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4-山东省枣庄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

合集下载

新闻短评写作

新闻短评写作

【写作示例】为下面的新闻素材写一篇短评。 晨报8月26日讯:教育部近日印发《中小学 班主任工作规定》,对班主任的权益和责任等 作出明确界定,其中第十六条规定,班主任在 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中,‚有采取适当方式对学 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利‛,‚班主任的批评权‛ 这个新概念引起社会各方热议。
二、针对新闻事
一、抓主要新闻 1、为规定的出台叫好。 实确立观点 2、折射中国教育的尴尬。 事实?
阅读短评要通过对文章结构的 分析学习其论证过程的严谨。
试分析这篇短评的论证 结构。
1、标题 :彰显主旨 台上他讲,台下讲他 汪道衍 ……现实生活中类似的事情常常可以见到: 2、(概述事实及后果) 一个人在台上讲的和他在实际中做的不一样,结 果就会导致‚台上他讲,台下讲他‛的场面。 3、(提出观点) 实践证明,以‚声‛作则必不成则。叫台下做到 的,台上的人必须首先做到。否则,当他在台上 4、(正反结合,分析危害) 讲的时候,就不仅难以制止台下讲他,而且有损 于党的原则的严肃性。如果在台上只背‚台词‛, 和自己的行动是两码事,那么台下的人只会把他 当成一个‚演员‛,而不会把他当成一个党员。 5、(假设论证,分析危害)
解析:本题考查对新闻事实的概括能力。题目给出四条 消息的标题,通过观察,我们很快发现这四个标题的关 键词或短语是“网络”“谷歌退出事件”“网络与法 律”“打击黄毒”“网络凝聚力量”,通过分析这些关 键词,我们可以得出“网络的优点与缺点”的大意,于 是我们很明白,我们要写的内容要包括两部分:第一部 分是网络的积极作用,第二部分是网络的消极作用。然 后再根据新闻短评的特点,我们还要加上新闻背景知识 和主观评价。而关于网络的新闻背景知识,我们最熟悉 的就是“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网络越来越深入 到生活的各个方面”;主观评价则是站在第三方的角度 用切近于公正、客观的言语来总结“如何规范网络,让 网络为我们所用”。于是这类题目的答题要点就在于: 网络背景知识+网络积极方面+网络消极方面+一句话 评价,就这么简单。

2010年高区第六次人口普查工作总结

2010年高区第六次人口普查工作总结

2010年高区第六次人口普查工作总结第一篇:2010年高区第六次人口普查工作总结统计调查与分析2011年第5期总第225期高区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简报及阶段工作总结2010年我区第六次人口普查工作启动以来,在区管委的正确领导和市人普办的具体指导下,经过全区各相关部门以及各级普查办共同努力,完成了普查准备、正式登记、数据处理等工作。

一、初步汇总数据普查初步汇总数据显示,本次普查共登记集体户和家庭户90412户。

普查时区内居住人数283151人,其中港澳台和外籍人员1181人;常住人口269483人;户籍人口182573人;2009年11月1日至2010年11月1日出生人数2178人;死亡人数440人。

分镇(办事处)明细二、阶段工作总结(一)健全机构,提供组织保障二月份我区成立了区普查领导小组,设立了区人口普查领导办公室,各镇(办)也成立了相应机构。

普查工作进行中,区普查办公室先后多次召开工作调度会议,全面部署阶段工作任务。

对普查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超前谋划,提出刚性要求,主要领导多次深入普查现场进行沟通协调,做到时间倒推、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为普查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加强宣传,营造普查氛围普查工作期间,加大了宣传力度,悬挂横幅、标语80余条,张贴宣传画册、公告1200余张,发放至住户一封信9万余张,住户告知单8万余份。

通过多形式、多手段的集中宣传,消除了群众的疑虑,增强了参与和配合意识,为普查工作顺利开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三)搞好培训,建设高素质普查队伍全区共抽调普查员、指导员1620名,其中选聘大学生普查员895人。

为节省经费和提高普查质量,将4所高校和60家企业(建筑工地)划定为独立的普查区,抽调328名普查员完成区域内普查任务。

结合我区实际情况,对普查员及普查指导员分七批进行培训,利用电化教学,对入户技巧、普查小区图的绘制、普查表的填写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听”与“做”相结合,进行实地入户培训,有效的提高了普查员的业务水平,为人口普查试点工作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511-山东省日照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1511-山东省日照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日照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来源:日照统计信息网日期:2011-5-26根据《全国人口普查条例》和国务院的决定,我国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2]。

在国务院、省政府和全市各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全体普查对象的支持配合下,通过广大普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圆满完成了人口普查任务。

现将快速汇总的主要数据公布如下:一、全市常住人口截至2010年11月1日零时,全市常住人口[3]为280.11万人。

二、人口增长在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截至2000年11月1日零时,全市统计的常住人口共有268.62万人。

十年之间,共增加了11.49万人,增长4.28%,年平均增长0.42%。

三、家庭人口全市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4]98.85万户,家庭户人口为266.49万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70人。

在以200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的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日照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96人。

10年来,日照的平均家庭户人口减少0.26人。

四、性别比例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为141.60万人,占总人口的50.55%;女性为138.51万人,占总人口的49.45%。

总人口性别比为102.23(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

而在2000年的第五次人口普查中,日照总人口性别比为101.21。

五、年龄构成全市常住人口中,0—14岁的人口为45.54万人,占16.26%,15—64岁的人口为205.68万人,占73.43%;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28.89万人,占10.31%。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了4.89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比重上升了3.31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1.59个百分点。

六、人口素质全市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受教育程度的为21.59万人;具有高中(含中专)受教育程度的为33.17万人;具有初中受教育程度的为108.38万人;具有小学受教育程度的为77.50万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

全国人口普查表短表

全国人口普查表短表
H1.户编号 H2.户别
县(市、区)
乡(镇、街道) 街道)
普查区
普查小区
建筑物编号
H3.本 户 应 登 记 人 数
H4.2009年11月1日-2010年10月31日 2009年11月 2010年10月31日 出生人口 死亡人口
H5.本户住房建筑面积
H6.本户住房间数
(不包括厨房、过道、厅)
1. 家庭户 2010年10月31日晚居住本 户口在本户,2010年10月31日晚未 男 女 住本户的人数: 2. 集体户 户的人数: 人 ____ 号 人 人
R6.民族
R8.户口登记地
出生于: ______年 ______月
1. 本普查小区 2. 本乡(镇、街道) 其他普查小区 2.非农业 3. 本县(市、区) 其他乡(镇、街道) 3.户口 4. 其他县(市、区) 待定→R12 ____省(区、市) 市(地) 县(市、区)
0. 务工经商 1. 工作调动 2. 学习培训 3. 随迁家属 4. 投亲靠友 5. 出差 6. 拆迁搬家 7. 寄挂户口 8. 婚姻嫁娶 9. 其他
0. 务工经商 1. 工作调动 2. 学习培训 3. 随迁家属 4. 投亲靠友 5. 出差 6. 拆迁搬家 7. 寄挂户口 8. 婚姻嫁娶 9. 其他
1. 是 2. 否
1.未上过学 2.小学 3. 初中 4. 高中 5. 大学专科 6. 大学本科 7. 研究生
户编号:
本户共_____张
1. 本普查小区 2. 本乡(镇、街道) 其他普查小区 3. 本县(市、区) 其他乡(镇、街道) 4. 其他县(市、区) ____省(区、市) _____市(地) _____县(市、区) 5.港澳台或国外
1. 没有离开户口 登记地→R12 2. 半年以下 3. 半年至一年 4. 一年至二年 5. 二年至三年 6. 三年至四年 7. 四年至五年 8. 五年至六年 9. 六年以上

2010年11月1日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

2010年11月1日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发布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中央各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全国新闻媒体的积极配合下,经过近千万普查人员的奋力拼搏和十三亿各族人民的积极参与,人口普查顺利完成现场登记、复查和事后质量抽查等工作,现将快速汇总的主要数据予以公布。

一、人口总量这次人口普查登记的全国总人口为1339724852人,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增加7390万人,增长5.84%,年平均增长0.57%,比1990年到2000年的年平均增长率1.07%下降0.5个百分点。

数据表明,十年来我国人口增长处于低生育水平阶段。

二、家庭户规模这次人口普查,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家庭户40152万户,家庭户人口124461万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10人,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3.44人减少0.34人。

家庭户规模继续缩小,主要是由于我国生育水平不断下降、迁移流动人口增加、年轻人婚后独立居住等因素的影响。

三、性别构成这次人口普查,男性人口占51.27%,女性人口占48.73%,总人口性别比由2000年人口普查的106.74下降为105.20(以女性人口为100.00)。

四、年龄构成这次人口普查,0-14岁人口占16.60%,比2000年人口普查下降6.29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2.93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1.91个百分点。

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说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医疗卫生保健事业的巨大改善,生育率持续保持较低水平,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

五、民族构成这次人口普查,汉族人口占91.51%,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91.59%下降0.08个百分点;少数民族人口占8.49%,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8.41%上升0.08个百分点。

第六次人口普查全国各县级单位常住人口数据

第六次人口普查全国各县级单位常住人口数据

县区
大同 3318057
阳泉 1368502
长治 3334564
晋城 2279151
忻州 3067501
六普常住人口 (万人) 32.8 11.2 32.7 72.3 50 40.6 10.8 27.2 20.6 18.3 23.4 34.3 15.6 18.6 19.3 24.3 28.6 33.5 31.1 48.4 28.1 34.1 27 26.4 15.1 15.9 29.2 35.3 18.3 17.2 15.9 22.7 47.7 21.3 38.9 23.1 48.4 48.5 54.5 21.7 29.9 21.4 26.7 16.1 15.7
7

地市
县区 交口县 孝义市 汾阳市 盐湖区 临猗县 万荣县 闻喜县 稷山县 新绛县 绛县 垣曲县 夏县 平陆县 芮城县 永济市 河津市 新城区 回民区 玉泉区 赛罕区 土默特左旗 托克托县 和林格尔县 清水河县 武川县 东河区 昆都仑区 青山区 石拐区 白云鄂博矿区 九原区 土默特右旗 固阳县 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 #稀土高新区 海勃湾区 海南区 乌达区 红山区 元宝山区 松山区 阿鲁科尔沁旗 巴林左旗 巴林右旗 林西县 8
县区
六普常住人口 (万人)
廊坊 4358839
保定 11194379
5.9 12.4 20.5 24.6 25 25.8 26.1 28.8 29.6 33.9 34.5 36 37 38.7 38.7 42.4 43.7 50.6 51.6 51.8
3

地市 唐县 易县 徐水县 曲阳县 涿州市 清苑县 定州市 桃城区 枣强县 武邑县 武强县 饶阳县 安平县 故城县 景县 阜城县 冀州市 深州市 新华区 运河区 沧县 青县 东光县 海兴县 盐山县 肃宁县 南皮县 吴桥县 献县 孟村县 泊头市 任丘市 黄骅市 河间市 渤海新区 开发区 桥东 桥西 南宫 沙河 邢台 临城 内丘 柏乡 隆尧

山东省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山东省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山东省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来源:国家统计局发布时间:2012-02-28 09:12山东省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1]山东省统计局山东省第六次人口普查办公室2011年5月5日根据《全国人口普查条例》和国务院的决定,我国以2010年11月1 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2]。

在国务院、省政府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全体普查对象的支持配合下,通过广大普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圆满完成了人口普查任务。

现将快速汇总的主要数据公布如下:一、全省常住人口全省常住人口[3]为9579.31万人,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9079.31万人相比,十年共增加了500.00万人。

增长5.50%,年平均增长0.54%。

二、家庭户人口全省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4]3010.50万户,家庭户人口为8985.59万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98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21人减少了0.23人。

三、性别构成全省常住人口中,男性为4844.71万人,占总人口的50.57%;女性为4734.59万人,占总人口的49.43%,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2.53下降为102.33。

四、年龄构成全省常住人口中,0-14岁的人口为1507.43万人,占15.74%,15-64岁的人口为7128.90万人,占74.42%;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942.98万人,占9.84%。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了5.11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比重上升了3.30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1.81个百分点。

五、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全省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受教育程度的为832.87万人;具有高中(含中专)受教育程度的为1332.26万人;具有初中受教育程度的为3846.82万人;具有小学受教育程度的为2391.24万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

1515-山东省聊城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1515-山东省聊城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聊城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1]聊城市统计局聊城市第六次人口普查办公室2011年5月11日根据国务院、省政府和市政府的决定,我市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2]。

在国务院、省政府、市政府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全市各族人民的支持配合下,经过全市近四万名普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我市圆满完成了人口普查的登记和复查任务。

目前,普查的全部数据正在进行计算机处理,主要数据的快速汇总工作已经结束,现公布如下:一、全市常住人口及分布全市常住人口[3]为578.99万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541.19万人相比,十年共增加了37.80万人,增长6.98%,年平均增长0.68%。

全市常住人口分布如下:东昌府区98.14万人临清市71.96万人阳谷县77.07万人莘县95.88万人茌平县52.01万人东阿县35.26万人冠县76.49万人高唐县47.34万人经济技术开发区24.84万人。

二、家庭户人口全市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4]175.38万户,家庭户人口为556.12万人,平均家庭户规模为3.17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45人下降了0.28人。

三、性别构成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为293.86万人,占50.75%;女性为285.13万人,占49.25%,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0.37提高为103.06。

四、年龄构成全市常住人口中,0-14岁的人口为98.24万人,占16.97%;15-64岁的人口为430.27万人,占74.31%;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50.48万人,占8.72%。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了5.45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比重上升了4.35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1.10个百分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枣庄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
枣庄日报2011-5-25
全市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普查标准时点(2010年11月1日零时)全市常住人口372.93万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的354.66万人相比,10年共增加了18.27万人,受外出打工、经商、就学、参军等因素影响,与普查户籍人口391.92万人相比,净流出18.99万人。

人口净流出城市特征明显。

全市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全市常住人口中,0-14岁的人口为60.94万人,占16. 34%;15-64岁的人口为276.86万人,占74.24%;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35.12万人,占9.4 2%。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了8.63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比重上升了6.29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2.34个百分点,低于全省0.24个百分点,高于全国0.55个百分点。

我市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

全市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全市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受教育程度的为24.89万人,占6.67%;具有高中(含中专)受教育程度的为52.51万人,占14.08%;具有初中受教育程度的为153.66万人,占41.20%;具有小学受教育程度的为92.36万人,占24. 77%(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具有大学受教育程度的由2551人上升为6673人;具有高中受教育程度的由9700人上升为14081人,高于全省173人,高于全国49人;具有初中受教育程度的由35905人上升为41203人,高于全省1045人,高于全国2 415;具有小学受教育程度的由35563人下降为24765人。

全市常住人口中,文盲人口(15岁及15岁以上不识字的人)为20.93万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文盲人口减少8.57万人,文盲率由8.32%下降为5.61%,下降了2. 71个百分点。

受历年大学毕业生市外就业、市内大专院校数量少、市内大专院校市外在校生人数相对较少等因素的影响,我市每10万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受教育程度的人口少于全省2021人,少于全国2257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