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你10招学会文言文翻译

合集下载

中考语文文言文翻译

中考语文文言文翻译
译句:于是带领子孙中能挑担的三个人 直译要求这样字字有着落。 如:原句: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 鸟乐也。
2、意译,是根据原文的意思去进行灵活的翻译,
译句:树林茂密成荫 ,到处是鸟的鸣叫声, 这是游人离开后鸟儿们欢乐的情景。
我们初中生学习文言文,要学会直译。 中考文言文翻译题的考查,也主要考查 学生直译的能力。因此,我们学生必须 认真领会 词、句,紧扣原文,弄懂原意, 不能把翻译弄成叙述大意或改写故事。 认真地、严格地直译,是落实文言文词 句的重要环节,是避免错误的较好办法。
有一个赵国人家里发生了鼠患,到中山 去找猫。中山人给了他猫。这猫既善于 捉老鼠,也善于捉鸡。过了一个多月, 老鼠少了,鸡也没有了。他的儿子很担 心,对他父亲说:"为什么不把猫赶走呢? 他父亲说:"这就是你不知道的了。我怕 的是老鼠,不是没有鸡。有了老鼠,就 会吃我的粮食,毁我的衣服,穿我的墙 壁,啃我的用具,我就会饥寒交迫,害 处不是比没有鸡更大吗?没有鸡,只不 过不吃鸡罢了,离开饥寒交迫还很远, 为什么要把那猫赶走呢?"
一、判断题
1、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 杀人用棍棒和刀,有什么不同吗? 用棍棒和刀杀人,有什么不同吗? 2、子将安之? 你将到哪里去?
3、子何恃而往? 你什么靠着前去? 你凭什么前往?

文言文中这种介宾后置、宾语前置的倒装句应 依据现代正常的语序进行调整。
翻译题(二)
1、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1、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凭你的力量,还不能搬掉像魁父这样的小山,能 把太行、王屋山怎么样呢?? 2、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长着浓密胡须的人是苏东坡。
3、帝感其诚。
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了。

教学的文言文

教学的文言文

教学的文言文教学的文言文 11、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出自西汉戴圣编纂的《礼记.学记》。

意思是君子如果要教化人民,造成良好的风俗习惯,一定要从教育入手。

表达了这样一种治学精神即,教育担负的最大责任不是传承知识,而是移风易俗。

体现社会本位论。

2、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出自西汉戴圣编纂的《礼记.学记》。

古代君王立国,治民,无不以教育为先。

体现了社会本位论的教育观。

3、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出自西汉戴圣编纂的《礼记.学记》。

意思是引导学生,而不是领导他们;鼓励学生,而不是压制他们;启发学生,而不是代替学生下结论。

体现启发性教学原则。

4、学而时习之——出自孔子及其弟子的《论语·学而》原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孔子说:"学到待人处世的道理并适时实践练习,不是一件令人心生喜悦的事吗?”5、温故而知新——出自孔子及其弟子的《论语·为政》原文为: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意思是: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指学习过的知识),由此获得新的知识(指未学习过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当老师了。

”体现巩固性教学原则。

2. 关于教师的古文< > 韩愈【原文】古之学者必有师。

老师,如此传道授业解惑。

人不是生来就知道的,谁能没有怀疑?如果你很迷茫,不跟着老师走,那就很迷茫,你永远也不会明白。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文言文翻译之六字诀

文言文翻译之六字诀
服从,其次再也没有什么比严厉的法令更好了。
水性懦弱,人民就轻视它玩弄它,就有很
多人死于水,所以采用宽和的政策很难。
高考
*
(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2007年广东高考题) ①【原文】:但以浓墨洒作巨点,淋漓满纸。郭异之,持以白王。 【翻译】: (狐狸)只是用浓墨洒成大黑点,(弄得)满终都是。郭生对此感到奇怪,拿着纸来告诉王生。(但:只是,仅仅) ②【原文】:郭以是德狐,恒置鸡黍,备狐啖饮。 【翻译】:郭生因此感激狐狸,常常置办(美味的)饭菜,供给狐狸吃喝。(德:感激,感恩)
词义变化
译文:秦王非常高兴,把和氏璧传给妃嫔及侍从看。
01
02
03
04
05
*
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01
单音换双音:每年、每月
02
主要是针对倒装句 包括: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

译文:寻找可以出使回复秦国的人。
*
例1:求人可使报秦者。
求可使报秦之人
*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因为这些既是命题设置的关键点,也是得分点,如本题中“但”“以”“异”“以是”“德”等词,“持以白王”的介短后置句式等就是。另外,掌握古代官职、地理、军事、称呼、礼仪、节气、民俗等方面的知识,也有助于快速地读懂理顺文言文,为正确,流畅,自然美观地翻译打下坚实的基础。
【解读与备考】:文言文翻译要做到信、达、雅,就是准确无误,通畅顺达,自然得体。要做到准确无误,必须熟练掌握一定量的实词、虚词和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特殊句式等语法现象。
*
审清采分点




以词为单位,用“/”切分句子。

文言文好多种翻译方法

文言文好多种翻译方法

一、直译法直译法,即逐字逐句翻译,力求忠实原文。

此法适用于字词简单、句式结构相似的文言文。

如:原文: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直译: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复习,不是也很愉快吗?”二、意译法意译法,即根据原文意思进行翻译,不求字字对应。

此法适用于句式复杂、意境深远、难以直译的文言文。

如:原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意译:山不一定要很高,只要有仙人居住,就会有名气。

三、增译法增译法,即在翻译时添加一些现代汉语中常见的词语,使译文更加流畅易懂。

如:原文: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增译:青青的衣领,悠悠的思绪。

四、减译法减译法,即在翻译时省略一些古文中常见的虚词、重复的词语等,使译文更加简洁。

如:原文:朝三暮四,愚公移山。

减译:朝三暮四,愚公移山。

五、换译法换译法,即将古文中生僻的词语、成语等用现代汉语中常见的词语、成语替换。

如:原文:君子之交淡如水。

换译:朋友之间的交往应该像水一样淡泊。

六、分译法分译法,即将长句或复杂句式拆分成若干短句,使译文更加清晰。

如:原文: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

分译:天地最大的德性是生养万物,圣人的最大宝藏是地位。

七、合译法合译法,即将若干短句合并成一个长句,使译文更加紧凑。

如:原文: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合译:通过温习旧知识,获得新的认识,就可以成为别人的老师了。

总之,翻译文言文需灵活运用多种方法,以达到准确、流畅、生动的效果。

然而,无论何种方法,都应以忠实原文为前提,力求让现代读者领略古文之美。

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10法

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10法

(五)1
①三人者,志义相合,刑牲盟生死。(2014年江
苏联考)
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鸿门宴》)

问题 ——你能推断出“刑” 的意思吗? 你是用什么巧妙的方法解决的?
——联想课文推断
(五)
②张苍罢相,孝文帝欲用皇后弟窦广国为丞 相,曰:“恐天下以吾私广国。”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偏爱、偏私
②成益愕,急逐趁之 追逐

③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石》 ④ 闻大王有意督过之 《鸿》
考:敲打

过:责备
(五)1
①三人者,志义相合,刑牲盟生死。 ②张苍罢相,孝文帝欲用皇后弟窦广国为丞 相,曰:“恐天下以吾私广国。”
问题 ——你能推断出“刑” “私” 的意思吗? 你是用什么巧妙的方法解决的?
禁止(古):禁令不颁发
如: 1.天下云集而响应(《过秦论》)
响应:回应 / 赞同,支持,追随
2.古之学者必有师
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求学的人
3.吾从而师之
因果连词/从,跟从,追随;而,连词,且
4.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泛指武器,比喻战争/兵力
5.师不必贤于弟子
不需要/不一定
方法十:合体拆分法
单音节词与双音节词的辨识 有些词在文言文中使用,在现代汉语中也使用,但词 义已发生变化,有的扩大或缩小了,有的已发生了转移,
四、实战演练
1、(2016高考全国课标卷1) · · · · · · 帝不豫,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 宴于馆,使者不肯赴。公亮质之曰: “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 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
1、(2016高考全国课标卷1) · · · · · · 帝不豫,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 馆,使者不肯赴。公亮质之曰:“锡宴不 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 临,处之安乎?”

高中《文言文翻译方法》 课堂实录

高中《文言文翻译方法》 课堂实录

高中《文言文翻译方法》课堂实录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引用朱熹说的一句话:“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为本节课的寄语。

大家学习文言文已有很长时间了,但还有很多同学谈文言文眼花、色变、脑大。

基于此,今天,老师就细化我们已基本掌握的“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翻译方法,大家共同研讨文言文翻译方法之六字译文绝招,以此作为翻译的活水。

希望同学们能学以致用,走出文言文翻译的窘途。

师:下面请同学们看第一招留即保留法大家看题1,谁来翻译?生说,看题2谁来翻译?大家仔细观察翻译时这两个句子什么词保留不动?生说师明确:朝代、年号、人名、地名、书名、官职等专有名词或现代汉语也通用的词皆保留不动。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翻译题3。

谁能来翻译?大家说哪个字没译?夫为什么不译?夫是发语词无实义所以没译。

再翻译题4,谁翻译?哪个字没译?也也字句中表停顿,无实义。

由两个句子我们就可以推出第二招是哪个字?删,即删除法,删去无实义或没必要译出的虚词等。

师:第三招就是换下面的问题由各组自己解决,先翻译句子5—7题,再结合蓝字部分探讨翻译时什么情况用换这种方法。

好,开始!师:各组翻译完,总结出答案就坐好。

哪组说?我组研究题5,妻子古今异义词所以翻译时换古意。

整个句子翻译一下。

我组研究题7,见,通假字翻译时换成通假后字的意思。

我组研究题6,复、全二字使动用法,翻译时换成活用后的词意。

各组说的都很好,其实用完留、删剩下的都是换的对象了,那就是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会用到此法。

师:同学们,以上三招,我们共同努力,学的还不错。

请看题8—10,这些句子都是我们学习过的什么句式?题8,定后,语序为利之爪牙,强之筋骨。

题9宾前,语序为欺余。

题10,状后,语序为月东山之上出,于斗牛之间徘徊。

大家一起说这个方法应是调即调整法,翻译时如定后,宾前,状后,主谓倒置,都用调整法。

师:接下来,这招我采用抢答来完成。

大家看一眼11—14题,好,时间到!请听题:①这四句都是统一的句式,什么句式?②请补出11题句中省略的内容。

翻译文言文如何根据语境推断词句的含义

翻译文言文如何根据语境推断词句的含义
(红字为要翻译的文字,括号里的为上下文, 红字为要翻译的文字,括号里的为上下文, 加下划线的为要讨论的内容) 加下划线的为要讨论的内容)
饷:军粮
例2(每醉辄歌呼邓州市上,一市皆以为狂。彭 每醉辄歌呼邓州市上,一市皆以为狂。 公子篯, 公子篯,……)方罢巡抚家居,独闻而异之。 )方罢巡抚家居, 闻而异之。 ——2009年高考江苏卷翻译题(2) 2009年高考江苏卷翻译题( 2009年高考江苏卷翻译题
“其”与上下文中的“吾”构成同义关系, 其 与上下文中的“ 构成同义关系, 同义关系 应译为” 应译为”我”。
(四)对文推断法 对文指文言文中结构相同或相近 的语句, 的语句,由于对文处在相同的句法结 构中,它们的词性相同, 构中,它们的词性相同,词义通常也 具有相同或相反的关系。 具有相同或相反的关系。据此我们就 可以从已知去推断未知。 可以从已知去推断未知。
“君”“兄”都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君”“兄 都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用国君之礼待, 君:用国君之礼待, 用兄长之礼待。 兄:用兄长之礼待。
而史可法以大学士督师扬州,城破死之。 例6 而史可法以大学士督师扬州,城破死之。
——南京市2010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卷翻译题(3) 南京市2010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卷翻译题( 南京市2010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卷翻译题
译文:(吴汉)到获得皇帝接见,就受到 译文:(吴汉)到获得皇帝接见, :(吴汉 皇帝亲近、信任。 皇帝亲近、信任。
(二)语法推断法 句子的语法结构是解释词句的重要语境, 句子的语法结构是解释词句的重要语境, 可以制约并确定词句的意义。 可以制约并确定词句的意义。高考翻译题又常 词类活用”“特殊句式”为考查对象, ”“特殊句式 以“词类活用”“特殊句式”为考查对象,同 样一个词,活用与否,意义有别。 样一个词,活用与否,意义有别。文言特殊句 式同现代汉语的表达也有较大差别。 式同现代汉语的表达也有较大差别。如果从语 法入手, 法入手,就能由结构分析发现活用的词和特殊 句式,进而推断其意义。 句式,进而推断其意义。因此常常要对翻译的 句子作些语法分析。 句子作些语法分析。

语文学习技巧:文言文翻译的十种方法及口诀

语文学习技巧:文言文翻译的十种方法及口诀

语文学习技巧:文言文翻译的十种方法及口诀文言文是以古汉语口语为基础的书面语,在远古时代文言文与口语的差异微乎其微。

现今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

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

随着历史变迁,口语的演变,文言文和口语的差别逐渐扩大,“文言文”成了读书人的专用。

文言文是相对现今新文化运动之后白话文来讲的,古代并无文言文这一说法。

其特征是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等多种文体。

经过历代文人修饰越显浮华,唐代起文学大家韩愈等发起“古文运动”,主张回归通俗古文。

现代书籍中的文言文,为了便于阅读理解,一般都会对其标注标点符号。

01、如何翻译文言文首先要把每个实虚词的解释了解透彻,这是基本,就好比看一篇文章一样,如果这篇文章有很多字你不认识,那么你肯定一知半解或者看不懂。

剩下的时间看一下并用笔标记一下不会的那些实虚词并把它背诵下来(这里说的是注重平时练习所得,并非考场)。

接下来我们讲解文言文阅读考场做题的方法及做题技巧:一、首先要掌握正确的文言文阅读方法众所周知,由于考试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它具有不准借助任何工具书,只能独立解题的特殊性,因此不少学生心理上比较紧张,拿到文言文材料,常常是读完一遍就去选择答案。

其实这种作法是很不正确的,作为文言应试的阅读应分三步进行:第一步:初读全文指的是集中心思稳住神,浏览或跳读一遍。

最近几年高考都有一篇考人物传记的,看这样的文章要知道记载几个人,有的人物关系简明,有的人物关系复杂。

一般有主人公,主人公有正反好坏之分,在人物身上,表现一种特殊的品格和性格。

这要求考生解读人物关系,体味出人物的特有的品格和性格。

作者写人物传记,或出于某种政治需要,或出于个人目的,通过人物传记,表现作者的观点和态度,要求考生能分析传记的基本内容,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你10招学会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翻译一直以来都是一个难点,学生有时候不太理解当时的语序或则规范,这就容易出错,有时候还闹出不必要的笑话,对此,学大的教育专家教你10招学会文言文翻译。

一、增
就是增补,在翻译时增补文言文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

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1、增补原文省略的主语、谓语或宾语
例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译句:“(桃源中人)一见渔人,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来的。


例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再”“三”后省略了谓语“鼓”,翻译时要补上。

例3:“君与具来。

”“与”后省略了宾语“之”。

2、增补能使语义明了的关联词
例:“不治将益深”是一个假设句,译句:“(如果)不治疗就会更加深入”。

二、删
就是删除,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和凑足音节的助词等虚词,因在现代汉语中是没有词能代替,故翻译时无须译出,可删去。

例1:“夫战,勇气也。

”译句:“战斗,靠的是勇气”。

“夫”为发语词,删去不译。

例2:“孔子云:何陋之有?”译句:“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删去不译。

例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译句:“从师学习的风尚已经很久不存在了。

”“也”为句中语气助词,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

在翻译时,完全可以去掉。

就是调整,在翻译文言文倒装句时,应把古汉语倒装句式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才能使译句通顺。

这就需要调整语句语序,大体有四种情况:
1、前置谓语后移
例:“甚矣!汝之不惠。

”可调成“汝之不惠甚矣”。

2、后置定语前移
例:“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可调成“能面刺寡人之过的群臣吏民”。

3、前置宾语后移
例:“何以战?”可调成“以何战”。

4、介宾短语前移。

“还自扬州。

”可调成“自扬州还”。

四、留
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物名、人名、官职、地名等,在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例:“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译句:“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到巴陵郡做太守。

”“庆历四年”为年号,“巴陵郡”是地名,可直接保留。

五、扩
就是扩展。

1、把文言文中的单音节词扩为同义的双音节词或多音节词。

例:“更若役,复若赋,则如何?”
译句:“变更你的差役,恢复你的赋税,那么怎么样呢?”“役”、“赋”扩展为双音节词。

2、对于一些紧缩复句或言简义丰的句子,在翻译时,要根据句义扩展其内容,才能使意思表达清楚。

例:“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
译句:“使敌人降服,让远方的人归附,招抚谁,谁会不来呢?”
就是凝缩,文言文中的有些句子,为了增强气势,故意实用繁笔,在翻译时应将其意思凝缩。

例:“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译句:“(秦)有吞并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七、直
即直译,就是指紧扣原文,按原文的词句进行对等翻译的今译方法。

对于文言文的实词、大部分虚词、活用词和通假字,一般是要直接翻译的,否则,在考查过程中是不能算作准取得翻译。

例:“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译句:“水清,树茂,山高,草盛,实在是趣味无穷。


八、意
即意译,就是指在透彻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为体现原作神韵风貌而进行整体翻译的今译方法。

文言文中的一些修辞格如比喻、互文、借代、婉曲等,不能直译的要恰当处理,将其意译。

1、互文不可直译
互文,上下文各有交错而又相互补足,交互见义并合而完整达意。

例1:“秦时明月汉时关”译句:“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例2:“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可译为:“将军和壮士身经百战,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凯旋而归。


2、比喻
例:“金城千里”中的“金城”,不能译为“金子修筑的城”或“金属修筑的城”,可译为“钢铁般的城防”或“坚固的城防”。

3、借代
例:“臣本布衣”中的“布衣”代未做官之人,“万钟于我何加焉”中的“万钟”代高官厚禄等。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的“黄发”代指老人,“垂髫”代指孩子。

4、婉曲
主要是避讳。

如把国王的死说成“山陵崩”,把自己的死说成“填沟壑”,还有把上厕所说成“更衣”。

就是替换。

1、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

把古词替换成同义或近义的现代词或词组。

例1:“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


这句中的“愚”,要换成“我”;“悉”,要换成“都”;“咨”,要换成“商量”。

例2:“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要换成“出身卑微,见识短浅”。

2、把文言文中的固定结构替换成现代词或结构。

例:“然则……”:换成“既然这样,那么……”;
“何以………?”换成“根据什么……”。

十、选
就是选择,文言文中一词多义,一词多用的现象很常见,因此要选用恰当的词义翻译才能使句子正确。

例:“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兵”是一个多义词,它有“兵器;士兵、军队、军事、战争”等义项。

例句中的“兵”翻译时应选择“兵器”。

为便于同学们记忆,特将文言文的翻译方法编成一段顺口溜:
文言语句重直译,把握大意斟词句,
人名地名不必译,古义现代词语替。

倒装成分位置移,被动省略译规律,
碰见虚词因句译,领会语气重流利。

怎么样,看完学大专家教你10招学会文言文翻译后是不是自信许多,赶快找一篇合适的文言文练练手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