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溪笔谈》续笔谈十一篇原文及译文

合集下载

梦溪笔谈原文及注释

梦溪笔谈原文及注释

梦溪笔谈原文及注释梦溪笔谈原文及注释内容简介:在我国北宋时代,有一位非常博学多才、成就显著的科学家,他就是沈括——我国历史上最卓越的科学家之一。

他精通天文、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理学、农学和医学;他还是卓越的工程师、出色的军事家、外交家和政治家。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原文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

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

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

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

翻译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生了子方虫,正要危害秋田里的庄稼。

忽然有一种昆虫产生了,样子像泥土里的狗蝎,嘴上长有钳,成千上万,都隐蔽在土里;它们遇上子方虫,就用嘴上的钳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

十天后,子方虫全被杀尽,年成因此而获得大丰收。

这种虫过去曾经有过,当地的人称它为傍不肯。

出处在我国北宋时代,有一位非常博学多才、成就显著的科学家,他就是沈括——我国历史上最卓越的科学家之一。

他精通天文、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理学、农学和医学;他还是卓越的工程师、出色的军事家、外交家和政治家;同时,他博学善文,对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等无所不精。

他晚年所著的《梦溪笔谈》详细记载了劳动人民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卓越贡献和他自己的研究成果,反映了我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自然科学达到的辉煌成就。

《梦溪笔谈》不仅是我国古代的学术宝库,而且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有重要的地位。

被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

作者沈括(公元1031-1095年),字存中,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北宋科学家、政治家。

仁宗嘉佑八年(1063年)进士。

神宗时参与王安石变法运动。

熙宁五年(1072年)提举司天监,次年赴两浙考察水利、差役。

熙宁八年出使辽国,驳斥辽的争地要求。

次年任翰林学士,权三司使,整顿陕西盐政。

后知延州(今陕西延安),加强对西夏的防御。

元丰五年(1082年)以宋军于永乐城之战中为西夏所败,连累被贬。

梦溪笔谈翻译及原文

梦溪笔谈翻译及原文

梦溪笔谈翻译及原文《梦溪笔谈》是唐代文学大师沈括所写的一部长篇散文,书中内容丰富,时空跨度大,语言华丽,思想深邃,不仅是一部文化、学术、思想领域中的珍品,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如今,《梦溪笔谈》被广泛传播和应用,成为翻译界重要的翻译文本之一。

在翻译这一领域中,《梦溪笔谈》的翻译及原文的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将探讨《梦溪笔谈》翻译及原文的问题。

一、《梦溪笔谈》的译文《梦溪笔谈》是一部充满智慧、奇闻轶事的作品,翻译过程中需要注意保留原文的文化内涵和精神,这既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挑战。

中国的翻译界历来有"信达雅"的翻译理念,译者应该秉持这种思想,力求在保留原著的基础上将其传达给读者。

下面将针对几个翻译中常见的问题进一步分析。

1、直译过度在翻译中,有些译者会过于直译而忽视原著的内涵和文化背景,导致翻译结果过于生硬或不合适。

比如,有译者将“茕茕孑立”翻译为“只身独立”,虽然这个译词用的比较传神,但缺乏原著的深层含义,不利于译文的传播和阅读。

因此,翻译时应该注意审慎,不宜仅凭语言的表面理解,而要多加思考和参考其他相关文献,尤其是语言的文化背景和内涵。

2、文化差异《梦溪笔谈》是一部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的作品,而文化差异是翻译时必须面对的难题之一。

由于中英两种语言所代表的文化已经有了很大的差异,因此在翻译时应该充分考虑到这个问题。

比如,"孝"、"义"、"仁"等中文词汇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虽然可以用英文来表述,但是它们所代表的内涵却很容易被忽略或误解。

因此,译者在翻译时应该尽量保留原文的文化特征和内涵,尤其是对于那些文化难题,应该多加解释和说明。

3、用词精准文学翻译中,选择合适的词汇是关键的环节,这关系到翻译质量和效果。

《梦溪笔谈》是一部既有文学性又有哲学特点的文学作品,因此在译文中选择合适的词汇显得尤为重要。

在选择词汇时,需要注意上下文的语义和情感层次,最好选择尽可能接近原文的词汇,并运用适当的修辞手法,以保持原文风格和意境。

『经典古文』《梦溪笔谈》全文翻译目录

『经典古文』《梦溪笔谈》全文翻译目录

『经典古文』《梦溪笔谈》全文翻译目录《梦溪笔谈》全文翻译目录:
1.卷一故事一9.卷八象数二17.卷十六艺文三25.卷二十四杂志一
2.卷二故事二10.卷九人事一18.卷十七书画26.卷二十五杂志二
3.卷三辨证一11.卷十人事二19.卷十八技艺27.卷二十六药议
4.卷四辨证二12.卷十一官政一20.卷十九器用28.卷二十六补笔谈卷一
5.卷五乐律一13.卷十二官政二21.卷二十神奇29.卷二十六补笔谈卷二
6.六卷六乐律二14.卷十三权智22.卷二十一异事
(异疾附)
30.卷二十六补笔
谈卷三
7.卷七象数一15.卷十四艺文一23.卷二十二谬误
(谲诈附)
31.卷二十六续笔

8.卷七极星测量16.卷十五艺文二24.卷二十三讥谑。

梦溪笔谈翻译及原文

梦溪笔谈翻译及原文

梦溪笔谈翻译及原文《梦溪笔谈》,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沈括(1031—1095)撰,是一部涉及古代中国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及社会历史现象的综合性笔记体著作。

该书在国际亦受重视,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评价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梦溪笔谈部分翻译及原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梦溪笔谈翻译及原文卷一故事一1.学士院轶事原文:学士院玉堂,太宗皇帝曾亲幸,至今唯学士上日许正坐,他日皆不敢独坐。

故事:堂中设视草台,每草制,则具衣冠据台而坐。

今不复如此,但存空台而已。

玉堂东,承旨阁子窗格上有火燃处,太宗尝夜幸玉堂,苏易简为学士,已寝,遽起,无烛具衣冠,宫嫔自c引烛入照之,至今不欲更易,以为玉堂一盛事。

译文:学士院玉堂,因为宋太宗曾经驾临过,所以直到现在,只有翰林学士每月初一才允许正坐其中,其他日子都不敢擅自乱坐。

过去的规矩,是在堂中设立视草台,每当草拟诏书时,学士就穿戴齐整坐到台上。

现在不这样做了,仅仅留下座空台而已。

玉堂东边,承旨阁子的窗格上有火烧过的痕迹。

原来宋太宗曾在夜间驾临玉堂,那时苏易简是学士,已经睡下了又匆忙起来,没有烛火照着穿衣戴帽,侍从的宫女便从窗格间伸进烛火照明。

到现在也不打算更换烧过的窗格,以便把它留作玉堂的一段佳话。

2.胡服原文:中国衣冠,自北齐以来,乃全用胡服。

窄袖绯绿,短衣,长靿靴,有蹀躞带,皆胡服也。

窄袖利于驰射,短衣长靿,皆便于涉草。

胡人乐茂草,常寝处其间,予使北时皆见之,虽王庭亦在深荐中。

予至胡庭日,新雨过,涉草,衣袴皆濡唯胡人都无所沾。

带衣所垂蹀躞,盖欲以佩带弓剑、巾分(这两个合起来是一个字)帨、算囊、刀砺之类。

自后虽去蹀躞,而犹存其环,环所以衔蹀躞,如马之秋根,即今之带銙也。

天子必以十三环为节,唐武德、贞观时犹尔。

开元之后,虽人旧俗,而稍褒博矣。

然带钩尚穿带本为孔,本朝加顺折,茂人文也。

译文:中原地区的衣冠服饰,自从北齐以来,就全部采用了胡人的服装。

窄衣袖、长筒皮靴,有蹀躞皮带,这些都是胡人的装束。

《梦溪笔谈》

《梦溪笔谈》

【注释】
①学士院玉堂:宋代学士院全称翰林学士院,学士亦称翰林学士,但为独立机构,不隶属翰林院,且实际地位远高于翰林院。掌起草制、诰、诏、令等朝廷文件。宋人仍沿唐俗,称学士院正厅为玉堂,宋太宗曾赐其匾额,题为“玉堂之署”。
②亲幸:亲临,亲至。古人称皇帝至某处专用“幸”字。
③上日:指上任之日。
④有事:指祭祀。
⑤《郊式》:指宋神宗熙宁初年沈括等奉敕编修的《南郊式》。原书详考礼制沿革,重定南郊大礼仪式及一应事务程序,总为一百一十卷。因当时王安石以宰执总领其事,故《宋史·艺文志》著录为王安石撰。
⑥预:参与。
⑦盖:承接连词,表示推论缘由。
⑧太清宫:唐代在京师建立的祭祀老子的庙观。唐王朝李氏自称为老子的后裔,高宗时追尊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玄宗时命各地普建玄元皇帝庙,在京师者称为“玄元宫”,后改名为“太清宫”。
唐代供奉官
【原文】
东西头供奉官,本①唐从官之名。自永徽②以后,人主③多居大明宫,别置从官,谓之“东头供奉官”。西内④具员不废,则谓之“西头供奉官”。
【注释】
①本:本来,原本。
②永徽:唐高宗年号。
③人主:即皇上。
④西内:西边大内,正式的皇宫。
【译文】
东、西头供奉官,原本是唐代从官的名号。自永徽年间以后,皇上常居住在大明宫,在大明宫另外设置从官,称为“东头供奉官”。而西边大内的原有从官也不废除,称为ຫໍສະໝຸດ 西头供奉官”。 【注释】
①初命:新任命。宣召:此指传旨召入使就职。皇帝派人传达谕旨叫“宣”。《宋史·职官志二》:“凡初命为学士,皆遣使就第宣诏旨,召入院。”
②复门:夹门,旁门。
③北扉:北门。此用作动词,指开北门。
④浴堂:唐代皇宫中院、殿名。为皇帝住处之一,皇帝常于此召见学士。

梦溪笔谈全文与翻译

梦溪笔谈全文与翻译

梦溪笔谈全文与翻译梦溪笔谈简介梦溪笔谈是明代文人沈括所编撰的一部笔记类著作,共有3卷,包括了他平日的随笔及读书心得。

这部书于1088年完成,是沈括晚年的心血结晶。

梦溪笔谈内容广泛,内容涉及哲学、历史、医学、地理、天文等多个领域。

本文将对梦溪笔谈的主要内容进行全文翻译。

第一卷:随笔杂谈梦溪笔谈之一作者的随笔体验梦溪笔谈第一卷主要由随笔杂谈组成。

作者在这一部分中记录了他的生活琐事以及与他人的交流和思考。

他分享了自己对世界的观察和体验,包括对自然景观、人物特征和社会现象的感悟。

梦溪笔谈之二闲谈章法及随笔写作技巧这一章节主要探讨了随笔写作的技巧和章法。

作者分享了他自己的写作经验,教授了一些写作技巧,如如何选取主题、组织思路和表达观点。

他还讨论了如何运用随笔写作方式来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观察力。

人物评析与风俗深入这一章节主要关注人物评析和社会风俗。

作者通过评析历史上的众多人物,分析了他们的性格特点和行为举止,从中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多样性。

此外,作者还对明代的社会风俗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破解了一些古代社会的谜团。

梦溪笔谈之四随笔谈历史与思想价值这一章节主要讨论了历史和思想的重要性。

作者认为历史是一面镜子,可以让人们反思过去的教训和经验。

他还探讨了各种思想流派的发展和影响,指出思想对社会进步的重要性。

作者通过随笔的方式将历史和思想相结合,向读者展示了深刻的思考和洞察力。

第二卷:读书笔记梦溪笔谈之五读书笔记的价值与方法第二卷主要是作者的读书笔记。

他记录了自己在各个领域的阅读经验和体会。

这一部分以人文社科类书籍为主,包括文学、哲学、历史、政治等方面的书籍。

作者在读书笔记中强调了读书的重要性,并分享了自己的读书方法和心得体会。

梦溪笔谈之六读书笔记之文学与诗词赏析这部分主要涉及文学和诗词的赏析。

作者通过读书笔记的方式,记录了自己对文学作品和诗词的理解和感悟。

他对古代文学名著进行了评析,并分析了其中的文学艺术特点和意义。

梦溪笔谈翻译及原文沈括

梦溪笔谈翻译及原文沈括

梦溪笔谈沈括翻译及原文梦溪笔谈沈括翻译及原文如下:【原文】宝元中,党项犯塞,时新募万胜军,未习战阵,遇寇多北①。

狄青为将,一日尽取万胜旗付虎翼军②,使之出战。

虏望其旗,易③之,全军径趋,为虎翼所破,殆无遗类④。

又青在泾原,尝以寡当众,度必以奇胜。

预⑤戒军中,尽舍弓弩,皆执短兵器。

令军中:闻钲⑥一声则止;再声则严阵而阳却⑦;钲声止则大呼而突之。

士卒皆如其教。

才遇敌,未接战,遽⑧声钲,士卒皆止;再声,皆却。

虏人大笑,相谓曰:“孰谓狄天使勇?”时虏人谓青为“天使”。

钲声止,忽前突之,虏兵大乱,相蹂践死者,不可胜计也。

【翻译】宝元年间,党项常常侵犯边境。

当时刚刚招募的"万胜军",还没有经过作战阵法的演习,与敌人作战经常败北。

狄青当了将领,有一天,把万胜军的旗帜全部交给虎翼军,让他们出战迎敌。

敌人望见这些旗帜,认为容易对付,全军径直冲过来,结果被虎翼军打败,兵士大概所剩无几了。

另一次,狄青在泾原带兵,曾经要以少数兵力抵挡人数众多的敌人,思虑到必须用计谋才能取胜。

事先告诫全军都放下弓箭,一律使用短兵器,传令全军,听到一声钲响就停止前进,听到第二声就严整阵容假装撤退,钲声一停,就高喊着冲向敌人。

士兵们都像他要求的那样上阵。

刚一遇敌人,还没有接火,钲声立刻响了起来,士兵们都停止前进;第二次钲声响起,又都撤退。

敌人大笑,互相说:"谁说狄青是天使神勇?"当时敌人称狄青为"天使"。

钲声突然停止,士兵们一下子冲向敌人,敌兵阵脚大乱,互相踩踏致死的不计其数。

《梦溪笔谈》异事异疾附原文及译文

《梦溪笔谈》异事异疾附原文及译文

《梦溪笔谈》异事异疾附原文及译文异事异疾附作者:沈括世传虹能入溪涧饮水,信然。

熙宁中,余使契丹,至其极北黑水境永安山下卓帐。

是时新雨霁,见虹下帐前涧中。

余与同职扣涧观之,虹两头皆笄涧中。

使人过涧,隔虹对立,相去数丈,中间如隔绡穀。

自西望东则见;盖夕虹也。

立涧之东西望,则为日所铄,都无所睹。

久之稍稍正东,逾山而去。

次日行一程,又復见之。

孙彦先云:“虹,雨中日影也,日照雨即有之。

”皇祐中,苏州民家一夜有人以白垩书其墙壁,悉似“在”字,字稍异。

一夕之间,数万家无一遗者;至于卧内深隐之处,户牖间无不到者。

莫知其然,后亦无他异。

延州天山之巅,有奉国佛寺,寺庭中有一墓,世传尸毗王之墓也。

尸毗王出于佛书《大智论》,言尝割身肉以饲饿鹰,至割肉尽。

今天山之下有濯筋河,其县为肤施县。

详“肤施”之义,亦与尸毗王说相符。

按《汉书》,肤施县乃秦县名,此时尚未有佛书,疑后人傅会县名为说。

虽有唐人一碑,已漫灭断折不可读。

庆历中,施昌言镇鄜、延,乃坏奉国寺为仓,发尸毗墓,得千余秤炭,其棺椁皆朽,有枯骸尚完,胫骨长二尺余,颅骨大如斗。

并得玉环玦七十余件,玉冲牙长仅盈尺,皆为在位者所取;金银之物,即入于役夫。

争取珍宝,遗骸多为拉碎,但伫一小函中埋之。

东上阁门使夏元象,时为兵马都监,亲董是役,为余言之甚详。

至今天山仓侧,昏后独行者往往与鬼神遇,郡人甚畏之。

余于谯亳得一古镜,以手循之,当其中心,则摘然如灼龟之声。

人或曰:“此夹镜也。

”然夹不可铸,须两重合之。

此镜甚薄,略无焊迹,恐非可合也。

变使焊之,则其声当铣塞;今扣之,其声泠然纤远。

既因抑按而响,刚铜当破,柔铜不能如此澄莹洞彻。

历访镜工,皆罔然不测。

世传湖、湘间因震雷,有鬼神书“谢仙火”三字于木柱上,其字入木如刻,倒书之。

此说甚著。

近歳秀州华亭县,亦因雷震,有字在天王寺屋柱上,亦倒书,云:“高洞杨雅一十六人火令章。

”凡十一字,内“令章”两字特奇劲,似唐人书体,至今尚在,颇与“谢仙火”事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梦溪笔谈》续笔谈十一篇原文及译文
续笔谈十一篇
作者:沈括
鲁肃简公劲正不狥,爱憎出于天性,素与曹襄悼不协。

天圣中,因议茶法,曹力挤肃简,因得罪去;赖上察其情,寝前命,止从罚俸。

独三司使李谘夺职,谪洪州。

及肃简病,有人密报肃简,但云“今
日有佳事。

”鲁闻之,顾婿张之曰:“此必曹利用去也。

”试往
侦之,果襄悼谪随州。

肃简曰:“得上殿乎?”张曰:“已差人押出
门矣。

”鲁大惊曰:“诸公误也,利用何罪至此?进退大臣,岂宜如
此之遽?利用在枢密院,尽忠于朝廷。

但素不学问,倔强不识好恶耳,此外无大过也。

”嗟惋久之,遽觉气塞。

急召医视之,曰:“此必
有大不如意事动其气,脉已绝,不可復治。

”是夕,肃简薨。

李谘
在洪州,闻肃简薨,有诗曰:“空令抱恨归黄壤,不见崇山谪去时。

”盖未知肃简临终之言也。

太祖皇帝常问赵普曰:“天下何物最大?”普熟思未答间,再问
如前,普对曰:“道理最大。

”上屡称善。

杜甫诗有“家家养乌鬼,顿顿食黄鱼”之句,近世注杜甫诗,引《夔州图经》称:“峡中人谓鸬鹚为乌鬼。

”蜀人临水居者,皆养
鸬鹚,系绳其颈,使之捕鱼,得鱼则倒提出之,至今如此。

又尝有
近侍奉使过夔、陕,见居人相率十百为曹,设牲酒于田间,众操兵仗,群噪而祭,谓之养鬼。

养读去声。

言乌蛮战殇,多与人为厉,
每歳以此禳之;又疑此所谓养乌鬼者。

寇忠愍拜相白麻,杨大年之词,其间四句曰:“能断大事,不拘小节。

有干将之器,不露锋芒;怀照物之明,而能包纳。

”寇得之甚喜,曰:“正得我胸中事。

”例外别赠白金百两。

陶渊明《杂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往时校定《文选》,改作“悠然望南山”,似未允当。

若作“望南山”,则上下
句意全不相属,遂非佳作。

狄侍郎棐之子遵度,有清节美才。

年二十余,忽梦为诗,其两句曰:“夜卧北斗寒挂枕,木落霜拱雁连天”。

虽佳句,有丘墓间意,不数月卒。

高邮士人朱适,余舅氏之婿也。

纳妇之夕,梦为诗两句曰:“烧残红烛客未起,歌断一声尘绕梁。

”不逾月而卒。

皆不祥
之梦,然诗句清丽,皆为人所传。

成都府知录,虽京官,例皆庭参。

苏明允常言:张忠定知成都府日,有一生,忘其姓名,为京寺丞知录事参军,有司责其庭趋,生
坚不可。

忠定怒曰:“唯致仕即可免。

”生遂投牒乞致仕,自袖牒
立庭中。

仍献一诗辞忠定,其间两句曰:“秋光都似宦情薄,山色
不如归意浓。

”忠定大称赏,自降阶执生手曰:“部内有诗人如此
而不知,咏罪人也。

”遂与之升阶置酒,欢语终日,还其牒,礼为
上客。

王元之知黄州日,有两虎入郡城夜斗,一虎死,食其半。

又群鸡夜鸣,司天占之曰:“长吏灾”。

时元之已病,未几移刺蕲州,到
任谢上表两联曰:“宣室鬼神之问,绝望生还;茂陵封禅之书,付之
身后。

”上闻之愕然,顾近侍曰:“禹偁安否?何以为此语?”不逾月,元之果卒,年四十八。

遗表曰:“岂知游岱之魂,遂协生桑之梦。


元祐六年,高丽使人入贡,上元节于阙前赐酒,皆赋《观灯》诗,时有佳句。

进奉副使魏继延句有“千仞彩山擎日起,一声天乐漏云来。

”主薄朴景绰句有“胜事年年传习久,盛观今属远方宾。


欧阳文忠有《奉使回寄刘原甫》诗云:“老我倦鞍马,谁能事吟嘲?”王荆公《赠弟和甫》诗云:“老我衔主恩,结草以为期。

”言“老我”则语有情,上下句皆有惜老之意。

若作“我老”,与“老我”虽同,而语无情,诗意遂颓惰。

此文章佳语,独可心喻。

韩退之诗句有“断送一生唯有酒”,又曰“破除万事无过酒。

”王荆公戏改此两句为一字题四句曰:“酒,酒,破除万事无过,断送一生唯有。

”不损一字,而意韵如自为之。

鲁肃简公为人刚正,行事不循从个人爱憎,这是出于他的天性。

他一向与曹襄悼不合,天圣中曾因讨论茶法,曹极力排挤肃简,因此导致肃简得罪被罢职;不过随后赖皇上察觉到真实情况,又撤销了先前的罢官令,仅给了他扣罚俸禄的处分,只有三司使李谘被削去贴职,贬到了洪州。

等到肃简公病重时,有人给他传递宫中密报,但只是说“今天有好事”。

鲁听到消息后,回头对女婿张昷之说:“这一定是指曹利用要丢官了。

”张昷之试着去打听,果然时曹利用谪官随州。

肃简说:“皇上召见他了吗?”张说:“已经派人把他押出国门(京城门)了。

”鲁闻听大惊,说:“这事几个主事大臣办得不对。

利用的罪过怎么能到这地步?贬斥大臣,哪儿该这么仓促!利用在枢密院,还是尽忠于朝廷的,只是他向来不学无术,倔强得很,有时不识好歹,此外并无大过错。

”他嗟叹了好一阵子,突然觉得闷得慌。

家人急忙请医生来看,医生说:“这一定是有大不如意的事让他动气了,现在气脉已断绝,没法再治。

”当天晚上,肃简谢世。

李谘在洪州,听到肃简去世的消息,曾写诗曰:“空令抱恨归黄壤,不见崇山谪去时。

”他大概还不知道肃简公临终所说的话。

杜甫诗有“家家养乌鬼,顿顿食黄鱼”的句子,近年世人注释杜甫诗,引《夔州图经》说:“峡州一带叫鸬鹚为‘乌鬼’。

蜀人临水居住的,都养鸬鹚,用绳系住它的脖颈,让它捕鱼,在它捕到鱼后,就把它倒提起来,使它把鱼吐出,至今还是这样。

”然而又曾有皇上的贴身侍从奉命办差,路过夔州、峡州一带,见当地居民相互跟随,以几十人或上百人为一群,备置牺牲和酒食于田间,众人操着兵器,集体鼓噪而举行祭祀活动,称之为“养鬼”。

所谓“养鬼”,意思是乌蛮战死的人多,这些死者会变成厉鬼害人,所以每年都举行这种活动来禳除灾害。

我因此又怀疑这种活动就是所谓的“养乌鬼”。

韩退之(愈)的诗句有“断送一生唯有酒”,又有“破除万事无过酒”。

王荆公(安石)戏为改作,将两句诗合成“一字题”的形式,
变为四句,说:“酒,酒,破除万事无过,断送一生唯有。

”没有减少一个字,而寓意和韵味都像是自己创作出来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