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大学传递过程原理_复习题__解答
中南大学通信原理试题集及答案

一、是非题1、在单边带信号中插入强载波,可用包络检波法解调出基带信号。
(对)2、对于调频信号,也可以用其上边带或下边带传输信息。
(错)3、不管m(t)是什么信号,在m(t)cosωct的频谱中都没有离散谱fc.(错)4、在数字通信中,若无码间串扰,则误码率为0。
(错)5、若宽带调频信号的基带信号最高频率增大一倍,则调频信号带宽也增大一倍。
(错)6、单极性数字信号的连0码时间越长,要求位同步器的同步保持时间也越长。
(对)7、只要无误码,则PCM接收机输出模拟信号中就无噪声(错)‘8、数字基带系统的频带利用率不可能大于2bit/(s.Hz)(错)9、在频带利用率方面QPSK通信系统优于2PSK通信系统(对)二、填空题1、模拟通信系统中,可靠性最好的是(FM),有效性最好的是(SSB)。
2、在FM通信系统中,采用预加重和去加重技术的目的是(提高解调器输出信噪比)。
3、时分复用的话路数越多,信息速率(越大)。
4、在2ASK、2FSK、2PSK、2DPSK通信系统中,可靠性最好的是(2PSK),有效性最好的是(2ASK、2PSK)5、均匀量化器的量化信噪比与编码位数的关系是(编码位数增加1位,量化信噪比增大6dB),非均匀量化器可以提高(小)信号的量化信噪比。
(式9.4.10)信号量噪比:(S/N)dB=20lg M=20lg2N (N为编码位数)编码位数增加一位,(S/N)dB=20lg M=20lg2(N+1)-20lg2N=20lg2=6dB6、改善FM系统抗噪声性能的有效措施是(采用预加重技术和去加重技术)7、若信息速率为Wbit/s,则2PSK、4PSK信号的谱零点带宽分别为()和()HzPSK信号为双极性不归零码,对基带信号R B=1/Ts=fs=R b/log2M, B=fs= R b/log2M对调制信号:带宽为B调=2B=2 R b/log2M=2W/ log2M对2PSK:带宽为:2W对4PSK:带宽为:2W/ log2M =2W/2=W8、设基带系统使用了五抽头的预置式自动均衡器,则此系统冲激响应的抽样值等于0的个数最少为(4),不等于0的个数最少为(1)8、通过眼图,可以观察到(码间串扰)和(噪声)的大小9、调频信号20cos(2*108π+8cos400πt)的最大频偏为(1600)Hz,带宽为(3600)HzP1 05:m f为最大相位偏移,由调频信号可知其最大相位偏移为8,m f=8,调制信号的频率:f m=400π/2π=200所以最在频偏Δf=m f×f m=8200=1600.B=2(m f+1)f m=3600Hz10、当无信号时,加性噪声是否存在?(存在),乘性噪声是否还存在?(不存在)11、设基带信号的最高频率为3.4kHz的语音信号,则AM信号带宽为(6.8kHz),SSB信号带宽为(3.4kHz),DSB信号带宽为(6.8kHz)。
传递原理习题答案

传递原理习题答案传递原理习题答案在学习过程中,习题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通过解答习题,我们可以巩固知识,检验自己的理解程度。
而在学习传递原理时,习题也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围绕传递原理习题展开讨论,分享一些常见的习题及其答案。
一、传递原理的基本概念在开始解答具体的习题之前,我们先来回顾一下传递原理的基本概念。
传递原理是力学中的一个基本原理,它指的是当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时,力会通过物体传递给其他物体。
传递原理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和解决各种物理问题。
二、习题一:杠杆原理1. 在杠杆原理中,力的传递是通过什么方式进行的?答案:在杠杆原理中,力的传递是通过杠杆进行的。
杠杆是一种简单机械装置,它由一个支点和两个力臂组成。
当一个力作用在杠杆的一端时,通过支点,力会传递给杠杆的另一端。
2. 如果一个杠杆的支点离力臂较近,会对力的传递产生什么影响?答案:如果一个杠杆的支点离力臂较近,那么力臂就会较长,力的传递会更加容易。
这是因为力臂的长度会影响到力矩的大小,而力矩是描述力对物体产生转动效果的物理量。
当力臂较长时,力矩也会增大,力的传递效果就会更好。
三、习题二:液压传动1. 在液压传动中,力是如何传递的?答案:在液压传动中,力是通过液体传递的。
液压传动利用液体的不可压缩性和容器的连通性,将力传递给其他部件。
当一个液体受到外界力的作用时,液体会均匀地传递力,使得其他部件也受到相同大小的力。
2. 液压传动中,为什么可以实现力的放大?答案:液压传动可以实现力的放大,这是因为液体的不可压缩性可以使得力在液体中均匀传递。
当一个小面积的活塞受到力的作用时,液体会将这个力传递给另一个大面积的活塞,从而实现力的放大。
四、习题三:电路中的传递原理1. 在电路中,电流是如何传递的?答案:在电路中,电流是通过导体中的电子传递的。
当电压施加在电路上时,电子会在导体中移动,从而形成电流。
电子的移动是由电场力驱动的,电场力会将电子从高电压处推向低电压处,从而实现电流的传递。
传递过程原理考试复习提要

传递过程原理考试复习提要(共2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传递过程原理复习提要一、掌握流体运动的连续性方程在直角坐标和柱座标中表达式的推导,方程本身及相应各项所表示的物理意义。
二、非稳态流动系统的物料衡算例题:一装有质量浓度为30%(wt)的氢氧化钠溶液料桶,桶内溶液起始质量为7000kg ,现将桶底阀打开,使其以125L/min 的流率排出,同时以145L/min 的速率向桶内注加质量浓度为24%的氢氧化钠溶液予以补充,试求桶内浓度达到28%所需的时间及此时桶中的溶液质量。
设任意时刻,桶内的溶液均能充分混合均匀,在24%~30%的氢氧化钠质量浓度范围内,溶液密度与浓度的关系为ρ=1000(1+x),x 为氢氧化钠质量百分浓度。
三、掌握连续性方程用于判别流体的不可压缩性方法;掌握随体导数、对流导数、局部导数的相互关系,并运用其计算流体运动的加速度; 掌握流体作有势运动的判别条件和依据;掌握流线、势线、流函数、势函数的概念及其求取方法;掌握流线、势线正交性的证明方法。
例题:已知在二维流场中,稳态流动下的流体速度向量为: j x 23 i 3yx y)U(x,2 += 且其中一根流线过点(1,2)。
试求:(1) 该流体在整个流场中是否不可压缩;(2) 过空间位置(3,2)的流体质点运动加速度;(3) 该流体是否作无旋(有势)运动,若无旋,试求其势函数Φ;(4) 过空间位置(2,1)的流线函数Ψ;(5) 证明在整个流场中,势线Φ与流线Ψ正交。
四、 掌握流体运动参数的瞬时性与时均性、脉动性之间关系,掌握流体运动的湍动强度概念及计算方法。
例题:在一系列以毫秒计的相同时间间隔内,用测速仪测得流场中某点处沿x 方向的瞬时速度U x(t)如下(速度单位:m/s ):U x(t): ,,,,,,。
试计算该点的时均速度U t av 及湍动强度I x 。
《传递过程原理》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传递过程原理》课程第一次作业参考答案(P56)1. 不可压缩流体绕一圆柱体作二维流动,其流场可用下式表示θθθsin ;cos 22⎪⎪⎭⎫⎝⎛+=⎪⎪⎭⎫⎝⎛-=D r C u D r C u r其中C ,D 为常数,说明此时是否满足连续方程。
2. 判断以下流动是否可能是不可压缩流动(1) ⎪⎩⎪⎨⎧-+=--=++=zx t u z y t u yx t u z y x 222 (2) ()()()⎪⎪⎪⎪⎩⎪⎪⎪⎪⎨⎧=-==-=22221211t tz u xy u x y u z y x ρρρρ3.对于下述各种运动情况,试采用适当坐标系的一般化连续性方程描述,并结合下述具体条件将一般化连续性方程加以简化,指出简化过程的依据。
(1)在矩形截面流道内,可压缩流体作定态一维流动;(2)在平板壁面上不可压缩流体作定态二维流动;(3)在平板壁面上可压缩流体作定态二维流动;(4)不可压缩流体在圆管中作轴对称的轴向定态流动;(5)不可压缩流体作圆心对称的径向定态流动。
《化工传递过程导论》课程作业第三次作业参考P-573-1流体在两块无限大平板间作定态一维层流,求截面上等于主体速度u b的点距离壁面的距离。
又如流体在圆管内作定态一维层流,该点距离壁面的距离为若干?距离壁面的距离02(12d r =-3-2温度为20℃的甘油以10kg/s 的质量流率流过长度为1m ,宽度为0.1m 矩形截面管道,流动已充分发展。
已知20℃时甘油的密度ρ=1261kg/m 3,黏度μ=1.499Pa·s 。
试求算(1)甘油在流道中心处的流速以及距离中心25mm 处的流速; (2)通过单位管长的压强降;2max 012P u y xμ∂=-∂流动方向上的压力梯度Px∂∂的表达式为:max 22u Px y μ∂=-∂ 所考察的流道为直流管道,故上式可直接用于计算单位管长流动阻力:fP L∆,故: -1max 22022 1.4990.119142.7Pa m 0.1()2f P u P P L x L y μ∆∂∆⨯⨯=-=-===⋅∂ (3) 管壁处剪应力为:2max max 002[(1())]xy y y yu u yu yy y y μτμτμ==∂∂=-⇒=--=∂∂ max 2022 1.4990.119N 7.135m 0.12u y μτ⨯⨯⇒===故得到管壁处的剪应力为2N7.135m《化工传递过程导论》课程第四次作业解题参考(P122)2. 常压下,20℃的空气以5m/s 的速度流过一光滑的平面,试判断距离平板前缘0.1m 和0.2m 处的边界层是层流还是湍流。
传递过程原理作业题和答案

《化工传递过程原理(H)》作业题1. 粘性流体在圆管内作一维稳态流动。
设 r 表示径向距离,y 表示自管壁算起 的垂直距离,试分别写出沿r 方向和y 方向的、用(动量通量)=-(动量扩 散系数)X(动量浓度梯度)表示的现象方程。
1. (1-1) 解:d (讪 T — V/du (y / , u . /,> 0) dydyd(Pu)/du (rv , U 八dr< 0)T = -V ———-dr2.试讨论层流下动量传递、热量传递和质量传递三者之间的类似性。
2. (1-3) 解:从式(1-3)、(1-4)、(1-6)可看出:2.扩散系数D AB 具有相同的因次,单位为 m 2/s ; 3•传递方向与该量的梯度方向相反3. 试写出温度t 对时间,的全导数和随体导数,并说明温度对时间的偏导数、 全导数和随体导数的物理意义。
3. (3-1)解:全导数:dt _ : t : t dx t dy :: t dz 小 v x 卍 :yd : z d随体导数:Dt:t:t:t:tu u uD Vvux::x 叽y物理意义:表示空间某固定点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率;j A --DAB.dyd (讪 dyq/ Ad( ’C p t) dy1.它们可以共同表示为:通量 (1-3)(1-4)(1-6)=—(扩散系数)x(浓度梯度);. ――?•u(x, y, z,8)=xyzi +yj _3z8k = xyz + yj —3z& k试求点(2,1, 2,1 )的加速度向量。
Du Du ~ Du y - Du ~(3-6)解: D u ^1 ^j >k-■■■4: 44 H H---- = ----- + u ---- 十 u ----- + u ---- D : ' u x :: x u ^ y % z=0 xyz( yz) y(xz) _ 3z 丁 (xy)二xyz yz1 _3 )DU y1 = y ° - y 二 y °(1一可)D屠一表示测量流体温度时'测量点以任意速度屠、变、吏运动所测得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率Dt—表示测量点随流体一起运动且速度u-d|4. 测得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率。
《生理复习重点及习题-中南大学》9-1-2突触传递.doc

《⽣理复习重点及习题-中南⼤学》9-1-2突触传递.doc神经系统功能:突触传递掌握内容:何谓突触,突触的通讯的形式和性质?神经递质的信息传递⽅式和过程。
经典突触传递环节的⼲扰靶点?突触后神经元兴奋与抑制信息的整合°EPSP和I P S P形成的机制;主要的化学递质及其受体本质及其作⽤机制(Ach,NE,Glu)。
反射中枢、易化和抑制的概念、中枢神经元间抑制⽅式和机制。
熟悉内容⾮突触性化学传递;电突触与化学性突触的特点与区别;中枢和外周神经递质的主要种类和相关的受体分布,功能;调质及其作⽤;递质共存及意义,中枢神经元联系⽅式,中枢兴奋传播的特征(突触传递的特征)。
了解内容:突触传递的调节,突触的可塑性;递质的神经⽣化(合成、贮存及代谢)。
<-)名称解释突触、突触后电位、EPSP、I P S P、突触可塑性、LTP、递质与调质、受体、递质共存、反射中枢、中枢抑制和易化、突触前抑制、突触后抑制、返回性抑制、交互抑制。
列表⽐较突触前抑制和突触后抑制(部位、机制和⽣理意义)(⼆)选择题【A】型题】1.下列关于⼈体内电突触传递的描述,正确的是A.结构基础是离⼦通道B.传递速度慢,潜伏期长C.允许⼤分⼦带电物质通过D. ⼀般为单向传递E.主要发⽣在同类神经元之间2.突触传递中,影响神经末梢递质释放蚩的关键因素是A.末梢膜钠通道密度B.进⼊末梢的Ca”量C.末梢内囊泡数量D.囊泡内递质含量E.活化区⾯积⼤⼩3.在C/+触发的递质释放过程中,与突触囊泡动员直接有关的步骤是:A.Ca2+-CaM复合物的形成B. CaM依赖的蛋⽩激酶II的激活C.突触蛋⽩的磷酸化D. v-SNARE与JSNARE的结合E.突触结合蛋⽩的变构4.轴突末梢轴浆内能帮助游离突触囊泡向活化区摆渡的蛋⽩分⼦是A.突触囊泡蛋⽩B.钙调蛋⽩C. Ca2+-CaM KIID.靶蛋⽩E.⼩G蛋⽩Rab35.突触结合蛋⽩在轴浆内⾼Ca”条件下变构,其意义在于A.解除突触囊泡的锚定B.帮助突触囊泡向活化区移动C. 促进v-SNARE 与t-SNARE 结合D.消除对融合的钳制作⽤E. 开⼤融合孔以利出胞6. 中枢神经系统内的⾮定向突触传递多见于A.胆碱能纤维末梢B.单胺类纤维末梢C.肽能纤维末梢D. 瞟吟类纤维末梢E.氨基酸类纤维末梢7. 产⽣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的主要机制是A.突触前末梢递质释放增多B.需由中间神经元中介C.突触后膜K*电导降低D.突触后膜Nf 电导增加E. 突触后神经元受刺激⽽兴奋8. 产⽣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的主要机制是A.突触前末梢递质释放减少B.突触后膜C/+电导降低C.突触后膜Na'电导降低D.中间神经元受抑制E.突触后膜发⽣超极化9. 神经元去极化达到阈电位时,⾸先暴发动作电位的部位是A.胞体B.轴突始段C.轴突中段D.轴突末梢E.树突10. 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时,动作电位⾸先在轴突始段暴发的原因是 13. 海马Schaffer 侧⽀产⽣长时程增强的主要机制是A. C /‘持续进⼊突触前末梢内B.突触前膜Ih 阳离⼦通道持续激活C.突触后膜NMDA 受体上调D.突触后膜AMPA 受体上调E.突触后神经元cAMP ⼤量⽣成 14. 下列关于神经递质的描述,正确的是A.指凡能与受体结合的各种物质B.起调节突触传递效率的作⽤C. ⼀个神经元只释放⼀种递质D. ⼀种递质只作⽤于⼀种受体E.与受体结合⽣效后很快被消除15. 去甲肾上腺素释放后在突触间隙被清除的主要⽅式是 16. 下列关于神经递质受体的描述,正确的是C. 有多种亚型,可产⽣多种效应D.突触前受A.此处的EPSP 幅度⼤ C.此处的细胞膜电阻⼩ E.此处电压门控钠通道密度⼤11. 下列关于突触可塑性的描述,错误的是A.功能与形态均可改变 C.普遍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 E.是神经系统发育成熟后的表现 12. 引起强直后增强的关键因素是A.所给刺激强度增⼤ C.突触前末梢递质释放量增多E.突触后膜上多个EPSP 总和B. EPSP 总和仅发⽣于此处 D.此处阈电位靠近静息电位B.可发⽣在突触前或突触后 D.突触传递效率改变较持久B.所给刺激持续时I'可延长 D.突触后神经元胞质内增加A.酶促降解B.突触前末梢重摄取C.进⼊突触后细胞D.胶质细胞摄取E.进⼊细胞外液被带⾛ A.可分布于细胞膜中和细胞内B. ⽿相应配体结合后定能⽣效体是突触双向传递的基础E.在递质释放过多时常发⽣上调17.在周围神经系统中,属于胆碱能神经纤维的是A.所有⾃主神经节前纤维B.所有副交感节后纤维C. 所有舒⾎管神经纤维D.⽀配胰腺的所有交感节后纤维E.⽀配所有汗腺的交感节后纤维 18. 下列受体中,属于G 蛋⽩耦联受体的是A.毒蕈碱受体B.烟碱受体C.⽢氨酸受体D. NMDA 受体E. GABA A 受体19. 毒蕈碱受体分布于【B 型题】A.⼄酰胆碱B.去甲肾上腺素C.⾎管活性肠肽D. ⼀氧化氮E.腺背21. ⼩⽽清亮透明的突触囊泡内可含的递质是 22. ⼩⽽具有致密中⼼的突触囊泡内可含的递质是 23. ⼤⽽具有致密中⼼的突触囊泡内可含的递质是A.⼄酰胆碱B.去甲肾上腺素C. 5-疑⾊胺D.多巴胺E.降钙素基因相关肽24. 安静情况下,控制⾻骼肌⾎管舒缩的交感神经末梢释放的递质是 25. 发⽣防御反应时,⾻骼肌交感舒⾎管纤维末梢释放的递质是A. M 受体B. N 受体C.⼭受体D.⾎受体E.⼙受体26. 属于促离⼦型受体的是 27. 通常为突触前受体的是【X 型题】28. 影响突触前膜递质释放量的主要因素有A.下传动作电位的频率B.下传动作电位的传导速度C.突触囊泡的⼤⼩ D.进⼊突触前末梢的Ca 辭量29. 下列关于经典突触传递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有A. 兴奋传递所需时间与冲动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相同B. ⼀般从突触前末梢传向突触后神经元C. 易受内坏境变化的影响D. 传⼊神经与传出神经的冲动频率⼀致30. 与经典的突触传递相⽐,⾮定向突触传递的特点有A.存在特化的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B.递质扩散距离较远,且远近不等C. 传递所需时间较长,且长短不⼀D.效应细胞有⽆相应受体决定有⽆效应A.⾃主神经节的节后神经元 C.副交感神经⽀配的多数组织 E. 脑内所有胆碱能敏感神经元 20. 下列关于烟碱受体的描述,?正确的是A.分布于多数副交感神经⽀配的组织 C.很少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 E.所有亚型都可被阿托品阻断B. ⾻骼肌细胞膜的运动终板 D.交感神经⽀配的多数组织B. 分布于少数交感神经⽀配的组织 D.所有亚型都是化学门控通道。
传递过程原理课后答案

传递过程原理课后答案1. 详细解释了传递过程原理。
传递过程原理是指信息、物质或能量通过不同媒介传递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媒介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媒介的特性决定了传递的效率和速度。
传递过程原理可以应用于各个领域,如工程、医学和环境科学等。
2. 传递过程原理的应用领域。
传递过程原理在工程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越来越依赖电信技术进行信息传递。
传递过程原理能够解释电信技术中的信号传输原理,从而提高通信的效率和可靠性。
此外,传递过程原理还可以应用于医学领域。
例如,在药物输送系统中,药物需要通过合适的媒介传递到病变部位,以实现治疗效果。
了解传递过程原理可以帮助医生选择最佳的药物输送系统,提高治疗的效果。
另外,环境科学也是传递过程原理的应用领域之一。
例如,在大气污染控制方面,了解污染物在大气中的传递过程可以帮助科学家设计有效的污染控制策略,减少污染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
3. 传递过程原理的关键因素。
在传递过程中,影响传递效果的关键因素主要包括媒介的性质、传递距离和辐射条件等。
首先,媒介的性质是影响传递效果的重要因素。
不同的媒介具有不同的传递特性,如光的折射和反射、声音的传播速度和衰减等。
通过了解媒介的性质,我们可以选择合适的媒介来实现特定的传递效果。
其次,传递距离也是影响传递效果的重要因素。
一般来说,随着传递距离的增加,信息、物质或能量的传递效果会逐渐减弱。
因此,在设计传递过程中,需要合理规划传递距离,以确保传递效果达到预期。
最后,辐射条件也是影响传递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
例如,在太阳能发电系统中,太阳辐射的强弱直接影响能量传递的效果。
了解辐射条件可以帮助科学家和工程师设计出更高效的能源传递系统。
4. 传递过程原理的局限性。
传递过程原理虽然在各个领域有广泛的应用,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传递过程原理是基于已知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规律建立的,因此在处理未知规律或复杂系统时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传递原理考试题

传递原理练习及作业题一、动量传递部分一、如图,一根水平放置于地面的90°弯管,流体以一定的流速u流过其中,流体密度为ρ,管道截面积为A,管道出口末端为大气压Pa,若忽略流体流过弯管时的阻力损失,试求弯管所受到的合外力∑F。
二、如上图,某黏度为μ,密度为ρ的牛顿型流体沿宽度为B,高为H的倾斜放置平板(倾斜角为θ)向下作层流流动,稳定流动时的流体膜厚度为b,试推导流体在膜中的速度沿膜厚的分布关系,并求单位平板宽度上的流体质量流量W。
三、对于作一维稳定流动的流体,已知其在流场中的速度向量形式为:U(x,y)= 5x3y i + 4xy4 j(1)试求过点(1,0)的流线方程;(2)试求过点(1,0)的流体运动加速度;(3)判别该流体运动是否有势(无旋);(4)判别该流体是否不可压缩。
四、设在二维流场中,已知流体的速度向量为:U(x,y)= (A+Bt)i + C j式中A、B、C为常数,t表示时间。
试证明流体在该流场中的流线为直线,其轨(迹)线为抛物线。
五、若普兰德(Prandtl)混合长l’在圆管中的分布为l’/R=K[1-(r/R)3]/3,式中R为圆管的内半径,r为圆管任一处半径,K为常数,试证明:Umax-Ur =(U*/K)ln{[1-(r/R)3]/[1+(r/R)3]}式中:Umax,Ur分别表示管中心及管半径处的流体速度时均值,U*为摩擦速度(特征速度).(提示:U*2=τs/ρ,τr=(r/R)τs及τr=ρ(l’)2(dur/dr)2)六、已知在层流边界层内,流体的速度分布服从下式:Ux/U0=0.75(y/δ)-0.25(y/δ)2+0.50(y/δ)3式中δ为边界层厚度,y为边界层中任一处x位置与平板壁面间距离,试运用卡门(Karman)边界层动量积分方程确定距平板前端x 处的边界层厚度δ与以x 为特征长度尺寸表示的雷诺数Rex 之间的关系。
(已知:Rex=xu 0ρ/μ,ρ、μ分别为流体密度和黏度,u 0为主体流速)提示:卡门(Karman)边界层动量积分方程为:七、 流体在圆管中作湍流流动时,其管截面上沿径向的速度分布服从尼古拉则(Nicolatz )规律,即:Ur=Umax(1-r/R)1/nR 为管道的内半径, n 为常数. 试证明管截面上的平均(主体)流速为:Ub=2n 2Umax/[(n+1)(2n+1)]并分别计算n =6、7、10时,平均流速Ub 与最大流速Umax 之间的定量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递过程原理》习题(部分)解答2014-12-19第一篇动量传递与物料输送3、流体动力学基本方程P67. 1-3-12. 测量流速的pitot tube如附图所示,设被测流体密度为ρ,测压管液体的密度为ρ1,测压管中液面高度差为h。
证明所测管中的流速为:v=√2gh(ρ1ρ−1)解:设点1和2的压强分别为P1和P2,则P1+ρgh= P2+ρ1gh,即P1- P2=(ρ1-ρ)gh ①在点1和点2所在的与流体运动方向垂直的两个面1-1面和2-2面之间列Bernoulli equation:ρ1ρ=ρ2ρ+ρ22, 即ρ1−ρ2ρ=ρ22②( forturbulent flow)将式①代入式②并整理得:v =√2gh (ρ1ρ−1) 1-3-15. 用离心泵把20℃的水从贮槽送至水洗塔顶部,槽水位维持恒定。
各部分相对位置如附图所示。
管路直径均为φ76×2.5mm ,在操作条件下,泵入口处真空表读数为24.66×103Pa ;水流经吸入管和排出管(不包括喷头)的能量损失分别按∑h f,1=2υ2和∑h f,2=10υ2计,由于管径不变,故式中υ为吸入管和排出管的流速(m/s )。
排水管与喷头连接处的压力为9.807×104Pa (表压)。
试求泵的有效功率。
解:查表得,20℃时水的密度为998.2kg/m 3;设贮槽液面为1-1面,泵入口处所在的与流体运动方向垂直的面为2-2面,排水管与喷头连接处的侧面为3-3面,以贮槽液面为水平基准面,则(1) 在1-1面和2-2面之间列Bernoulli 方程,有 0=1.5g +−ρ真空ρ+ρ22+2ρ2( for turbulent flow)将已知数据带入:0=1.5×9.81-24660/998.2+2.5υ2 得到υ2=3.996 (即υ=2 m/s )(2) 在1-1面和3-3面之间列Bernoulli方程:即ρρ=14ρ+ρρ+ρ22+∑ρρ,1+∑ρρ,2( for turbulent flow)代入已知数据得:W e=14×9.81+98070/998.2+12.5×3.996=285.54 J/kg(3) 根据泵的有效功率N e=ρQ v W e=ρ×υA×W e=998.2×2×(3.14×0.0712/4) ×285.54=2255.80 J/sRe=duρ/μ=0.071×2×998.2/(100.42×10-5)=1.41×105湍流假设成立!1-3-16. 用压缩空气将密度为1100kg/m3的腐蚀性液体自低位槽送到高位槽,设两槽的液面维持恒定。
管路尺寸均为φ60×3.5mm,其他尺寸见附图。
各管段的能量损失为∑h f,AB=∑h f,CD=υ2,∑h f,BD=1.18υ2。
两压差计中的指示液均为水银。
试求当R1=45mm、h=200mm时:(1)压缩空气的压力P1为若干?(2)U形管压差计读数R2为多少?解:设低位贮槽液面为1-1面,B点所在的与流体运动方向垂直的面为2-2面,C点所在的与流体运动方向垂直的面为3-3面,高位槽的液面为4-4面。
(1) P B+ρgR1=P C+5ρg+ρHg gR1,代入数据后得到:P B - P C=5×1100×9.81+13600×9.81×0.045-1100×9.81×0.045=59473 Pa ①(2) 在2-2面和3-3面之间列Bernoulli方程,有:ρρρ=5ρ+ρρρ+0.18ρ2②将式②整理、并将式①代入后,得:59473/1100=5×9.81+0.18υ2由此得出:υ2=27.866 (υ=5.28m/s)(3) 在1-1面和4-4面之间列Bernoulli方程,有:ρ1ρ=10ρ+2.18ρ2由此得: P1=(10×9.81+2.18×27.866)×1100=174733 Pa=1.74×105 pa (gauge pressure)(4) 在2-2面和4-4面间列Bernoulli方程,有:ρρρ+ρ22=7ρ+1.18ρ2由此可得出:P B=[7×9.81+(1.18-0.5)×27.866] ×1100=96382 Pa(5) 根据流体静力学原理,由图可知, P B=ρHg gR2+ρgh,代入数据得:96382=13600×9.81×R2+1100×9.81×0.2得出:R2=0.706 m=706mm1-3-19. 在图示装置中,水管直径为φ57×3.5mm。
当阀门全闭时,压力表读数为0.3大气压,而在阀门开启后,压力表读数降至0.2大气压,总压头损失为0.5。
求水的流量为若干m3/h?解:据题意,设水槽液面为1-1面,出水管出水端侧面为2-2面,以出水管中轴线为水平基准面。
(1)当阀门全闭时,据流体静力学原理,可得:水槽液面的高度为3米;阀门开启后,在1-1面和2-2面之间列Bernoulli equation:3=ρρρ+ρ22ρ+0.5,代入数据得:3=20000/(1000×9.81)+υ2/(2×9.81)+0.5得出:υ=3 m/s(2)水的流量Q v=υA=3×0.25×3.14×0.052×3600=21.20 m3/h (3)Re=duρ/μ=0.05×3×1000/(100.42×10-5)=1.5×105>2300 属于湍流1-3-21. 本题附图所示的贮槽径为2m,槽底与径为32mm的钢管相连,槽无液体补充,其液面高度h1为2m(以管子中心线为基准)。
液体在管流动时的全部能量损失可按∑h f=20υ2公式计算,式中υ为液体在管的流速(m/s)。
试求当槽液面下降1m时所需的时间。
解:属于不稳定流动。
设在某时刻t,贮槽液面下降至高度为h处。
在贮槽的瞬时液面1-1面与管子出口侧截面2-2面间列Bernoulli方程,设液体在管流动为湍流,速度的校正系数为1,则:(1)在1-1面和2-2面间列Bernoulli方程,得ρρ=ρ22+20ρ2,即 9.81h=20.5υ2由此得出u=0.69√ρ①(2)由瞬时物料衡算,有−ρ4ρ2ρρρ=ρ4ρ2ρρ,即dt=−(ρρ)2ρρρ②将式①代入式②,得:dt=−(ρρ)2069ρ=−(20.032)2069ρ=−5661√ρ③确定边界条件:t=0时,h0=h1=2m, t=t时, h1=1m,对式③积分得:t=-5661×2(1−√2)=4687 s (约1.3h)5. 流体流动阻力与管路计算P99. 1-5-2. 某输水管路,水温为10℃,求:(1)当管长为6m,管径为φ76×3.5mm,输水量为0.08 L/s时的阻力损失;(2)当管径减小为原来的1/2时,若其他条件不变,则阻力损失又为多少?解:(1) 据题意,l=6m, d=76-7=69mm=0.069m,Q v=0.08L/s=0.08/1000m3/s=8×10-5 m3/s, 查表得10℃水的密度和粘度分别为999.7kg/m3和130.53×10-5 Pa.s, 则Q v=0.25×3.14×0.0692×u, 得出:流速u=8×10-5/(0.25×3.14×0.0692)=2.14×10-2m/sRe=ρud/μ=999.7×2.14×10-2×0.069/(130.53×10-5)=1131 laminar flow因此,直管沿程阻力系数λ=64/Re=64/1131=0.057阻力损失为:ρρ=ρρρρ22=0.057×(6/0.069) ×0.5×(2.14×10-2)2=1.13×10-3J/kg(2) 当管径缩小为原来的一半, 其他条件不变时,流速将变为原来的4倍,Re 将变为原来的2倍,即Re=1131×2=2262<2300 laminar flow此时沿程阻力将变为原来的16倍,即h f=1.13×10-3×16=0.018 J/kg1-5-7.某冶金炉每小时产生20×104 m3(标准)的烟气,通过烟囱排至大气,烟囱由砖砌成,径为3.5m,烟气在烟囱中的平均温度为260℃,密度为0.6 kg/m3,粘度为0.028×10-3 Pa.s。
要求在烟囱下端维持160 Pa的真空度,试求烟囱的高度。
已知在烟囱高度围,大气的平均密度为1.10 kg/m3,地面处大气压力为常压(砖砌烟囱壁粗糙度较大,其摩擦阻力系数约为光滑管的4倍。
)解:据题意得:烟气平均流速u=20×104/(3600×0.25×3.14×3.52)=5.78 m/sRe=3.5×5.78×0.6/(0.028×10-3)=4.34×105>4000查摩狄摩擦系数图中流体力学的光滑管曲线得,Re数为4.34×105时,摩擦系数λ光滑=0.014,由此得:λ=4λ光滑=0.056设烟囱的高度为H,则烟气的沿程阻力损失为:h f=0.056×(H/3.5) ×0.5×5.782×[1+(1/273) ×260]=0.53H烟囱顶端大气的压力P=1.1×9.81×H=10.79 H Pa 真空度设烟囱下端截面为1-1面,烟囱顶端截面为2-2面,烟囱下端所在平面为基准面,在1-1面和2-2面间列Bernoulli方程:ρ1ρ=ρρ+ρ2ρ+∑ρρ,代入数据得:-160/0.6=9.81H-10.79H/0.6+0.53H, 整理得:H≈35 m1-5-8. 水塔每小时供给车间90m3的水。
输水管路为φ114×4mm的有缝钢管,总长为160m(包括各种管件及阀门的当量长度,不包括进出口损失)。
水温为25℃,水塔液面上方及出水口均为常压。
问水塔液面应高出管路出水口若干米才能保证车间用水量。
设水塔液面恒定不变,管壁粗糙度ε为0.1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