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林黛玉与薛宝钗性格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薛宝钗林黛玉性格比较论

薛宝钗、林黛玉性格比较论曲靖师院小教文专0501班学号:20056011914 姓名:卢小朴摘要:《红楼梦》塑造了两个绝顶聪明的女主人公,薛宝钗和林黛玉。
她们同属千金小姐,且各自都才貌出众,只因身世和所处环境等方面的原因,让她们性格迥异。
一个大度,一个小性;一个安分随时,一个任性孤高;一个倍受推崇,一个倍受冷落。
分析她们的性格,我们可以看到她们性格的复杂性,是多种性格的统一体。
关键词:红楼梦林黛玉薛宝钗性格一、生活环境及所受教育“冷美人”薛宝钗出身于“真珠如土金如铁”的皇商世家,而“病西施”林黛玉则出身于虽系钟鼎之家,亦是书香之族的文人家庭。
出身于两种不同环境的两个女孩所受的教育又是什么样的呢?皇商家庭出身的社钗从小也曾淘气过。
七八岁时也够顽皮的。
她和兄弟姐妹在一处也怕读正经书。
因祖上有许多藏书,他们经常偷看《西厢》《琵琶》《元人百种》等书。
后被家人发现,骂的骂,打的打,烧的烧才丢开了……家人不准看所谓的杂书,在家人的打骂声中,淘气顽皮偷看杂书的宝钗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以女子无才便是德”为核心教育的宝姑娘。
虽然宝钗冰雪聪明,知识面甚广,但她只专心于女红,一天大半时间是穿着家常衣服在炕上做女工。
对于姐妹们的作诗联,句她不过是出于应酬略作一二。
薛宝钗聪明灵慧,幼时的生活环境和文化教养,成就了她博学多识,浑厚深入的修养;培养了她眼于现实,用心于经济仕途的才能气质。
针织女红,管理应对,无所不能。
但她自己不以展现才思为然,而以“女子无才便是德”为处事金针,因此,在其判词中不言其才,而以“可以停机德”来形容,强调其贤德。
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黛玉的第一任老师非我辈可比,其父林如海是前科探花,其母贾敏是史老太君最钟爱的小女儿。
黛玉的老师贾雪村说:“我这女学生言谈举止另一样,不与近日女子相同,度其母必个凡方得此女,今知为荣府之外孙,又个足罕矣。
”那么贾敏到底不凡到什么地步呢?我们可以先从史太君身上找一下贾敏的影子。
浅论林黛玉与薛宝钗的性格差异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设计毕业论文

浅论林黛玉与薛宝钗的性格差异内容摘要《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名著中最耀眼的明珠,它留下了许多有趣的问题让后人研究,学习。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便是书中二位至关重要的女主角林黛玉和薛宝钗。
早在《红楼梦》流传初期,就有所谓朋友因为对林黛玉和薛宝钗褒贬不同而“几挥老拳”的说法。
俞平伯则认为薛林为一,作者对薛林一视同仁,无所谓褒贬,对这两个人物产生不同看法的原因是因为读者自己的眼光不同,“麻油拌韭菜,各人心里爱”。
与此相对的看法则认为薛宝钗是封建阶级卫道者,林黛玉是封建阶级叛逆者,从而扬黛抑薛。
新时期以来,则多有抑黛扬薛之论盛行,甚至网上有调查显示,认同薛宝钗者在80%以上,认同史湘云者10%以上,只有不到10%的人认同林黛玉。
我们姑且不论选择婚配对象不是选民意代表,没有必要取得多数人的认同;我们要探讨的是林薛二人究竟谁遵守封建礼法,谁更宽容,谁更顺应环境。
作者正是从这个角度同情她们,“无所爱憎”,“无所褒贬”,“一视同仁”,“悲金悼玉”。
在以后各回的描写中,角度不尽相同,对她们各自处世的态度也就不是“无所爱憎,无所褒贬”,“一视同仁”了,而是有褒有贬,有爱有憎,并非一视同仁。
这就需要我们阅读时细心体味。
曹雪芹说“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
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得浊臭逼人。
”而其中最精华的水精灵,是两个最具特色的女性,那就是林黛玉和薛宝钗,两个女人,同样的阶级,不同的形容外貌,不同的性格特征,不同的文笔才华,却同样的吸引人,而这两个人集中体现了封建礼教下的女性心理,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红学研究者,对时下女性也具有了启蒙性的社会意义。
关键词:林黛玉,薛宝钗,封建,女儿,社会意义浅论林黛玉与薛宝钗的性格差异引言:《红楼梦》本身即是一首优美悲哀的诗。
它不仅记载着我们民族历史生活的风貌,更是人类心灵情感的艺术结晶。
而林黛玉和薛宝钗这两个《红楼梦》中塑造得最为成功的女性形象,不仅溶入了作者“半世亲闻亲见”的切身感受,同时也渗透着作者对人生的痛苦思考和执着追求。
浅谈林黛玉和薛宝钗的性格差异 毕业论文

浅谈林黛玉和薛宝钗的性格差异[摘要] 林黛玉与薛宝钗是曹雪芹塑造的封建社会两种不同的人物类型的代表。
黛玉是封建社会的叛逆者, 宝钗是封建礼教忠诚的信仰者。
她们的性格也当然迥异。
林黛玉多愁善感、孤高自许、目无尘下; 薛宝钗性冷无情、八面玲珑、上下逢迎。
文章从才情、感情方面比较了她们不同的性格特征。
[ 关键词] 性格; 才情; 感情红楼梦在人物的塑造上, 最引人注目的是林黛玉和薛宝钗, 因此研究她们的学者也是最多。
有的尊薛而抑林, 有的则尊林而抑薛。
有人则认为, 黛玉尖酸刻薄, 心胸狭窄, 爱使小性, 而宝钗端庄稳重,温柔敦厚, 豁达大度。
有人则认为, 宝钗性冷无情,虚伪奸险。
同样的人物形象竟然有截然相反的看法, 说明这两个形象的复杂性、丰富性和描写的客观性。
那么到底怎样看待这两个人物形象呢? 这里只从才情、感情方面作一对比分析。
一、对待情感问题上的差异薛宝钗和林黛玉对贾宝玉的感情, 表现出很多细微的差别, 也反映了她们两个人的性格特点。
薛宝钗严格遵循封建社会为人处事的规范。
她想力争做一个封建淑女, 这是她的性格, 因而在感情上必然是深藏不露的。
林黛玉对宝玉的关心, 对宝玉的爱,就不像宝钗那样。
薛宝钗的爱偏重于功利, 而宝黛之间则心心相印, 无纤无尘。
王国维说: 《红楼梦》书中明确揭示出黛玉解脱之道在于投身恋爱生活, 这亦是黛玉的爱情观。
王昆仑说: 没有恋爱生活, 就没有林黛玉的生存。
这些见解都肯定了黛玉对爱情的执著追求。
林黛玉来到贾府同宝玉的初次相见, 就都有一见如故的感觉。
由于他们年纪幼小, 加上贾母的宠爱, 使得二人得以日则同行同坐, 夜则同止同息。
这种形鬓厮磨的生活培养了两人之间比别人更加深厚的感情, 为二人以后的爱情发展打下了基础。
黛玉一直反对仕途经济的科举制度, 她所以一往情深地爱着宝玉, 绝不是仰慕对方的财势和才貌, 更丝毫没有夫贵妻荣, 博得个五品诰封的鄙俗观念。
黛玉是宝玉叛逆道路上的同行者、支持者。
红楼梦—林黛玉与薛宝钗之人物分析对比

红楼梦—林黛玉与薛宝钗之人物分析对比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之作,塑造了众多深具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林黛玉和薛宝钗是其中两个极具代表性的角色,两者在性格、家庭背景、才艺特长以及命运等方面都有许多不同之处,这为小说的情节发展和人物关系的演变提供了剧烈的冲突和变化。
下面将通过对两位主要人物的分析,来探讨林黛玉与薛宝钗的差异和共性。
首先,林黛玉和薛宝钗在性格上有着显著的对比。
林黛玉性格奔放多情,自由散漫,善于抒发自己的情感。
她情绪起伏大,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常常陷入忧郁和消沉之中。
相比之下,薛宝钗则是一个沉稳冷静的女孩,性格温和,胸怀宽广。
她善于理性地处理人际关系,能够以周全全面的角度考虑问题,做出明智的决策。
两者性格的不同也导致了她们在与他人交往时的不同表现,林黛玉对待珍贵的人际关系敏感多疑,在爱情上非常专注和执着,而薛宝钗则更为理智和圆融,对待友情和爱情都能够持平常心。
其次,林黛玉和薛宝钗的家庭背景也有很大的差异。
林黛玉出生于荣府,是贾母的外孙女,与宝玉是亲兄妹关系。
她在家族里地位特殊,家财万贯,但因为父亲早逝,母亲出家,而她的身世伤感复杂,常常感到孤独和无望。
薛宝钗则出生于贵妃府,娇嫩玲珑,温文尔雅,家庭富裕,地位显赫。
她虽然在家族里与其他女性一样有限制和约束,但是她的出身和家底让她享有一定的权利和地位,她的性格也因此更为沉着淡定。
再次,两位女子在才艺特长上也有所异同。
林黛玉具有超凡的文才和诗艺,擅长写作和表达情感,她的才能给她的人生增添了许多色彩和情趣。
而薛宝钗则以聪明才智、机智敏锐而闻名,她的精明和灵活的头脑帮助她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和家族纷争。
尽管两者的才艺特长不同,但都展现了她们卓越的智慧和个人魅力。
最后,在命运的安排和结局上,林黛玉和薛宝钗也有截然不同的走向。
林黛玉是小说中最为伤感和悲剧性的人物,她的一生注定是悲情的,没有得到自己真正想要的幸福和满足。
而薛宝钗则是最为幸运的人物之一,她以她的美丽和贞短,成功地嫁给了贾家名门正派的人物,过上了幸福而体面的生活。
林黛玉和薛宝钗性格对比分析完整版

林黛玉与薛宝钗性格对比分析(一)林黛玉:林黛玉因为自身得生活经历与教育环境得原因造就了她奇高得天分,极强得自尊心,特别敏感(甚至过度敏感),特别孤傲,如春花般得嫩弱特质,使她有强烈得自我保护意识,表现为某种讽刺性甚至幼稚得攻击性。
她父母双亡、寄人篱下、挚友极少、知音难遇、婚姻无人做主、爱情未有保障得处境,又强化了她得以上性格特征与个性表现。
但她得这种性格,就是多向得、动态得、发展变化得。
黛玉得尖刻,既有姐妹之间、姑嫂之间得喜谑,如她与湘云之间得口角之争。
而这类刁钻,令人只觉其伶俐可爱。
同时又有针对脾性不合、品性相左得人,才显现出得真正得孤傲与讥锋。
譬如对于“阴微鄙贱”、搞“魇魔法”害人,向贾政告密挑唆得赵姨娘,“林丫头把我们娘俩儿正眼也不瞧”。
这恰恰包含着她纯正明朗、洁身自好、不歪不斜、不被不阿得为人品格。
而对宝钗、宝玉,则就是大量得、主要得,但属于爱情纠葛。
前34回中黛玉三天两头得跟宝玉呕气吵闹,跟宝钗斗心眼儿,作者描写了黛玉得大小十几次争吵斗嘴:因宝玉在宝钗处“比通灵”,“喝冷酒”而“半含酸”;为夜访怡红院叫门不开而大吵;为不放心湘云得金麒麟而最后一次吵,等等。
而这些主要就是宝黛爱情正处在磨合期,正所谓“情因相爱及相伤”。
同时也就是出于对金玉之说得戒备。
这种争吵得最根本原因,还就是“金玉良缘”与“木石前盟”得对立与争斗!而另一方面,这位孤高自许、目下无尘得少女,对于意趣相投、情性相合得姐妹、诗友乃至丫头、婆子,又就是那样地谦与、尊重、友好、宽厚。
妙玉嘲笑她“竟就是大俗人,连水都尝不出来”,她也不反唇相讥,反而尊称妙玉为“诗仙”,虚心真诚地请教她改正自己得诗作。
尤其就是紫鹃,她就是黛玉得贴身丫头,却可以批评她跟宝玉吵架“太浮躁了些”,“皆因姑娘小性儿”,“常要歪派宝玉”;也可以直面建议她“趁早坐定了大事要紧”,不要“耽误了时光”。
晴雯这位俏丫头在宝黛之间,实际不自觉得充当了红娘,宝玉得那两条定情手帕,就就是专让晴雯递送得。
(修改稿)从钗黛诗词作品看钗黛性格差异

从钗黛诗词作品看钗黛性格异同摘要:本篇论文致力于探讨红楼梦中两位女性人物薛宝钗和林黛玉的性格异同,从钗黛所著诗词中分析出钗黛性格的相同点是:富有才华,善诗弄文,都有着贵族小姐的自尊,但最终都是封建社会的牺牲品。
钗黛性格的不同之处是:宝钗的性格是理智内向型、矜持自重、端庄贤淑、心思缜密。
黛玉的性格是情感外向型、高洁潇洒、孤高亮洁。
通过钗黛诗词的比较,把人物的形象展现的淋漓尽致。
关键词:诗词;性格差异;红楼梦。
“批阅十载,增删五次”曹雪芹先生呕心沥血写下了不朽的著作,创造了古典文学的高峰,这就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
《红楼梦》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古,不仅仅是曹雪芹先生独特的艺术手法的描写,书中描写的上百个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各具独特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书中从全方位多层次的角度展现了人物性格,使形象更加的丰满、立体,也是此部小说成功的关键所在。
书中两位贵族小姐的描写更具特色,曹雪芹先生通过书中他们的诗词的描写展现了钗黛的性格差异,这将是我们研究的主题。
一、我们先看她们的相同点作为封建社会的贵族小姐,封建时代造就了薛宝钗和林黛玉有着许多的相似之处,他们都出生名门有着自己的骄傲与尊严,她们都非常的有才华,能够善诗弄文,薛宝钗也曾有过像林黛玉一样的叛逆时期,爱看奇闻异书。
另一方面她们都是时代的牺牲品,都无法摆脱时代的束缚。
最终都走上了悲剧的道路。
二、钗黛性格的不同之处,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一)、我们首先通过诗词来看薛宝钗和林黛玉的基本性格。
第十八回贾元春回乡省亲,贾家众姐妹在大观园内题诗,这是钗黛诗词在书中首次出现,最能展现她们最初的性格特征。
我们先来看宝钗的诗:凝晖钟瑞芳园筑向帝城西,华日祥云笼罩奇。
高柳喜迁莺出谷,修篁时待凤来仪。
文风已著宸游夕,孝化应隆归省时。
睿藻仙才盈彩笔,自惭何敢再为辞。
这是一首歌颂帝王之诗,从诗名上看并无创新之意,前四句描写了大观园的风景,歌颂圣恩,完全符合当时的环境,在后四句我们可以看出宝钗作为一个贵族小姐的一面,虽然宝钗也是饱读诗书,但她却认为女子应以贤良淑德为主,诗词只是用于打发时间而已,所以元妃让他们写诗,她并无心思,只是随便写一首前来应付,从诗中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出宝钗一直在猜测元妃心思,这样只会聪明反被聪明误,过多的顾虑没有能够展现她的才华,与她后面的诗词风格大相径庭。
林黛玉和薛宝钗人物形象论文

林黛玉和薛宝钗人物形象论文摘要:《红楼梦》是我国古典文学创作的集大成者,作者把西施式的清瘦之美给了林黛玉,把杨贵妃式的丰美赋予了薛宝钗。
这两个看似对立的人物形象,一个天真率直,一个城府极深;一个孤立无援,一个有多方支持;一个是叛逆者,一个是卫道者。
她们在判词中合二为一,“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运用多种手法塑造的钗黛二人,使得《红楼梦》这一千古奇书更添光彩。
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是小说必须具备的三要素,其中,人物形象又是主要要素。
小说情节的展开必须依托于人物的变化和发展,在《红楼梦》中塑造了众多角色,这些角色通过一些关键人物串联起来,本文主要分析林黛玉和薛宝钗这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女性人物形象及其塑造手法。
一、潇湘妃子林黛玉不平凡的人物出场必有一段奇特经历,比如林黛玉原是作者虚拟的神话中的仙草。
从开篇“绛珠仙草”化身便可以想到林黛玉的形象是如何超凡脱俗,作者还未直接描写黛玉的形象,但是却让人对这她心仪不已。
为了使形象丰满起来,会着力对其语言、心理等进行描写,这时多用细节表现其与众不同。
在《林黛玉进贾府》一章通过侧面描写她的外在美,巧借王熙凤之口和贾宝玉的眼来表现。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宝玉称她为“神仙似的妹妹”,这段侧面描写出黛玉迷离、梦幻、柔弱的绝世美丽和超凡气质。
作者常运用伏笔、象征和隐喻等手法来塑造人物,人物名字、别号、房屋名等都有深刻含义。
元妃省亲时题名的“潇湘馆”为黛玉住处,馆因竹而得名,黛玉也因馆有“潇湘妃子”的雅号。
竹是潇湘馆的标志,也是黛玉品格的象征。
黛玉是绛珠仙子临凡,“绛珠”暗指血泪。
作者用斑斑血泪的湘妃竹来比喻黛玉,表现其君子性格,也是借用娥皇、女英的典故来暗喻宝黛关系,这“潇湘”是古诗文中常用来特指情深的湘水,此处也预示在后文黛玉因思念宝玉而泪尽夭亡的结局。
在塑造林黛玉这一形象时,往往用诗词来宣泄人物的离情别绪。
薛宝钗与林黛玉的性格比较作文

薛宝钗与林黛玉的性格比较作文
《红楼梦》里两大闺阁佳人,一个是薛宝钗,一个是林黛玉。
虽然都是才色双全的贤惠大家闺秀,但个性却判若云泥。
薛宝钗,生性温婉知书达理,是那种循规蹈矩的传统女子。
她循规矩不是因为愚钝,而是因为她内心有一种宁静祥和,懂得取舍适可而止。
她不会做出过于激进的事,但也不会拘泥于一成不变。
她能随遇而安,也能在关键时候体现出英明睿智。
她不是完美无缺,但她懂得怎样优雅地掩盖自己的缺陷。
林黛玉却是另一番景象,她是那种极富个性的才女。
她不安于现状,总是对生活和世界抱有无限遐想。
她敏感多疑,情绪起伏大,但也正因如此,她才有着独特的艺术才华。
她不是个传统的贤良淑德女子,她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主见。
她随性而为,不拘小节,但这也让她常常陷入困境。
薛宝钗的长处是圆融世故,处理事物游刃有余。
但她也可能因循守旧,缺乏创新求变的勇气。
相比之下,林黛玉虽然个性飘忽不定,但她勇于追求,不甘平庸。
她是个不安分的浪漫主义者,追求自由和理想。
两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也都存在缺陷。
薛宝钗太过世故圆滑,可能会被认为油滑世故;林黛玉的反叛性格,又可能会被视为放肆无理。
但不可否认,她们都是当时最杰出的女性代表,展现了不同层面的女性魅力。
我想,她们都值得被铭记,因为她们展现了女性独有的智慧和力量。
无
论是薛宝钗的温润大气,还是林黛玉的桀骜不驯,都让我们看到了女性的独特个性和内在价值。
她们的故事,已经成为中国古典文学中最出色的写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比较《红楼梦》中林黛玉与薛宝钗的性格特征
【摘要】在《红楼梦》中,林黛玉和薛宝钗是性情不同的人物形象,不同的生活环境造就了二人不同的性格。
薛宝钗抱拙守愚,贤淑谦厚,随分从时,端庄仪表中裹着封建卫道士的灵魂;林黛玉寄人篱下,仍不改其禀性,伶俐孤傲,光芒毕露。
两种不同的性格导致了她们不同的悲剧命运。
【关键词】林黛玉:光芒毕露;薛宝钗:抱拙守愚
《红楼梦》是一部穿越时空的巨著,它的艺术魅力,就在于塑造出了一批具有鲜明性格的人物形象,他们以不同的性格类型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人物画廊。
林黛玉和薛宝钗就是具有不同性格特征的类型,代表了两种文化价值取向。
一
林黛玉,是作者把封建文人所擅长的诗词歌赋、琴棋书画等艺术经验,加以调动,完成的一个全新的艺术形象。
她性格中凝聚着中国文化种种富有魅力的特征,以及历代优秀知识分子所追求的高尚的精神境界。
薛宝钗,是一个历久不衰、光景常新、具有生命力的艺术形象,不断唤起人们的审美经验,仿佛“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之后,她才是最经得起历史风雨,永远焕发艳丽光彩的人物。
两人性格完全不同,一个钟灵毓秀,冷傲清高、光芒毕露,是悲剧时代的叛逆女性;一个知书达礼、随分从时、抱拙守愚,是铜臭花香间的封建淑女。
林黛玉是作者融传统文化中诗与画的笔意创造出来的,是真善美的化身,是大观园中所有女儿中第一个要从诗中觅得出生存力量的姑娘。
诗,是一片奇妙的天地,投入其怀抱,黛玉会忘记一切宠辱烦忧。
优秀的古诗,将她塑造得发散出“美人香草”的韵味。
她是大观园里真正的诗人,敏锐、智慧、有性灵,把诗当作正经事去做,努力向内发展,成为性格中一部分至要素质,生活中赖以寄情的唯一安慰。
薛宝钗形象端丽、华贵,出身于书香世家,且拥有巨万之富,从封建时代女孩子的启蒙教科书《女四书》、《烈女传》读起,经史子集,融会贯通,诗词歌赋,博收广才,做学问扎实有功底。
是唯一得到贾政青睐的人。
她受传统文化熏陶颇深,最终目的是想以“贤孝才德”备选为“公主郡主”入学陪侍,充为才人慈善之职。
这是封建时代女子最高级的出路之一。
与林黛玉的钟灵毓秀形成鲜明对比,奠定了她在园子里受人尊敬肯赞的地位。
林黛玉寄人篱下,但又试图冲破命运束缚的思想意识造成了她忧郁、多疑、孤傲的性格。
私有社会在人与人之间造成的种种界线及其他许多精神上的障碍,并未在她心里清除。
其多疑、小性是那个罪恶社会造成的,透过此表象,我们窥知到隐藏在人物内心的巨大伤痛。
她固守秉性,爱说就说,爱恼就恼,不怕得罪任何人,不经任何修饰。
其灵心慧舌,造成了尖酸刻薄的普遍印象。
环境错综复杂,少女单纯至极,处世自然艰难。
宝钗从实守分,安贫若素,大可安邦定国,小可相夫教子,端庄仪表内裹着封建卫道士的灵魂。
从小留心家计,比别的女孩儿多一
份运筹谋划、理财治家的本领。
在德育上,有着封建社会最完备的美德。
读书经历,是她道德观形成的过程。
童年时便杂学旁收,随着文化教养的日益提高,其道德水平上升到一个知识分子所达到的哲学高度。
二
宝钗的“会做人”,她的虚伪,里面隐藏着丑恶的阶级实质。
金钏儿一事,她称颂王夫人是“慈善人”,说金钏儿或许是“失了脚”也未可知。
多赏几两银子,也就尽了主仆之情了。
好一个主仆之情!她的剥削阶级的本来面目,只不过不像薛蟠表现得那么凶恶,而是隐藏在“温婉贤淑”的大家风度后面罢了。
她抓住王夫人发送金钏儿一时需葬哀的小难点,及时以两套新衣相送,从王夫人心里买到了贤愚的美名。
宝玉挨打后及时送去丸药,减轻其肌肤之痛,实惠地收到公子的好感。
就连十分警惕的黛玉也被抓住病中倍感孤零的机会,送去几两燕窝,在安慰开导的言谈中,换取了对方一颗赤诚的心。
她很早留心家计,学得世故人情,不仅常常展示齐家之才,更时时注意维护和宣扬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
其“独善其身”的处世哲学,所作所为已在封建主义思想的熏炙下,深入到血液和灵魂中。
然而黛玉,真挚淳厚,并非不懂处世但天性率真,不攻心计。
她永远不安心将尊严建立在别人的力量上,这真正是其不朽的人格魅力!她的心灵没有被阶级尘屑所淹没,其灵智和感情,只能幽禁在生活铁栅的一角,寂寞地燃烧。
“质本洁来还洁去”,就是死,也不同流合污,多么可贵而不凡
的气质!在荣国府,什么样的物质生活不能满足?但其可贵之处在于她始终感到不足和空虚,这是一种精神的饥渴!在封建社会制度及礼教重压下,她不倦地寻找自己!
随着年龄的增长,爱神悄悄地靠拢过来,她发现与她一见如故的贾宝玉,正在倾听和品味着她的诗中韵味。
她向一个封建阶级的逆子,呈上一个少女最珍贵的献礼-----爱情。
除了爱情,还有什么更能够让她得到安慰和满足呢?然而,又有什么比爱更能带给她不幸和痛苦呢?她的智慧、纯正、善感注定她比宝钗经历更高尚更丰富的痛苦。
三
黛玉的爱情记录册上,没有任何糜烂、污秽的字眼儿,非秦钟、智能式的悦于容貌,亦非小红、贾芸式意惹情牵中夹杂一些利害关系。
是“上邪”精神的化身。
她和宝玉的爱情纯洁得像一道清泉!在爱情发展过程中,她常感到一种威胁,即“金玉姻缘”,宝钗品貌俱全,人缘好,长住贾府。
对此,她深感压抑,甚至有些偏狭,惹得宝玉心急如焚,她才吐露隐秘:“我为的是我的心”她对宝玉爱得至深至挚!
罪恶的婚姻包办制度,成为她在现实中无法逾越的障碍。
封建家长不可能成为自由婚姻的保护者和支持者。
晴雯之死,是封建势力行将吞噬黛玉的信号。
封建势力在她毫无准备的时候,给了她沉重的一击。
傻大姐说出事情真相时,她的全身像在天边的空茫里飘落、下沉、消失。
她如何能抗拒掌握着生死予夺的黑暗力量?除非死!作者以英雄末路的悲壮情怀、苍凉心境,不剩一兵一卒的惨凄、天崩地倾的凄
惶来写这段血泪文字。
“她微微一笑,把眼又闭上了”,“黛玉微微一笑,也不尽言”,一生只以眼泪洗面的林姑娘,这两次微笑真是神来之笔!
作者将项羽惊天地泣鬼神的笑,这种视死如归、激昂慷慨、光明磊落、极凄极惨的笑,及其中的情绪、神采、内容都移到潇湘馆中来。
经大喜大悲后对生活完全绝望的冷静的笑,唯求速死而坚定无比的笑!
而世俗的功利主义使宝钗表现得缺少感性,显得很“冷”,她重实利而不落鄙俗。
初进荣国府,就使宝、黛间在“两小无猜”的纯真关系中发展起来的爱情,立刻敏感地紧张起来,而她“浑然不觉”。
初见宝玉,并未像黛玉那样立刻在心里产生特殊感觉,更没有燃起爱情的火焰。
她对宝玉发生爱,一是因为她是青春期的少女,不可避免的会有“自从有人类以来就存在”的“两性之间”的感情关系,再是宝玉是荣国府的继承人,人品、才智都不差,是大观园里唯一能够找到的爱情对象。
她总远着宝玉的心理状态,与她去探访因失言而流露出来的爱情并不矛盾,反是极合人物性格发展逻辑的,这是一种复杂的感情,封建主义的思想与反封建的生活要求在相冲突而又通过别种原因勉强统一起来的爱情。
当她感到有失去爱情的危险时,特别是封建家长看中某少女有为宝玉谋婚的迹象时,忍不住嫉妒。
得知她立即与宝玉成婚的消息时,有可能预感到做了宝二奶奶后并不会很有福气的,贾府的衰败迹象,加之宝玉深爱黛玉,她不能不意识到这将是一场不如意的婚姻。
但纵然如此,她不曾做出任何“非礼”表现,因她
毕竟对宝玉还没有完全无爱,更重要的则是她对封建礼教深入骨髓的信奉。
她嫁给宝玉,表面上取得了爱情的胜利,但究其实,她的志趣、理想并不在此,她仍然期望能够沿着封建社会所规定的道路,登上那一个时代女人所能取得的极高宝座上去,只可惜封建社会对女人所规定的一切,无情地辜负了她的理想。
她端坐在封建主义的銮舆上泰然而行,其实是封建主义驾驭着她自己,最终把她压碎了。
林黛玉和薛宝钗的性格悲剧,本质上是当时代文化价值取向的悲剧。
两人不同的性格,,只能对其生活方式产生影响,但其文化观念、爱情观念和时代认识的局限,却展示了她们性格特征中的社会禀赋。
林黛玉不妥协的性格昭示的是爱情对人生的重要意义,具有时代进步性;而薛宝钗抱拙守愚的观念基础呈现的却是当时代妇女人生的普遍性,最终意味着时代女性的悲剧性的人格结构。
因此,两人的性格悲剧应当说都是时代文化的悲剧,但其性格意义的典型性却有着本质上的不同。
【参考文献】
[1]邸瑞平.《红楼撷英》[M].华东师大出版社,1997.
[2]盛瑞裕.《石破天惊识红楼》[M].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
[3]胡文彬,周雷.《台湾红学论文选》[Z].百花文艺出版社,1980.
[4]郭豫适.《红楼梦研究文选》[Z].华东师大出版社,1988.
[5]段启明.《解读红楼梦》[M].京华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