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势病种心内科

合集下载

心内科中医特色诊疗

心内科中医特色诊疗

心内科中医特色诊疗心病科开展的优势病种的主要中医药特色疗法胸痹(冠心病心绞痛)的针灸疗法胸痹是指以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轻者仅感胸闷如窒,呼吸欠畅,重者则有胸痛,严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

为临床常见病证,多见于中老年人,亦可发于青年人。

本病可反复发作,妨碍正常工作及生活,严重者可发展为真心痛危及生命。

《内经》最早描述胸痹的临床表现:《灵枢?五邪》篇指出“邪在心,则病心痛”。

《金匮要略》正式提出胸痹的名称、病因病机、治法和方药。

病因病机:“阳微阴弦”,即上焦阳气不足,下焦阴寒气盛,认为乃本虚标实之证。

主要治疗法则:取温通散寒,宣痹化湿。

主要方剂:瓜蒌薤白白酒汤等九张方剂。

宋金元时代有关胸痹的治疗方法已十分丰富。

《时方歌括》以丹参饮治心腹诸痛;《医林改错》以血府逐瘀汤治胸痹心痛等,至今沿用不衰,并得到现代科学的验证。

为治疗胸痹开辟了广阔的途径。

西医学中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包炎,二尖瓣脱垂综合征,病毒性心肌炎,心肌病,慢性肺系等疾病。

出现胸闷、心痛彻背、短气,喘不得卧等症状者,均可参照本病证内容辨证论治。

胸痹的临床一般分为6型:寒凝心脉、气滞心胸、痰浊闭阻、心血瘀阻、心阴亏损、心阳不振。

在辨证使用中草药治疗基础上,加用针灸疗法,可明显增强临床治疗疗效。

一、依据辨证分型,选取穴位1、寒凝心脉症状:卒然心痛如绞,形寒,甚则手足不温,冷汗自出,心悸气短,或心痛彻背,背痛彻心。

多因气候与骤冷或聚遇风寒,而发病或加重症状,苔薄白、胸沉紧或促。

选穴:主穴:心俞,膻中,厥明俞,内关;配穴:关元,或加大椎2、气滞心胸:症状:心胸满闷,隐痛阵发,痛无定处,时欲太息,遇情志不遂时容易诱发加重,或兼有脘胀闷,得暖气或矢气则舒苔薄或薄腻,脉细弦。

选穴:主穴:心俞,膻中,厥明俞,内关;配穴:配膈腧,或加血海3、痰浊闭阻:症状:胸闷重而心痛轻微,肥胖体沉,痰多气短,遇阴雨天易发作或加重,伴有倦怠乏力,纳呆便溏,口粘,恶心,咯吐谈涎,苔白腻或白滑,脉滑。

心内科中医优势病种高血压病诊疗方案

心内科中医优势病种高血压病诊疗方案

心内科中医优势病种高血压病诊疗方案心内科中医在高血压病的诊疗方案中有着独特的优势。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也是一种慢性病,长期不得到有效的控制会对身体产生许多不良的影响。

中医具备综合调节人体功能的作用,能够辅助西医药物治疗,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

下面将详细介绍中医在高血压病治疗中的优势和具体的诊疗方案。

首先,中医注重辨证论治。

根据中医理论,高血压是由于气血运行不畅,肝阳上亢,肝火上炎等原因导致的。

而不同的病机病理表现对应着不同的病证类型,如肝阳上亢类型、肝火上炎型、肾阴虚型等等。

中医根据患者的具体状况,进行辨证分型,并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这样可以有效地调节患者的机体功能,达到治疗的目的。

其次,中医强调治疗的整体性。

在中医看来,疾病不仅仅是一个局部问题,而是整体健康状态的反映。

中医治疗高血压病时,不仅仅关注血压的变化,还会综合考虑患者的体质、脏腑功能等因素,从而全面地进行调节和治疗。

中医通常采用多种疗法,如针灸、中药、推拿等,对患者进行全身的调理。

这种综合治疗的方法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延缓病情的进展。

同时,中医倡导健康生活方式。

中医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注重预防和养生。

在高血压病的治疗中,中医建议患者改善生活习惯,包括合理饮食、适度运动、保持良好的情绪等。

这些方法都可以减轻患者的症状,改善病情,并且对心血管系统的保健起到重要的作用。

针对高血压病的治疗,中医常用的药物有降血压、扶正固本的中药方剂。

比如桂枝加味降兰汤、天王补心汤等。

中药可以通过改善体内的微循环,增加心脏收缩力,扩张血管等多种途径起到降血压的作用。

此外,针灸也是中医治疗高血压病的常用方法之一、针刺特定的穴位可以调节体内的气血运行,促进新陈代谢,从而产生降血压的效果。

除了药物和针灸,推拿按摩也是中医处理高血压的手段之一,通过按摩穴位和推拿全身来达到缓解病情、调理机能的目的。

综上所述,心内科中医在高血压病诊疗中有着独特的优势。

中医注重辨证论治、治疗的整体性以及倡导健康生活方式,这些特点使得中医在高血压病的治疗中能够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

中医优势病种简介

中医优势病种简介

中医优势病种简介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体系。

中医的疗效在一些病种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本文将就一些中医优势病种作简要介绍,并提供一些具体的临床案例,以丰富内容。

具体而言,本文将介绍中医在以下病种中的优势:心血管疾病、肿瘤、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免疫系统疾病、妇产科疾病、男性健康、皮肤病、骨伤病、精神心理疾病等。

一、心血管疾病中医在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优势。

中医强调通过调整人体的气血运行来改善心血管系统的功能,具有综合调节的作用。

例如,中医经络理论认为,心脏是人体的主宰器官,通过调节心脏相关的经络系统,可以达到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效果。

临床上,中医的治疗方法包括草药治疗、针灸、推拿等。

下面是一个临床案例:病例:患者是一名50岁的男性,主要症状为胸闷、气短、乏力。

经过中医的诊断,患者被诊断出为冠心病。

中医师给予患者一种中药方剂,并结合针灸治疗。

经过一个疗程后,患者的症状明显减轻,胸闷和气短症状完全消失,体力恢复。

同时,患者进行了一些生活方式的改变,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

二、肿瘤中医在肿瘤治疗中也有独特的优势。

中医通过调整机体的整体状态,增强机体的自愈能力来抑制肿瘤发展。

中医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推拿、气功等。

下面是一个临床案例:病例:患者是一名40岁的女性,诊断为乳腺癌。

经过中医的诊断,患者的病情被判断为湿热蕴结型,中医师给予患者一种中药方剂,并结合针灸治疗。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患者的乳房肿块明显减小,癌细胞的生长也得到了抑制。

同时,患者的身体状态也得到了改善,精神焕发,食欲增加。

三、消化系统疾病中医在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中也有独特的优势。

中医强调通过调整脾胃气血的运行来改善消化系统的功能,具有整体调节的作用。

中医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推拿等。

下面是一个临床案例:病例:患者是一名30岁的女性,主要症状为腹胀、食欲不振、大便干燥。

最新心血管科中医优势病种分析总结评估报告

最新心血管科中医优势病种分析总结评估报告

心血管病科中医优势病种分析总结评估报告我院心血管病科中医优势病种确定为胸痹(冠心病心绞痛),眩晕(高血压),心悸(心律失常),对心血管病科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进行分析、总结、评估,并进一步修订,加强了对重点病种胸痹(冠心病心绞痛)的病因病机探讨,强调了从肾论治冠心病的重要性,完善了临床分型;对心悸(心律失常)增加了气虚血瘀的辨证分型及益气活血、养心安神治法。

总体来说,辨证使用院内制剂通脉降脂丸效果良好,临床疗效提高,特色优势明显,社会影响进一步扩大,门诊住院病人大幅增加。

一、胸痹(冠心病心绞痛)(一)胸痹(冠心病心绞痛)疗效评价胸痹(冠心病心绞痛)为本科室重点病种。

对辨证施治、遣方用药、疗效观察与评价进行重点研究和总结。

根据多年临床经验,我们认为,肾的生理功能失调是本病的发病根源,由其而致的瘀血、痰浊阻滞在本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应用补肾活血化痰法治疗本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临床应用时,以补肾阳,滋肾阴,益肾气为主,治其本虚;以活血通络,利水化痰,行气止痛为辅,纠其标实。

诸药合用,攻补兼施,标本同治,使肾气得益,瘀血得祛,气滞得畅,痰饮得化。

结合针灸治疗,使冠心病得以改善、控制,并防止病情进一步发展。

近一年来,共收治胸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300人次,疗效情况:显效:82.5%;有效:12% 无效:5%加重:0.5%1、胸痹(冠心病心绞痛)临床疗效情况本版方案较之2011年版强调了从肾论治冠心病的重要性。

胸痹(冠心病心绞痛)多见于中老年患者,发病年龄多在四十之后肾气渐衰之时。

我们认为心肾亏虚是冠心病的内在病因、为发病之本。

盖肾为诸阳之本,上助心阳搏动以通脉,中助脾阳运化以散精。

肾气衰损势必造成心气不足,胸阳不振,阴寒之邪内结,进而形成痰浊瘀血,阻塞心脉。

提出胸痹心痛“病位在心,病因在肾”,“从肾论治”。

临床治疗以益肾气、滋肾阴、温肾阳以治其本,活血、化瘀、祛痰以治其标。

将中药深层导入心俞穴,增强活血化瘀中药循经靶向治疗作用,使活血化瘀中药和超声治疗互相辅助和增强。

心内科优势病种疗效分析及总结

心内科优势病种疗效分析及总结

心内科优势病种疗效分析及总结(总5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优势病种疗效分析及总结(2012):2012年上半年改进措施:在以后的治疗措施中,采取中西医结合的办法,严格辩证施治,提高中药治疗,提高患者治愈率,降低人均费用。

同时配合中医外治法,提高临床疗效。

优化方案:胸痹偏寒重者可酌加乌头10g,附子10g;痰浊重者可酌加炒白术15g陈皮10g;湿热重者可酌加黄连10g,黄芩12g;瘀血重者可酌加蒲黄10g,三七粉4g冲服,等。

但胸痹患者气滞者多见,各证型均可见,可加用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之品,如川芎15g,香附10g,当归15g,桃仁15g,红花15g之类,因气行则血行,活血必先行气。

风眩:正所谓无“风”不作眩,无“痰”不作眩,无“虚”不作眩:风盛者当家搜风通络之品如地龙10g,全虫10g,僵蚕10g;痰重者当加涤痰通络之品如瓜蒌20g,天竺黄15g,胆南星10g;偏虚者当加补阴养血之品如白芍20g,生地10g;瘀血重者加活血化淤之品如赤芍15g,桃仁10g,红花10g,丹参30g 等。

心悸患者气虚,血虚,气滞,痰湿均可见,可酌加补气养血,行气,化痰,祛湿之剂如当归15g,党参20g,川芎15g,香附15g,茯苓20g,泽泻20g 等。

但以虚证者居多,多加养心安神重镇潜阳之品,如酸枣仁30g,煅龙骨30g,煅牡蛎30g,生石决明30g等。

难点分析:一、风眩(高血压)1、高血压临床防治中存在的问题(1)疾病伴随症状与血压的相互影响血压升高为患者带来诸多不适,如眩晕、头痛、失眠、便秘、精神紧张、焦虑等,同时这些症状亦可引起血压升高及并发症的出现,从而使治疗效果不佳。

(2)中药临床应用的局限中医药面对高血压3级、高血压危象、脑出血等需大幅度平稳降压的情况显得束手无策。

(3)西药在防治靶器官损害中的困境在高血压发展过程中,心脑血管病为致残、致死率最高的并发症,而在临床治疗中最为棘手的是无论缺血性还是出血性脑血管意外或心肌梗死都可伴发应激性溃疡出血,影星西药止血则与抗凝、抗血小板治疗产生矛盾等。

心内科中医优势病种高血压病诊疗方案

心内科中医优势病种高血压病诊疗方案

心内科中医优势病种眩晕病诊疗方案(高血压病)一、概述高血压是以体循环动脉压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心血管综合征。

常与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共存,是重要的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可损伤重要脏器,如心、肾、脑的结构和功能,最终导致这些器官功能衰竭,迄今仍是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本病属于中医“眩晕”范畴。

中医病名:眩晕病;西医病名:高血压病。

二、诊断【西医诊断】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年版)》、《内科学(第八版)》(葛均波徐永健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美国高血压指南(JNC8)及欧洲动脉高血压管理指(ESH/ESC)。

【中医辨证分型】1.肝阳上亢证:临床表现:眩晕耳鸣、头痛且胀、急躁易怒、失眠、面红、腰酸、膝软、五心烦热口干。

舌苔:舌红苔黄。

脉象:脉弦或数。

辨证分析:患者多因情志内伤素体阳盛,加之恼怒过度,肝阳上亢,阳升风动,发为眩晕;2.痰浊上蒙证:临床表现:眩晕、头重如裹、昏蒙、胸闷、呕吐痰涎、纳少、恶心、脘腹痞满,多寐、神疲、头痛。

舌淡,苔白腻。

脉象:弦滑。

辨证分析:患者多因嗜酒肥甘,饥饱劳倦,伤于脾胃,健运失司,以致水谷不化精微,聚湿生痰,痰湿中阻,浊阴不降,引起眩晕。

3.气血亏虚证:临床表现:眩晕动则加剧,遇劳加重。

头痛隐隐、神疲乏力、面色少华、懒言、心悸、失眠、纳差食少、便溏。

舌苔:舌淡,苔薄白。

脉象:脉细弱。

辨证分析:患者多因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脾胃虚弱,气血生化无源,清窍失养而作眩晕;或大病久病或失血之后,虚而不复,或劳倦过度,气血衰少,气血两虚,气虚则清阳不展,血虚则脑失所养,皆能发生眩晕。

4.瘀血证:临床表现:眩晕。

头痛如刺、面色黧黑、口唇紫黯、肌肤甲错、健忘,心悸失眠、精神不振、耳鸣耳聋。

舌苔:舌质暗有瘀斑,苔薄白。

脉象:脉弦涩或细涩。

辨证分析:外伤、手术头部外伤或手术后,气滞血瘀,痹阻清窍,发为眩晕。

5.肾精不足证:临床表现:眩晕日久不愈、腰膝酸软。

耳鸣、两目干涩、五心烦热、失眠、夜尿频、遗精、健忘。

心内科中医优势病种心悸诊疗方案

心内科中医优势病种心悸诊疗方案

心内科中医优势病种心悸诊疗方案
心悸(心绞痛)诊疗方案
一、中医诊断
1.心悸主要由心中实虚、肝郁血瘀、气血两亏、热结湿阻等病机所致,其临床表现有沉重感、胸闷、胸痛、心悸、心慌、出汗、心牵挛、头晕等。

2.根据中医辨证的要求,心悸可分为实、虚、湿、热等,以各类虚势
所致的心悸应把握治疗源头,临床拟定的证型主要有心中瘀血证、心肾不
足证、心血之虚证、心肝不和证、阴阳两亏证等。

3.针对心悸的中医治疗,首先应明确其证型,进而针对具体病机进行
治疗,即以养心安神为主,以补益调和为辅,依据不同病机配伍温补药物,清洁顽症,以提高心肺功能,调节血管紧张素等,综合治疗以达到控制症状,缓解病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的目的。

二、中医药效方案
1.祛暑消湿
(1)复方百合汤:百合、黄芪、水蛭、决明子、黄柏各25克,大枣
8枚,水煎服,分服3次。

(2)淡竹叶羹:竹叶、百合、桑椹各20克,淡豆腐30克,大枣8枚,水煎服,分服3次。

2.止痛安神
(1)和中散宁心汤:桑寄生、半夏、肉桂、芍药各30克,青皮、柴胡、当归、陈皮各15克,连翘、香附各10克。

心血管病科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心血管病科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宁城县蒙医中医医院心血管病科优势病种诊疗方案1、冠心病、心绞痛(胸痹)2、高血压(眩晕病)3、心力衰竭(喘证、心悸、水肿)胸痹(冠心病、心绞痛)一、概述胸痹病是由于正气亏虚,痰浊、瘀血、气滞、寒凝痹阻心脉,以膻中或左胸部发作性憋闷、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轻者偶发短暂轻微的胸部沉闷或隐痛,或为发作性膻中或左胸含糊不清的不适感;重者疼痛剧烈,或呈压榨样绞痛。

常伴有心悸,气短,呼吸不畅,甚至喘促,惊恐不安,面色苍白,冷汗自出等。

多由劳累、饱餐、寒冷及情绪激动而诱发,亦可无明显诱因或安静时发病。

胸痹与西医所讲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不稳定性心绞痛(UA)关系密切。

UA是指介于稳定性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AMI)之间的一组临床心绞痛综合征,其中包括如下亚型:①初发劳力型心绞痛:病程在2个月内新发生的心绞痛(从无心绞痛或有心绞痛病史但在近半年内未发作过心绞痛);②恶化劳力型心绞痛:病情突然加重,表现为胸痛发作次数增加,持续时间延长,诱发心绞痛的活动阈值明显减低,硝酸甘油缓解症状的作用减弱,病程在2个月之内;③静息心绞痛:心绞痛发生在休息或安静状态,发作持续时间相对较长,含硝酸甘油效果欠佳,病程在1个月内;④梗死后心绞痛:指AMI发病24 h后至1个月内发生的心绞痛;⑤变异型心绞痛:休息或一般活动时发生的心绞痛,发作时心电图显示ST段暂时性抬高。

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1990年中西医结合心血管学会修订的《冠心病中医辨证标准》和1995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胸痹急症协作组《中医心病诊断疗效标准与用药规范》。

(1)膻中或心前区憋闷疼痛,甚则痛彻左肩背、咽喉、左上臂内侧等部位。

呈发作性或持续不解,常伴有心悸气短,自汗,甚则喘息不得卧。

(2)胸闷胸痛一般几十秒钟到十几分钟而缓解。

严重者可疼痛剧烈,持续不解,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青紫,心跳加快,或心律失常等危象,可发生猝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1: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胸痹心痛(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诊疗方案一、疾病诊断(一)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ZYYXH/TI7—2008),第一诊断为胸痹心痛(TCD编码:BNX020)。

诊断要点:1、以心前区疼痛、憋闷、短气为主症,表现为胸骨后或胸膺部发作性疼痛,常为绞痛、刺痛或隐痛;疼痛可放射于左肩背、左臂内侧、颈、咽喉等部位,时作时止,反复发作;疼痛一般持续数十秒至十余分钟,一般不超过30分钟,休息或服药后可缓解;多伴有心悸怔忡、短气乏力、呼吸不畅,甚则喘促、面色苍自、自汗等;可见相应舌象和脉象。

2、中年以上人群多见,常因劳累过度、七情过激、气候变化、狂饮饱食等因素而诱发;部分无明显诱因或安静时发病。

(二)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指南如下:1、中华医学会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2007)》(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7,35(3):195-206);2、中华医学会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不稳定性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诊断与治疗指南(2007)》(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7,35(4):295-304);3、中华医学会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2010)》(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0,38(8):675-690)。

将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分为慢性稳定性心绞痛(ICD-10编码:I20.805)、不稳定型心绞痛(ICD-10编码:I20.001)、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ICD-10编码:I21.403)和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ICD-10编码:I21.304)而分别进行诊断与治疗。

二、证候诊断(一)主证1、气虚血瘀证主症:胸痛;胸闷或不适次症:A、倦怠乏力;气短懒言。

B、口唇紫暗;爪甲紫暗;舌质暗或有瘀斑瘀点;舌下静脉迂曲、怒张、色紫暗。

舌脉:舌淡苔薄;脉沉弱或涩。

诊断:主症中1项+次症A中1项+次症B中1项,结合舌脉。

2、气滞血瘀证主症:胸痛;胸闷或不适。

次症:A、两胁胀痛;情志抑郁;善太息;烦躁。

B、舌质暗或有瘀斑瘀点;舌下静脉迂曲、怒张、色紫暗;口唇紫暗;爪甲紫暗。

脉象:脉沉弱或涩。

诊断:主症中1项+次症A中1项+次症B中1项,结合脉象。

3、痰阻血瘀证主症:胸痛;胸闷或不适次症:A、头重如裹;肢体困重;痰多;口粘腻。

B、口唇紫暗;爪甲紫暗;舌质暗或有瘀斑瘀点;舌下静脉迂曲、怒张、色紫暗。

舌脉:舌苔白腻;脉涩或弦滑。

诊断:主症中1项+次症A中1项+次症B中1项,结合舌脉。

(二)次证1、寒凝心脉证主症:胸痛;胸闷或不适。

次症:感寒痛甚;形寒肢冷;面色苍白。

舌脉:苔薄白,脉沉紧。

诊断:主症中1项+次症中1项,结合舌脉。

2、气阴两虚证主症:胸痛;胸闷或不适。

次症:气短心悸;动则益甚;神疲懒言;五心烦热;口燥咽干。

舌脉:舌红少苔,脉细数。

诊断:主症中1项+次症中1项,结合舌脉。

三、治疗方案(一)心痛急性发作期处理在急性发作期应以消除疼痛为首要任务,应积极采取措施予以控制心痛发作,可选用或合并运用以下措施。

1、郭士魁宽胸气雾剂,由荜拨、良姜、元胡、檀香、冰片、细辛组成,心痛发作时立即口腔喷洒,每日8~10次。

2、虚寒体质,由于寒凝气滞,心脉不通所致的胸痹,症见胸痛、胸闷,冠心病心绞痛见上述证候者,立即含服麝香保心丸,每次2丸;或服用郭士魁心痛丸(檀香、白胶香、荜拨、麝香、冰片等)、郭士魁宽胸丸(良姜、元胡、檀香、冰片、细辛等);或嚼服冠心苏合丸,每次1丸,间隔5~10分钟可重复使用。

3、痰热体质,由于热灼津液,化痰阻络,心脉不通所致的胸痹,症见胸痛、胸闷,冠心病心绞痛见上述证候者,立即含服速效救心丸,轻者一次含服4~6粒,胸痛严重者一次含服10~15粒。

一般含服后5分钟起效,舌下应有苦辣味和清心透凉感。

如果10分钟后不缓解,可酌情再服用4~6粒。

也可含服复方丹参滴丸10粒/次或心灵丸2粒/次。

(二)分型论治1、主证(1)气虚血瘀证治法:补益心气,活血止痛。

方药:《医林改错》补阳还五汤加减,基本方:黄芪30g,人参15g,当归15g,川芎15g,桃仁15g,红花12g,赤芍15g,地龙15g。

或选用郭士魁益气活血汤:黄芪15g,党参15g,黄精15g,当归15g,川芎15g,赤芍15g,郁金15g。

加减:若瘀血甚,胸痛剧烈者,加乳香l0g,没药l0g,延胡索12g,降香10g,丹参12g以增强活血止痛作用。

(2)气滞血瘀证治法:理气活血,通络止痛。

方药:《医林改错》血府逐瘀汤加减,基本方:桃仁15g、红花12g、当归15g、川芎15g、赤芍15g、生地12g、柴胡9g、桔梗9g、枳壳12g、牛膝12g。

或选用郭士魁冠通汤:当归15g,郁金15g、薤白15g、鸡血藤30g、红花10g、三棱12g、莪术12g、乳香12g、没药12g。

加减:气郁日久化热,心烦易怒,口干便秘,舌红苔黄,脉数者,加牡丹皮10g,栀子10g,夏枯草15g以疏肝清热。

(3)痰阻血瘀证治法:豁痰开结,活血通脉。

方药:《金匮要略》瓜蒌薤白半夏汤合《时方歌括》丹参饮加减,基本方:瓜蒌30g、薤白15g、半夏12g、厚朴12g、枳实12g、桂枝15g、茯苓30g、白术12g、砂仁12g、丹参30g、檀香15g、川芎15g。

加减:痰热者,表现为咳吐黄痰,口苦粘腻,便干溲赤,苔黄腻,脉滑数,选用黄连温胆汤加减,黄连15g、半夏12g、茯苓30g、陈皮15g、竹茹15g、枳实12g、郁金15g;若痰扰清窍,眩晕,肢体麻木者,加天麻15g,竹茹12g以祛痰息风定眩。

2、次证(1)寒凝心脉证治法:祛寒活血宣痹通阳方药:《伤寒论》当归四逆汤加减,基本方:桂枝15g、细辛6g、当归15g、赤芍15g、通草15g、甘草6g、大枣3枚。

或选用郭士魁心痛丸:檀香15g、沉香15g、公丁香15g、香附15g、乳香15g、白胶香15g、荜拨15g、苏合香油。

加减:畏寒肢冷者,加附子10g,干姜6g,巴戟天l2g以温经散寒止痛;心痛较剧者,加蜀椒1g,荜茇10g,细辛3g,赤石脂12g,乳香10g,没药10g以温阳散寒,理气活血;水肿,喘促心悸者,加茯苓30g,猪苓15g,益母草15g,泽泻l0g以活血利水消肿;四肢厥冷者,宜用四逆加人参汤以温阳益气,回阳救逆。

(2)气阴两虚证治法:益气养阴,畅脉止痛。

方药:《内外伤辨惑论》生脉散加减,基本方如下:党参10g、黄芪15g、麦冬10g、五味子6g、黄精12g、茯苓12g、山药15g、炒白术12g。

加减:唇舌紫暗者,胸闷刺痛,痛有定处者,加五灵脂10g,丹参12g,当归12g以活血通脉;心火上扰,心悸心烦,失眠多梦,口舌生疮者,加黄连10g,焦栀子10g,菊花10g以清心宁神。

肾阴虚,腰膝酸软,加熟地黄12g,桑堪子12g,女贞子12g以滋肾养阴。

(三)辨证论治创新点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以廖家桢、郭维琴教授为代表的老一辈专家利用气血相关理论,在全国最早提出胸痹心痛气虚血瘀病机理论,现已明确气虚血瘀证是胸痹心痛最常见的证型,益气活血法成为目前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大大提高了临床疗效。

然而,我们发现临床上胸痹心痛疑难病例,用气虚、阴虚、阳虚、血瘀、气滞、痰阻、寒凝等传统病机理论仍无法解释,诸如胸痹心痛临床发病急骤、病情变化多端、血管造影发现的冠状动脉血流时断时续等等,针对这些临床表现需要寻找更贴切的病机描述。

通过近十年的临床研究,我们发现胸痹心痛与风证联系紧密,提出胸痹心痛“络风内动”病机学说。

我们将心络风动证作为胸痹心痛的证型之一,以此希冀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

心络风动证:主症:胸痛;胸闷或不适次证:突然发病、时作时止;痛引肩臂或他部;突然被迫体位。

舌脉:舌质暗或有瘀斑瘀点;脉弦数;脉细或弱诊断:主症中1项+次症中1项,结合舌脉。

治法:熄风通络止痛方药:《兰台轨范》大活络丹加减,基本方(络风宁1号):威灵仙30g、徐长卿30g、地龙12g、丹参30g、羌活15g、大黄10g、木香12g、砂仁9g、檀香15g、降香15g、葛根15g、茯苓15g、白术12g、人参15g、黄芪15g、冰片1.5g。

(四)中成药辨证选择1、气虚血瘀证:益气活血。

可选用参芪益气滴丸、通心络胶囊、心元胶囊、养心氏片、正心泰胶囊、脑心通胶囊、参芍片、山海丹胶囊、补心气口服液等。

2、气滞血瘀证:理气活血。

可选用血府逐瘀胶囊、复方丹参滴丸、冠心丹参滴丸、心可舒片、银丹心脑通胶囊、血栓心脉宁、复方川芎胶囊、心血宁片、活血通脉胶囊等。

3、痰阻血瘀证:通阳泄浊,豁痰开结。

可选用丹蒌片、心通口服液、保利尔胶囊等。

4、寒凝心脉证:温经散寒,通阳止痛。

可选用速效救心丸、苏合香丸、冠心苏合香丸、苏冰滴丸、麝香保心丸、心宝丸等。

5、气阴两虚证:益气养阴,和血通脉。

补心气口服液、滋心阴口服液(胶囊)、生脉口服液、生脉饮(胶囊)、参麦口服液、稳心颗粒等。

(五)中药注射剂选择针对胸痹心痛急症和重症,可辨证选择中药注射剂如偏于气虚者可选用黄芪注射液;偏于血瘀者可选用丹红注射液、舒血宁注射液、血塞通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偏于气阴两虚者可选用生脉注射液、参麦注射液;偏于阳虚者可选用参附注射液等。

(六)中医药辨治无效时胸痹心痛的处理1、急性心肌梗塞:参照中华医学会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2010)》(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0,38(8):675-690)。

2、不稳定性心绞痛:参照中华医学会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不稳定性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诊断与治疗指南(2007)》(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7,35(4):295-304)。

3、慢性稳定性心绞痛:参照中华医学会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2007)》(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7,35(3):195-206)。

4、介入治疗:参照中华医学会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南(2009)》(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9,37(1):4-25)。

(七)胸痹心痛中医综合疗法1、针灸(1)针刺主穴:心俞、厥阴俞、膻中、内关、郗门。

(2)辨证施穴:气虚血瘀证,加气海、足三里、膈俞、血海、三阴交等;气滞血瘀证,加中院、足三里、太冲、血海、三阴交等;痰阻血瘀证,加丰隆、肺俞、间使、膈俞、血海、中脘等;寒凝心脉证,加足三里、关元、肾俞等;气阴两虚证,加气海、足三里、三阴交、太溪、通里等。

(3)手法:虚补实泻,留针30分钟,每10分钟行针1次,隔日1次,14次为1疗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