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的用人之术

合集下载

汉高祖的用人之道

汉高祖的用人之道

汉高祖的用人之道汉高祖刘邦本一介布衣,文不能书,武不能战,却能打败强敌,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平民皇帝。

其成功有赖于诸多因素,关键是用人有独到之处。

量才使用准。

刘邦麾下人才济济,最著名的是“汉初三杰”——张良、韩信、萧何。

他曾说过,运筹帷幄、出谋献策不如张良,排兵布阵、攻城掠地不如韩信,治国理政、后勤保障不如萧何。

用准用好“汉初三杰”是他的大手笔。

俗话说,“骏马能历险,力田不如牛。

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

用人不当,能位不适,有的大材小用,浪费人才;有的小材大用,贻误事业。

量才任职,能位相称,必然使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必然形成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建功立业的良好态势。

不拘一格选。

刘邦深知“金无足赤,人无完人”,选人用人从不求全责备,敢于大胆启用一些有特殊才能的“奇人异士”,用人所长,扬长避短。

如当时阳武人陈平,缺点很多,名声很差,曾在项羽手下做过谋土,因为不被重视,就投奔了刘邦,得到重用,之后,他“六出奇计”,为刘邦夺取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

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石化企业,需要一大批各有所长的人才。

建立这样一支人才队伍,人事部门必须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树立一种宽容的人才观,积极探索,不拘一格,创新人才选拔机制。

如从推进改革发展的赛场上识别干部,让更多的“千里马”在公平竞争中脱颖而出。

如敢于破格使用能干事、干成事的优秀年轻干部,不惟资历,不惟学历,把年轻干部放到急难险重的工作岗位上,做到人职相配,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绝不能画地为牢,人为设限。

赏罚分明激。

乱奖只会给不干事的钻空子,乱惩只会挫伤会干事的积极性。

刘邦对待人才一视同仁,奖惩分明,奖罚有度,从将军到士兵保持了旺盛的斗志。

由此来看,我们要进一步建立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和淘汰机制,形成正确的用人导向,选人用人看品德、凭能力、重实绩、听民意,畅通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人才通道,把那些滥竽充数的不称职者和相形见绌者及时调整下来,激发广大人才奋发有为,干事创业,争先创优,推进企业改革发展。

简析刘邦用人之道

简析刘邦用人之道

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
标题
2、不拘一格 用人所长
张良是贵族之后,陈平是游士,萧何本来和刘邦一样, 是个小小的吏员;韩信曾受胯下之辱;智囊陈平曾有盗嫂 受金之嫌;舞阳侯樊哙原为街头屠夫,以猪狗为业;绛侯 周勃曾以编蚕箔为生,兼做丧事中的吹鼓手;关内侯娄敬 是车夫;良王彭越曾以打鱼为生;淮南王英布,曾是秦朝 受黥面之刑的犯人。正因如此,刘邦手下才能猛将如林、 谋士如云,四方豪杰趋之若鹜,天下英才都乐为刘邦所用。
简析刘邦的用人之道
2016.9.27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 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标题
标题
大风歌
大风起兮 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 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 守四方。
标题
评价刘邦
田人隆先生说:刘邦创建的不是一时之功, 而是万世之功。 司马迁把刘邦誉为圣人,与尧帝相媲美。 毛泽东称刘邦“是封建皇帝里边最厉害的一 个”。 英国著名史学大师汤因比说,人类历史上最 有远见、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两位政治人物,一位 是开创罗马帝国的凯撒大帝,另一位便是创建大 汉文明的汉高祖刘邦。
及时激励!
标题
5、善于纳谏 从善如流
韩信封侯 鸿门宴 废立继承人的问题
不武断行事!
标题
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
臧荼、韩信、 彭越、英布。 从今以后,非刘 姓者不能称王,谁若 违背此约,天下可共 起而击之。
标题
管理者的思考
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改善?
标题
标题
标题
HRM最高境界
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 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饷,不绝粮道。吾 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 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 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 为我擒也。

刘邦的六大用人之道 人力资源管理 基本原理

刘邦的六大用人之道 人力资源管理 基本原理

刘邦的六大用人之道人力资源管理基本原理刘邦,中国历史上的杰出政治家和军事家,他在创立西汉王朝过程中展现了卓越的用人才能。

其用人之道不仅在古代政治领域有所体现,如今在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中,仍然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

本文将从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原理出发,探讨刘邦的六大用人之道,并分析其如何应用于当今企业管理实践中。

一、明确战略目标,量才而用刘邦善于根据战略目标和时机,精确评估人才的能力,从而将其用于合适的岗位。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这一原理体现为根据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明确岗位的职责和要求,通过科学的人才测评和匹配,将人才配置到最适合其能力和潜力发展的岗位上。

二、以德为先,善待部属三、识人善任,善于发现和培养人才刘邦善于识别和培养有潜力的人才,不拘泥于出身或资历。

现代企业管理强调通过有效的招聘和选拔机制,发现和吸引优秀人才,通过系统的培训和发展计划,提升员工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储备人才。

四、宽容容人,能容纳不同意见刘邦在领导团队时,能够包容不同意见,积极倾听下属和专家的建议。

现代企业管理中,这一原理体现为鼓励员工开放性沟通和批评机制,营造开放包容的工作氛围,促进团队协作和创新能力的发挥。

五、信任赏识,激励人心刘邦善于赏识和激励优秀的部属,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工作关系。

现代企业管理中,这一原理体现为建立公正有效的激励机制,包括薪酬激励、晋升机会和荣誉表彰等,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推动企业整体业绩的提升。

六、任人唯贤,以能力取信刘邦注重以实际能力和贡献评判人才,而非只看重身份和背景。

现代企业管理中,这一原理体现为建立公平公正的晋升和评价机制,激励员工通过实际业绩和能力取得职业发展的机会,提升整体团队的竞争力和凝聚力。

七、察微知著,关注细节与人情八、化难为易,善于危机处理刘邦在面对危机时善于化难为易,冷静应对。

现代企业管理中,这一原理体现为建立灵活应变的危机管理机制,培养领导层和员工的危机意识和应对能力,有效预防和化解潜在的经营风险,保障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论汉高祖刘邦的用人之道

论汉高祖刘邦的用人之道

论汉高祖刘邦的用人之道领导者用人是一门领导科学艺术,要成为一名卓越的领导者就必须要具备较强的求才、知才、育才的能力,这是决定领导成败的关键,汉高祖总结的成功经验,即“得人者得天下,失人者失天下”。

汉高祖的用人之道总结有以下四点:1、要会选拔人才,知人善用,用人唯贤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下“求贤诏”在全天下广招贤士人才的皇帝。

他的部下萧何是沛主吏椽,谋士张良是失魂落魄的游泳者,大将军韩信是个讨饭的叫花子。

周勃是一个编席打篓子兼作吹鼓手的人,曹参是狱椽,张苍为秦御史,叔孙通为秦待博士,樊哙是剥狗的屠夫,娄敬为车夫,灌婴是小商贩,还有陈平、夏候婴等皆白徒,但他们各有其长,才为刘邦大胆任用,都成了刘邦手下的谋臣战将,是刘邦统一天下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应以此为鉴,把真正有才华,道德素质好,有着强烈事业心、责任心的人为自己所用,要善于发现、挖掘人才。

不惧任何家庭出身、社会关系、学历高低等。

2、敢于用人,同时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刘邦在对韩信的作用上,更是不拘一格,大胆使用,使其在平定项楚战争中立下了汗马功劳。

韩信投奔项羽后,项羽不予重用,又投刘邦,又不被了解和重用,于是又想逃跑。

可是,萧何深知韩信的军事才能,灭项楚定天下,没有韩信不成。

于是,萧何月下追韩信,并说服刘邦要重用韩信。

刘邦立即采纳萧何建议,破格提拔韩信为“大将军”,统帅全军。

并下令,若有不服者“杀头”,使韩信感动不已,竭力扶汉诛项,四年一统天下。

领导者的用人之道就是要敢于用人,对于人才的任用应该不拘小节,只要有才能,就应该受到重用,同时不偏听偏信,更不轻易怀疑所用之人。

3、善于用人,用活人才汉高祖刘邦作为统帅,知道把手下的人才放在合适的位置:张良是战略家、政治活动家,不仅能制订正确的战略,而且能通过自身的政治活动来实现。

韩信是当时杰出的军事家,其军事天才在当时也是独一无二;萧何是杰出的政治家,其治理、协调才能在当时无人能及。

三位高人都在刘邦旗下效力,其战争结果不言而喻。

刘邦的顶级用人术,总结起来就是三句话

刘邦的顶级用人术,总结起来就是三句话

刘邦的顶级用人术,总结起来就是三句话第一句:构建矛盾套人术通过对目标对象构建出一组或者多组矛盾,从而收服目标对象、套住目标对象。

1、收陈平诸将尽讙,曰:“大王一日得楚之亡卒,未知高下,而即与共载,使监护长者!”汉王闻之,愈益幸平。

此时,各个将军们都不服陈平,而刘邦听说后,则是反其道而行之——更加宠幸陈平。

这样做,1)去除陈平的顾忌和包袱。

2)构建出一个矛盾——不满VS满意。

这一做法,可使陈平能放胆发挥自己的谋略,同时是构建了不满和满意的两个极端——这就远远超越了陈平的后方、把陈平套在自己手中了,所以,终其余生,忠心耿耿于汉朝天下。

绛、灌等或谗平曰:“平虽美丈夫,如冠玉耳,其中未必有也。

闻平居家时盗其嫂;事魏王不容,亡而归楚;归楚不中,又亡归汉。

今大王尊官之,令护军。

臣闻平使诸将,金多者得善处,金少者得恶处。

平,反复乱臣也,愿王察之。

”这就是陈平在其他能干者眼中的形象——和嫂子通奸、事魏不忠、事楚不忠、贪贿赂的乱臣,在此情况下,陈平可谓危在旦夕。

而刘邦怎么做呢?刘邦召来陈平一番问答后,汉王乃谢,厚赐,拜以为护军中尉,尽护诸将。

诸将乃不敢复言。

通过道歉、厚赐、升官,1)尽去陈平可能的包袱。

2)基于亲信将军对陈平的质疑,构建了一个矛盾——质疑VS信服。

就这样把陈平这个不忠之臣、乱臣,套成了一个忠心之臣、能发挥自我的才干之臣。

其后更是,汉王以为然,乃出黄金四万斤予平,恣所为,不问出入。

通过恣所为,不问出入,1)尽去陈平用钱上的顾虑和包袱。

2)同时,这里又构建了二个矛盾——贪钱应避免支配钱VS 给钱让支配钱、质疑VS全信。

可以说,刘邦就是陈平的后盾,通过尽去陈平的包袱、通过构建出的几组矛盾,把陈平完全的发挥了、收服了。

正是能构建这么大的矛盾,所以能做大风歌、鸿鹄歌这种气度恢宏、气势磅礴的诗歌。

2、收英布英布到时,刘邦正坐在床上洗脚,就叫英布去见他。

英布见状,怒火燃胸,后悔前来,想要自杀。

当他退出来,来到为他准备的宾馆,见到帐幔、用器、饮食、侍从官员一如刘邦那么豪华,英布又喜出望外。

浅谈刘邦的驭人之术,及其为何用仇人,却杀恩人?理由令人叹服

浅谈刘邦的驭人之术,及其为何用仇人,却杀恩人?理由令人叹服

浅谈刘邦的驭人之术,及其为何用仇人,却杀恩人?理由令人叹服刘邦(公元前256年或公元前247年-公元前195年),沛郡丰邑中阳里(今江苏徐州丰县中阳里街道)人。

刘邦称帝后,有一次在洛阳南宫大宴群臣,并对他们说到自己可以取得天下的原因。

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

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饟,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

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史记· 高祖本纪》从这段话可以看出,刘邦认为自己成功的关键原因是会用人。

道理看起来很简单,但实际操作起来却不简单。

正如韩寒导演的作品《后会无期》里面说到的,听过很多道理,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可见,能做到知行合一的人是很少的。

用人是一门高超的学问,无疑,刘邦是这门学问的集大成者。

本文,仅分析刘邦在用人方面上的帝王心术。

打一巴掌,给一颗糖汉高祖刘邦淮南王英布被项羽手下的大将龙且击败后,前往投奔刘邦。

英布骁勇善战,是个不可多得的将才。

按照正常人的思维,勇将来投,刘邦应该喜出望外,出门热烈欢迎,甚至像曹操那样跣足迎许攸,以表求贤若渴的诚意。

但刘邦没这么做,《史记· 黥布列传》中写道:淮南王至,上方踞床洗,召布入见,布大怒,悔来,欲自杀。

书中没详细记载他们之间的对话,但通过英布有自杀的心可以看出,刘邦不仅仅是通过坐在床上洗脚来蔑视英布,应该也有言语上的羞辱,否则英布不至于愤怒到这种程度。

英布(?—公元前196年),九江郡六县(今安徽六安市)人。

英布带着愤恨离开后,回到住所,却又突然喜不自胜了。

出就舍,帐御饮食从官如汉王居,布又大喜过望。

衣食住行和刘邦一个待遇,英布又觉得受到了重视,于是派人收拾残兵,与刘邦共同讨伐项羽。

布使者颇得故人幸臣,将众数千人归汉。

汉益分布兵而与俱北,收兵至成皋。

四年七月,立布为淮南王,与击项籍。

论刘邦的用人之道

论刘邦的用人之道

论刘邦的用人之道尹茂国江苏沛县汉城国际学校历史教研组刘邦出身农家,在秦末农民起义中揭竿而起,逐鹿中原,终于推翻了暴虐的秦朝。

在楚汉战争中,他再展雄风,击败项羽,完成了国家的统一。

此后,他完善了政治体制。

削夺了异性诸侯的权利,加强了中央集权。

刘邦的这一切成就与他的善于用人是分不开的。

当今的社会是一个竞争的社会,社会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如何用人是一门大学问,今天我们研究刘邦的用人之道,就是为了从中得到一些启迪,下面我就来谈谈刘邦的用人之道。

(一)慧眼识人、明察秋毫:刘邦对人才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判断力。

楚汉战争后,刘邦向大臣解释自己胜利的原因,“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

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此三者皆人杰也。

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1)由此可见刘邦对人才的长处和短处有着准确的认识:自己的优点在于吸引人才,治理部下。

萧何的长处在于治理国家,安抚百姓,安定后方,调度物资。

张良擅长创造性地制定战争策略和方针。

曹参灌婴等人骁勇善战,但在统帅大军,出奇制胜方面非韩信莫属。

因此刘邦整合了他们的长处,使他们各尽其才,从而形成了巨大的合力,取得了楚汉战争的最后胜利。

刘邦临终时,吕后到病床前询问刘邦对后事的安排。

已而吕后问:“陛下百岁之后萧相国即死,令谁代之?”上曰:“曹参可。

”问其次,上曰:“王陵可,但陵少戆,陈平可助之。

陈平智有余,然难以独任。

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可令为太尉。

”(2)其后的历史真象他说的那样,萧何死后,由于曹参为相,吕后不敢轻举妄动。

在吕氏乱刘的关键时刻,陈平和周勃合作智夺北军和南军,消灭诸吕,扶汉文帝即位。

这说明刘邦对身边的大臣的性格、才能和品德了如指掌,对周围的人明察秋毫,他识人的眼光不能不令人叹服。

(二)仁爱大度、虚怀若谷刘邦“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

刘邦的用人之道与毁人之术

刘邦的用人之道与毁人之术

刘邦的用人之道与毁人之术汉高祖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起于草莽的布衣皇帝,他以一介布衣之身,崛起于秦末乱世,诛暴秦,抗强敌,定天下,创立了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的一代统一王朝。

刘邦胜利以后,曾经和那些功臣将相们讨论:我和项羽争夺天下,为什么最后天下是我的呢?这时就有大臣说,陛下每打下一个地方,就把这个地方分给那些功臣,得到了什么好处,也让我们分享。

所以我们乐意拥护您,您就得了天下。

这时,汉高祖刘邦说了这样一句经典名言:“公知其一,不知其二。

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

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饟,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

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此话的意思是:你们只看到一方面,没有看到另外一方面。

他说,部署、制定战略方针,指挥远方的战场,我不如张良;治理一个国家,保证后勤的供应,我不如萧何;带领这个军队去作战,每战必胜,我不如韩信。

这三个人是当今天下的人杰,可是这三个人都能为我所用,所以我能够夺取天下。

正是由于他能够信任人才,使用人才,充分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把当时天下的人才,集结在自己的周围,并形成了一个优化组合,助他取得了皇权霸业。

这一“知人善用,人尽其才”的用人理念,成为史上用人之典范,并为后人所赞许和效仿。

刘邦成功的用人理念在现今太多的管理书籍和管理教案中到处提及;而刘邦毁人的动作呢却很少见于报端书末。

还是以上述的一些主人翁,说一段“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史实吧。

韩信原为项羽部属,由于没有受到重用,公司前206年他便弃楚归汉。

但在刘邦麾下,同样未得到伸展。

一个偶然机会,他结识了时任丞相的萧何,这时,他的奇才异能才被发现。

可是,等了一段时间,仍然未见拨用,大失所望之余,他只好悄然出走。

萧何闻讯后,如失至宝,急忙跨上一匹快马,日夜兼程追上后。

结过一番情辞恳切的劝说,韩信才能勉强跟着回来。

当时,刘邦听到有人报告丞相也逃亡了,又急又气,及见萧何返回,便问他为何逃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刘邦的用人之术,谈势力的管理方向。

刘邦打败项羽之后,曾经有一次和他手下的那些功臣一起讨论一个问题。

“请大家说一说,我和项羽争夺天下,为什么最后天下是我的呢?”
有两位大臣,一位叫高起,一位叫王陵,对刘邦说:“陛下这个人很傲慢,不尊重人,项羽这个人仁而爱人,很仁厚,也很体贴人。

但是为什么像陛下这样又傲慢、又不懂得尊重人的人得了天下,那个仁而爱人的项羽丢了天下?我们认为是这个原因,陛下每打下一个地方,就把这个地方分给那些功臣。

得到了什么好处呢,也分给我们大家,所以我们乐意拥护您,您就得了天下。


刘邦大笑曰:“公知其一,不知其二。


1、说道运筹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指挥制定战略方针,然后指挥远方的战
场,取得胜利这个方面我不如张良。

——丞相
2、在镇国家,抚百姓,给馈赏,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治理一个国家,保证
后勤的供应,这个我不如萧何。

——后勤部长
3、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带领军队去作战,每战必胜,
这个我不如韩信。

——大将军
这三个人是当今天下的人杰,可是这三个人都能为我所用,所以我能够夺取
天下的原因。

项羽呢?那边只有一个范增,他还不能用,所以他丢掉了天下。


用人是最重要的成功之道,就是刘邦的成功之道。

1、做知人善任。

知人善任,首在于知人,其次是善任。

知人当中首在于知己,其次在知彼,人贵有自知之明,自知之明是最大的聪明。

刘邦是有一个自知之明的人,知道自己的下属都有什么才能,放在什么位置上最合适。

2、不拘一格,刘邦的队伍里面什么人都有。

张良是贵族,陈平是游士,萧何是县吏,樊哙是狗屠,灌婴是布贩,娄敬是车夫,彭越是强盗,周勃是吹鼓手,韩信是待业青年。

刘邦把他们组合起来,各就其位,他要求的是,所有的人才都
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3、招降纳叛,刘邦的队伍里面,有很多人原来曾经是在项羽手下当差的,因为在项羽的部队里面待不下去跑过来投奔刘邦,刘邦敞开大门,一视同仁表示欢
迎,
4、不计前嫌。

汉六年的时候,刘邦已经得了天下,有一个人叫雍齿,他一而再、再而三的侮辱刘邦,刘邦早就想杀他了,可是他功劳太大,又于心不忍。

张良对刘邦说,请急封雍齿,以示群臣。

刘邦马上接受这个建议,立即封雍齿为什方侯。

雍齿一封,所有的功臣都安心了。

大家都知道这个雍齿是皇上最讨厌的人,
他都封侯,我们这些人,都放心了。

5、坦诚相待。

一个人才,他最希望、最渴望、最需要得到的是什么?尊重。

要尊重这些人才,惟一的办法就是以诚相待,实话实说,刘邦就有这个优点。

张良、韩信、陈平这些人,如果有什么问题要跟刘邦谈,提出问题,刘邦全部都是如实回答,不说假话,哪怕这样回答很没面子,他也不说假话。

张良在鸿门宴之前得到消息,说项羽第二天要派兵来剿灭刘邦,张良曾问过刘邦,说请大王想一想,你打得过项羽吗?刘邦的回答是“固不如也”,打不过他。

后来韩信到刘邦军中来,也了这样的问题,说大王自己掂量掂量你的能力、魅力、实力比得过项羽吗?刘邦虽然沉默了很久,最后还是坦诚相告,“固不如也”,我是不如他,就是这些人能够帮助刘邦提出自己的计策来,是由于刘邦有一个前提,就是每件事情都是如实相告,绝不隐瞒。

这样信任对方,尊重对方,得到了对方同样的回报,同样的信任和尊重,尽心尽力地帮他出谋划策,这是坦诚相待。

6、用人不疑。

有一句话老话,叫做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你要用一个人,你就要相信他,不要怀疑他。

做一个领导最忌讳的,就是一天到晚看见所有的人都很可疑,今天猜忌这个,明天猜忌那个,这是最忌讳的。

刘邦他就有这个魄力,他一旦决定用某某人,他绝不怀疑,放手使用。

7、论功行赏。

有贡献你就得奖励,奖励你要奖励得合适,确实是工作做得好,贡献大的,你要多奖,做得一般地,一般地奖,做得差的,不奖,甚至罚,要赏
罚分明。

8、暗中控制。

对于萧何,刘邦其实是暗中控制的。

只不过他控制的不动声色,不像项羽,一怀疑,那个怀疑就写到脸上去了,人家一眼就看出来,刘邦这种猜
忌和怀疑是不动声色的。

汉十二年秋,淮南王英布造反,刘邦御驾亲征,带着队伍去平叛,萧何留守宫中,留守京城。

在这个战争的过程中,刘邦不断派使者回来,回来一次就一定要去见萧何,问箫相国最近在干什么,非常关心体贴的样子。

这个时候萧何手下有一个门客,就来跟萧何说:“丞相觉得陛下对你怎么样,萧何说,哎呀,皇上对我很信任,你看频频派使者过来,关怀我,问我最近在干什么?”萧何的门客说:“我看丞相死期不远了你以为皇上是关心你吗?那是不放心。

不断地派人回来看看你在干什么?你是不是想谋反,你是大汉第一功臣,你已经没有可以加封的余地了,他怎么能够放心你啊?只有一个办法,自污,贪污腐败去把你的形象
搞坏。


刘邦平定了英布以后,回到了京城,收到了很多平民百姓的状子。

状告萧何,利用职权,低价强行购。

刘邦就拿着状子给萧何看,并把萧何关起来,下大狱,带上脚镣、手铐。

关进去以后,过了一段时候,刘邦把萧何放了出来,萧何放出来以后,马上就是披头散发,跑过来见刘邦:“罪臣萧何叩见皇上。

”刘邦说算了算了,起来吧起来吧。

这萧何才免于灭族之灾。

所以刘邦的用人之术是典型的帝王之术,一方面你看他好像用人不疑,四万斤黄金交给你,不要报销,另外一方面,肚子里极度地猜忌,只不过他猜忌的不动声色,他手腕高明,这是一切所谓有为君主的通例,也非刘邦一人而已。

总而言之,刘邦能够信任人才,使用人才,充分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又暗中地加以防范和控制,从而把当时天下的人才,都集结在自己的周围,形成了一个优化组合。

从而战胜项羽,走向胜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