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读书报告
三国演义读后感(10篇)

三国演义读后感(10篇)国演义读后感篇一有些人一生碌碌无闻,就是因为他们没有勇气接受人生的挑战。
他们畏惧困难和失败。
有一颗种子,它这样想:如果我往上长,一定会碰到坚硬的石头;如果我往下扎根,可能会伤着自己脆弱的神经;如果我长出幼芽,一定会被蜗牛吃掉;如果我开花结果,一定会被小孩连根拔起,还是躺在这里舒服、安全。
终于有一天,一只觅食的公鸡将它啄进了肚子里。
看来,不敢冒险就不能获得成功,种子永远就不能开花结果。
所以,我要努力,努力地向诸葛亮学习。
敢于冒险,拥抱成功。
国演义读后感篇二暑假期间我读了《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这本书,通过魏、蜀、吴三国的故事,揭示了“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历史发展规律。
《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期至西汉初期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
在我读完《三国演义》之后,我觉得最精彩的一次战争是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主要内容为曹操统一北方,决定南下灭掉孙权。
诸葛亮知道若曹操灭掉孙权,下一目标便是刘备,于是他极力促成了孙、刘联合。
共同抗曹,最后在赤壁大战中,曹操八十万大军被诸葛亮用妙计一把火给烧光了,导致曹操大败。
从这一大战可以看出,团结就是力量,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
纵观全书,刘备则是“仁”的代表,关羽是“义”的代表,诸葛亮是“智”的代表,曹操乃是“奸”的代表……。
全书400多个人物中,每个人物性格不同,代表也不同。
以上便是我初次阅读《三国演义》的感受,但愿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也将能更加深入的了解《三国演义》,其中的内涵。
国演义读后感700字篇三外面艳阳高照,阳光的气味香喷喷的,闻起来让人神清气爽。
在这样的好天气中,我拿起了我最喜欢的书——《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中最让我喜爱不已的场景便是火烧赤壁了,那一把大火烧得曹操大军晕头转向,连曹操也差点丧命。
但在这次的战役中,最大的功臣还是黄盖,如果不是他诈降,曹操也不会上当受骗。
《三国演义》读后感(精选17篇)

《三国演义》读后感《三国演义》读后感(精选17篇)读完一本名著以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
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三国演义》读后感(精选17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三国演义》读后感1有这样一本书,屹立在文学的巅峰,是中国古代四大古典小说之一。
它的名字是—《三国演义》。
它讲述了一个多灾多难的时代,英雄大量涌现。
各路英雄舍生忘死,为国为志而战。
东汉末年,我分三国,听歌看《三国演义》。
仿佛进入了书里都是火和人才的时代。
我佩服关羽的勇敢。
他单骑千里,过五关,斩六将,只为归刘备。
汉朝时,他在曹颖的心中,受到曹操的赏识,但面对曹操的奖励,他根本无法打动他。
诸葛亮放火烧了赤壁后,奉命带兵追击曹骏,却只是在华容道上交代曹操。
为什么这个思想高尚,武装超群的人不让人敬佩?诸葛亮的聪明让我印象深刻。
我身高八尺,一张像冠玉的脸,一条黑色的丝带围巾,一只鹤。
我帅气优雅,感觉自己像个仙女。
他足智多谋,独具匠心,在千里之外的写作中取得了胜利。
江东之时,草船借箭,东风烧曹颖,都是天才之举,堪称完美之举。
他致力于汉朝的复兴,并且死了。
《出师表》表明他很有胆量。
七人出祁山,联合吴伐魏,终病死五年,可叹。
曹操多疑,我不以为耻。
当我愤怒地杀死吕伯奢时,我把他的怀疑表现得淋漓尽致。
吕伯奢一家本来是要招待曹操杀猪的,但是曹操磨刀时看见了,曹操认为这样会杀了他的命,就把吕伯奢一家都杀了。
他也有一句话,宁可教我消极,不教大家消极我也能看出曹操的性格。
但是,他自己也是当之无愧的霸主。
他才华横溢,善于运用策略。
用刘备青梅煮酒时,讲天下英雄,只许你,操你。
读到这里,曹操的枭雄本性就写在纸上了。
《三国演义》真的是一本让人受益匪浅的好书。
如果你走近它,品尝它,你会爱上它,深深陶醉在这个世界上。
《三国演义》读后感2在我国文学的天空中,有四颗耀眼的明星,它们就是‘四大名著’,《三国演义》也是其中的一颗。
三国演义读后感(14篇)

三国演义读后感(14篇)三国演义读后感篇1当我拿起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这本书时,总会如痴如醉地读起来,一读起来,常常忘了吃饭,忘了时间。
可见我对这本书的爱不释手。
而且《三国演义》里也有我十分敬佩、喜爱的人物呢,他智勇双全、机智过人,可厉害了!我在《三国演义》中最喜爱的就是诸葛亮了。
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山,然后他又智算华容,灭曹军志气。
他还七擒孟获,取得百姓平宁。
《三国演义》讲述了魏、蜀、吴三国三分天下,你争我夺地抢地盘。
在这几个环节中,诸葛亮可是核心人物,我觉得最精彩的情景就是空城计了,当曹愉要到来时,只见诸葛亮命令一些官员打开城门,打扮成平民去打城门,自己却和书童在城楼上弹琴,司马懿赶来,看见这情景,十分怀疑,以为里面有埋伏,就退兵了。
可见诸葛亮有勇有谋,利用司马懿身心多疑的特点,让司马懿退兵。
他那临危不惧,谈笑自如的神情让人敬佩不已。
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的智、勇、忠是其它人不能相比的,也是三国人物中描写最出的人物之一,让我不能不喜欢他,敬佩他。
三国演义读后感篇2刚一放假,我就和妈妈去新华书店买书。
妈妈让我挑自己喜欢看的书,我就挑了《三国演义》、《西游记》、《一千零一夜》这三本书。
我一回到家,就把当天的作业写完了。
我迫不及待的想看新书,吃饭看、上厕所看、睡觉前看,就这样,不到两天我就把这本少年《三国演义》看完了。
这本书里面,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云长过关斩将。
这一章节说的是关羽接到刘备的信,非常高兴,准备辞别曹操去找他的大哥团聚。
而曹操也是遵守承诺,对关羽放了行。
关羽很感动,谢过曹操,继续前进。
在去见他大哥的路上,关羽遇到了很多的困难,好在关羽非常聪明勇敢,过关斩将,一路上杀了很多人,终于找到了他的兄长刘备。
关羽看到兄长,痛哭不止,刘备也是十分高兴,大家在回城找张飞的路上,路上又碰见了赵云。
兄弟重逢,谋士无缺,又得了赵云、关平、周仓三员大将,于是刘备命手下杀牛宰马,热烈庆贺。
写到这里,我想起来书中有些字我还不认识,老是念错,妈妈听见了觉得好笑,我却觉得念错字特别好玩儿。
《三国演义》读后感五篇

【导语】《三国演义》书中有三绝:*绝—曹操、义绝——关⽻、智绝——诸葛亮,通过这三绝,让我们了解到各实⼒⼈物如何团结、笼络和使⽤⼈才,以及战场上的随机应变、⽃智⽃勇。
更多相关讯息请关注⽆忧考读后感频道!【篇⼀】《三国演义》读后感 这个假期我读了中国的四⼤名著之⼀——《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讲的是蜀国、魏国、吴国争霸天下的事这本书⾥讲了200多个⼈物。
出名的有曹操、孔明、张飞、刘备、关⽻。
我最喜欢孔明,他熟知天⽂地理,能⽂善武,可称奇才。
他⽕烧新野、⾆战群儒、三⽓周瑜、七擒孟获、草船借箭、借东风、巧摆⼋挂阵。
⼀天,周瑜让孔明在三天之内造⼗万只箭,并且⽴下军令状,要是没有造出来就已死谢罪。
当天晚上,孔明出去探测天⽓,发现第三天晚上有⼤雾,于是决定第三天晚上去曹营“骗箭”。
到了第三天晚上,他让⼠兵划着⼏⼗只船,每条船上绑了六个稻草⼈,趁着⼤雾,来到了曹操的兵营。
曹军不知船上有多少⼈,就⽤乱箭射稻草⼈。
孔明觉得差不多了,就把船开回去了。
拔下箭来⼀数,有⼗⼏万只箭。
此时周瑜也⽆话可说,只能暗⾃佩服诸葛亮的聪明才智。
从这个故事中我知道了孔明⾜智多谋,知识渊博。
虽然他⾜智多谋,聪明过⼈,但最后还是没能帮刘备消灭魏国。
看了《三国演义》,我知道了很多有名的故事和三国中的将领。
从他们⾝上我学到了很多,诸葛亮的聪明博学、关⽻的忠诚、张飞的勇猛,我也要做他们那样的⼈。
【篇⼆】《三国演义》读后感 今年寒假,我读了《三国演义》(少⼉版)这本书,这本书的作者是罗贯中。
罗贯中描写的三国具有很⾼的⽂学成就,成为中国四⼤名著之⼀。
书中的⼈物个个栩栩如⽣,经常寥寥数语就令⼈物在读者⾯前鲜活起来,对于事情的发展,更是有条不紊,娓娓道来。
《三国演义》是以《三国志》改编⽽来,描写了刘备、孙权、曹操三分魏蜀吴的故事。
《三国演义》中有众多英雄:刘备胸怀⼤志,对兄弟肝胆相照;关⽻英勇善战,对兄长肝脑涂地;诸葛亮知识渊博,才⾼⼋⽃,上知天⽂下知地理…… 在所有英雄⼈物中,我最喜欢、最敬佩的⼈是诸葛亮。
三国演义读后感(精选26篇)

三国演义读后感三国演义读后感(精选26篇)《三国演义》是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根据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解以及民间三国故事传说经过艺术加工创作而成的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国演义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国演义读后感篇1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总有一些承载着中华古典文化和灿烂文明的东西泛着耀眼夺目的光芒,犹如沉淀在河中的金子,底蕴深厚,吸引着无数人灼热而坚定的目光,它就是流芳百世的千古绝唱---《三国演义》。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一首大气磅礴却饱含历史沧桑的英雄赞歌拉开了三国的序幕。
罗贯中将一部豪杰四起、群雄逐鹿的历史话剧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忠厚的刘备不仅布施仁政,广得民心,还礼贤下士,三顾茅庐更是他的佳话;“智绝”诸葛亮有胆有谋,未出草庐便知天下三分之大势,作战时洞察敌我,利用司马懿多疑的性格巧施“空城计”,一人抚琴独退百万雄狮;曹操虽有时奸诈狠毒,但所拥有的雄才大略和高瞻远瞩却是其他人所比不上的;义重如山的关羽,对先主忠心耿耿,一颗赤诚之心,博得无所读者的敬佩。
《三国演义》是四大名著之一,它告诉了我们许多为人处事的道理:只有谨慎,才能获得成功。
刘备告诉我只有仁德宽厚,为人大度,才能受到大家的爱戴;曹操告诉我为人奸诈不会有好下场;关羽告诉我对待朋友一定要真诚,在别人困难时伸出援手,别人也会回报你。
这些深刻的道理无不使我受益匪浅,这本书教会了我如何做人。
《三国演义》是一幅辉煌的历史画卷,作者呕心沥血,将一个个形态各异的人物勾画的栩栩如生。
这部小说,承载着作者的灵魂,屹立在文学的巅峰,实为中华文化中的瑰宝,万世不朽。
它催人奋进,激励我在学海中竭力探索,为了心中的目标,砥励前行,不懈奋斗!三国演义读后感篇2在这个假期里我读了《三国演义》一书,我受益匪浅。
《三国演义》是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以描写战争为主,反映了魏、蜀、吴三个政治集团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精选24篇)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三国演义的读后感(精选24篇)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
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国演义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篇1“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每年暑假央视频道都会播放大型史实电视剧《三国演义》,一首大气磅礴,气势宏伟的赞歌拉开了三国的序幕。
但是电视剧不能连续观看,于是我就自己去找来《三国演义》,自己慢慢看,也成了我最喜欢的一本书。
这本书我相信大家都读过,作者罗贯中描写的是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风云。
这部历史小说是以东汉末年黄巾起义为引线,写当时天下一片大乱,各路诸侯群起,以曹操家族为代表的魏、刘备为代表的蜀、孙权为代表的吴三国的兴起到衰亡的历史过程,最后三国归晋,江山一统,结束了乱世纷争,让百姓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真实再现了三国时代的风云变幻。
书中讲了许多人物,如尊重人才的刘备,神机妙算的诸葛亮,最讲义气的关羽,总沉不住气的,爱喝酒闹事的张飞,奸诈的曹操,不服气的周瑜等等。
其中,三个国家之间也发生了很多脍炙人口的故事,我最喜欢的是桃园三结义,因为我喜欢刘关张三人乱世当中仍存爱国之心,时时想着救民与水火。
正因为如此,三人来到一个桃园,点燃香烛,拜告天地,结为兄弟。
按年龄刘备为大哥,关羽为二哥,张飞为三弟。
并发誓"同心协力,报效国家。
"此后,三人果然作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在三国大舞台中,上演了一幕幕可歌可泣的精彩故事。
有许多的故事如:空城计,三顾茅庐,草船借箭,失街亭,收姜维等被后世改编成了戏剧,后人千古传唱,到现在舞台上还经常看到呢,还有一些三国人物被改成了歇后语,英雄的故事影响了一代代的人。
《三国演义》这本书是通过历史人物去演绎传输仁、义、道、德、礼、信、忠、孝等思想,描绘出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是最辉煌的历史巨著之一。
我最喜欢慢慢品味这本书了!三国演义的读后感篇2每当拿起《三国演义》这本书时,我顿时思绪万千,当我翻开这本书时,我似乎陷入历史的漩涡。
三国演义读书报告五篇

三国演义读书报告五篇第一篇:三国演义读书报告三国演义是一部出名的历史小说,属于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
该书的背景是东汉末年,从宦官乱政、黄巾起义开始,描写在乱世中曹操、刘备、孙坚父子怎样运用人才争夺天下的故事。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三国演义让一个个英雄人物形象的在我心中出现。
勇武过人的吕布、霸气十足的孙策、忠心护主的曹洪、老当益壮的黄忠。
想象典韦拼死守寨门的悲壮、赵云血战长板桥的惨烈、周瑜纵火烧赤壁的快意、孔明病死五丈原的无奈。
三国是英雄辈出的年代,我对以下几个重要人物说点感想:曹操。
自小就崇拜曹操,也许是他太有军事才能,也许他太有人格魅力,(也许在游戏中他总是超级全能角色太好用。
)曹操为统一乱世做出巨大的贡献,更通过屯田制度解决了大部分老百姓的温饱问题。
曹操刺杀董卓失败后白手起家,讨董卓、攻陶谦、伐吕布、征张绣、击刘备、战袁术、抗袁绍,更把汉献帝从西凉铁军中解救出来,统一了大半个中国。
曹操有不少缺点,他因为好女色害死了猛将典韦和长子爱侄,他因为报父仇屠杀了许多无辜的徐州百姓。
但是曹操毕竟是那么悲天悯人,“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是乱世的写照,他有着结束乱世的决心,有着天下太平的憧憬,这就足够了。
曹操善用权谋,深得人心,挟持天子以号天下,他的气质成就了他的霸业。
刘备。
演义中的刘备仁慈的太过了,十足一个伪君子。
我一想到刘备,就想到关于他的两句名言,“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
刘备是我讨厌的角色之一,但不得不佩服他的韧劲。
他能有关张这样的兄弟,他能有屡败屡战的勇气,多次寄人篱下,却从未放弃过争霸天下的决心。
他的眼泪威力不可谓不大,”刘备的江山是哭出来的。
“。
刘备虽然波折丛丛,但还是在取得西川,成功建立自己的政权。
不得不说,刘备是一个让男人也敬爱的男人,以仁义之名行权术之实,多少贤人才士为他死心踏地,助其成就霸业,不由人不为之赞叹。
孙权。
孙坚孙策为他打下了江山,他受兄长遗命保家业,压力不可谓不大。
《三国演义》读后感10篇

《三国演义》读后感10篇《三国演义》读后感1在悠久的中国历史中,灿如星河的古诗词文化里有不少文人雅士,他们书写了一首首,一部部不朽的经典名作。
其中,我最为喜欢的就是《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很生动地反映了东汉末年间中国古代这段历史的政治生活和军事生活。
在这本厚厚的书里,记载着许多的人物,有足智多谋的诸葛亮、武艺高超的吕布、忠心耿耿的关羽、威猛忠心的赵子龙、谦卑有礼的刘备等等,每位人物作者都描写得栩栩如生,淋漓尽致地描绘出了他们的性格特点,让人读罢不能忘怀,使我真实地感受到了那段被封尘已久的历史故事。
心怀天下的贤者刘备,他为了能解救生活在水生火热中的老百姓而三顾茅庐,以为一段佳话,这是多了不起呀!虽然前两次的拜访都没有见到诸葛亮,他仍旧坚持去了第三次,室外大雪纷飞,天寒地冻,这一些都没有使他退却,他还是耐心谦逊地站在门口等待,毫无怨言,最终得到了诸葛亮的鼎力协助,成为三国中的一方霸主。
而文中里另一个主人公我就更加欣赏和喜爱了——诸葛亮,字卧龙,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足智多谋,知人善用,忠君爱国,是一位十足的智者。
书中他似乎无所不能,令人钦佩。
空城计骗过狡诈多疑的司马懿,设计骗取曹操败走华容道,草船借箭、火烧连营、七擒七纵孟获大块人心,一计连一计,一环套一环,让人不得不连连称赞,拍手叫绝!可当我看到诸葛亮病死的那一段时,眼泪又不自觉地就流下来,为他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作为所感动,为他的忠君忠主所敬佩,他这样的一个人才并没有功高夺主,自立为王,而是选择尽忠于新主,哪怕这个新主庸庸无碌。
这让我想起诸葛亮呕心沥血所写的《出师表》:“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这是多么得可歌可泣,多么得感人肺腑!读了《三国演义》这本书,我感受到了刘备的仁、关羽的忠、张飞的义和诸葛亮的智。
那些层出不穷的智慧谋略、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英雄主义的人格精神,都展现了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博大精深的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书报告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解读《三国演义》
外国语学院
应用英语系
商务英语专业
12级9班
李毅
12063210
一.所读书目:《三国演义》
二.作者: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别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出生于元末,死于明初。
大约生活在公元1330到1400年间,罗贯中所处的是一个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极其复杂而尖锐的时代,社会动荡不安。
他东奔西走,南北飘零,在元代末期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同《录鬼簿续编》的作者①会见过一次之后他的行迹再也没有人提到过。
据说罗贯中充当过元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张士诚的幕客,明朝人王圻在《稗史汇编》中说他“有志图王”,然而却没有实现政治愿望,最终只能从事“稗史”(记录街巷风俗,逸闻轶事的文字)的编写著述。
未曾料到,他却完成了一部文学巨著,流芳百世。
——以上资料来自相关导读三.出版社:浙江文学出版社
四.页数:共660页
五.内容概要:⑴东汉末年,统治阶级昏庸腐败,社会危机总爆发,民众纷纷起来反抗,爆发了以张角为首的农民大起义,起义军多为各州府走投无路的成千上万饥民,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成千上万的饥饿人民高举义旗,铤而走险,焚烧官府,杀戮官吏,占领城邑,战火迅速蔓延全国,十日之内,天下相应,是为黄巾起义。
⑵董卓进京后祸乱朝廷,淫乱后宫,民怨四起,引起各路诸侯不满,于是多家联合起来声讨,十八路诸侯浩浩荡荡,来势凶猛,是为
董卓乱京。
⑶在经过各种大大小小的战役后,刘备凭借自己的雄心壮志,招贤纳士,很快成为了仅剩的三家诸侯之一,是为三分天下。
⑷魏蜀吴三国经过几十年的斗争,各国皆有胜负,最后司马氏以晋代魏,灭蜀伐吴,华夏复归一统,是为三分归晋。
六.读后心得:我国古代历史光辉璀璨,文学著作层出不穷,但我最喜欢的还是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
《红楼梦》虽为四大名著之首、章回体小说的巅峰,但是我总觉得《红楼梦》情节繁琐,故事磨叽,相比之下《三国演义》要干脆直爽得多;《水浒传》内容虽多为打斗,也不乏上兵伐谋,但多为莽汉之举,缺乏最终的智谋之士,《三国演义》则更为丰满,场面宏大,纯粹谋略兵法,每一场战役都能让人犹如身临其境,流连忘返,只恨不能与众英雄对酒当歌,共择明主而仕天下:《西游记》多鬼神,如若直接阅读文章则多显枯燥乏味脱离现实之感,结合电视剧则效果不然,观看老板《西游记》则有百看不厌的感觉,但是看了电视剧你绝不会再看小说原文,那样要显得文章枯燥得多,而《三国演义》则不然,通过原版与电视剧的相互结合,可以说是奇妙无穷,妙就妙在通过看电视剧,在阅读原文时可以有创设环境、联系剧中人的遐想,阅读原文与看电视剧你绝对会得到两种不同收获。
因此我每每阅读《三国演义》时都会先观看一遍电视剧再逐字研究原
文,所以常常陷于三国的世界而久久不能自拔。
以上就是我为什么喜欢阅读《三国演义》并且将其作为自己最喜欢的课外读物的原因。
此外,我喜欢《三国》主要还是因为罗贯中对书中各个英雄的详尽描写以及那个动荡年代的英雄品质。
《三国》的成功之处在于其对书中各个英雄人物的生动描写,把各个英雄的性格和外貌都大书特书、描写得淋漓尽致。
人物塑造方面可以说是惟妙惟肖,似伪近妖,以至于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这样说道:“至于写人,亦颇有失(我觉得鲁迅先生称‘有失’应为与史实不相符、夸张之意),以至欲显刘备之宽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惟于关羽,特多好语,义勇之慨,时时如见矣。
”这无疑是对《三国》人物描写的高度评价。
而鲁迅先生所说的“有失”我则不以为然,因为《三国演义》本为通俗演义,也就是七分实三分虚的情况,所以小说中的诸葛亮与史实相差甚远也是能理解的。
所以不应称之为“有失”,而是恰到好处。
也正是罗贯中的这样描写,使得诸葛亮成了我最喜欢的三国风云人物。
《三国演义》的成功之处还在于选材得当,三国故事一直以来都为民众所流传,尤其是刘关张桃园三结义更是深入人心。
唐末时"或谑张飞胡(大胡子),或笑邓艾吃(口吃)";
北宋时以皮影方式话三国;元朝则出《三国平话》一书,并且多杂剧。
通过阅读《三国演义》,我觉得小说的前37回主要以刘关张桃园三结义为线索,从38回到105回主要以诸葛亮的事迹为主,随后到120回则以蜀将姜维为线索叙述蜀汉的灭亡。
在《三国》整整120回中,从隆中到五丈原应该是故事的主体,是作者着重描写的对象,而这一故事主体着重描写的就是主人公诸葛亮。
诸葛亮不但聪明绝顶而且面对危机沉着冷静,不慌不忙,这样的品质使每一位读者都心服口服,无不被他的睿智所震撼。
诺大个三国世界我最欣赏的还是诸葛亮,像那样动荡的社会,民众需要的不正是这样的救世英雄吗?既聪明又爱民如子,能够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为众生谋福利,使各个割据势力来降,只有统一社会才不会生乱,人民才能安居乐业,而诸葛亮正是具备了这样的王辅之才。
虽说刘备去世后蜀汉连年北伐,蜀汉国力空虚,民不聊生,但他所表现的还是爱民如子的胸怀,也是负责任的表现,既然答应了刘备要复兴汉室,他就得付诸于行动。
从隆中对到功成名就,诸葛亮始终以解救天下苍生为己任,因此虽身在乡野却不忘国家大事,勤奋聪颖,潜心研究上乘兵法。
然而初出茅庐之际的诸葛亮在事业上并不是那么顺利,他刚出仕,寸功未建,内部人心不服,外则轻视其为"村夫",而在随后的战役中,他一鸣惊人,迅速改变了大家对他的看
法。
刘备在得到诸葛亮的辅佐后如鱼得水,势力迅速壮大,很快与北方的曹操和东边的孙权举案齐眉,成三足鼎立之势.
对于诸葛亮来说遇到刘备就是"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侍"的经典范例。
诸葛亮来到刘备阵营后凡事亲力亲为,尽心竭力,呕心沥血,把军队打理的仅仅有条,随后夺荆州,取西川,连孙抗曹,大败曹操于赤壁。
入蜀后诸葛亮协理治蜀,使西蜀民殷国富,兵强马壮,当关羽张飞被杀后,刘备不听劝告,才酿成的火烧七百里连营的悲剧。
而刘备也因此一病不起,最终殁于白帝城,如此一来诸葛亮的担子也重了,虽说蜀中多才俊,但诸葛亮却是主心骨,可信任之人个个死去,凡事都亲力亲为,少主刘禅又不中用,诸葛亮表面贵为丞相,实则是西蜀之主。
刘备在奄奄一息时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
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
"②由此可见刘备对诸葛亮是多么信任。
然而易中天先生说这是刘备在试探诸葛亮的忠心,理由是:凡是帝王无希望基业代代相传,而刘备也是帝王,所以也不例外,因此那是对诸葛亮的试探。
当然每个人的看法并不一样,至于刘备真正的用心无从得知,只有刘备自己最清楚。
而罗贯中这样写就是要突出刘备胸怀之宽广和诸葛亮之忠心。
诸葛亮辛苦了一辈子也没有取而代之,最可悲的是父辈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经过诸葛亮的精心呵护,但却在诸葛亮逝世后
不久,蜀汉却成了第一个最先灭亡的政权。
正如诗叹曰:"照烈经营良不易,一朝功业顿成灰。
"③诸葛亮和刘备苦心经营的蜀汉基业就这样被后主拱手让人,真可谓是"鼎足三分已成梦,后人凭吊空牢骚!"
七.附录:①《录鬼簿续编》的作者:上世纪三十年代,郑振铎等文学史家在浙江宁波发现《天阁蓝格写本正续录
鬼簿》,其中《录鬼簿续编》中有一篇罗贯中小传。
这
篇小传的全文如下:"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
与
人寡合,乐府隐语,极为清新。
与余(《录鬼簿续编》
的作者,有人说是贾仲名,有人认为不详)为忘年之
交。
遭时多故,各天一方。
至正甲辰复会,别来又六十
余年,竟不知所踪。
"——《三国演义》导读
②见于第85回 <刘先主遗诏托孤儿诸葛亮安居平五
路>第455页。
③见于第118回 <哭祖庙一王死孝入西川二士争功>
第63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