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诗教学设计
优秀木兰诗教学设计详案(通用5篇)

优秀木兰诗教学设计详案(通用5篇)优秀木兰诗教学设计详案(通用5篇)教学设计强调教学策略的灵活运用,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需求进行差异化教学。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优秀木兰诗教学设计详案,供大家参考学习。
优秀木兰诗教学设计详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这首诗的民歌特色。
2、掌握诗文的含义。
3、了解木兰形象。
教学时间:二教时第一教时一、解题。
简介这首诗产生的年代和木兰其人。
①这是一首民歌,是人民大众的口头集体创作,经过文人润色后用文字记录下来。
民歌是可以歌唱的,这首诗最后四句是歌唱者对诗中主人公木兰的颂赞之辞。
②这首诗一般都认为产生在北朝北魏的统治期间(386—557)。
北魏(又称“后魏”)曾跟当时北方的柔然族多次交战,诗中提到的“黑山”“燕山”正是作战的地点,在魏太武帝期间战争尤为惨酷,至449年才彻底击败柔然。
③木兰可能实无其人,所以姓花、姓朱、姓魏、姓木兰之说均系猜测或捕风捉影,我们用不着追究。
北方民族尚武,女子也不例外,木兰女英雄的形象可能是据此创造出来的二、正音、解词。
三、教师范读、学生齐读后讨论这首诗的民歌特色。
步骤是:(1)教师范读后提出问题:这首诗在语言风格上跟前一个单元里的文人诗歌有什么不同?(2)学生齐读一遍后答问。
(3)根据学生答问情况再提问,再齐读全诗,进一步认识民歌的叙事手法。
①诗中大部分都是口头语,特别是人物的语言如“阿爷无大儿”两句、“可汗问所欲”四句、“同行十二年”两句,跟平时说话并无二致,可见民歌是人民大众的口头集体创作。
也有个别书面语句如“万里赴戎机”四句,这是诗在流传过程中经文人修改、润色的结果。
②民歌叙事常抓住重点加以铺排,铺排的办法很多:排比:如“爷娘闻女来”六句、“东市买骏马”四句。
复沓:如:“问女”二句、“女亦”二句、“旦辞”八句(复沓跟叠句的区别是:叠句不换字,而复沓可以更换个别词语。
)顶真(又称“联珠”):如“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木兰诗》教案优秀6篇

《木兰诗》教案优秀6篇《木兰诗》教案篇一学习目标:1、积累《木兰诗》中重点字词2、赏析诗中的木兰形象课前学习:选择诗的片段,与同伴进行课本剧表演课堂学习:第一块:积累字词,整体感知课文1、导入:播放电影《花木兰》片断观看2、组织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评价;全班齐读。
个别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评价;齐读。
3、看页下注释,理解大意,准备质疑。
阅读、思考、讨论4、组织交流、评价(强调古今有差异的词语)交流、互评第二块:设计情境,精读课文内容1、问题情境:在我们的印象中,中国古代的女子似乎是足不出户的。
而木兰却在战场上立下了赫赫战功,你认为这可信吗?为什么?阅读思考2、组织交流、评价交流、互评3、电影中拍了很多战争的场面,而诗中只是精练的三句。
你觉得在这首诗中战争的场面应该详写还是略写,为什么?(提示分析这首诗中花木兰的形象)小组合作讨论4、组织交流、评价交流、互评第三块:语文活动:课本剧《木兰诗》片段1、小组合作,选取《木兰诗》片段,分角色表演。
按小组的顺序,分别到讲台前表演。
2、组织交流、评价交流、互评课后学习:同伴竞赛:看谁背诵《木兰诗》又准确又迅速。
木兰诗教案篇二[教学目标及重点]l.诵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2.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
3、学习本文详细得当的叙事方法,领会故事情节曲折,富于戏剧性,充满传奇色彩的特点。
[教学课型及课时]1、教读课2、一课时[媒体设计]1.多媒体:选取材料制作成课件2.录音机:伴奏带。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知道木兰这个人物吗?哪一个同学给大家讲一下关于木兰的故事?(学生讲故事)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流传了一千多年,你认为木兰成为世世代代人们所景仰的英雄人物的原因在哪里?(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要点)木兰是一位爱国的女英雄。
她替父从军,是出于关心国家安危,体恤父亲年迈力衰;她不畏艰苦,勇敢作战,是出于保卫家乡、保卫祖国的坚强意志;她厌弃高官厚禄,而渴望过和平劳动的生活这些,都表现了人民英雄的`本色,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意愿和理想。
《木兰诗》新课标教案10篇-最新

《木兰诗》新课标教案10篇《木兰诗》新课标教案篇一初中语文教案:《木兰诗》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一些朗读技巧。
2.理清故事情节,当堂背诵。
3.理解木兰形象。
【教学创意】通过教师有表情的示范背诵,感染、启发、引导学生背诵全诗,也可请已背会的学生在课堂上做背诵表演,以活跃课堂气氛。
引导学生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解决生字词句、理清故事情节、理解木兰形象。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花木兰的故事吗?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流传了一千多年,一千多年来,花木兰这个形象深受人们喜爱。
她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女性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木兰诗》(板书),来寻找其中的答案。
二、朗读指导1.教师带表情范背。
让学生边听边画出不认识的字,并注意教师背诵时节奏的变化。
2.解决生字词,重点注意几个问题。
十二转的转就读zhuagrave;n。
古代指勋级,每升一级叫一转,十二转为最高的勋级。
旧时裳的裳读chaacute;ng,古代指少女穿的裙子。
要注意理解在这首诗里出现的互文修辞句。
如: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3.学生齐读全诗。
4.教师逐段指导学生朗读。
第1段是对情景的描述,读开头两句语调要柔缓,第3、4句则要带疑虑和关切的语气,声音可以略微提高,读到叹息再轻缓下来。
第2段开头两句是问句的形式。
读何所思、何所忆要读出询问的语气。
答句中的两个无字应重读表强调,语气要与后面的句子衔接。
见军帖、大点兵、十二卷、卷卷都要重读,以说明战争的规模和紧迫,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写木兰所思所虑,该怎么办呢?这里可以略作停顿,然后用坚定的语气读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在从此之后又可以有稍微的顿息,此字拖长一点,把替爷征三个字读得沉着有力,以表现木兰替父从军的决心。
第3段前四句节奏要读得比较紧凑,以渲染木兰在匆促地准备行装,骏马、鞍鞯、辔头、长鞭应突出强调,使听者能想像出木兰整装待发的英姿。
《木兰诗》教案优秀8篇

《木兰诗》教案优秀8篇木兰诗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学习民歌的语言特色。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木兰这一人物形象,学习木兰的精神和品格。
教学重点:理解木兰这一人物形象,学习木兰的精神和品格。
教学难点:学习民歌的语言特色教学方法:三疑三探教学课时: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1.教师导入。
学生听豫剧《花木兰》选段,让学生自由谈一下对木兰这一人物及其故事的了解。
然后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
)2.文学知识介绍。
(1)让学生进行介绍。
(2)明确:(出示幻灯片,也可以用小黑板代替。
)本诗是一首北朝民歌,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
二、初读感知1.认真读课文,可以朗读,可以默读,可以同桌轮读,选用你最喜欢的方式阅读这首民歌,注意朗读的节奏和重音。
2.画出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画出你认为好的词、句、段。
3.利用古汉语字典,就文章中一些字词的音义、精彩诗句等内容制作学习卡片,并试着翻译课文。
三、设疑自探1.本诗叙述情节详略得当,请作简要分析,并概括这首叙事诗的内容。
2.你觉得木兰是一个怎样的人?3.本诗是一首民歌,分析其语言特色。
四、解疑合探学生小组讨论后明确:1、详写:从军的缘由、离别、辞官和还家。
略写:出征前的准备、军旅征战生涯。
内容:这首长篇叙事诗叙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传奇故事。
2、结合诗歌内容,分析木兰的形象:勤劳、智慧、勇敢、坚强、不贪图利禄、爱国爱家。
3、本诗是一首民歌,分析其语言特色。
整首诗大量运用了民歌常用的艺术手法,采用了互文、反复、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语言丰富多彩,有口语,有整齐的律句,句型有长有短,读起来节奏明快,声韵铿锵,富有音乐感。
教师适时举例说明。
五、质疑再探通过以上学习,你还有哪些疑问?问题预设: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并把喜欢的原因与同桌进行交流。
(同桌交流后再找部分学生在全班交流。
)重点研讨课文第4自然段。
明确:①木兰的征战生涯。
②对偶。
作用:笔墨精炼,对仗工整,音调铿锵,气氛雄壮悲凉。
《木兰诗》教学设计15篇

《木兰诗》教学设计15篇《木兰诗》教学设计15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木兰诗》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木兰诗》教学设计1一、教材分析《木兰诗》是河大版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
这个单元的课文都是诗歌,意在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在诗歌诵读中享受诗歌的美。
这篇课文以诗歌的形式叙述了一个带有传奇色彩的故事:古代农家女子花木兰在边关告急之时,挺身而出,女扮男装,替父从军,杀敌立功,辞官回家的故事。
在明朗刚健、质朴生动的语言叙述中,洋溢着浓浓的民歌情味和朴素的情感。
二、设计思路木兰从军的故事在中国几乎是家喻户晓,学生对内容比较了解,对人形象也有较为全面的理解,但原有理解大多是浮浅的,片面的。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将他们对人物干瘪粗糙的理解转化为丰满细致的解读,使学生对人物形象的解读能再深入、细腻一些,所以我设计了多次质疑,意在引导学生对木兰这一人物形象进行个性化、细腻化的解读。
文章在写作手法方面也有许多精妙之处,但对于初一同学来说并不好理解,我设计让学生在改写对比中品味比较,学习本文写作手法上的精妙。
按照新课标的精神,为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我采用了质疑的方式对人物形象、写作手法进行学习,在质疑中既让学生有鲜明的印象,又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整个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主要起引导作用,教师简单的设疑、点拔和讲析,发动学生积极广泛的参与。
三、教学方法按照以上设计思路,在本课教学中我主要运用了以下几种教法:1、诵读品味法。
在反复诵读中品读质朴生动的语言,理解诗情、诗意,体会人物形象、主题思想和写作手法。
2、质疑讨论法。
教师提出质疑观点,学生讨论探究,在比较中对文本进行深入的解析,促进学生深入的理解。
3、比较阅读法。
将文中的木兰形象与美国动画片《花木兰》中的木兰形象作对比,引导学生找出差异,使学生有更鲜明的理解。
《木兰诗》教案最新5篇

《木兰诗》教案最新5篇《木兰诗》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乐府”的有关知识。
2、体会文章作者对木兰爱国精神的赞美。
3、学习本文排比、对偶、比喻等修辞手法。
能力目标1、根据上下文揣摩人物心理。
2、体会文章的详略的安排。
3、根据想像扩写课文。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2、引导学生体会本文刚健清新、气势雄浑的诗意美以及云鬓黄花少女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驰骋沙场,功勋卓著的女性美、情感美和人格美。
学法引导1、本诗诗韵婉转,琅琅上口,学生易记易背,课前要求学生先背诵,可以采用以下三步法:①利用课文注释,借助工具书,粗读课文,了解大意;②分段细读,抓住叙事诗的特点,概括故事大意,明确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③再读成诵,抓住诗中对木兰的心理、动作等描写的诗句,分析木兰的形象,进而正确把握诗的主题。
2、能复述,扩写成改写故事,理解详写和略写的好处,找出对比和排比的句子并能说出运用修辞的作用。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1、重点讲析木兰的形象为什么千百年来受到人们的喜爱,以致家喻户晓?这一点主要通过讲清木兰替父从军的“孝”和保家卫国的“忠”(爱国)两种精神让学生领会。
2、难点本文的材料安排为何有详有略。
这一点要通过组织学生讨论本文的中心来解决。
3、疑点木兰之所以“不用尚书郎”仅仅是因为不贪图荣华富贵吗?这一点教师可根据课文内容,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来介绍分析。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人新课:前一段时间,闻名全球的迪斯尼公司投入巨资将中国的一部古代文学名著搬上了银幕,轰动了世界,大家知道这部影片叫什么名字吗?对,是《花木兰》。
花木兰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女英雄,她到底有什么魁力,以至于风靡世界,打动了不同种族人民的心呢?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个疑问,来学习木兰的最初雏形——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诗》,相信大家一定会找到答案的。
二、明确目标1、熟读课文,疏通文意,了解大致情节。
2、通过分析诗歌,理解木兰的形象。
《木兰诗》教案优秀9篇

《木兰诗》教案优秀9篇木兰诗教学设计篇一【学生分析】在中国,花木兰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
学生可能大多了解她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
可是这样的一位勇敢刚强的女英雄,她也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也和普通女子一样,爱美,爱她的亲人,爱朴素平淡的生活。
所以,学习《木兰诗》,就是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如何把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真实丰满的人物形象刻画出来的。
【教学建议】1、这首叙事诗字面意义浅显,可引导学生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解决生字词句、理清故事情节。
2、《木兰诗》是北方民歌的杰作,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支奇葩,它的多种艺术手法如铺排、互文、对偶等对烘托气氛、塑造人物形象等起着重要作用。
要引导学生领会这一点。
3、体会本诗的选材对突出人物形象的作用。
4、培养学生爱国爱家的责任感。
5、指导朗诵,争取当堂背诵。
建议一课时完成。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花木兰的故事吗?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流传了一千多年,一千多年来,花木兰这个形象深受人们喜爱。
她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女性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木兰诗》,在这个传奇的故事中寻找答案吧。
二、整体感知,了解故事情节1、指导学生分组合作,疏通文意。
学生质疑,教师点拨对重点字词句的理解。
2、了解故事情节。
学生讨论空白处填写恰当词语:木兰停机()──决心()──从军()──奔赴()──十年()──拒赏()──与亲人( )明确:叹息、出征、准备、沙场、征战、辞官、团聚三、探究理解木兰形象讨论:1、木兰是人人皆知的女英雄,诗中哪些描写刻画了她这一形象?两处:⑴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如飞。
朔气传金拆,寒光照铁衣”。
⑴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前者烘托渲染了军旅生活的艰苦与惨烈,从正面塑造了一个勇敢刚强的战士形象。
后者通过写天子的赏赐之多,侧面表现出木兰是一位战功显赫的女英雄。
2、木兰既是一位传奇英雄,又是一个普通的女性。
诗中哪些细节描写表现了她的女性心理?⑴ 停机叹息时的心理描写:既为家里着想(父亲年龄大了,弟弟还小),又为国家大计着想(保家卫国是子民的责任)这种焦虑矛盾正是女子所特有的心理。
木兰诗教学设计(15篇)

木兰诗教学设计(15篇)木兰诗教学设计(15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木兰诗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木兰诗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通过各种方式反复诵读,体会文章的节奏美和音韵美,培养语感,提高记诵能力。
2.引导学生领会故事情节富有戏剧性、生动性的特点。
3.引导学生加深体会本文详略处理得当的写作特色。
4.了解木兰这一巾帼形象,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和对和平的向往。
教学重点⑴指导学生朗读、背诵。
⑵学习课文详略得当的写作特色。
教学难点⑴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故事情节,深入分析木兰这一人物形象。
⑵文中出现的重点古诗词的积累。
教学过程(一)导语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巾帼英雄的事迹,请讲一讲。
(学生讲)说到巾帼英雄不得不提到木兰,今天我们来学习南北朝时期的一首北方民歌《木兰诗》,相信大家会对女英雄木兰有一个更为全面的了解。
(二)探索新知识1.相关的文学常识(投影显示)《木兰诗》又叫《木兰辞》《木兰歌》,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
北朝民歌以《乐府诗集》所载“梁鼓角横吹曲”为主,是当时北方民歌中一种在马上演奏的军乐,因为乐器有鼓角,所以也叫“鼓角横吹曲”。
《木兰诗》则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
它和《孔雀东南飞》一起,并称为乐府诗中的“双璧”。
2.读文⑴让学生认真听朗读录音,注意字音、节奏和感情。
(范读)需要注意的字音:(幻灯展示)⑵让学生结合所听的录音和课下注释自由朗读课文⑶找学生读文,并找其他学生评价朗读效果。
⑷本诗诗韵婉转,琅琅上口,读时要读出节奏感,例如: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让学生给自己最喜欢的话划分节奏,并大声读出来。
学生划节奏,读文。
找三至五名同学读。
师生共评价。
⑸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着读文,提出不懂的字词句。
学生质疑:学生需积累的重点字词句的含义:例如:当户织:户,军书十二卷:十二,阿爷无大儿:爷,胡骑,戎机,朔,赏赐百千强:强,郭,扶将,著,裳,扑朔,迷离,傍,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木兰诗》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所选的四篇课文,都是表现家国情怀的作品,能够激发我们的爱国主义情感。
家国情怀意味着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化,热爱家乡的土地人民……它是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凝聚力。
《木兰诗》满怀激情地赞美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作者浓墨重彩去表现的恰恰不在她的“奇”和“英雄”,而是要表现她作为一个平凡女子对家乡的热爱,对父亲的眷恋,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因此应该说,作者是通过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来表现北朝人民对和平生活的渴望和追求,这才是本文要体现的最重要的主题思想。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包括一些重要的词语和句子。
2.了解乐府民歌的特点及互文的修辞手法。
(二)能力目标1.引导学生加深体会本文详略处理得当的写作特色。
2.通过朗读、复述等方式,体会诗歌情节曲折,认识木兰的形象特点,感受木兰的女儿情、英雄气,了解她的智慧,胆略和才能。
3.培养学生独立研究,品赏插图,当堂写作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古代劳动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三、教学重难点1.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
2.揣摩分析课本插图的细节,用富有文采的语句描摹插图。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今天,我们课前的《朗读者》活动,由莫沁梓同学主持,大家掌声欢迎!感谢莫沁梓同学为我们倾情朗诵《老天要我休息一下》,这篇文章讲述了国家射击队运动员杜丽凭借沉稳的心态,迎来了运动生涯的一次又一次辉煌。
今有奥运会、世锦赛、世界杯和世界杯总决赛大满贯射击运动员杜丽,古有替父从军、骁勇善战的花木兰,她们都是让中国为之自豪和骄傲的巾帼英雄,今天我们就跨越千年的时光隧道,一起走进木兰的世界。
(二)学生利用智慧课堂上网搜索“乐府诗”及“乐府”《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朝民歌的代表作。
“乐府诗”是继《诗经》《楚辞》之后,在汉魏六朝文学史上出现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新诗体。
《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被称为“乐府双璧”。
(三)预习检测1. 正字音①机抒(zhù)②可汗(kèhán)③鞍鞯ānjiān ④辔头(pèi )⑤戎机(róng)⑥朔气(shuò)⑦金柝(tuò)⑧著我旧时裳(zhuó)2. 飞花令之“我心中的木兰”花木兰在我心目中是一个(填名词,表示称谓,字数不限),因为。
设计意图:此环节考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课堂上有学生化用刚刚学过的课文《邓稼先》中的“奇丈夫”一词,认为花木兰是一个“奇女子”,这种活学活用的学习方法就非常值得赞赏。
还有学生谈到“花木兰在我心目中是一个女汉子”,如此接地气的俗语,也让课堂平添了几分生气。
只有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呈现最原生态的阅读感受,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螺旋上升式的。
(四)诗歌诵读1.一学生范读,其余学生点评。
2.全班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疏通文义,把握情感。
3.学生比读,互评互读。
(五)疏通文意1.重点理解加点字解释①不闻.机杼声②愿为市.鞍马③东市.买骏马④愿为.市鞍马⑤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⑥同行.十二年⑦双兔傍地走.2. 理解互文的修辞例: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将军壮士百战死,将军壮士十年归。
”译为:将士们(“将军”、“壮士”)身经百战,有的战死在沙场(“百战死”),有的多年后重返故乡。
(“十年归”)。
互文是指一联中的两句词语意思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意思的修辞手法。
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
3.知识迁移:诗中还有哪些地方使用了“互文”的修辞?①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②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③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六)整体感知1.朗读全文,仿照示例,概括《木兰诗》的故事情节:——踏上征程————立功凯旋————亲人团聚——恢复女郎明确:横线上填“代父从军”“征战沙场”“辞官还乡”2.刚才大家的概括能力都很精准,现在老师想考考大家简述故事的能力,观察下面三幅图,以图片内容为线索,用自己的话概括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
大家可以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互相讨论一下(80字以内)明确:木兰无心织布,因可汗点兵,要父亲出征,可父亲年迈,幼子尚小。
木兰替父从军,他身跨战马,英勇战斗,立下功勋。
征战归来,拜见天子,毅然决定回乡与父母团聚,做回女儿身。
(七)人物形象赏析:飞花令之“我为木兰点赞”我为木兰的(精神品质,四字短语或成语)点赞,因为。
(八)笔尖下的课本插图请仔细观察《木兰诗》中课本插图,关注图中的细节,如人物的表情、外貌特征等,展开合理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这幅插图。
学生优秀作品展示(一)作者:七(3)班王奕冰木兰将战于沙场,方欲驾马敌胡骑。
但见:威风凛凛,器宇轩昂。
头戴红缨帽,身著白战袍。
女儿身中男儿心,巾帼肚里丈夫肠。
身披黄金甲,脚踏皮革靴。
臂挽三尺长弓,背倚金戈铁马。
粉面含笑不露春,战场杀敌不留情。
(二)作者:七(3)班林家辉她傲然立于黑山之巅,健壮的战马在她身旁嘶鸣,仿佛也在为主人倍感骄傲。
她扫视着这似雪的大漠,自己的部队已大溃敌军,即将班师回朝了。
望着敌军阵中竖起的那白旗,她明白那些倒在地上的战友没有为国白白捐躯。
她向天射了一箭,不偏不倚正射中了那面帅字大旗,也算是对死去战友的一点告慰。
慢慢的,她只感觉眼中一阵酸涩。
家,离开了这么多年的家,总算可以回去了。
“爹娘还好吗?阿姐还好吗?多想立即能看到他们啊!我花木兰绝不接受天子的任何赏赐,只愿驾着我的千里马重返故乡!”(三)作者:七(3)班黄馨玉霜寒千里,雪虐风饕,北方异常恶劣的天气磨练着这位女汉子的意志。
身旁的胡骑铁蹄声清脆,尖锐的马啸刺入木兰的耳畔。
木兰身着铁衣,头戴军帽,手中还紧握那张伴她翻越无数山峰,助她射穿无数敌人心脏的长弓。
一身戎服为她掩去女子那份娇柔,平添几分英气。
她单脚踩于石头上,侧脸不语似是在沉思,她极目远眺,满目疮痍,尽是惨烈的战场。
巾帼不让须眉,女中自有豪杰在。
(九)创意拓展:我为木兰来“说媒”历经十二载,木兰立功凯旋,已然成为“闺中剩女”,假如你是隔壁的“王媒婆”,你如何给木兰说媒?学生优秀作品展示(一)作者:七(3)班张天誉花氏之女,当代奇女子也。
其胆识如山中之虎,其心细若绣花之针。
既能烹得一手好菜,亦可绣出一件华服。
数十载征战,磨其性,励其志,长其神。
此女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二)作者:七(4)班莫冉虽是年岁大了些许,木兰却是极好的呢。
瞧瞧吧,那是个明眸皓齿,臻首峨眉,黛发如黑瀑,笑意如灿星的女子。
汝若仍未动心,且听我再道几句。
木兰既不贪恋金门绣户,也不埋怨箪食瓢饮。
既心系家园,又谙熟女红。
人生中若是有了这么个娘子,岂不美哉?(十)我为木兰赠对联让我们为木兰赠一副对联,老师出的上联为:替父从军尽孝道,请大家对出下联。
明确:下联:战场杀敌显神威(十一)“我是记忆达人”挑战赛比赛开始后,最快最准确在平板电脑上提交答案的,即为“记忆达人”。
到底谁会成为“记忆达人”?让我们一起期待!1.“我是记忆达人”第一季①________________,关山度若飞。
②________________,赏赐百千强。
③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___________________。
2.“我是记忆达人”第二季①描写木兰军营中苦寒生活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写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的诗句是:__________ __,_____ ______。
③成语“扑朔迷离”出自《木兰诗》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
(十二)课堂小结一身戎装,英姿飒爽,“戎马关山报国志”,这就是木兰。
云鬓花环,楚楚动人,“魂牵梦萦女儿情”,这也是木兰。
《木兰诗》塑造的就是这样一位可爱的,平民化的女性形象,这是在中国文学史的画册上唯一如此美好、如此鲜活的女性。
木兰,她会永远活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
六、教学反思1.在新颖独特的课堂设计中创新如何上出传统篇目的新意,是我在设计《木兰诗》一文苦苦思索的命题。
所幸一个寒假都在研读王君的《王君讲爱语文》,整本书看下来,真的很有任督二脉被打通的感觉。
王君老师的教学理念是:要努力培养学生敢于创新的超常力,勇于探索的进取力,富于联想的想象力,善于概括演绎的综合力,巧于鉴别的选择力,长于评价的批判力和锐于发现的敏捷力。
受2017年春节期间,央视热播的《中国诗词大会》的耳濡目染,我把“飞花令”也嫁接到本学期的语文课堂中来,极大地提升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我为木兰的点赞”“我为木兰来说媒”等环节,也极大地提升了学生探究文本的兴趣。
整堂课的设计建立和形成了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发现学习的能力,鼓励学生对课文提出自己的问题和看法,赞赏学生独特和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
2.在朗读教学中感受古典诗词的力量从本课导入《朗读者》的环节一路走来,我一直深信,没有“朗读”就没有“语文”,缺乏朗读味的语文课堂是没有生机的。
木兰这样一位千百年来备受喜爱的形象,如何准确解读不仅需要学生会借助文本解读也要有自己的独特理解,才是重要的,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大胆质疑,形成民主气氛。
但是在实际授课环节,尽管我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让每个小组赛读整首诗,但学生朗读的感情基调尤其是对快慢轻重的把握还是不能令人满意。
因此我感觉学生还是放不开,没有在听同学范读的基础上勇于模仿,大胆尝试,不好意思融进自己的感情。
如果学生能在有感情的熟读中体会情感,效果会更好一些。
也提醒我,在今后的语文课堂中,真正要把朗读融入课堂教学,而不是流于形式。
争取让每一节语文课都有央视《朗读者》的味道。
3.在探索诗歌赏析中得到美的升华阅读教学的切入点,即教师引领学生开始阅读文本的角度、方式、方法。
教师对切入点的选择,实际上就是教师对如何走进文本、解读文本、完成教学目标的选择,也是教师教学理念的外在表现。
《木兰诗》往往被视为英雄的赞歌。
可是关于“打仗”就写了“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一句,作者却浓墨重彩的描写了木兰为父亲担心、决心出征、凯旋归来及家人团聚的欢乐。
因此本文立意的重点不是花木兰参加了战争和她战斗的英勇,而在于她是一个“女英雄”。
战争的责任本来并不在她,她之所以成为“英雄”,是因为作为一个女子,她承担起了“阿爷”和“长兄”也就是男性的职责。
这个职责不单是家庭的,也是国家的。
她主动参战,为国而战,立了战功却辞官还乡,享受父母、家庭的欢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