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肖复兴《诗与成都》阅读练习及答案

合集下载

四川省中考语文复习记叙文阅读含散文小说

四川省中考语文复习记叙文阅读含散文小说

(一)记叙文阅读(含散文、小说)鉴于语文人文性的特点,在现代文阅读中,人物形象鲜明、情节生动曲折、情感真挚感人的记叙文自然受到命题者的青睐。

纵观近两年中考现代文阅读的选文,四川省各地市大多选两篇文章,考查两种文体,有的地市则三种文体都考,如南充、达州、内江等,但不管怎样选,记叙文阅读是必考文体。

而且在选材的内容与题型方面呈现了以下趋势:①阅读材料多来自课外,不仅注重记叙文类型的多样化,而且注重文章的审美情趣、价值取向。

注重对记叙文文体核心考点的考查,如对阅读材料标题的理解与作用的品析、内容的概括与梳理、理清记叙顺序和线索、词句的理解与品析、写作技巧的作用的品析等方面的考查,强调对文章的整体感知。

②选文视野开阔,文化内涵丰富,内容涉及亲情、成长、家乡、品质、哲思等,体现人文性和时代性特点。

③题型更加灵活,特别是开放类试题,包括感言、感想、联想与想象、仿写、公益广告、现象评价等。

另外,题型还侧重与课文的结合。

④主观类试题及开放题的比例逐渐加大,适当考查知识积累,侧重考查学生的理解与感悟、表达能力,突出个性化体验。

预计在2016年中考中,记叙文仍将是中考命题者的宠儿。

“信息的提炼与概括、内容的分析与探究、语言的理解与品析、情感的体验与感悟”依然是重中之重。

理清思路、把握文意、概括要点(2015·乐山)老师!老师!阎连科①我又见着我的老师了,如朝山进香的人见到他自幼就心存感念的一位应愿之神。

②在今年正月,我回家奔三叔的喜丧事。

在这闲空间,张老师到了我家里,坐在我家堂屋的凳子上。

乡间室内的空旷和凌乱,分隔着我与老师的距离。

相向而坐,喝着白水,削了苹果,说了很多旧忆的伤感和喜悦,诸如三十几年前在初中读书时,我的学习,我的作业,我的逃课。

③我老师张梦庚的一生,清寂中夹缠暖意,暖意里藏裹着刺骨的寒凉。

④生于上世纪的20年代末,老师读书辍学,辍学读书,反反复复,走在田埂与人生的夹道中,经历了抗战和解放战争,有了1949年的红旗飘扬,记忆中从来都是饥饿辛劳,土改时家里却忽然成了地主。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013 成都(word版,含答案) 精品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013 成都(word版,含答案) 精品

成都市二○一五年高中阶段教育学校统一招生考试(含成都市初三毕业会考)语文注意事项:1.全卷分为第A卷和第B卷,A卷满分100分,B卷满分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在作答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涂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的地方。

考试结束,监考人员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3.选择题部分必须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各题目对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均无效。

5.保持答题卡清洁,不得折叠、污染、破损等。

A卷(共100分)第Ⅰ卷(选择题,共21分)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12分)1.下面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拂晓(fú)禀告(bǐng)气冲斗牛(dǒu)B.涟漪(yī)呐喊(nà)随声附和(huó)C.胆怯(qiè)逞能(chěng)恪尽职守(kè)D.嶙峋(lín)发窘(jiǒng)吹毛求疵(cī)2.下列语句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A.敏感的人受了一言半语的呵责也会过分懊恼,因而我尽量刻制自己的敏感。

B.开始于盛气临人的物质的铁蹄之下,终结在不动声色的死神的怀抱。

C.袅袅烟云在我身边漂浮,而你那充满生机的树梢,却刚够得着我的脚尖。

D.鸭们十分乖巧,它们把嘴插在翅膀里,一幅睡觉绝不让主人操心的样子。

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别的学生都在抓紧时间汲取知识,他却苦心孤诣....地沉迷游戏,父母为此心急如焚。

B.周末参加社区志愿服务的华西医院的医生们表示,他们所做的事情是微不足道....的。

C.不法分子利用微博、微信等平台实施诈骗,手段不断翻新,令人叹为观止....,防不胜防。

D.此刻,老师与孩子们在舞台上开心地拥抱,共享天伦之乐....,庆祝本校合唱团荣获冠军。

4.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汪国真的诗作曾点燃了一代人的青春梦想,他猝然长逝,怎不让人扼腕叹息?B.通过我市举办的“名师好课”系列送教活动,促进了全市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

肖复兴《诗与成都》阅读练习及答案

肖复兴《诗与成都》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8~11题诗与成都肖复兴①和其他一些城市相比,成都一个特别之处,便是它和诗的关系格外特别。

②成都古今出过的诗人很多,历代来过成都的诗人更是无数,他们的诗再漂亮,并不足以说明成都就是诗城。

能证明成都是一座诗城的,是诗对这座城市的影响,诗如水一样在这座城市蔓延的滋润和普及。

③曾经在成都最为大众化的茶馆,也有百姓自发的写诗的热情。

有好事者将自己写好的诗拿到茶馆里张贴,第二天再去一看,应对者已经如云。

和诗者,在茶馆里彼此打擂台。

茶客们,则在观看中肆意地评点优劣。

诗让人们自得其乐,再没有哪里可以找到如成都茶馆里这样对诗的热闹场景了,想象那劲头赶得上《红楼梦》大观园里的赛诗会吧。

④还曾经读到过这样一则故事。

说是抗战期间,在半边街魏家祠堂对面开有一家饭馆,战争期间经济拮据,怕人吃饭不给钱或赊账;饭前先要钱呢,又觉得不大好,既怕得罪人,又怕伤自己的面子。

店家便写下一首诗,贴在墙上:“进门好似韩信,出门赛过苏秦,赊账桃园结义,要账三请孔明。

”句句用典,又通俗好懂,众人皆会意而笑,皆大欢喜。

在成都,诗不止于诗家之间风雅的唱和,而很实在,很实用,又有几分居家过日子的恬淡和狡黠,以及艰辛日子里的苦中作乐。

⑤再举一例,便是在成都连乞丐都能写诗。

一个成都乞丐的“烘笼”诗:“烟笼向晓迎残月,破碗临风唱晚秋,两足踏翻尘世路,一盅喝尽古今愁。

”居然把凄凉写得如此诗意盎然。

也许,这只是丐帮中的凤毛麟角,但他们确实曾经存在过并为成都留下了不俗的诗作。

这在别的城市里,我还真的未曾听说过。

⑥1913年,成都慈善人士曾经在北门一破庙旧址上搭建一排瓦屋,专门供乞丐在寒冬时有个避风的地方,并取了个典雅的名字,为“栖流所”。

没过多久,便被乞丐在门上贴了一副对联:“是士绅工商之友,与魑魅魍魉为邻”。

既工稳,又俏皮。

⑦一座平民化的城市,才能够将诗从高雅的殿堂上拉下来,让诗和自己平起平坐。

而一座有诗的传统的城市,才能够花开一般,处处都可以绽放出诗来。

2020年四川省成都中考语文试卷B卷附真卷答案解析

2020年四川省成都中考语文试卷B卷附真卷答案解析
成都草堂,是唐代杜甫旧时居住的地方。草堂多次废弃,重新修建草堂,是看重杜甫为人。今日重修草 堂,是巡抚都御史钟公蕃倡议的。已经修建完毕,成都府的同知吴君廷举寄来书信和图,嘱托我写文章记录
⑤挑着满桶水时,卖水人吆喝着一种短促的有节奏的号子,一是为了哼哼着减轻疲 劳,一是为了招呼行人让路。一到送水人家门口,则以同一调子提高了声音,用以招呼 用水的主人。
⑥成都人很讲情义,乐于助人。这种情义不是时下所说的哥们义气,而是一种淳朴 的人情味。卖水的和主人家混熟后,主人家央他做点下力活也肯帮忙。我的一位住在南 城纯化街的朋友,自己是教书的,家里只有寡母一人。成都烧饭用木柴,买来的是大块 的,必须劈成小块才能塞进灶洞。这位寡母劈不动,不曾央请,送水的汉子就主动效劳,
⑧我相信这一自白的真诚。现在有些服务行业的从业人员,只顾自己方便,不讲职 业道德,比起这种人来,被挑水人称之日“讲良心”的行规,多值得称颂而且推广!我 曾将挑水人的话告诉一位熟人,谈时正经过一个门口,被一位看门的大爷听到了,他接 茬道:“硬是,不信你早上到南门大桥上去看嘛!
⑨如今当然再也没有以挑水卖为生的人了,自来水已结束了这一职,⑦所以是不论何人都必须达到的,并且是可能达到的。
错误句:
修改为:
错误句:
修改为:
错误句:
修改为:
错误句:
修改为:
语文试卷 第 6 页(共 6 页)
2020 年四川省成都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
语文答案解析
B卷
一、 1.【答案】不符合,因为本诗描绘的摩诃池景象冷落、衰败。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鉴赏能力和比较阅读的能力。A 卷《摩诃池,消逝的仙湖》中对摩诃池曾经的景象特 点概括为“仙湖”,描绘了摩诃池曾经“桃花灼灼,杨柳依依,水波潋滟”的胜景;本诗由前两句可知,摩 诃池已不见了帛饰栏杆的船,而是麦陇连云、树木绕天的衰败景象,曾经的繁华热闹变成了如今的冷落、衰 败。所以诗人所见的摩诃池景象,不符合A 卷《摩诃池,消逝的仙湖》中关于“仙湖”景象的描绘。 【考查能力】诗歌鉴赏,比较阅读 2.【答案】B 作者因昔日的热闹场面变为麦陇连云、树木绕天的衰败景象而感叹历史变迁的必然。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诗人在经过摩诃池时,所看到的是摩诃池冷落、衰败的景象,不见帛 饰栏杆的大船,只见麦陇连云、树木绕天,眼前的衰败景象与曾经的热闹繁华形成了巨大反差。再由诗的最 后两句“百岁兴衰已如此,争教东海不为田”可知,诗人感叹兴衰的更替也是必然的,历史总是不断发展变 化的,怎么能让东海之水不化为田呢?这眼前的摩诃池引起了诗人内心无比的感慨。所以本题用“叹”更 符合诗人当时的心境。故选 B。 【考点】诗歌内容的理解 二、 3.【答案】D 【解析】D.并,并列,并称。故选D。 4.【答案】(1)(重修者)(在)墙外将桤树柳树种上,仿照杜甫(居住时)的旧貌。 (2)唐代善作文章的文人有千百人,但在后世被祭祀的,仅能用手指数出。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作答此题,要遵循“字字有落实,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注意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 1 其,代词,指墙;树,名词动用,种植;象,仿照;旧,旧貌。 2 文章,名词动用,做文章;祠,名词动用,祭祀;指,手指。 【考点】文言句子翻译 5.【答案】(1)诗歌的卓越成就,孝友忠信的品节。 (2)示例:杜甫孝友忠信的品节。杜甫关心人民疾苦,心怀天下。例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安得广

2022-2023学年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重点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达标检测语文试卷(B卷含答案)

2022-2023学年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重点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达标检测语文试卷(B卷含答案)

2022-2023学年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重点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达标检测语文试卷(B卷)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9小题,共60.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在唐以前的古代文学中,以忧患感为基调的作品是很多的。

这些作品大致上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所体现的主要是对于自己及亲友的命运而引起的忧患感,如宋玉《九辩》。

第二类则是内涵更为深广的忧世之作,例如《诗经》中的《载驰·正月》。

这后一种倾向可以说是我国古代文学中最优秀的传统之一,其代表人物是屈原。

屈原的作品,无一例外地蒙着一层浓重的忧患情调。

关于《离骚》诚如司马迁所云,屈原“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离骚’者,犹离忧也”。

关于《九章》,从首章《惜诵》“惜诵以致愍兮,发愤以抒情”,到末章《悲回风》“悲回风之摇蕙兮,心冤结而内伤”,忧患之感与《离骚》完全相同。

屈赋对读者的强烈感染力主要来自它所蕴涵的忧患感,这种忧患感当然包含着诗人“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痛苦,“美人迟暮”的惆怅,但是更重要的则是诗人对于国家、人民的命运的危机感:“曾不知夏之为丘兮,孰两东门之可芜”,“宁溘死而流亡兮,恐祸殃之有再”。

那么,在屈原的时代,楚国是不是已经岌岌可危了呢?据史书记载,它当时还是一个“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的强国。

在屈原生前,楚国虽然在与秦国的战争中几次失利,但并未濒于灭亡的危险。

屈原作品中那种仿佛大难已经迫于眉睫的气氛,与其说是反映了当时楚国的实际形势,倒不如说是反映了诗人心中基于对现实的预感而产生的忧患意识,而这种预感和忧患意识正来源于诗人对于国家和人民的强烈的责任感。

屈原曾经被楚怀王委以重任,但是他不久就受到一连串的诬陷、疏远、放逐。

在那个辩士四处奔走、朝秦暮楚的时代,屈原却情愿在“乃猿狄之所居”的流放地行吟泽畔,仍然以“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坚毅精神忍受着巨大的痛苦,时时刻刻把国家、人民的命运放在心上,仍然强烈地感到自己对于国家、人民的责任:“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甚至当他要想以身殉国时,仍念念不忘国家的政治,并以古代的贤臣作为自己的榜样:“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虽然屈原的忧世预言与历史的实际进程相符合的程度不一致,但是,他怀着对国家、人民的命运的巨大关切,具有对于现实生活的深邃的洞察力,因而能够极其敏锐地觉察到当时政治、社会中各种形式的隐患。

2023-2024学年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2023-2024学年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2023-2024学年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1. 下面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摇曳.( yè)劫掠.( lüè)自惭形秽.( huì)B.亵渎.( dú)阔绰.( chuò)附庸.风雅(yōng )C.恪.守( kè)撩.逗(liāo )持之以恒.( héng )D.炊.烟(chuī )桑梓.(zǐ )不省.人事(xǐng )2. 下列语句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A.即便怀有效仿的渴望,也总是可望而不可及,便以位卑宽宥了自己。

B.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仿佛痴笑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

C.芦苇丛中还有一种不知名的香草,一缕一缕地掺杂在芦叶的清香里。

D.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惧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3. 下列语段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成都青羊,从古至今人文荟萃:西汉文翁,开创地方官办学堂之先河,丰功伟绩....,标榜史册;诗圣杜甫,虽寄身茅屋,却望广厦万千,大庇寒士,其忧国忧民情怀不言而喻....;十二桥烈士,前仆后继....,舍身求法....,为求真理不惧牺牲……A.丰功伟绩B.不言而喻C.前仆后继D.舍身求法4. 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青羊区是古蜀文明发源地之一,孕育了超过3500年以上的厚重历史,是天府文化核心承载区和集中展示地。

B.随着青羊区唯一一所民办学校转为公办,使青羊区基础教育沟“优质均衡”的总体目标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C.经过精心策划与准备,第12届世界运动会全球推广活动顺利启动,标志着成都2025“世运会”进入全面筹办。

D.“2023雨果奖”在成都世界科幻大会上揭晓,中国作家海瀍的小说《时空画师》荣获最佳中篇小说奖。

甲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2024成都中考语文备考 成都10年考情及趋势分析(课件)

2024成都中考语文备考 成都10年考情及趋势分析(课件)
内容相关 己》相关)等
(二)考点分析
考点/考向 年份
具体设问
8.文末说“桂湖这样一座园林,实属难得”,桂湖“难得”之
处有哪些?请联系全文,分条概括。
2022 →溯源教材(七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思考探究”)文中
把握散文
说,百草园“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
内容
园”,“乐园”之“乐”表现在哪些方面?
支架 扁担那头的父亲》19题仿照示例做批注)等
的理
赏散
文章结构的划分,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最后两
解及
文语
2014 段是一部分,一种认为最后四段是一部分。怎样划分更恰当
赏析
言(10

(10年

11.借助花木来表达情志,是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传统。请以对本文最后一段中“文
学的一个重要功能,就在于这种美的教育”这一观点的认识
2022
理解、 句子的
文第3、4段,品味其语言的妙处,并试着写一段赏析文字
鉴赏散 理解及

文语言 赏析
9.请结合语境,将文章第九段空缺处补充完整,使之成为
2021
(10年 (10年
一个比喻句,并对这个比喻句进行简要赏析。
7考) 7考)
10.第二段中画线的比喻句有哪些妙处?请简要赏析。
2019 →溯源教材(七下《紫藤萝瀑布》“思考探究”)根据括号
→溯源教材(八上《列夫·托尔斯泰》教参“问题探究”) 7考) 7考)
如何理解作者描写、评论托尔斯泰眼睛的关键语句?
考点/考向 年份
具体设问
9.第②段中,作者说“我不能忍受自己对置身的环境一无所
知”。这段话,为什么有人认为是“狂妄”的?为什么“我

成都市青羊实验中学语文八年级下册诗歌鉴赏试卷

成都市青羊实验中学语文八年级下册诗歌鉴赏试卷

成都市青羊实验中学语文八年级下册诗歌鉴赏试卷一、八年级下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秋浦途中①杜牧萧萧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一岸蒲。

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②无?(注)①秋浦,唐时为池州州治所在,诗人被贬官外放时途经此地。

②杜陵,在长安西南,诗人家乡樊川所在地。

(1)一、二句中的“萧萧”“淅淅”有何表达效果?(2)“为问寒沙新到雁”流露出作者哪些情感?2.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请说说这首诗的颈联好在哪里。

3.阅读《诗经》中的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甲)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乙)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

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

与子偕行!(1)“悠哉悠哉,辗转反侧”这句诗中连用两个“悠”字写出了什么?(2)在我国肆虐时,日本向我国捐赠了抗疫物资,在防护服包装箱上题写了诗句:“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结合《无衣》全诗,分析日本捐赠方题写这一诗句想表达的意思。

(3)《关雎》与《无衣》都使用了什么写法?有何作用?4.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山亭夏日高骈绿树阴浓①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②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注释】①浓:指树丛的阴影很深。

②水晶帘:是一种质地精细而色泽莹澈的帘子,此处指水面。

(1)第一、二句通过描摹绿树阴浓、________等意象,写出了夏日的幽静,体现了作者________的心情。

(2)赏析“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8~11题
诗与成都
肖复兴
①和其他一些城市相比,成都一个特别之处,便是它和诗的关系格外特别。

②成都古今出过的诗人很多,历代来过成都的诗人更是无数,他们的诗再漂亮,并不足以说明成都就是诗城。

能证明成都是一座诗城的,是诗对这座城市的影响,诗如水一样在这座城市蔓延的滋润和普及。

③曾经在成都最为大众化的茶馆,也有百姓自发的写诗的热情。

有好事者将自己写好的诗拿到茶馆里张贴,第二天再去一看,应对者已经如云。

和诗者,在茶馆里彼此打擂台。

茶客们,则在观看中肆意地评点优劣。

诗让人们自得其乐,再没有哪里可以找到如成都茶馆里这样对诗的热闹场景了,想象那劲头赶得上《红楼梦》大观园里的赛诗会吧。

④还曾经读到过这样一则故事。

说是抗战期间,在半边街魏家祠堂对面开有一家饭馆,战争期间经济拮据,怕人吃饭不给钱或赊账;饭前先要钱呢,又觉得不大好,既怕得罪人,又怕伤自己的面子。

店家便写下一首诗,贴在墙上:“进门好似韩信,出门赛过苏秦,赊账桃园结义,要账三请孔明。

”句句用典,又通俗好懂,众人皆会意而笑,皆大欢喜。

在成都,诗不止于诗家之间风雅的唱和,而很实在,很实用,又有几分居家过日子的恬淡和狡黠,以及艰辛日子里的苦中作乐。

⑤再举一例,便是在成都连乞丐都能写诗。

一个成都乞丐的“烘笼”诗:“烟笼向晓迎残月,破碗临风唱晚秋,两足踏翻尘世路,一盅喝尽古今愁。

”居然把凄凉写得如此诗意盎然。

也许,这只是丐帮中的凤毛麟角,但他们确实曾经存在过并为成都留下了不俗的诗作。

这在别的城市里,我还真的未曾听说过。

⑥1913年,成都慈善人士曾经在北门一破庙旧址上搭建一排瓦屋,专门供乞丐在寒冬时有个避风的地方,并取了个典雅的名字,为“栖流所”。

没过多久,便被乞丐在门上贴了一副对联:“是士绅工商之友,与魑魅魍魉为邻”。

既工稳,又俏皮。

⑦一座平民化的城市,才能够将诗从高雅的殿堂上拉下来,让诗和自己平起平坐。

而一座有诗的传统的城市,才能够花开一般,处处都可以绽放出诗来。

⑧成都的诗的传统,得益于杜甫和他的草堂。

而诗的传统更是一种文化的底蕴,不是一朝一夕,而是长久岁月的积淀和打磨,诗才化为了这座城市的血脉和基因。

⑨记得同为诗人的冯至先生曾经说过一段话:“人们提到杜甫时尽可以忽略了杜甫的生地和死地,却总忘不了成都的草堂。

”这实在是成都的福气。

成都人便也格外珍惜这一福分,将杜甫当做自己的诗神,把草堂当成诗的殿堂,每年人日即正月初七这一天,都要到草堂里祭拜,已经成为由来已久的习俗。

如果没有这样长久的珍惜与敬重,如何能够形成诗的传统?
诗的传统在一座城市走过了一千多年,这座城市又该是一种什么样的成色?
⑩安史之乱后,杜甫携带自己的稚子,从甘肃的同谷步行了一个多月,才走到了成都,投奔到当时任剑南节度使的朋友严武门下。

但不多日后,杜甫坚持搬出条件优越的严府,而居于简陋的寺院之中。

日后,在浣花溪旁搭建一间茅屋,写下《堂成》一诗,其中:“暂止飞鸟将数子,频来语燕定新巢”一联,道出了草堂建成时的情景和心情。

以后才有了“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这样情趣盎然却又令我们会心会意、平易得任何人都懂得的诗句。

我一直这样认为,正是杜甫自身这样的平民性,造就了其诗歌的人民性,也才造就了成都这座城市诗歌传统的平民性,让诗和这座城市的人们心心相通。

诗不再是高雅的代名词,不再是诗人的专利,而属于大众和这座城市的每一棵树,每一朵花。

⑾成都,不仅是一座茶城,一座花城,一座美食城,还是一座诗城。

(有删改)
赏析:文章道出了成都与诗歌的特别关系,让人体会诗如水一样在这座城市蔓延,经过岁月的积淀和打磨,最终化为我们的血脉和基因。

8、第1段中,成都和诗的关系“格外特别”。

诗与成都“格外特别”的关系是什么?请结合全文,简要回答。

(4分)
答:①成都古今中外出过的诗人很多,来过成都的诗人更是无数;②诗如水一样在这座成都滋润普及:百姓、乞丐等自发写诗的热情;③“诗圣”杜甫在安史之乱后来到成都,并留下让人敬仰的“杜甫草堂”。

【这道题考查的是学生的概括能力。

通过通篇浏览可以发现,答案分别出现在第2~8段中。

考生需解读题目“诗与成都”;诗对成都,对市民生活的影响,抓住文中所写人物故事归纳中心词“生活化”“平民化”来进行分析作答。

】9、文章3-6段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成都是一座诗城”的?请分点简要概括。

(6分)
答:①百姓茶馆对诗;②诗的恬淡和狡黠(或者人们以诗苦中作乐);③乞丐也能作出不俗的诗。

【这道题考查的是对第3、4、5、6段的主要内容的概括与总结。

从三段到六段可以看出诗歌对成都市民生活的影响。

文章通过描写诗歌对茶馆文化、市井生活、百姓生活的影响,诗让人们自得其乐;诗让生活充满情趣,诗让人在艰辛日子里的苦中作乐。

从分值来看,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10、文章第4段“赊账桃园结义,要账三请孔明”中的两个三国典故,表达的是什么意思?这样用典有何好处?
答:意思:赊账的时候就像桃园结义一样爽快,等到要账的时候店家就像刘备三请诸葛亮一样难办。

作用:①该用典通俗易懂,含蓄委婉地表达了:赊账的简单,要账的困难;②彰显出成都百姓写诗的热情和功底。

【该题考查学生对“挂账、要账”两种生活情态的理解,老板通过诗歌巧妙的说出自己不想赊账,并考查了“用典”的修辞手法。

用典的全文应为:“一进门来苏东坡,坐下韩信问萧何;苏秦巧言能赊欠;徐庶不语也白说,赊账好比三结义,要帐好比请诸葛;不是本号不赊账;如今要账太罗嗦。

”(意思是说:进店来的客人像苏东坡一样,衣冠端正。

(暗含无赊账之理),坐上来跟店家聊起来,就像韩信求着萧何一样。

如同合纵家苏秦的口才,说来说去就是要赊账。

但是店家在那里来一个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客人也拿他没辙。

赊账的时候就像桃园结义一样爽快,等到要账的时候店家就像刘备三请诸葛亮一样难办。

所以末尾交代不是本店不赊账,要账的时候实在是太麻烦了。

用典的好处之一是使表达含蓄而不浅露,增添趣味性。

历史传说或寓言故事,使文章内蕴比较丰富。


11、第10段引用了杜甫建成草堂之后的若干诗句,而未引用杜甫在草堂的名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若在此处引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否合适?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答:不合适。

第⑩段引用的诗,皆取材于司空见惯的生活场景,体现的是的一种情趣盎然的恬淡、舒适、愉悦之感,与下文所说的杜甫诗歌的平民性以及让诗属于“一颗树”“一朵花”相呼应;《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重在抒发自己的困难以及自己忧国忧民的情怀,总体基调与文本内容不相符合,故不适合。

【考查考生对诗歌的内容与思想情感、主题的理解。

《堂成》:“暂止飞鸟将数子,频来语燕定新巢”,《水槛遣心》:“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南邻》“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江村》:“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以上诗歌体现了诗人的感情基调为:欣喜、闲适、悠然自得。

诗歌洋溢着宁静、和谐的气氛。

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叙写作者茅屋被风吹破,风卷走了屋上的茅草的个人痛苦,以及体察人间冷暖、忧国忧民之心。

考生需理解文中诗句,回忆八年级所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进行对比阅读,分析。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