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合集下载

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文言文专项训练:《爱莲说》对比阅读(含答案)

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文言文专项训练:《爱莲说》对比阅读(含答案)
13.请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只标一处)
实为花中仙子也
14.解释下面加点词语。
①可爱者甚蕃:②香远益清:
③荷花为雨所洗:④余以为妙绝:
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②偕数友,观荷于湖边亭中。
16.莲,自古深受文人雅士喜爱,请简要概括周敦颐和李盛仙各自爱莲的原因。
阅读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节选自李渔《闲情偶寄》,有删改)
【注释】①强项:此处指刚正不为威武所屈。②动:萌发。③后:指武则天。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可爱者甚蕃( )(2)陶后鲜有闻( )
(3)宜乎众矣( )(4)予初不服是论( )
2.下列各项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谓其色其香权谓吕蒙曰
B.可强鸡人使昼鸣乎吾射不亦精乎
27.下列句中加点词前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不为俗屈/自以为大有所益B.依于石而不囿于石/出淤泥而不染
C.竹其有知/不知为不知,是知也D.必能谓余为解人/每字有二十余印
28.请用“/”给【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瘦劲孤高是其神也豪迈凌云是其生也
29.清代学者符曾说:“凡花之妙,在于香色。而竹则无色无香,独妙于韵。盖香色易知而韵难知,宜赏韵者鲜矣。”而莲、竹皆非“凡花”,周敦颐盛赞莲是“花之君子者”,郑板桥称竹“有士君子豪气凌云”。请你结合【甲】【乙】两文,说说如果周敦颐和郑板桥在同一个时代,能否成为朋友?
③今夫不善内⑥而恃外者,未有不为罴之食也。
(柳宗元《罴说》)
【注释】①貙(chū):一种像狐狸而形体较大的野兽。罴(pí):哺乳动物,亦称“棕熊”“马熊”。③罂(yīng)火:装在瓦罐中的灯火。罂罐子。④发火:去掉灯火的掩盖物,以便照明射击。⑤摔(zuó):揪住。搏:搏击。挽裂:拉着撕开。⑥善内:改善内部。

中考语文专题3爱莲说对比阅读(解析版)

中考语文专题3爱莲说对比阅读(解析版)

爱莲说(一)(2022·四川广元·中考真题)文言文阅读,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①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②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选自周敦颐《爱莲说》)材料二:①群葩①当令时,只在花开之数日,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

芙蕖②则不然。

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

迨③至菡萏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自夏至秋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

及花之既谢.,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②可鼻,则有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逐之生。

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

只有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成弃物矣,乃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裹物之用。

予夏季倚此为命者,其可人也。

(选自李渔《闲情偶寄·芙蕖》,有删改)【注释】①葩:花。

②芙蕖(qú):即荷花,又称菡萏(hàn dàn)、芙蓉、莲花等。

③迨(dài):及,等到。

1.古代汉字意蕴丰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说文解字注》“盖大叶骇人,故谓之荷”与“自荷钱出水之日”中“荷”的意思相同。

B.《说文解字》“莲,芙蕖之实也”与“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中“莲”的所指相同。

C.《说文解字》“菡也,实为菡萏,未发为菡萏”与“迨至菡萏成花”中的“菡萏”意思相同。

D.《尔雅》:“芙蓉之含敷蒲也。

”李时珍也说芙蓉是“敷布容艳之意”,所以常用“出水芙蓉”来形容天然艳丽的年轻女子。

2.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水陆草木之.花避暑而暑为之.退B.出淤泥而.不染乃摘而.藏之C.长跪而谢.之及花之既谢.D.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3.对材料二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自夏至秋/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B.自夏至秋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C.自夏至秋/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D.自夏至秋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024年九年级中考语文专题复习:《爱莲说》对比阅读(含答案)

2024年九年级中考语文专题复习:《爱莲说》对比阅读(含答案)

2024年九年级中考语文专题复习:《爱莲说》对比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节选自周敦颐《爱莲说》)(乙)芙蕖自荷钱①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

有风既作飘摇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②矣。

迨③至菡萏成花,娇姿欲滴;及花之既谢,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

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注释:①荷钱:初生的荷叶。

①逸致:情趣。

①迨:及,等到。

(选自李渔《芙蕖》,有删节)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濯.清涟而不妖( )(2)亭亭净植.( )(3)日.上日妍( )(4)及.花之既谢( )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文。

(1)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

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4.请从乙文中找出表现荷花精神品质的句子,并说说它给你的启示。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乙】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饮酒》<其五>)5.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①不蔓.不枝蔓:①香远益.清益:①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亵:①结庐.在人境庐: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7.【甲】文中揭示菊的象征意义的句子是:;【乙】文中能印证“晋陶渊明独爱菊”的句子是。

《爱莲说》阅读答案(15篇)

《爱莲说》阅读答案(15篇)

《爱莲说》阅读答案(15篇)《爱莲说》阅读答案(15篇)在学习、工作生活中,我们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是我们在解答阅读题时的参考。

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算得上好阅读答案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爱莲说》阅读答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爱莲说》阅读答案1四、阅读下面古诗文,回答问题。

(共16分)(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现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乙)群葩当令时,只在花开之数日,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

芙蕖则不然: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

有风既作飘摇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

迨至菡萏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自夏到秋,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

……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李渔《芙蕖》)【注释】①群葩(pā):百花。

各种花都在一定的时节开放,这段时节称为当令。

②芙蕖:荷花的别称。

③妍:美丽。

④迨至:等到。

菡(hàn)萏(dàn):尚未开的荷花。

⑤资:资财,这里指享受。

⑥目:观赏。

16.解释下面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

(3分)(1)陶渊明独爱菊 (2)香远益清(3)陶后鲜有闻17.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中通外直,不蔓不枝(2)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8.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19.甲文和乙文作者喜欢莲(荷花)的原因各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阅读下面元曲,回答问题。

(5分)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0.简要分析“夕阳西下”一句的表达作用。

《爱莲说》阅读答案(集合15篇)

《爱莲说》阅读答案(集合15篇)

《爱莲说》阅读答案(集合15篇)《爱莲说》阅读答案(集合15篇)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生活中,我们会经常接触并使用阅读答案,阅读答案可以有效帮助我们巩固所学知识。

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可以有效帮助到我们的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爱莲说》阅读答案,欢迎大家分享。

《爱莲说》阅读答案1阅读《爱莲说》,回答问题。

(14分)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小题1:.周敦颐,字,号,北宋哲学家。

(1分)小题2:.解释划线词语。

(2分)①可爱者甚蕃()②宜乎众矣()③陶后鲜有闻()④不可亵玩焉()小题3:.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莲花的?并赋予君子哪些品格?(4分)小题4:.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2分)小题5:.《爱莲说》一文运用借物喻人的写法,旨在托物言志。

这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2分)小题6:.短文赞扬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实则是作者思想情怀的抒发,可现实生活中,有人却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对这两种观点,你是怎样看待的?请简述理由。

(3分)参考答案:小题1:茂叔濂溪小题1:多应当少轻慢小题1: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正直不趋炎附势美名远扬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小题1: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表达自己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小题1:表达自己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和对趋炎附势,追名逐利的污浊世风的批判和讽刺。

小题1:(提示:针对某一种观点或将两者结合起来谈均可,但必须扣住“人与环境”的关系)小题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小题2: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意思,都是课内重点。

爱莲说对比阅读(答案及评分详细)

爱莲说对比阅读(答案及评分详细)

(一)[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於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节选自周敦颐《爱莲说》)[乙]自荷钱①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劲叶②既生,则又日高一日,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飘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态;迢至菡萏③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乃花中既谢,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玉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

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可鼻则有花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④,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逐之生。

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

只有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成废物矣,及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襄物之用。

是芙蕖⑤者也,无一时一刻,这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

(节选自李渔《闲情偶寄》)[注释]①荷钱:指初生的小荷叶。

②劲叶:指长大了的荷叶。

③菡萏:未开的荷花。

④异馥:异香。

⑤芙渠:荷花。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

(2分)⑴不蔓不枝.()⑵陶后鲜.有闻()⑶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⑷此皆言其可.目者也()2.下列文言虚词“而”的意义和用法与“摘而藏之”中“而”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B.溪深而鱼肥C.乃记之而去D.呼尔而与之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⑵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

4.甲、乙两个文段的主要意思各是什么(3分)甲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甲、乙两个文段都写荷花,都表达了作者对荷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但赞美和喜爱的原因有所不同,请用简洁的语言分析。

文言文专项--《爱莲说》(附答案)

文言文专项--《爱莲说》(附答案)

文言文专项---《爱莲说》(2005-2012)一填空题1.《爱莲说》中的“说”是一种体裁,既可以,也可以都是为了。

2.《爱莲说》作者,是道州人,字家,因世居道县濂溪,学者就称他为著有。

《爱莲说》是他的名文。

二解释下列字词1.可爱者甚蕃()2.世人盛爱牡丹()3.出淤泥而不染()4.濯清涟而不妖()()()5.中通外直()6.不蔓不枝()()7.香远益清()8.亭亭净植()()9.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10.花之隐逸者也()11.花之君子者也()12.陶后鲜有闻()13.同予者何人()14.宜乎众矣()二、《爱莲说》1. 本文选自《》,作者是我国___________时地方哲学家____________。

说,一种文体,通常。

3、理解(1)作者把“莲”君子,君子是什么样的人呢?(2)“陶渊明独爱菊”,“世人甚爱牡丹”,为什么作者“独爱莲”?(3)要赞颂莲花,却先提到菊和牡丹,为什么?(3分)(4)、用浪线画出“予独爱莲”的原因。

(5)将菊、牡丹、莲拟人,用高尚品格的“莲”自况,是委婉批判__(6)文章三次用菊和牡丹衬托莲,各有什么作用?(7)用原文的语句回答。

(1)文中体现菊花高洁、质朴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2)比君子不同流合污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3)比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8)①作者称莲是君子,赋予莲象征意义。

其中象征君子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沉浮的品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象征君子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的句子是__________,象征君子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象征君子美好资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题《爱莲说》阅读真题(解析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知识汇总+阅读真题(部编版)

专题《爱莲说》阅读真题(解析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知识汇总+阅读真题(部编版)

《爱莲说》阅读真题一、课内阅读(一)(2022·陕西咸阳·七年级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爱莲说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晋陶渊明独.爱菊(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3)陶后鲜有闻.(4)宜.乎众矣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之”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大兄何见事之.晚乎B.无案牍之.劳形C.水陆草木之.花D.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3.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2)莲之爱,同予者何人?4.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答案】1.(1)只。

(2)亲近而不庄重。

(3)听说。

(4)应当。

2.C 3.(1)(莲的柄)内部贯通,外部笔直,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香气远闻更加清芬,洁净地挺立。

(2)对于莲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4.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表达自己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解析】1.考查文言文实词的理解。

注意结合语境判断词义。

(1)句意:晋代的陶渊明只喜爱菊花。

独:只;(2)句意:可以在远处观赏,但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亵:亲近而不庄重;(3)句意: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

闻:听说;(4)句意:当然人数众多了。

宜:当然。

2.考查对一词多义及用法的理解辨析。

A.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之:结构助词,的;D.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故选C。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课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 我能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①可爱者甚蕃.②濯.清涟而不妖③不蔓.不枝④陶后鲜.有闻⑤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⑥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⑦宜.乎众矣
2. 下面各句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水陆草木之花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花之隐逸者也D花之君子者也
3. 周敦颐说:“莲,花之君子者也。

”从他对莲的赞美来看,这种“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格?
我的理解:
4. 联系自己的志趣和追求,写出你最喜爱的一种花,并用一句话来概括你喜爱的原因。

我最喜爱的花是:
我喜爱的原因是:
5. 下面两题难度各异,分值不同,请任选一题作答。

(两题都答,只按第①题计分)
①在古诗中有不少咏莲的名句。

结合课内外的积累,试写出两句来,多答加分。

②作者赞扬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不与恶浊世风同流合污,但并不孤高自许。

但在我们生活中常听到人们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是怎样看待这两种观点的呢?
我的观点:
6.选出加点词词义不同的一项()
A.何:同予者何.人何.陋之有
B.可: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可.以调素琴
C.独:晋陶渊明独.爱菊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之:水陆草木之.花莲之.爱
7.下面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

B.“香远益清,亭亭净植”比喻君子志洁行廉,芳名远播。

C.“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比喻君子不可能受到大多数人的理解。

D.“出淤泥而不染,濯请涟而不妖”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诩.
8.简答。

①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句子是:
②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句子是:
9.文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话是:
10.这篇文章在写法上一个突出特点是:
11.翻译句子。

(1)莲,花之君子者也。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3)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12.陶渊明独爱菊,表明他的生活态度;世人盛爱牡丹,表明世人的生活态度;周敦颐独爱莲,表明他的生活态度。

13.读了爱莲说后,你对“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怎么认识?
答案
1.①多;②洗涤;③长枝蔓;④少⑤亲近而不庄重⑥认为⑦应当。

2. B(B为取消句子独立,有舒缓语气的作用,其余均是结构助词)
3.应具有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内心通达,行为正直的高尚品德
4. 符合要求即可。

如:我喜爱兰花,因为它的白色象征着纯洁,它默默地绽放,为人们默默地奉献出自己的一股暗香。

5. ①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满目荷花千万顷,红碧相杂敷清流;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②如同意第一种观点,只要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即使身处恶浊的环境也能独立不移。

6.D
7.C
8. ①出淤泥而不染②香远益清
9.莲,花之君子者也
10.托物言志
11.(1)莲是花中的君子(2)我惟独喜爱莲从污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沾染
12.追求隐逸贪图富贵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慕名利)洁身自好
13.通过“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看出:只要保持高尚情操,就不会被世俗所染,从此看出近墨者未必就黑
《爱莲说》练习题及答案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子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爱莲说》选自《》,作者,是时著名的家.
2、《爱莲说》的结构,我们可以概括为:一条线索,即以为线索;两个陪衬,即以为莲的总陪衬,以和作为莲的旁衬和反衬;三种类型,即以写三种花来写三种人:、、。

3、《爱莲说》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
是:, 。

4、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
是:,,, .
5、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 .
6、“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

7、文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话是:。

8、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
9、本文赞扬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不与恶浊世风同流合污,但并不孤高自许。

但在我们生活中常听到人们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是怎样看待这两种观点的呢?
答:
10、《爱莲说》在写作方法上是借助某种事物来抒发情感,我们称这种写法
为:。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线词的意思。

(2分)
①可爱者甚蕃( ) ②亭亭净植()
12.下列句中加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陶后鲜有闻芳草鲜美B.香远益清清荣峻茂
C.中通外直指通豫南D.陶后鲜有闻此人一为具言所闻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2分)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4解释“之”
①水陆草木之花之: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③无丝竹之乱耳之:④何陋之有之:
15、《爱莲说》作者通过描写莲的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进而以花喻人,揭示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品质
16、写出莲花的别称二个以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爱莲说》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是北宋时著名的哲学家,“元公”是他的谥号。

2、《爱莲说》的结构,我们可以概括为:一条线索,即以爱莲为线索;两个陪衬,即以草木之花为莲的总陪衬,以菊花和牡丹作为莲的旁衬和反衬;三种类型,即以写三种花来写三种人:隐逸者、富贵者、君子。

3、《爱莲说》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4、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5、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6、“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7、文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话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8、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表达自己洁身自好,不摹名利的生活态度,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9、本文赞扬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不与恶浊世风同流合污,但并不孤高自许。

但在我们生活中常听到人们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是怎样看待这两种观点的呢?
答:言之成理即可。

例如:同意第一种观点,只要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即使身处
恶浊的环境也能独立不移。

10、《爱莲说》在写作方法上是借助某种事物来抒发情感,我们称这种写法为:借物抒情(托物言志)。

11、文中对莲花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通过描写莲的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进而以花喻人,揭示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品质。

12、“独爱莲”,“独爱菊”两个“独”字,表现了他们怎样的生活态度?
答:表现出他们遗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同时又相对表明周敦頣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13、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作者赞扬的莲花的高贵品质。

答:正直、通达、庄重、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清高而美名远扬。

11.①多(0.5分)②树立或立(0.5分)12.D(2分)13.对于莲花的爱好(0.5分),像我g 样的还有什么人呢(0.5分)对于牡丹的爱好(0.5 分)人该是很多了(0.5分)1⑷①的②助词,起取消句子独立性作用,可不译③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作用,可不译④助词,在这里是宾语提前的标志,无实义
15不慕名利、洁身自好
16荷花、芙蕖、水芝、水芙蓉、菡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