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危重症监护病房护士压力源分析及应对措施
重症监护病房护士的压力源分析及应对方式

重症监护病房护士的压力源分析及应对方式重症监护病房护士是医院中最为重要的一环,他们负责的是患者生命最宝贵的阶段,因此工作非常重要,也非常辛苦。
在这个特殊的工作环境中,护士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和挑战,需要不断地应对和调整。
本文将从重症监护病房护士的压力源分析及应对方式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压力源分析:1. 患者病情变化快:在重症监护病房,患者的病情变化非常快,随时都有可能出现生命危急的情况,护士们需要时刻保持警惕,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确保能够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2. 工作强度大:重症监护病房护士需要负责多名患者的护理工作,而重症患者的护理工作又比较繁重复杂,需要护士们全神贯注,长时间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这对护士的精神和体力都是一种巨大的考验。
3. 患者与家属的情绪压力:重症患者及其家属通常处于极度的焦虑和紧张状态,他们会对护士提出各种各样的要求和质疑,护士们需要不仅要关注患者的身体状态,还需要处理他们的情绪问题,这无疑增加了护士们的心理负担。
4. 工作环境复杂:重症监护病房的工作环境通常比较复杂,护士们需要与医生、护士长、病患家属等多方协调配合,同时还要应对各种急诊情况,这需要护士们具备非常强的应变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5. 职业发展压力:重症监护病房护士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知识水平,因为在这个领域,医学知识、护理技能都在不断更新,护士们需要不断学习、进修,这对护士们的学习和时间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应对方式:1. 建立良好的团队合作:重症监护病房护士需要与医生、其他护士和技术人员形成良好的团队合作,相互支持、相互帮助,共同面对患者的一切挑战。
2. 认真学习专业知识:护士们需要不断学习、进修,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技能,这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也可以增加自信心,减轻工作压力。
3. 健康生活方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这不仅包括身体上的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护士们需要适当的休息和放松,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
重症监护病房护士的压力源分析及应对方式

重症监护病房护士的压力源分析及应对方式重症监护病房护士是医院中最需要承受巨大压力的群体之一,他们需要面对病情严重的患者,治疗方案多样、疾病复杂多变,压力更是非常大。
在这个特殊的工作岗位上,护士们需要不断面对患者和家属的情绪化反应,需要应对医疗事故和手术恐惧,需要应对自身的职业困境等等,如何缓解这些东西所带来的压力,成为了每一位重症监护病房护士需要学会的重要技能之一。
一、压力源分析1.工作压力重症监护病房的工作环境非常复杂,工作强度较大,护士需要对重症患者进行持续的监测和护理,需要处理各种急诊、急救情况,医疗的专业性和技术性要求也很高,这些都给护士们带来了巨大的工作压力。
2.情绪化反应重症监护病房的患者大多是病情严重、需要长期治疗和护理的,患者和家属的情绪往往比较激动和焦虑,他们对治疗进展和预后都非常关心,护士需要应对他们的情绪化反应,这也是一种巨大的心理压力。
3.医疗事故和手术恐惧在重症监护病房,医疗事故可能随时发生,而患者们通常也对手术和治疗过程充满恐惧和焦虑,这些都给护士们增加了很大的心理压力。
4.职业困境在重症监护病房工作,护士需要与患者长时间接触,治疗过程中难免会面临患者的痛苦和生死相拼的挣扎,这也很容易让护士们感到无助和沮丧。
二、应对方式1. 加强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重症监护病房护士需要有扎实的医学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所以护士们应该不断加强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以增强自己的应对能力和应变能力。
2. 建立健康的心理素质护士需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要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保持良好的心态,平和的情绪状态有利于应对各种压力的挑战。
3. 发展职业兴趣和爱好护士们在工作之余,要尽量让自己的生活丰富多彩,多发展一些职业兴趣和爱好,比如喜欢音乐的可以学习一些音乐知识,喜欢运动的可以经常参加一些户外活动等等,这样可以有效缓解工作压力,帮助自己更好地应对各种压力。
4. 开展心理疏导医院可以针对重症监护病房护士的工作特点,开展一些心理疏导的活动,组织一些心理疏导员来给护士们进行心理辅导,帮助护士们更好地面对和处理工作中的压力。
重症监护病房护士的压力源分析及应对方式

重症监护病房护士的压力源分析及应对方式1. 引言1.1 重症监护病房护士工作的重要性重症监护病房护士是医院中承担重要任务的一支重要力量。
他们负责照料那些病情危急、需要密切监护和护理的患者,确保他们获得及时、专业和有效的护理。
重症监护病房的工作环境复杂多变,需要护士具备高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在紧急情况下迅速做出决策并采取有效措施,以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
重症监护病房护士的工作不仅仅是简单的护理工作,更是一项需要高度专业性和责任感的工作。
他们需要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以保证患者得到最好的治疗和护理。
在重症监护病房中,护士要时刻注意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采取措施并配合医生进行治疗,这对护士的专业素养和应变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重症监护病房护士的工作对患者的生命安全和治疗效果有着直接影响,他们的工作不仅仅是简单的照料,更是在保障患者生命的基础上提供人性化的关怀和支持。
重症监护病房护士的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他们是医疗团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承担着关键的护理和监护工作,为患者赢得宝贵的时间和机会,帮助他们重获健康和生活的希望。
1.2 压力对护士工作的影响压力对护士工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护士的身心健康上。
长期承受工作压力会导致护士出现身体疲劳、焦虑、抑郁、失眠等情况,甚至出现抑郁症、焦虑症等严重心理问题。
身心健康受损会影响护士的工作效率和专业素养,也会对患者的安全与护理质量造成负面影响。
工作压力还会影响护士的社交关系和家庭生活。
长时间的工作压力可能导致护士缺乏耐心、情绪不稳定,影响与同事和家人的沟通与相处,甚至出现家庭矛盾。
这种负面影响会进一步加重护士的心理负担,形成恶性循环。
了解并应对工作压力对护士的影响至关重要。
只有通过有效的方式应对工作压力,保持身心健康,护士才能更好地履行自己的护理工作,提高护理质量,确保患者的安全和舒适。
通过关注护士的心理健康和工作环境,全面支持护士,才能更好地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重症监护病房护士的压力源分析及应对方式

重症监护病房护士的压力源分析及应对方式重症监护病房(ICU)护士是医院中最高压力和最具挑战性的职业之一。
他们负责照顾病情危急的患者,需要在高压力和高风险的环境下工作。
这些护士需要面对各种压力源,包括患者病情的重症监护、家属的情绪压力、工作量的增加等。
本文将对重症监护病房护士的压力源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的应对方式。
一、压力源分析1. 患者病情的严重性重症监护病房的患者通常病情危急,需要接受生命支持和高度的监护。
护士需要在这种高压力环境下对患者进行精准的观察和护理,以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
患者的病情严重性是重症监护病房护士工作中最大的压力源之一。
2. 家属的情绪压力重症监护病房的家属常常面临着患者危急病情的巨大压力,他们会对医护人员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甚至在情绪上发泄。
护士需要维护好与家属的关系,平衡患者和家属之间的情绪,这也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工作。
3. 工作量增加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医疗水平的提高,重症监护病房的护理工作也变得越来越繁重。
护士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承担更多的工作责任,这也会带来一定的压力。
二、应对方式1. 建立良好的工作氛围重症监护病房是一个高压力的工作环境,护士需要建立一个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互相支持和鼓励。
团队合作能够有效减轻工作压力,提高工作效率。
2. 加强患者教育重症监护病房护士需要加强对患者和家属的教育,让他们了解病情的严重性和治疗的过程,以减少他们的不确定感和焦虑情绪。
患者和家属了解更多的医疗知识,也能更好地支持和配合医护工作。
3. 接受情绪管理培训重症监护病房护士需要经常面对患者和家属的负面情绪,因此情绪管理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医院应该为护士提供情绪管理的培训,让他们学会如何理解和调节自己的情绪,以及如何与他人有效地沟通和交流。
4. 定期休息和放松重症监护病房的工作压力很大,护士需要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医院应该合理安排护士的工作和休息时间,尽量避免连续超时工作。
护士在工作之余也应该进行一些放松和调节的活动,如运动、阅读、绘画等。
重症监护病房护士的压力源分析及应对方式

重症监护病房护士的压力源分析及应对方式【摘要】重症监护病房护士面临着巨大的工作压力,导致情绪波动和心理压力增大。
本文通过分析重症监护病房护士的压力来源,包括工作强度大、患者情绪波动和重负责任压力大等方面,探讨了应对压力的方式。
重症监护病房护士应建立支持系统,学习应对技巧和保持心理健康,以应对工作中的压力。
建立支持系统可以提供情感支持和专业指导,学习应对技巧可以有效应对复杂情况,保持心理健康可以保持工作状态。
结论部分总结了重点并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希望能为重症监护病房护士减轻工作压力提供一些建议。
【关键词】重症监护病房护士、压力源、工作压力、患者情绪、工作强度、责任压力、应对方式、支持系统、应对技巧、心理健康、总结、展望未来、研究方向。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现代医疗环境中,重症监护病房(ICU)护士承担着极其重要的任务,他们需要在繁忙的工作中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健康。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医疗需求的增加,重症监护病房护士也面临着巨大的工作压力。
研究表明,重症监护病房护士的工作压力主要来源于患者情绪波动、工作强度大和重负责任的压力。
患者在ICU中的情绪常常波动剧烈,需要护士耐心和细心的照顾,而且患者的病情变化也可能给护士带来额外的心理压力。
ICU是医院中工作强度最大的部门之一,护士需要在高压力下保证工作效率和质量,这也会给他们带来巨大的压力。
重症监护病房护士承担着重要的责任,他们需要及时应对患者的状况变化,确保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这种重负责任的压力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护士的工作状态和心理健康。
了解重症监护病房护士的工作压力源并寻找有效的应对方式,对于改善重症监护病房护士的工作效率和心理健康非常重要。
在本研究中,我们将重点分析重症监护病房护士的压力来源并探讨应对压力的有效方式,以期为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探讨重症监护病房护士所面临的压力源,并分析其应对方式,旨在帮助护士更好地应对工作中的压力,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满意度。
儿科护士压力源分析及应对

儿科护士压力源分析及应对压力是环境中的刺激所引起的一种非特异性反应,这是压力学之父塞利的观点,而凡是能够对身体施加影响而促发机体产生压力的因素均称为压力源[1]。
随着社会的需要和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护士的工作压力也越来越大,尤其是儿科护士。
有研究表明,儿科护士大约有三成患有失眠、头痛、胃病、甲亢、腰椎间盘突出、肾病等。
因此,应该高度重视。
1 压力源分析1.1 儿科护理人员工作强度大:主要表现在:(1)患儿病情变化快,不会主诉,病情易反复,病床周转快,静脉加药频繁[2]。
输液滴速要求高,再加上患儿多动,静脉注射后要根据体位随时调整滴速,液体外渗要重新穿刺等等,这就使得儿科护士比成人科室护士的体力劳动量增加2~3倍。
(2)大多1~6岁的患儿因为害怕穿刺而拒绝跟护士合作,反抗强烈。
为了达到治疗目的,通常情况下护士要和家长一起用力配合才能完成治疗。
(3)因为儿科的特殊性及护士具有晚熟性,为了有较稳定的技术素质,人员相对固定,编制不足,中、夜班频繁,生活不规律,人体正常的生物钟受到破坏,容易造成情绪激动、抑郁等不良心理状态,长此以往,护士的家庭及社交都会受到严重的影响,更加重了护士的精神负担。
(4)儿科用药剂量因人而异,所以在配制补液时必须集中精力准确计算药量,反复核对,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原则。
有研究表明70%的儿科护士有不同程度的强迫症状[3]。
1.2 技术难点:血管穿刺是个难点,因为患儿血管很特殊,不同年龄患儿血管粗细深浅不一,加之患儿发热、脱水等造成血管弹性差,血管隐蔽,很多患儿不合作。
所以穿刺不仅要求技术熟练,心理素质好,还得讲究技巧。
一针见血是护患双方的共同愿望,但不可能对每个患儿都做到。
重新穿刺不仅增加了选择血管的难度,而且还要说服患儿及家属取得配合,无形之中增加了护士的工作量和工作压力。
1.3 高水准的服务要求:患儿大部是独生子女,家人视为掌上明珠,为了使患儿的痛苦降低到最低限度,家长对护理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求护士各项操作必须一次到位。
儿科护士的压力源及应对对策

儿科护士的压力源及应对对策随着医疗模式的转变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人们对护理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使护士职业因其服务对象的特殊性,所承受的压力已经成为一种职业性危险[1]。
儿科护士长期处于高强度、高体力的护理工作中,承受很大的精神、心理压力,对身心健康和工作造成极大地负面影响;承受着比其他普通病房护士更大的生理、心理压力。
现将儿科护士的压力来源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从而减轻护士工作压力,提高工作效率及护理质量。
1、儿科护士压力源相关因素1.1 儿科护士职业特点所导致的压力儿科护理服务对象为在心理、语言、行为均不够完善的患儿, 无法直接沟通或沟通困难, 在观察病情, 健康教育相对于成人存在很大障碍。
而且儿科有起病急、发展快、病死率高的特点, 决定了儿科护士对专业技术, 护士素质等方面比成人科室有更高的要求。
儿科护士面对“独生子女”这样的特殊群体, 家长对儿科护士的期望值较高, 孩子一旦生病住院, 家长心情紧张、焦虑希望病情能马上好转, 静脉穿刺要求一针见血, 如穿刺失败, 家长会怀疑儿科护士的水平, 甚至责骂、殴打护士, 护士经常处于精神紧张状态, 心理压力大, 长久下来会影响护士的身心健康。
1.2 超负荷的工作状态人力资源不足, 经常加班, 工作时间长, 劳动强度大是影响儿科护士身心健康的重要原因。
由于患儿年龄小, 好动, 容易输液外渗, 重新穿刺机会多; 输液速度需根据患儿体位调节; 由于患儿尚未具备自我控制能力, 经常尿床, 护士需要及时更换床单被褥等, 所以儿科相对于成人科室工作繁重、琐碎。
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使儿科护士容易产生疲惫, 影响工作质量。
儿科住院患儿病程短、周转快,护士夜班频繁, 生活无规律, 正常的生物钟被打乱, 影响护士家庭生活和社交活动, 易造成情绪激动及不良的心理状态, 长期如此易导致心身疾病[3]。
1.3 工作环境刺激儿科护士长期处于哭闹、嘈杂、凌乱的环境中, 尤其是各种检查治疗时, 患儿哭声震耳欲聋, 个别患儿在输液全程哭闹不休, 加上过多的家庭成员陪护, 甚至走廊内的过多的临时加床, 护士长期处于这种环境之中, 导致护士身心疲烦意乱, 影响身心健康。
重症监护病房护士的压力源分析及应对方式

重症监护病房护士的压力源分析及应对方式重症监护病房护士是医院中最具有挑战性的职业之一。
护士需要在患者生死攸关的情况下提供高水准的护理,面对的压力是非常大的。
本文将分析重症监护病房护士的压力源,并提出应对方式。
一、压力源分析1.患者病情危急重症监护病房护士的工作是密切监控病人而确保他们得到最佳的治疗。
但是,在紧急情况下,如果没有立即做出正确的抉择,这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包括患者死亡等。
因此,护士需要承受着很大的压力。
2.长时间工作重症监护病房护士的工作时间长,每周工作至少40小时。
这让护士产生疲劳感和压力,长期忍受睡眠不足和过度精神紧张将会增加健康问题。
3.紧张情绪的患者家属重症监护病房的患者家属也是护士压力的源头。
有时候患者家属情绪不稳定,需要护士进行更多的关怀和安慰。
这会让护士承受更多的压力。
4.工作量过大重症监护病房护士的工作量很大,除了监护患者的生命体征以外,还需要检查各种器械的状态,调整药物的剂量。
这让护士在超负荷状态下工作。
5.溢出工作量重症监护病房护士在班之外还需要完成很多工作,例如填写病历记录和准备药品等。
这让护士的工作不分白天和黑夜,增加其工作和疲劳程度。
二、应对方式1.加强护理团队合作重症监护病房护士需要与医生和其他护士密切合作,制定有效的护理计划和应对方案。
这能够减轻护士的工作压力,同时提高治疗效果。
2.学会有效的应对策略重症监护病房护士面对的疾病情况多变,需要及时做出决策。
通过学习和实践,护士可以掌握有效的应对策略,慢慢提高应对疾病的自信心和技能。
3.调整工作状态重症监护病房护士需要保持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状态,保证自己能够在工作中持续高效运作。
可以通过健康生活方式、正面的情绪和有效的沟通方式来调整自己。
4.了解和应对患者家属情绪重症监护病房护士需要了解患者家属情绪,采取恰当的沟通方式以平衡紧张的环境。
通过提供准确的信息、提供安慰和关怀,可以缓解患者家属的不安情绪。
5.特别训练重症监护病房护士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更新技巧,提高职业素质和技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科危重症监护病房护士压力源分析及应对措施为了探讨儿科危重症监护病房(ICU)护士的压力源,并提出应对措施,
本文分析了儿科ICU护士的心理状况及工作压力,指出护士经常处于高压力,高风险、高强度的工作坏境,心理压力源多,心理压力大,身心健康受到了严重影响,为此本院提出相关措施,以减轻儿科ICU护士的心理压力,提高医疗护理质量。
标签:儿科危重症监护病房;压力源;护士;应对措施
儿科危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是抢救新生儿及危重病患儿的场所,劳动强度大、风险高,加之小儿病情变化快等特点,护理工作的难度增大,导致ICU护士承受的心理压力远大于普通病房的护士,其过重的压力易对护士的心理和身体健康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1]。
本文就目前儿科ICU护士压力源的产生和应对措施进行探讨,现报道如下。
1 ICU护士压力源分析
1.1 工作量大,工作难度高
儿科ICU收治的患者年龄大多为14岁以下的儿童,更多的是婴幼儿,大多数患儿对自己的病情不能准确叙述,加之ICU患儿的病情变化快等特点,增加了护理工作的难度,这需要护士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凭借其丰富的临床护理经验,密切观察以及时发现病情的变化情况。
另外,由于儿科ICU采取无陪方式进行护理,护士除了完成必需的治疗外,还需完成患儿的所有生活护理如翻身,擦洗,同时,护士需将患儿的病情及时告知家属,让家属及时了解患儿的病情,并与患儿的家属进行良好沟通,因而其护理工作量大而繁琐。
1.2 工作压力大,职业风险高
在儿科ICU中,多数患儿都是独生子女,在家中被常常视为“小公主”或“小皇帝”。
在医院,患儿家属对护士有较高的期望值,但是,由于儿科ICU面对的护理对象较为特殊,患儿的情绪复杂,难免会有一些难以预料的突发情况发生,导致护理工作很难进行[2],同时,随着《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相关法律及法规的的实施和完善,人们的法律意识增强,目前民事医疗诉讼案例日益增多,这无形中加重了护士的精神压力。
儿科ICU中急危重患者多,病情发展迅速,变化较快,患儿随时都面临生命危险,病死率较高。
有时患儿虽经医护人员全力抢救但仍不能挽回生命,家属仍要求继续对其抢救甚至无理取闹,或提出高额的经济赔偿,致使护士精神上需承受较大的压力,并消耗大量的精力和体力,加重其心理负担。
1.3 工作环境较差,薪酬福利低
在儿科ICU中,患儿的哭闹声和各种监护仪器发出的警报声不断刺激护士的的听觉;严肃紧张的抢救场面,家属询问病情时悲哀激动的面容表情无形中对护士造成压力。
长期以来医生普遍受到社会的尊敬和任何,但护士在医院的地位较低,护士群体得不到重视,工作付出得不到社会的认可和补偿,往往工作量很大,但工资及其他福利待遇较低,导致护士产生一定的失落感和挫折感,对工作的满意度下降,直接影响护士的身心健康。
1.4 ICU护士技术要求高
ICU护理专业性强,技术要求高,同时随着社会进步和知识不断更新,给护士提出了更大的挑战,这就需要护士在完成紧张工作的同时努力学习,不断充实自己。
目前,在国内一些医院尤其在一些基层医院,大多数护士学历较低,知识老化,知识层面较为狭窄,而ICU收治的患儿多为跨学科,常常合并几种疾病,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具有广博和深厚的专业知识[3]。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ICU 仪器不断更新,各种新的检查和抢救治疗手段层出不穷,这对ICU护士提出更加严格的职业素质要求,以足够的知识储备和身心准备适应社会的要求。
2 应对措施
2.1 增强工作的责任心和工作使命感
作为一名医护人员,要具有高尚的医德,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
而作为一名儿科护士,需具备更多的爱心,耐心和强烈的责任心,真正去关心和爱护患儿。
在工作时,应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在患儿身上,仔细观察每个患儿的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4-5]。
2.2 合理调整人员配置,实施人性化管理措施
护士长应注意护理工作压力对护士工作造成的不利影响,根据护士需求并结合医院及科室的实际情况,适当增加护士编制,合理调整科室人员配置,实行灵活的弹性排班制,以合理安排,有效分配人力。
工作忙时可适当增加人员,以减少工作压力,保证ICU护士合理的休息和足够的的睡眠,以利于其身心健康的调整。
2.4 创造和谐科室氛围和良好的人际关系
创建和谐的医护、护患关系及和谐的科室氛围,对于减轻儿科ICU护士心理压力十分重要。
护理管理者应对护士的工作给予及时的肯定,给予其充分的理解和支持,努力创造一种和谐、愉快、团结及进取的工作氛围。
对于护患关系,保持冷静平和与理解的心态,与患儿的家属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同时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做到换位思考,理解患儿家属的心情,对患儿多一些爱心,用人性化工作服务于患儿,提高患儿家长的满意度,维护良好的医患关系,取得其家长的理解和信任[6-7]。
2.5 加强专业培训,提高专业素质
ICU护士应注重自身素质的培养,医院应鼓励ICU护士积极参加各种业务学习,加强专业知识和理论水平的学习,提高业务水平,熟练掌握各种抢救技术和抢救仪器的使用,提高应对急危重症和突发事件的判断处理能力、操作技术水平、应急能力[8]。
如有条件可定期对ICU护士进行技能培训,提高其操作技术水平和应急能力以增强护士的自信心,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减轻心理压力。
2.6 注意自我调节,提高自身心理素质
当在工作中遇到挫折和失败时,ICU护士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学会自我调节,掌握适合自己的放松技巧及寻找释放压力的正确渠道,提高对挫折和失败的承受能力。
同时,如有条件医院可邀请护理心理专家定期开展讲座,帮助ICU 护士进行心理沟通,语言沟通的技巧训练,提高其应对压力的能力。
3 小结
儿科ICU护士作为特殊的护理职业人群,承受很强的工作和心理压力。
如果护士长期处于过重的心理压力中,会影响其身心健康,造成其身心疲惫,从而直接影响到儿科ICU的护理质量,因此,医院应采取相关措施努力减轻儿科ICU 护士的心理压力,提升护士的心理健康水平,同时,护士自身面对较大的工作压力时,也要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以确保护理质量和护理安全。
[参考文献]
[1] 胡佩诚.医护心理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2:101-109.
[2] 郑旭娟,刘华平.北京市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护士工作满意度现状调查及分析[J].护理管理杂志,2010,10(3):39-43.
[3] 张爱霞,蔡巧妹.儿科监护室的护理安全管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17):4115.
[4] 翟红,晏玲.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护士工作压力分析及对策[J].重庆医学,2006,35(21):1942-1943.
[5] 宋锐.儿科监护室护患纠纷的原因分析与应对措施[J].医学信息,2011,24(11):319.
[6] 赵黛.儿科重症监护室护士心理压力的原因分析及应对措施[J].现代医药卫生,2011,27(22):3479.
[7] 田勇丽,仇丽芳,宋静.浅谈儿科重症监护室护士工作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J].临床医药实践,2012,21(8):615-671.
[8] 王碧华,李小文,周敬华.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护士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2,18(14):1674-1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