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吸附法去除重金属离子的研究进展
微生物对水环境中重金属的去除与修复

微生物对水环境中重金属的去除与修复重金属污染是当前严重影响水环境质量的问题之一,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都造成了严重威胁。
微生物作为一种天然生物,具备独特的能力来去除和修复水环境中的重金属污染。
本文将介绍微生物在水环境中对重金属的去除和修复的机制、应用以及相关研究进展。
一、微生物去除重金属的机制微生物去除重金属污染的机制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吸附、生物还原、沉淀沉积等。
其中,微生物对重金属的吸附是最为常见和广泛应用的方法之一。
微生物菌体表面的负电荷使其能够吸附和结合金属离子,从而将其从水环境中去除。
此外,一些微生物还能通过生物还原机制将重金属氧化态还原为较为稳定的金属离子,从而达到去除的目的。
另外,一些微生物还能通过形成沉积物的方式将重金属固定在表面,进而达到去除的效果。
二、微生物修复重金属污染的机制在水环境中,微生物不仅可以去除重金属污染,还可以通过一系列的生物转化过程进行修复。
微生物酶系统具备还原重金属离子和产生金属硫化物的能力,可将重金属离子还原为相对无毒的金属硫化物。
此外,微生物还能利用自身代谢特性,将重金属形成化学稳定的络合物,降低其毒性。
另外,微生物通过代谢作用还可以将重金属离子进行转化和迁移,促进重金属污染的修复。
三、微生物修复重金属污染的应用微生物修复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水环境中的重金属污染治理中。
具体应用包括生物吸附技术、微生物沉淀沉积技术、微生物还原技术等。
生物吸附技术利用微生物菌体表面负电荷的特性,通过生物吸附材料将重金属离子吸附、富集和固定。
微生物沉淀沉积技术则利用微生物合成的沉淀物质,将重金属转化为不溶于水的沉淀物质,并通过沉积作用将其从水环境中去除。
微生物还原技术则通过微生物代谢产生的还原物质将重金属氧化态还原为稳定的金属离子。
四、微生物去除与修复重金属的研究进展随着环境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微生物在重金属去除与修复方面的应用和研究不断取得新的突破。
一些新型微生物菌株的发现和利用,以及新的微生物修复技术的研究,为重金属污染的治理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微生物吸附重金属离子机理研究进展

微生物吸附重金属离子机理研究进展作者:刘磊宋文成来源:《安徽农业科学》2018年第05期摘要综述了微生物吸附重金属离子的作用机理,包括胞外沉淀作用、菌体表面吸附与络合效应、静电结合作用、离子交换型吸附、氧化还原、微沉积作用、胞内累积效应。
关键词微生物吸附;金属离子;吸附机理中图分类号X1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8)05-0015-03AbstractThe mechanism of microbial adsorption of heavy metal ions was reviewed, including extracellular precipitation, surface adsorption and complexation, electrostatic binding, ion exchange adsorption, redox, micro deposition and intracellular accumulation.Key wordsMicrobial adsorption;Metal ions;The adsorption mechanism生物吸附被定义为在溶液中利用生物材料,使大量重金属离子被富集,从而去除金属、混合物及微粒物质的方法[1-2]。
重金属污染已经构成最严重的环境污染之一,各种工业(如采矿、冶炼金属、电镀、化学农药的使用等)产生的废弃物中大量重金属被排放到环境中,对人体健康、生态环境构成很大威胁[3-4]。
从溶液中去除重金属离子的方法很多,主要有物理、化学及生物方法,常规方法如化学沉淀、膜过滤、离子交换及电化学等,如果溶液中金属离子浓度过低,化学沉淀在去除金属离子时,需要消耗大量化学试剂,因此重金属离子在低浓度时,化学沉淀的方法不适用。
近些年,利用微生物菌体作为吸附剂对金属离子进行吸附,引起了广泛关注,对真菌、酵母菌及细菌进行筛选分离、富集培养,然后利用其吸附作用去除废水中重金属离子。
污染土壤中重金属吸附方法国内外研究进展

污染土壤中重金属吸附方法国内外研究进展摘要: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废气、废水排放导致重金属污染尤为严重。
多种吸附方法可有效地吸附重金属,减少对环境危害,具有经济、便利等优点,广泛应用于重金属污染的生态环境修复。
本文重点介绍重金属的污染及危害,阐述吸附方法、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为探究提高生态环境的修复效率,以期为重金属污染提供科学的参考。
关键词:污染土壤;重金属;吸附方法一、重金属的污染及危害重金属污染指由于人类的不断开采矿山和过度使用导致土壤中重金属或其化合物过多地沉积而引起其含量增加,并造成生态环境质量出现恶化等的污染,其中,铜、镍、锰等重金属的污染为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污染物质,不仅对土壤、水环境和大气的造成污染,而且严重地威胁着人体的健康[1]。
表1重金属的污染及危害二、重金属吸附技术由于重金属使用日益增加, 不可避免地导致生态环境中的含量增高。
因重金属不能降解而引起特别的重视[2]。
吸附重金属的方法在当前应用较多。
重金属吸附技术主要包括物理吸附、化学吸附、物理化学吸附和生物吸附、微生物吸附等。
目前植物吸附、动物吸附、生物炭、木质素、石墨烯等吸附剂等[3]。
植物修复技术是重金属污染修复的常用技术,主要包括化学方法、稳定法和挥发法。
施用改良剂等化学治理措施,降低土壤中重金属的毒性和生物有效性,但因化学药剂的施加,存在着再度污染的潜在威胁。
采用植物稳定方法降低土壤中铜镍金属的浸出浓度,但存在着固化废物的安置问题。
吸附方法在低浓度重金属污染方面取已得了较好的效果,需继续深入研究。
三、重金属吸附技术的研究进展吸附法处理重金属污染的技术因其有效性和良好的发展前景而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而研发具有优良吸附性能和特异选择性的吸附材料则成为该领域最热门的研究方向之一[4]。
国内外学者进行大量重金属吸附技术的研究。
我国学者李海健等进行了重金属镍、镉、铜等重金属的处理研究[5]。
美国Venkatesan教授于开启了生物炭的帷幕,认为生物炭的含氧官能团对环境中的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的吸附具有重要作用,可以有效缓解气候变化和提高农业生产力,显著提高了土壤的pH、总碳、总氮、有效磷和阳离子交换量,使作物得到增产的同时也显著改良了农田的理化性质[6]。
生物炭吸附去除水中重金属的研究进展

生物炭吸附去除水中重金属的研究进展
张文轩;陈协;梁靖仪;陈伟波;肖更生;刁增辉
【期刊名称】《水处理技术》
【年(卷),期】2024(50)4
【摘要】近年来,水环境中重金属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生物炭材料被广泛应用于环境污染修复。
但是原始生物炭材料对污染物的吸附性能欠佳,衍生出众多对其吸附性能提升的研究。
到目前为止,有关生物炭材料制备和改性的进展总结欠全面,关于生物炭材料吸附水中重金属离子反应机理的整理也不够深入。
基于生物炭材料在水环境中重金属离子吸附领域的研究现状,对生物炭材料的制备方式、改性方法和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综述,并梳理了生物炭对水中重金属离子的吸附机制研究进展。
最后提出了生物炭材料在应用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
以期为生物炭材料在受重金属离子污染水体的修复应用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为实际的环境污染修复提供新的思路。
【总页数】6页(P26-31)
【作者】张文轩;陈协;梁靖仪;陈伟波;肖更生;刁增辉
【作者单位】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梅州市金绿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Q424;X703.1
【相关文献】
1.活性炭吸附法去除废水中重金属的研究进展
2.活性炭吸附法去除废水中重金属的研究进展
3.生物炭吸附去除水中有机污染物的研究进展
4.生物炭负载纳米零价铁去除废水中重金属的研究进展
5.生物质炭去除水中重金属Pb(Ⅱ)的研究进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吸附法去除水中六价铬的研究进展

本次演示旨在探讨玉米秸秆的改性及其对六价铬离子吸附性能的影响。近年 来,随着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严重,寻找高效、环保的污染治理材料已成为研究 热点。玉米秸秆作为一种丰富的生物资源,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本次演示将介 绍玉米秸秆的改性方法及其对六价铬离子吸附性能的影响,为环境保护和污染治 理提供新的思路。
三、研究进展
近年来,研究人员针对皮革中六价铬的测定方法进行了大量研究。在样品处 理技术方面,研究者们探索了各种样品预处理方法,如超声波辅助萃取、加速溶 剂萃取、微波辅助萃取等,以提高样品的提取效率和测定准确性。在测定方法与 标准方面,分光光度法、电化学法、色谱法、原子吸收光谱法等都有应用报道, 但各方法之间的准确性和重复性存在差异。
综上所述,玉米秸秆的改性及其对六价铬离子吸附性能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 论和实践意义。通过改性处理,可以提高玉米秸秆对六价铬离子的吸附能力,从 而有效治理环境污染。然而,仍需进一步研究以完善改性条件和评估其在实际环 境中的应用效果。
一、引言
随着工业和农业的快速发展,水体中重金属离子污染的问题日益严重。这些 重金属离子,如铅、汞、镉等,对环境和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因此,开发有 效的重金属离子去除技术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海藻酸钠基吸附材料由于其独特 的物理化学性质,如高吸附容量、快速吸附等,在水体重金属离子去除领域具有 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次演示将综述海藻酸钠基吸附材料去除水中重金属离子的最 新研究进展。
最后,在实际应用中,如何实现高效、环保的六价铬去除仍需考虑许多实际 问题。例如,如何实现大批量生产高品质的吸附剂;如何在保证去除效果的同时 降低运行成本;如何合理规划设计水处理流程等问题都需要在实际应用中进行深 入研究和探讨。
总结:
本次演示介绍了吸附法去除水中六价铬的基本原理和影响因素,并展望了未 来的研究方向。尽管该领域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 研究和探讨。希望通过不断的研究和实践探索,进一步推动该领域的发展并提高 实际应用中的处理效果和效率。
微生物对食品中重金属污染的去除研究

微生物对食品中重金属污染的去除研究重金属污染是当前面临的严重环境问题之一,而食品是人类生活的必需品,其安全性直接关系到人们的健康。
因此,对于食品中的重金属污染进行有效的去除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研究者发现微生物对食品中重金属污染的去除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本文将探讨微生物在食品中去除重金属污染方面的研究进展,并讨论其应用前景和未来发展方向。
一、微生物对食品中重金属的去除机制微生物对食品中重金属的去除主要通过生物吸附、生物固定化和生物还原等方式实现。
1. 生物吸附微生物通过细胞外壁和细胞内酶的结合作用,将重金属离子吸附在其表面或细胞内部。
这一过程可以基于静电相互作用、氧化还原反应或配位键结合等方式实现。
一些特定的菌株如贝氏杆菌、细菌等被广泛应用于食品中重金属的吸附。
2. 生物固定化微生物通过附着在固体基质上的方式,形成生物固定化体系。
这种体系可以通过增加接触面积来提高重金属的去除效率,并且可进行重金属的再利用。
例如,将微生物固定化到多孔性支架材料上,可以提高其去除重金属的效果。
3. 生物还原部分微生物具有还原金属性,可以将重金属离子还原为不溶性或难溶性的金属沉淀物,从而达到去除重金属的目的。
此外,微生物还可以通过还原酸性废水中的铬、铁等离子,减少其对环境的污染。
二、微生物在食品中重金属去除的应用前景微生物对食品中重金属的去除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1. 安全可靠相比传统的物理化学方法,微生物去除重金属的过程更加安全可靠。
微生物在酸碱度、温度等条件下具有较强的适应性,能够保持去除效果的稳定,并且对环境的污染较小。
2. 可再生利用微生物去除重金属的过程中,重金属可以被微生物沉淀、吸附或还原,并形成固体沉淀物,这可以为重金属的再利用提供可能性,减少资源浪费。
3. 成本效益微生物去除重金属的成本相对较低,所需的设备简单,易于操作。
特别是对于污染严重的食品中重金属去除,微生物可作为一种经济有效的方法。
三、微生物对食品中重金属去除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虽然微生物对食品中重金属的去除表现出一定的应用前景,但仍然存在一些挑战和机遇。
啤酒酵母对重金属离子生物吸附的研究进展

2 影响啤酒酵母 吸附重金属离子的 因素
2 1p 的 影 晌 . H p 是影响吸附作 用的最主要 因素之一 ,它一方面影响着 H 被 吸附物质 的存在形式 ,另 一方面也影 响到吸附剂 的表面特 性 。一般认 为 ,p H低 时,啤酒酵母细胞壁上的各种基团被氢 离子所 占据 ,从而阻碍金属离子的吸附 ,且 p H越低 ,阻力越 大 。当 p H增大 时,会 暴露出更多带 负电荷 的吸附基 团,有利 于 金属 离子 吸附在细胞表面 。p 过高对金属吸附亦 存在不利 H 影响 ,当溶 液 p H超过金属离子沉淀的上限时,溶液 中的金属 离子以氢氧化物 的形式存在 , 啤酒酵母可吸附的游离金属离子 减 少,所以金属离子 的吸附量急剧减少 。 众 多研 究文 献 表 明,啤酒 酵母对 重金属 吸附量 随 p H 升 高而增大 , 金属 吸附量与 p 但 H之 间并不呈简单 的线性关系e r h Adv nc fBi s r i n o e v e a n Ye s sa c a eo o o pto fH a y M t l a t o
Za ngYu bo n
( p r n f hmir, h n qu r l olg , h n qu4 6 0 , hn ) De at t e s y S ag i ma C l e S a g i 7 0 0 C ia me o C t No e
共存 离子 等 因素对 啤酒 酵母 吸附熏 金属 离子 的影响 。展 望 了啤酒 酵母 生物 吸附熏 金属 离子 的发展 趋势 和应 用前景 。 I 词】 关键 啤酒酵 母 ;重 金属 离子 ;生物吸 附
[ 中豳分类号]Q T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 0-85 000— 2'  ̄ 1 716( 1) 0 2 2 -0 2 40 0
生物吸附技术在重金属废水中研究进展

酸洗排水 , 以及电解 、 农药 、 医药 、 烟草 、 油漆 、 颜料等 工业。 此外 , 生活污水 , 垃圾渗滤液 , 田废水和酸雨 农
毒性反应 ,一般重金属产生毒性的浓度范围大约在 1 ~ O g 间, . lm 之 0 毒性较强的重金属如镉 、 汞等浓度 范围在 0 0 ~ . g 之间。因此 , . 10 m / 0 1 L 必须严格控制重
当前 , 在世界范 围内, 人们对重金属废水的治理 愈益重视。对重金属废水的处理技术进行了大量的 研究 , 出了许多新 的有效 的处理方法。 提 重金属废水
的处理方法有物理法、 化学法 , 但更多的是把化学和
作者简 宋琳玲 (9 4 )女 , 介: 18 一 , 助理工程师 , 现主要从事环境监测分析
很好 地处 理与处 置 , 否则会 造成 二次 污染 。
3 生物 吸附的研 究
自从上世纪 7 年代生物 吸附引起人们 的广泛 0 关注以来 , 生物吸附的研究变得非常活跃。 国外对生
物 吸附 金属 的研 究相对 要早 一些 。 3 近 O年来 国外 在 细菌 、 菌 、 藻应 用 于生物 吸附方 面均做 了大量 的 真 海
研究。 但根据其现状和发展趋势看 , 海藻是其 中研究
较 多 的 ,这可 能 与海 藻来 源 广 泛 、蕴 藏丰 富有 关 。
为了开发环保型、 高效、 无二次污染的废水治理 技术,人们逐渐将研究重点转 向重金属的生物吸附 技术。生物吸附技术是利用廉价的生物细胞体吸附 重金属离子 , 从而达到去除水体 中有害重金属离子
机化合物。如无机汞在天然水体中可被微生物转化
为毒 性更 强的 甲基汞 。
() 2经生物可大量富集 , 这种生物富集的特性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吸附法去除重金属离子的研究进展摘要:本文主要对生物吸附去除重金属离子污染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合评述。
首先,介绍了重金属污染的危害和传统去除重金属离子的技术存在的局限性,指出生物吸附法作为新兴的处理方法的优势;然后,讨论了生物吸附剂的来源及特点,生物吸附重金属的机理研究,影响重金属生物吸附的因素以及重金属离子的解析;最后,展望了生物吸附在去除重金属离子的前景,也提出了其存在的局限性。
1前言重金属一般指密度大于4.5克每立方厘米的金属,如铅(Pb)、砷(As)、镉(Cd)、汞(Hg)、铜(Cu)、金(Au)、银(Ag)等。
这些难降解的重金属随工业废水的超量排放对环境构成威胁,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富集,破坏生物体正常代活动,危害人体健康。
自从日本发生轰动世界的水俣病(汞中毒)和痛疼病(镉中毒)后,如何治理重金属废水,已经受到科学家们的普遍关注[1]。
因此,有效地处理重金属废水、回收贵重金属已经成为当今环保领域和食品安全领域中重要的课题。
目前处理含重金属废水的方法主要有化学沉淀、溶解、渗析、电解、反渗透、蒸馏、树脂离子交换与活性炭吸附等。
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如表一所示.表1 去除重金属离子传统技术[2]Table 1 Conventional technologies for heavy metal removal处理方法优点缺点化学沉淀和过滤简单、便宜对于高浓度的废水,分离困难效果较差,会产生污泥氧化和还原无机化需要化学试剂生物系统速率慢电化学处理可以回收金属价格较贵反渗透出水好,可以回用需要高压膜容易堵塞价格较贵离子交换处理效果好,金属可以回收对颗粒物敏感树脂价格较贵吸附可以利用传统的吸附剂(活性炭)对某些金属不适用蒸发出水好,可以回用能耗高价格较贵产生污泥这些方法中,有些处理效果不好,难以满足越来越严格的废水排放标准,另一方面,有些在经济上不可行,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它们的实际应用价值。
而且由于污染的危害性或金属本身稀有性,我们在选择处理方法时应尽可能考虑其回收利用。
生物吸附法作为一种新兴的处理技术,特别是在处理低浓度的重金属废水方面,有着极为广阔的前景。
所谓生物吸附法就是利用某些生物体本身的化学结构与成分特性来吸附溶于水中的金属离子,再通过固液分离去除水溶液中金属离子的一种方法[3]。
与非生物处理方法相比,生物吸附法的原材料来源丰富,品种多,成本低,不仅吸附设备简单、易操作,而且具有速度快、吸附量大、选择性好等优点,尤其在处理1一100ppm的重金属水溶液时特别有效。
在后处理方面,用一般的化学方法就可以解吸生物量上吸附的金属离子,且解吸后的生物量可再次吸附重金属[4]。
生物吸附重金属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
国外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发展较快,21世纪以来,我国也开始重视这项研究,但真正应用于实践的还比较少。
生物吸附法回收重金属由于其效率高,成本低,能耗少,不产生二次污染等众多优点,成为最具前景的技术之一。
2 生物吸附剂来源及特点生物吸附是指用生物质对金属离子进行被动吸附或者配合的技术。
也就是指利用具体特性的生物质(活的、死的或者衍生物)的配体和金属离子之间发生离子交换、配合、协同和鳌合等作用[5]。
与传统的重金属废水治理技术(如化学沉淀法,电解法,上浮法,离子交换法)相比,生物吸附法的吸附材料来源广泛,其中原核微生物中的细菌、放线菌,真核微生物中的酵母菌、霉菌都具有吸附重金属的能力,某些海藻如褐藻、绿藻、红藻也表现出极强的吸附重金属能力[6]。
表2列出了国外已报道的用于重金属吸附的生物吸附剂。
表2 吸附贵金属的主要生物吸附剂[7]Table 2 The main biosorbents used to adsorp precious metal种类生物吸附剂细菌赤链霉菌、螺旋藻、脱硫弧菌、脱硫艾叶、青霉、枯草芽孢杆菌等真菌酿酒酵母、孢枝孢菌、黑曲霉、少根根霉、聚乙烯醇固定化生物、粗糙链孢菌等藻类普通小球藻、马尾藻、泡叶藻、马尾藻苔、交联CaCl2 /Ca(OH)2的藻酸盐等蛋白质母鸡蛋壳膜(ESM)、溶解酵素、牛血清蛋白(BSA)、卵清蛋白等苜蓿苜蓿、浓缩单宁凝胶、梅单宁固定胶原纤维膜、戊二醛交联壳聚糖、壳聚糖硫/硫脲、二硫代草酰胺衍生物、壳聚糖衍生物等生物吸附剂与传统的吸附剂相比,具有以下的特点:(1)适应性广,能在不同的pH、温度及加工过程下操作;(2)选择性高,能从溶液中吸附重金属离子而不受碱金属离子的干扰;(3)金属离子浓度影响小,在低浓度(<10mgL-1)和高浓度(>100 mg L-1)下,都有良好的吸附金属的能力;(4)对有机物耐受性好,有机物污染(≤5000 mg L-1)不影响金属离子的吸附;(5)再生能力强、步骤简单,再生后吸附能力无明显降低[8]。
3 生物吸附重金属机理研究生物体吸收金属离子的过程主要有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金属离子在细胞表面的吸附,即细胞外多聚物#细胞壁上的官能基团与金属离子结合的被动吸附;另一阶段是活体细胞的主动吸附,即细胞表面吸附的金属离子与细胞表面的某些酶相结合而转移至细胞,包括传输和积累。
由于细胞本身结构组成的复杂性,目前吸附机理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9]。
生物吸附利用微生物体本身的化学结构及其成分特性来吸附溶于水中的金属离子,再通过固液两相分离来去除水溶液中金属离子[10]。
如图1所示图1 微生物吸附金属的流程示意图Fig 1 Process of heavy metal adsorption by microbe 生物吸附金属的机理较复杂,按是否消耗能量可分为活细胞吸附与死细胞吸附2 种。
活细胞吸附分2 个阶段[11]。
第1 阶段与代无关,为生物吸附过程,进行较快,在此过程中,金属离子可通过配位、螯合与离子交换、物理吸附及微沉淀等作用中的一种或几种复合至细胞表面;第 2 阶段为生物积累过程,进行较慢,在此过程中,金属被运送至细胞。
目前,国外已提出的金属运行机制有细胞质过氧化、主动运输、载体协助运输、复合物渗透、被动扩散及软硬酸碱理论( HSAB) 等[12]。
生物积累过程和细胞代直接相关,因此,许多影响细胞生物活性的因素都能影响金属的吸附。
死细胞吸附过程只存在生物吸附作用[13]。
由于废水中要去除的离子大多是有毒、有害的金属或放射性金属,会抑制生物的活性,甚至使其中毒死亡,且生物的新代作用受温度、pH值、能源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生物积累在实际应用中受到很大限制。
实际吸附过程中,活细胞的吸附量并不一定比死细胞大。
Mohamed[14]等用海洋赤潮生物原甲藻活体和死体对Cu2+,Pb2+,Ni2+,Zn2+,Ag2+和Cd2+的吸附能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证明,金属离子混合液经原甲藻吸附30 min后,各离子的浓度显著下降且达到平衡。
原甲藻的活体和死体对这6 种金属离子具有相似的吸附能力。
生物吸附的机理往往因菌种、金属离子的不同而异, 但其主要发生的是细胞壁上的官能团—COOH ,—NH2 ,—SH ,—OH ,—PO4-3等与金属离子的结合或以其它方式的配位。
根据微生物从溶液中去除金属的方式不同,生物吸附可分为以下几种: (1) 胞外富集或沉淀; (2) 细胞表面吸附或络合; (3) 胞富集。
其中细胞表面吸附或络合对死活微生物都存在,而胞和胞外的大量富集往往要求微生物具有活性。
在一个吸附过程中,可能会存在一种或多种机制[15]。
3.1 胞外富集利用胞外聚合物分离金属离子早有研究, Ibrahim [16]从黑曲霉(ASP)分离出聚合物,并研究了它们对Cu ,Cd, Ni 的络合能力。
Francis发现有些细菌在生长过程中释放出的蛋白质能使溶液中的 Cd2+,Hg2+,Cu2+,Zn2+形成不溶性的沉淀而被除去。
Hideki Kinoshita [17]等综述了活性污泥和细菌产生的胞外多糖在金属分离中的作用。
尽管这些聚合物主要是中性多糖,但它们同样也含有如糖醛酸、磷酸盐等可以络合溶解金属离子的化合物。
不同微生物产生的胞外多糖组成不同,因而不同微生物结合金属的性质也不一样。
微生物生长条件强烈影响胞外聚合物的组成,从而也影响金属的分离。
但胞外吸附金属,只有在溶液金属浓度低时才行。
3.2 细胞表面吸附或络合大多数微生物对金属的富集往往发生在细胞表面,对金属的吸附通常是一快速、依赖pH 的过程。
一般认为细胞表面吸附主要是金属离子与细胞表面活性基团络合,以及络合基团为晶核进行吸附沉淀[18]。
3.2.1离子交换机理在细胞壁吸附重金属离子的同时,通常伴随其它阳离子的释放。
维焕[19]等研究发现,非活性海藻中含有 3.8%的钙离子,当与不含Cd2+离子的溶液接触时, 仅有 0.11%的钙离子从细胞进入溶液;而当溶液中含有 Cd2+离子时,吸附Cd2+离子后的细胞中,钙离子含量只有0.4% ,经扫描电镜、X射线能量散射及红外光谱分析进一步证明,这是Cd2+离子与细胞中阳离子发生离子交换的结果。
Dumitru [20]等假设铅和铀被链霉菌吸附是通过金属离子和存在于细胞壁和细胞质中的磷酸二酯的剩余可逆离子的离子交换实现的。
有些海藻如在吸附Sr2+的同时释放了等量的 Ca2+和Mg2+,说明此种微生物对碱和碱土金属的吸附是基于静电相互作用的离子交换过程。
3.2.2 表面结合机理微生物能通过多种途径将重金属吸附在其细胞表面。
细胞壁是金属离子的主要积累场所。
细胞壁主要由甘露聚糖、葡聚糖、蛋白质和甲壳质组成, 这些多糖中的氮、氧、硫等原子都可以提供孤对电子与金属离子配位。
细胞壁上可与金属离子相配位的官能团包括 -COOH、-NH2、-SH、-OH 和-PO43-等。
细胞壁上的胺、酰胺和羧基等表面官能团依赖于介质的pH而结合或解离质子。
当pH值较低时,细胞壁上的官能团是质子化的;当pH值增大时,则有较多的H+从官能团上解离下来进入溶液,暴露出细胞壁上更多带负电荷的基团,有利于金属离子与之相结合而被吸附[21]。
这一机理已得到了实验的证实。
通过电镜和X射线能谱仪分析, 研究非活性少根根霉对钍和铀的吸附, 发现吸附了铀后的细胞壁上确实有某种物质存在, 而在细胞部和吸附前的细胞壁上未发现这些物质。
还通过红外光谱分析比较了吸附前后的细胞壁, 发现了表征钍 - 氮键振动的新的吸收带, 认为是甲壳质上的氮和钍发生了络合作用, 这就证明了少根根霉吸附钍时确实发生了细胞壁与钍之间的作用[22]。
3.3胞吸附胞吸附是一个缓慢、复杂的过程。
主要是细胞表面吸附的金属离子与细胞表面的某些酶相结合,而移至细胞。
王亚雄等研究表明,类产碱假单胞菌和黄微球菌对Cu2+和Pb2+的吸附能力很强,Cu2+和Pb2+在细菌表面吸附与pH值有关, 吸附的最佳pH为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