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联研究报告
春节风俗习惯调研报告(五篇)

春节风俗习惯调研报告(五篇)春节风俗调查报告1调查时间:20__年2月16日调查地点:__调查人:__调查问题:春节习俗中的贴春联,吃年夜饭、拜年、压岁钱。
被调查者:家长、老前辈、有关资料调查结果:1、贴对联春联是从两千年前战国时期的“桃梗”演变而来的。
《淮南子》上说,桃符(即桃梗)是桃木刻的。
上面刻着灭降福的咒语,一年一换。
五代后蜀皇帝孟昶在过春节时心血来潮,令人将桃树削片,他提笔在上面题写了联句:“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
”这就是中国最早的春联了。
以后,春联得以推广,沿袭至今。
过年时,各家各户都要贴春联。
2、吃年夜饭在大年三十的晚上,家家户户都汇聚在一起热热闹闹地吃年夜饭。
这是新年的第一次正餐,既可以在自己家吃,也可以在长辈家吃。
对于年夜饭的菜式和菜数都是很讲究的,在我们当地,年夜饭至少要炒六个菜,然后再煮上一大盆大锅饭,焖一盆大米,在午夜12点还要吃饺子,第二天就不用再吃太多饭了,都忙着到处去拜年。
3、拜年及收压岁钱正月初一拜年是我们小孩子最喜欢的日子,因为我们可以受到许多压岁钱。
相传,在古时候,有一个专门在大年三十晚上吃小孩的妖怪,有一对夫妇用红纸包了几个铜钱放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妖怪来了以后,这个小孩身上冒出红光,妖怪吓得赶紧跑了,其他人也学者给自己的孩子压岁钱,妖怪果然不敢来了。
所以,现在长辈们会给自己的孩子压岁钱,以祈求孩子们来年平平安安。
4、调查体会:春节是我国的传统日,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我们应该多了解一下传统节日文化,感受一下传统文化给我们带来的快乐。
春节风俗习惯调研报告【篇1】春节春雨春花艳,新年新岁新日红。
值此新春佳节之际,广东省华南师范大学南海校区知行学社的部分成员利用寒假的闲暇之余就“春节文化”这个课题在广东省__市展开热火朝天的调查活动,经过一系列的访谈、观察和问卷的形式对梅州地区的春节文化进行认知、了解,最后对调查春节传统习俗、春节期间的活动、以及春节期间的开销三个方面的总结如下:一、随着观代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这一连串的急剧化,使得些十分重要的春节民俗面着无形的危机。
分析春联的研究报告怎么写

分析春联的研究报告怎么写一、引言春联作为中国传统的文化艺术形式之一,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
为了深入了解春联的发展历程、艺术特点以及社会影响,本研究报告旨在通过分析春联的多个方面,对春联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
二、方法本研究采用了多种方法,包括文献资料收集、案例分析和调研问卷等。
首先,通过阅读相关的文献资料,了解春联的历史演变、形式特点和文化内涵。
其次,本研究选取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春联案例,并对其进行深入分析,以揭示春联的艺术特点和创作手法。
最后,为了了解公众对春联的认知和态度,我们设计了一份调研问卷,以收集广泛的观点和意见。
三、春联的历史演变春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
本部分通过对春联的历史演变进行详细的描述,包括春联的起源、发展阶段以及不同朝代的春联特点。
通过对历史演变的分析,可以了解到春联的发展轨迹以及不同时期的春联表现形式的差异。
四、春联的形式特点春联作为一种文化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形式特点。
本部分通过对春联的字数、格式以及词句构成等进行分析,以揭示春联的形式特点。
此外,还可以对春联的排版布局、字体选择等进行研究,以探究这些因素对春联的艺术表现力的影响。
五、春联的文化内涵春联作为一种传统的文化符号,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本部分通过对春联所表达的意义、象征和寓意等进行分析,以揭示春联的文化内涵。
此外,在分析春联的文化内涵时,还可以结合社会、历史背景进行研究,以深入解读春联所反映的时代特征和社会意义。
六、春联的艺术特色春联作为一种文化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
本部分通过对春联的创作手法、表现形式以及艺术效果等进行分析,以揭示春联的艺术特色。
同时,还可以通过对春联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关系进行对比研究,以探索春联在艺术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
七、春联的社会影响春联作为一种传统的文化艺术形式,对社会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本部分通过对春联的社会传播、接受和变迁等进行分析,以揭示春联的社会影响。
春联研究报告

春联研究报告一、研究的背景春节是我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春联则是春节的一种代表性文化,每到大年三十贴家家户户春联就象征着春节开始了,春联出现在千家万户的门上,为节日增添欢乐祥和的气氛。
于是,我决定利用寒假围绕“春联"开展一次研究活动。
二、研究的目的1.了解春联的起源、发展过程、书写要求、特点和种类.2.培养访问、查阅书籍和上网找资料的能力。
3.通过参与社会活动,培养沟通与交流的能力,增强自信心.感受与他人合作的乐趣。
三、研究的方法1。
上网查找2。
图书馆查找3。
采访访问四、研究成果春联的历史春联可谓是中国独创的一种文学形式,它又名为对联,也叫做春帖、门对、对子,春联则是现今通用的统称。
它是汉语语言特有的文学形式,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春联是怎么来的呢?《山海经》里有这么一则故事。
传说东海里有座风景秀丽的度朔山,又名桃都山.山上有一棵蟠曲三千里的大桃树,树顶有一只金鸡,日出报晓。
这棵桃树的东北一端,有一概拱形的枝干,树梢一直弯下来,挨到地面,就像一扇天然的大门.朔山住着各种妖魔鬼怪,要出门就得经过这扇鬼门。
天帝怕鬼怪下山到人间作祟,派了两个神将去把守,一个叫神荼,一个叫郁垒。
这两个神的名字有特别的念法,神荼要念“伸舒”,郁垒要念“郁律”.两员神将专门监察鬼怪的行为.发现哪个鬼怪为非作歹,便用草绳捆起来送去喂老虎。
此后,从这个故事中引申出了鬼怪桃木之说。
于是,那时候,人们每逢过年,便用两块桃木刻上神荼、郁垒的像或写上他俩的名字,挂在门的两边,叫做桃符,以示驱灾压邪.唐以后逐渐改为尉迟恭、秦叔宝。
传说唐太宗李世民发动玄武门政变,杀死兄弟,逼迫父亲唐高祖李渊退位当太上皇,自己登上皇位.此后因魏徵梦斩泾河老龙,每夜好像听见寝官外有鬼往屋里扔砖瓦,奇呼怪叫。
唐太宗无奈,把这件事告诉了群臣。
唐开国功臣大将秦叔宝自告奋勇愿意到宫门口守夜驱鬼,另一位开国功巨大将尉迟恭也愿意陪伴守夜。
当晚两人全身披戴盔甲,手执武器,在寝宫门口守了一夜。
春联的综合实践报告

春联的综合实践报告春节是我国各民族最隆重、最悠久的传统节日。
其中,春联是春节的一种代表性的文化,每到春节,春联就会出现在千家万户的门上,为节日增添欢乐祥和的气氛。
但随着时代的进步,选春联、贴春联这一些围绕春联展开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风俗在孩子们的脑海中被渐渐淡忘,为了迎接崭新的一年,过一个有意义的寒假,我决定让孩子们利用假期围绕“春联”开展一次综合实践活动。
组长:薛宇涵、林汕,负责整个研究活动的计划、组织、协调和撰写报告,并负责最后的整理工作。
查找资料:李姝蓉王晨宇梁杨采访记录:刘映辰李娜资料整理:周小雨吴思洋岳灿活动策划:肖佳慧张美琪采访报告:刘家铭尚知雨张烨组员:班级其他人员参与实践研究,负责资料的收集、整理并负责联络,摄像。
我们的小队名春联大集合我们的口号:搜寻传统的足迹指导老师:于莉莉组长:薛宇涵、林汕组员:班级其他人员我们的课题名称迎新春话春联我们开展研究的理由传承中国文化发扬民族特色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研究方法活动时间成员负责人1、春联小仓库。
采访、上网搜集资料2月1日-2月7日全班同学全班同学、自己的家长或长辈2、春联由来知多少。
调查、上网2月8日-2月15日3、春联我分类。
采访、上网收集资料2月16日2月21日4、春联对对看自主思考、亲身实践2月22日2月28日供参考研究方法:1、上网查找2、图书馆查找3、调查问卷4、采访、访问5、实地考察6、亲自体验……我们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1、采访对象的方式有问题,多试验几次,掌握方法。
2、有关方面的技术问题。
求助同学,请老师、家长、专家指导等我们预期的成果对传统文化多一分喜爱,对春联、对联多一分了解,对文化底蕴多一分积累成果的表达形式采访记录、照片、手抄报。
春联、照片、资料的收集。
压岁钱的整理表、理财计划安排、银行探秘资料收集。
家庭会议照片、全家收支安排。
1、了解春联的来历、种类和发展过程。
2、培养访问、查阅书籍和上网查找资料的能力。
关于春联的调查报告

关于春联的调查报告关于春联的调查报告「篇一」一:问题的提出过年贴春联是一种重要的春节文化,带有着浓厚的中国民间色彩,还没有到春节,可这春联已经摆上摊了,各家各户也开始卖春联。
于是,我对春联做了一次调查。
二:调查方法1、查阅书籍,上网搜素,了解贴春联的来历。
2、走访,调查贴春联这一习俗在我们当地盛不盛行。
3、访问他人,调查对贴春联这一习俗的看法。
三: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信息渠道涉及的方面具体内容书籍,上网贴春联的来历春联起源于周代的桃符,清代《燕京时岁记》说:“春联者,即桃符也。
”走访相关部门贴春联在当地盛不盛行盛行,家家户户门口都贴着春联。
访问他人对贴春联这一习俗的看法人们认为贴春联是对新一年美好愿望的体现。
四:结论1、春联起源于桃符。
桃符上书“神余”“郁垒”两神则百鬼所畏。
在明代,桃符才改称为春联。
2、贴春联在我们当地十分盛行。
3、通过访问,我发现春联是代表着人们美好心愿的物品。
把春联贴在门口,祝愿新的一年吉祥如意!关于春联的调查报告「篇二」1.活动开展的由来过年贴春联是一种重要的春节文化,带有着浓厚的中国民间色彩。
那么春联所蕴含的意义又是什么因此,我对这个问题展开了调查。
2.活动目的通过观察、实践、阅读、访问等方式了解春联所蕴含的意义,同时在活动中培养我们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3.活动方式通过书籍,上网的方式寻找贴春联的来历。
通过走访相关部门的方式寻找贴春联在当地盛不盛行。
通过访问他人的方式寻找他人对贴春联这一习俗的看法。
4.活动流程先借助书籍、电脑等工具搜集信息,再问问关于此方面的工作人员的一些相关信息,去了解市民的看法。
最后把收集到的所有信息分类、总结。
5.自己的收获和感受在此次活动中,我们了解的是中国传统节日春节中的春联的信息。
能够帮助我们对春节的了解更深,更爱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
时刻提醒我们,我们是中国人,老祖先传下来的礼仪不能忘,节日更不能忘。
此次活动让我们的,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实践能力、操作能力有了大大的提升,更可贵的是使一些有些害羞的同学能够迈出那一步,能够落落大方的介绍自己,能够访问陌生人。
关于春联的研究报告总结

关于春联的研究报告总结
春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春节期间悬挂的一对对对联。
传统的春联一般由上下两联组成,每联由若干个字组成,通常采用对仗、平仄、押韵等修辞手法,以表达祝愿和寓意。
通过对春联的研究,可以发现以下几个主要方面的内容:
1.历史渊源:春联源于中国古代的祭祀文化,最初是用来祈求
丰收和辟邪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春联逐渐与春节相结合,成为庆祝春节的重要装饰品。
2.文化传承:春联以其独特的形式和内容,传递着中国传统文
化的智慧和价值观念。
春联的内容通常涵盖了家庭、事业、健康、财运等方面的祝福和期望,反映了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文学艺术:春联在形式上注重对仗、平仄和押韵的运用,具
有较高的文学艺术价值。
同时,春联也是一种艺术创作,字体、字意、用词等都需要讲究,体现了中国书法和文学的精髓。
4.社会文化功能:春联不仅用于个人家庭的装饰,也广泛用于
公共场所和社会活动中。
春联作为一种传统文化符号,不仅展示了社会对春节的重视,也激发了人们的节日情绪,加强了社会凝聚力和文化认同感。
综上所述,春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研究
可以了解其历史渊源、文化传承、文学艺术价值和社会文化功能。
春联的研究不仅有助于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也能够为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提供参考和借鉴。
春联文化研究 研究报告

春联文化研究研究报告研究报告:春联文化研究一、研究背景春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农历新年迎接春天时贴在门神、门框上的对联,用以祈求祥瑞和平安。
春联由上下两句对仗工整的句子组成,一般由七个字或者五个字组成。
春联的内容多与美好的祝愿、吉祥的寓意相关,如“瑞雪兆丰年”、“鸿运当头”等。
春联文化的研究对于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推广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春联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分析春联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点,并研究春联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创新,为推广和传承春联文化提出建议和措施。
三、研究方法1. 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文献、史书、学术论文等资料,了解春联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过程。
2. 田野调查法:选择一些传统文化较为保留完整的地区,进行田野调查,了解当地春联的传统制作方式和传承情况。
3. 比较分析法:比较不同地区、不同年代的春联内容和形式,分析春联文化在不同社会背景下的变化与发展。
四、研究内容1. 春联的起源和发展:通过对春联的历史资料进行研究,了解春联的起源和发展过程,分析春联在古代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2. 春联的文化内涵:分析春联中的吉祥寓意和祝福内容,了解春联在传达美好祝愿和寓意方面的独特作用。
3. 春联的艺术特点:探讨春联的艺术表现形式和创作技巧,了解春联在字体造型、结构布局等方面的特点。
4. 春联的传承与创新:研究春联在现代社会的传承和创新方式,分析春联文化在当代社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五、研究成果与建议1. 研究成果:通过研究春联文化的起源、发展和特点,对春联文化进行系统梳理和总结,形成具有学术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的研究成果。
2. 推广建议:根据研究成果,提出推广春联文化的具体建议和措施,如举办春联制作比赛、举办春联展览等,以增强人们对春联文化的认知和传承意识。
六、研究意义春联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春联文化可以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
关于对联的研究报告

关于对联的研究报告1. 引言1.1 对联的定义与历史背景对联,又称对子或楹联,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学形式,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文化内涵。
它由上联、下联和横批三部分组成,要求对仗工整、韵律协调、意义完整。
对联起源于古代的桃符,经历了唐宋的繁荣发展,明清时期的鼎盛,至今仍广泛流传于民间。
1.2 研究对联的意义与价值研究对联有助于深入了解我国传统文化,挖掘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传承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此外,对联研究对于提高人们的文学素养、审美情趣和语言表达能力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3 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本研究采用文献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和实例分析法,系统梳理对联的历史发展、基本知识、文化内涵、创作鉴赏以及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等方面。
论文共分为七个章节,依次为:引言、对联的基本知识、对联的起源与发展、对联的文化内涵、对联的创作与鉴赏、对联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和结论。
2. 对联的基本知识2.1 对联的结构与分类对联,又称对子或楹联,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学形式,由上联、下联和横批三部分组成。
在结构上,上下联要求对仗工整,意义相对应,横批则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对联可分为以下几类: - 春联:春节期间贴的对联,寓意吉祥如意。
- 婚联:用于祝贺婚礼的对联,表达祝福之意。
- 挽联:用于追悼逝者的对联,表达哀思之情。
- 寿联:为庆祝寿辰而写的对联,寓意长寿。
- 书画联:用于书画作品上的对联,展示文人雅士的风采。
2.2 对联的韵律与节奏对联的韵律主要体现在声调、平仄、押韵等方面。
在古代,对联的平仄遵循《诗经》、《楚辞》等古代诗文的韵律规则。
•声调:对联的声调分为平声和仄声,要求上下联相对应的字的声调相同。
•平仄:平仄是指汉字的声调,平声为平,仄声为仄。
对联要求上下联的平仄相对应,形成和谐的节奏。
•押韵:对联的押韵是指上下联的末尾字押相同的韵母。
2.3 对联的修辞手法对联在创作过程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使对联更具艺术魅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联研究报告
一、研究的背景
春节是我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春联则是春节的一种代表性文化,每到大年三十贴家家户户春联就象征着春节开始了,春联出现在千家万户的门上,为节日增添欢乐祥和的气氛。
于是,我决定利用寒假围绕“春联”开展一次研究活动。
二、研究的目的
1.了解春联的起源、发展过程、书写要求、特点和种类。
2.培养访问、查阅书籍和上网找资料的能力。
3.通过参与社会活动,培养沟通与交流的能力,增强自信心。
感受与他人合作的乐趣。
三、研究的方法
1.上网查找
2.图书馆查找
3.采访访问
四、研究成果
春联的历史
春联可谓是中国独创的一种文学形式,它又名为对联,也叫做春帖、门对、对子,春联则是现今通用的统称。
它是汉语语言特有的文学形式,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春联是怎么来的呢?《山海经》里有这么一则故事。
传说东海里有座风景秀丽的度朔山,又名桃都山。
山上有一棵
蟠曲三千里的大桃树,树顶有一只金鸡,日出报晓。
这棵桃树的东北一端,有一概拱形的枝干,树梢一直弯下来,挨到地面,就像一扇天然的大门。
朔山住着各种妖魔鬼怪,要出门就得经过这扇鬼门。
天帝怕鬼怪下山到人间作祟,派了两个神将去把守,一个叫神荼,一个叫郁垒。
这两个神的名字有特别的念法,神荼要念“伸舒”,郁垒要念“郁律”。
两员神将专门监察鬼怪的行为。
发现哪个鬼怪为非作歹,便用草绳捆起来送去喂老虎。
此后,从这个故事中引申出了鬼怪桃木之说。
于是,那时候,人们每逢过年,便用两块桃木刻上神荼、郁垒的像或写上他俩的名字,挂在门的两边,叫做桃符,以示驱灾压邪。
唐以后逐渐改为尉迟恭、秦叔宝。
传说唐太宗李世民发动玄武门政变,杀死兄弟,逼迫父亲唐高祖李渊退位当太上皇,自己登上皇位。
此后因魏徵梦斩泾河老龙,每夜好像听见寝官外有鬼往屋里扔砖瓦,奇呼怪叫。
唐太宗无奈,把这件事告诉了群臣。
唐开国功臣大将秦叔宝自告奋勇愿意到宫门口守夜驱鬼,另一位开国功巨大将尉迟恭也愿意陪伴守夜。
当晚两人全身披戴盔甲,手执武器,在寝宫门口守了一夜。
唐太宗果然睡了个好觉,接连几天,唐太宗身体逐渐康复,不忍心再让两位大将持续守夜,于是便命人将两位大将的威武形象画下来,把画像贴在门上。
此事传播开来,尉迟恭和秦叔宝渐渐被奉为门神。
由桃符演变成春联,据说是在五代时候,五代十国中的后蜀国主孟昶在公元964年的除夕。
令学士辛寅逊在桃符版上写两句吉语献岁,他不中意辛学士的作品,以其词不工,就自己提笔写下: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这便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此后,文人学士把题春联视为雅事,题春联风气便逐渐流传开来。
到了宋代,春节贴春联已成为一种士族习俗。
王安石《元日》诗“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可说明这一点,在宋人笔记中,也记载了文人喜欢书写春联的风气。
如张邦基《墨庄漫录》述苏东坡在黄州,于近岁除时,访王文甫,见其方治桃符,遂戏书一联于其上云:“门大要容千骑入,堂深不觉百男欢。
“元代初年,著名书画家赵松雪一次过扬州迎月楼,主人求赵松雪为其春联,赵松雪题曰:“春风阆苑三千客,明月扬州第一楼。
”春联的内容与酒楼非发,主人大喜,以紫金壶奉酬。
像赵松雪写的这种春联已被当作交际的礼品来看待了。
据说春联真正普及于民间,用红纸书,而成为年俗之一,是明代以后的事。
在陈云瞻的《簪云楼杂记》上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时,有一年的除夕前日,匆然心血来潮,命令公卿士庶,门上一定要贴出春联,表示一番新气象。
第二天,他微服出巡,到民间观赏各家的春联,以为娱乐。
在巡游了一段路后,他忽然发现有一家没贴春联,便遗侍从去查
问究竟。
原来那家主人是阉猪的,既不识字,也不会写,年前事忙,尚未请人代笔。
太祖听后,叫人取来文房四宝,欣然挥毫道:“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
”信手拈来,语气不凡。
侍从捧着对联,交给了阉猪人家。
后来阉猪主人获悉是皇上御笔亲制的对联,便装裱起来,挂在中堂,视为家宝,每日烧香敬奉。
据说,春联两字的正式命名,就始于明太祖朱元璋。
从那时起,春联在广大农村乡镇广泛流行,并在后芤一直盛行不衰。
一般人家最常用的春联有“爆竹一声除旧岁,桃符万户迎新年”,“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门迎春夏秋冬福,户纳东西南北财”等等,家家户户年前贴春联,把春节点缀得春意盎然,喜气洋洋。
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一一论述。
春联在当时已成为一种文学艺术形式。
对联的书写要求
字数相等,这是对联的基本要求,也是对联形式工整的前提;断句一致,词性相对。
即上联的一个字对应下联的一个字,上联的一个词对应下联的一个词,上联的一个短句对应下联的一个短句。
同时对应位置上的字词应具有相同的词性。
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等等;语义相关,上下联所表达的含义要相互关联,上
下联内容合起来表达一个完整的语义;仄起平落,平仄相合。
即上联的最后一个字用仄声,下联的最后一个字用平声。
除此以外,上下联对应位置上的字要尽可能平仄相反,使得对联读起来抑扬顿挫,优美动听。
内容特点
1.春联多是寄情抒怀,希望一年吉祥如意,含有迎新春、颂盛世之意。
2.春联用语一般轻松欢快,喜气洋溢,切情切景,大红色彩配上吉祥话语,为春节增添了欢乐气氛。
如何贴春联
通常春联有两幅直联,一幅横联,区分上下联一般有以下四种方法:一是按音调平仄分。
春联比较讲究音调平仄,上联最后一个字为仄音,下联最后一个字应是平声。
比如“春回大地千山笑”(“笑”是仄音),“福满人间万民欢”(“欢”是平声)。
二是按因果关系分。
“因”为上联,“果”为下联。
比如“方向正确城乡富,政策英明衣食丰”,因为只有“城乡富”这个“因”,才会有“衣食丰”这个“果”。
三是按时间先后分。
时间在前为上联,时间在后为下联。
比如“风送莺歌辞旧岁,雪伴梅香迎新春”,“辞旧岁”在前,“迎新春”在后。
四是按空间范围分。
一般是小者在前,大者在后。
比如“勤俭持家家道昌,团结建国国事兴”。
这副春联中的“国”比“家”大,所以“家”在前,
“国”在后。
严格的对联标准贴法应该是上联在右,下联在左,横联由右至左书写,这是从过去国人的文字排印书写以及阅读习惯而来。
但新中国成立后,一般规范性的书写和阅读方式以横向、由左到右进行,所以很多人把这种方式也移用在竖写的对联上,所以现在大都为上联在左,下联在右,横联由左至右书写。
春联的种类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
“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因为使用场所的不同,对联的内容也各具特色,更能体现该场所的特质,细细读来真是妙笔生花啊。
学校:伯乐识良马,园丁育新人。
医院:神针出妙手,白衣怀丹心。
酒店:共对一樽酒,相看万里人。
浴池:金鸡未唱汤先热,旭日初临客早来。
美发:理面美容男子汉轩昂仪表,烫头添艳女儿家飒爽英姿。
春联替中国百姓述说了自己在未来一年里所期许的心
愿,所以往往少不了吉祥、福气或好运、招财等的意义,一年之计在于春,人们也希望透过这副春联,为一家人带来丰衣足食、平安无恙的一年。
这其中的奥妙和学问,值得我去不断认真探究和学习,也让我对祖国博大精深的汉语言文化有了更浓厚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