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风云人物之刘邦用人之谜
汉高祖的用人之道

汉高祖的用人之道汉高祖刘邦本一介布衣,文不能书,武不能战,却能打败强敌,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平民皇帝。
其成功有赖于诸多因素,关键是用人有独到之处。
量才使用准。
刘邦麾下人才济济,最著名的是“汉初三杰”——张良、韩信、萧何。
他曾说过,运筹帷幄、出谋献策不如张良,排兵布阵、攻城掠地不如韩信,治国理政、后勤保障不如萧何。
用准用好“汉初三杰”是他的大手笔。
俗话说,“骏马能历险,力田不如牛。
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
用人不当,能位不适,有的大材小用,浪费人才;有的小材大用,贻误事业。
量才任职,能位相称,必然使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必然形成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建功立业的良好态势。
不拘一格选。
刘邦深知“金无足赤,人无完人”,选人用人从不求全责备,敢于大胆启用一些有特殊才能的“奇人异士”,用人所长,扬长避短。
如当时阳武人陈平,缺点很多,名声很差,曾在项羽手下做过谋土,因为不被重视,就投奔了刘邦,得到重用,之后,他“六出奇计”,为刘邦夺取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
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石化企业,需要一大批各有所长的人才。
建立这样一支人才队伍,人事部门必须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树立一种宽容的人才观,积极探索,不拘一格,创新人才选拔机制。
如从推进改革发展的赛场上识别干部,让更多的“千里马”在公平竞争中脱颖而出。
如敢于破格使用能干事、干成事的优秀年轻干部,不惟资历,不惟学历,把年轻干部放到急难险重的工作岗位上,做到人职相配,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绝不能画地为牢,人为设限。
赏罚分明激。
乱奖只会给不干事的钻空子,乱惩只会挫伤会干事的积极性。
刘邦对待人才一视同仁,奖惩分明,奖罚有度,从将军到士兵保持了旺盛的斗志。
由此来看,我们要进一步建立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和淘汰机制,形成正确的用人导向,选人用人看品德、凭能力、重实绩、听民意,畅通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人才通道,把那些滥竽充数的不称职者和相形见绌者及时调整下来,激发广大人才奋发有为,干事创业,争先创优,推进企业改革发展。
《刘邦用人之谜》中刘邦的八个秘诀?

《刘邦用人之谜》中刘邦的八个秘诀?史记高祖本纪》载, 上(刘邦)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韩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
”上曰:“于君如何?”信曰:“臣多多而益善耳。
”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从这段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刘邦在用人方面确实有他独到的地方,连韩信这样带兵多多益善之人也为之所“禽”。
的确,在谋略方面,他比不上张良、陈平;在打仗方面,他比不上韩信、彭越;在治理国家上,他不及萧何。
然而,刘邦能够“将将”,能够最大限度地使用人才,知道把手下的人才放在最合适的位置,这就是刘邦的用人之道,其精妙之处,究竟在什么地方呢?近日,看了易中天老师的《品汉代风云人物》,易老师对刘邦的用人之道有着精辟的见解,余依据自身的体会总结了一些,与易老师讲的略有不同,供大家参考。
刘邦的用人之道一:知人善任知人善任,这是讲到领导艺术时,经常要说到的一个词。
什么叫知人善任?知人善任,首在于知人,其次是善任。
知人当中首在于知己,其次在知彼,人贵有自知之明,这个是很难,确实很难。
而刘邦却恰恰做到了这一点,而且他也非常清楚地知道,一个领导最重要的才能是什么,如何调动部下的积极性,下属都有什么才能,他的才能是哪些方面的,有什么性格,有什么特征,有什么长处,有什么短处,放在什么位置上最合适。
这个也是一个领导最大的才能,领导不是说要自己亲自去做什么事,事必躬亲的领导绝非好领导,作为一个领导,要做好的掌握一批人才,把他们放在适当的位置上,让他们最大限度地、充分地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作用,你的事业成功就指日可待了。
刘邦深谙此理,用韩信带兵,张良出谋,萧何保后,都安排得有条不紊,刘邦也因此而成为他这个集团的一个核心。
刘邦的用人之道二:不拘一格刘邦有一个很大的优点,就是他不拘一格的使用人才,所以刘邦的队伍里面什么人都有,张良是贵族,陈平是游士,萧何是县吏,樊哙是狗屠,灌婴是布贩,娄敬是车夫,彭越是强盗,周勃是吹鼓手,韩信是待业青年。
中国皇帝故事——刘邦“用人之道”的启示

中国皇帝故事——刘邦“用人之道”的启示刘邦“自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他经常考虑和着力解决的便是如何吸纳使用天下人才;在“愤发蜀汉,还定三秦,诛籍帝业”夺取政权的实践中,他更深深体会到,人才是成败的关键,同样,他从秦王朝“忠臣不敢谏,智士不敢谋”而导致政权丧失的教训中,更清醒地认识到,要巩固政权同样离不开人才。
可以说,刘邦的成功史就是广纳人才、量才而用的最好佐证。
以史为鉴,对今天的领导者仍可带来诸多启示。
事例一:刘邦在启用陈平时,手下群臣罗列了“囚大罪状”:徒有堂堂外表而无实学此其一;“居家盗嫂”品质不好此其二;“事魏不容,归楚不忠”政治上不可靠此其二“受诸将金”贪污受贿此其四。
刘邦经过调查,查明了原委,力排众议,“委陈平以护军中尉”。
【启示】其根本是识才和护才的问题。
面对扑面而来的知识经济、信息经济浪潮,如何着眼企业的生存发展,透过现象鉴别人才与庸才,便成为衡量领导者自身能力的一项重要标志。
作为领导者,应该站在时代的前列,独具识才之眼。
特别是对那些才能尚未完全显现,却具有很大潜力的人,要刀争做到知人、知面、知心,全面了解,区分清是主观问题还是客观原因,防止以偏概全、以貌取人或人云亦云。
识才的关键,就是改变传统的“伯乐相马”半封闭式做法,在工作中创造平等竞争的舞台,让马走上赛场,在比赛中“识马”、“相马”。
对发现的人才,要有护才之胆。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同样,处于现实生活中的人才,也或多或少存在于其长处相伴生的短处。
要敢于和善于同一切轻才、忌才、抑才的行为作斗争,做到不因权势所迫而屈从,不因情面所惑而让步,敢于碰硬,敢于阐述和坚持自己的意见。
事例二:在楚汉分争相持不下的紧要关头,作为拥兵自重的齐王韩信,深知自己的份量,用删通的话说,“为汉则汉胜,与楚则楚胜”,也可自立为王,三分天下。
但韩信深念刘邦平时“载我以其车,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的厚待之恩,虽删通再三劝说,终不忍背汉。
【启示】其实质是留才和爱才的问题。
刘邦:用人之道——知人善任!

刘邦:用人之道——知人善任!刘邦,一位草根皇帝,曾游手好闲一无所有,最后却拥有了一整片江山。
在外人看来这是多么的荣幸?但是刘邦的成功,与他的智慧分不开的。
刘邦虽然是个流氓,但是他不是一般的流氓,流氓只占便宜没有信义,刘邦虽然也曾不务正业,却是个充满谋略的人。
军事、用兵,他门门都懂,不仅是个流氓,还是一个有水准的流氓。
张良说用兵之道在场的人没有一人能懂,除了刘邦。
在用人方面,他也是很出色的。
在他登上皇位时,曾经对着在座大臣询问,”为什么我能够得到天下?“有大臣出来说,“陛下让人攻取城池取得土地,成功后与人分享,与天下的利益相同。
而项羽却不是这样,杀害有功之人,怀疑有才能之人。
这就是失天下的原因啊。
'刘邦说:'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就出谋划策来说,我不如张良;就安抚天下供给军饷来说,我不如萧何;联合兵力,打胜仗来说,我不如韩信;这三个人都是杰出人才,我能够利用他们,这是我夺得天下的原因。
项羽有范增却没有用,这是我战胜他的原因。
“此话不仅说明各人的才华优势,更说明了话者刘邦知人善任的特点。
项羽和刘邦的楚汉战争持续了很多年,刚开始都约定好先入关中者得天下,刘邦进入关中后,本已占领秦都,让士兵守卫禁止楚军入内,结果被手下高密,引来了鸿门宴的阴谋餐。
项羽没有杀死刘邦,被后世称为妇人之仁。
而在最后一次战争里,项羽是被曾经的手下韩信打败的,刘邦手下的第二谋士陈平,也曾经是项羽的手下,西楚霸王虽然是真英雄,却不是个过于粗狂之人,不懂驭人之术。
就刘邦的用人之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知人善任知人善任是描述领导经常用的词汇。
知人,是指了解一个人。
善任,是指善于给别人任务。
只有知道一个人的优缺点,才能知道一个人的用处。
刘邦这一点就做得非常好,刘邦非常清楚地知道,一个领导最重要的是什么,下属的积极性如何调动,根据下属的性格特征长短处,放在什么位置上最合适。
这也是刘邦最擅长的,发挥各自的特长,做到这已经很不容易了,所以刘邦让韩信带兵,张良出谋划策,萧何保后,所以他也成为了权力的核心。
论汉高祖刘邦的用人之道

论汉高祖刘邦的用人之道领导者用人是一门领导科学艺术,要成为一名卓越的领导者就必须要具备较强的求才、知才、育才的能力,这是决定领导成败的关键,汉高祖总结的成功经验,即“得人者得天下,失人者失天下”。
汉高祖的用人之道总结有以下四点:1、要会选拔人才,知人善用,用人唯贤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下“求贤诏”在全天下广招贤士人才的皇帝。
他的部下萧何是沛主吏椽,谋士张良是失魂落魄的游泳者,大将军韩信是个讨饭的叫花子。
周勃是一个编席打篓子兼作吹鼓手的人,曹参是狱椽,张苍为秦御史,叔孙通为秦待博士,樊哙是剥狗的屠夫,娄敬为车夫,灌婴是小商贩,还有陈平、夏候婴等皆白徒,但他们各有其长,才为刘邦大胆任用,都成了刘邦手下的谋臣战将,是刘邦统一天下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应以此为鉴,把真正有才华,道德素质好,有着强烈事业心、责任心的人为自己所用,要善于发现、挖掘人才。
不惧任何家庭出身、社会关系、学历高低等。
2、敢于用人,同时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刘邦在对韩信的作用上,更是不拘一格,大胆使用,使其在平定项楚战争中立下了汗马功劳。
韩信投奔项羽后,项羽不予重用,又投刘邦,又不被了解和重用,于是又想逃跑。
可是,萧何深知韩信的军事才能,灭项楚定天下,没有韩信不成。
于是,萧何月下追韩信,并说服刘邦要重用韩信。
刘邦立即采纳萧何建议,破格提拔韩信为“大将军”,统帅全军。
并下令,若有不服者“杀头”,使韩信感动不已,竭力扶汉诛项,四年一统天下。
领导者的用人之道就是要敢于用人,对于人才的任用应该不拘小节,只要有才能,就应该受到重用,同时不偏听偏信,更不轻易怀疑所用之人。
3、善于用人,用活人才汉高祖刘邦作为统帅,知道把手下的人才放在合适的位置:张良是战略家、政治活动家,不仅能制订正确的战略,而且能通过自身的政治活动来实现。
韩信是当时杰出的军事家,其军事天才在当时也是独一无二;萧何是杰出的政治家,其治理、协调才能在当时无人能及。
三位高人都在刘邦旗下效力,其战争结果不言而喻。
9月1日 《刘邦用人之谜》易中天

央视国际 (2005年09月01日 15:40)
主讲人简介:易中天,1947年生,湖南长沙人,1981年毕业于武汉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现任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长期从事文学、艺术、美学、心理学、人类学、历史学等多学科和跨学科研究,著有《〈文心雕龙〉美学思想论稿》、《艺术人类学》《闲话中国人》等。
这说明什么呢?说明在刘邦看来,用人是最重要的成功之道,就是刘邦的成功之道,也就是他的领导艺术,我总结了八个特点。第一个特点叫做知人善任,知人善任也是我们讲到领导艺术的时候,经常要说的一个词,但是我们要分析一下,什么叫知人善任?我认为知人善任,首在于知人,其次是善任。知人当中首在于知己,其次在知彼,人贵有自知之明,自知之明是最大的聪明。这个是很难,确实很难。而刘邦却恰恰是有一个自知之明的人,而且他也非常清楚地知道,一个领导最重要的才能是什么呢?是调动部下的积极性,是知道自己的下属都有什么才能,他的才能是哪些方面的,有什么性格,有什么特征,有什么长处,有什么短处,放在什么位置上最合适。这个是一个领导最大的才能,领导不是说要自己亲自去做什么事,事必躬亲的领导绝非好领导,作为一个领导,你只要掌握了一批人才,把他们放在适当的位置上,让他们最大限度地、充分地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作用,你的事业就成功了。这个根本道理刘邦懂,所以刘邦就成为他这个集团的一个核心。
孔子治理国家讲施政,他有这样一句话,他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什么叫北辰呢,就是北极星,众星拱之,你看我们北极星,北极星是永远不动的,北极星外面是北斗七星,围绕着北极星旋转,北斗七星是动的,北极星是不动的,领导核心就是个不动的,让别人动起来。刘邦就是他们这个军事集团的北极星。萧何,张良、韩信、陈平、樊哙、周勃、曹参这些人就是他的北斗七星。所以刘邦能够取得成功。
刘邦的用人之道

城. 正在 山东 平定 诸侯 叛 乱 . . 刘 邦想
趁 项 羽 后 方 空 虚 . 打 项 羽 一 个 措 手
三类 人才 , 区别 对待
在 整 个 灭 秦 和楚 汉 战争 r f 1 . 没 有 一 座 城 池 是 刘 邦 攻 下 来 的 . 没 有
一
不及 . 且 自信 满满 果然 . 他攻 占了 彭城 但 没想 到 . 项 羽很 快率 领 3万 人马 杀 回 刘邦 5 6万 人 马被项 羽 打 得 溃不 成 军 . 2 0万 人 战死 刘 邦 坐 着一 辆 马拉 的板车 一路 西逃 。追 兵
彭越 和英布 这 一年 .韩信 一 鼓 作
气. 灭 掉 了黄河 以北 的所有 诸侯 . 楚 汉之 争到 了最 关键 的时 刻
刘 邦 的 军 队 已 经 打 到 了 楚 国 境
“ 无赖 ” 在 当年 . 能文 能 武 的人不计
其数 . 为什么“ 无赖 ” 的刘 邦 最 终成
就 了帝 业 7
三个人 平分
百姓 供应 粮 草 . 我又 不如 萧何 : 论 领
兵 百万 , 决战沙场 , 百 战百 胜 , 我 不 如 韩信 。可 是 , 我能 做到 知人 善 用 ,
与秦 军交 战正 酣之 时 .刘邦 一路 西 进. 没 有遇 到像样 的抵 抗 . 经 过几 次
不痛 不痒 的 战斗之 后 . 兵 临 城 下 公 元前 2 0 7年 , 秦 朝 灭 亡
内. 准 备与 项羽在 垓下 会 战 刘邦 约 定韩 信 、彭越 、英 布的 部 队一起 合 围. 但 是他 们就 是按 兵不 动 韩 信甚
刘 邦登 基那 一 年的 五月 .他 在 洛 阳开庆 功宴 . . 宴 席上 。 他 总结 了 自
论刘邦的用人之道

论刘邦的用人之道尹茂国江苏沛县汉城国际学校历史教研组刘邦出身农家,在秦末农民起义中揭竿而起,逐鹿中原,终于推翻了暴虐的秦朝。
在楚汉战争中,他再展雄风,击败项羽,完成了国家的统一。
此后,他完善了政治体制。
削夺了异性诸侯的权利,加强了中央集权。
刘邦的这一切成就与他的善于用人是分不开的。
当今的社会是一个竞争的社会,社会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如何用人是一门大学问,今天我们研究刘邦的用人之道,就是为了从中得到一些启迪,下面我就来谈谈刘邦的用人之道。
(一)慧眼识人、明察秋毫:刘邦对人才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判断力。
楚汉战争后,刘邦向大臣解释自己胜利的原因,“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
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此三者皆人杰也。
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1)由此可见刘邦对人才的长处和短处有着准确的认识:自己的优点在于吸引人才,治理部下。
萧何的长处在于治理国家,安抚百姓,安定后方,调度物资。
张良擅长创造性地制定战争策略和方针。
曹参灌婴等人骁勇善战,但在统帅大军,出奇制胜方面非韩信莫属。
因此刘邦整合了他们的长处,使他们各尽其才,从而形成了巨大的合力,取得了楚汉战争的最后胜利。
刘邦临终时,吕后到病床前询问刘邦对后事的安排。
已而吕后问:“陛下百岁之后萧相国即死,令谁代之?”上曰:“曹参可。
”问其次,上曰:“王陵可,但陵少戆,陈平可助之。
陈平智有余,然难以独任。
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可令为太尉。
”(2)其后的历史真象他说的那样,萧何死后,由于曹参为相,吕后不敢轻举妄动。
在吕氏乱刘的关键时刻,陈平和周勃合作智夺北军和南军,消灭诸吕,扶汉文帝即位。
这说明刘邦对身边的大臣的性格、才能和品德了如指掌,对周围的人明察秋毫,他识人的眼光不能不令人叹服。
(二)仁爱大度、虚怀若谷刘邦“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代风云人物之刘邦用人之谜
秦末动乱,刘邦在势力并不强大的情况下,凭借高超的领导艺术,把萧何,韩信,张良,陈平等,一大批杰出人才,团结在自己周围从而形成集体的力量。
在反抗清朝的斗争中屡战屡胜,在推翻秦朝后,又打败了不可一世的项羽,为什么当时的人才,都愿意集结在刘邦的麾下,心甘情愿听他的指挥,他在用人上有何过人之处。
胜利之后,在朝堂上就和大臣们探讨,为什么,我们得到了天下,而不是项羽?当时朝只有两位大臣回答了刘邦的问题,一位叫高起,一叫王陵,说我们认为,陛下你这个人很傲慢不尊重人,项羽这个人仁而爱人。
刘邦就说像我这样傲慢不懂得尊敬人的人打到了天下,而不是人而爱人的项羽打得天下?陛下每次打下新的城池,都分给了功臣们,所以我们乐意拥护你打天下。
刘邦说“公知其一,不知其二”你们只是看到了这一面,而没有看到那一面。
刘邦说“运筹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子房就是张良。
在指挥部制定战略方针,然后指挥远方的战场,取得胜利的这一方面我不如这张良。
“镇国家,抚百姓,给馈赏,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就是说治理一个国家,保证后勤的供应,这个我不如萧何。
“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带领军队去前方作战,战必胜,攻必取,这一方面我不如韩信。
这三个人可是我们当代天下的人杰啊,可是这三个人都为我所用,所以我就能够夺取天下。
而反观项羽,身边只有一个范增,项羽他还不能用,所以,项羽丢掉了天下。
刘邦认为这就是他,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所在。
以上我们可以看出来,刘邦用人是最重要的,成功之道,我们也可以看出来,刘邦的成功之道,也就是他的领导才能。
刘邦用人的特点就是“知人善任”,我们就分析一下什么叫做,“知人善任”,我认为,“知人善任”,首在于知人,其次是善任,知人当中首在于知己,其次在知彼。
人贵有自知之明,自知之明是最大的聪明,而刘邦却恰恰是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
而且他也非常清楚,作为一个领导,最重要的才能是什么,是调动部下的积极性。
知道自己的部下都有什么才能,他的才能是哪些方面,有什么性格,有什么特点,有什么长处,有什么短处,放在什么位置上最合适,这个是一个领导最大的才能,领导不是说自己亲自去做什么事,事必躬亲的领导绝非好领导,作为一个领导,只要你掌握了一批人才,把他们放在适当的位置,让它最大限度的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作用,你的事业就成功了,这个根本道理刘邦懂,所以说刘邦他成为这个集团的一个核心。
孔子治理国家讲施就说了这样一句话,“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北辰就是北极星,众星拱之,北极星是永远不会动的,北极星外面,是北斗七星围绕着北极星旋转。
领导的核心就是个不动的,让别人动起来,刘邦就是他们这个军事集团的北极星,萧何,张良,韩信,陈平,樊哙,周柏,曹参,这些人,就是他的北斗七星。
所以刘邦能取得成功。
不知你们对刘邦的用人之道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