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复兴《消失的年声》阅读练习及答案

合集下载

六年级上册语文阅读与理解及答案(完整版)

六年级上册语文阅读与理解及答案(完整版)

六年级上册语文阅读与理解及答案(完整版)一、阅读短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敬畏规则①一位出国探亲回来的女士,向我说了这么一个见闻。

一次,她在挪威首都奥斯陆公交站台等车。

等车的有十几个人,人们很自觉地排起了队。

排在她前面的是一个七八岁的小男孩。

大概他有些口渴了,就跑到路边一个自动售货柜上买了一瓶饮料。

就这短短一会儿工夫,又来了几个人排在了队伍后面。

那小男孩过来后,径直站到了队伍最后面。

我看见了,就招呼他排到我前面来,因为他刚才排在我前面的。

小男孩摇摇手,羞涩地笑道,不啦,我刚才脱离了队伍,如果再排在那里,这是不符合规则的。

②这位女士不无感慨地说道,一个小孩在他脑海里,规则意识已根深蒂固,没有任何纪律和约束,完全是一种自觉行动。

这种自觉行动,就是一个人的社会责任感。

③阅读季羡林的散文集《留德十年》。

在书中,看到有这样一个情节描述:二战时,盟军进入到大反攻阶段,苏联红军完成了对德国柏林的包围,德国百姓的生活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中,食物短缺,燃料匮乏。

由于德国冬季非常寒冷,燃料缺乏可能导致许多居民冻死。

为了生存,一些居民开始进山砍伐树木,当作燃料取暖用。

当时的德国行政管理名存实亡,权力处于真空状态,一切都处于无政府状态。

战争结束了,人们惊讶地发现,全德国没有发生一起居民滥砍乱伐事件,他们全部忠实地执行了规定:只砍枯藤朽木。

④季老由衷地感叹,循规蹈矩,一丝不苟是德国人遵守的一条规则,任何时候都不会破坏规则,这已经深入到人们的骨子里,即使处于无政府状态中,也不会改变。

⑤敬畏规则,才会有公平正义。

敬畏规则,其实就是敬畏我们人类自己。

1.选文围绕“___________”,主要记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件事。

2.文中划横线的句子能不能删去?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根据不同的目的,重点阅读的段落也不一样。

如果想了解德国人遵守规则的故事,应该重点阅读第______段;想了解季老对此事的看法,应该重点阅读第______段。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次月考卷(三、四单元)附答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次月考卷(三、四单元)附答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次月考卷(测试范围:第三、四单元)时间:90分钟总分:100分第一部分积累与运用(42分)一、默写课内所学古诗《竹石》,注意写得规范、匀称、美观。

(4分)竹石[清] 郑燮二、读拼音,写词语。

(8分)pái huái móshùfén shāo piān pì()()()()xīshēng chèdǐdān ge chìluǒluǒ()()()()三、查字典填空。

(3分)“鸿”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查部。

“鸿”在字典中有四种解释:①鸿雁;②指书信;③大;④姓。

“鸿毛”中的“鸿”应取第种解释;“鸿福临门运气旺,吉星高照满堂春”中的“鸿”应取第种解释。

四、我来找近义词、反义词。

(8分)近义词:空虚——()依偎——()消逝——()兴旺——()反义词:慈祥——()衰弱——()缥缈——()惊惶——()五、我能判断正误。

(4分)1.“徘徊、哀思、乱蓬蓬、翻箱倒柜、喜出忘外”这一组词语都是正确的。

()2.《石灰吟》的“吟”是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3.“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要读得平缓一些,流露出对时间流逝的淡淡的感伤。

()4.《那个星期天》是肖复兴写的,《阳光的两种用法》也是他写的。

()六、按要求写句子。

(5分)1.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缩句)2.父亲对母亲说:“虽然现在形势很严峻,但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

”(改为转述句)3.日子很快就过去了。

(改为夸张句)4.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

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

(用上恰当的关联词,把两句话合成一句)5.洗手的时候,目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仿照句子,写一写你曾经流逝的日子)七、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0分)1.“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寒假班 第1课风俗文化(含答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寒假班 第1课风俗文化(含答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寒假班第1课风俗文化(含答案)一、节日习俗连连看。

春节猜灯谜清明节赛龙舟元宵节贴春联中秋节扫墓端午节吃月饼二、将古诗和对应的节日连线。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重阳节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中秋节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春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元宵节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端午节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七夕节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清明节三、写出下列习俗的寓意。

1.过年吃鱼寓意:2.过年吃年糕寓意:3.门上贴倒“福”寓意:4.中秋节赏月寓意:四、古诗积累。

寒食【唐】韩翃(hóng)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1.诗中,描绘出一幅“走马传烛图”的两句诗是:,。

2.诗中“,”这两句诗表明了“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这一点。

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3.这首诗借神话传说中和的故事,表达了妇女对丈夫的之情。

4.最能体现主要人物情感的诗句是:,。

十五夜望月【唐】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愁思落谁家。

5.八月十五,中秋之夜,表明诗人身处异乡思念家乡的诗句是:,。

6.我还能写两句抒发思乡之情的诗句:,。

人日立春【唐】卢仝(tóng)春度春归无限春,今朝方始觉成人。

从今克己应犹及,颜与梅花俱自新。

7.诗中表明从今往后克己为人应该不晚,我的精神面貌要和梅花一样,涣然一新的诗句是:,。

五、节日美文。

(一)北京的春节(节选)老舍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

正月十五,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红火而美丽。

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hǔ)传》故事。

这在当年,也是一种广告。

第一次月考-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后培优分级练(部编版)(附解析版)【新课标】

第一次月考-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后培优分级练(部编版)(附解析版)【新课标】

第一次月考(试卷满分120分)一、单选题(共6题;共12分)1.(2分)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读音,有错误的一组是()A.忌惮(dàn)行辈(háng)凫水(fú)戛然而止(jiá)B.脑畔(bàn)眼眶(kuàng)喘气(chuǎn)米酒油馍(mó)C.亢奋(kàng)晦暗(huì)羁绊(jī)奇伟磅礴(bó)D.斡旋(wòng)夜深星阑(lán))静穆(mù)争讼(sò2.(2分)下列四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踊跃姣洁撺掇马前卒C.拘束震撼辐射暖融融B.恬静严峻缈远风萧萧D.退色燎原思慕熙熙然3.(2分)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刘老师有趣的语文课上,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大家都踊跃地发言。

B.2018年元旦假期期间,除1月1日照例闭馆外,杭州图书馆及各分馆均照常开放。

C.他还是个孩子,还不懂人情世故,只是如果可以,我宁愿他永远如现在这般天真。

D.面对无数个豆腐渣工程,面对受害者亲人叹为观止的痛苦,我们无法再保持沉默。

4.(2分)对下列病句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这次会议上,大家对双休日加班的报酬问题交换了广泛意见。

(将“广泛”放到“交换”前面)B.石缝间刚强不屈的倔强的生命,常使我感动得潸然泪下。

(“刚强不屈的”与“倔强的”重复,应去掉一个)C.通过这次活动,使同学们学到了很多知识。

(“通过”或“使”去掉其一)D.学习成绩的优劣,关键在于有正确的学习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在“有”的后面加上“无”)5.(2分)下列句子没有使用拟人手法的一项是 ()A.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碎石、沙砾、泥土被它们带着,开始了旅行。

B.特别是刮风沙的时候,就像砂轮在有力地转动,岩石被磨损得光溜溜的,造成了许多奇形怪状的石头。

C.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砾越能旅行到遥远的地方。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理解阅读(12篇)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理解阅读(12篇)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理解阅读(12篇)一、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练习。

一盏灯下的爱皮尔斯十二岁那年成了孤儿,父母在一场车祸中双双身亡,从此,他便开始了一个人的生活。

①无情的车轮不仅夺去了双亲的生命,也碾碎了他美好的少年时代。

于是大家常常能看见这样一个小孩,他面色阴沉,眼中射出冷冷的光。

是的,皮尔斯开始憎恨这个世界,憎恨每一个人。

那些日子,他不去上学,整日里东游西荡,欺负爱笑的小同学,给别人的汽车轮胎放气,夜里投石头去打路灯,他用种种极端的行为去发泄愤恨。

就在这时,一个爱管闲事的人出现了。

那是一个六十多岁的老妇人,当地人都叫她琼斯太太。

琼斯太太第一次闯进皮尔斯的生活,是在皮尔斯痛殴一个小男孩的时候。

②从那以后,这个琼斯太太竟然缠上了皮尔斯,经常在皮尔斯做坏事的时候突然出现,唠唠叨叨地讲一大堆废话,这让皮尔斯极为恼火.有一天他悄悄地跟踪琼斯太太,知道了她家的位置,于是夜里便跑了过来。

他本想扔石头砸玻璃吓吓这个多管闲事的老太太,忽然发现她家的门顶有一盏极亮的灯,于是立刻改变了主意。

他一扬手,石头飞出砸中那盏灯,灯灭了,传来一阵碎片落地的声音。

皮尔斯有些兴奋地躲在黑暗中观察着,琼斯太太出来了,她抬头看了看,便回屋里搬出一把凳孑,颤颤巍巍地踩着凳子更换灯泡。

不一会儿,灯又亮了。

皮尔斯又捡起一块石头,想了想觉得这样做容易暴露,便停了手。

第二天夜里,皮尔斯又来到琼斯太太的门前,又轻易地打碎了那盏灯。

而琼斯太太依然像昨晚一样,艰难地换上了灯泡。

③这一下激起了皮尔斯的斗志,他心想:我天天晚上来,看你能坚持多久。

于是一场拉锯战开始了,让皮尔斯不解的是:这个老太太家里到底预备了多少个灯泡?终于,在第十二天的夜里,当皮尔斯打碎灯泡,琼斯太太更换时,她被玻璃划破了手,从凳子上摔了下来,挣扎了半天也没能爬起来。

皮尔斯一见祸惹大了,转身欲逃,却听琼斯太太叫他:“皮尔斯,你过来一下,我知道是你!”皮尔斯犹豫了一下,还是硬着头皮走了过去。

消失的年声阅读及答案

消失的年声阅读及答案

消失的年声阅读及答案肖复兴如今,年的声音,最大保留下来的是鞭炮。

随着都市雾霾天气的日益加重,人们呼吁过年减少燃放甚至禁止鞭炮,鞭炮之声,越发岌岌可危,以致最后消失,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其实,年的声音丰富得多,不止于鞭炮。

只是岁月的流逝,时代的变迁,让年的声音无可奈何地消失了很多,以至于我们遗忘了它们而不知不觉,甚至觉得理所当然或势在必然。

有这样两种年声的消失,最让我遗憾。

一是大年夜,老北京有这样一项活动,把早早买好的干秫秸秆或芝麻秆,放到院子里,呼喊街坊四邻的孩子,跑到干秫秸秆或芝麻秆上面,尽情地踩。

秆子踩得越碎越好,越碎越吉利;声音踩得越响越好,越响越吉利。

这项活动名曰“踩岁”,要把过去一年的不如意和晦气都踩掉,不把它们带进就要到来的新的一年里。

满院子吱吱作响欢快的“踩岁”的声音,是马上就要响起来的鞭炮声音的前奏。

这真的是我们祖辈一种既简便又聪明的发明,不用几个钱,不用高科技,和大地亲近,又带有浓郁的民俗风味。

可惜,这样别致的“踩岁”的声音,如今已经成为了绝响。

随着四合院和城周边农田逐渐被高楼大厦所替代,秫秸秆或芝麻秆已经难找,即便找到了,没有了四合院,也缺少了一群小伙伴的呼应,“踩岁”简单,却成为了一种奢侈。

另一种声音,消失得也怪可惜的。

大年初一,讲究接神拜年,以前,这一天,卖大小金鱼儿的,会挑担推车沿街串巷到处吆喝。

在刚刚开春有些乍暖还寒的天气里,这种吆喝的声音显得清冽而清爽,充满唱歌一般的韵律,在老北京的胡同里,是和各家开门揖户拜年的声音此起彼伏的,似乎合成了一支新年交响乐。

一般听到这样的声音,大人小孩都会走出院子,有钱的人家,买一些珍贵的龙睛鱼,放进院子的大鱼缸里;没钱的人家,也会买一条两条小金鱼儿,养在粗瓷大碗里。

统统称之为“吉庆有余”,图的是和“踩岁”一样的吉利。

在话剧《龙须沟》里,即使在龙须沟那样贫穷的地方,也还是有这样卖小金鱼儿的声音回荡。

如今,在农贸市场里,小金鱼儿还有得卖,但沿街吆喝卖小金鱼那唱歌一般一吟三叹的声音,只能在舞台上听到了。

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5届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语文试卷含解析

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5届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语文试卷含解析

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5届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考生要认真填写考场号和座位序号。

2.试题所有答案必须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第一部分必须用2B 铅笔作答;第二部分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

3.考试结束后,考生须将试卷和答题卡放在桌面上,待监考员收回。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非典报道经历了从瞒报到高度透明化的历程,这表明新闻主管部门的管理方式开始发生变化:从“如何包”转到了“如何报”,从内容控制转到了方向调控。

在传统机制下,一些新闻主管部门认为消极信息容易引起公众不必要的恐慌和社会动荡,因而媒体在信息流通中实行严格的把关制度,侧重于“包”不重“报”。

中国传媒对于危机报道的典型做法是在保守的方针下,采取低调而务实的报道模式。

应该说这一传统是在建国之初就形成的。

当时中国面临国内外的险恶局势和政治、经济的双重危机,需要以正面宣传为主,稳定社会秩序,因而实行一定程度上的信息封锁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但其前提是资讯手段的不发达,信息渠道的单一。

这一做法延续到今天则并不合适:一方面当前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公众的信息需求扩大,对知情权的要求日趋强烈;另一方面通讯技术不断发展,使公众获取信息的渠道大大増加。

传播学认为,流言的流传程度=事件的重要性×证据的暖昧性。

如果媒体继续采取沉默的态度,既达不到封锁信息的目的,又缺乏权威的消息。

社会舆论主体缺位,必然纵容了流言的传播而破坏社会稳定。

从管理学上看,传统新闻管理侧重微观的内容管理,而非方向性引导,而由于内容管理的庞杂,必然导致信息传送的滞后,造成舆论主导真空,流言乘虚而入,反而容易引起恐慌。

此次“非典”事件前期的抢购风波验证了这一点。

(摘编自俞熙娜、沈爱国2003年《“非典”事件对新闻改革的影响》)材料二:由于公众对突发事件的关注多于、重于一般的新闻事件,因此,在突发事件发生后第一时间,迅速、准确地进行报道,就成为引导社会舆论、疏解社会情绪、稳定民心至关重要的一环。

2021年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短文阅读及答案(完整版)

2021年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短文阅读及答案(完整版)

2021年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短文阅读及答案(完整版)一、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我仿佛记得曾坐小船经过山阴道,两岸边的乌桕,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随着每一打桨,各各夹带了闪烁的日光,并水里的萍藻游鱼,一同荡漾。

诸影诸物,无不解散,而且摇动,扩大,互相融和;刚一融和,却又退缩,复近于原形。

边缘都参差如夏云头,镶着日光,发出水银色焰。

凡是我所经过的河,都是如此。

现在我所见的故事也如此。

水中的青天的底子,一切事物统在上面交错,织成一篇,永是生动,永是展开,我看不见这一篇的结束。

……现在我所见的故事清楚起来了,美丽,幽雅,有趣,而且分明。

青天上面,有无数美的人和美的事,我一一看见,一一知道。

1.第二段段话中“一切事物”是指________等事物,“织成一篇”意思为_____________。

2.这些事物都与____有关,之所以会“交错、织成一篇”是因为______。

后一段与前一段形成______,之所以“清楚起来”则是因为________。

3.前者“模糊”寓含(______),后者“清楚”寓含(_______)。

A.作者对旧中国的黑暗的失望和痛斥。

B.作者对美好新生活的希望与期盼。

二、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巡道工的故事暑假里,我乘火车到外婆家去玩。

我靠着车窗,看见绿色的田野,清澈见底的溪流……从窗外匆匆闪过。

眼前的美景深深地吸引着我。

“呜——”前方传来了一声汽笛长鸣,我探出头往前一看,车头正带着我们转弯,弯道旁站立着一位老工人,他虽然戴草帽,可是身上的汗水仍然像许多条细细的小溪往下淌,那光着的上身显得油光滑亮,好像是用紫铜铸成的,他的手里,举着一把铁锤,正微笑着向我们致意。

我敢肯定,他就是巡道工,因为爸爸曾经给我讲过巡道工的故事……有一次,爸爸坐火车到远方去出差,在一个漆黑的深夜,列车在倾盆大雨中飞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肖复兴
如今,年的声音,最大保留下来的是鞭炮。

随着都市雾霾天气的日益加重,人们呼吁过年减少燃放甚至禁止鞭炮,鞭炮之声,越发岌岌可危,以致最后消失,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其实,年的声音丰富得多,不止于鞭炮。

只是岁月的流逝,时代的变迁,让年的声音无可奈何地消失了很多,以至于我们遗忘了它们而不知不觉,甚至觉得理所当然或势在必然。

有这样两种年声的消失,最让我遗憾。

一是大年夜,老北京有这样一项活动,把早早买好的干秫秸秆或芝麻秆,放到院子里,呼喊街坊四邻的孩子,跑到干秫秸秆或芝麻秆上面,尽情地踩。

秆子踩得越碎越好,越碎越吉利;声音踩得越响越好,越响越吉利。

这项活动名曰“踩岁”,要把过去一年的不如意和晦气都踩掉,不把它们带进就要到来的新的一年里。

满院子吱吱作响欢快的“踩岁”的声音,是马上就要响起来的鞭炮声音的前奏。

这真的是我们祖辈一种既简便又聪明的发明,不用几个钱,不用高科技,和大地亲近,又带有浓郁的民俗风味。

可惜,这样别致的“踩岁”的声音,如今已经成为了绝响。

随着四合院和城周边农田逐渐被高楼大厦所替代,秫秸秆或芝麻秆已经难找,即便找到了,没有了四合院,也缺少了一群小伙伴的呼应,“踩岁”简单,却成为了一种奢侈。

另一种声音,消失得也怪可惜的。

大年初一,讲究接神拜年,以前,这一天,卖大小金鱼儿的,会挑担推车沿街串巷到处吆喝。

在刚刚开春有些乍暖还寒的天气里,这种吆喝的声音显得清冽而清爽,充满唱歌一般的韵律,在老北京的胡同里,是和各家开门揖户拜年的声音此起彼伏的,似乎合成了一支新年交响乐。

一般听到这样的声音,大人小孩都会走出院子,有钱的人家,买一些珍贵的龙睛鱼,放进院子的大鱼缸里;没钱的人家,也会买一条两条小金鱼儿,养在粗瓷大碗里。

统统称之为“吉庆有余”,图的是和“踩岁”一样的吉利。

在话剧《龙须沟》里,即使在龙须沟那样贫穷的地方,也还是有这样卖小金鱼儿的声音回荡。

如今,在农贸市场里,小金鱼儿还有得卖,但沿街吆喝卖小金鱼那唱歌一般一吟三叹的声音,只能在舞台上听到了。

年的声音,一花独放,只剩下鞭炮,多少变得有些单调。

过年,怎么可以没有年的味道和声音?仔细琢磨一下,如果说年的味道,无论是团圆饺子,还是年夜饭所散发的味道,更多来自过年的“吃”上面;年的声音,则更多体现在过年的玩的方面。

再仔细琢磨一下,会体味到,其实,通过过年这样一个形式,前者体现在农业时代人们对于物质的追求,后者体现人们对于精神的向往。

年味儿,如果是现实主义的,年声,就是浪漫主义的。

两者的结合,才是年真正的含义。

不是吗?
(选自2014年2月2日《新民晚报》,有改动)18.文章从放鞭炮的声音写起,有何作用?(3分)
答:
19.文章叙述了那两种消失的年声?为什么这两种年声的消失最让作者感到遗憾?(4分)答:
20.第6段画线句写出了吆喝声的什么特点?有什么表达效果?(4分)
答:
21.结尾处作者认为“两者的结合,才是年真正的含义”,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3分)答:
22.仔细阅读全文,简要回答本文表达了作者对“消失的年声”怎样的情感和态度。

(4分)答:
答案:
18.(3分)具体点出题目中“年声”二字;鞭炮声为人们所熟知,贴近生活,亲切自然;由眼前的年声,引出下文由此消失的年声;从叙述入手,为下文抒发感受、发表议论做铺垫。

19.(4分)大年夜燃烧鞭炮前的“踩岁”声,大年初一卖金鱼的吆喝声。

因为这两种声音都带有浓郁的民族风味,寄托着人们图吉利等精神方面的向往(或美好愿望),寓意丰富。

20.(4分)声音清冽清爽,音律优美动人。

形象生动的写出了过年习俗的地方特色;营造了浓浓的节日气氛;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21.(3分)过年,既要有年味,又要有年声;不仅要有(富足的)物质生活,更要有(积极健康的)精神生活;做到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

22.(4分)借“消失的年声”,表达出作者对传统习俗的怀念,对消失的传统习俗的遗憾和惋惜;对民族文化当前处境的担忧,对人们能拥有新的过年文化的期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