰蹲锋,缓毫蹲节,轻重有准是也,“一”、“乛”是也。
五曰踆(cún)锋,驻笔下衄是也。
夫有趯(多音字,在此处念tì)者,必先踆之。
六曰衄(nǜ)锋,住锋暗挼(ruó)是也,烈火用之。
七曰趯(此处念yuè)锋,紧御涩进,如锥画石。
八曰按锋,囊锋虚阔,章草磔法用之。
九曰揭笔,侧锋平发。
“人”、“天”脚是也,如鸟爪形。
结合它们在起笔、行笔和收笔中的运用,九用可以归类为:起笔三个动作:驭锋、蹲锋、衄(nǜ)锋。
行笔两个动作:趯(yuè)锋、按笔。
收笔三个动作:挫笔、顿笔、揭笔。
最后一个连接动作:踆(cún)锋。
这应该是当时秘传不为人知的核心笔法,如今根据后人总结的基本笔法结合九用,我个人总结了以下笔法作为个人参考:一、用锋法用笔在用锋,首先要明白什么叫“立锋”行笔。
作书是否有“笔力”全看一支笔在你手中能否提得起来,“立”着运使。
清代蒋和说:“(用笔)如善舞竿者,神泛竿头,善用枪者,力在枪尖也。
”笔锋立得起来而不是偃卧平拖,才杀得入纸,才有“涩势”,写出来的线条如铸如刻,凝重,沉着。
古人所谓“锥画沙”,“印印泥”,“屋漏痕”的比喻不外此理。
“如利镂金,长锥界石,仿兹用笔,坐进千里”(唐·张怀瑾)。
明董其昌说:“予学书三十年,悟得书法,而不能实证者,在自起自倒,自收自倒,自处自束处耳”,又说:“发笔处便要提得笔起,不使其自偃,乃是千古不传语。
”这些都是甘苦之言。
“立锋”关健在善于利用笔毫的弹性,因势利导,更关系到功力,功力到时,虽极柔长锋羊毫亦铮铮作弹。
初学者可能开始时体会不到锋端的弹力,锋立不起来,可用薄长如竹蔑一类柔而有弹性之物,做用力压下又竭力撑起的动作,注意力放在尖端上,领会其运动的技巧,再运用到毛笔上,相信不难掌握。
怎么理解书法创作中的“笔墨”?

怎么理解书法创作中的“笔墨”?意大利现代美学家克罗齐在他的《美学》里说,“知识有两种,一种是直觉的,一种是明理的。
”朱光潜先生将“明理的知识”解读为——“就是指知觉与概念。
”朱先生的解读点明了概念的重要性。
概念既是认知的总结,又是再认知的基础。
那么,就中国书法而言,究竟到底什么是书法笔墨呢?中国历代书家文论都是将笔和墨分开的。
笔,是指执笔与运笔的技巧。
诸如执笔、腕法与肘法,直接或间接关乎用笔用墨,关乎书法。
晋卫夫人《笔阵图》云“凡学书字,先学执笔”。
传统所谓“五字执笔法”——擫、押、钩、格、抵——五指执笔,须各尽其力。
执笔方法甚多,若拨镫法、五指法、三指法、两指法、凤眼法、回腕法、平覆法等。
用笔,即运笔,是笔法之关键。
笔法,终归是通过笔画的形态来表现,而笔画的形态,方与圆、尖与钝、重与轻、快与慢、粗与细、薄与厚、藏与露、迟与急、疾与涩、曲与直、虚与实、擒与纵,等等,均属于用笔。
汉蔡邕《九势》有云:“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惟笔软则奇怪生焉。
”“笔软”,并不是指用软毫笔如长锋羊毫,而是指肩、肘腕、指要灵活,一句话,用笔要灵活。
晋卫夫人(铄)《笔阵图》也作了阐释,“三端之妙,莫先于用笔;六艺之奥,莫重于银钩”、“下笔点画波撇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并列出篆法、章草、八分、鹤头、古隶六种用笔之法。
唐代张怀瓘《玉堂禁经》提出“用笔十法”,为偃仰向背、阴阳相应、鳞羽参差、峰峦起伏、真草偏枯、邪真失则、迟涩飞动、射空玲珑、尺寸规度、随字变转。
并引《翰林密论》所谓迟笔、逆笔、涩笔、倒笔、转笔、涡笔、啄笔等十二种“隐笔法”,“用笔生死之法,在于幽隐。
迟笔法在于疾,疾笔法在于迟,逆入平出,取势加攻,诊候调停,便宜寂静。
其于得妙,须在功深,草草求玄,终难得也”。
而墨,指的是研墨和墨的运用。
用墨对绘画至为重要,虽然书法不同于绘画,但是,用墨之法,对于书法也同样是不可或缺的。
用墨之法,通过在纸上显现出的墨迹图像表现出来。
《书断》书籍简介

《书断》书籍简介张怀瓘(生卒年不详),海陵(今江苏泰州)人。
开元间任鄂州司马,官至翰林院供奉。
工书,善真、行、小篆、八分。
著有《书议》、《书估》、《书断》、《文字论》、《六体书论》、《论用笔十法》等。
【书籍简介】《书断》是一部书法品评论著,全书一共有三卷。
该书初作于开元十二年(724年),成于开元十五年(727年)。
所录皆古今书体及书家人名,各述其源流,定其品第记述颇详。
书前总序云:“辄欲芟荑浮议,扬摧古今,拔狐疑之根,解纷孥之结。
考穷乖谬,敢无隐于昔贤;探索幽微,庶不欺于玄匠。
”概述了全书宗旨。
上卷列古文、大篆、籀文、小篆、八分、隶书、章草、行书、飞白、草书等十种书体,分述其所本,各系之以赞,末为总论一篇,对各种书体的起源、特点和发展,以及文字与书法之关系尽行备述,从而,揭示了书法艺术的。
一般规律。
中卷与下卷,各以能书者分神、妙、能“—品”,每品亦各以体分。
共列神品二十五人(除各体重复者,得十二人),妙品九十八人(除各体重复者,得三十九人),能一百零七人(除各体重复者,得三十五人)。
前列姓名,后附传记,传中附录)十八人,所记周详,评论亦公,使人们能知人论世,明其品第,了解其特征和源流。
书家神、妙、能“三品”之目,实由此书所创。
此书包括了书体演变和历代书:作品选评等两大部分,罗列详尽,互相比较,剖析精切,颇多创见,而自成一个完的体系。
同代张彦远《法书要录》全载其文,可见,当时《书断》一书已为世人所重。
宋代书法家朱长文(1039—1098年),字伯原,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仿其体例,著有《续书断》一文,列神品三人,妙品十六人,能品六十六人,附下九人,共九十四人,继续按神、妙、能“三品”之分,评述唐宋时期各等书家之得失,以补《书断》之所缺,亦可引作参考。
【版本】传世有《百川学海》本、《格致丛书》本和《说郛》本等,流传较广的是上海书画出版社《历代书法论文选》本。
历代书法论著一览

历代书法论著一览所收各论著以历史朝代为序, 同朝代的大致按作者生活时代先后排列, 但南北朝以各国为序, 1949年以后的按出版先后排列。
所收的论著中有的书名有疑问或是作者伪托的, 因在长期流传中已成陈说, 则袭其旧。
所收论著不分原书单刻丛刻,尽可能注明版本,并注出刊行朝代或年份, 以便读者查询文本内容。
秦汉《用笔论》一篇,书论,旧题秦·李斯著。
文见宋·朱长文《墨池篇》、《玉函山房辑佚书续编》经编小学类。
《草书势》一篇,书论,又名《草势》,汉·崔瑗著。
文见《晋书·卫恒传》、唐·张怀瓘《书断》、唐·徐坚《初学记》。
《篆势》一篇,书论,汉·蔡邕著。
文见《晋书·卫恒传》、唐·欧阳询《艺文类聚》、唐·徐坚《初学记》、唐《太平御览》。
《笔论》一篇, 书论, 汉·蔡邕著。
文见宋·陈思《书苑菁华》、清《四库全书·子部艺术类》清·钱曾《述古丛钞》、《藏修堂丛书》、《艺术丛书》、《芋园丛书》、上海书画出版社《历代书法论文选》。
《九势》一篇,书论,又名《九势八字诀》,汉·蔡邕著。
文见宋·陈思《书苑菁华》,清·孙岳颁等《佩文斋书画谱》、上海书画出版社《历代书法论文选》。
《非草书》一篇,书论,汉·赵壹著。
文见唐·张彦远《法书要录》、唐《太平御览》、宋·陈思《书苑菁华》、宋·朱长文《墨池编》、上海书画出版社《历代书法论文选》。
魏晋南北朝《飞白赞》一篇,书论,又作《飞白书势铭》,三国·魏·刘劭著。
文见宋·陈思《书苑菁华》、唐·张怀瓘《书断》。
《隶书体》一篇,书评,晋·成公绥著。
文见宋·陈思《书苑菁华》、明《成公子安集》、《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上海书画出版社《历代书法论文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怀瓘论用笔十法
偃仰向背阴阳相应鳞羽参差峰峦起伏真草偏枯邪真失则迟涩飞动射空玲珑尺寸规度随字变转
偃仰向背谓两字并为一字,须求点画上下偃仰离合之势。
阴阳相应谓阴为内,阳为外,敛心为阴,展笔为阳,须左右相应。
鳞羽参差谓点画编次无使齐平,如鳞羽参差之状。
峰峦起伏谓起笔蹙衄,如峰峦之状,杀笔亦须存结。
真草偏枯谓两字成三字,不得真草合成一字,渭之偏枯,须求映带,字势雄媚。
邪真失则谓落笔结字分寸点画之法,须依位次。
迟涩飞动谓勒锋磔笔,字须飞动,无凝滞之势,是得法。
射空玲珑谓烟感识字,行草用笔,不依前后。
尺寸规度谓不可长有余而短不足,须引笔至尽处,则字有凝重之态。
随字变转谓如《兰亭》“嵗”字一笔,作垂露;其上“年”
字则变悬针,又其间一十八个“之”字,各别有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