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蛋白酶原检测(PG技术检测)知识讲解
胃蛋白酶原1 Microsoft Word 文档

胃蛋白酶原Ⅰ测定(PG1)方法:1.实验前将试剂盒及样品平衡至室温(20℃-25℃),时间不少于30分钟。
2.加样:空白液、校准品、质控品及待测血清标本均100μl/孔加样(空白液、校准品、质控品建议进行复孔加样),37℃孵育60分钟(加盖封板膜)。
3.洗板5次,洗液板后于吸水纸上扣干残余液体。
4.加酶:酶结合物加入量100μl/孔,37℃孵育60分钟(加盖封板膜)。
5.洗板5次,洗液板后于吸水纸上扣干残余液体。
6.显色:底物液加入量为100μl/孔,37℃避光显色15分钟。
7.450nm检测读数,确保终止后30分钟内进行测量读数。
注:1.操作前应仔细阅读使用说明书,严格按照说明书操作程序进行。
2.同一批试剂相同批号底物液、终止液和洗液可以混用,其它组分不能混用。
3.微孔板开封后,剩余要2-8℃密封干燥保存,并建议在半个月之内用完。
4.各试剂使用前应平衡到室温并摇匀后使用,严格控制反应温度和时间。
5.加样操作应快速、准确、手法一致,慢吸快打,缩短加样时间;。
6.为防止样品和试剂蒸发及避免污染,温育时将反应板覆盖一层封板膜。
7.冷冻保存的血清样本使用前需要在室温中完全融化并充分混合后再使用,并且要尽量避免血清反复冻融。
8.试剂和待测样本加样前要混匀后再加样,加样时避免产生气泡,吸头不要接触孔壁,并注意更换吸头,不用严重溶血和大量脂血样品;每块酶标板加样起始至结束时间严格控制在10分钟以内。
9.严禁使用自来水冲洗微孔板或用自来水稀释洗液。
10.数据分析(单波长450nm检测)。
11.试剂本底(空白液检测值):OD450nm≤0.100。
12.建议PGI使用双对数拟合方法【ln(Y:浓度)-ln(X:1000×OD450)】。
线性:在规定的线性范围内,曲线相关系数r2应不低于0.9900。
13.体检者采血前十小时保持空腹。
14.采血前三天不要暴饮暴食、饮酒、不要吃腥辣等刺激性食物。
15.接受药物或其它方式治疗者,建议在疗程结束一周以后再检测。
【管理资料】胃蛋白酶原临床培训-(1)汇编

PG的临床意义
1991年到2005年(15年期间),共计筛查人数101892 (85578名 男性,16314名女性,平均年龄48.7岁)
PG阳性和PG阴性的受试者分别每2年和每5年1次做胃镜检查
PG法结果阳性 12874 ( 12.6 %)
建议做内镜检查
PG法结果阴性 8304 ( 8.1 %)
胃蛋白酶原与胃癌
• 胃癌是由癌前病变逐渐发展而致的,凡与胃癌发病有关 因素也均与癌前病变进展有关,在这方面很多学者都做 了大量的流行病学研究
• 1998年Yashihara对10 966例健康居民实施SPG和胃镜 检查,在PGI和PG I /PG II的比值下降的人群中,胃癌 发生率远高于PG不下降者,检出的胃癌有90%属于早 期,远高于常规临床56.9%的早期诊断率.
PGI的下降是中、重度胃体和胃底萎缩性胃炎的敏感 性和特异性指标。
胃蛋白酶原简介
胃蛋白酶原简介
2、PGII 在消化性溃疡和HP感染的人群中,PGII的值
会明显升高。在排除HP感染的可能性后,需要重 视胃窦、胃角部位可能存在的病灶隐患。
PGII的异常可以作为HP感染和消化性溃疡的 筛查指标,PGII的异常说明胃粘膜处于不正常的 状态。目前,只有北京美康的PG检测产品把PGII 的数值纳入到临床筛查指标中。
胃蛋白酶原简介
报告解读
。PGⅠ正常值范围(67 - 200ug/L) 胃底、胃体部位分泌
• PGI&lP感染或溃疡
• PGⅡ正常值范围(0 - 15ug/L) 幽门、贲门、十二指肠部位分泌
• PGII>15ug/L HP感染或溃疡
• PGR正常值范围( > 7.5)
➢ PGⅠ由5 种同工酶组成,主要由胃底的主细胞和黏液颈细胞分 泌;PGⅡ由2 种同工酶组成,除了由上述两种细胞分泌外,还 可由幽门腺、贲门腺和十二指肠上段的Brunner 腺分泌。
化学发光法 胃蛋白酶原检测及临床意义..

检测时间短,作为传 统的胃癌普查手段
对诊断进展期胃癌或 弥散型胃癌更有价值
血清检测,无创伤、 广泛认知
CEA 在胃癌胃液中 对胃癌检测的特异性低,对早 阳性率50%,血清阳 期胃部疾病的诊断无参考价值。 性率仅为4.5%
快捷方便,操作简单
仅检测幽门螺旋杆菌感染
血清法、定量准确、 高灵敏度、准确率、 快捷方便、适用广泛
(7)只需要2毫升血液就可以进行检测;
(8)临床试验数据充足,与其他检测方法相关性良好。
4.结果分析
PGⅠ>65μg/L PGⅡ<15μg/L PGR>7.5 提示诊断 相关建议
序号
1
正常
正常
正常
正常
半年或一年体检,动态监测胃健康状况。
2
正常
15~30μg/L
1、建议进行幽门螺旋杆菌(HP)检测,异常者遵医嘱。2 正常或>3 幽门螺杆菌前期感染胃、十二指肠 轻度溃疡浅表性胃炎 建议3~6月复检。仍异常者医院就诊。
三、胃部疾病检测对比 1、胃部疾病临床检测对比
检测手段 优点
金标准
缺点
痛苦, 受医生水平影响大,费 用高不适合普查 射线,费用高,不能明确疾病 性质依赖经验,受检人群混杂 及阳性患者难以随访等问题。 对早期胃癌判定无力
总体评价
具有侵入性,价格高 不易普及
胃镜 钡餐 造影
肿瘤相关 标记物 C13尿素 酶 呼吸试验 胃蛋白 酶原检测
简单
一步法
窄
定量
时间分辨
抗原抗体反 应 抗原抗体反 应
简单
一步法
宽
定量
化学发光
简单
一步法
胃蛋白酶原详解

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仪:微孔表面免疫复合物中的荧光鳌合物,在 时间分辨荧光分析仪上测定相应发光强度。
最后根据PG浓度的系列参考标准品的相应发光强度的得到标准曲线, 通过双对数数学模型回归处理得到回归直线,未知样品的PG浓度 可以通过其相应发光强度从回归直线上反算出来。
的研究与应用在肿瘤学中已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新领域。
选择一些特异性较高的肿瘤标志物联合测定某一肿瘤优 于单一指标,有利于提高检出的阳性率。而且,合理选用 肿瘤标志物,常可在临床症状出现之前数月鉴别出复发和
转移。因此多种肿瘤标志物的联合检测是研究的一个发 展方向。
三、临床意义
参考值:PGI 60-240ng/ml; PGII 0-27 ng/ml;PGI/PGII>3。
建议
可能原因
PGI>240
胃粘膜有破损,建 浅表性胃炎、糜烂性胃炎、胃溃疡、 议进一步胃镜检查 十二指肠溃疡、胃癌等可能造成胃 或禁酒等两周后复 粘膜破损,以溃疡居多。 查。
胃蛋白酶只在酸性环境中发挥作用, pH>6即失去活 性;在pH=2时优先作用于天然蛋白质;pH=4时能消化 某些特异性的肽。在体外,胃蛋白酶的持续作用可使蛋白 分子的肽键约有30%分裂,形成脙、胨和一些氨基酸。胃 蛋白酶不作用于角蛋白和黏蛋白,亦不作用于低相对分子
质量的蛋白衍生物。在复合维生素与蛋白质结合和释放 上,胃蛋白酶亦起主要作用。近年来, PG作为肿瘤标志物
胃蛋白酶原(PG)检测(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法)的优势、 试剂盒主要组成及其原理。
血清PG的检测方法包括放射免疫测定法(RIA)、酶免疫测定法 (EIA)、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法(TRFIA)等。RIA法早年在日本应 用较多,但因有放射性,应用受到限制。EIA法所需样本量少,具 有较高的特异性和灵敏度。铕标记TRFIA法检测是一种灵敏、简便 的检测方法,克服了RIA法、酶联免疫分析法(ELISA)只能分别测 定PGⅠ、PGⅡ后再计算PGR而带来的误差积累,特别是对提高 PGR参数检测准确性具有突出的优势。检出时间应进一步缩短,获 得较高的灵敏度及特异度,并认为该法检测方便,设备易获得,试 剂易保存,无放射性,更适合于发展中国家大规模胃癌筛查。
胃蛋白酶原常识(体检)

胃蛋白酶原常识1.什么是胃蛋白酶原?胃蛋白酶原(PG)是由胃部分泌的参与消化的胃蛋白酶的前体,通常约1%的PG可通过胃黏膜进入血液循环,可分为PGI和PGII两种亚型,血清胃蛋白酶原可以较为准确地显示胃黏膜的状态和功能。
2.检测PG的意义?PG是浅表性胃炎、糜烂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萎缩性胃炎、胃癌等胃部疾病的初筛选指标和治疗的监控指标(如图)。
①PG在体检中的应用价值——浅表性胃炎、糜烂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萎缩性胃炎、胃癌等的初筛选指标在常规体检中每个人做胃镜是不现实的,可通过非侵入性血清PG检测将浅表性胃炎、糜烂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癌等胃病高危人群筛查出来,再进行胃镜检查是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
研究发现,在常规体检中大约有15%左右的人的血清PG水平异常,而进一步进行胃镜检查,其中90%以上的患者有不同程度的浅表性胃炎、糜烂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萎缩性胃炎、胃癌等胃部疾病。
PGI及PGI/PGII比值明显降低的高危人群的胃癌发生率一般比正常人群高数十倍。
②PG的临床意义——胃部疾病治疗的监控指标幽门螺杆菌(Hp)治疗效果的评价指标:Hp感染与血清PG水平间存在相关性,Hp感染者血清PG值高于非感染者(尤其是PGII,除菌后则显著下降)。
血清PGI/PGII比值反映了除菌治疗后较早期的变化,可以作为早期H p除菌效果评价的指标。
消化性溃疡初发、复发、治愈的判定指标:初发患者PGI升高明显,复发者PGII升高明显;而十二指肠溃疡复发患者的P G I、PGII均显著升高,治愈后PGI、PGII恢复正常。
胃癌切除术后复发的判定指标:胃癌患者全胃切除术后血清P G I、PGII含量作为随访指标,可为胃癌复发提供重要线索,胃癌切除术后P GI、PGII明显降低,复发者的PGI、PGII升高。
胃蛋白白酶原PG简介

胃病普查新方法胃蛋白酶原(P GⅠ&P GⅡ)定量检测试剂盒(化学发光法)第一章胃蛋白酶原简介一、胃蛋白酶原胃蛋白酶原(pepsinogen,PG)是胃分泌的一种消化酶前体[1],是胃液中胃蛋白酶的无活性前体,为一个由375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多肽链,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42,000,人胃粘膜中有7组胃蛋白同工酶原。
PG在核糖体上合成,由高尔基体分泌出细胞,被盐酸激活后变成胃蛋白酶。
根据生化性质、免疫原性、细胞来源及组织内分布可分成PGⅠ、PGⅡ两个亚群,1~5组分免疫原性近似,称为PGⅠ(PGA),主要由胃腺的主细胞的粘液颈细胞分泌;6~7组分免疫原性近似,称为PGⅡ,除由胃体和胃底黏膜的泌酸腺的主细胞分泌外,泌酸腺的黏液颈细胞、贲门腺和胃窦的幽门腺的黏液细胞及十二指肠上段的Brunner腺也能产生PGⅡ。
PG含量与良、恶性胃溃疡的鉴别有关,血清PGⅠ水平与萎缩性胃炎、PGⅠ/PGⅡ水平与胃癌和胃癌前期病变呈负相关。
血清PGⅠ与胃泌酸腺细胞功能相关,PGⅡ与胃底粘膜病变的相关性较大,血清PG反映胃总体分泌PG水平。
消化性溃疡的发生与胃分泌酸过多有密切关系。
萎缩性胃炎、胃癌前期病变或胃癌发生时,尤其是幽门螺杆菌感染等因素所干扰,胃酸分泌过多的浅表性胃炎和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胃炎,PGⅠ和PGⅡ的分泌会增加;而在慢性严重萎缩性胃炎当主细胞减少时PGⅠ含量下降;当萎缩性胃炎伴有肠化、胃窦宪假幽门腺化生,PGⅡ含量会随之增高。
血清PG可作为检测胃癌的一个可靠标志物。
约有1%的PG透过胃黏膜毛细血管进入血液循环,进入血液循环的PG在血液中非常稳定。
血清PG I和PG II反映胃黏膜腺体和细胞的数量,也间接反映胃黏膜不同部位的分泌功能。
当胃黏膜发生病理变化时,血清胃蛋白酶原含量也随之改变。
因此,监测血清中胃蛋白酶原的浓度可以作为监测胃黏膜状态的手段。
二、专家共识2010年2月25日,由中国医师协会主办“全民胃部重大疾病普查行动”中,将胃蛋白酶原检测作为重要普查方法:进一步以胃镜确诊。
血清胃蛋白酶原的检测方法

血清胃蛋白酶原的检测方法血清胃蛋白酶原(PG I)的检测方法通常包括以下几种:
1. 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这是一种常用的检测方法,通过将样本中的胃蛋白酶原与特定的抗体结合,然后使用酶标记的二抗来检测结合情况,从而定量测定血清中的胃蛋白酶原水平。
2. 放射免疫测定法(RIA),这种方法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抗体与胃蛋白酶原结合,然后通过放射性测定仪器来测定结合情况,从而定量测定血清中的胃蛋白酶原水平。
3. 免疫荧光法(FIA),该方法利用荧光染料标记的抗体与胃蛋白酶原结合,然后使用荧光显微镜或荧光流式细胞仪来观察和测定结合情况,从而定量测定血清中的胃蛋白酶原水平。
4. 免疫层析法,这种方法利用免疫层析柱将血清中的胃蛋白酶原与特异性抗体结合,然后通过柱后检测来定量测定胃蛋白酶原的水平。
5. 质谱法,质谱法是一种高灵敏度的检测方法,通过质谱仪器
对血清中的胃蛋白酶原进行分析,可以准确地测定其水平。
这些方法各有优缺点,选择适合的检测方法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和实验室条件进行综合考虑。
在进行血清胃蛋白酶原的检测时,需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胃功能三项胃蛋白酶原Ⅰ(PG I)胃蛋白酶原Ⅱ(PG II)胃泌素-17(G-17)与胃癌

胃功能三项胃蛋白酶原Ⅰ(PG I)胃蛋白酶原Ⅱ(PG II)胃泌素-17(G-17)与胃癌目录胃功能三项胃蛋白酶原Ⅰ(PG I)胃蛋白酶原Ⅱ(PG II)胃泌素-17(G-17)与胃癌 (1)胃功能三项 (1)胃蛋白酶原(PG) (1)PGI (2)PG II (2)胃泌素-17(G-17) (2)胃癌 (3)胃功能三项胃蛋白酶原Ⅰ(PG I)胃蛋白酶原Ⅱ(PG II)胃泌素-17(G-17)胃蛋白酶原(PG)胃蛋白酶原(PG)是胃蛋白酶的前体,根据生化性质及免疫原性可以分为PG I和PG II。
PGIPGI由胃体与胃底(近腹端)的主细胞所分泌,是胃体部的生物标志物,与胃酸成正反馈关系。
当炎症,溃疡糜烂时,胃酸分泌增多,PGⅠ升高;当胃体萎缩时,泌酸腺减少,胃内呈低酸状态,PGI降低。
PG IIPG II除胃底腺的主细胞和黏液颈细胞分泌外,贲门腺和胃窦幽门腺的黏液颈细胞以及十二指肠上段也能产生PGII。
PG II在全胃内都有分泌,因此PGII是胃黏膜整体状况的生物标志物,有研究表明PGII值的变化与胃炎密切相关,PGII升高代表炎症。
PGI、PGII是辅助诊断胃体部黏膜萎缩的优秀指标,2014 年《中国早期胃癌筛查及内镜诊治共识意见》指出,PGⅠ浓度和(或)胃蛋白酶原比值PGR(PG I/ PG II)下降对萎缩性胃炎具有提示作用,通常将PGⅠ≤70 μg /L 且PGR≤3.0 作为诊断萎缩性胃炎的临界值,国内高发地区胃癌筛查采用血清PGⅠ≤70μg /L 且PGR≤7.0。
胃泌素-17(G-17)胃泌素-17(G-17)仅由胃窦部G细胞分泌,其分泌主要受胃内PH值、G细胞数量和进食的影响,它是反映胃窦分泌功能的敏感指标,用于筛查和诊断萎缩性胃炎和胃癌。
胃窦萎缩者,G细胞的数量减少,G-17水平下降;胃体萎缩者,泌酸腺减少,胃内呈低酸状态,导致G-17水平升高;全胃萎缩者G-17降低;早期胃癌患者G-17值呈异常升高或降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胃蛋白酶原检测(P G 技术检测)
胃蛋白酶原检测——PG技术新项目
一、胃蛋白酶原含义
胃蛋白酶原是胃黏膜特异性功能酶——胃蛋白酶的前体,分为PGⅠ和PGⅡ两种亚群,血清PG水平可以反映不同部位胃黏膜的形态和功能,联合测定PGⅠ、PGⅠ/PGⅡ的比值可以起到胃黏膜“血清学活检”的作用
二、PG检测特征
1、检出率高最高检出率能达到90%
2、操作简便检测方法简单,一台仪器就可以进行检测
3、无痛苦易耐受只需要2毫升血液就可以进行检测
4、检测费用低低廉的花费就可以判断胃部疾病的进展情况三、PG检测意义
1、胃癌普查的初筛
2、萎缩性胃炎、胃溃疡、HP感染的筛查
3、幽门螺旋杆菌(HP)治疗效果的评价
4、消化性溃疡复发、治愈的判定指标
5、胃癌切除术后复发判定指标
6、个人胃黏膜功能的动态检测
四、PG检测的结果判读和建议
1、PG的正常值 PGⅠ:67-200ug/L;PGⅡ:0-15ug/L;PGR:大于7.5
2、超出正常值的说明
正常值范围超出正常值范围的说明 PGⅠ 67-200ug/L <67ug/L:胃体、胃底黏膜萎缩或受损、可能与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等疾病有关 >200ug/L:可能与饮食、药物的刺激或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以及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有关PGⅡ0-15ug/L >15ug/L:可能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以及胃窦部的疾病有关PGR (PGⅠ/PGⅡ) >7.5 <7.5:可能与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以及胃窦部的疾病有关
3、建议
4、1)PGⅠ<67ug/L且PGR<7.5,建议到医院咨询或就医(2)PG Ⅰ<67ug/L或PGR<7.5,建议排除药物和饮食的影响后,3-6 个月内复查,复查结果异常,建议到医院就医。
(3)PGⅡ>15ug/L且PGR<7.5,建议进行幽门螺旋杆菌的检测、(4)PGⅡ<30ug/L且PGR<3.0,建议到正规医院进行胃镜和病理检查(5)PG三项检测结果正常,建议每年至少检测一次,以便个人动态检测胃部健康状况。
五、PG检测与其它几种检测方法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