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的结构和顺序教学文案
写作课教案文章的结构与写作技巧

写作课教案文章的结构与写作技巧写作课教案:文章的结构与写作技巧一、导入(引发学生兴趣,激发学习动力)1. 通过提问或引用有趣的例子,让学生思考什么是一篇优秀的文章2. 引出本堂课的主题:文章的结构与写作技巧二、认识文章结构1. 解释文章结构的概念及其重要性2. 讲解常见的文章结构:三段式、五段式、七段式等3. 分析不同文章结构的优缺点,并示范如何选择适合的结构三、明确文章的写作目的1. 引导学生思考写作的目的是什么2. 解释不同写作目的对文章结构的影响3. 通过分组讨论,让学生总结不同写作目的下的常见结构特点四、掌握文章开头的写作技巧1. 分析吸引读者注意力的方法:积极提问、引用名人名言、叙述故事等2. 示范如何使用各种技巧,引导学生进行开头段的写作练习五、了解文章主体的写作技巧1.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组织主题句和支持句2. 示范如何使用逻辑顺序、举例解释等方法,使主体段落更加有条理和连贯3. 引导学生进行主体段的写作练习六、掌握文章结尾的写作技巧1. 分析合适的结尾方式:总结归纳、发表观点、给出建议等2. 示范如何使用不同的结尾技巧,使文章具有回味性和激发读者思考的效果七、综合运用写作技巧,构建完整的文章1. 将开头、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进行组合,并注意各个部分之间的过渡2. 讲解如何使用合适的过渡词和段落连接,使文章内容更加连贯3. 给学生提供一个主题,让他们进行小组合作写作演练八、交流与分享1. 学生汇报自己的写作成果,并互相评价2. 教师对每个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提出改进意见九、总结与归纳1. 教师对本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2. 强调写作结构和技巧对文章质量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在写作中持续学习和应用通过以上教学步骤,学生不仅能够理解文章结构的概念和作用,还能够灵活运用各种写作技巧来构建逻辑严谨、内容丰富的文章。
同时,通过写作练习和交流分享,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和表达能力。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教案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文章的基本结构,包括引言、主体和结论部分。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和分析文章,把握作者的思路和论述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文本分析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文章的基本结构及其作用。
难点:如何通过分析文章结构来把握作者的思路。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文章结构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文章的基本结构,包括引言、主体和结论部分,并解释各个部分的作用。
3. 案例分析:教师选取一篇范文,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并指出作者的思路。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其他文章的结构和思路,分享自己的发现。
5. 总结与反馈: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总结文章结构分析的方法和技巧。
四、课后作业:学生自行选取一篇文章,分析其结构和思路,并在下一堂课前进行分享。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以及对文章结构的理解程度。
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文章结构和思路分析的能力,以及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3.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教案的意见和建议,以不断改进教学效果。
六、教学策略与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文章结构的重要性。
2. 运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文章实例,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结构。
3. 采用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4. 运用总结反馈法,及时巩固所学知识,提高教学效果。
七、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文章样本,用于案例分析和课后作业。
2. 制作PPT,呈现文章结构的相关知识点。
3. 准备问题列表,用于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八、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文章结构知识。
2. 讲解:详细讲解文章的引言、主体和结论部分,以及如何分析作者思路。
3. 案例分析:分析一篇范文,指出文章的结构特点和作者思路。
初中第二单元写作顺序教案

初中第二单元写作顺序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写作的基本顺序,能够按照逻辑顺序、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进行写作。
2. 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提高写作能力。
3. 通过对范文的学习和讨论,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写作技巧,提高写作质量。
二、教学内容:1. 写作顺序的介绍:逻辑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
2. 范文的讲解和分析:通过分析范文,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写作技巧。
3. 写作练习:让学生按照给定的题目,运用所学的写作顺序进行写作练习。
三、教学过程:1. 引入: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让学生分享自己对于写作顺序的理解和体会。
2. 讲解:介绍写作顺序的概念和作用,讲解逻辑顺序、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的具体运用方法。
3. 分析:通过对范文的讲解和分析,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写作技巧。
4. 练习:给学生发放写作题目,让学生按照给定的题目,运用所学的写作顺序进行写作练习。
5. 反馈:让学生互相交换作文,对彼此的作文进行评价和反馈。
6. 总结:对本次课程进行总结,强调写作顺序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后的写作中运用所学的技巧。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于写作顺序的掌握程度:通过课堂讲解和练习,观察学生对于写作顺序的掌握情况。
2. 学生写作质量的提高:通过批改学生的作文,观察学生写作质量的提高情况。
3. 学生对于写作技巧的理解和运用:通过分析学生的作文,观察学生对于写作技巧的理解和运用情况。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初中语文教材。
2. 范文:精选的范文。
3. 写作练习题:根据不同写作顺序设计的写作练习题。
4. 评价标准:作文评价标准。
六、教学时间:1课时(45分钟)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写作顺序的概念和作用,讲解逻辑顺序、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的具体运用方法。
2. 示范法:通过对范文的讲解和分析,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写作技巧。
3. 练习法:让学生按照给定的题目,运用所学的写作顺序进行写作练习。
4. 互动法:学生互相交换作文,对彼此的作文进行评价和反馈。
文章的结构方式范文

文章的结构方式范文1.顺序结构(时间顺序):按照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展开叙述。
这种结构方式常用于讲述故事、描述事物演变的过程等,如一篇记叙文、实事求是的报道等。
举个例子,假设文章题目是“我的暑假经历”,可以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叙述暑假期间的活动和经历。
2.空间结构:按照空间位置或地理位置的远近、方位等来组织文章的结构,从整体到局部的描述。
这种结构方式常用于描述地理环境、城市风貌、旅游景点等,如一篇旅游报道、地理学论文等。
举个例子,假设文章题目是“我的家乡”,可以从整体到局部地描述家乡的位置、自然环境、人文景观等。
3.问题解决结构:通过提出一个问题或矛盾,然后逐步解决的方式来组织文章的结构。
这种结构方式常用于议论文、论证文等,通常存在一个引言段、中间的正文段和结尾段。
举个例子,假设文章题目是“如何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可以先描述环境污染的现状和问题,然后逐步提出解决方案和建议。
4.对比结构:通过对比两个或多个事物的相似之处和差异之处,来展开描述和论述。
这种结构方式常用于比较分析、评述性的文章等。
举个例子,假设文章题目是“城市生活与乡村生活的对比”,可以分别对城市和乡村的居住条件、交通情况、生活方式等进行对比。
5.因果结构:通过描述一些事件或现象的原因和结果,来组织文章的结构。
这种结构方式常用于分析问题或提出解决方案等。
举个例子,假设文章题目是“手机普及的原因及其影响”,可以首先简要介绍手机普及的背景,然后分析手机普及的原因,最后探讨手机普及对社会、经济、个人生活等方面的影响。
这只是一些常见的文章结构方式,实际上,还可以根据具体的写作目的和需求,灵活运用不同的结构方式来组织文章的结构,使其更具有条理性和逻辑性。
高中语文作文结构教案

高中语文作文结构教案引入篇——激发兴趣,明确主题教师需要设计一个引人入胜的开场,激发学生对作文主题的兴趣。
可以通过讲述一个故事、提出一个问题或者描述一个场景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本次作文的主题,让学生知道他们即将写作的方向和目的。
讲解篇——分析结构,传授方法在学生明确了写作主题后,教师将进入作文结构的讲解。
这一部分,教师需要详细解析作文的基本结构,包括开头、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并强调每个部分的作用和要求。
- 开头部分:开头要简洁明了,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同时为文章的主题做好铺垫。
- 主体部分:主体是文章的核心,需要围绕主题展开论述,每一段都要有中心句,并且段与段之间要有逻辑上的联系。
- 结尾部分:结尾要总结全文,强化主题,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教师还需要讲解如何运用比喻、排比、设问等修辞手法来丰富文章内容,以及如何通过段落的划分来使文章结构更加清晰。
实践篇——动手练习,巩固知识理论讲解之后,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实际写作练习。
可以根据不同的文体(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等)设计不同的写作任务,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作文结构的运用。
在学生写作过程中,教师要巡视指导,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帮助学生理清思路,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独立完成作文。
评价篇——相互评阅,提升能力学生完成作文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互评。
通过评阅同学的作文,学生不仅能够学习到他人的写作技巧,还能够从中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促进自我提升。
教师在评价时,要注重对学生作文结构的把握进行点评,指出作文中的亮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并给出具体的修改建议。
总结篇——回顾总结,巩固提高教师要对本次作文教学进行总结,回顾作文结构的要点,强调正确运用结构对于提升文章质量的重要性。
同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表现,布置适当的家庭作业,如写一篇特定主题的作文,以帮助学生在家中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初中作文_结构与布局教案

教案:初中作文结构与布局指导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作文的基本结构,包括引言、正文和结尾三个部分。
2. 让学生学会合理安排作文的布局,使文章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3. 培养学生良好的作文习惯,提高写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作文结构:引言、正文、结尾2. 作文布局:段落划分、过渡句、首尾呼应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作文结构与布局的重要性。
2. 讲解:详细讲解作文的基本结构和布局方法。
3. 示范:以一篇优秀作文为例,分析其结构与布局特点。
4. 练习:让学生动手实践,修改自己的作文,优化结构与布局。
5. 反馈:评价学生的作文,给出改进建议。
四、教学要点:1. 作文结构:引导学生明确引言、正文、结尾三个部分在作文中的作用,培养学生合理安排文章结构的能力。
2. 作文布局:教导学生如何划分段落,使用过渡句连接上下文,以及首尾呼应的技巧。
3. 写作习惯:培养学生认真审题、构思、修改的好习惯。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作文结构和布局理论知识。
2. 示例法:以优秀作文为例,分析其结构与布局特点。
3. 实践法:让学生动手实践,修改作文,提高写作能力。
4. 反馈法:评价学生作文,给予改进建议。
六、教学评价:1. 学生作文结构的合理性。
2. 学生作文布局的条理性和连贯性。
3. 学生写作习惯的养成情况。
七、教学建议:1. 注重培养学生对作文结构与布局的认识,提高他们的写作素养。
2. 加强作文训练,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结构与布局技巧。
3. 鼓励学生多阅读优秀作文,学习借鉴他人的写作经验。
4. 教师要及时给予反馈,指导学生改进作文。
5. 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提高写作效率。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作文的基本结构和布局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为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奠定基础。
文章的结构和顺序

文章的结构和顺序
引言是文章的开端,通常是用来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吸引力的一段内容。
引言要简洁明了,同时也要对文章的主题进行合适的铺垫和介绍,为接下
来的内容做好铺垫。
1.时间顺序: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进行组织,适用于叙述性文章或者
事件的故事性叙述。
可以从过去到现在,或者从现在到未来的时间顺序进
行组织。
2.空间顺序:按照空间的顺序进行组织,适用于描述地理位置或者环
境的文章。
可以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或者从内部到外部的空间顺序
进行组织。
3.因果关系顺序:按照因果关系的逻辑进行组织,适用于论述原因和
结果、问题和解决方法的文章。
可以先阐述问题或结果,然后再阐述原因
或解决方法。
4.逻辑顺序:按照逻辑的顺序进行组织,适用于论述复杂的观点、理
论或论证的文章。
可以按照从整体到细节,或者从细节到整体的逻辑顺序
进行组织。
在正文部分,还需要合理使用段落,每个段落应该有一个明确的主题句,其他句子都应该围绕这个主题句展开。
同时,段落之间也应该有适当
的过渡句,以确保文章的连贯性和流畅性。
教学微课制作文案模板

教学微课制作文案模板一、微课主题。
本微课的主题为《如何写好一篇文章》,旨在帮助学生提升写作能力,掌握文章写作的基本要点和技巧。
二、微课内容。
1.引言。
介绍文章写作的重要性,以及本微课的目的和意义。
2.文章结构。
(1)引出,如何引起读者的兴趣,吸引他们继续阅读。
(2)正文,如何组织内容,展开论述,提出论点并进行论证。
(3)结尾,如何做好文章的收尾,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3.写作技巧。
(1)清晰明了的思路,如何构思文章的框架,确立主题和要点。
(2)精准的语言表达,如何用简洁准确的语言表达观点,避免冗长和模糊。
(3)生动的描写和丰富的语言,如何运用生动的描写和丰富的语言,让文章更具有吸引力。
(4)合理的论证和举例,如何进行合理的论证和举例,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4.案例分析。
选取一篇优秀的文章进行分析,解读其写作技巧和亮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写作的要点。
5.总结。
对本微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文章写作的重要性和学习要点。
三、微课形式。
1.教学方式,以PPT为辅助工具,结合案例分析和实例演练,形式多样,生动有趣。
2.教学时间,约30分钟左右,把握好时间,保持内容的紧凑性和有效性。
3.教学语言,简洁明了,易于理解,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和沟通。
四、微课评估。
1.学生反馈,通过课后问卷调查或讨论,了解学生对微课的反馈和意见。
2.教师评估,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和反馈,对微课进行评估和总结,为今后的教学改进提供参考。
五、微课延伸。
1.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写作作业,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写作能力。
2.学习资源推荐,推荐相关的写作书籍、网站或课程,帮助学生进一步提升写作水平。
六、微课实施计划。
1.确定微课时间和地点,保证教学秩序和效果。
2.准备教学材料和案例分析,确保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和有效性。
3.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提前做好宣传和准备工作,确保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七、微课效果评估。
1.学生学习成绩,通过作业和考试成绩,评估学生在文章写作方面的提高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章的结构和顺序文章记叙顺序1、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构成[按时间变化这线索进行叙述]例:《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黄昏时分[准备攻击391高地]-→天还没有亮[隐蔽在沟里]-→中午[邱少云在烈火中牺牲]-→黄昏时分[攻下了391高地]2、按空间变化的顺序构成[按空间位置变化、位置转移为线索进行叙述]例:《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春末游览双龙洞-→路上见闻-→游览外洞-→孔隙-→内洞情景-→出洞3、按事情的发展变化的顺序构成[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为线索进行叙述]例:《飞夺沪定桥》一文起因[红军北上抗日要夺取泸定桥]-→经过[抢时间、攻天险]-→结果[红军渡过泸定桥]文章的结构1.总分结构。
这种结构,段落中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是先总叙再分述,或者先分述再总叙,或者先总,后分,再总。
(总—分)例一《翠鸟》中的第一段它的颜色非常鲜艳。
头上的羽毛像橄榄色的头巾,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
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
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
这一段一共写了四句话。
第一句是总的叙述翠鸟的颜色非常鲜艳。
第二、三、四句是围绕总叙的意思,分述了翠鸟“头上的羽毛”、“背上的羽毛”、“腹部的羽毛”的颜色“非常艳鲜”。
(分—总)例二《松鼠》中的一段松鼠的肉可以吃,尾巴上的毛可以制毛笔,皮可以做衣服。
松鼠真是一种有用的小动物。
这一段话是先分说,后总说。
先分别说明松鼠的用途:“肉可以吃”、“毛可以制笔”、“皮可以做衣”,然后总说,“松鼠真是一种有用的小动物。
”(总—分—总)例三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
桥面有石桥,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有的刻着两条互相缠绕的龙,嘴里吐出美丽的水花;有的刻着两条飞龙,前爪互相抵着,各自回首遥望;还有的刻着双龙戏珠。
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真像活的一样。
这一段话是“总——分——总”式的结构。
共写了6句话,第一句总说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
2—5句分别说栏板上雕刻的三种不同形态的龙如何精美。
最后一句总说这些龙“像活的一样”。
上述三种都叫总分结构。
第一种形式先总后分,第二种是先分后总,第三种是先总后分再总。
不管运用哪一种构段方法,都要围绕段的中心意思来写,目的是把内容写具体。
读一读,练一练:(1)认真读下面各例段,完成练习。
山脚下有一堵石崖,崖上有一道缝,寒号鸟就把这道缝当作自己的家。
石崖前面有一条河,河边有一棵大柳树,杨树上住着喜鹊。
寒号鸟和喜鹊面对面住着,成了邻居。
①这一段话句与句之间是______关系。
②可分为______层。
第一层是讲,第二层是讲西双版纳是花果的海洋。
这里的花,红的、紫的、白的、黄的、五彩缤纷,美丽极了!这儿的果子也非常多,香蕉、菠萝蜜、荔枝,果实累累,挂满树枝。
①这段话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是______关系。
②一共写了三句话。
第______句是总叙,第______句和第______句是______,可分为______层。
秋天是令人向往的季节。
天高云淡,秋风瑟瑟。
大地穿上了黄色的毛衣;鲜艳的枫树叶随着秋风悠悠地飘落着,好像一只只彩色斑谰的蝴蝶在翩翩起舞;那松树爷爷却不顾寒霜降临,仍穿着它那碧绿的长袍,显得更加苍翠;花园里,菊花争香斗艳,红的如火,粉的似霞,白的像雪,美不胜收;柿子树上挂满了黄澄澄的柿子,像一个个大大小小的桔黄灯笼;红通通的海棠把树枝都压弯了……秋天,果实累累,景色迷人,我爱秋天。
①这一段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是______关系。
一共写了______层。
②第一层是总起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三层是总结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第二层描写了哪几种景物?运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描写的景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运用的修辞手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以《家乡的变化真大呀》为题,用“总——分——总”的形式写一段话。
2.并列结构。
有的段落中,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
这种结构,段中没有概括全段的句子,段的内容又是从事物的几个方面来写的。
例一《美丽的小兴安岭》中的第四段。
夏天,树木长得郁郁葱葱,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挡住了人们的视线,遮住了蓝蓝的天空。
早晨雾从山谷里升起来,整个森林浸在乳白色的浓雾里。
太阳出来了,千万缕金光像利剑一样,穿过树梢,照射在工人宿舍门前的草地上。
草地上盛开着各种各样的野花,红的、白的、黄的、紫的,真像个美丽的大花坛。
这一段话具体描绘了小兴安岭夏天美丽的景色。
四句话分别写了“树木”、“晨雾”、“太阳”、“野花”,都是围绕小兴安岭夏天美丽的景色来写的,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
又如下面例段:老爷爷看花,一面看一面自言自语,嘴里低吟着咏花的古诗。
老奶奶看花,拄着拐杖,牵着孙孙,有的还很珍惜地摘下一朵,簪在自己的发髻上。
青年们穿得整整齐齐,干干净净,好像参加什么盛会,不少人已经穿上雪白的衬衣,有的甚至是绸料的。
小学生们系着红领巾,叫啊,跳啊,被这一望无际的海棠花惊呆了。
这也是一个并列结构的段落。
写四种不同的人看花的情景。
先写老爷爷怎么看,接着写老奶奶怎么看,再写青年人怎么看,最后写小学生怎么看。
虽然排列有先后,但表达的意思,都是讲看花,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
这样写,层次非常清楚。
读一读,练一练:(1)读下面这段话,按要求进行练习。
猫有一对明亮的眼睛,即使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里,也能看清东西,再狡猾的老鼠也逃不过它的眼睛。
它的耳朵很灵活,能随意转向发声处,只要有声音,哪怕是极小的声音,它也能及时辨出。
猫的脚趾上有锋利的爪,这就是猫能疾走如飞,还能沿壁上房,爬树跳墙,追捕老鼠的主要原因。
猫的脚掌上长着一块软而厚的肉垫儿,因而走路时没有声音,可悄悄地,出其不意地逮住老鼠。
猫的胡须很粗,感觉灵敏,能测出各种洞口的大小……①这一段话句与句之间是______关系。
②写了猫的哪几个特点?是围绕什么来写的?请填表作答。
(2)以《一群小鸡》为题,用并列式写一段话,要写出小鸡的不同特点。
3.承接结构。
这种结构的段,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是按照所写内容的先后顺序,一层紧接一层连起来写的,前后不能颠倒。
有的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承接,有的按时间顺序承接,也有的按物体变化的过程承接。
如下面例段就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的。
早晨,我们一起床就得到通知,今天有船出海。
我们马上向码头走去。
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蓝天、白云,碧绿的海,正从东方升起的朝阳。
我们上了船,迎着朝阳破浪前进……这一段一共写了四句话。
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一句紧接一句写的。
承接的顺序是:早晨接到通知→今天有船出海→马上向码头走去→看到蓝天、白云、海、朝阳→上船出海。
层次清楚,条理分明。
再看下面例段:……我先放了一桶水,把青菜浸在水里。
等到青菜全部浸湿后,就把菜叶一张一张地掰下来,把菜茎上的泥粗洗一下,接着再放一桶水,将菜叶一张一张地擦洗;最后,把洗干净了的菜浸泡四五分钟,漂去可能有的农药,然后捞到筛子里漏干水。
这一段话写的是一个洗菜的过程。
句与句是按时间先后顺序连接的,用“先……接着……最后……”三个时间代词把洗菜的过程写得清清楚楚,句子连接得非常紧密。
读一读,练一练:(1)读读下面的例段,完成后面的练习。
试验开始了。
我先把蚱蜢的头部浸在盛满水的杯子里,仔细观察,只见它一动不动,似乎没有什么异样的感觉,只有腹部一起一伏,大概就是在呼吸吧。
几分钟过去了,蚱蜢不耐烦地蹬了几下腿,还是那么有力,看来蚱蜢的呼吸器官,的确不在头部。
于是,我把蚱蜢倒过来,把它的腹部浸在水里,头留在外面,这么一来,蚱蜢可受不了啦!刚一放进去,它的腿就使劲地乱蹬,拼命挣扎。
四分钟以后,它难过极了,嘴边冒出了一颗颗水泡,腿也只能微微地颤动。
再过了一会儿,气泡消失了,腿也不动了,我把蚱蜢拿起来一看,发现它死了。
①这段话的主要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全段一共写了______句话。
句与句之间是______关系,是______按顺序写的。
(2)仔细观察一种动物的动态变化过程(如猫捉老鼠,蚂蚁搬食,公鸡斗架……)运用承接式写一段话。
注意抓住动态特点,把过程写清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因果结构。
这种结构,段中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是“因”和“果”的关系。
一般在因果结构的段落中,往往有“因为……所以……”,“既然……就……”,“之所以……是因为……”,“因而……”等关联词语。
如下面例段:冬天给麦浇水,能保护小麦安全过冬。
因为水蒸发变成蒸气,能保持地面的温暖,使麦苗儿不受寒冷的侵袭;水蒸气遇冷凝结,也会发出热量,保护麦苗儿;水结了冰,冰能隔绝空气,使麦苗儿根部不受冻伤。
这段话是因果结构。
先写结果,后写原因。
全段两个句子。
第一句是讲事情的结果——冬天浇水可以保护小麦。
第二句是个大句子,有三个并列的小分句,从三个方面说明冬天浇水能保护小麦的原因——①水蒸发变成蒸气,能使地面温暖,使麦苗不受寒冷侵袭;②水遇冷凝结会发出热量能保护麦苗;③水结冰能隔绝空气,使麦苗根部不被冻伤。
因果结构段,有的是先写原因后写结果。
如下面例段:妈妈是花儿工人,可她对富贵的君子兰,花香袭人的巴兰都不感兴趣,唯独偏爱文竹。
所以在我家的窗台上,写字台上都摆着文竹。
爸爸常常看着文竹出神,夸奖文竹高雅,“如松似柏,使人心旷神怡。
这段话一共有三句。
第一句写事情的原因——(因为)妈妈“唯独偏爱文竹”,第二句写事情的结果——“所以在我家的窗台上、写字台上都摆着文竹”。
第三句通过爸爸夸奖文竹高雅,“如松似柏,使人心旷神怡”进一步说明窗台上写字台上摆文竹的原因。
这种结构形式,能把问题说得明白,把事理说得清楚。
读一读,练一练:(1)读下面例段,按要求做练习。
理发的人很多。
大家就按照进来的先后排了次序,没轮到的就坐在一旁等着。
①这段只有两句话。
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是因果关系。
哪句讲事情的“因”,哪句讲事情的“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讲事情的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讲事情的果。
②在句子中加上“因为”“所以”两个关联词,使句与句之间的因果关系更明确。
怎样加呢?请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蚂蚁整天辛勤地劳动,没有一个偷懒的。
它们也很团结,见了面就互相摇触角打招呼。
我很喜欢它们,有时捉虫给它们吃。
精品资料①在段中找出写“因”和“果”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