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变革与大转型的时代》学案(含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社会大变革大转型的时代

社会大变革大转型的时代

这是一个社会大变革大转型的时代,这是一个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文化体制改革在全国有步骤地全面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构建,文化企业如雨后春笋,文化管理体制加快改革,文化产品创作层出不穷,文化“走出去”的步伐沉稳矫健……文化的力量,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大;文化的影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广泛。

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发展质量、增进民生幸福、促进社会和谐,文化都是重要内容和衡量指标。

认清文化的地位作用,把握文化的特点规律,创新文化的体制机制,是提高文化自觉的逻辑必然,增强文化自信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文化复兴的历史方位之所在。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文化体制改革部署启动、全面展开、深化攻坚。

经过8年的探索实践,全党全社会已经形成这样的共识:文化体制改革,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根本途径,是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强大动力,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今天,我们已经开辟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中国文化正迎来一个难得的黄金发展期。

改革,文化发展繁荣的必由之路快速的经济发展并不会自然而然地带来全面协调的社会进步,更不会简单地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中国改革的特点是经济领先,其他领域依次推进。

当经济领域创造了令世界瞩目的“中国奇迹”时,文化领域也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

2000年,中国首次举办国际图书博览会,我们的出版社大多一头雾水,图书博览会不能像书市一样卖书,这个道理让很多人想不通。

当时,人民文学出版社刚拿到《哈利·波特》中国版权,这个今天看来如此普通的案例,那时却瞬间被演绎为出版业的神话。

也就是在这一年,“文化产业”这4个字正式写进中央文件。

进入新世纪,“WTO”这短短的3个字母给中国人上了第一堂国际贸易的扫盲课。

然而,打开的贸易之门却让门内的人倒吸一口凉气:全世界每100本图书,85本由发达国家流向不发达国家;全世界每100小时音像制品,74个小时由发达国家流向不发达国家;美国生产的电影虽然只有全球影片数量的10%,但它却占用了全世界一半的观影时间。

七年级上册历史大变革的时代课后练习题及答案

七年级上册历史大变革的时代课后练习题及答案

七年级上册历史《大变革的时代》课后练习题及答案七年级上册历史《大变革的时代》课后练习题及答案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命题人:初学军审核人:班玉琢命题单位:五家站镇职业中学一、选择题。

1.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是在()。

A.夏朝B.商朝C.春秋时期D.战国时期2.我国农业发展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是指()。

A.铁农具的使用B.选种C.牛耕的使用D.治虫害3.修建于战国时期,它使成都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

这个防洪灌溉工程是()。

A.郑国渠 B.都江堰 C.六辅渠 D.白渠4.下列人物中,与“徙木立信”这个成语典故相关的是()。

A.管仲B.齐桓公C.孙膑D.商鞅5.公元前356年,商鞅得到当时在位的国王支持进行变法,这位国王是()。

A.秦孝公 B.晋文公 C.楚庄王 D.齐桓公二、材料解析题阅读下列材料: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

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孝公曰:“善”。

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令。

请回答:(1) 材料中的“孝公”是哪国国君?(2) 这次变法的目的是什么?(3) 这次变法有何重大意义?(4) 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你认为这一观点是否正确?请阐述你的理由。

七年级上册历史《大变革的时代》课后练习题及答案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命题人:初学军审核人:班玉琢命题单位:五家站镇职业中学一、选择题。

1.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是在()。

A.夏朝B.商朝C.春秋时期D.战国时期2.我国农业发展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是指()。

A.铁农具的使用B.选种C.牛耕的使用D.治虫害3.修建于战国时期,它使成都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

这个防洪灌溉工程是()。

A.郑国渠 B.都江堰 C.六辅渠 D.白渠4.下列人物中,与“徙木立信”这个成语典故相关的是()。

A.管仲B.齐桓公C.孙膑D.商鞅5.公元前356年,商鞅得到当时在位的国王支持进行变法,这位国王是()。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课时分层作业4 大变革与大转型的时代(含解析)北师大版选修1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课时分层作业4 大变革与大转型的时代(含解析)北师大版选修1

课时分层作业(四)(建议用时:25分钟)[基础达标练]1.春秋战国时期以井田制为标志的土地国有制日益破坏,其根本因素是( )A.铁器和牛耕的使用B.私田增多C.土地私有化程度加深D.新兴地主阶层日益壮大A[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的使用提高了生产力,私田越来越多,以井田制为标志的土地国有制逐渐被破坏。

]2.公元前594年,与梭伦改革的同年,中国发生的重大事件是( )A.鲁国实行“初税亩”B.齐国实行“相地而衰征”的政策C.秦国开始了商鞅变法D.魏国制定《法经》,法制得到加强A[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公开承认了土地私有。

同一年,雅典的梭伦开始进行改革。

]3.齐国原是姜氏的封国,公元前481年,齐国大夫田成子杀死齐简公,自立为相。

其后人田和取代姜氏正式成为国君。

这反映出( )A.春秋时期宗法分封制难以维持B.齐国已确立了新的社会制度C.春秋时期中国社会动荡不安D.齐国率先废除了旧有的制度A[公元前481年是春秋末期,旧的分封制遭到破坏,不但诸侯不再听命于周王,而且从材料中来看,诸侯国内部也出现了士大夫夺权的现象。

这都说明了分封制和宗法制的统治已难以维继下去。

]4.战国初年,魏文侯即位后,任用李悝为相,推行变法。

李悝的变法主张“食有劳而禄有功”,据此我们可以推断李悝变法( )A.从法律上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B.使魏国成为战国时代最强大的诸侯国C.为新兴地主阶级掌权创造了条件D.对其他诸侯国的变法起了促进作用C[“食有劳而禄有功”,意思即根据功劳和能力选拔官吏。

该做法有利于打破世卿世禄制,为新兴地主阶级参与和控制政权创造了有利条件。

]5.人类历史是个复杂的社会演进过程,改革往往出现在社会矛盾复杂或激化的时期,战国时期各国变法所反映的社会矛盾是( )A.奴隶和奴隶主的矛盾B.农民与地主的矛盾C.平民和奴隶主的矛盾D.新兴地主和奴隶主贵族的矛盾D[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

他们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全方位地进行变革,以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为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专政服务,故选D 项。

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的局限性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商鞅强调“轻罪重罚”,主张“以刑去 刑”,对此韩非子评论道:“公孙鞅之法也重轻罪。 重罪者人之所难犯也,而小过者人之所易去也,使 人去其所易无离春所难,此治之道。夫小过不生, 大罪不至,是人无罪而乱不生也。” ——《韩非 子》 (1)该材料主要反映了商鞅变法怎样的局限性? 韩非子对商鞅的这一做法的态度是什么? 刑法严苛
持否定态度。“务本”指重视农业生产, “王制遂灭”指奴隶制被废除。
经济:
政治:
生产力发展 ,封建经济产生(根本)
新兴地主要求改革奴隶制度 诸侯兼并,战争频繁 百家争鸣,思想大解放
军事:
文化:
二、风起云涌改革和变法
1.春秋时期: 奴隶主阶级改革
(1)齐国:管仲改革
“相地而衰征”履亩而税” 公开承认土地的私有
2.战国时期: 地主阶级改革
魏国李悝变法: 公元前445年
李 悝 1)废除世爵制 2)尽地力之教,发展农业生产 3)推行“平籴法” 4)制定《法经》加强法制
率 先 强 盛
楚国吴起变法:
1)打击贵族势力 2)裁减冗员,节余养兵和奖励军功.
吴起
成 为 强 国
第二节
商鞅变法
一、变法前的秦国
1.先天不利:偏居关中,落后中原 穆公称霸;献公改革 2.先前基础: 3.有利条件: 国君权力集中;法家学说传播;尚武风尚 三家分晋;士人活跃 4.历史机遇: 诸侯卑秦,丑莫大焉 5.现实刺激:
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增强了国家的 习 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居一室, 经济实力 俗 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
三、商鞅变法措施的特点
(与春秋战国时期的其他改革比较) (1)措施最全面:涉及经济、政治、军事、司法、 文化、习俗等方面 核心:“耕战”和“法治” (2)措施最彻底:废除井田制,废除世卿世禄制

北师大高中历史选修一2.1大变革与大转型的时代(共23张PPT)

北师大高中历史选修一2.1大变革与大转型的时代(共23张PPT)
——《汉书 食货志》 A、晋国 B、魏国 C、卫国 D、秦国
第2目 风起云涌改革和变法
C、逐步承认土地私有
D、消灭奴隶制残余
秦国国君权力较集中,旧势力相对薄弱;
战争频繁 1、农业生产的发展:铁农具、牛耕、兴修水利
大变革和大转型时代
含义:“履亩而税”,即是按亩收税;
各国的改革和变法概 况
1、农业生产的发展:铁农具、牛耕、兴修水利

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变革 上 层
百家争鸣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决定
高度概括春秋战国时期时代特征的 一句话:
大变革-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大动荡-战争频繁,民族融和 大发展-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

二、风起云涌的改革和变法
桓 公

1.春秋时期:

(1)齐国管仲改革:“相地而衰征”:

即是根据土地多少和田质好坏征收赋税。
答案: (1)管仲改革,李悝变法,吴起变法 (2)“平籴法” (3)促进个诸侯国经济发展和政治进 步。
特征:新兴地主阶级的力量不断 增强,新的封建制度逐步确立。
1.春秋与战国改革的不同之处主要是
A.内容不同
B.方式不同
C.发动者不同
D.性质不同
2、齐国管仲“相地而衰征”和鲁国“初税亩”,实
质都是要( )
思想文化繁荣 大动荡-战争频繁,民族融和
第1目 社会变化的新气象
1、经济方面:农业、手工业、商业有怎样新的发展?
内容不同
B.
春秋改革 战国变法 商鞅变法
秦的统一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相地而衰征,则民不移;政不旅旧,则民不偷;--- 无夺民时,则百姓富。”

2023届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一中高三毕业班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023届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一中高三毕业班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023年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一中高三毕业班期末考试历史试卷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用时60分钟。

第Ⅰ卷1至4页,第Ⅱ卷5至7页。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在规定位置粘贴考试用条形码。

答卷时,考生务必将答案涂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的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祝各位考生考试顺利!第Ⅰ卷注意事项:1.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2.本卷共15题,每题3分,共45分。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单项选择题Ⅰ:1~13题,每题3分,共39分。

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从现有材料来看,周人围绕“中”形成了“处中国以治万邦”,围绕“四方”方位形成了“圣人南面而治天下”,围绕“左右”方位形成了“左祖右社”“左昭右穆”,围绕“上下”方位形成了“上尊下卑”,围绕“内外”方位形成了“内诸夏外夷狄”等方位观念。

这表明西周时期A.周王强化了地方行政管理B.方位观念赋予了礼制内涵C.家国一体观念得到了认同D.同源共祖的意识初步确立2、研读下列一组历史图片,从中可解读出的正确信息是,这些历史图片A.体现了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B.呈现了古代手工技术的概貌C.可为古代体育文化提供佐证D.反映了工艺品影响体育发展3.宋人笔下涌现出诸多“好孩子”形象。

比如,赵令赫“幼而秀颖,自异于群儿中。

记识敏悟,四岁受《孝经》,六岁通《论语》,七岁能为二韵诗。

丧父,哀毁如成人”。

这表明宋代A.儒学逐渐向基层渗透B.律令儒家化特征明显C.乡约逐渐带有强制力D.政府对社会控制松弛4.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因中央集权的强弱和国家治理的需要处在不断调整之中。

以下关于不同时期地方行政制度和基层组织对应正确的一项是A.秦汉:郡、县二级制——乡里制度B.唐朝:郡、县二级制——乡里制度C.明朝:路、州、县三级制——里甲制度D.清朝:省、路、府、州、县多级制——里甲制度5.李鸿章曾上奏皇帝“以后诸国事有上侵国家利权,下夺商民生计者,皆可引万国公法直言斥之”。

2019-2020学年历史北师大版选修1学案:第二章第一节大变革与大转型的时代Word版含答案

2019-2020学年历史北师大版选修1学案:第二章第一节大变革与大转型的时代Word版含答案

第一节大改革与大转型的时代课程标准学习目标认识春秋战国期间的时代特色及其表现。

知道春秋战国期间各国改革的基本理解各国变法的详细举措及深层原由,剖析比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期间的时代特色。

较春秋改革和战国改革的异同点。

认识秦国变法的历史必定性。

一、生产力的巨大发展1.表现(1)铁器和牛耕渐渐推行:在今河北战国期间的燕下都旧址就出土有大批铁器;战国大思想家孟子曾有过“以铁耕乎”的问话。

(2)兴修水利:楚国在今安徽寿县修筑了中国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芍陂。

战国期间,魏国西门豹渠、秦国都江堰和郑国渠,成为三大有名水利工程。

2.影响(1)经济:促使了农业生产的发展,私田大批增添。

以井田制为标记的土地国有制被损坏,渐渐为封建土地私有制所取代。

(2)政治:新兴地主阶层日趋壮大,他们要求取销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地主经济;各国统治者也希望经过改革富国强兵,在吞并战争中取获成功。

这样,在春秋战国期间,各诸侯国纷繁推行变法,掀起了一股改革浪潮。

[深度点拨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经济制度的改革,必定惹起政治制度的改革。

跟着奴隶制经济基础的崩溃,新兴地主阶级取代奴隶主阶级进行统治,成为历史发展的必定。

二、赋税改革和诸侯国的卿医生夺权1.赋税改革(1)内容①管仲改革:早在春秋期间,齐桓公到任用管仲进行赋税改革,推行“相地而衰征”的政策,“衰”义为等级次序。

②鲁国的“初税亩”:公元前 594 年鲁国的“初税亩”,取销了井田制度,公然认可私田的合法性,规定不论公私土地一律按亩收税。

③秦国的“初租禾”:战国期间,秦国推行“初租禾”,其做法与“初税亩”大概同样。

(2)影响:田赋制度的一系列变化,使土地国有制度渐渐遇到损坏,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和新兴地主封建土地私有制开始发展,农民较前有必定程度的自由,生产踊跃性提升。

2.卿医生夺权(1)表现:诸侯国的卿医生渐渐取代诸侯获得统治权,鲁国三桓执政、韩赵魏三家分晋及田氏代齐,代表了这类政治改革的潮流。

【北师大版】历史选修一:2.1《大变革与大转型的时代》学案(含答案)

【北师大版】历史选修一:2.1《大变革与大转型的时代》学案(含答案)

学案1 大变革与大转型的时代[课程标准] 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一、生产力的巨大发展1.发展的表现(1)铁器和牛耕逐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有了更大的发展。

(2)兴修水利工程,战国三大著名水利工程有魏国的西门豹渠、秦国的都江堰和郑国渠,遗惠至今。

2.发展的影响(1)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私田大量增加。

(2)井田制逐渐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

(3)新兴地主阶层力量壮大,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地主经济。

(4)各国统治者希望通过变革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概念阐释]井田制: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西周时盛行。

井田属周王所有,分配给庶民使用。

领主不得买卖和和转让井田,还要交一定的贡赋。

领主强迫庶民集体耕种井田,周边为私田,中间为公田,形状像“井”字,因此称做“井田”。

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推行变法,废除了井田制,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重点精讲]想一想哪些因素促使春秋战国时期成为大变革的时代?(1)生产力的发展是春秋战国时期变法改革潮流出现的根本原因。

春秋末期,随着铁农具、牛耕的出现和推广,封建生产关系出现,且逐渐取代奴隶制生产关系。

(2)新兴地主阶级力量壮大,他们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掌握政治权利。

(3)战国时期兼并战争的进行要求各国国君通过内政改革增强国家的政治、经济实力,取得战争的胜利。

(4)法家思想提供了变法改革的理论武器。

深化探究材料图一春秋战国时期图二战国时期贵族的铁制农具用的牛形酒容器图三战国嵌错赏功宴乐壶及壶上的水陆攻战纹饰思考(1)图一和图二各反映的根本问题是什么?两幅图之间有何内在联系?(2)图三反映了战国时期社会的显著特点是什么?答案(1)①图一反映出生产力发展,出现铁制农具。

图二反映出牛耕推广。

②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并逐步推广,推动了农业发展,农业发展推动了手工业技术的进步,同时图二也是社会存在——牛耕技术在文化领域的一种反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案1 大变革与大转型的时代[课程标准] 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一、生产力的巨大发展1.发展的表现(1)铁器和牛耕逐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有了更大的发展。

(2)兴修水利工程,战国三大著名水利工程有魏国的西门豹渠、秦国的都江堰和郑国渠,遗惠至今。

2.发展的影响(1)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私田大量增加。

(2)井田制逐渐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

(3)新兴地主阶层力量壮大,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地主经济。

(4)各国统治者希望通过变革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概念阐释]井田制: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西周时盛行。

井田属周王所有,分配给庶民使用。

领主不得买卖和和转让井田,还要交一定的贡赋。

领主强迫庶民集体耕种井田,周边为私田,中间为公田,形状像“井”字,因此称做“井田”。

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推行变法,废除了井田制,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重点精讲]想一想哪些因素促使春秋战国时期成为大变革的时代?(1)生产力的发展是春秋战国时期变法改革潮流出现的根本原因。

春秋末期,随着铁农具、牛耕的出现和推广,封建生产关系出现,且逐渐取代奴隶制生产关系。

(2)新兴地主阶级力量壮大,他们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掌握政治权利。

(3)战国时期兼并战争的进行要求各国国君通过内政改革增强国家的政治、经济实力,取得战争的胜利。

(4)法家思想提供了变法改革的理论武器。

深化探究材料图一春秋战国时期图二战国时期贵族的铁制农具用的牛形酒容器图三战国嵌错赏功宴乐壶及壶上的水陆攻战纹饰思考(1)图一和图二各反映的根本问题是什么?两幅图之间有何内在联系?(2)图三反映了战国时期社会的显著特点是什么?答案(1)①图一反映出生产力发展,出现铁制农具。

图二反映出牛耕推广。

②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并逐步推广,推动了农业发展,农业发展推动了手工业技术的进步,同时图二也是社会存在——牛耕技术在文化领域的一种反映。

(2)战争是战国时期的显著特点。

二、赋税改革和诸侯国的卿大夫夺权1.赋税改革(1)齐桓公任用管仲,实行“相地而衰征”的政策,不分公田、私田,一律按土地的多寡肥瘠征税,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的私有。

(2)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公开承认私田的合法性,规定无论公私土地一律按亩收税。

(3)秦国实行“初租禾”。

2.卿大夫夺权(1)概况:鲁国三桓执政、韩赵魏三家分晋及田氏代齐。

(2)影响:冲击了分封制和宗法制。

[重点精讲]春秋时期各国改革的目的和作用:春秋时期的各国改革仅仅是局部领域的改革,直接目的是富国强兵,在争霸战争中取胜;根本目的是维护奴隶主贵族统治。

但改革在客观上推动了土地私有制取代井田制,壮大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力量,从而推动了社会转型。

[深度认识]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运动不同程度地打击了奴隶主贵族,废除了奴隶制政治经济制度,巩固和发展了封建制的政治经济制度,大大促进了封建制的建立和发展。

战国初期的变法运动实质上是一场封建化运动。

深化探究材料一相地而衰征,则民不移;政不旅旧,则民不偷;山泽各致其时,则民不苟……无夺民时,则百姓富;牺牲不略,则牛羊遂。

——《国语·齐语》思考材料中“相地而衰征”的内容及实质是什么?答案内容:根据土地多少和田质好坏征收赋税。

实质:承认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材料二初税亩,初者何?始也。

税亩者何?履亩而税也。

——《春秋·公羊传》思考材料中的“初税亩”最初在哪里实行?实施“初税亩”的目的是什么?带来的客观后果是什么?答案鲁国。

目的: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客观后果:承认了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有利于封建剥削方式的出现,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三、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运动1.魏国李悝变法(1)内容:①废除旧贵族世代享受爵禄的制度,起用贤才。

②发展农业生产,要求农民尽力耕作。

③实行“平籴法”,平衡粮食价格。

④制定《法经》,用法律保护新兴的封建制度。

(2)作用:魏国迅速发展起来,成为战国初期第一个强国。

2.楚国吴起变法(1)内容:①令贵族移民充边,削弱他们的势力。

②精简机构,裁汰冗官。

(2)作用:沉重打击了旧贵族势力,使楚国走上了富国强兵之路。

3.韩国申不害改革:“见功而与赏,因能而授官”,加强君主集权。

[特别提示]与春秋时期的改革相比,战国时期的变法不再局限于经济领域,而是对政治、经济等各方面进行改革,比春秋时期的改革更加全面,影响也更加深刻。

春秋时期的改革只是动摇了旧的制度,而战国时期的改革在摧毁旧制度的同时也确立了新的政治经济制度,基本上完成了社会的转型。

[归纳比较]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相同点(1)背景相同:都是在封建土地私有制代替奴隶主土地国有制的基础上进行的,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顽固势力的矛盾越来越深。

都是在愈演愈烈的争霸战争推动下产生的。

(2)目的相同: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统治,对外争取兼并战争的胜利。

(3)方式类似:都是以法律形式废除了奴隶主贵族在政治、经济上的特权,并且提出了发展封建经济、提高政府收入、富国强兵、建立地主阶级统治的措施。

(4)性质、代表利益、指导思想相同:都是一场在法家思想指导下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的封建化运动。

(5)结果和影响类似:各国的变法都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旧的奴隶主贵族,巩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

深化探究材料一《史记·管晏列传》曰:“通货积财,富国强兵。

”……李悝提出了“选贤任能,赏罚分明”的基本国策和“尽地力”的农业政策,制定了中国第一部比较系统完整的法典——《法经》,强调法制的作用。

……吴起创建一支强大的军队——“武卒”,使得“秦兵不敢东向”。

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战国时期各国为了应对这一形势,采取了什么策略?其原因如何?答案各国应对战争的策略:改革。

原因:只有变法才能富国强兵;只有富国强兵才能在兼并战争中战胜对手。

材料二而战国变法,其核心则基本围绕在加强君主专制的国家统治方面,进一步剥夺本国民众的基本权利,还包括焚诗书、禁游学诸文化政策。

其强国兴邦与进行战争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扩张国土和增固君主的权力,而西方古代社会有关人民取得平等权利的改革内涵,在战国变法中完全找不到相应的影子。

思考根据材料,概括中国战国时期变法的根本目的和主要内容。

答案目的:加强君主专制的国家统治。

内容:①建立封建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

②剥夺民众基本民主权利。

③实行思想文化专制。

课堂小结1.《国语》载:“宗庙之牺,为田亩之勤”,这反映了( )A.西周时期祭祀活动盛大B.春秋时牛耕技术应用C.战国时铁器广泛使用D.战国时期农业发展答案 B解析材料的含义是牛原来作为宗庙祭祀的祭品,现在成为种田的主要帮手,结合图片信息可知B项正确。

2.“相地而衰征”和“初税亩”这两种现象分别是出自于春秋时期的( )A.齐国和鲁国B.魏国和鲁国C.鲁国和楚国D.齐国和楚国答案 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

春秋时期齐国任用管仲改革,实行“相地而衰征”;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

所以选A。

3.齐国原是姜氏的封国,公元前481年,齐国大夫田成子杀死齐简公,自立为相。

其后人田和取代姜氏正式成为国君,这反映出( )A.春秋时期分封制已受到破坏B.齐国已确立了新的社会制度C.春秋时期中国社会动荡不安D.齐国率先废除了旧有的制度答案 A解析公元前481年是春秋末期,旧的分封制遭到破坏,不但诸侯不再听命于周王,而且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诸侯国内部也出现了士大夫夺权的现象,故选A。

4.战国时期各国争相改革和变法的主要动机是( )A.缓和与旧贵族的矛盾B.缓和与自耕农的矛盾C.实现富国强兵的需要D.推动民主政治的需要答案 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此时改革变法运动的理解能力。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各国要想在激烈的兼并战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必须要实现富国强兵,方能达到目的,因而主要动机在于此。

A、B、D三项与史实不符。

5.战国时期,吴起在楚国颁布的法令规定,收回封君三代以后子孙的爵禄,这实际上是要( )A.向周天子发起挑战B.向自耕农发起挑战C.向旧贵族发起挑战D.向各诸侯国发起挑战答案 C解析收回封君三代以后子孙的爵禄,就是要废除世卿世禄制,这是对旧贵族特权的否定。

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修旧法,择其善者而业(创)用之,遂滋(培育)民与无财(穷人),而敬百姓,则国安矣。

——《国语·齐语》材料二春以蒐振旅(军队),秋以狝治兵……卒伍整于里(乡里)。

军旅整于郊……(士兵)居同乐,行同和,死同哀。

——《国语·齐语》材料三画野分民乱井田,百王礼乐散寒烟。

——元朝陈采正《管子》诗材料四通货积财,富国强兵。

——《史记·管晏列传》材料五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微(假如没有)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披散头发,成为蛮夷统治下的百姓)。

”——《论语·宪问》请回答:(1)材料一中,管仲采取了何种措施?(2)据材料二,管仲采取了哪些措施?有何作用?(3)材料三说明了什么问题?(4)据材料四、五,说明管仲改革产生的主要影响。

答案(1)在整顿旧制的基础上改革内政。

(2)改革军制,整顿军队,定期操练。

增强了士兵的凝聚力,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3)管仲的改革破坏了井田制,冲击了分封制度。

(4)管仲改革,一方面增强了齐国的力量,使齐国不用大动干戈便成就了霸业;另一方面,改革从客观上促进了中原华夏民族经济、文化的向前发展。

解析回答第(1)问,要注意材料一中的“修旧法,择其善者而业用之”,这实质上是对内政的改革。

回答第(2)问,要充分理解材料二的内容。

材料二叙述的是管仲对军政的改革,通过改革,士兵的凝聚力增强。

回答第(3)问,要注意利用材料三中的“乱井田”,说明井田制遭到了破坏,“百王礼乐散寒烟”说明分封制度遭到冲击。

材料四直接反映出管仲改革取得的成效,材料五从侧面说明管仲改革对中华民族发展的影响,据此即可回答第(4)问。

[链接阅读]春秋时“无田甫田,维莠骄骄”提示这段材料反映了春秋时期,井田制逐步瓦解,私田大量增加的情况。

这也成为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实行变法的重要原因之一。

[探究与思考]1.提示(1)特征: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

经济上,随着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新的阶级关系产生;政治上,王室衰微、大国争霸,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的士大夫开始夺权,并且掌握了政权;文化上,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2)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大发展。

一、选择题1.春秋战国时代,我国社会经历了划时代的变革。

追根溯源,所有变革发生的根源都在于( )A.铁犁牛耕的出现与推广B.土地私有制的确立C.人身依附关系逐渐削弱D.变法改革浪潮的推动答案 A解析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生产力发展的标志是生产工具的革新,因此,A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