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木兰诗 教学设计(共3课时)讲解学习
《木兰诗》教案完美版

《木兰诗》教案完美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木兰诗》。
(2)理解《木兰诗》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3)分析《木兰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木兰诗》。
(2)学会欣赏古代诗歌,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花木兰的勇敢、智慧和忠诚,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2)了解古代战争对人民生活的影响,珍惜和平生活。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木兰诗》。
(2)理解《木兰诗》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3)分析《木兰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1)诗句的理解和翻译。
(2)花木兰形象的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木兰诗》的背景及作者。
(2)引导学生关注花木兰这一英雄形象。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木兰诗》,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木兰诗》中的修辞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鉴赏(1)引导学生欣赏《木兰诗》的艺术特色。
(2)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5. 课堂小结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木兰诗》。
2. 分析《木兰诗》中的修辞手法,写一篇短文。
3. 讨论花木兰的形象特点,谈谈自己的感悟。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课堂测试:进行一次《木兰诗》的知识测试,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木兰诗》的深层含义。
2. 利用案例分析法,以具体诗句为例,分析《木兰诗》的艺术特色。
3. 运用讨论法,鼓励学生发表自己对花木兰形象的见解。
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木兰诗》的背景、作者及诗歌的基本含义。
木兰诗(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木兰诗(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木兰诗(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1木兰诗(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和女性在战争中的角色,了解木兰诗的写作背景和历史文化价值。
2.能力目标:能够理解古代文化内涵,发现文学作品的人性思考,提高文字理解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掌握木兰诗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2.了解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和女性在战争中的角色。
3.理解木兰诗的写作背景和历史文化价值。
三、教学难点1.理解古代女性在战争中扮演的角色及其传统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2.通过分析和理解木兰诗,发现古典文学作品的人性思考。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木兰诗的背景和情节,引导学生理解古代文化传统和历史起源。
2.阅读法:让学生阅读木兰诗原文,逐字理解诗句,提高对文字的理解和把握能力。
3.讨论法:通过课堂讨论,启发学生对古代文化进行思考,引导学生发现文学作品中的人性思考。
五、教学手段1.给学生发放木兰诗原文、相关背景介绍、课堂小组讨论要点等资料。
2.黑板、幻灯片等教学工具。
3.音频或视听资料展示。
六、教学过程设计1.引入(5分钟)通过幻灯片或音频等方式,介绍木兰诗的背景和历史文化价值,让学生对木兰诗有一个初步印象。
2.阅读文本(25分钟)让学生听老师朗读木兰诗(或学生自己朗读),先整体阅读,再分段细读,理解诗中描述的人物、情景和历史背景,完成相关的阅读题目。
3.讨论分析(20分钟)分组讨论木兰诗中所描绘的主题,探究古代女性在战争中的角色和传统文化内涵,发现文学作品中的人性思考。
4.总结归纳(10分钟)根据课堂讨论的内容,老师进行课堂总结和归纳,巩固学生的知识和理解。
5.课后拓展(20分钟)要求学生阅读其他相关资料,自由发挥,对于木兰诗的内容、历史文化背景和人性思考等方面进行拓展和思考,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读后感。
《木兰诗》教案设计教学教案

《木兰诗》教案设计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能够理解《木兰诗》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能够熟读并背诵《木兰诗》。
3. 能够分析并欣赏《木兰诗》的艺术特色。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木兰诗》。
2. 学会使用文学鉴赏的方法,分析诗歌的主题、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感受花木兰的忠诚、勇敢和牺牲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 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文本《木兰诗》全文2.2 教学重点1. 《木兰诗》的文学特点和历史背景。
2. 花木兰的形象分析。
2.3 教学难点1. 《木兰诗》的古文理解和翻译。
2. 对诗歌艺术特色的鉴赏。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1. 简介《木兰诗》的历史背景。
2. 引导学生关注花木兰的形象特点。
3.2 自主学习1. 学生自主阅读《木兰诗》,理解诗意。
2. 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解决生字词和古文翻译问题。
3.3 合作探讨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木兰诗》的艺术特色。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3.4 诗歌鉴赏1. 教师引导学生欣赏《木兰诗》的语言美和意象美。
2. 学生分享对诗歌的感悟和欣赏心得。
3.5 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强调花木兰的忠诚和勇敢精神。
第四章:作业布置1. 熟读并背诵《木兰诗》。
2. 写一篇关于《木兰诗》的读后感,不少于300字。
第五章:教学反思1. 教学效果评价1.1 学生对《木兰诗》的理解程度和背诵情况。
1.2 学生对花木兰形象的分析和评价。
1.3 学生对《木兰诗》艺术特色的鉴赏能力。
2. 教学改进措施2.1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2.2 加强对学生的个别辅导,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第六章:教学评价6.1 课堂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接受程度。
《木兰诗》教学设计精品4篇

《木兰诗》教学设计1一、教材分析《木兰诗》是河大版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
这个单元的课文都是诗歌,意在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在诗歌诵读中享受诗歌的美。
这篇课文以诗歌的形式叙述了一个带有传奇色彩的故事:古代农家女子花木兰在边关告急之时,挺身而出,女扮男装,替父从军,杀敌立功,辞官回家的故事。
在明朗刚健、质朴生动的语言叙述中,洋溢着浓浓的民歌情味和朴素的情感。
二、设计思路木兰从军的故事在中国几乎是家喻户晓,学生对内容比较了解,对人形象也有较为全面的理解,但原有理解大多是浮浅的,片面的。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将他们对人物干瘪粗糙的理解转化为丰满细致的解读,使学生对人物形象的解读能再深入、细腻一些,所以我设计了多次质疑,意在引导学生对木兰这一人物形象进行个性化、细腻化的解读。
文章在写作手法方面也有许多精妙之处,但对于初一同学来说并不好理解,我设计让学生在改写对比中品味比较,学习本文写作手法上的精妙。
按照新课标的精神,为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我采用了质疑的方式对人物形象、写作手法进行学习,在质疑中既让学生有鲜明的印象,又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整个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主要起引导作用,教师简单的设疑、点拔和讲析,发动学生积极广泛的参与。
三、教学方法按照以上设计思路,在本课教学中我主要运用了以下几种教法:1、诵读品味法。
在反复诵读中品读质朴生动的语言,理解诗情、诗意,体会人物形象、主题思想和写作手法。
2、质疑讨论法。
教师提出质疑观点,学生讨论探究,在比较中对文本进行深入的解析,促进学生深入的理解。
3、比较阅读法。
将文中的木兰形象与美国动画片《花木兰》中的木兰形象作对比,引导学生找出差异,使学生有更鲜明的理解。
四、教学目标1、深入理解木兰的人物形象;2、学习本文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和详略得当的叙事手法;3、培养学生质疑探究、合作讨论的学习习惯。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播放豫剧《花木兰》中的“谁说女子不如男”一段)这是豫剧《花木兰》中的一段,唱词大胆质疑了“女子不如男”这一传统观点,今天这节课我们也在一次次的质疑中完成学习任务,好吗?(二)导学过程1、质疑人物形象都说木兰是个金戈铁马的大英雄,可老师觉得并非如此,你同意吗?①木兰“叹息”不专心。
《木兰诗》教案优秀3篇

《木兰诗》教案优秀3篇《木兰诗》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积累文言知识,包括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了解古诗修辞用语的特点;从整体上把握诗歌内容,准确、完整地复述课文,提高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和方法目标:结合语境理解诗中意象,体会诗中心理描写结人物塑造的作用;学习本文叙事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感受木兰这一形象的审美趣味,理解诗中所表现出来的北方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和追求和平劳动生活的美好愿望与高尚情操。
教学重、难点:1.感受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2.培养主动探究的精神,享受探究问题的乐趣。
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一、导入问:中国(古今中外)有哪些著名的巾帼英雄?参考备案:穆桂英、刘胡兰、秋瑾、邓颖超、撒切尔夫人、二、简介背景(出示课件)欣赏京剧、豫剧、动画片、邮票等简单片段,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良好的兴趣可以转化为学习的动力。
观察学生对学习是否感兴趣可以先看学生的注意力是否集中到学习的活动内容中,再看学生对学习的内容和方式是否感到兴奋、愉悦,然后看学生是否具有进一步学习的愿望。
一个好的活动内容和方式,常常使一些学生在完成了正规的活动内容之后,还想继续进行。
三、配乐朗读达到整体感知的目的,也为背诵打下基础。
四、复述故事进一步感知课文,也为下面的探究服务。
五、借助注释逐句理解,理清故事情节①停机叹息,代父从军②准备出征,奔赴战场③征战沙场,凯旋回朝④建功受封,还朝辞官⑤解甲还乡,亲人团聚⑥双兔难辩,隐喻作结六、千百年来,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家喻户晓,木兰形象一直深受人们喜爱,体会并交流木兰有哪些美好品德?勤劳善良,坚毅勇敢,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英勇善战,建立功勋。
竭尽爱国之忠心,又不慕高官厚禄,这正是千百年来传奇故事历久不衰的原因。
七、小结课文第二课时一、主动发现问题,寻找探究点问题(包括老师提出的启发性问题)展开讨论,讨论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
《木兰诗》教案三课时完整版

《木兰诗》教案三课时完整版【学习目标】1、诵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2、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3、学习本文详细得当叙事方法,领会故事情节曲折,富于戏剧性,充满传奇色彩的特点。
【学习重点】1、熟读成诵,疏通文意,整体把握故事情节。
3、积累文言实词,掌握对偶、比喻、夸张、互文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理解木兰的人物形象及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学习北朝乐府民歌语言精练、丰富多彩、灵活多变的特点。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诵读全文,扫除字词障碍,查找资料了解乐府诗。
2、理解文章内容,积累文言实词教学过程一、导言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代北朝民歌《木兰诗》。
(板书课题)1.题解(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
北朝民歌以《乐府诗集》所载“梁鼓角横吹曲”为主。
这是当时北方民族一种在马上演奏的军乐,因为乐器有鼓有角,所以也叫“鼓角横吹曲”。
《木兰诗》则是北朝乐府民歌的代表作。
2.背景介绍《木兰诗》产生的时代,当在西魏。
那时正是南北朝时期南北对峙,战争是北朝社会一个最突出的现象,整个北朝的历史几乎与战争相终始,在初期“五胡十六国”的130多年中,战争尤为频繁。
五六世纪间,我国北方少数民族鲜卑族与柔然族在黑山、燕山地区进行过长期的战争。
这与诗里所写的木兰出征路线正相吻合。
这可能就是《木兰诗》的历史背影。
二、指导自读1.出示小黑板上的生字词,要求学生利用工具书,借助课文注释给加粗字注音并辨析其中某些字形。
杼zhù军帖tiě帖花黄tiē可汗kèhán愿为市鞍马wéi鞍鞯ān jiān辔头pèi鸣溅溅jiān鸣啾啾jiū朔气shuò金柝tuò十二转zhuàn2.学生轻声读课文,要求借助课文注释,口头试译诗的1至3自然段,熟悉故事情节。
《木兰诗》教案设计教学教案

《木兰诗》教案设计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能够理解《木兰诗》的背景和文学价值。
2. 能够熟读并背诵《木兰诗》。
3. 能够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2. 学会使用文学鉴赏的方法,分析诗中的表现手法。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感受木兰的英勇和忠诚,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 学会尊重和欣赏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导入介绍《木兰诗》的背景和作者,引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2 课文朗读与解析2.2.1 朗读《木兰诗》学生齐读或分组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2.2 解析诗句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2.3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后进行诗歌的背诵和理解,准备下一节课的讨论。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建议。
3.2 小组活动学生分组,进行诗歌的角色扮演或创意表演,增强对诗歌的理解和记忆。
3.3 诗歌鉴赏引导学生运用文学鉴赏的方法,分析诗中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中的表现,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4.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回家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效果。
4.3 诗歌鉴赏能力通过学生的诗歌解析和表演,评估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第五章:教学拓展5.1 相关文学作品阅读推荐学生阅读与《木兰诗》相关的其他文学作品,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5.2 文化考察组织学生参观相关的历史文化景点,增强对诗歌背景的了解。
5.3 课后讨论与反思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深入讨论和反思,提高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第六章:教学资源6.1 教材与参考书使用《木兰诗》原文和相关注释教材,为学生提供权威的学习资料。
6.2 多媒体教学运用多媒体课件、视频等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和背景。
《木兰诗》教案最新5篇

《木兰诗》教案最新5篇《木兰诗》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乐府”的有关知识。
2、体会文章作者对木兰爱国精神的赞美。
3、学习本文排比、对偶、比喻等修辞手法。
能力目标1、根据上下文揣摩人物心理。
2、体会文章的详略的安排。
3、根据想像扩写课文。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2、引导学生体会本文刚健清新、气势雄浑的诗意美以及云鬓黄花少女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驰骋沙场,功勋卓著的女性美、情感美和人格美。
学法引导1、本诗诗韵婉转,琅琅上口,学生易记易背,课前要求学生先背诵,可以采用以下三步法:①利用课文注释,借助工具书,粗读课文,了解大意;②分段细读,抓住叙事诗的特点,概括故事大意,明确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③再读成诵,抓住诗中对木兰的心理、动作等描写的诗句,分析木兰的形象,进而正确把握诗的主题。
2、能复述,扩写成改写故事,理解详写和略写的好处,找出对比和排比的句子并能说出运用修辞的作用。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1、重点讲析木兰的形象为什么千百年来受到人们的喜爱,以致家喻户晓?这一点主要通过讲清木兰替父从军的“孝”和保家卫国的“忠”(爱国)两种精神让学生领会。
2、难点本文的材料安排为何有详有略。
这一点要通过组织学生讨论本文的中心来解决。
3、疑点木兰之所以“不用尚书郎”仅仅是因为不贪图荣华富贵吗?这一点教师可根据课文内容,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来介绍分析。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人新课:前一段时间,闻名全球的迪斯尼公司投入巨资将中国的一部古代文学名著搬上了银幕,轰动了世界,大家知道这部影片叫什么名字吗?对,是《花木兰》。
花木兰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女英雄,她到底有什么魁力,以至于风靡世界,打动了不同种族人民的心呢?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个疑问,来学习木兰的最初雏形——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诗》,相信大家一定会找到答案的。
二、明确目标1、熟读课文,疏通文意,了解大致情节。
2、通过分析诗歌,理解木兰的形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木兰诗教学设计(共3课时)知识与技能:体会恰当详略叙述和成功运用排比、对偶、夸张等修的表现作用。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理清故事情节、把握木兰形象。
教学难点:体会恰当详略叙述和成功运用排比、对偶、夸张等修辞的表现作用。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熟读课文、释词、分析层次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同学们,你们有谁知道我国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巾帼英雄呢?(穆桂英、梁红玉、红娘子、花木兰)在历史上,有许多巾帼不让须眉的女英雄,她们横刀跃马,慷慨赴难,像穆桂英,梁红玉,她们是女中豪杰,而花木兰更是她们的楷模。
今节课就让我们穿透历史的烟云,一睹这位金戈铁马的女英雄吧!是啊,我国古代确有一位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女英雄--花木兰。
千百年来,她已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形象,美国迪斯尼公司还将她的艺术形象搬上了银幕。
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下这位女英雄的飒爽英姿。
精品文档可见,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可谓流芳百世,流传海外,这个故事却来自于一首诗――《木兰诗》(板书课题)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深入学习北朝民歌《木兰诗》。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北朝民歌以《乐府诗集》所载“梁鼓角横吹曲”为主,是当时北方民歌一种在马上演奏的军乐,因为乐器有鼓角,所以也叫“鼓角横吹曲”。
《木兰诗》则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
本文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符诗集》。
“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度曲,训练乐工,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见政治得失。
我国的采诗制度有着悠久的历史,南北朝皆相沿袭。
萧梁时,社会上已经把“乐府”从官署的名称转变而为诗体。
其中既有文人诗歌,有有民间歌诗,亦即凡是合于乐能够歌唱的歌诗,统统称为“乐府”。
《木兰诗》是南北朝时期北朝民歌的代表作品,是乐府双璧之一(另一首是《孔雀东南飞》),属于叙事诗,叙述了古代女英雄木兰代父从军、建功立业的传奇故事,刻画出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形象,木兰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
二、诗歌诵读,整体感悟精品文档1、诗歌诵读:①教师有感情地诵读,学生点评。
②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疏通文义,把握情感。
③学生比读,互评互读。
2、整体感悟:①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学生概述故事情节。
②在概述情节的基础上,学生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与结构。
3、解释词语和翻译句子:见课文。
4、引导:这是一首叙事诗,依据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束,这首诗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写出了什么?请用四个字来简单概括每一部分内容。
明确:第一部分(1-3段)―――替父从军第二部分(第4段)―――十年征战第三部分(5-6段)―――凯旋归来第四部分(第7段)―――结第二课时)教学内容:熟读课文、分析并翻译句子教学过程:一、齐读全文。
串译课文:抽学生翻译。
合作学习、理解课文:(一)理解课文内容,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弄清字词句的含义,不清楚的,教师点拨。
(二)讨论问题:(小组讨论,互相解答,不懂的全班来解答)1、文章开头为什么要写木兰停机叹息?这样写有什精品文档么作用?①引起读者悬念--木兰为何忧愁。
②能使文章简洁。
2、试想你就是木兰姑娘,请你说说替父从军的前前后后心理活动。
(用自己的话归纳)忧虑--反复思考--下定决心3、第三段用排比的句子把东西南北市都写到了。
为什么不在一个地方买齐东西?这样写繁琐吗?明确:①渲染战前紧张的气氛。
②战事紧迫。
③家人对木兰从军的重视。
④乐府诗常用的一种写法。
4、战场上木兰表现如何?请从文中找出来。
明确:“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战事频繁,做事机警,智勇双全。
女扮男装,竟未被识破。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战斗艰苦,思念家人。
保家卫国,壮志未改。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战争残酷,英雄凯旋。
(仅仅十五个字就表现了木兰十年的战斗生涯,可见详略得当,字字千金。
)5、木兰为什么辞官还乡,请你结合自己对中国封建社会的了解来谈谈看法。
明确:①不慕荣华富贵,愿与家人团聚。
②向往和平劳动生活。
③封建礼法,歧视妇女。
6、第6段写木兰回家与亲人团聚,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她怎样的心情?排比、表现她那种欣喜若狂的心情,渲染了团聚、欢乐的气氛。
7、假如你是木兰的亲人,十几年没见面了,见到木兰会精品文档做些什么?会说些什么?(四人小组讨论后,可进行合理的想像表演)8、结尾附文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是什么成语?对木兰的赞美。
扑朔迷离“旦辞爷娘去,……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一节中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明确:在荒凉夜间环境烘托中,揭示出木兰乍离家乡,思念亲人,离乡愈远,思念愈切的心情,从而细腻地透漏出木兰少女思亲的情怀,活生生地刻画了一位少年英雄女郎的形象,形象地写出了木兰奔驰遥远征途的豪迈气概。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两句在诗篇前后段落上起着什么作用?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明确:是对上段描写的奔驰征途情景高度的、形象的概括,表明驰抵战场,引到描写战场上的生活和战斗,在诗篇前后段落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这两句诗,夸张地表现出木兰身跨飞驰战马,万里奔赴战场的矫健雄姿。
11、“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表现出木兰的什么精神品质?表现出木兰功成身退、眷恋家乡的耕织生活、不募荣华富贵的纯真性格、高贵品质。
12、第6段写木兰回家与亲人团聚,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她怎样的心情?精品文档排比、表现她那种欣喜若狂的心情,渲染了团聚、欢乐的气氛第三课时(教学时间:)教学内容:深入分析课文,总结全文,完成作业。
教学过程:一、齐背课文。
人物赏析,品读探究1、人物赏析:你觉得花木兰是一个怎样的女子,你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例:a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勤劳孝顺b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愿”--勇敢坚毅,忠孝两全c“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勇敢坚强的英雄气慨d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不慕荣华富贵,甘过普通百姓生活。
e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机智、谨慎--花木兰形象:深明大义、果敢坚强、英勇善战、不慕名利、谨慎机敏。
2、品读探究:①第三段用排比的句子把东西南北市都写到了。
为什么不在一个地方买齐东西?这样写繁琐吗?明确:a渲染战前紧张的气氛。
b战事紧迫。
c家人对木兰从军的重视。
d乐府诗常用的一种写法。
②第5自然段写木兰辞官还家,运用哪些修辞手法,表现木兰的什么情操?(运用夸张,精品文档写出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木兰辞官不就,表现她不图功名利禄,向往和平的劳动生活的高尚情操。
)③第6段写木兰回家与亲人团聚,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她怎样的心情?排比、表现她那种欣喜若狂的心情,渲染了团聚、欢乐的气氛。
)④结尾附文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对木兰的赞美。
再一次表现木兰的机智谨慎。
)⑤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呢?(这首诗通过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劳动生活的向往。
)3、详略分析:这首诗在叙事的详略上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明确:从军缘由--详写出征前的准备--略写出征中的思亲心理--详写详写女儿情态关山飞度,征战沙场--略写略写英雄气慨凯旋辞官--详写家人迎接--详写木兰改装--详写作用:(在内容上)突出木兰的儿女情态,丰富了木兰的英雄性格,使得人物形象真实感人。
(在结构上)详略得当,使全诗显得简洁紧凑。
这样安排是因为诗歌紧扣“木兰是女郎”的性格特征来进行详略安排的,对能表现中心思想的材料详写。
一般的就略写。
4、语言品味:请同学们试着找出诗中语言精炼的句子,并感受其特点。
例:“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精品文档(仅仅三十个字就写出了征途之遥,生活之苦,战斗之多,时间之长,战况之烈,从而表现了木兰十年艰苦的战斗生涯,可见语言精炼,字字千金。
)三、体验反思,互动释疑:1、体验反思--试想你就是木兰姑娘,请你说说替父从军的前前后后的心理活动。
(用自己的话归纳)假如“我”就是木兰姑娘(请发挥合理的想像),说说自己的战斗生活。
假如你是木兰的亲人,十几年没见面了,见到木兰会做些什么?会说些什么呢?2、互动释疑:四人小组提问释疑,全班交流解决。
四、复述表演,走近木兰:学生复述这首诗的故事情节(可片段),并结合教师提供的图片,试着表演,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复述故事指导:复述故事情节不必像翻译那样,要求字字落实,复述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来叙述,必要时还可以增加一些细节描写。
人称上可用第三人称。
五、总结--《木兰诗》这首叙事诗塑造了花木兰这个不朽的女英雄形象。
她既是一个云鬓花黄的少女,又是一个金戈铁马的战士。
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她挺身而出,驰骋沙场,立下汗马功劳。
得胜归来之后,她又谢绝高官,返回家园,重新从事和平劳动。
她爱亲人也爱国家,把对国家对亲人的责任融合在一起。
木兰的形象,集中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敦朴的优秀品质。
精品文档这首诗在叙事上有详有略,对木兰从军缘由、出征想家、辞官还乡和会见亲人写得比较详细,淋漓尽致地写出人物的思想感情;对出征前的准备和十年军旅生活则写得比较简略,前者只有四句,后者也仅有六句,详略得当,是这首诗写作上的一个显著特点。
六、拓展延伸:①自由诵读课文,直至背诵。
②完成练习册的练习。
③想像作文:《木兰到家第二天》板书设计:木兰诗--双兔为喻谨慎机警--巾帼英雄形象:深明大义、果敢坚强、英勇善战、不慕名利、谨慎机敏龚继方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