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楚汉传奇》读刘邦用人之道
刘邦的用人之术

从刘邦的用人之术,谈势力的管理方向。
刘邦打败项羽之后,曾经有一次和他手下的那些功臣一起讨论一个问题。
“请大家说一说,我和项羽争夺天下,为什么最后天下是我的呢?”有两位大臣,一位叫高起,一位叫王陵,对刘邦说:“陛下这个人很傲慢,不尊重人,项羽这个人仁而爱人,很仁厚,也很体贴人。
但是为什么像陛下这样又傲慢、又不懂得尊重人的人得了天下,那个仁而爱人的项羽丢了天下?我们认为是这个原因,陛下每打下一个地方,就把这个地方分给那些功臣。
得到了什么好处呢,也分给我们大家,所以我们乐意拥护您,您就得了天下。
”刘邦大笑曰:“公知其一,不知其二。
”1、说道运筹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指挥制定战略方针,然后指挥远方的战场,取得胜利这个方面我不如张良。
——丞相2、在镇国家,抚百姓,给馈赏,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治理一个国家,保证后勤的供应,这个我不如萧何。
——后勤部长3、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带领军队去作战,每战必胜,这个我不如韩信。
——大将军这三个人是当今天下的人杰,可是这三个人都能为我所用,所以我能够夺取天下的原因。
项羽呢?那边只有一个范增,他还不能用,所以他丢掉了天下。
”用人是最重要的成功之道,就是刘邦的成功之道。
1、做知人善任。
知人善任,首在于知人,其次是善任。
知人当中首在于知己,其次在知彼,人贵有自知之明,自知之明是最大的聪明。
刘邦是有一个自知之明的人,知道自己的下属都有什么才能,放在什么位置上最合适。
2、不拘一格,刘邦的队伍里面什么人都有。
张良是贵族,陈平是游士,萧何是县吏,樊哙是狗屠,灌婴是布贩,娄敬是车夫,彭越是强盗,周勃是吹鼓手,韩信是待业青年。
刘邦把他们组合起来,各就其位,他要求的是,所有的人才都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3、招降纳叛,刘邦的队伍里面,有很多人原来曾经是在项羽手下当差的,因为在项羽的部队里面待不下去跑过来投奔刘邦,刘邦敞开大门,一视同仁表示欢迎,4、不计前嫌。
汉六年的时候,刘邦已经得了天下,有一个人叫雍齿,他一而再、再而三的侮辱刘邦,刘邦早就想杀他了,可是他功劳太大,又于心不忍。
简析刘邦用人之道

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
标题
2、不拘一格 用人所长
张良是贵族之后,陈平是游士,萧何本来和刘邦一样, 是个小小的吏员;韩信曾受胯下之辱;智囊陈平曾有盗嫂 受金之嫌;舞阳侯樊哙原为街头屠夫,以猪狗为业;绛侯 周勃曾以编蚕箔为生,兼做丧事中的吹鼓手;关内侯娄敬 是车夫;良王彭越曾以打鱼为生;淮南王英布,曾是秦朝 受黥面之刑的犯人。正因如此,刘邦手下才能猛将如林、 谋士如云,四方豪杰趋之若鹜,天下英才都乐为刘邦所用。
简析刘邦的用人之道
2016.9.27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 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标题
标题
大风歌
大风起兮 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 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 守四方。
标题
评价刘邦
田人隆先生说:刘邦创建的不是一时之功, 而是万世之功。 司马迁把刘邦誉为圣人,与尧帝相媲美。 毛泽东称刘邦“是封建皇帝里边最厉害的一 个”。 英国著名史学大师汤因比说,人类历史上最 有远见、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两位政治人物,一位 是开创罗马帝国的凯撒大帝,另一位便是创建大 汉文明的汉高祖刘邦。
及时激励!
标题
5、善于纳谏 从善如流
韩信封侯 鸿门宴 废立继承人的问题
不武断行事!
标题
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
臧荼、韩信、 彭越、英布。 从今以后,非刘 姓者不能称王,谁若 违背此约,天下可共 起而击之。
标题
管理者的思考
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改善?
标题
标题
标题
HRM最高境界
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 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饷,不绝粮道。吾 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 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 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 为我擒也。
汉王刘邦用人的启示

汉王刘邦用人的启示史载:陈平是汉王刘邦的一员得力助手,在楚汉战争中,对刘邦战胜楚霸王项羽并最终统一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
陈平刚投靠到刘邦手下不久,周勃、灌婴向刘邦进言道:陈平逆伦欺嫂,喜受贿金。
品行如此,大王不可不察,毋为所惑!汉王听了,也免不得疑心起来,遂召入推荐人魏无知,当面诘责道:“汝荐陈平可用,我如今始知他前曾欺嫂,今又受金,汝为何举荐这个无行之人?”魏无知不慌不忙地回话道:“臣荐陈平,但重其才,大王责及其品行,实非今日行军要务。
今日楚汉相争,全仗奇谋,以资佐助。
就有信若尾生,贤如孝已的人出来,若无奇谋,也无补军事于万一。
大王只问陈平所献计策,能否合用,何必究其欺嫂受金等事。
此乃急则治标之法,真是要图。
陈平果无才能,臣甘坐罪!”汉王听毕,尚是半信半疑,俟魏无知退后,又召陈平责问。
陈平直答道:“臣本为楚吏,项王不能用臣,故弃楚而归汉,封金还印,只剩得孑然一身,来投大王。
若不稍稍受金,衣履难周,何暇划策?至于臣的家庭细故,乞勿追提前事。
如以臣策为可用,不妨听臣行事,或有一得之愚,以献大王,否则原金具在,恩赐骸骨归里便了。
”汉王听毕,微笑道:“汝能助我以成大业,我亦必令汝衣锦荣归。
”说罢,更加厚赐,并且升为护军中尉,监护诸将,诸将从此再不敢多言了。
陈平贪金欺嫂却备受汉王刘邦重用、最终成就霸业的故事启示我们:企业在使用人才时:一要用人所长。
陈平长在谋略,短在喜财。
刘邦用陈平主要是让其出良谋、献计策,并没有让其去管钱财粮草。
这就把握了陈平的长处,不用其短也避免了重大风险的发生。
二要宽以待人,允许人犯错,给以机会改正。
“陈平欺嫂”一度在历史上被很多人认为是冤案。
然而不管是否确有此事,在汉王刘邦和陈平的对话中,双方都闭口不提。
在笔者看来,刘邦不愧为人杰,具有雄才大略,他给陈平展现了一种姿态:“我知道你有不足,这次,我不计较了,但我希望你能改正”。
陈平自然也是心里清楚,此后也没有再犯此类错误,可谓皆大欢喜。
学习传奇皇帝刘邦的用人之道

学习传奇皇帝刘邦的用人之道--明阳天下拓展培训百家讲坛的知名教授王立群的《大风歌:王立群讲高祖刘邦》是“王立群读《史记》”系列里比较靠后的作品,在此之前,他已经讲过汉武帝、项羽、吕后和秦始皇等历史人物。
王立群表示,本书对刘邦的解读延续了之前的严谨和平实,但同时也在语言上寻求突破。
首位平民皇帝开创多个第一刘邦是一位传奇皇帝。
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由平民登上帝位的皇帝;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在短时间(七年)内统一天下的皇帝;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实行郡国并行制的皇帝;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善于利用宣传战打击政治对手的皇帝;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善于夺取政治制高点造成政治优势的皇帝;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创作楚声短歌的皇帝,其《大风歌》被誉为“千古人主第一词”。
留下了如此多的第一,刘邦到底是什么人呢?他的胸襟、他的眼光、他的御人成王之道都是从何而来的?一个无赖成长为皇帝,到底要有怎样的雄心和意志?面对人生挫败他怎样走出低谷?面对百废江山他将如何整理?王立群接受采访时称,“我多年对《史记》、《汉书》等相关资料研究成果整合提升,展现了一个胸有天下、心思缜密、坚定果敢、从谏如流的刘邦。
从刘邦和西汉开国元勋的身上,我们也不难发现一些秘密:想仕途平步青云,就要跟对人、带对人、做对事、心够狠;想职场一路凯歌,就要擅领会、能服人、愿分享、懂博弈。
而这些珍贵经验,正是官商升迁提振的必备要素。
”王立群笔下的刘邦和王道,是我们应该借鉴的历史精华。
刘邦和西汉开国元勋的职场启示录:想仕途平步青云,就要跟对人、带对人、做对事、心够狠;想职场一路凯歌,就要擅领会、能服人、愿分享、懂博弈。
不妨学学刘邦的用人之道常言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在现实的生活中,不论哪类人才,都有其长短处。
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
所以,善于用人之长,会用人之长是一个成功者的基石。
历史上善于用人的皇帝不在少数,但最会用人的皇帝当属刘邦。
“知人善任”这个成语,就是源自于对刘邦的称赞。
下者用己之力,中者用人之力,上者用人之智

下者用己之力,中者用人之力,上者用人之智!下者用己之力,中者用人之力,上者用人之智!刘邦以一介布衣提三尺宝剑崛起于乱世,诛暴秦,抗强敌,定天下,创立了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的统一王朝。
刘邦的成功,除了他敢于斗争、善于学习、能够在战斗中成长外,还因为他具有高超的领导艺术,能够把一大批杰出人才团结在自己周围。
在刘邦看来,用人是最重要的成功之道,刘邦的成功之道,就是他的领导艺术。
刘邦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人才的长处:会带兵的韩信,他敢放手给兵;善于谋略的张良,在他手下能够运筹帷幄;会管账的萧何,他能放手给钱――但刘邦真的是放开手脚用人,什么都不管了吗?当然不是。
我总结了刘邦用人有八个特点。
第一个特点叫做知人善任。
我认为知人善任首先在于知人,其次才是善任。
知人首先在于知己,其次在于知彼。
人贵有自知之明,自知之明是最大的聪明。
这个确实很难,而刘邦恰恰是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而且他也非常清楚地知道一个领导最重要的才能是什么呢――是调动部下的积极性,是知道自己的下属都有什么才能,这些才能是哪些方面的,这些下属有什么性格、什么特征、什么长处、什么短处,把他们放在什么位置上最合适。
做领导不是说非要自己亲自去做什么事情,事必躬亲的领导绝非好领导;作为一个领导,你只要掌握了一批人才,把他们放在适当的位置上,让他们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作用,你的事业就成功了。
这个根本道理刘邦懂,所以刘邦就成为他这个集团的核心人物。
孔子讲施政有这样一句话:“为政以德,譬如北辰。
”什么叫北辰呢,就是北极星,众星拱之。
你看北极星是永远不动的,北极星外面是北斗七星,围绕着北极星旋转。
北斗七星是动的,北极星是不动的;领导核心就是不动的,要让别人动起来。
刘邦就是他们这个军事集团的北极星,萧何、张良、韩信、陈平、樊哙、周勃、曹参这些人就是他的北斗七星。
刘邦用人的第二个特点是不拘一格。
刘邦还有一个最大的优点,就是能够不拘一格地使用人才,所以刘邦的队伍里面什么人都有。
看楚汉传奇,悟做人之道2

第五集张良:买人刺秦,失败。
做人之道:做任何一件事都要有着严格的计划,任何事都不像你想像得那样简单。
即使是初汉三杰之首的张良,也难逃失败的噩运。
赵高:奸计,有心机,皇帝的影子。
下属特质:有果断解决问题的能力,正确定位是成功的前提。
刘邦:徭役之重,令人室息。
了解民间疾苦,替老百姓着想。
领导特质:体恤民情。
第六集刘邦:完成一百人任务。
一个好汉三个帮,朋友多了路好走,铁杆朋友帮他是成功的基础,铁杆朋友是用真心换来的,是仗义换来的,得人心者得天下。
领导特质:有方法,有策略,能笼络人。
萧何:布置更艰巨的任务。
中层领导特质:布置任务讲方法,讲策略,善于做好下属的思想工作,能抓住主要矛盾,推心置腹,换位思考,而不是一味地蛮干,替下属着想,象征性替下属分担任务,堵住下属的嘴。
刘邦:领导特质:布置任务也是讲方法,将困难亮明,看下属的反应,进行任务分担,责任由一人变为多人。
做下属思想工作:充分了解下属的困难,说出自己困难和无奈,但总要解决问题,身先士卒,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萧何对他有恩,人心都是肉长的),话虽无奈,但尽可能为下属排忧解难,为下属争取利益,但能力有限,只能做到仁之意尽,获取下属的支持。
樊哙:抓壮丁。
下属特质:鲁莽,做事不讲方法,但忠诚,义气,易感情用事,容易成为领导的伙伴,率先表态,起带动作用。
周勃:我回家安顿一下,去不去,两天给个准信儿。
下属:既要照顾领导,又要给自己留好退路,说明有智慧,有头脑,克服困难,追随上司,后来终成为西汉有名的将军。
刘邦:将周勃老娘接过来,由刘邦家人照顾。
领导特质:设身处地为属下着想,急他人之所急,想他人之所想,用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和属下同呼吸,共命运,将心比心。
属下哪个不是肝脑涂地,舍命努力工作。
张良:救项伯一命,所以日后项伯屡屡帮助张良也就是这个原因。
领导特质:有头脑,有方法,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
项羽:买马,故乡的马。
体恤楚国民情,思乡情深意切。
刘邦的顶级用人术,总结起来就是三句话

刘邦的顶级用人术,总结起来就是三句话第一句:构建矛盾套人术通过对目标对象构建出一组或者多组矛盾,从而收服目标对象、套住目标对象。
1、收陈平诸将尽讙,曰:“大王一日得楚之亡卒,未知高下,而即与共载,使监护长者!”汉王闻之,愈益幸平。
此时,各个将军们都不服陈平,而刘邦听说后,则是反其道而行之——更加宠幸陈平。
这样做,1)去除陈平的顾忌和包袱。
2)构建出一个矛盾——不满VS满意。
这一做法,可使陈平能放胆发挥自己的谋略,同时是构建了不满和满意的两个极端——这就远远超越了陈平的后方、把陈平套在自己手中了,所以,终其余生,忠心耿耿于汉朝天下。
绛、灌等或谗平曰:“平虽美丈夫,如冠玉耳,其中未必有也。
闻平居家时盗其嫂;事魏王不容,亡而归楚;归楚不中,又亡归汉。
今大王尊官之,令护军。
臣闻平使诸将,金多者得善处,金少者得恶处。
平,反复乱臣也,愿王察之。
”这就是陈平在其他能干者眼中的形象——和嫂子通奸、事魏不忠、事楚不忠、贪贿赂的乱臣,在此情况下,陈平可谓危在旦夕。
而刘邦怎么做呢?刘邦召来陈平一番问答后,汉王乃谢,厚赐,拜以为护军中尉,尽护诸将。
诸将乃不敢复言。
通过道歉、厚赐、升官,1)尽去陈平可能的包袱。
2)基于亲信将军对陈平的质疑,构建了一个矛盾——质疑VS信服。
就这样把陈平这个不忠之臣、乱臣,套成了一个忠心之臣、能发挥自我的才干之臣。
其后更是,汉王以为然,乃出黄金四万斤予平,恣所为,不问出入。
通过恣所为,不问出入,1)尽去陈平用钱上的顾虑和包袱。
2)同时,这里又构建了二个矛盾——贪钱应避免支配钱VS 给钱让支配钱、质疑VS全信。
可以说,刘邦就是陈平的后盾,通过尽去陈平的包袱、通过构建出的几组矛盾,把陈平完全的发挥了、收服了。
正是能构建这么大的矛盾,所以能做大风歌、鸿鹄歌这种气度恢宏、气势磅礴的诗歌。
2、收英布英布到时,刘邦正坐在床上洗脚,就叫英布去见他。
英布见状,怒火燃胸,后悔前来,想要自杀。
当他退出来,来到为他准备的宾馆,见到帐幔、用器、饮食、侍从官员一如刘邦那么豪华,英布又喜出望外。
看电视剧《楚汉传奇》有感

看电视剧《楚汉传奇》有感最近看了电视剧《楚汉传奇》,这部剧以秦末汉初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为背景,展现了项羽和刘邦两大势力之间的争斗与权谋。
观看之后,心中颇有感触。
剧中的人物形象鲜明,各具特色。
刘邦,出身卑微却胸怀大志,善于用人,懂得隐忍,能屈能伸。
他从一个小小的泗水亭长逐步崛起,最终成为一代帝王。
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英勇无比,却刚愎自用,优柔寡断。
他的勇猛令人赞叹,但性格中的缺陷也注定了他的失败。
在这两个人物身上,我看到了性格对于命运的影响。
刘邦的圆滑和世故让他能够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左右逢源,团结各方力量为自己所用。
而项羽的骄傲和自负则使他听不进谋士的建议,错失了许多良机。
这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一个人的性格决定了他的处事方式和对待问题的态度,进而影响到他的人生走向。
除了主角,剧中的其他人物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比如吕雉,她精明能干,在刘邦成就帝业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她后来的心狠手辣也让人唏嘘不已。
还有范增,他足智多谋,一心为项羽谋划,却不被信任,最终含恨离去。
这些人物的命运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丰富多彩的历史画卷。
这部剧的战争场面十分宏大,让人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金戈铁马和血雨腥风。
巨鹿之战中,项羽破釜沉舟,以少胜多,展现出了无与伦比的勇气和决心。
彭城之战,刘邦被打得落花流水,狼狈不堪。
这些战争场景不仅让我看到了古代战争的残酷,也让我体会到了战略战术的重要性。
在权谋斗争方面,《楚汉传奇》也刻画得入木三分。
刘邦和项羽之间的明争暗斗,各方势力的尔虞我诈,让人感叹政治的复杂和人心的难测。
为了争夺天下,人们不择手段,兄弟反目,朋友成仇。
这让我不禁思考,权力真的有那么重要吗?值得人们付出如此巨大的代价去追求。
同时,这部剧也让我对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以前对于楚汉之争的认识只是停留在书本上的一些简单记载,而通过这部剧,我看到了历史背后的人性、情感和无奈。
历史不再是枯燥的文字,而是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和生动的故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看《楚汉传奇》读刘邦用人之道
刘邦用人的第一个特点叫做知人善任。
知人善任是我们讲到领导艺术的时候经常要说的一个词,但我们要分析一下什么叫知人善任。我认为知人善任首先在于知人,其次是善任。知人当中首先在于知己,其次在于知彼。人贵有自知之明,自知之明是最大的聪明。这个确实很难,而刘邦恰恰是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而且他也非常清楚地知道一个领导最重要的才能是什么呢?是调动部下的积极性,是知道自己的下属都有什么才能,他的才能是哪些方面的,有什么性格、什么特征、什么长处、什么短处,放在什么位置上最合适。做领导不是说要自己亲自去做什么事,事必躬亲的领导绝非好领导;作为一个领导,你只要掌握了一批人才,把他们放在适当的位置上,让他们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作用,你的事业就成功了。这个根本道理刘邦懂,所以刘邦就成为他这个集团的核心人物 孔子讲施政有这样一句话:“为政以德,譬如北辰。”什么叫北辰呢,就是北极星,众星拱之。你看北极星是永远不动的,北极星外面是北斗七星,围绕着北极星旋转。北斗七星是动的,北极星是不动的;领导核心就是个不动的,让别人动起来。刘邦就是他们这个军事集团的北极星,萧何、张良、韩信、陈平、樊哙、周勃、曹参这些人就是他的北斗七星。所以刘邦能够取得成功。 刘邦用人的第二个特点是不拘一格。
一个有着自知之明的人往往也会有知人之明,一个连自己都不了解的人往往也很难了解别人。由于刘邦是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所以他很了解别人。他还有一个最大的优点,就是能够不拘一格地使用人才,所以刘邦的队伍里面什么人都有。我们来看看这是一个什么样的队伍:在刘邦这个队伍里,张良是贵族,陈平是游士,萧何是县吏,樊哙是狗屠,灌婴是布贩,娄敬是车夫,彭越是强盗,周勃是吹鼓手,韩信是待业青年„„ 可以说是什么人都有。但刘邦把他们组合起来,各就其位,毫不在乎人家说他率领的是一个杂牌军,他刘邦是一个草头王。刘邦要求的是所有的人才都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这叫什么呢?这就叫不拘一格。这是刘邦用人的第二个特点。
刘邦用人的第三个特点是招降纳叛。 在刘邦的队伍里有很多人原来曾经是在项羽手下当差的,因为在项羽的部队里面待不下去了就跑过来投奔刘邦。刘邦敞开大门,一视同仁表示欢迎,你愿意来,欢迎你来。比方说韩信,原来是项羽手下的人,因为在项羽手下不能发挥作用,就来投奔刘邦。又比方说陈平——他走的路更多—— 原来是魏王手下的人,因为不能发挥作用就投奔项羽,又不能发挥作用就再投奔刘邦,当陈平从项羽的军中逃出来前往汉营时,刘邦是“大悦之”,非常高兴。他问陈平,陈先生在项羽那里担任的什么职务啊?陈平说,担任都尉。刘邦说,好,你在我这儿还当都尉。刘邦马上任命陈平做都尉。任命公布以后,汉营舆论哗然。刘邦军队里面很多老资格的将领不服,开始嘀嘀咕咕,我们大王也真有意思啊,项羽那边一个逃兵逃到我们这儿来,说了三句话,大王就马上给他这么大一个官,和他同坐在一个车子上面。总之是议论纷纷。但是刘邦不予理睬,你们议论你们的,我任命我的,而且更加信任陈平。这就叫做招降纳叛。 刘邦用人的第四个特点是不计前嫌。
汉六年的时候,刘邦已经得了天下,已经封了一批功臣,但是还有很多功臣没有封赏 ——因为每个功臣他这个功怎么样计算,封一个什么样的爵位比较合适,这个事还很费商量,就这么着把封功臣的事一直拖下来。有一天,刘邦在宫殿里面远远地看到一群人,坐在地上嘀嘀咕咕嘀嘀咕咕,交头接耳,窃窃私语。刘邦就问旁边的张良,子房,那些人在说什么呢?张良说,陛下您不知道啊?他们正在商量谋反啊!刘邦说,子房你不要乱讲,天下刚刚安顿下来,谋什么反啊?张良说,原来陛下不知道啊。陛下得了天下以后,封了一批功臣,大多数都是你的亲信,比如像萧何这些人,还有一些以前得罪过你的人,他受了处分。现在这些功臣们都在想一个问题,说这个天下还有多少可以封赏的,是不是可以拿出来封赏的东西已经不多了,像我们这种和陛下关系不密切的,甚至以前得罪过陛下的,是不是就得不到封赏了?或者甚至于会被陛下找一个岔子给 “咔嚓”了呢?他们想来想去想不明白,所以他们在那儿商量谋反。刘邦马上醒悟过来了,知道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问:“为之奈何?”子房你说该怎么办呢?张良说,请陛下想一想,在这些功臣当中有没有这样的人——他的功劳非常大,而他和陛下的关系呢又非常地恶劣,有没有这样的人啊?刘邦说,有,有一个叫雍齿的。这个人非常可恶,他一而再、再而三地侮辱朕,朕早就想杀他了;可是他功劳太大,朕又于心不忍。张良说,好了,请您“急封雍齿,以示群臣”,请您赶快封赏雍齿。刘邦接受了这个建议,立即封雍齿为什方侯。雍齿一封,所有的功臣都安心了。你看雍齿都封了——大家都知道这个雍齿是皇上最讨厌的^——连他都能封侯,我们这些人都该放心了。这叫什么?这就叫不计前嫌。 刘邦用人的第五个特点是坦诚相待。
我们知道人才他最需要的是什么?一个人才,他最希望、最渴望、最需要得到的是什么?尊重。当然,如果可能的话,多发点薪水也不错。但最重要的是尊重人才,信任他。你要尊重这些人才,惟一的办法就是以诚相待、实话实说。刘邦就有这么个优点。张良、韩信、陈平这些人,如果有什么问题要跟刘邦谈,提出问题,刘邦全部是如实回答,不说假话,哪怕这样回答很没面子,他也不说假话。张良在鸿门宴之前得到消息,说项羽第二天要派兵来剿灭刘邦。张良曾问过刘邦,请大王想一想,您打得过项羽吗?刘邦的回答是“固不如也”,打不过他。后来韩信到刘邦军中来,也问了这样的问题:大王您掂量掂量自己的能力、魅力、实力,能比得过项羽吗?刘邦虽然沉默了很久,最后还是坦诚相告:“固不如也”,我是不如他。然而,就是这些人能够帮助刘邦提出自己的计策来。这就有一个前提,就是每件事情刘邦都能如实相告、绝不隐瞒。这样信任对方、尊重对方,就会得到对方同样的回报、信任和尊重;这些人就会尽心尽力地帮他出谋划策。坦诚相待,这确实是我们一些做领导的值得借鉴的经验。 刘邦用人的第六个特点叫做用人不疑。
我们有一句老话叫做“疑人不用,用人不疑”,要用一个人你就要相信他,不要怀疑他,做一个领导最忌讳的就是一天到晚看见所有的人都很可疑,今天猜忌这个明天猜忌那个,这是最忌讳的。刘邦他就有这个魄力,一旦决定用某某人他绝不怀疑,放手使用。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陈平。陈平从项羽那边过来投靠刘邦后,就得到刘邦的信任,这让很多刘邦手下的老人不满意—-—我们跟着刘邦跟了那么长时间,建功立业,出生入死,也不过就混到现在这个位置,怎么陈平这小子一来就给他那么高的职务?所以就有人到刘邦那里说陈平的坏话,这些去举报的人给了陈平这样一个罪状,可以总结为八个字:“盗嫂受金,反复无常”。
什么叫盗嫂呢?就是和自己的嫂子通奸,这个事情大概是真有的。陈平原来在家乡的时候和他嫂子的关系至少是暧昧的,这当然是不道德的。所谓受金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接受红包。陈平来到刘邦的军队就开始收红包,这叫受金,这当然也是不道德的。再一个就是反复无常,反复无常的证据就是他原来在魏王那里,然后又跑到项羽那里,现在又跑到刘邦这里。 这一状告上去后,刘邦是不能不当回事的。所以,刘邦就把当初推荐陈平的魏无知找来,责备他,你这怎么回事呢?我让你向我推荐人才,结果你给我推荐了一个“盗嫂受金,反复无常”的人,那不是小人吗? 你怎么把这样的人推荐给我呢?魏无知是这样回答的:“臣所言者能也,陛下所问者行也。”就是我向你推荐的时候,我讲的是他的才能;而陛下现在责备我的,是讲他的德行。这个才和德可是两个概念,有才的不一定有德,有德的也不一定有才。而我们现在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呢?我们现在处在一个非常艰难的时期,需要突出重围,我们更应该看重的是一个人的才。 最后,刘邦还是把陈平叫了过来,问,先生原来事魏王,后来离开魏王事项王,现在离开项王又来跟着我——先生的心眼是不是太多了一点?陈平这样回答他:是的,我原来是追随魏王,但是我的计谋、我的主意魏王都不接受;我只好去投奔项王,项王同样是这样,言不听,画不从;而我又听说大王您广纳人才,求贤若渴,是一个会用人、敢用人的人,所以我才来投奔大王。我陈平是光着身子、一无所有、一文不名来到大王军中的,我如果不接受人家的赠送,不收一点礼金,我连吃饭的钱都没有。我现在向大王提出了很多的建议,大王觉得我这些建议是可以用的,就请大王采纳;如果大王觉得我的这些建议、我的这些计策、我的这些谋划都是没有用的,那么他们送给我的礼金还在,我可以原封璧还,从此告辞。行不行?刘邦说,对不起,我错了,是寡人错了。寡人慢待先生了,请先生不要介意,请先生继续留在寡人军中。这就是刘邦的用人不疑。 正是由于刘邦这样的信任,陈平才愿意为刘邦效力。刘邦和陈平有个谈话,刘邦问,你看我们现在和项羽处于这样一个胶着的状态,谁也吃不掉谁,这样天下何日能够安定呢?请先生想一想有什么办法能够出奇制胜,尽快地结束这场战争呢?陈平说,我陈平原来在项王手下当差,很了解项王,请让我来给大王分析一下。项王这个人出身是很高贵的,是很讲道德的,也是很讲礼数的。因为项羽是个贵族出身的人,他接人待物就是按照贵族的那一套,恭恭敬敬、彬彬有礼、客客气气,所以那些有道德的、那些高风亮节的、那些看重自己身份名誉如爱惜羽毛的人,都集结在项羽的麾下。这些人虽然对项王忠心耿耿,但是项羽这个人多疑,他是跟大王您刚好相反的,大王您是用人不疑,他则是疑心重重。我们可以使反问计,让项王不再信任这些人,这就等于砍掉了他的左膀右臂,不就行了吗?刘邦说:这个主意好,这是好主意,那就请陈先生来操作吧。这个费用没有问题,马上拨款,黄金四万斤。请大家注意,这里的金子其实不是金子,而是铜。真的四万斤金子那还得了? 实际上那个时候讲的黄金就是黄铜。刘邦把黄铜四万斤交给陈平,这些钱就交给你了,随便你怎么用,不问出入。什么叫不问出入呢?就是不报销,不审计,你爱怎么花怎么花!你只要给我把项羽搞掂了,节约下来的都归你自己。这是当时那种特殊情况下的一种特殊措施,表示刘邦对陈平的信任。 刘邦用人的第七个特点是论功行赏。
我们前面讲过了,你要使用人才,首先是要信任他,尊重他,同时呢,也应该给予相应的奖励,因为奖励是对一个人才贡献最实实在在的肯定。不能老拿好话甜和人,说你这个人不错啊,你可是人才难得,你是我们的骨干,然后一分钱不给,这个肯定不行。有贡献你就得奖励,要奖励得合适。确实是工作做得好、贡献大的,你要多奖;做得一般的,一般地奖;做得差的,不奖,甚至罚。你要赏罚分明。 刘邦夺取天下以后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奖赏这些功臣们。先是大家开会讨论,那还有个谱?所有人发言都是我自己功劳最大,没有一个人说自己功劳最小的,而且说得都头头是道,如数家珍,也都是事实。最后刘邦裁定:萧何第一。 这个“萧何第一”的裁定出来以后,其他人都不服气,于是大家都跑到刘邦那儿去提意见,陛下这样做好像不合适吧?我们这些人可都是浴血奋战、出生入死,我们是提着脑袋给你打江山的!我们在前方厮杀的时候,那个萧何在干什么?萧何是待在家里面,管管账本子,管管粮草,管管后勤,做两件衣服,怎么他的功劳还排第一呢?刘邦问,诸位知道什么叫打猎吗?众人回答,知道啊。这些都是将军,谁不会打猎?都说知道知道。刘邦又问,那诸位知道猎狗吗?众人又答,知道啊。刘邦说,那好了,请大家想一想,我们打猎的时候,追兔子的是谁? 答,猎狗啊。刘邦说,对,那是谁让猎狗去追兔子的?答,猎人啊。刘邦说,对,你们就是追兔子的,萧何呢,是让你们追兔子的。所以萧何是“功人”,你们只能算“功狗”。原文如此,原文就是“功狗”两个字, “功狗”这个词就是从这儿来的。实际上,我们现在都知道功臣,忘了还有“功狗”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