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 水-文言文常识-诗词解析
天瑞第一-文言文常识-诗词解析

天瑞第一|文言文常识|诗词解析子列子居郑圃②,四十年人无识者。
国君卿大夫视之,犹众庶也③。
国不足④,将嫁于卫⑤。
弟子曰:先生往无反期,弟子敢有所谒⑥,先生将何以教?先生不闻壶丘子林之言乎⑦? 子列子笑曰:壶子何言哉⑧?虽然,夫子尝语伯昏瞀人⑨。
吾侧闻之,试以告女⑩。
其言曰:有生不生,有化不化。
不生者能生生,不化者能化化。
生者不能不生,化者不能不化,故常生常化。
常生常化者,无时不生,无时不化,阴阳尔(11),四时尔。
不生者疑独(12),不化者往复(13)。
往复,其际不可终(14);疑独,其道不可穷。
《黄帝书》日:谷神不死(15),是谓玄牝(16)。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17)。
故生物者不生,化物者不化。
自生自化,自形自色,自智自力,自消自息。
谓之生化形色智力消息者(18),非也。
【注释】①天瑞瑞,吉祥,这里指吉祥的征兆。
天人感应论认为,帝王修德,世道清平,会出现祥瑞感应。
本篇认为所谓祥符瑞以至天地万物都是由一个不生不化的本体所产生的,并不是天的意志。
②子列子列子,名列御寇,亦作列圄寇、列圉寇,郑国人。
《庄于》中多载其传说,后被道教神化为神仙,唐玄宗封他为冲虚真人,宋徽宗封他为致虚观妙真君。
子列子,后一个子表示有德之人,前一个子表示是作者或说话人的老师。
《陔余丛考夫子》:有以子为师之专称者,《公羊传序》有子公羊子、子司马子。
何休释曰:加子于姓上,名其为师也。
若非师而但有德者,不以子冠氏也。
《梁溪漫志》云:《列子》书,亦其门人所集,故曰子列子,冠氏上,明其为师也。
不但言子者,所以避孔子也。
郑圃郑国的圃田。
杨伯峻:郑之圃田,一作甫田,见《诗经》、《左传》、《尔雅》诸书,今河南中牟县西南之丈八沟及附近诸陂湖,皆其遗迹。
③众庶指一般百姓。
④国不足张湛注:年饥。
⑤嫁张湛注:自家而出谓之嫁。
卢重玄解:嫁者,往也。
⑥敢有所谒敢,自言冒昧之词,犹胆敢。
谒,请问,请求说明问题。
⑦壶丘子林张湛注:列子之师。
露映秋湖色,林凉境更悠的意思

露映秋湖色,林凉境更悠的意思
露映秋湖色,林凉境更悠,这句诗句出自宋代文学家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
这句诗描绘了一个秋夜的景象,通过描写露水映照下的秋湖色彩和凉爽的林境,表达出作者对美好自然景色的赞美和感慨。
诗中的“露映秋湖色”意味着秋天的露水倒映在湖面上的景象。
秋天的湖水通常呈现出深蓝或浅蓝的色彩,并且因为秋天的天空晴朗,湖面上的露水会反射出湖水的颜色,形成一幅美丽的景象。
这句诗通过描写湖面上的露水映照下的秋湖色,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美丽景色的赞美。
诗句中的“林凉境更悠”指的是凉爽的林木环境。
秋天的林木通常会逐渐变得凉爽宜人,夏日的炎热逐渐消退,秋风吹拂下,树叶开始变黄,凉意逐渐弥漫在整个林境中。
这句诗通过描写凉爽的林木环境更悠,表达了作者对秋天凉爽宜人的感受。
整句诗意味着作者在一个秋夜中感受到了湖面上的秋湖色彩和凉爽的林境带来的美好感受。
这句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美好景色的赞美和感慨,同时也展现了作者对秋天的喜爱和对生活的热爱。
《塞下曲·饮马渡秋水》王昌龄唐诗注释翻译赏析(优秀范文5篇)

《塞下曲·饮马渡秋水》王昌龄唐诗注释翻译赏析(优秀范文5篇)第一篇:《塞下曲·饮马渡秋水》王昌龄唐诗注释翻译赏析《塞下曲·饮马渡秋水》王昌龄唐诗注释翻译赏析塞下曲·饮马渡秋水作者:王昌龄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作品注解1、黯黯:同“暗暗”;2、临洮:今甘肃岷县一带,是长城起点。
3、咸:都。
作品韵译牵马饮水渡过了那大河,水寒刺骨秋风如剑如刀。
沙场广袤夕阳尚未下落,昏暗中看见遥远的临洮。
当年长城曾经一次鏖战,都说戍边战士的意气高。
自古以来这里黄尘迷漫,遍地白骨零乱夹着野草。
作品评析此诗在构思上的特点,是用侧面描写来表现主题。
诗中并没具体描写战争,而是通过对塞外景物和昔日战争遗迹的描绘,来表达诗人对战争的看法。
开头四句是从军士饮马渡河的所见所感,描绘了塞外枯旷苦寒景象。
诗人把描写的时间选在深秋的黄昏,这样更有利于表现所写的内容。
写苦寒,只选择了水和风这两种最能表现环境特征的景物,笔墨简洁,又能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
首句的“饮马”者就是军士。
诗中的“水”指洮水,临洮城就在洮水畔。
“饮马”须牵马入水,所以感觉“水寒”,看似不经意,实则工于匠心。
中原或中原以南地区,秋风只使人感到凉爽,但塞外的秋风,却已然“似刀”。
足见其风不但猛烈,而且寒冷,仅用十字,就把地域的特点形象地描绘了出来。
三四两句写远望临洮的`景象。
“平沙”谓沙漠之地。
临洮,古县名,因县城临洮水而得名。
即今甘肃东部的岷县,是长城的起点,唐代为陇右道岷州的治所,这里常常发生战争。
暮色苍茫,广袤的沙漠望不到边,天边挂着一轮金黄的落日,临洮城远远地隐现在暮色中。
境界阔大,气势恢宏。
临洮一带是历代经常征战的战场。
据新旧《唐书·王晙列传》和《吐蕃传》等书载:公元714年(开元二年)旧历十月,吐蕃以精兵十万寇临洮,朔方军总管王晙与摄右羽林将军薛讷等合兵拒之,先后在大来谷口、武阶、长子等处大败吐蕃,前后杀获数万,获马羊二十万,吐蕃死者枕藉,洮水为之不流。
小学1-6年级古诗词大全53首-文言文4篇带注释

小学1-6年级古诗词及文言文【小学一年级】上册:3首1、识字一《一去二三里》【宋】邵康节 p44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2、第1课《画》【唐】王维 p59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3、第6课《静夜思》【唐】白 p74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一年级下册:4首1、第4课《春晓》【唐】孟浩然 p12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2、第4课《村居》【清】高鼎 p12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3、第13课《所见》【清】袁枚 p59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4、第13课《小池》【宋】万里 p59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小学二年级】上册:4首1、第4课:《赠景文》【宋】轼 p15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2、第4课:《山行》【唐】杜牧 p16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3、第25课《回乡偶书》【唐】贺知章 p1151.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2.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4、第25课《赠汪伦》【唐】白 p116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二年级下册:4首1、第2课《草》【唐】白居易 p5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2、第2课《宿新市徐公店》【宋】万里 p6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3、第17课《望庐山瀑布》【唐】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诗仙p76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4、第17课《绝句》【唐】杜甫诗圣p78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初中必背古诗词文言文汇总

初中必背古诗词文言文汇总一、古诗词部分。
- 原文: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 解析:曹操这老爷子可厉害了,站在碣石山看大海。
你看那大海,水波荡漾的,山岛高高地挺立着。
岛上树木长得可茂盛了,草也很丰美。
秋风一吹,大海涌起巨大的波浪。
他还想象日月星辰都在大海里运行呢,这脑洞开得够大。
最后那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就像是他唱完歌后的一个小感叹。
- 原文: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 解析:诗人在旅途当中,在青山之外赶路,船在绿水上前行。
潮水涨起来的时候,两岸显得特别宽阔,顺风的时候船帆高高地挂着。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两句可不得了,海上的太阳在还没完全天亮的时候就升起来了,江上的春天好像在旧年还没结束就已经到来了,这时间的交替感描写得很妙。
最后诗人想家了,想让大雁把家书带回洛阳呢。
- 原文: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 解析:白居易在钱塘湖游玩,从孤山寺北边、贾亭西边开始走。
湖水刚刚涨平,白云很低很低。
你看那些早莺争着往暖和的树上飞,新燕忙着啄春泥筑巢呢。
各种花慢慢开起来,让人眼花缭乱,浅浅的草刚能没过马蹄。
他最喜欢湖东了,在绿杨的树荫下的白沙堤上走啊走,都走不够。
- 原文: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 解析:马致远这家伙可真会营造气氛。
你看,干枯的藤条,老树上停着几只黄昏的乌鸦,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还有人家。
而自己呢,骑着一匹瘦马走在古老的道路上,迎着西风。
太阳都快落山了,自己这个漂泊的人还在天涯海角,想想就觉得很心酸,“断肠人在天涯”,就像心都要碎了一样。
二、文言文部分。
九年级上册语文必背古诗词和文言文

九年级上册语文必背古诗词和文言文一、古诗词部分。
- 原文。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 解析。
- 开头两句“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这是在描绘一个超级豪华的宴会场景啊。
你看,那酒杯里装着价值昂贵的美酒,盘子里堆满了珍贵的菜肴。
但是呢,诗人却“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他放下酒杯和筷子,吃不下饭,拔出剑来四处张望,心里一片茫然。
就好像你面前摆着满桌山珍海味,可你心里有事,根本没心思吃。
-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这两句可太绝了。
诗人想渡过黄河,结果黄河被冰堵住了;想登上太行山,山上却堆满了雪。
这就好比你想出门去做一件大事,结果路上全是障碍,处处碰壁,倒霉透顶了。
- 不过呢,诗人又想到了姜子牙在溪边垂钓,后来被周文王重用,还有伊尹在被商汤重用之前曾梦到乘船经过日月旁边。
这“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就是他在给自己打气呢,觉得自己也可能有这样的机遇。
- 最后几句“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他先感叹行路艰难,到处都是岔路,不知道自己该往哪儿走。
但是一转念,又充满了希望,说总有一天能乘风破浪,扬起高帆渡过大海。
这就像我们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虽然会抱怨、会迷茫,但最后还是要振作起来,相信自己总有出头之日。
- 原文。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 解析。
-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诗人说自己被贬到巴山楚水这些荒凉的地方,一待就是二十三年啊。
这就像被打入冷宫一样,好长时间都被朝廷遗忘了。
-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两句可是千古名句呢。
沉舟旁边有很多船千帆竞发,病树前面有万木争春。
语文-高中必背文言文及古诗词(带注释)

语文-高中必背文言文及古诗词(带注释)1、《逍遥游》庄子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奋发)而飞,其翼若垂(悬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记载、记录)怪者也。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环旋着往上飞)扶摇(旋风)而上者九万里,去(离开)以(用)六月息(气息,风)者也。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粘,指着地),水浅而舟大也。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凭借)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阻塞)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迅速的样子)起而飞,抢(触、触)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投、落下)于地而已矣,奚以之(到、往)九万里而南为(表语气)?”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很饱的样子);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之(这)二虫又何知!小知(通“智”)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
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独)闻(为人所知),众人匹(比)之,不亦悲乎!汤之问棘也是(这样)已(通“矣”)。
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
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直上穿过)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区别)也。
故夫知(才智)效(胜任)一官,行比(合)一乡,德合一君,而(能耐)征(征信、取信)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古诗哨遍·秋水观翻译赏析

古诗哨遍·秋水观翻译赏析《哨遍·秋水观》作者为宋朝文学家辛弃疾。
其古诗全文如下:蜗角斗争,左触右蛮,一战连千里。
君试思、方寸此心微。
总虚空、并包无际。
喻此理。
何言泰山毫末,从来天地一稊米。
嗟大少相形,鸠鹏自乐,之二虫又何知。
记跖行仁义孔丘非。
更殇乐长年老彭悲。
火鼠论寒,冰蚕语热,定谁同异。
噫。
贵贱随时。
连城才换一羊皮。
谁与齐万物,庄周吾梦见之。
正商略遗篇,翩然顾笑,空堂梦觉题秋水。
有客问洪河,百川灌雨,泾流不辨涯涘。
于是焉河伯欣然喜。
以天下之美尽在己。
渺沧溟望洋东视。
逡巡向若惊叹,谓我非逢子。
大方达观之家,未免长见,犹然笑耳。
北堂之水几何其。
但清溪一曲而已。
【前言】《哨遍·秋水观》是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的作品。
这首词创作于作者因受到弹劾而被免职,归居上饶期间。
作品虽然反映出作者的田园之乐并希望从老庄思想中寻求解脱,但字里行间,实则流露出因现实的无情而愤怒和灰心的复杂情感。
【注释】(1)词作于公元1198年(南宋庆元四年),时年稼轩五十九岁,故同期所作《哨遍·一壑自专》有“试回头五十九年非”之句。
秋水观:即指稼轩瓢泉居处之秋水堂。
(2)“蜗角”三句:言蜗角两国犹自一战千里。
《庄子·则阳篇》称:蜗牛角上有二国,位于左角的叫触氏,位于右角的称蛮氏。
两国时为争地而战,每战死数万之众。
一方兵败而逃,十五日始能返国。
(3)“君试思”两句:言寸心虽小,却可容纳广大宇宙。
方寸:喻心。
(4)“喻此理”两句:天地既然微若稊米,则泰山自应细如毫末。
《庄子·齐物论》:“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太山为小。
”《庄子·秋水篇》:“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太仓乎?……知天地之为稊米也,知毫末之为丘山也,则差数等矣。
”稊米:极细小之米。
(5)“嗟小大”三句:谓小大乃相对而言,鸠鹏各得其乐,二虫殊难理解鹏飞万里之乐。
《庄子·逍遥游》说:大鹏鸟飞往南海时,激起浪花三千里,飞向九万里的高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秋水|文言文常识|诗词解析《秋水》是《庄子》中的又一长篇,用篇首的两个字作为篇名,中心是讨论人应怎样去认识外物。
全篇由两大部分组成。
前一部分写北海海神跟河神的谈话,一问一答一气呵成,构成本篇的主体。
这个长长的对话根据所问所答的内容,又可分成七个片断,至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是第一个片断,写河神的小却自以为大,对比海神的大却自以为小,说明了认识事物的相对性观点。
至又何以知天地之足以穷至大之域是第二个片断,以确知事物和判定其大小极其不易,说明认知常受事物自身的不定性和事物总体的无穷性所影响。
至约分之至也是第三个片断,紧承前一对话,进一步说明认知事物之不易,常常是言不能论,意不能察。
至小大之家是第四个片断,从事物的相对性出发,更深一步地指出大小贵贱都不是绝对的,因而最终是不应加以辨知的。
至夫固将自化是第五个片断,从万物一齐、道无终始的观点出发,指出人们认知外物必将无所作为,只能等待它们的自化。
至反要而语极是第六个片断,透过为什么要看重道的谈话,指出懂得了道就能通晓事理,就能认识事物的变化规律。
至是谓反其真是第七个片断,即河神与海神谈话的最后一部分,提出了返归本真的主张,即不以人为毁灭天然,把自化的观点又推进了一步。
后一部分分别写了六个寓言故事,每个寓言故事自成一体,各不关联,跟前一部分海神与河神的对话也没有任何结构关系上的联系,对全篇主题的表达帮助也不甚大,似有游离之嫌。
篇之强调了认识事物的复杂性,即事物本身的相对性和认知过程的变异性,指出了认知之不易和准确判断的困难。
但篇文过分强调了事物变化的不定因素,未能揭示出认知过程中相对与绝对间的辩证关系,很容易导向不可知论,因而最终仍只能顺物自化,返归无为,这当然又是消极的了。
【原文】秋水时至(1),百川灌河(2);泾流之大(3),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4)。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5),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6)。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7),望洋向若而叹曰(8):野语有之曰(9),闻道百(10),以为莫己若者(11),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12),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13)。
北海若曰:井鼃不可以语于海者(14),拘于虚也(15);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16);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17),束于教也。
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18),尔将可与语大理矣。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19);尾闾泄之(20),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
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21)。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22),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23),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24)?计中国之在海内(25),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26)?号物之数谓之万(27),人处一焉;人卒九州(28),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29);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30)?五帝之所连(31),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32),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33),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34)?【译文】秋天里山洪按照时令汹涌而至,众多大川的水流汇入黄河,河面宽阔波涛汹涌,两岸和水中沙洲之间连牛马都不能分辨。
于是河神欣然自喜,认为天下一切美好的东西全都聚集在自己这里。
河神顺着水流向东而去,来到北海边,面朝东边一望,看不见大海的尽头。
于是河神方才改变先前洋洋自得的面孔,面对着海神仰首慨叹道:俗语有这样的说法,听到了上百条道理,便认为天下再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的,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了。
而且我还曾听说过孔丘懂得的东西太少、伯夷的高义不值得看重的话语,开始我不敢相信;如今我亲眼看到了你是这样的浩淼博大、无边无际,我要不是因为来到你的门前,真可就危险了,我必定会永远受到修养极高的人的耻笑。
海神说:井里的青蛙,不可能跟它们谈论大海,是因为受到生活空间的限制;夏天的虫子,不可能跟它们谈论冰冻,是因为受到生活时间的限制;乡曲之土,不可能跟他们谈论大道,是因为教养的束缚。
如今你从河岸边出来,看到了大海,方才知道自己的鄙陋,你将可以参与谈论大道了。
天下的水面,没有什么比海更大的,千万条河川流归大海,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停歇而大海却从不会满溢;海底的尾闾泄漏海水,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停止而海水却从不曾减少;无论春天还是秋天不见有变化,无论水涝还是干旱不会有知觉。
这说明大海远远超过了江河的水流,不能够用数量来计算。
可是我从不曾因此而自满,自认为从天地那里承受到形体并且从阴和阳那里禀承到元气,我存在于天地之间,就好像一小块石子、一小块木屑存在于大山之中。
我正以为自身的存在实在渺小,又哪里会自以为满足而自负呢?想一想,四海存在于天地之间,不就像小小的石间孔隙存在于大泽之中吗?再想一想,中原大地存在于四海之内,不就像细碎和米粒存在于大粮仓里吗?号称事物的数字叫做万,人类只是万物中的一种;人们聚集于九州,粮食在这里生长,舟车在这里通行,而每个人只是众多人群中的一员;一个人他比起万物,不就像是毫毛之末存在于整个马体吗?五帝所续连的,三王所争夺的,仁人所忧患的,贤才所操劳的,全在于这毫末般的天下呢!伯夷辞让它而博取名声,孔丘谈论它而显示渊博,这大概就是他们的自满与自傲;不就像你先前在河水暴涨时的洋洋自得吗?【原文】河伯曰:然则吾大天地而小豪末,可乎?北海若曰:否。
夫物,量无穷(1),时无止(2),分无常(3),终始无故(4)。
是故大知观于远近(5),故小而不寡,大而不多,知量无穷,证曏今故(6),故遥而不闷(7),掇而不跂(8),知时无止;察乎盈虚,故得而不喜,失而不忧,知分之无常也;明乎坦塗(9),故生而不说(10),死而不祸,知终始之不可故也。
计人之所知,不若其所不知;其生之时,不若未生之时;以其至小求穷其至大之域(11),是故迷乱而不能自得也。
由此观之,又何以知豪末之足以定至细之倪(12)?又何以知天地之足以穷至大之域?【译文】河神说:这样,那么我把天地看作是最大把毫毛之末看作是最小,可以吗?海神回答:不可以。
万物的量是不可穷尽的,时间的推移是没有止境的,得与失的禀分没有不变的常规,事物的终结和起始也没有定因。
所以具有大智的人观察事物从不局限于一隅,因而体积小却不看作就是少,体积大却不看作就是多,这是因为知道事物的量是不可穷尽的;证验并明察古往今来的各种情况,因而寿命久远却不感到厌倦,生命只在近前却不会企求寿延,这是因为知道时间的推移是没有止境的;洞悉事物有盈有虚的规律,因而有所得却不欢欣喜悦,有所失也不悔恨忧愁,这是因为知道得与失的禀分是没有定规的;明了生与死之间犹如一条没有阻隔的平坦大道,因而生于世间不会倍加欢喜,死离人世不觉祸患加身,这是因为知道终了和起始是不会一成不变的。
算算人所懂得的知识,远远不如他所不知道的东西多,他生存的时间,也远远不如他不在人世的时间长;用极为有限的智慧去探究没有穷尽的境域,所以内心迷乱而必然不能有所得!由此看来,又怎么知道毫毛的末端就可以判定是最为细小的限度呢?又怎么知道天与地就可以看作是最大的境域呢?【原文】河伯曰:世之议者皆曰:至精无形(1),至大不可围(2)。
是信情乎(3)?北海若曰:夫自细视大者不尽,自大视细者不明。
夫精,小之微也;垺,大之殷也(4);故异便(5)。
此势之有也(6)。
夫精粗者,期于有形者也(7);无形者,数之所不能分也(8);不可围者,数之所不能穷也。
可以言论者(9),物之粗也(10);可以致意者(11),物之精也。
言之所不能论,意之所不能察致者(12),不期精粗焉。
是故大人之行(13),不出乎害人,不多仁恩(14);动不为利,不贱门隶(15);货财弗争,不多辞让;事焉不借人,不多食乎力(16),不贱贪污;行殊乎俗,不多辟异(17);为在从众(18),不贱佞谄(19),世之爵禄不足以为劝(20),戮耻不足以为辱;知是非之不可为分,细大之不可为倪。
闻曰:道人不闻(21),至德不得(22),大人无己。
约分之至也(23)。
【译文】河神说:世间议论的人们总是说:最细小的东西没有形体可寻,最巨大的东西不可限定范围。
这样的话是真实可信的吗?海神回答:从细小的角度看庞大的东西不可能全面,从巨大的角度看细小的东西不可能真切。
精细,是小中之小;庞大,是大中之大;不过大小虽有不同却各有各的合宜之处。
这就是事物固有的态势。
所谓精细与粗大,仅限于有形的东西,至于没有形体的事物,是不能用计算数量的办法来加以剖解的;而不可限定范围的东西,更不是用数量能够精确计算的。
可以用言语来谈论的东西,是事物粗浅的外在表象;可以用心意来传告的东西,则是事物精细的内在实质。
言语所不能谈论的,心意所不能传告的,也就不限于精细和粗浅的范围了。
所以修养高尚者的行动,不会出于对人的伤害,也不会赞赏给人以仁慈和恩惠;无论干什么都不是为了私利,也不会轻视从事守门差役之类的人。
无论什么财物都不去争夺,也不推重谦和与辞让;凡事从不借助他人的力气,但也不提倡自食其力,同时也不鄙夷贪婪与污秽;行动与世俗不同,但不主张邪僻乖异;行为追随一般的人,也不以奉承和谄媚为卑贱;人世间的所谓高官厚禄不足以作为劝勉,刑戮和侮辱不足以看作是羞耻;知道是与非的界线不能清楚地划分,也懂得细小和巨大不可能确定清晰的界限。
听人说:能体察大道的人不求闻达于世,修养高尚的人不会计较得失,清虚宁寂的人能够忘却自己。
这就是约束自己而达到适得其分的境界。
【原文】河伯曰:若物之外(1),若物之内,恶至而倪贵贱(2)?恶至而倪大小?北海若曰:以道观之,物无贵贱。
以物观之(3),自贵而相贱。
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己。
以差观之,因其所大而大之(4),则万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则万物莫不小;知天地之为稊米也,知豪末之为丘山也,则差数矣。
以功观之,因其所有而有之(5),则万物莫不有;因其所无而无之,则万物莫不无;知东西之相反而不可以相无(6),则功分定矣(7)。
以趣观之(8),因其所然而然之(9),则万物莫不然;因其所非而非之,则万物莫不非;知尧、桀之自然而相非(10),则趣操矣(11)。
昔者尧、舜让而帝(12),之、哙让而绝(13),汤、武争而王,白公争而灭(14)。
由此观之,争让之礼,尧、桀之行,贵贱有时,未可以为常也。
梁丽可以冲城(15),而不可以窒穴(16),言殊器也(17)。
骐骥、骅骝一日而驰千里(18),捕鼠不如狸狌(19),言殊技也(20)。
鸱鸺夜撮蚤(21),察豪末,昼出瞋目而不见丘山(22),言殊性也(23)。
故曰,蓋师是而无非、师治而无乱乎(24)?是未明天地之理、万物之情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