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地适度经营规模综述

合集下载

中国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研究 一个文献综述

中国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研究 一个文献综述

一、引言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对推动农业现代化、促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影响。

家庭承包制所包含的土地均分与家庭经营的制度基调,决定了中国分散化、小规模农业经营的基本格局。

如何在分散的小规模农业生产格局基础上,构建切合中国农业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体系,是探索中国农业现代化模式的关键。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产业化经营,赋予农民承包土地更多“权能”,如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抵押、担保和经营权入股等。

2014年,中央颁布《关于引导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要求合理确定土地经营规模,发展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同时加强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快发展土地流转型和农业服务带动型多元化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稳定和完善农业经营体制,发展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模式,加快农业经营方式转型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和历史意义。

深入梳理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研究脉络,深刻把握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体系的发展规律,既有利于深化中国农业农村发展历程的认识,也有利于明确未来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体系演进的方向。

1987年中共中央五号文件首次明确提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问题以来,在过去三十年内吸引大量学者专业研究,形成了丰富的文献资料。

按照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问题的认识逻辑,本文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怎么样”的四个角度出发,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以土地改革为代表的农业规模经营制度变迁发展至今已70周年,梳理中国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中国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研究:一个文献综述*鄢姣(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北京100070)*项目来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17BJY010);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青年教师科研启动基金项目(XRZ2020050)。

作者简介:鄢姣,女,博士,讲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农业经济学,农村发展。

摘要: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是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农业生产适度规模经营开展情况的汇报材料

农业生产适度规模经营开展情况的汇报材料

农业生产适度规模经营开展情况的汇报材料一、背景介绍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不断深化,适度规模经营成为当前农业发展的趋势。

适度规模经营是指在综合分析土地、劳力、资金等生产要素的基础上,科学确定农业生产规模,通过积极推动农业科技进步、改良农业生产体系、扩大农产品市场等手段,提高农业生产经济效益和农民收入水平的生产经营方式。

政府多次提出鼓励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以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

二、适度规模经营的意义1. 提高生产效率:适度规模经营可以有效整合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提高劳动生产率,进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2. 降低生产成本:规模经营可以降低各项生产成本,包括土地租金、劳动力成本、农资成本等,从而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

3. 保障农产品质量:规模经营有利于引进现代化生产技术和设备,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标准,满足市场和消费者需求。

4. 带动农民增收:规模经营可以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增强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三、适度规模经营开展情况1. 规模化种植:本地区推广了玉米、水稻、小麦等主要农作物的规模种植业务,占地面积达到5000亩以上。

2. 规模化养殖:畜牧业方面,本地区重点发展了猪、鸡、牛等家畜的规模养殖业务,规模化养殖场所达到50个以上。

3. 农业合作社:成立了多个农业合作社,整合了资源、设备和技术,为农民提供种植、养殖、销售等全程服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4. 紧密结合农业科技:本地区加大了农业科技推广力度,引进了一批先进技术和农机设备,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

5. 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合作社和农户签订了收购合同,为农户提供技术、市场和资金支持,保障了农产品的销售。

四、存在的问题和对策1. 生产经营规模不够稳定:部分农民还停留在个体经营的阶段,没有形成规模经营意识。

应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农民加入适度规模经营的行列。

2. 经营管理水平有待提高:一些规模经营的农户和合作社在经营管理方面存在短板,需要加强培训和引导,提高管理水平,确保规模经营的顺利进行。

关于农地适度规模经营的探讨

关于农地适度规模经营的探讨
于 其 它普 通 行 业. 此 , 美 国没 有农 业 比较收 益 低 的 问题 , 没有 农 业 后 劲 不 足 的 问题 . 言之 , 因 在 也 换 如果 我
国的 农业 生 产 经营 规 模 问题解 决 了 , 业 上多 年 存在 的几个 问题就 会 迎 刃 而 解 . 这 个 意 义 上可 以说 , 农 在 实
现 农 地适 度 规 模经 营 , 我 国农业 的根 本 出路 , 他 办法 , 是 其 如提 高 农 产 品的 价 格 , 加 农 业 投入 等 , 增 只是 权
宜 之计 . ,
农 地 适度 规 模 经营 是 我 国农业 发 展 的方 向 , 实 现 邓小 平“ 二个 飞跃 ” 是 第 思想 的重 要 基 础. 于适 度规 关
1 实 现 农 地 适 度规 模 经 营 的 必 要 性
改 革开 放 二 十多 年 的实 践证 明 , 国农 村 实行 的 以家 庭 为主 的联 产 承包 责 任制 , 合 生 产关 系适 应 生 二 我 符 产 力发 展 的 规律 , 大 地 调动 了农 民 生产 的 积极 性 , 进 了农 业 生 产技 术 的 进步 和 商 品经 济 的 发 展 . 同 极 促 但 时也 应该 看 到 , 个制 度 也有 不 完 善 的地方 . 承 包过 于零 星 分散 , 利 于机 械 化 生产 和科 学 技 术推 广 ; 这 如 不 土 地 流转 的机 动 性 不 强 , 些 政 策措 施 没 有 跟 上 , 致 有 的 农 户 人 多地 少 , 动 力剩 余 ; 有 的农 户 人 少 地 一 导 劳 而
J n 00 u .2 2
关 于 农 地 适 度 规 模 经 营 的探 讨
董 杰 王 倩
( 城大学 地理 系. 聊 山东 聊 城 2 2 5 ) 5 0 9

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影响因素——兼论中国如何达到土地的最优经营规模

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影响因素——兼论中国如何达到土地的最优经营规模

2农业自给比重过高, . 商品化程度低导致农业生产发展的动力 不足。农户缺乏追求利润的内在动机和市场竞争的外在动力, 仍然
处 于一种 自给 自 的农业生产状态。 足 3生产规模过小直接导致了农地 的破碎化 , . 据调查 , 中国耕地 面
化农业资源的配置息息相关。


中国农场规模 的变迁与发展 一源自l 一 2维普资讯
农机服务站的收费要低 1%, 0 同时可以优先享受这些服务。根据他 们搜集到的一个村里种田大户和集体农场在 19 年的单产和成本, 94
I无法 . 将农业机械设备的 作用最大化, 享受规模经营带来的效
率的提高。
收稿 日期 :0 8 3—0 2 0 —0 6
3 %。但是这些大户每生产 1 公斤粮食, 要得到8分的人 民币补贴,
作者简介 : 罗芹 ( 99一) 女 , 18 , 湖南娄底人 , 学生 , 从事金融学研究。
经济研究导刊
EC 0MI 0N C RES ARC G DE E H UI
No 7 2 0 . .o 8 S rn . 6 e ilNo 2
农 业 适 度 规 模 经 营 的 影 响 因 素
— —
兼论 中国如何达到土地 的最优经营规模
罗 芹
( 同济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 , 上海 2 10 ) 0 84 摘 要: 中国 目前的农地经营规模与世界上的其他 国家相 比处于较低的水平, 多学者认为 , 许 小规模的农业 生产
积高达1 4.6 万。 667 占净耕地的1%, 2 0 沟渠面积为4667万, 8. 6 是净 耕地的4 %;田间道路约 6667万, 6 .6 是净耕地的5 这些指标均超 %, 过世界上农业集约化水平中等国家的 1 倍以上, 总之, 中国因破碎化 而浪费的耕地高达净耕地面积的 1%左右, 9 占农地有效耕作面积的 3 1%。( %~ 0 中国耕地破碎化的原因) 4在如今农民大量进城务工的情况下, . 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似 乎超过了其为家庭创造收入的功能, 因而有被闲置, 没有发挥其最大 生产潜能的可能。小规模兼业化的农业生产模式, 被世界各国的经 验证明是低效率的。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 中国自8 年代开始了农业规模经营的一系 0 列尝试。大部分的规模经营都是由政府发动和推行的。以北京顺义

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形式及发展方向——以江苏省盐城市为例

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形式及发展方向——以江苏省盐城市为例

45农村经营管理2024.3伴随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农户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流转明显加快,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已成为趋势。

近年来,江苏省盐城市顺应趋势发展,积极探索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一、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主要形式总结盐城市各地的实践,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按照不同的分类,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从集中土地的方式来分,有租赁集聚型、股份合作型、联耕联种型和“两区”分置型。

一是租赁集聚型,主要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有偿租赁的方式,将分散农户的土地经营权集中连片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这是适度规模经营比较普遍的一种形式。

二是股份合作型。

农民以土地经营权和资金入股设立农地股份合作社,集中流转土地,实行适度规模经营。

股份合作型的适度规模经营,以农户土地经营权入股的方式集中土地,以合作经营的民主管理和利益联结机制,来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是适度规模经营发展的重要方向,应当积极鼓励和大力倡导。

农地股份合作社具体又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内股外租型的农地股份合作社。

即农民以土地经营权入股,成立农地股份合作社,将承包地集中流转起来,统一对外发包给他人经营。

这种内股外租型的农地股份合作社主要起了集中流转土地、代表农户对话、参与红利分配、争取政策扶持的作用。

另一种是经营实体型的农地股份合作社。

即农民以土地经营权入股,专业大户以资金入股,共同组建农地股份合作社,直接从事高效农业项目,对农户入股的土地实行保底分红。

三是联耕联种型。

联耕联种是在农户自愿的前提下,由村组统一组织,破除田埂,以打桩等形式确定田间界址,将碎片化的农地集中起来,实现有组织的连片种植,再由服务组织开展全程托管或主要生产环节托管服务。

联耕联种在不改变农户土地承包权和经营权的情况下,通过破除田埂的方式,变一户多田为一田多户,实行连片种植,既适应了农机作业要求,又满足了老农种田需求,还实现了增产增收,是传统农区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一种很好的形式。

关于种粮大户的适度经营规模的文献综述

关于种粮大户的适度经营规模的文献综述

关于种粮大户的适度经营规模的文献综述0.背景提高农户的收入水平,确保我国的粮食安全是我国“三农”工作的重点,但目前农村普遍存在着经营者积极性不高,经营方式粗放,生产效率低,甚至有耕地荒弃的现象。

在国务院2013年1月31日正式对外发布《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努力提高农户集约经营水平,大力支持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村合作组织,培育龙头企业的意见。

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新增加的农业补贴要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倾斜。

由土地经济学的规模报酬曲线可知,收益随着规模的扩大先增加后减小,存在一个使得收益报酬最大的规模。

然而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受我国现行土地均分制度的影响,目前的农户经营规模狭小,人地矛盾非常突出。

家庭经营的土地面积太小,达不到规模效益。

在我国目前情况下,土地适度规模经营追求的政策目标关系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发展的方向,又是一个迄今仍含混不清的问题(农业部农村改革试验区办公室,1994)。

而长期以来粮食生产的比较效益低下,粮食增产与农民增收目标未必一致(彭克强,2009)。

1.现状分析种粮大户规模生产模式。

1.1适度规模经营适度规模经营来源于规模经济,指的是在既有条件下,适度扩大生产经营单位的规模,使土地、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配置趋向合理,以达到最佳经营效益的活动。

从理论上讲,所谓“适度”应以粮食产出的平均成本是下降了还是上升了来衡量(农业部农村改革试验区办公室,1994)。

规模经营形式主要有专业大户经营模式、家庭承包制经营模式、股份合作制经营模式等。

陈世启(2003)提出我国一家一户的小规模家庭农业不可能“致富”,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是农民增加收益、富起来的一条康庄大道。

1.2种粮大户的概念所谓种粮大户规模生产模式是指由一些熟悉粮食生产种植技术并具有一定资金实力的农户,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获得较多的土地经营权,将农户闲散的耕地租赁过来集中耕种实现规模化生产。

家庭农场适度规模经营的研究综述

家庭农场适度规模经营的研究综述

家庭农场适度规模经营的研究综述高双平,郭丽华(河北农业大学 商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摘 要]近几年国内家庭农场发展势头强劲,但其在中国仍是一个新鲜事物。

基于这一基本国情,文章选择有针对性地对国内外关于家庭农场规模效应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总结,希望能帮助理论和实践工作者正确认识家庭农场,深入了解家庭农场的发展规律和差异性,准确把握好家庭农场规模经营的“度”,从而促进其良性发展。

[关键词]家庭农场;规模经营;适度规模[DOI]10 13939/j cnki zgsc 2016 43 2001 引 言家庭农场的概念是在2013年的中央1号文件中被正式提出,并明确指出在农业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家庭农场将是主要农业经营主体。

家庭农场即主要劳动力来自家庭成员,主要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的生产经营,取得的农业收入是其家庭收入主要来源的一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到2012年年底,我国家庭农场已发展到87 7万个[1]。

尽管其发展势头强劲,但对于我国广大农村农民而言,家庭农场仍是一个新鲜事物。

本文则有针对性地对国内外关于家庭农场规模效应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总结,希望能对各地实践和家庭农场的良性发展有所帮助。

2 适度规模经营家庭农场适度规模经营,就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技术水平的大背景下,选择能够实现各种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和最高资源利用率的规模效益最佳点。

由于土地资源的稀缺性,使得农业生产要想取得最佳效益,就必须先让土地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

因此,国内外关于农业规模效应的研究多从土地规模入手,研究其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3 家庭农场的规模效应3 1 国外家庭农场的规模效应研究3 1 1 农业规模与农业生产效率呈负相关关系1962年Sen提出,在印度扩大农场规模,农业综合效率即全要素生产率是提高的,但单产却是下降的,呈现出“IR关系”。

Roumasset在对俄罗斯、印度和其他一些国家的农业发展进行研究时发现农业的规模经营不能使农业生产力得以提高,二者呈反向关系。

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存在的问题及建议1. 引言1.1 背景介绍农业是我国的重要产业,是亿万农民的生计所依。

近年来,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农业生产的规模化、产业化程度不断提高,适度规模经营逐渐成为农业发展的主流趋势。

适度规模经营可以有效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适度规模经营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我国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存在诸多问题,如产能规模不足、市场竞争压力大、技术和管理水平低下、资源利用效率低等。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农业生产的效益和质量,也制约了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发展。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政府加大引导政策力度,加强技术培训支持,建立市场导向机制,推动农民合作社发展,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健康发展。

1.2 问题阐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产能规模不足、市场竞争压力大、技术和管理水平低下以及资源利用效率低四方面。

产能规模不足导致农业生产效率低下,难以满足市场需求。

规模小的农场往往面临着生产成本高、产品质量低、供应不稳定等问题,使得农业生产无法实现规模化、标准化,影响农民收入水平和农产品质量。

市场竞争压力大是适度规模经营面临的另一个问题。

规模小的农场在面对规模化、产业化农业企业和外来竞争者时常常处于弱势地位,难以在市场上立足,导致销售困难、利润较低等情况。

技术和管理水平低下也是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困境之一。

农民缺乏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导致农业生产过程中存在浪费、低效率等问题,影响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

资源利用效率低是适度规模经营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规模小的农场往往存在着资源利用不充分、浪费严重的情况,如土地利用率低、水资源浪费等,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发展。

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存在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需要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2. 正文2.1 适度规模经营存在的问题产能规模不足是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面临的首要问题。

许多农户由于规模小,难以有效利用现代化生产设备和技术,导致生产效率低下,无法满足市场需求,也难以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10- 01- 26修稿日期:2010- 03- 09基金项目:国家社科重大项目(09andzd015);农业部软科学基金项目(z200912);上海市重点学科项目(B802);上海财经大学“211 工程”三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2010330038)。

第一作者:许庆(1971-),男,江苏镇江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为农村土地制度、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等。

E-mail: xu.qing@中国土地科学China Land ScienceV ol.24 No.4Apr.,2010第24 卷第 4 期2010 年 4 月Literature Review on the Issues of Proper ScaleManagement of Farmland in ChinaXU Qing, YIN Rong-liang(Institute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Shangha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Shanghai 200433,China)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conduct comprehensive review on relevant studies on proper scalemanagement of Chinese farmland by Chinese and foreign scholars, so as to provide several directions for furtherresearches on the issue. Methods employed are documentary data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Chinese scholars mostly focused on the necessity, status, evaluation standard and proper scale of management, etc.;while the foreign scholars usually emphasized on the returns of scale management through the perspective ofinput-output calculation. Besides, there are still debates on whether the farmland management can achieve theso-called scale economy and no agreement has been reached yet by either Chinese or foreign scholars.It is concludedthat researches on the proper scale management of farmland have important and profound meanings for the realizationof the so-called“second leap of agricu ltural development in China”.Key words: land use; proper scale management; scale economy; returns to scale; review“中国最大的问题是农民问题,农民最大的问题是土地问题”[1-2]。

以均田承包为主要特征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20 世纪70 年代末到80 年代中期中国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农民收入的快速提高和城乡收入差距的缩中国农地适度规模经营问题研究综述许庆,尹荣梁(上海财经大学财经研究所,上海200433)摘要:研究目的:全面综述国内外有关中国农业土地规模经营问题的相关研究进展,提出农地适度规模经营需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几个方向。

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对比法。

研究结果:国内学者多半将重点放在土地规模经营必要性的论述、规模经营的现状、评价标准、适度规模等方面上;而国外学者则侧重于从投入产出角度对规模报酬情况进行研究,关于农地是否具有规模经济性的争论一直存在,至今国内外学者仍未就此取得一致意见。

研究结论:研究农地适度规模经营对实现“中国农业发展第二个飞跃”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土地利用;适度规模经营;规模经济;规模报酬;综述中图分类号:F30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158(2010)04-0075-07①“规模经营”本身不是准确的经济学语言,用“规模经济”的表述更符合经济学的规范,但约定俗成。

实际上,为简便起见,目前许多研究农业规模经营的论著中,也往往以土地面积作为度量农业生产规模的基本尺度。

因此,本文涉及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核心是指土地适度规模为基础的农业规模化生产。

76 中国土地科学2010 年 4 月第 4 期小做出了贡献,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制度绩效。

随着这一制度安排改革效应的逐渐释放,其不足之处,如农地细碎化经营、难以与市场接轨、比较效益低下等问题渐露端倪。

虽然许庆等研究已表明中国现在土地细碎化的存在对农户收入正面的影响作用大于其负面的影响[3-4],但关于农地是否具有规模经济性的争论一直存在。

换言之,扩大农地经营规模能否成为促进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的一种现实选择?时至今日,有关规模经营①的讨论仍未停止。

稳定农业发展,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又是短时内亟待解决的迫切问题。

自1987 年中共中央在 5 号文件中第一次明确提出要采取不同形式实行适度规模经营以来,中央连续在若干重要文件(甚至以“一号文件”形式宣示“适度规模经营”问题)和若干决定中多次提到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说明它的重要性和中央对其重视程度。

因此,笔者运用归纳、述评等方式,对国内外近几十年来有关中国农地规模经营问题的主要理论和实证文献进行较全面的回顾梳理,以期为开展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1 农地适度规模经营与中国国情问题研究1987 年,国务院农业发展研究中心开始在苏南无锡、吴县、常熟三县市,山东平度市,北京顺义县,广东南海市,浙江温州市等地区进行农业土地适度规模经营试验[5]。

各试验区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条件制定了内容不同的试验方案,如山东平度市采取了“两田制”模式[6];苏南地区[7]和北京顺义县[8]则采用村办(集体)农场模式;广东南海则采用股份合作的规模经营模式[9];各地开展了各具特色的试验。

因而早期的研究集中于各试验区开展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发展过程、规模经营的成效、经营形式、具备条件等方面的解析[6-11]。

除此之外,其他一些学者也有对个别地区开展规模经营情况进行研究介绍。

王昭耀介绍了安徽省土地二轮承包后对适度规模经营的一些探索[12];艾云航、郑可锋则分别对浙江省开展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情况进行了分析与探讨[13-14];解安则对福建、广东和浙江等省份欠发达地区农村土地承包制所面临的困惑、土地流转及适度规模经营的萌芽、制约因素和相应对策作了客观的分析和探讨[15]。

从各试验区及其他一些地方的情况看,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进展一直十分缓慢[4]。

据中国改革发展研究院2008 年完成的29 省700 农户问卷调查显示,29.2%的被调查农民所在村曾经实行或正在实行土地规模经营。

但实行规模经营的土地占农用地的比重并不高,40.5%农民回答“只占小部分”,21%的农民回答“不到一半”,只有12.2%的农民回答“大部分农用地实行了规模经营”[16]。

由此可见,目前中国土地规模经营的比例普遍较低,小规模经营仍是是中国现阶段农村土地经营的主要特征[17]。

2 对土地规模经营必要性的论述早在20 世纪80 年代中期,随着中国新一轮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土地规模经营探索的开始,理论界就围绕这一问题开展了大量相关研究,并对农业规模经营是否适合在中国推行开展讨论。

归纳目前已有文献大致可分为土地规模质疑论和适度规模经营论两派观点。

在推行规模经营之初,就有学者质疑“规模经济在农业生产领域并不像在其他产业那样明显地表现出来,并且从宏观上讲,中国农业并不突出地存在规模不经济的问题”,因此认为“扩大农地经营规模不能成为促进中国农业经济的现实选择”[18-19]。

一些学者的实证研究和经验数据也指出,农户经营的土地规模对土地产出率基本上没有促进作用,甚至还会降低土地产出率,即二者存在负相关关系[20-21]。

普罗斯特曼等人引用来自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十几个发展中国家的实证研究结果说明,粮食生产存在许多规模不经济的事实,即使存在规模经济也是十分有限的[22]。

在几个进行扩大生产规模的试验区,尚未看到任何证据表明它们的成本水平可以低到家庭生产的水平;农场平均规模上升并不意味着存在规模收益递增[23]。

刘凤芹研究后也得出“大规模土地经营与小规模家庭农许庆等:中国农地适度规模经营问题研究综述77户相比并没有显示出可察觉到的全要素节约优势和单位产量优势”[24]。

同时,已有部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粮食生产中几乎不存在显著的规模经济[25-28]。

增加农户的经营规模不一定能够带来更多的增产。

因此,单纯从粮食产量考虑推进大规模土地经营的政策是不足取的[24]。

实践中的规模经营多由政府优惠政策扶持或用行政手段强制推行。

因此有学者对发展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各级政府和社区集体的投入和补贴是否必要进行了探讨。

大规模生产经营单位共同之处:单位土地、劳动和产出的机械化比例过高,而且都建立在高补贴的基础上,可见粮食的规模经营并不具备能自我运转的机制[29]。

尽管在农业生产中被观察到存在规模经济,但结果很可能是虚假的,因为存在政府对大规模农场的补贴与贷款支持[30]。

持适度规模经营论观点的学者则从发展现代农业、提高经济效益等不同角度论述了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必然性[12-13,31-33],不但肯定规模经济的存在,而且把它作为解决中国农业困境的一条重要的途径[31]。

韩俊认为,避免工农业严重失调和农业萎缩这种后果的出路,只能是采取一切可能措施,实现由小规模均田制格局向适度规模经营的转变[32]。

黄季焜和马恒运也指出中国主要农产品生产成本高、国际竞争力差的根本原因之一是种植规模过小,因此中国要提高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必须扩大土地经营规模[33]。

有的学者对一些典型调查材料进行统计分析得出支持适度规模经营的证据。

例如,实行粮田规模经营的农户,在劳动生产率、农民收入、商品率和农户投入等几个方面均获得明显的效率[3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