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杜甫忧国忧民思想的矛盾性和统一性
论杜甫诗歌中的爱国情怀

论杜甫诗歌中的爱国情节摘要:杜甫是我国诗歌史上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爱国思想是杜甫诗歌的灵魂。
杜甫的爱国情怀,既包含着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又是根植于“忧国忧民”之上的更进步的爱国之情,体现了诗圣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
关键词:杜甫爱国情怀忧国忧民一说起唐朝,我们首先想起的就是“诗”,在那个诗意的世界里,既有山水田园的恬淡适意,又有边塞诗派的浪漫雄壮,既有李白的潇洒飘逸,又有杜甫的沉郁顿挫。
唐朝的诗人、诗作虽然众多,但很多都已湮灭无闻,其中杜甫的诗歌创作却如同“沙中之金,愈经磨洗愈能发出灿烂的光辉”①。
翻阅杜甫现存的一千四百余首诗篇,我们读到的是诗人爱恨交加、悲喜交集的复杂情感,那就是杜甫诗歌的灵魂———诗人赤诚的爱国之心,深切的忧民之情。
杜甫的这份爱国情怀并不是单一的、苍白的,而是丰富的、立体的。
他是从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朴素情感出发,逐步上升为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分裂的深厚感情,并最终将这份爱国情在报国卫家、以身许国的满腔赤诚中升华。
本文就循着这样的情感脉络,从以下三个侧面进行层层解析。
一、赞美河山忧患国运在中国古代诗人的笔下,对祖国山河的赞美是他们表达爱国情怀的最直接的方式,杜甫也有很多描绘祖国名山大川的优美诗篇。
他从20岁起,先是南游吴越,后又北游齐赵,饱览河山之胜。
中年寄寓京华,晚年漂泊各地,足迹所至,均有诗作留存。
岱峰的高耸,剑门的险峻、锦江的秀丽、三峡的奇峻,尽在笔下。
国家不仅是一个自然范畴,它还包含着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因素。
因此,杜甫在描绘自然风光的同时,也对国家的经济和政治投入了极大的关注。
当国家经济繁荣、社会安定时,诗人满怀自豪,热情赞颂;当国家政治腐败、危机四伏时,诗人又忧心忡忡,愤然痛斥。
杜甫的青年时代主要生活在唐玄宗开元年间,此时唐朝的国力强盛,百姓富庶,经济文化都发展到了顶峰,史称“开元盛世”。
而杜甫作为一位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诗人,却能够在盛世的光环中看到重重危机,觉察到“万方多难”的危机,唱出了一曲曲动人肺腑的悲歌,体现出诗人深刻的忧患意识。
唐代诗人杜甫的忧国忧民情怀

唐代诗人杜甫的忧国忧民情怀引言杜甫(712年-770年),唐代著名诗人,他以咏史抒怀的作品而闻名于世。
在其作品中,忧国忧民的情怀是一种主要主题。
本文将介绍杜甫的背景和思想,探讨他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关注,并展示他对社会现实和政治动荡的深刻思考。
杜甫的背景与早年经历杜甫出生于一个贫穷但学术氛围浓厚的家庭,在早期,父亲给了他良好的教育基础,培养了他热爱国家和人民、关心社会问题的情感。
然而,由于战乱和贪污腐败等社会问题,杜甫一家多次流亡、失去了财产,这些经历深刻影响了他后来的创作。
忧国忧民的思想观点关注民生疾苦杜甫对人们生活中各种艰辛和不公平现象非常关注。
他为农民遭受天灾、税赋过重等问题而感到痛心,通过他的诗歌作品,他深刻描绘了农民的困境和他们的呐喊。
反对腐败与虚伪杜甫对政治上的腐败行为和社会虚伪现象十分愤慨。
他通过自己的诗歌表达了对官员贪污受贿、弄权傲慢以及社会道德沦丧等现象的批判。
他主张廉洁、公正,反对腐败与不义。
渴望国家安定与人民安康杜甫对唐朝政局动荡不安非常忧虑。
在战争和政治纷争中,他渴望看到一个稳定繁荣的国家以及人民幸福安康的生活。
他认为只有实行善政、秉持仁义才能实现这一目标。
忧国忧民情怀在杜甫诗歌中的体现描绘社会苦难和人民命运杜甫用艺术手法将社会上出现的各种问题真实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揭示了社会底层人民所面临的困境和压力。
通过描绘生活的痛苦和不公,他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的关心与担忧。
批判腐败与呼唤政治改革杜甫以深刻的洞察力分析社会问题,他用尖锐的文字揭示了官员贪污、弄权等现象的丑陋。
通过极力呼吁廉洁政治、反对腐败现象,他表达了追求公正和善治的诉求。
歌颂英雄与渴望国家安定杜甫在他的作品中,也经常歌颂那些为国家奉献或挺身而出捍卫正义的英雄人物。
他借助诗歌来鼓舞人心,激发人们为国家稳定和人民幸福而努力。
结论杜甫是一位具有强烈忧国忧民情怀的诗人。
通过他的作品,我们可以看到他对社会现实和政治动荡的深思和关切。
【精品】论杜甫诗中忧国忧民的思想

【精品】论杜甫诗中忧国忧民的思想杜甫是唐代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深受人民喜爱,并传诵至今。
他的诗歌不仅艺术价值高,而且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
其中,忧国忧民是他思想中的重要部分。
本文从杜甫诗中分析他忧国忧民的思想。
一、杜甫忧国思想的体现在杜甫的诗歌中,忧国思想几乎贯穿了他所有的作品。
他深切关注时政动态,对国家疾苦和民生困顿感到痛心,并以各种方式表达出来。
首先,杜甫深切关注社会疾苦,对人民的疾苦感同身受。
他的《丹青引赞》中写道:“边庭尽芳草,四时连悲风。
惟春燕草长,夏鸟声且终。
关山梦断何处,烽火夜看何人。
沉沉楚客离汉,散发乡书各自还。
”这一段描述了边疆战争的残酷,草木因战乱遭到毁灭,人们生命乃至文化都在苦难中遭到破坏。
而杜甫同样深感在京城的生活困苦、官吏腐败等问题。
他说:“万姓犹欣生,贵贱亦若然。
穷达寝皆同,上书乘夜船。
”这句话道出无论是富贵还是贫苦,都无法摆脱生老病死和权力的残酷压迫。
他通过这些形象的描写让人们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了战争、苦难和动荡所带来的痛苦。
其次,杜甫反映了国家政治状况,对官场的腐败和不义尤为关注。
他曾经在《赠卫八处士》中写道:“尽说新丰独酌君,及乎蓬岛恣游身。
浮云蔽白日,游子自怡然。
似此星辰非昨夜,为我河梁说旧人。
”杜甫在这里借助潘安那般独饮醉心的形象,表现出自己不得不逃离朝廷的无奈和不满,认为当代的官场已经不是为国家服务,而是为达到个人的权力和地位而竞争甚至厮杀。
他反复强调,官员应该敬天命、爱人民,而不是只为个人私利而劳神费力,因此他对当时士风的堕落和社会的黑暗十分不满。
二、原因和意义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几乎是他诗歌的灵魂部分,这种思想的产生既有他个人的经历和思想,又有社会的现实状况和时代背景,既有对失落的渴望,也有对现实难堪的痛念。
一是个人性格因素。
杜甫本身对世事深有感悟,才情出众,思想开阔,善于留心身边的东西。
他身为士人,深知自己的职责和责任,而这种责任感和使命感也在他的诗歌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唐代杜甫诗中的忧国忧民思想解析

唐代杜甫诗中的忧国忧民思想解析1. 背景介绍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繁荣的时期之一,而杜甫则被誉为"诗圣"。
他的作品中流露出强烈的忧国忧民情怀,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深切的关注和关怀。
2. 忧国忧民主题的常见元素在杜甫的诗歌中,我们可以发现以下几个常见元素,这些元素帮助解析他的忧国忧民思想:a. 宏观政治局势例如,《泊船瓜洲》描绘了当时政治腐败、争权夺利等问题;《悯农》则反映了农民苦难与社会不公。
b. 灾害与战乱的影响灾害和战乱给人们带来巨大痛苦,而杜甫通过描绘这些场景来表达对人民遭受苦难的感同身受之情。
例如,《黄河大泛》、《登高》等。
c. 心系普通百姓杜甫十分关心普通老百姓的命运,他通过描写农民、流离失所的人们的生活状况,表达对他们所受苦难的同情和憎恶社会不公。
例如,《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余》。
d. 对治理者的期望与批评杜甫对政府官员常有期望,但也能客观地指出其中问题。
他希望政府能解决国家困境、改善民生,并以此为启示呼吁他人关注国家大事。
例如,《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阑》。
3. 杜甫忧国忧民思想的意义杜甫以雄浑深沉的语言展现了对国家和人民忧虑之情,他不仅高度关注社会现实问题,还体察到其中根源,深入剖析决策未及导致后果。
杜甫诗歌中所蕴含的忧国忧民思想引起了当时文人士绅和后世文化界的广泛关注和学习。
这些诗作提醒我们珍惜当下的安定与稳定,并时刻保持警觉,追求公平正义、关怀他人,以共同努力构建更加美好和谐的社会。
4. 结论杜甫是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诗人之一。
他的诗作中展现了对国家和人民忧虑之情,反映了当时社会不公、政治腐败等问题。
这些作品充满了人道主义精神,引起了广泛关注,并成为后世文化界的学习对象。
通过分析杜甫的诗歌,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历史背景下的社会困境,并从中汲取启示,为共同建设美好社会而努力。
注意:以上内容根据题目需求进行编写,使用Markdown语言进行格式化排版。
论杜甫诗中忧患意识及思想根源

论杜甫诗中忧患意识及思想根源王国青内容提要:“哭庙灰烬中,鼻酸朝未央”,作为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已具有了深刻的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是带有深厚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来观察国家民族的命运,这也是中华民族自强发展的精神动力所在。
而他的忧患意识的根源在于儒家思想的影响。
关键词:杜甫忧患意识人民思想爱国主义儒家思想一一个伟大的作家,不仅是那个时代的儿子,而且是那个时代的镜子。
诗人杜甫以他赤子的思想深切地忧虑着他的社会,以他深刻的笔触提示着灾难深重的人民的痛苦。
一部杜诗,既是他的一部自传,也是他所生长的时代的忠实记录,这主要是由于杜甫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和深入的社会实践,因此,他能用他那敏锐的诗笔灵活地画出一系列连续的、全民性的、全国性的图画。
无论是安史之乱之前的,还是安史之乱以后的事件,杜甫都一一记录在案,用历史的形式展示了人民的血泪,就像一个替天下苍生受难的神祗向上帝细细倾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现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心愿。
从天宝五年到十四年,杜甫在长安困居了十年,历经苦难才担任了率府参军这样一个微小官职,但生活依然拮据,就连寄遇在奉先的儿子也被子饿死。
正是这种遭遇,使他感到悲愤,发出:“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朝叩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奉赠韦左丞》)的感叹,也正是这样的生活使他正视现实,更加关注社会。
他不仅感叹自己,而且更加深刻的感到政治的腐败和人民的痛苦。
754年触感于扶风太守事件,杜甫写出了《秋雨叹三首》既讽刺杨国忠,又对人民给予极大同情,自此,他的忧民意识如江河开闸,源源而流,并与日俱与时俱进,日益深沉,他写出了《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后出塞五首》、《丽人行》、《兵车行》等为人民所歌的现实主义作品。
一面揭露“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自古白骨无人收。
结合杜甫忧国忧民的诗句谈其现实意义

结合杜甫忧国忧民的诗句谈其现实意义。
杜甫的诗歌提出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不满,质问了当时无论是政治还是经济上的权力道德问题,反映了当时国家陷入危机和社会混乱严重的现实。
杜甫不仅抒发了负面情绪,也充分表达了自己对改变国家现实的期望。
现实意义在于,杜甫的诗,作为富有寓意和意义的艺术,促使我们省思我们居住的国家,及其未来的发展,联合起来,形成一股强大的改革力量,为国家做出贡献。
杜甫的诗歌,以抒情的方式表明他的痛苦,表示他对国家混乱局面的痛苦担忧。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杜甫在《江山》中提到,对国家的责任是历代能人的职责,可是却未曾说明当时国家的处境怎么会这么恶士,社会的腐败到底是怎样的表现形式,再也改变不了局面。
这种愤懑式的诗句,充分表达了杜甫对家乡变差的心情,反映了当时国家处境的沉重和严酷。
每个时代都有其特定的社会背景,杜甫以其敏锐的政治角度提出了客观判断,以文学语言充分表达了他负面的感受和无法准确表达的期待与思考。
他的诗歌可以把全体社会工作者的精神统一起来,鼓励他们认识到自己的责任,把“苦心孤诣”变成一种社会行动,凝聚起一股强大的改革力量为改变国家现实作出贡献。
总之,杜甫忧国忧民的诗句充满了励志和洞察力,反映了他对国家当时失衡状态的担忧,他的诗歌可以激励人们思考现实问题,凝聚起全民的力量,实现改革。
杜甫的诗歌启发了广大民众,他让人们看到改变国家现实的可能性,让勇气和坚韧的信念把人们的心拉扯到全民的利益最前面。
论杜甫诗中忧国忧民的思想[小编推荐]
![论杜甫诗中忧国忧民的思想[小编推荐]](https://img.taocdn.com/s3/m/e0851a07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8127d49.png)
论杜甫诗中忧国忧民的思想[小编推荐]第一篇:论杜甫诗中忧国忧民的思想[小编推荐]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一生忧国忧民,以他凝重的诗笔、血泪的歌唱,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各种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和广大人民灾难深重的生活,展现了诗人悲天悯人、爱国爱家的博大情怀。
现就对这位伟大诗人诗篇中的忧国忧民情怀作几点粗浅的论述。
一、杜甫忧国忧民思想与时代紧密相关。
诗人生逢安史乱前的全盛时期,又经历了唐王朝衰落的开端。
他饱经忧患的一生,是与这历史大转折时期的治乱盛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他的一生,约可分为四个时期。
1、读书与漫游(35岁以前)——积极进取杜甫从生长于开元盛世,读书颇多,才艺出众,“七龄思即壮,开口吟凤凰。
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
”(《壮游》)十四五岁时的诗作就为洛阳名人们所惊赏。
二十岁以后,抱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思想,南游吴越名胜。
二十三岁应试落第,又以山东为中心,漫游齐、赵、梁、宋,过着“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的生活。
青年时期的苦学与壮游,使杜甫积累了知识,丰富了生活,开阔了视野,提高了文学素养,为以后的创作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2、长安十年(35岁——44岁)———壮志难酬杜甫35岁赴长安应试,遭李林甫阴谋而落第。
他曾向当权者投诗自荐,不果。
四十岁时他向玄宗进献《三大礼赋》,得到赏识,待制集贤院,却无结果。
直到四十岁才得到右卫率府兵曹参军的职务。
此期杜甫仕途失意,生活贫困,过着“卖药都市、寄食友明”(《三大礼赋表》),“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奉赠韦左丞丈》),寄家奉先县幼子饿死的极其潦倒辛酸的生活。
社会状况和个人处境,使他对现实有了清醒的认识,思想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开始以诗歌直接面对惨淡的社会人生,初步形成了“沉郁”的风格。
他逐渐从爱自己的家族、个人的建功立业,转到爱国、忧民,诗歌创作从较多的抒发个人情怀转而反映广阔的社会现实。
这就使原来比较抽象的“致君尧舜上”的理想具有了丰富的时代内容。
浅谈杜甫的忧国忧民思想

浅谈杜甫的忧国忧民思想
杜甫的忧国忧民思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关注现实,忧时伤世。
他曾感叹“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二是忧患意识强烈。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反映了诗人忧国忧民、渴望建功立业的政治热情和积极入世精神。
这种忧患意识来源于现实社会,深植于作者的心灵之中。
唐朝初年,由于政局动荡,经济凋敝,人们普遍陷入困顿之中。
唐玄宗统治集团为求得苟且偷安而不顾民生疾苦,广征赋税,横征暴敛,官吏贪污腐败,国家日益衰弱,以至于爆发了著名的“安史之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作于“安史之乱”期间的“三 家统一的战争与老百姓为战争所付出
吏 ”、“ 三 别 ”, 更 是 诗 人 出 自 肺 腑 的 以 的 惨 重 牺 牲 的 问 题 上,“ 诗 人 将 心 中 激
反 映 战 乱 、 同 情 人 民 为 旨 宗 的 旷 世 名 愤 、悲 痛 、哀 伤 、抚 慰 等 复 杂 矛 盾 的 情
却报国无门的苦闷情怀。而《闻官军收 着 较 明 显 的 既 忧 国 又 忧 民 的 矛 盾 性 。
河 南 河 北》中 的“ 剑 外 忽 传 收 蓟 北 , 初 比 如“ 安 史 之 乱 ”中 , 在 对 待 维 护 国 家 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 政 权 完 整 与 保 护 人 民 生 命 安 全 的 问 题
和谴责。另外, 杜甫常常在诗中表露出
摘要
推己及人和宁苦己以利人的仁厚博大
杜甫 的 诗 歌具 有 鲜 明 的 忧 国 忧 民 情 怀 。 如 在《茅 屋 为 秋 风 所 破 歌》一 诗
的特色, 且忧国与忧民的情感呈现出 中, 在自身忍饥受冻的困境下, 他还由
一 种 矛 盾 性 。 这 种 矛 盾 的 形 成 乃 源 于 衷 地 发 出“ 安 得 广 厦 千 万 间 , 大 庇 天 下
面, 杜甫一生始终以儒士相标榜, 其政 沼中。他既要忧国, 复要忧民; 忧国则
治思想和行为基本上以儒家精神为准 不能不以牺牲人民的利益为前提, 忧
则 。“ 他 以 儒 术 作 为 建 功 立 业 的 手 段, 民 又 不 能 无 视 李 唐 王 朝 强 加 给 人 民 的
尽 管 在 现 实 中 , 儒 生 、儒 术 给 杜 甫 带 来 战 争 苦 难 。 诗 人 跌 入 了 进 退 维 谷 的 两
被阉割的“文化资本”
— ——兼与陈青生先生商榷
韦文华 索良柱
思考与言说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007 年第 1 期《探 索与 争 鸣》刊发 了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陈青生先生 《厘 清 文 化 资 本 的 内 涵》一 文 , 陈 先 生 在 文 中 对“ 文 化 资 本 ”概 念 做 了 厘 清 , 论述了“文化资本”与文化资源的关 系, 并 指 出“ 文 化 资 本 运 行 具 有 客 观 规 律 ”。 笔 者 认 为 , 陈 先 生 对“ 文 化 资 本 ” 概念的所谓“厘清”,其 实只 是 陈 先生 自 己想当然的一种理解, 不仅缺乏学理 依 据 , 更 完 全 阉 割 了“ 文 化 资 本 ”的 批 判性意义。
二 忧民的情怀
水 暮 东 流 , 青 山 犹 哭 声 ”等 诗 句 , 表 达
在倾诉忧国怀抱的同时, 杜甫耳 出诗人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沉重兵役
闻目睹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 加 的痛斥, 以及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
之 自 己 逃 难 飘 泊 的 切 肤 痛 感 , 于 是 , 他 在 诗 的 后 半 部 分 , 诗 人 又 一 反“ 前 态 ” 观 察 社 会 的 视 角 随 之 发 生 重 大 偏 转 , 地写道:“就粮近故垒, 练卒依旧京。掘
离 的 痛 苦 , 他 不 遗 余 力 地 予 以 揭 露 和 太 匆 忙 ”、“ 君 今 往 死 地 , 沉 痛 迫 衷 肠 ”。
批判。如《兵车行》中的“边庭流血成海 另 一 方 面 , 诗 人 又 借 新 娘 之 口 表 达 了 水 , 武 皇 开 边 意 未 已 ”、“ 生 女 犹 得 嫁 比 “ 誓 欲 随 君 去 , 形 势 反 苍 黄 。 勿 为 新 婚
一 陈 青 生 先 生 所 界 定 的“ 文 化 资 本”
陈 青 生 先 生 认 为 ,“ 文 化 资 本 ”的 构 成 要 素 包 含 两 点 , 一 是“ 文 化 ”, 另 一 是“ 资 本 ”。 在“ 文 化 资 本 ”的 概 念 中 , “ 文 化 ”是 主 体 ,“ 资 本 ”是 相 关“ 文 化 ” 的 一 种 属 性 。“ 文 化 资 本 ”“ 不 是 站 在 经
诗 书 喜 欲 狂 ”等 诗 句 , 则 真 实 地 反 映 出 上, 诗人就十分痛苦、矛盾。如在《新安
诗 人 以 国 事 为 念 的 内 心 世 界 , 生 动 地 吏》中 , 诗 人 以“ 中 男 绝 短 小 , 何 以 守 王
勾画出诗人悲喜交加的感人形象。
城 ”、“ 肥 男 有 母 送 , 瘦 男 独 伶 俜 ”、“ 白
性
到 了“ 达 则 兼 济 天 下 ”, 更 达 到 了“ 穷 亦
中图分类号: I106 文献标识码: A
兼 济 天 下 ”的 人 生 境 界 。
三 忧国复忧民的矛盾性及其文
的“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 化成因
心。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
综合以上两方面的论述, 我们不
襟。”曲折地表达了诗人意欲为国效力 难 看 出 , 在 杜 甫 的 情 感 世 界 里 , 实 存 在
儒 家 文 化 所 固 有 的 内 在 矛 盾 。 在 国 家 寒 土 俱 欢 颜 ”的 呼 号 , 召 唤 着 博 爱 精 神
利益至上的大原则下, 杜甫矛盾的情 的回归, 并给予穷愁潦倒的寒士以最
感 得 到 了 有 效 的 化 解 、统 一 。
大程度的安慰。可以说, 杜甫在实践中
关键词: 杜甫 忧国忧民 矛盾性 统一 突破了儒家立身处事的标准, 不仅做
济学立场上将文化作为一种产业, 通 过市场获取利润实现投资的增值, 而 是借用经济学理念思考文化的发展, 凭藉既有文化资源孕育新的文化成 果, 实现社会文化资源品质的提高和
更新, 种类、式样的更为丰富。” 陈 先 生 特 别 强 调“ 文 化 资 本 ”中 的
“资 本 ”与 经 济 学 意 义 上 的“ 资 本 ”不 同 并从四个方面严格地划清它们之间的 界限: 从构成方面看, 经济学意义上的 资 本 , 其 构 成“ 包 括 资 金 、劳 动 力 、产 品 、市 场 等 , 通 过 雇 佣 劳 动 制 造 商 品 获 取剩余价值, 通过市场销售获取利润, 实 现 投 资 基 金 的 增 值 。”而 文 化 资 本 的 本 质 构 成 是“ 群 众 和 社 会 , 是 社 会 的 精 神 成 果 , 如 思 想 意 识 、知 识 学 说 及 社 会 的伦理道德、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等 等 ”。 从目的方面看, 作为经济资本的 商品, 其目的在于出售, 在于为他人享 用 ; 而 文 化 资 本 的 成 果 的 目 的 是“ 创 造 者个人、群体和社会的自身使用享 受 ”。 从 占 有 者 方 面 看 , 经 济 学 意 义 上
一 忧国的情怀 杜甫成名 较晚 , 35 岁 以 前, 一 直 潜 心 读 书 、游 历 。 适 逢 盛 唐 时 代 , 加 上 官 宦之家的出身, 早期的杜甫高居社会 中上层, 过着衣食无忧的小康生活。他 继 承 并 奉 行 着“ 奉 儒 守 官 ”的 家 训 , 以 作诗和做官为人生目标, 故诗歌创作 在早期也以反映国家强盛、表达雄心 壮 志 为 旨 归 。 如《望 岳》一 诗 中 的 名 句 “ 会 当 凌 绝 顶 , 一 览 众 山 小 ”, 以 及《画 鹰》一 诗 中 的 名 句“ 何 当 击 凡 鸟 , 毛 血 洒 平 芜 ”, 就 表 露 出 他 的 自 负 和 豪 逸 之 情。 44 岁以前 , 杜 甫因 仕 进 所需 困 于 长安。这十年“旅食京华”的生活, 使他 的视野逐渐转向广大下层民众。他亲 眼 目 睹 到“ 安 史 之 乱 ”前 夕 , 政 治 、社 会、民 生 中 存 在 的 严 重 问 题 , 从 而 写 下 了 如 《兵 车 行》、《丽 人 行》、《自 京 赴 奉 先 县 咏 怀 五 百 字》 等 现 实 主 义 杰 作 。 “ 安 史 之 乱 ”爆 发 后 , 岌 岌 可 危 的 国 势 及灾难深重的民情更令他忧心忡忡, 于是, 他的内心开始涌现忧国家存亡、 怜百性涂炭的双重矛盾心理。 官宦世家出身的杜甫, 深受儒家 思想的熏陶、影响, 年青时即树立了 “ 致 君 尧 舜 上 , 再 使 风 俗 淳 ”( 《奉 赠 韦 左 丞 丈 二 十 二 韵》) 的 政 治 抱 负 。 因 此 当“安 史 之 乱 ”爆 发 后 , 面 对 民 族 危 亡 , 他 自 然 深 切 关 注 国 家 前 途 。 在《岁 暮》 中 他 曾 写 道 :“ 济 时 敢 爱 死 , 寂 寞 壮 士 惊 。”表 达 了 誓 死 为 国 效 命 的 热 忱 。在 《春 望》中 他 饱 含 热 泪 地 写 道“ 感 时 花 溅 泪 , 恨 别 鸟 惊 心 ”, 伤 时 忧 国 之 情 灼 灼 可 见 。 而 尾 联 的“ 白 头 搔 更 短 , 浑 欲 不 胜 簪 ”, 更 是 诗 人 忧 心 如 焚 心 态 的 形 象写照。 另外在其迟暮多病、蒿目时艰的 时 刻 , 他 还 发 出“ 跨 马 出 郊 时 极 目 , 不 堪 人 事 日 萧 条 ”的 忧 叹 。再 有《蜀 望》中
摘要 布迪厄创造性地提出“文化资 本 ”概 念 , 揭 示 了 文 化 的 资 本 性 , 深 化 了对阶级社会进行批判的力度; 陈青 生 先 生 把“ 文 化 资 本 ”界 定 为 文 化 中 的 精 华 部 分 , 违 背 了 布 迪 厄“ 文 化 资 本 ” 概念的原初内涵, 不仅缺乏学理依据, 更 完 全 阉 割 了“ 文 化 资 本 ”的 批 判 性 意 义。 关键词: 文化 文化资本 布迪厄 中图分类号: I026 文献标识码: A
邻 , 生 男 埋 没 随 百 草 ”等 诗 句 , 极 富 感 念 , 努 力 事 戎 行 ”、“ 人 事 多 错 忤 , 与 君 染 力 地 表 达 了 诗 人 的 反 战 态 度 及 其 对 永 相 望 ”的 慷 慨 激 昂 之 情 , 以 及 以 国 事
人民的同情之心。
为重的牺牲精神。可见, 在对待维护国
特 别 是 对 于 劳 动 人 民 实 际 的 生 存 状 壕 不 到 水 , 牧 马 役 亦 轻 ”、“ 况 乃 王 师
况 , 他 更 是 倾 注 了 无 比 的 关 怀 。“ 他 的 顺 , 抚 养 甚 分 明 ”、“ 送 行 勿 泣 血 , 仆 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