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先期

合集下载

月经病的中医诊疗

月经病的中医诊疗

月经先期一、月经先期的定义月经先期指月经周期提前7天以上,甚至十余日一行,连续两个周期以上者,又称“经期超前”“经期先行”“经早”“经水不及期”。

二、病因病机本病的病因,主要是气虚和血热;病机是冲任不固,经血失于约制。

气虚则统摄无权,冲任不固;血热则热伏冲任,伤及子宫,血海不宁,均可使月经先期而至。

三、月经先期与经间期出血的鉴别月经先期多不在经间期,经量正常或量多;经间期出血,血量偏少,在基础体温高温相之前出血。

四、辨证论治1.气虚型(1)脾气虚证辨证要点:月经周期提前,或经血量多,色淡红,质清稀,神疲肢倦,气短懒言,小腹空坠,纳少便溏,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补脾益气,摄血调经。

代表方剂:补中益气汤或归脾汤(2)肾气虚证辨证要点:周期提前,经量或多或少,色淡黯,质清稀,腰酸腿软,头晕耳鸣,面色晦黯或有黯斑,舌淡黯,苔白润,脉沉细。

治法:补益肾气,固冲调经。

代表方剂:固阴煎或归肾丸。

2.血热型(1)阳盛血热证辨证要点:经来先期,量多,色深红或紫红,质黏稠;或伴心烦,面红口干,小便短黄,大便燥结;舌质红,苔黄,脉数或滑数。

治法:清热凉血调经。

代表方剂:清经散。

(2)阴虚血热证辨证要点:经来先期,量少或量多,色红,质稠;或伴两颧潮红,手足心热,咽干口燥,舌质红,苔少,脉细数。

治法:养阴清热调经。

代表方剂:两地汤。

(3)肝郁化热证辨证要点:月经提前,量或多或少,经色深红或紫红,质稠,经行不畅,或有块;或少腹胀痛,或胸闷胁胀,或乳房胀痛,或烦躁易怒,口苦咽干,舌红,苔薄黄,脉弦数。

治法:疏肝清热,凉血调经。

代表方剂:丹栀逍遥散。

月经后期一、月经后期的定义月经周期延长7天以上,甚至3~5个月一行者,称为“月经后期”,亦称“经行后期”“月经延后”“月经落后”“经迟”二、病因病机本病的发病机理有虚实之别。

虚者因肾虚、血虚、虚寒导致精血不足,冲任不充,血海不能按时满溢为经迟;实者多因血寒、气滞、痰湿等导致血行不畅,冲任受阻,血海不能如期满盈,致使月经后期而来。

月经先期过多期长---中医妇科学

月经先期过多期长---中医妇科学

血瘀证 (1)血瘀证候的比较
月经过多
月经期长
妇科 情况
全身 情况 舌脉
经行量多 经色紫黑 多血块
胸闷烦躁,腰骶刺痛 小腹满痛,肌肤不泽
舌质紫黯,有瘀斑瘀点 脉沉涩或沉弦
开始量少2-7日,续 后量中,经行涩滞 不畅,时间延长, 经色紫黯有块
小腹疼痛不适
身重无力
舌紫黯,有瘀斑 脉沉弦涩
(2)血瘀证治的比较
神疲乏力,倦 怠气短懒言, 食少纳呆,便 溏。
舌淡红苔薄白 脉缓弱。
月经过多
月经期长
经量多,色淡,月经期长,量
质稀。
多色淡,质稀
面色无华,神 疲乏力,气短 懒言,小腹绵 绵作痛。
舌淡红苔薄白 脉细弱。
面色无华,神 疲乏力,气短 懒言,头晕眼 花,心悸失眠, 食少纳呆
舌淡红苔薄白
脉沉细弱。
(2)气虚证治的比较
虚证
1、气虚:月经先期,月经过多,经期延长。 2、血虚:月经量少。 3、肾虚:月经先后不定期,月经过少,月经后期。 4、阴虚内热:月经先期,经期延长。
西医疾病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高催乳素血症 生殖器官肿瘤 盆腔炎性疾病、结核病 宫内节育器 血液病
月经异常
三、月经不调的辨证要点
寒、热、虚、实
月经情况
疾病
治法
月经过多 活血化瘀,止血调经
月经期长 活血化瘀,止血调经
代表方剂 失笑散
桃红四物汤
(3)治疗血瘀方剂的比较
月经过多 失笑散 :炒蒲黄、五灵脂 月经期长 桃红四物汤 :桃仁、红花、当归、川芎
赤芍、熟地黄
(4)治疗血瘀证药的比较
月经过多
方剂 失笑散 处方 炒蒲黄、五灵脂
月经期长

关于女性养生--月经,女性身体状况的

关于女性养生--月经,女性身体状况的

很多女性朋友都问“我知道养血很重要,可却搞不清自己的气血状况,不知道该从何下手啊!”以前我们知道从看面色、手、舌头(苔)、牙龈、头发……方法来对对自身气血状况进行判断,其实,成熟女性还有一个独有的渠道来观察,那就是每个月的好朋友-月经。

月经及其前后伴随的症状是女性身体内气血的风向标。

记得不少朋友在博客上诉说有关月经不调、以及各种月经期前后的种种不适。

有些朋友做了很多个月人工周期、吃了很多药,得到的却是吃药打针的时候月经准时来了,可一停,没多久又恢复原样了。

不但花了许多冤枉钱,还对病情毫无帮助。

其实,月经出现的种种迹象都是想告诉你身体的财政状况。

大家平时都爱犯了一个同样的错误,那就是仅仅注意到了月经需要准时来,而不管来的质量和身体状况,更加不考虑身体是来得起!来不来得起?其实,月经是女性身体里一项很费气血的工程,只有当身体里有足够的钱,同时钱的流通渠道畅通的时候,月经工程才能如期保质的完成。

当月经不调的时候,肯定是身体的资金储备或流通出了问题。

比如有的朋友,原来月经周期很准,突然停经了,好几个月都不来,又没有怀孕,此时一看脸色苍白,神疲乏力,整天没精神,心悸、失眠……,一派血虚的景象。

此时与其着急要月经赶紧来,不如从身体整体的经济危机着想,把几个月不来月经,看作是身体是在节能,以确保更重要的脏器的运转,月经这一奢侈的活动等有钱再说。

就像很多朋友在养气血后,反而出现了月经延期或者来得量非常少,甚至颜色异常,弄得人心惶惶,以为身体又出问题了。

其实,这正是说明你的身体在上坡,首先不透支肝血了,以前的正常是借钱透支来的。

其次说明身体在修别的重要脏器,月经就先能省就省好了。

这样一想,您就不会折磨自己非要它月月正常来不可了。

若是此时非要去做人工周期逼迫月经来,就相当于一个很穷的家,就那点钱,饭都没得吃,却非要去作环球旅行一样奢侈的活动,甚至不惜跟人借了高利贷也要去,表面上很风光,月经来了,但钱终归不是自己的,迟早要花完的。

中医妇科学复习重点

中医妇科学复习重点

要求熟记方剂:
1、两地汤方用干地,胶芍玄参地骨皮;月经先期因虚热,清经凉血复滋阴。

完带汤方重健脾,双术参淮草陈皮;柴芍车前黑荆芥,脾虚湿困带下宜。

2、解毒活血汤《医林改错》
解读活血连翘甘,升散退热柴胡根;红花归地桃仁芍,枳壳散结邪瘀分。

3、苍术导痰丸:苍术导痰丸茯苓,陈夏甘枳药南星;生姜苍术和香附,痰湿经少或闭经。

4、膈下逐淤行气滞,台乌香附延胡枳;甘草丹皮芎归芍,逐瘀桃红配灵脂。

10、少腹逐瘀小茴香,芎归桂花与干姜;延胡灵脂蒲黄没,祛寒化瘀效力强。

中医妇科学-月经病

中医妇科学-月经病

《中医妇科学》> 第八章月经病第一节月经病小论凡月经的周期、经期和经量发生异常,以及伴随月经周期出现明显不适症状的疾病,称为月经病,是妇科临床的多发病。

常见的月经病有月经先期、月经后期、月经先后无定期、月经过多、月经过少、经期延长、经间期出血、崩漏、闭经、痛经、经行发热、经行头痛、经行吐衄、经行泄泻、经行乳房胀痛、经行情志异常、经断前后诸证、经断复来等。

月经病发生的主要机理是脏腑功能失调,气血不和,导致冲任二脉的损伤。

其病因除外感邪气、内伤七情、房劳多产、饮食不节之外,尚须注意身体素质对月经病发生的影响。

月经病的辨证着重月经的期、量、色、质及伴随月经周期出现的症状,同时结合全身证候,运用四诊八纲进行综合分析。

月经病的治疗原则重在治本以调经。

论治过程中,首辨他病、经病的不同。

如因他病致经不调者,当治他病,病去则经自调;若因经不调而生他病者,当予调经,经调则他病自愈。

次辨标本缓急的不同,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

如痛经剧烈,应以止痛为主,若经崩暴下,当以止血为先,缓则审证求因治其本,使经病得到彻底治疗。

再辨月经周期各阶段的不同。

经期血室正开,大寒大热之剂用时宜慎;经前血海充盛,勿滥补,宜予疏导;经后血海空虚,勿强攻,宜于调补,但总以证之虚实酌用攻补。

这是月经病论治的一般规律。

月经病的治本大法有补肾、扶脾、疏肝、调理气血等。

“经水出诸肾”,故调经之本在肾。

补肾在于益先天之真阴,以填精养血为主,佐以助阳益气之品,使阳生阴长,精血俱旺,则月经白调。

即使在淫邪致病的情况下,祛邪之后,也以补肾为宜。

扶脾在于益气血之源,以健脾升阳为主,脾胃健运,气血充盛,则源盛而流自畅。

然而用药不宜过用甘润或辛温之品,以免滞碍脾阳或耗伤胃阴。

疏肝39:于通调气机,以开郁行气为主,佐以养肝之品,使肝气得疏,气血调畅,则经病可愈。

调理气血当辨气病、血病,病在气者,治气为主,治血为佐;病在血者,治血为主,治气为佐。

气血来源于脏腑,其补肾、扶脾、疏肝也寓调理气血之法。

国际中医临床实践指南 月经先期(2019-10-11)

国际中医临床实践指南 月经先期(2019-10-11)

基金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标准化项目(ZYYS 20090003 29)———月经先期中医诊疗指南通信作者:杜惠兰(1960 02—),女,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中医妇科,E mail:duhuilan@163 com;刘杨杰(1993 11—),女,硕士,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妇产科,E mail:1185624333@qq com规范与标准国际中医临床实践指南 月经先期(2019 10 11)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 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图分类号:R271.11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3-7202.2021.06.001 国际中医临床实践指南 月经先期(以下简称“本指南”)在2011年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发布的《育龄期非妊娠妇女AUB病因新分类PALMCOEIN系统》[1]、2012年中国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妇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月经先期》(ZYYXH/T203 2012)[2]、2014年中国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内分泌学组发布的《异常子宫出血诊断与治疗指南》[3]、2019年中国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妇科临床诊疗指南 月经先期》(T/CACAM1239 2019)[4]等基础上,结合近年来海内外临床研究证据,进行证据分级和意见推荐,经过专家论证形成本指南。

本指南起草程序遵守了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发布的《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国际组织标准管理办法》和SCM0001 2009《标准制定和发布工作规范》。

本指南由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发布,版权归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所有。

本指南的技术内容不能替代宣传教育、预防措施等其他工作。

月经先期是妇科常见病,相当于现代医学排卵障碍性异常子宫出血(AbnormalUterineBleeding OvulatoryDysfunction,AUB O)的黄体功能不足,AUB O患者11 3%是由黄体功能不全所致,且多见于育龄期妇女[5]。

月经不调的中医学辨证论治

月经不调的中医学辨证论治

月经不调【辨证论治】月经不调是妇科最常见的一种病证。

凡外感六淫、伤七情,以及房室不节,饮食劳倦,或受其他疾病的影响,均可引起月经不调。

月经不调是指月经周期、经期、经量、经色和经质等方面的异常改变而出现病态者。

包括月经先期、月经后期、月经先后无定期,以及月经过多和月经过少等。

月经先期月经周期提前七天以上,甚至一月来两次,并连续3个周期以上者,称为"月经先期〞。

如仅提前三、五天,并无其他不适的,或偶尔提前一次者,都不属月经先期围。

【病因病机】引起月经先期的主要原因是血热妄行或气虚不固两种。

1.血热妄行嗜食辛辣或外感邪热致阳盛血热;或情志不遂,肝气郁结,气郁化火,热迫冲任,致经血先期而下。

2.气虚不固素体虚弱,或劳倦过度,或饮食失调,或忧思伤脾,使脾气虚弱,统摄无权,冲任不固,以致月经先期而下;也可因产育过多或房室过劳,肾气不固,冲任失约而为月经先期。

【辨证论治】1.血分实热【临床表现】月经先期,量多质稠,色鲜红或紫红,兼有面红唇赤,烦热口干,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治法】清热凉血。

【方药】清经散加减。

药如生地、丹皮、白芍、玄参、地骨皮、青蒿、旱莲草、黄柏。

经行有块加泽兰、丹参活血化瘀;乳房、小腹胀痛加川楝子、橘叶行气止痛;经量较多者酌加地榆、槐花、仙鹤草收敛止血。

2.肝郁化热【临床表现】月经先期,经量或多或少,色鲜红或紫,常夹瘀块,经前乳房、胸胁或小腹胀痛,烦躁易怒,苔微黄,脉弦数。

【治法】疏肝清热。

【方药】丹栀逍遥散加减。

药如柴胡、当归、白芍、白术、丹皮、栀子、香附、炙甘草。

经量少而有块者,加泽兰、益母草活血化瘀;有寒热往来者,去白术、白芍、加半夏、黄芩和解少阳;有潮热者,去柴胡,加青蒿、鳖甲清虚热。

3.阴虚血热【临床表现】月经提前,量少色鲜,经期偏长,兼见颧红面赤,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清热。

【方药】两地汤加减:药如生地、地骨皮、玄参、白芍、麦冬、阿胶。

虚热甚者,可加银柴胡、胡黄连;午后潮热者,加青蒿、鳖甲养阴清热。

中医确有专长个人综述妇科月经先期范文

中医确有专长个人综述妇科月经先期范文

中医确有专长个人综述妇科月经先期范文中医学在妇科领域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独特的治疗方法,尤其在调理月经先期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本文将从月经先期的定义、病因、中医治疗原则及方法、常用药物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广大读者提供一些参考。

一、月经先期的定义月经先期指的是月经周期缩短,即月经来潮时间比正常周期提前,出现在预期的时间之前。

正常的月经周期为28-30天,若月经周期在此基础上有所变化,出现提前的情况即称为月经先期。

二、月经先期的病因1.情志不畅:情绪波动大、精神压力过大、情志不舒畅,都会导致体内气血不畅,从而影响到月经周期的正常。

2.营养不良:长期摄入大量垃圾食品,营养不良,导致体内阴阳失衡,气血不足,也容易造成月经先期。

3.肝郁气滞:情志不畅时,易导致肝郁气滞,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出现月经先期的情况。

4.刺激:长期受到化学物质、辐射等外部刺激也会影响到月经的正常周期。

5.其他疾病: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等妇科疾病,也容易引起月经先期。

三、中医治疗原则及方法1.调理气血:气血的调理是中医治疗月经先期的核心原则,可选用活血化瘀的中药进行调理,如当归、川芎、赤芍等。

2.疏肝理气:对于情志不畅导致的月经先期,可使用柴胡、香附等药物,疏肝理气,缓解情绪波动,进而调整月经周期。

3.补益脾肾:营养不良导致的月经先期,可使用补益脾肾的中药进行调理,如黄芪、党参、枸杞子等。

4.调理经络:针对肾虚导致的月经先期,可使用补肾的中药进行调理,如肉苁蓉、杜仲等。

四、常用中药治疗月经先期1.当归:具有活血调经的作用,适用于气血不足引起的月经先期。

2.川芎:具有活血化瘀、疏肝理气的作用,适用于肝郁气滞引起的月经先期。

3.益母草:具有调经止痛的作用,适用于肾虚不足引起的月经先期。

4.黄芪:具有补中益气、固表生津的作用,适用于脾肾阳虚引起的月经先期。

五、预防与注意事项1.调节情绪:情绪平稳对月经周期的调节十分重要,需注意情志调摄,保持心情舒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月经先期大纲要求:1.月经先期的定义2.病因病机3.月经先期与经间期出血的鉴别4.辨证论治一、月经先期的定义月经先期又称为“经期超前”、“经行先期”、“经早”、“经水不及期”等。

其主症是月经周期提前7天以上,甚至10余日一行,连续两个周期以上者称为“月经先期”。

二、病因病机本病的病因,主要是气虚和血热;病机是冲任不固,经血失于约制。

气虚则统摄无权,冲任不固;血热则热伏冲任,伤及子宫,血海不宁,均可使月经先期而至。

气虚可分为脾气虚和肾气虚;血热分为阳盛血热、阴虚血热、肝郁血热。

四、辨证论治1.气虚证:(1)脾气虚证主要证候:月经周期提前,或经血量多,色淡红,质清稀;神疲肢倦,气短懒言,小腹空坠,纳少便溏;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补脾益气,摄血调经。

方药:补中益气汤或归脾汤。

(2)肾气虚证主要证候:周期提前,经量或多或少,色淡黯,质清稀;腰膝酸软,头晕耳鸣,面色晦黯或有黯斑;舌淡黯,苔白润,脉沉细。

治法:补益肾气,固冲调经。

方药:固阴煎或归肾丸。

2.血热证:都有血热的月经特点:色红,粘稠(1)阳盛血热证主要证候:经来先期,量多,色深红或紫红,质黏稠;或伴心烦,面红口干,小便短黄,大便燥结;舌质红,苔黄,脉数或滑数。

治法:清热凉血调经。

方药:清经散。

(2)阴虚血热证主要证候:经来先期,量少或量多,色红,质稠;或伴两颧潮红,手足心热,咽干口燥;舌质红,苔少,脉细数。

治法:养阴清热调经。

方药:两地汤。

(3)肝郁血热证主要证候:月经提前,量或多或少,经色深红或紫红,质稠,经行不畅,或有块;或少腹胀痛,或胸闷胁胀,或乳房胀痛,或烦躁易怒,口苦咽干;舌红,苔薄黄,脉弦数。

治法:疏肝清热,凉血调经。

方药:丹栀逍遥散。

刘氏妇科证治歌诀:先期连续早七天,--月经先期:1.提前7天以上。

2.连续两个周期气虚血热两因连。

--先期的病因:1.气虚。

2.血热脾虚归脾补中益,--脾气虚证,用归脾汤或补中益气汤肾虚归肾固阴煎。

--肾气虚证,用固阴煎或归肾丸阳盛血热用清经,--阳盛血热证,用清经散阴虚两地凉血痊。

--阴虚血热证,用两地汤(生地,地骨皮)肝郁血热不难治,--肝郁血热证,用丹栀逍遥散方用丹栀逍遥丹。

月经后期大纲要求:1.月经先期的定义2.病因病机3.月经后期与早孕的鉴别4.辨证论治一、月经后期的定义月经周期延后7天以上,甚至3~5个月一行者,称为“月经后期”。

既往亦有称“经行后期”、“月经延后”、“月经落后”、“经迟”等。

一般认为需连续出现两个周期以上。

青春期月经初潮后1年内,或围绝经期,周期时有延后,而无其他证候者,不作病论。

二、病因病机本病的发病机理有虚实之别。

虚者(源断其流)多因肾虚、血虚、虚寒导致精血不足,冲任不充,血海不能按时满溢而经迟;实者(堵了)多因血寒、气滞、痰湿等导致血行不畅,冲任受阻,血海不能如期满盈,致使月经后期而来。

四、辨证论治1.肾虚证主要证候:周期延后,量少,色黯淡,质清稀,或带下清稀;腰膝酸软。

头晕耳鸣,面色晦黯,或面部黯斑;舌淡,苔薄白,脉沉细。

治法:补肾养血调经。

方药:当归地黄饮。

2.血虚证主要证候:周期延后,量少,色淡红,质清稀,或小腹绵绵作痛;或头晕眼花,心悸少寐,面色苍白或萎黄;舌质淡红,脉细弱。

治法:补血益气调经。

方药:大补元煎。

3.血寒证:都有寒象,都喜暖。

(1)虚寒证主要证候:月经延后,量少,色淡红,质清稀,小腹隐痛,喜暖喜按;腰酸无力,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脉沉迟或细弱。

治法:扶阳祛寒调经。

方药:温经汤(《金匮要略》)或艾附暖宫丸。

(2)实寒证主要证候:月经周期延后,量少,色黯有块,小腹冷痛拒按,得热痛减;畏寒肢冷,或面色青白;舌质淡黯,苔白,脉沉紧。

治法:温经散寒调经。

方药:温经汤(《妇人大全良方》)。

-----区分金匮温经汤,良方温经汤。

4.气滞证主要证候:月经周期延后,量少或正常,色黯红,或有血块,小腹胀痛;或精神抑郁,胸胁乳房胀痛;舌质正常或红,苔薄白或微黄,脉弦或弦数。

治法:理气行滞调经。

方药:乌药汤。

5.痰湿证主要证候:经期错后,量少,色淡,质黏,头晕体胖,心悸气短,脘闷恶心,带下量多;舌淡胖,苔白腻,脉滑。

治法:燥湿化痰,活血调经。

方药:芎归二陈汤。

月经过多大纲要求:1.月经过多的定义2.病因病机3.辨证论治一、月经过多的定义月经量较正常明显增多,而周期基本正常者,称为“月经过多”,又称“经水过多”。

一般认为月经量以30~80ml为适宜,超过100ml为月经过多。

本病可与周期、经期异常并发,如月经先期、月经后期、经期延长伴量多,尤以前者为多见(做题时要注意区分)西医学排卵性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子宫肌瘤、子宫肥大症、盆腔炎、子宫内膜异位症等疾病及宫内节育器引起的月经过多,可参考本病治疗。

二、病因病机月经过多的主要病机是气虚(病机:血失统摄);血热(热扰冲任);血瘀(瘀阻冲任,血不归经,冲任不固,经血失于制约)。

常见的病因有气虚、血热、血瘀。

本病在发展过程中,由于病程日久,常致气随血耗,阴随血伤,或热随血泄而出现由实转虚,或虚实兼夹之象,如气虚血热、阴虚内热、气阴两虚而夹血瘀等证。

三、辨证论治1.气虚证主要证候:经行量多,色淡红,质清稀;神疲肢倦,气短懒言,小腹空坠,面色白;舌淡,苔薄,脉细弱。

治法:补气摄血固冲。

方药:举元煎或安冲汤。

2.血热证主要证候:经行量多,色鲜红或深红,质黏稠,或有小血块;伴口渴心烦,尿黄便结;舌红,苔黄,脉滑数。

治法:清热凉血,固冲止血。

方药:保阴煎加地榆、茜草(加减体现中药学的功力)3.血瘀证主要证候:经行量多,色紫黯,有血块;经行腹痛,或平时小腹胀痛;舌紫黯或有瘀点,脉涩。

治法:活血化瘀止血。

方药:失笑散加益母草、三七、茜草。

刘氏妇科证治歌诀:月经过多辨分明,--经量大于100ml脾虚举元或安冲。

--脾虚证,用举元煎或安冲汤血热通用保阴煎,--血热证,用保阴煎失笑一下血瘀通。

--血瘀证,用失笑散月经过少大纲要求:1.月经过少的定义2.病因病机3.月经过少与激经的鉴别4.辨证论治一、月经过少的定义月经过少又称“经水涩少”、“经水少”、“经量过少”等,其主症为月经周期正常,月经量明显减少,或行经时间不足2天,甚或点滴即净者,称为“月经过少”,一般认为月经量少于20ml为月经过少。

西医学中子宫发育不良、性腺功能低下等疾病及计划生育手术后导致的月经过少可参照本病治疗。

二、病因病机月经过少的发病机理有虚有实。

虚者多因精亏血少,冲任血海亏虚,经血乏源;实者多由瘀血内停,或痰湿阻滞,冲任壅塞,血行不畅而月经过少。

临床以肾虚、血虚、血瘀、痰湿为多见。

虚证(不荣):来源不足,包括肾虚,血虚实证(不通):淤堵壅塞,包括血瘀,痰湿四、辨证论治1.肾虚证主要证候:经量素少或渐少,色黯淡,质稀;腰膝酸软,头晕耳鸣,足跟痛,或小腹冷,或夜尿多;舌淡,脉沉弱或沉迟。

治法:补肾益精,养血调经。

方药:归肾丸或当归地黄饮。

2.血虚证主要证候:经来血量渐少,或点滴即净,色淡,质稀;或伴小腹空坠,头晕眼花,心悸怔忡,面色萎黄;舌淡红,脉细。

治法:养血益气调经。

方药:滋血汤或小营煎。

-----此二证为虚证3.血瘀证主要证候:经行涩少,色紫黯,有血块;小腹胀痛,血块排出后胀痛减轻;舌紫黯,或有瘀斑、瘀点,脉沉弦或沉涩。

治法:活血化瘀调经。

方药:桃红四物汤或通瘀煎。

4.痰湿证主要证候:经行量少,色淡红,质黏腻如痰;形体肥胖,胸闷呕恶,或带多黏腻;舌淡,苔白腻,脉滑。

治法:化痰燥湿调经。

方药:苍附导痰丸或二陈加芎归汤。

-----此二证为实证刘氏妇科证治歌诀:过少不通与不荣,--过少之因分虚(肾虚,血虚),实(血瘀,痰湿)血虚滋血或小营。

--血虚证用滋血汤,或小营煎归肾归地补肾虚,--肾虚证用归肾丸,或当归地黄汤血瘀通瘀或桃红。

--血瘀证用桃红四物汤,或通瘀煎痰湿苍附导痰妙,--痰湿证用苍附导痰丸,或二陈加芎归汤二陈芎归亦有功。

--------------------以上为经量的异常:过多,过少经期延长大纲要求:1.经期延长的定义2.病因病机3.辨证论治一、经期延长的定义经期延长又称“月水不断”、“经事延长”等,其主症为月经周期基本正常,行经时间超过7天以上,甚或淋沥半月方净者,称为“经期延长”。

西医学之排卵性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病的黄体萎缩不全、盆腔炎等疾病及计划生育手术后引起的经期延长可参照本病治疗。

二、病因病机经期延长的发病机理多由气虚冲任失约;或热扰冲任,血海不宁;或瘀阻冲任,血不循经所致,临床常见有气虚、血热、血瘀等。

三、辨证论治1.气虚证主要证候:经血过期不净,量多,色淡,质稀;倦怠乏力,气短懒言,小腹空坠,面色(白光)白;舌淡,苔薄,脉缓弱。

治法:补气摄血,固冲调经。

方药:举元煎加阿胶、炒艾叶、乌贼骨。

2.虚热证主要证候:经行时间延长,量少,色鲜红,质稠;咽干口燥,或见潮热颧红,或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养阴清热止血。

方药:两地汤合二至丸、四乌贼骨一芦茹丸或固经丸。

3.血瘀证主要证候:经行时间延长,量或多或少,经色紫黯,有块;经行小腹疼痛,拒按;舌质紫黯或有瘀点,脉弦涩。

治法:活血祛瘀止血。

方药:桃红四物汤合失笑散加味或桂枝茯苓丸加味。

刘氏妇科证治歌诀:经期延长仔细辨,气虚便下举元煎。

--气虚证,用举元煎虚热两地合二至,--虚热证,用两地汤合二至丸,或四乌贼骨一芦茹丸,或固经丸血瘀亦致经期延。

桃红四物合失笑,--血瘀证,用桃红四物汤合失笑散,或桂枝茯苓丸或用桂枝茯苓丸。

经间期出血大纲要求:1.经间期出血的定义2.病因病机3.鉴别诊断4.辨证论治一、经间期出血的定义两次月经中间,即氤氲之时(即排卵期),出现周期性的少量阴道出血者,称为经间期出血。

西医学排卵期出血可参照本病治疗,若出血量增多,出血期延长、失治误治则常可发展为崩漏。

四、辨证论治1.肾阴虚证主要证候:两次月经中间,阴道少量出血或稍多,色鲜红,质稍稠;头晕腰酸,夜寐不宁,五心烦热,便艰尿黄;舌体偏小质红;脉细数。

治法:滋肾养阴,固冲止血。

方药:两地汤合二至丸或加减一阴煎。

2.脾气虚证主要证候:经间期出血,量少,色淡,质稀,神疲体倦,气短懒言,食少腹胀,舌淡,苔薄,脉缓弱。

治法:健脾益气,固冲摄血。

方药:归脾汤。

(16年真题,给出症状,考用方)-----一般的气虚证的月经是量多的,这里是量少,因为它是经间期出血,如果量大,那就偏于崩漏了。

3.湿热证主要证候:两次月经中间,阴道出血量稍多,色深红,质黏腻,无血块。

平时带下量多色黄,小腹时痛;神疲乏力,骨节酸楚,胸闷烦躁,口苦咽干,纳呆腹胀,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腻,脉细弦或滑数。

治法:清利湿热,固冲止血。

方药:清肝止淋汤去阿胶、红枣,加小蓟、茯苓。

4.血瘀证主要证候:经间期出血量少或多少不一,色紫黑或有血块,少腹两侧或一侧胀痛或刺痛;情志抑郁,胸闷烦躁;舌紫黯或有瘀点;脉细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