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课时教案
《夏天里的成长》第二课时(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夏天里的成长第二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夏天的自然现象和人们的活动。
2.探究夏天的成长和变化。
3.熟练运用描述夏天的语言。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探究夏天的成长和变化。
2.教学难点:熟练运用描述夏天的语言。
三、教学内容1.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夏天里的成长》。
2.分析夏天里的自然现象和人们的活动。
3.探究夏天的成长和变化。
4.运用描述夏天的语言。
四、教学方法1.问题导入法。
2.合作探究法。
3.创设情境法。
五、教学过程1. 问题导入通过问题导入,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激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例如:•夏天是怎样的一个季节?•夏天里发生了什么自然现象?•夏天是人们假期的季节,你喜欢在假期里做什么?2. 阅读课文让学生阅读课文《夏天里的成长》,学生可以先自己独立阅读,然后再互相交流分享阅读体验和发现的问题。
3. 分析自然现象和人们的活动让学生根据课文中的内容,分析夏天里的自然现象和人们的活动。
例如:•夏天里的自然现象有哪些?分别是怎样的表现?•夏天里人们都做什么活动?对它们有什么看法?4. 探究夏天的成长和变化让学生思考,夏天是如何成长和变化的?这种成长和变化对我们有什么影响?例如:•夏天里的一些植物和动物是如何成长和变化的?•夏天里的气象现象是如何变化的?•夏天的变化对人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5. 运用描述夏天的语言根据前面的分析和探究,让学生运用描述夏天的语言。
例如:•你能用自己的话,描述夏天里的自然现象和人们的活动吗?•你能用形象的语言,描述夏天里植物和动物的成长和变化吗?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问题导入、阅读课文、分析自然现象和人们的活动、探究夏天的成长和变化以及运用描述夏天的语言等多种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夏天这个季节,熟练运用描述夏天的语言。
同时,本节课还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二课《丁香结》教案5篇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二课《丁香结》教案5篇《丁香结》是作家宗璞的一部散文集,以丁香结象征生活中解不开的愁怨,表明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
既有赏花的情调,又有解结的心志。
生命给你芳香的丁香的同时,也给你幽怨的“丁香结”。
以下是我为大家细心整理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1.部编版六班级上册语文其次课《丁香结》教案教学目标1.会写“缀、幽、雅”等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宅院、幽雅、伏案”等词语。
2.初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划分层次,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丁香的特点。
教学难点1.正确读写生字新词。
2.理清文章的层次,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老师出示花草树木及其象征意义的图片,同学认真观看,沟通感受,进入本课的学习。
#教案# 导语:同学们,看到这些图片,你是否会浮想联翩?古往今来的文学作品中,很多花草树木都被给予某种品行,如梅花象征高洁,牡丹代表富贵,菊花寓意坚贞等。
今日,我们来学习课文——《丁香结》,去文中看一看又给予了丁香结怎样的象征意义。
2.出示课题,理解课题。
(板书:丁香结)明确:“丁香结”表面指丁香的花蕾,实际指人生中的许多问题。
以此为题,寓意深刻,易引起同学探究文本的爱好。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简洁介绍及相关写作背景。
宗璞当代女作家,原名冯钟璞。
1928年生于北京,哲学家冯友兰之女。
她多年从事外国文学讨论,吸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之精髓,学养深厚,气韵独特。
她的小说刻意求新,语言明丽而含蓄,流畅而有余韵;她的散文情深意长,隽永如水。
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弦上的梦》《红豆》,长篇小说《野葫芦引》,散文《紫藤萝瀑布》等。
2.同学自读课文,遇到难读的词语、句子多读几遍,把课文读通顺。
3.检查字词预习状况。
(1)出示字词,指名认读,留意变色的字。
老师订正字音,同学识记生字和词语。
宅院缀满幽雅断断续续伏案浑浊笨拙眼帘参差单薄照射文思幻想迷漫印象模糊恍然愁怨顺心平淡◆需留意的字音:“缀”和“拙”是翘舌音;“薄”是多音字,在本课中读作bó;“恍”是后鼻音,留意不要读错。
最新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少年闰土》(第二课时)教案及反思

最新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少年闰土》(第二课时)教案及反思【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会写“郑、拜”等12个字,会写“一望无际、家景”等14个词语。
2.体会闰土在“我”心中的形象,并在此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第1自然段。
3.能抓住关键词句,借助资料,体会“我”的内心世界。
4.仿照第1自然段,描写一张照片呈现的生活瞬间。
过程与方法:通过默读课文,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体会闰土的形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1.学习四件稀奇事,了解闰土是一个怎样的人,体会文章表达的感情。
2.学习作者对闰土的外貌描写,感知语言的表现力,体会闰土的健康和可爱。
【教学难点】理解句子的含义,如“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照片。
【课时安排】2课时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从人物的动作、语言入手了解人物的性格、品质特点。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教师简短谈话后,导入新课。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大家有共同的体会:闰土是个活泼可爱的少年。
2.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引导学生体会是从外貌、动作、语言等方面来刻画少年闰土的形象的)设计意图:复习导入新课,使学生回顾闰土的特点。
二、深入感悟闰土的形象。
1.出示课件6,思考:(1)闰土给“我”讲了哪几件新鲜事?用小标题表示。
(2)从这些事情中,可以看出闰土是个什么样的少年?你是从哪些句子感受到的?(抓住人物的语言去体会)2.汇报,出示课件7:(1)四件事: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瓜刺猹、看跳鱼儿。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运用“拟概括性小标题”的方法,用简练的语言概括闰土向“我”介绍了哪几件事。
(2)可以看出闰土是个聪明活泼、见多识广、机智勇敢的农村少年。
3.教师引导学习“看瓜刺猹”,出示课件8:在这几件事里,哪件事给你印象最深?为什么?预设:看瓜刺猹。
最新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夏天里的成长》(第二课时)教案及反思

最新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夏天里的成长》(第二课时)教案及反思【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会写“棚、苔”等9个字,会写“活生生、苔藓”等11个词语。
2.找出文章的中心句,能说出课文从哪些方面描写了“夏天里的成长”。
3.体会课文从不同方面表达中心意思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抓住文章中心句,了解各段所写内容,再逐段品读,从动植物、事物、人等几个方面指导学生圈画关键词句,品读描写各种事物生长的语句,进而体会“围绕中心意思写”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的写作特点,理解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人一定要珍惜时间,积极获取知识、能力、经验,不能错过时机,否则就会一事无成)【教学重难点】1.通过阅读,理解作者为什么说“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
2.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学习运用浅显的语言表达情感的方法。
3.体会作者的写作特点,理解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理解课文是怎样围绕“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这一句话来写的。
2.体会作者的写作特点,理解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教学过程】一、复习巩固,把握整体。
夏天是多姿多彩的,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
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夏天,来共同学习《夏天里的成长》这一课。
(板书课题)设计意图:学生回忆,快速走进文本。
二、研读第2自然段,感受成长。
1.这个自然段是围绕哪一句话写的?2.出示课件:自学提示。
(1)这个自然段主要写了哪些生物?它们各有什么变化?(2)这些生物在夏天里的成长有什么共同特点?哪些词语能说明这个特点?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2自然段。
3.先自主思考,然后小组交流。
设计意图:旨在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自主感悟的能力。
4.出示课件:交流提示。
(1)生物从小到大,本来是天天长的,不过夏天的长是飞快的长,跳跃的长,活生生的看得见的长。
①“飞快的”“跳跃的”“活生生的看得见的”说明生物生长的速度怎样呢?(快很快迅速)②在朗读“飞快的”“跳跃的”“活生生的看得见的”这几个词语的时候,要读出节奏感,稍快。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狼牙山五壮士》(第二课时)教案及反思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狼牙山五壮士》(第二课时)教案及反思【教学目标】1.会写“寇、副”等14个字,会写“日寇、奋战”等20个词语。
2.结合重点语句,感受五位壮士的英雄气概。
3.体会课文既关注群体,又聚焦个体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1.结合重点语句,感受五位壮士的英雄气概。
2.体会课文既关注群体,又聚焦个体的写法。
【教学准备】1.预习提纲:完成对应课时预习卡。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查找关于“狼牙山”“晋察冀根据地”“抗日战争”等方面的背景资料;电影《狼牙山五壮士》片段等。
【教学课时】2课时第2课时【课时目标】1.结合重点语句,感受五位壮士的英雄气概。
2.进一步体会课文既关注群体,又聚焦个体的写法。
【教学过程】一、回顾写法,导入新课1.回顾导入:上节课我们通过抓重点词句体会到了五位壮士的英雄气概,了解“点面结合”这种描写场面的方法。
2.师生合作朗读课文第2自然段。
师生合作朗读课文第2自然段,再次感受五位壮士的英勇善战,既回顾点面结合的描写方法,又为继续体会五位壮士的英雄气概作铺垫。
二、研读语段,对比写法1.默读课文第3~9自然段,找到点面结合描写场面的段落。
2.引导交流:课文第3~9自然段哪些地方运用了点面结合写场面的方法?(指名朗读)3.比较异同:课文第3~9自然段中“点”的描写和第2自然段中“点”的描写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学生交流。
预设:(1)相同之处:都抓住了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进行描写。
(2)不同之处:第2自然段对五位壮士逐一进行了描写,罗列了多个点;而第3~9自然段,对班长马宝玉的描写更多、更具体一些,这是一点一面的交织。
(板书:多点罗列一点一面)4.品读关键语句。
(1)浏览课文第3~9自然段,圈画描写班长马宝玉的句子,在句旁批注自己的阅读体会。
(2)学生交流反馈。
①出示课件。
课件出示: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
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2课《丁香结》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2课《丁香结》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2课《丁香结》课文原文今年的丁香花似乎开得格外茂盛,城里城外,都是一样。
城里街旁,忽然呈出两片雪白,顿使人眼前一亮,再仔细看,才知是两行丁香花。
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
城外校园里丁香更多。
的是图书馆北面的丁香三角地,那儿有十多棵白丁香和紫丁香。
月光下白的潇洒,紫的朦胧。
还有淡淡的幽雅的甜香,非桂非兰,在夜色中也能让人分辨出,这是丁香。
在我断断续续住了近三十年的斗室外,有三棵白丁香。
每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看见檐前积雪。
雪色映进窗来,香气直透毫端。
人也似乎轻灵得多,不那么浑浊笨拙了。
从外面回来时,最先映人眼帘的,也是那一片莹白,白下面透出参差的绿,然后才见那两扇红窗。
我经历过的春光,几乎都是和这几树丁香联系在一-起的。
那十字小白花,那样小,却不显得单薄。
许多小花形成一簇,许多簇花开满一树,遮掩着我的窗,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
古人词云“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
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
花墙边两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前的莹白渗过来。
让人觉得,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只是赏过这么多年的丁香,却一直不解,何以古人发明了丁香结的说法。
今年一次春雨,久立窗前,望着斜伸过来的丁香枝条上一柄花蕾。
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
我才恍然,果然是丁香结。
丁香结,这三个字给人许多想象。
再联想到那些诗句,真觉得它们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了。
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
所以丁香结年年都有。
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么?___________________本文作者宗璞,选作课文时有改动。
【篇二】部编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2课《丁香结》教案1教学目标:1.认识“芭”、“妩”等5个生字,会写“缀”、“幽”等8个生字。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一单元丁香结(第二课时)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一单元丁香结(第二课时)教学目标•了解丁香花的特点,了解“丁香结”的意思•能够体会作者对丁香花的崇敬之情,体味到诗歌的美感•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描写自己最喜欢的花教学重点•了解“丁香结”的意思•能够体会作者对丁香花的崇敬之情,体味到诗歌的美感教学难点•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描写自己最喜欢的花教学过程1. 新课导入(1)教师首先介绍丁香花的特点,接着出示“丁香结”的图片并请学生作出反应。
(2)为引入本课文,教师可先向学生朗诵“丁香节”的诗歌。
鼓励学生直观领略这些羞涩清香的芳香,感受诗歌的美感。
2. 讲解课文(1)情感交流通过阅读课文,教师与学生一起感受作者对丁香花的热爱之情。
(2)语文表达教师可请学生自由表述对丁香花的感触,以及《丁香结》这篇课文中特别打动你的地方。
3. 课文分析(1)重点词句的讲解教师解释并讲解《丁香结》中的生词和常用语句。
(2)文学鉴赏从课文描述的丁香花比喻出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入手,学生感受到了明清时代古人对生活的美好追求。
4. 课文拓展(1)课外知识交流让学生分享对其他花卉的了解。
(2)艺术欣赏鼓励学生欣赏、模仿、创编一首属于自己的花卉诗歌。
5. 课堂归纳通过讲解、分析和拓展等教学环节,让学生充分了解课文,体会中国古典诗歌的魅力,并在语文学习中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美好感受。
作业布置1、整理所学生字,归纳丁香花的特点,以及自己最喜欢的花的几个方面的特点和感受。
2、写一篇文章,主题为:“我的最爱——温馨花海”,描述自己心目中的一片花海,通过观察和动情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花海的美好。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们逐渐接近丁香花这一主题所展现出来的人情美感,愈发感受到多彩多姿人间万物之美。
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以传递知识为万能,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让他们在阅读中感受到文字的魅力,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养成优美的语言表达习惯。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桥》第二课时教案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语文《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在布局谋篇、人物刻画、环境描写等方面的特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老汉的高尚品质和人格魅力。
二、教学重难点:1.学习课文在表达方法上的特点。
2.体会和学习老汉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3.理解题目的深刻含义。
三、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1.出示课文中的句子,学生朗读,再次感受形势的危急。
①东面、西面没有路。
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
②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③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
2.导入新课。
过渡:同学们读出了洪水之猛、形势之危急和人们的慌乱。
当洪水来临时,东面、西面都没有路,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
那么,如果一百多号人一起拥向这座窄窄的木桥会怎么样呢?那此时的木桥还会是生命之桥吗?不会,它会变成(生补充)。
还好,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一个重要人物出现了,他就是(板书:老汉)。
他在危急关头有何等壮举呢?让我们进入本课的学习。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1.走近老汉,感受形象。
(1)学生自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老汉的语句,读一读,填一填。
(课件出示表格)(2)出示课件:我看到一位的老汉。
预设:学生朗读完课文后,自由交流应在横线上填入什么,请一名同学上台填一填。
所填的词语因学生的思考角度不同,可能有许多,如:威严、沉着冷静、临危不惧、无私无畏、舍己为人、心系群众等。
(3)组织学生品读第7—13自然段,质疑、交流。
A.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
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
他像一座山。
思考:①找出描写老汉的神态的语句,从中你体会出了什么?(“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写出了老汉的沉着、冷静、有威严。
)②老汉的脸是“清瘦”的,可见他并没有多么健壮、伟岸,可是这里为什么说“他像一座山”?(这里把老汉比喻成“一座山”,既表现了老汉的威严、冷静,与村民们在山洪暴发时的“惊慌”“疯了似的”“跌跌撞撞”“乱哄哄”的表现形成鲜明的对比,又写出了老汉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这座“山”是人们获得生的希望的“靠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月光曲》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六年级上册《月光曲》
二、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幽静、驻足、倾听、纯熟、激动、安详、陶醉、霎时间、微波粼粼、水天相接”等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3、继续联系标画重点词语,练习品词品句。
4、了解《月光曲》的创作经过,理解贝多芬是个同情、热爱人民的音乐家。
三、教学难点
理解《月光曲》的创作过程,感受音乐的美妙。
四、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体会贝多芬、兄妹俩的情感。
五、教学准备:
《月光曲》的音乐、多媒体、PPT
六、教学课时:两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1、直接引入课题
两百多年前,德国有位音乐家贝多芬,它是世界上公认的最伟大的音乐家,被世人尊称为“乐圣”(介绍贝多芬)。
贝多芬一生谱写过许多著名的乐曲,其中有一首曲子就叫做“月光曲”,据说这首曲子是即兴创作的,而且还有个传奇的故事,同学们想知道这个故事吗?(板书课题:月光曲)
2、初读课文,学习课文
学习第一部分:
从第一段中你学到了什么?
(了解到了贝多芬的背景,知道他一生当中谱写了很多的曲子。
)
3、再读课文,思考探究
学习第二部分:
a、贝多芬是在怎样的环境下散步的?
(一个夜晚,在一条幽静的小路上)
b、又是什么吸引了他的注意?
(吸引他注意的是听到有人在弹奏他的曲子,而且是断断续续的。
)
c、贝多芬为什么弹曲子给盲姑娘听?
(因为贝多芬被这对兄妹感动,并深深的同情着他们。
重点分析第三段兄妹两的谈话)
原文:贝多芬驻足倾听,琴声忽然停下了,屋子里有人在谈话。
一个姑娘:“这首曲子真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一个男子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等我多做几双皮鞋,多挣点钱,一定给你买一张票。
”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我会谈好这首曲子的。
”
通过兄妹两的谈话可以看出什么?(妹妹善良,哥哥爱护妹妹,家庭条件艰苦)
d、贝多芬弹完第一首曲子,为什么又弹了一首?
(因为一曲弹完了,贝多芬听到盲姑娘激动的赞美,想到盲姑娘不仅爱音乐,而且懂音乐,想不到在这儿遇到了知音,因此贝多芬也很激动,决定再为盲姑娘弹奏一曲。
)
原文:盲姑娘激动地说:“弹的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啊!您,您不会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3、学习想象部分,合作探究(学生小组讨论):
1)借着清幽的月光,皮鞋匠看到了什么?盲姑娘又看到了什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九、十自然段,用不同的符号画出文中相关的句子。
“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为什么看到这样的景象?
2)比较句子
“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
“她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
①这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第一句多了一个“仿佛也看到了”,两句话的意
思不一样。
)
②为什么要加上“仿佛也看到了”?(因为景象不是真实的,是妹妹的想像,同时妹妹是个盲人,她看不见。
)
3)教师与学生采用接读的方式体会破折号的作用。
(师)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
(生)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破折号后面的部分是对前面部分展开的联想和想象)
4)根据自己的理解,你认为的曲调是什么样的?老师播放“月光曲”(舒缓,明快,激昂)
5)通过多次的体会,请同学们朗读出这首曲子的曲调。
4、小结
《月光曲》是如何创作出来的?
出示句子:
假如贝多芬(),他就不会创作出《月光曲》。
①假如贝多芬不会作曲,音乐记忆力不强,他就不会创作出《月光曲》。
②假如贝多芬没有丰富的想像力,他就不会创作出《月光曲》。
...
5、作业
和同学一起朗读第九自然段,再次感受《月光曲》,直到背诵。
八、板书设计
月光曲
贝多芬:严肃、认真伟大、热爱音乐、人民...
盲姑娘:热爱音乐、生活
善良
皮鞋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