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人善任:刘邦高超的用人术
刘邦用人的八个特点

刘邦用人的八个特点刘邦为什么得到天下?是人才。
如何聚人才?如何用人才?如何发挥人才作用?易中天老师总结为八个特点,分析得很精辟。
古往今来,只有聚集人才,用好人才,才能实现大事业。
刘邦者,用人榜样也。
值得管理者深入思考、学习、借鉴。
——诸葛长青易中天:刘邦以一介布衣提三尺宝剑崛起于乱世,诛暴秦,抗强敌,定天下,创立了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的统一王朝。
刘邦的成功,除了他敢于斗争、善于学习、能够在战斗中成长外,还因为他具有高超的领导艺术,能够把一大批杰出人才团结在自己周围。
《史记高祖本纪》载,上(刘邦)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韩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
”上曰:“于君如何?”信曰:“臣多多而益善耳。
”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在刘邦看来,用人是最重要的成功之道,刘邦的成功之道,就是他的领导艺术。
刘邦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人才的长处:会带兵的韩信,他敢放手给兵;善于谋略的张良,在他手下能够运筹帷幄;会管账的萧何,他能放手给钱——但刘邦真的是放开手脚用人,什么都不管了吗?当然不是。
我总结了刘邦用人有八个特点。
第一个特点叫做知人善任我认为知人善任首先在于知人,其次才是善任。
知人首先在于知己,其次在于知彼。
人贵有自知之明,自知之明是最大的聪明。
这个确实很难,而刘邦恰恰是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而且他也非常清楚地知道一个领导最重要的才能是什么呢——是调动部下的积极性,诸葛道熹:此为真意。
是知道自己的下属都有什么才能,这些才能是哪些方面的,这些下属有什么性格、什么特征、什么长处、什么短处,把他们放在什么位置上最合适。
做领导不是说非要自己亲自去做什么事情,事必躬亲的领导绝非好领导;作为一个领导,你只要掌握了一批人才,把他们放在适当的位置上,让他们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作用,你的事业就成功了。
这个根本道理刘邦懂,所以刘邦就成为他这个集团的核心人物。
中国诸葛智囊顾问诸葛长青:把人才用到最佳位置,是领导的最高水平。
刘邦:用人之道——知人善任!

刘邦:用人之道——知人善任!刘邦,一位草根皇帝,曾游手好闲一无所有,最后却拥有了一整片江山。
在外人看来这是多么的荣幸?但是刘邦的成功,与他的智慧分不开的。
刘邦虽然是个流氓,但是他不是一般的流氓,流氓只占便宜没有信义,刘邦虽然也曾不务正业,却是个充满谋略的人。
军事、用兵,他门门都懂,不仅是个流氓,还是一个有水准的流氓。
张良说用兵之道在场的人没有一人能懂,除了刘邦。
在用人方面,他也是很出色的。
在他登上皇位时,曾经对着在座大臣询问,”为什么我能够得到天下?“有大臣出来说,“陛下让人攻取城池取得土地,成功后与人分享,与天下的利益相同。
而项羽却不是这样,杀害有功之人,怀疑有才能之人。
这就是失天下的原因啊。
'刘邦说:'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就出谋划策来说,我不如张良;就安抚天下供给军饷来说,我不如萧何;联合兵力,打胜仗来说,我不如韩信;这三个人都是杰出人才,我能够利用他们,这是我夺得天下的原因。
项羽有范增却没有用,这是我战胜他的原因。
“此话不仅说明各人的才华优势,更说明了话者刘邦知人善任的特点。
项羽和刘邦的楚汉战争持续了很多年,刚开始都约定好先入关中者得天下,刘邦进入关中后,本已占领秦都,让士兵守卫禁止楚军入内,结果被手下高密,引来了鸿门宴的阴谋餐。
项羽没有杀死刘邦,被后世称为妇人之仁。
而在最后一次战争里,项羽是被曾经的手下韩信打败的,刘邦手下的第二谋士陈平,也曾经是项羽的手下,西楚霸王虽然是真英雄,却不是个过于粗狂之人,不懂驭人之术。
就刘邦的用人之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知人善任知人善任是描述领导经常用的词汇。
知人,是指了解一个人。
善任,是指善于给别人任务。
只有知道一个人的优缺点,才能知道一个人的用处。
刘邦这一点就做得非常好,刘邦非常清楚地知道,一个领导最重要的是什么,下属的积极性如何调动,根据下属的性格特征长短处,放在什么位置上最合适。
这也是刘邦最擅长的,发挥各自的特长,做到这已经很不容易了,所以刘邦让韩信带兵,张良出谋划策,萧何保后,所以他也成为了权力的核心。
荐读:知人善任群策群力——刘邦的成功之道(一)

荐读:知人善任群策群力——刘邦的成功之道(一)刘邦天生是一个政治家,他的政治才能得益于其丰富的从政阅历,尤其是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为刘邦提供了深厚的政治资源。
刘邦一生担任过五个职位。
“初为泗上亭长”,这是秦王朝最基层的一级官吏。
沛县起兵被拥立为沛公,相当于县长。
项梁战死之后,楚怀王熊心以沛公为砀郡长,封武安侯,将砀郡兵,相当于郡守一级。
51岁那年,西楚霸王项羽封刘邦为汉王,正式成为一方诸侯。
打败项羽之后,55岁的刘邦称帝,62岁去世,死后被称为太祖高皇帝。
大器晚成的刘邦是如何一步一个脚印走向人生巅峰的呢?公元前202年,项羽自刎,刘邦正式称帝。
这一年五月,发生了一件非常著名的事,史称南宫论治。
刘邦在洛阳南宫举行酒宴,让群臣总结成败得失。
大臣们总结说:你搞共享,项羽搞独霸,当然你赢啊。
刘邦说:你们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啊。
接下来刘邦说了非常有名的一段话:“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为我禽也。
”刘邦告诉群臣,知人善任才是自己成功的关键所在。
清代乾嘉学派的代表人物赵翼曾经指出,汉初是“布衣将相之局”,刘邦任用的人才除了萧何、张良、韩信等三杰之外,还有从敌对阵营投奔而来的陈平、毛遂自荐的郦食其以及从一开始就跟他出生入死的丰邑、沛县、砀郡元功集团功臣曹参、樊哙、灌婴、夏侯婴等等,这些人大多出身低微,但各有所长,各尽其力,共同缔造了大汉王朝,成就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奇迹。
用赵翼的话来说:“盖秦、汉间为天地一大变局。
”司马光曾经强调:“为治之要,莫先于用人。
”司马光在给刘邦盖棺论定的时候,起初用的就是“帝豁达宽仁,知人善任使,故能平一海内”。
刘邦是政治家,他的软实力首推知人善任。
因为知人善任,故能群策群力,因为群策群力,方显刘邦的领袖魅力。
知人善任,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学学刘邦的用人之道

学学刘邦的用人之道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以其独特的用人之道,开创了一代王朝的辉煌。
本文将探讨刘邦的用人之道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启示和意义。
刘邦,出身农家,性格豁达,善于用人,他能把一众能人异士集结在一起,共同为汉朝的建立奋斗。
他知人善任,注重发挥每个人的优势和长处,同时又能巧妙地弥补每个人的短处和不足。
这种用人之道的优点在于,能够充分挖掘每个员工的潜能,使得整个团队更加完善和强大。
刘邦在用人方面,不仅注重个人的能力和素质,还非常注重个人的品质和忠诚度。
他深知一个忠诚的员工,不仅能够为企业带来稳定和安全感,还能够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
这种用人之道的不足之处在于,有时会因为过于注重忠诚度而忽略了其他能力和素质。
刘邦之所以能够取得用人方面的成功,主要是因为他具备了优秀的领导能力、人格魅力和沟通能力。
他能够把不同的人集结在一起,激发他们的潜能和斗志,使得整个团队更加凝聚和高效。
同时,他也能够化解团队中的矛盾和分歧,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确保团队的稳定和发展。
从刘邦的用人之道中,我们可以得到很多启示。
首先,在企业管理中,我们应该注重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充分挖掘每个员工的潜能和优势。
其次,在团队建设中,我们应该注重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让每个员工都能够发挥自己的长处,为整个团队做出贡献。
最后,在人际关系中,我们应该注重沟通和协调,化解矛盾和分歧,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
总之,刘邦的用人之道对现代社会有着重要的启示和意义。
通过学习刘邦的用人之道,我们可以更好地领悟企业管理的真谛,提高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创造更加辉煌的未来。
让我们学学刘邦的用人之道,共同为现代企业的发展和壮大努力奋斗!在人类社会中,交友一直是一项至关重要的活动。
通过结交新朋友,我们不仅能够拓宽自己的社交圈子,还能够获得更多的机会和帮助。
无独有偶,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孔子在交友方面也有着独到的见解。
他的思想记录在《论语》中,对于现代社会中的交友之道仍然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论刘邦的用人之道

论刘邦的用人之道尹茂国江苏沛县汉城国际学校历史教研组刘邦出身农家,在秦末农民起义中揭竿而起,逐鹿中原,终于推翻了暴虐的秦朝。
在楚汉战争中,他再展雄风,击败项羽,完成了国家的统一。
此后,他完善了政治体制。
削夺了异性诸侯的权利,加强了中央集权。
刘邦的这一切成就与他的善于用人是分不开的。
当今的社会是一个竞争的社会,社会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如何用人是一门大学问,今天我们研究刘邦的用人之道,就是为了从中得到一些启迪,下面我就来谈谈刘邦的用人之道。
(一)慧眼识人、明察秋毫:刘邦对人才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判断力。
楚汉战争后,刘邦向大臣解释自己胜利的原因,“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
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此三者皆人杰也。
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1)由此可见刘邦对人才的长处和短处有着准确的认识:自己的优点在于吸引人才,治理部下。
萧何的长处在于治理国家,安抚百姓,安定后方,调度物资。
张良擅长创造性地制定战争策略和方针。
曹参灌婴等人骁勇善战,但在统帅大军,出奇制胜方面非韩信莫属。
因此刘邦整合了他们的长处,使他们各尽其才,从而形成了巨大的合力,取得了楚汉战争的最后胜利。
刘邦临终时,吕后到病床前询问刘邦对后事的安排。
已而吕后问:“陛下百岁之后萧相国即死,令谁代之?”上曰:“曹参可。
”问其次,上曰:“王陵可,但陵少戆,陈平可助之。
陈平智有余,然难以独任。
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可令为太尉。
”(2)其后的历史真象他说的那样,萧何死后,由于曹参为相,吕后不敢轻举妄动。
在吕氏乱刘的关键时刻,陈平和周勃合作智夺北军和南军,消灭诸吕,扶汉文帝即位。
这说明刘邦对身边的大臣的性格、才能和品德了如指掌,对周围的人明察秋毫,他识人的眼光不能不令人叹服。
(二)仁爱大度、虚怀若谷刘邦“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
刘邦是如何用人的?

刘邦是如何用人的?
刘邦曾说过“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
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大意便是论谋略我比不上张良,论内政我比不上萧何,论军事我比上韩信。
这三个人,被称为汉初三杰。
他们能为刘邦所用,说明刘邦的确是个知人善用的好领导。
刘邦用人最大的优点是知人善用,如像用萧何管理内政后勤,用张良出谋划策,用韩信统军打仗。
都是发挥他们的长处,使他们人尽其才。
第二个就是用人不拘一格,张良是没落贵族,萧何是县吏,陈平是一方游士,周勃是吹鼓手,樊哙是屠户,你看这就是不拘一格用人才,不管你是什么身份什么地位,只要你有才你合适,我刘邦就用你。
第三个就是不计前嫌,称帝后,由于很费心伤神,所以只封了一
批比较亲近的功臣,还有一些受过责备和处分的功臣并没有得到封赏,这些人就一直有些骚动,于是刘邦就听了张良的建议,不计前嫌地封赏了自己最讨厌的人雍齿为侯,最终稳定了群臣的心,你想啊,连皇上最讨厌的人都能封侯,那自己肯定也没问题啊。
还有就是用人不疑,陈平并不是刘邦的老班底,是从项羽那边投降过来,但一过来就因为才能受到了刘邦的信任,这让一些老成员很不开心,于是就在刘邦面前说陈平的坏话。
刘邦经过验证,陈平除了德行上面有点儿过失外,能力上还是不错的,于是继续对陈平委以重任。
公务员面试试题(刘邦用人之道)

刘邦用人之道在刘邦看来,用人是最重要的成功之道,刘邦的成功之道,就是他的领导艺术。
刘邦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人才的长处:会带兵的韩信,他敢放手给兵;善于谋略的张良,在他手下能够运筹帷幄;会管账的萧何,他能放手给钱——但刘邦真的是放开手脚用人,什么都不管了吗?当然不是。
我总结了刘邦用人有八个特点。
第一个特点叫做知人善任。
我认为知人善任首先在于知人,其次才是善任。
知人首先在于知己,其次在于知彼。
人贵有自知之明,自知之明是最大的聪明。
这个确实很难,而刘邦恰恰是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而且他也非常清楚地知道一个领导最重要的才能是什么呢——是调动部下的积极性,是知道自己的下属都有什么才能,这些才能是哪些方面的,这些下属有什么性格、什么特征、什么长处、什么短处,把他们放在什么位置上最合适。
做领导不是说非要自己亲自去做什么事情,事必躬亲的领导绝非好领导;作为一个领导,你只要掌握了一批人才,把他们放在适当的位置上,让他们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作用,你的事业就成功了。
这个根本道理刘邦懂,所以刘邦就成为他这个集团的核心人物。
孔子讲施政有这样一句话:“为政以德,譬如北辰。
”什么叫北辰呢,就是北极星,众星拱之。
你看北极星是永远不动的,北极星外面是北斗七星,围绕着北极星旋转。
北斗七星是动的,北极星是不动的;领导核心就是不动的,要让别人动起来。
刘邦就是他们这个军事集团的北极星,萧何、张良、韩信、陈平、樊哙、周勃、曹参这些人就是他的北斗七星。
刘邦用人的第二个特点是不拘一格。
刘邦还有一个最大的优点,就是能够不拘一格地使用人才,所以刘邦的队伍里面什么人都有。
我们来看看这是一支什么样的队伍:在这支队伍里,张良是贵族,陈平是游士,萧何是县吏,樊哙是狗屠,灌婴是布贩,娄敬是车夫,彭越是强盗,周勃是吹鼓手,韩信是待业青年……但是刘邦把他们组合起来,各就其位,毫不在乎人家说他率领的是一个杂牌军,他刘邦是一个草头王。
刘邦要求的是所有人才都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刘邦的用人术,学会他的这8招,高手都会围着你,情愿听你的

刘邦的用人术,学会他的这8招,高手都会围着你,情愿听你的秦朝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逐鹿中原。
政权终落谁手?人们普遍看好项羽,因为项羽是将门之后,勇猛过人,有强大的号召力,而且手下的部队和所占的地盘,位居群雄之冠。
然而,历史的发展却出人意料:一介平民、既无名望,又无多大势力的刘邦逐渐由弱变强,最终力挫项王,登上了至尊的宝座。
刘邦之所以能取得胜利,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善于用人。
公元前202年,刘邦置酒于洛阳南宫,大宴群臣,在总结取胜的原因时他指出:“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扰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
”汉高祖刘邦用人独具特点,值得所有管理者认真学习。
1|对人才的重要性有足够的认识大至社会、时代,小至团队、个体,要想成就一番事业,无一定数量的人才为他所用,是很难成功的。
最初,刘邦看不起知识分子,凡是戴儒冠来见他的读书人,他都要“解其冠,溲溺其中。
”对于此种行径,已是花甲的儒生郦食其进行了尖锐的批评。
他指出:要想推翻暴秦,成就霸业,就必须尊重知识分子。
并提出了建立根据地、广屯粮草的建议。
这些都被刘邦采纳了,至此刘邦才站稳了脚跟。
之后,刘邦逐渐改变了对知识分子的偏见,特别注意招纳和网罗各种人才。
汉朝建立后不久,刘邦即下求贤之诏。
诏曰:“盖闻王者莫高于周文,伯者莫高于齐桓,皆待贤人而成名。
”他要求各诸候、郡守举荐贤能之人,并备车驾迎至京师,给以重用,凡隐瞒不荐者,免官。
求贤若渴之情跃然于纸上。
讨平淮南王英布后,路经鲁国,汉高祖接见了儒学名家申公的老师及其弟子,并用太牢之礼祭祀孔子,开历代皇帝祀孔的先例。
这也反映了刘邦对知识、对人才的重视。
2|善于发现人才从思想上认识到人才的宝贵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如何在茫茫人海中识得人才,这就需要一双“ 慧眼”。
可以说刘邦对人才的把握是比较准确的。
萧何曾担任过秦沛县狱吏,后帮助刘邦起兵反秦,深得刘邦的信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人善任:刘邦高超的用人术
《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刘邦在总结夺取天下的经验时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此三人,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任何读这段文字的人,都会对张良、萧何、韩信的文韬武略佩服得五体投地。
其实真正值得崇敬和景仰的,当首推汉高祖刘邦。
知人善任,对很多人来说,践行之委实不易。
而刘邦却恰恰做到了这一点。
刘邦年少“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及壮才混了个泗水亭长的升斗小吏,在“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的大洗牌中,他居然力挫群雄,最终建立了西汉王朝。
他成功的法宝是什么呢?一句话,张良、萧何、韩信等人才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汉王朝建立的整个过程证明:张良在辅佐刘邦建立汉朝中起到了“参谋长”的作用,是西汉王朝的开国大功臣。
萧何输送士卒粮饷,支援前线作战,起到了“后勤部长”的作用。
韩信用兵如神,多多益善,屡建奇功,在垓下大败项羽,一战定乾坤,起到了“总司令”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