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章药理学基础知识

合集下载

药理第一章

药理第一章
第一章 药理学总论—绪言
General Principles
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掌握药物及药理学的概念,药物的两 重性。
熟悉:药理学的性质与任务、新药的开发与 研究。
了解:药物与药理学的发展史。
一、药理学的性质与任务
药物(drug)是指可以改变或查明机体的生 理功能及病理状态,可用以预防、诊断和治 疗疾病的物质。 药理学(pharmacology)是研究药物与机体 (含病原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学科, 包括药物效应动力学(pharmacodynamics) 和药物代谢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
一、药理学的性质与任务
药理学的学科任务是:
(1)阐明药物的作用及作用机制,为临床合 理用药、发挥药物最佳疗效、防治不 良反应提供理论依据;
(2)研究开发新药,发现药物新用途; (3)为其他生命科学的研究探索提供重要
的科学依据和研究方法。
二、药物与药理学的发展史
发展史
宏观---微观---宏观 系统、器官---分子水平---系统、器官 单克隆技术、基因重组技术及基因敲除 技术;生物基因靶向治疗技术;定点给 药技术。
三、新药开发与研究
新药:
是指未曾在中国境内上市销售的药品。 已上市药品改变剂型、改变给药途径、 增加新适应证亦属新药范围。
新药研究过程:
临床前研究 临床研究 上市后药物监测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药理学(1)复习知识点总结

药理学(1)复习知识点总结

药理学名词解释1.毒性反应:用药剂量过大,治疗过程过长或消除器官功能低下时药物蓄积过多引起的危害2.半衰期: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3.副作用:也称副反应,药物在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可能带来痛苦或不适4.首过消除:口服药物在进入体循环前在肝脏和胃肠道被部分破坏,使进入体循环的药物量变少的现象称为首过消除(首过效应)。

5.变态反应:也称过敏反应,是少数人对某些药物产生的病理性免疫反应。

6.后遗效应:指停药后血浆药物浓度已降到阈浓度以下时残留的生物效应7.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包括药动学、药效学8.药效学:是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包括药物的作用、作用机制、临床应用不良反应9.最小有效量:能使机体产生药理效应的最小用药剂量也称阈剂量/浓度10.停药反应:指患者长期应用某种药物,突然停药后病情发生变化的情况11.抗生素:是微生物的代谢产物,能抑制或杀灭其他病原微生物12.不良反应:凡是不符合用药目的并给患者带来痛苦与危害的反应称为不良反应。

13.特殊反应:指与药物的药理作用无关,难以预料的不良反应。

14.抗菌药:是指能抑制或杀灭细菌,用于预防和治疗细菌性感染的药物,有的可用于寄生虫感染,包括人工合成和抗生素。

15. 抗菌谱:抗菌药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范围。

16.最低抑菌浓度:是指在体外试验中,药物能够抑制培养基内细菌生长的最低浓度。

17.最低杀菌浓度:是指在体外试验中,药物能够杀灭培养基内细菌的最低浓度。

选择题1.药理学研究的中心内容是药效学、药动学及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

2.副作用是在治疗量时产生的不良反应。

3.普鲁卡因的浸润麻醉作用属于局部作用。

4.药物是用以防治及诊断疾病的化学物质。

5.药物的两重性是指预防作用与不良反应。

6.受体拮抗剂的特点对受体有亲和力,无内在活性。

7.部分激动剂的特点无亲和力也无内在活性。

8.药物的半数致死量LD50指引起半数动物死亡的剂量。

药理学基础知识

药理学基础知识

药理学基础知识 一、药物的基本作用 (一)药理作用与药理效应 1.药物作用指药物与机体细胞间的初始作用,是动因,是分子反应机制,有其特异性。

2.药理效应药物作用的结果,是机体反应的表现,对不同脏器有其选择性。

最基本的药理学效应包括兴奋和抑制。

3.药理效应的选择性即药理效应的专一性,是药物引起机体产生效应的范围。

是药物分类的依据,又是临床用药时指导用药和拟定治疗剂量的依据。

药物的选择性与药物本身的化学结构有关。

4.药物作用具有两重性 (1)治疗作用:指药物所引起的符合用药目的作用。

(2)不良反应:指那些不符合药物治疗目的、并给患者带来痛苦或危害的反应。

(二)药物的治疗作用 1.定义凡符合用药目的或达到防治效果的作用称为治疗作用。

2.分类按治疗目的分为: (1)对因治疗:针对病因治疗称为对因治疗,也称治本。

用药目的在于消除原发致病因子,彻底治愈疾病。

(2)对症治疗:用药物改善疾病症状,但不能消除病因,称对症治疗,也称治标。

用药目的在于改善症状。

(三)药物的不良反应 凡不符合药物治疗目的并给患者带来病痛或危害的反应称为不良反应。

一般是可以预知的,且停药后可以自行恢复。

1.副作用药物在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一般不严重,难以避免。

2.毒性反应用药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引起的严重不良反应,一般比较严重,可以预知和可避免的。

分为: (1)急性毒性:短期内过量用药而立即发生的毒性。

(2)慢性毒性:长期用药在体内蓄积而逐渐发生的毒性。

致癌、致畸胎、致突变三致反应也属于慢性毒性范畴。

3.后遗效应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生物效应。

4.停药反应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的加剧,义称反跳反应。

5.变态反应(过敏反应)是药物引起的免疫病理反应。

6.特异质反应某些药物町使少数患者出现特异性的不良反应,是一种遗传性生化缺陷。

7.继发反应由于药物治疗作用引起的小良反应,又称治疗矛盾。

药理学第1章绪论

药理学第1章绪论

2国家基本药物应符合以下哪些要求( ) A剂型适宜 B价格合理 C保障供应 D适应基本医疗卫生需求 E公众可公平获得
2020/4/12
第二节 药学服务与用药指导概述
药学服务的概念 药学人员利用药学专业知识和工具,
向患者及家属、医药护人员等提供与药物使 用相关的各类服务 。
心理
患者 生活
方式
2020/4/12
现代药理学 19世纪末
1878年 Langley根据阿托品 阻断毛果芸香碱刺激唾液分泌 的实验结果,提出受体概念, 奠定了受体学说的基础
现代药理学
20世纪3050年代
多马克 1935 磺胺药
弗莱明 1928
发现青霉素
弗洛里
1940
青霉素用于临床
2020/4/12
钱恩 1940
现代药理学 20世纪 中后期
(2) medicine(药品):指原料药(化学药、 生物药、天然药)的制剂。
(3) poison(毒物): 是指能损害人体健康的 化学物质。
(4)chinese medicine中药:是依据中国传统 医学理论指导下应用的药物 。
药理学、药效学、药动学 三者之间有什么联系?
二、《药理学》研究内容与任务
研究药物在机体内的吸收、分布、转化及排泄过程, 特别是用药后血浆药物浓度随时间而变化的规律。
药物效应动力学
(Pharmacodynamics)
作用、作用机制
吸收、分布、转化、排泄
药物代谢动力学
(Pharmacokinetics)
2020/4/12
维生素C广泛存在于食物中, 是必不可少的营养物质,当人 类长期缺乏维生素C时,会得 坏血症,这是需要维生素C治 疗,但如果过量服用,会引起胃粘膜受损,导 致新疾病。

药理学重要基础知识ppt课件

药理学重要基础知识ppt课件
3.强度表示:KD,负相关 pD2,正相关,常用
亲和力及内在活性对量效曲线的影响
-
竞争性拮抗剂
•与激动剂互相竞争与受体可逆 性结合的拮抗剂 •使激动剂的量效曲线平行右移, Emax不变 •强度表示:pA2(拮抗指数,实 验求得)
为KD负对数,表示亲和力,值 大,拮抗强
非竞争性拮抗剂
•对激动剂产生不可逆性 拮抗的拮抗剂
•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
不良反应
•不符合用药目的,并给病 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
•包括:副作用、毒性反应、 后遗效应、继发反应、变态 反应和特异质反应
副作用
治疗剂量下发生的与治疗目的 无关的效应,与选择性低有关
毒性反应
剂量过大或蓄积过多时发生的危害 性反应,包括急性毒性、慢性毒性 以及特殊毒性反应(三致:致癌、 致畸、致突变)
受体与药物的相互作用
1.药物和受体的结合和解离可逆 [D]+[R] [DR]→...→E
2.受体只有2种形式 [RT]=[R]+[DR]
3.药效是作用达平衡时测定的 解离常数kD=[D][R]/[DR]
4.药物效应与结合受体数成正比
受体动力学参数
1.解离常数:KD,EC50(半效浓度)
效应为最大效应一半时药物摩尔浓度
量效曲线
–以效应为纵坐标,药物浓度 为横坐标所作的曲线
–如将浓度取对数值,曲线为 典型的对称“S”型.
• ECmin • EC50 • Emax • 效价 • 效能
量反应量效曲线
效能与效价
质反应量效曲线
•累加量效曲 线 • EDmin • ED50
TD50 LD50
•频数分布曲 线
治疗指数(TI)
第一章 药理学总论

大一药理学基础知识点归纳

大一药理学基础知识点归纳

大一药理学基础知识点归纳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对生物体的作用及其机制的学科。

对于学习药理学的大一学生来说,掌握一些基础的知识点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对大一药理学基础知识点进行归纳,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这些重要概念。

一、药物分类药物根据其治疗作用和化学结构可以分为不同的分类,如抗生素、镇痛药、抗炎药等。

了解药物的分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其作用机制和适应症。

二、药代动力学药代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在人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过程。

其中,药物的吸收和生物利用度、分布范围和绑定蛋白、代谢和清除途径以及排泄等方面是重要的知识点。

三、药物作用机制药物对生物体的作用是通过与特定受体相互作用而实现的。

这些受体可以是细胞表面的蛋白质、内分泌系统的受体、离子通道和转运蛋白等。

了解药物作用机制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它们的药物效应和不良反应。

四、药物相互作用很多时候,一个患者需要同时服用多种药物。

而不同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能会影响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了解药物相互作用的机制和类型,对于正确使用药物是至关重要的。

五、药物不良反应药物不良反应指的是患者在用药过程中出现的不希望发生的反应。

了解药物不良反应的种类和机制,可以帮助我们合理使用药物,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六、个体差异每个人的身体状况和生理功能都有所不同,进而对药物的吸收、代谢和作用等方面会有差异。

了解个体差异对药物疗效的影响,可以帮助我们根据患者的特点制定个体化的用药计划。

七、药物研发与临床试验药物的研发过程需要经历多个阶段的临床试验,其中包括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估。

了解药物研发的基本流程和临床试验的重要性,可以帮助我们对药物的评估和选择有更深入的认识。

八、中药药理学除了西药,我们还需要了解中药的药理学知识。

中药作为传统的治疗方法,其药物活性和作用机制也是药理学的重要一环。

了解中药的药理学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使用中药治疗疾病。

九、药物滥用与合理用药药物滥用和合理用药是社会和个人健康的重要问题。

药理学章节重点知识归纳

药理学章节重点知识归纳

药理学章节重点知识归纳第一章绪论1.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包括病原体)相互作用的规律及机制的学科。

2.药效学: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

3.药动学: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

包括药物在体内过程(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及血药浓度随时间而变化的规律。

第二章药物效应动力学(药效学)1、不良反应:(1)副作用:药物在治疗量时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作用称为副作用。

(2)毒性反应:药物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时,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引起的危害性反应称为毒性反应。

(3)变态反应:药物作为抗原或半抗原,经接触致敏后所引发的病理性免疫反应称为变态反应,又称过敏反应。

常见于过敏体质患者。

如青霉素过敏性休克。

(4)停药反应:长期应用某些药物,突然停药使原有疾病症状重新出现或加剧的现象称停药反应,或称反跳现象。

(5)后遗效应: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留的药理效应称后遗效应。

后遗效应长短不一。

短的如服用催眠药后,次晨出现的乏力、困倦现象;长的如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出现的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症状。

(6)续发反应:续发反应是药物的治疗作用引起的不良后果,又称治疗矛盾。

如广谱抗生素。

(7)依赖性:长期应用某些药物后,患者对药物产生主观和客观上连续用药的现象,称为依赖性。

如镇静催眠药和镇痛药。

(8)特异质反应:少数特异体质患者对某些药物产生的反应与常人不同,这种现象称为特异质反应。

如蚕豆病。

2、效能:药物所能产生的最大效应称为该药物的效能。

效能反映了药物内在活性的大小,效能大活性大。

3、效价强度:指能引起等效反应所需要的药物剂量,简称效价。

药物剂量越小,药价的效价越大。

4、评价药物的安全性:治疗指数(TI)可用来评价药物的安全性,是药物的半数致死量(LD50)与半数有效量(ED50)的比值。

这仅用于治疗效应和致死效应的量效曲线平行的药物。

治疗指数越大,药物安全性越高。

两条曲线不平行:LD1/ED99或LD5和ED95之间的距离来评估药物的安全性。

药理学基础知识重点笔记

药理学基础知识重点笔记

药理学基础知识重点笔记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作用机制的学科,因此药理学基础知识重点主要包括药物的作用机制、药物分类和代表药物的药理作用等方面。

以下是一份药理学基础知识重点笔记,仅供参考:一、药理学总论1. 药物的作用机制:主要通过干扰机体的生理生化过程而产生作用。

2. 药物的分类:根据药物的性质和作用机制,可将药物分为抗感染药物、抗肿瘤药物、心血管药物、神经系统药物、消化系统药物、呼吸系统药物等。

3. 药物代谢动力学:主要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以及药物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4. 药物效应动力学:主要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机制和效应,包括药物的量效关系、时效关系和药物的相互作用等。

二、药物分论1. 抗感染药物:主要包括抗生素、合成抗菌药、抗真菌药等。

抗生素主要包括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氨基糖苷类等,合成抗菌药主要包括喹诺酮类、磺胺类等。

2. 抗肿瘤药物:主要包括烷化剂、抗代谢类、抗肿瘤抗生素类等。

烷化剂主要包括环磷酰胺、氮芥等,抗代谢类主要包括甲氨蝶呤、氟尿嘧啶等,抗肿瘤抗生素类主要包括丝裂霉素、阿霉素等。

3. 心血管药物:主要包括抗高血压药、抗心绞痛药、抗心律失常药等。

抗高血压药主要包括利尿剂、β受体拮抗剂、钙通道阻滞剂等,抗心绞痛药主要包括硝酸酯类、β受体拮抗剂等,抗心律失常药主要包括胺碘酮、利多卡因等。

4. 神经系统药物:主要包括镇静催眠药、抗癫痫药、抗抑郁药等。

镇静催眠药主要包括苯二氮卓类、巴比妥类等,抗癫痫药主要包括苯妥英钠、丙戊酸钠等,抗抑郁药主要包括三环类抗抑郁药、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等。

5. 消化系统药物:主要包括抗溃疡药、胃肠动力药等。

抗溃疡药主要包括质子泵抑制剂、H2受体拮抗剂等,胃肠动力药主要包括多潘立酮、莫沙必利等。

6. 呼吸系统药物:主要包括平喘药、镇咳药等。

平喘药主要包括β受体激动剂、茶碱类等,镇咳药主要包括中枢性镇咳药、外周性镇咳药等。

以上是药理学基础知识重点的简要笔记,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方才可调配、购买和使用的药品。处方药不得在大众媒 体进行宣传 ✓非处方药(OTC)指经国家药政管理部门批准,不需要 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的处方,即可按药品说明书 自行判断、购买和使用的安全有效的药品,又称为“柜 台药”(OTC)
三、药品的分类与管理
非处方药根据药物的安全性又分为甲类和乙类,分 别有特殊的非处方药标识
化,是机体对药物反应的表现,对不同的器官具有选择性。 药物效应的选择性是药物分类的依据,又是临床选择药
物治疗疾病的基础。 药物效应选择性高的药物应用时针对性较好,可以准确
的治疗某种疾病或某一症状。反之,效应广泛的药物副反 应较多。
一、药物作用与药理效应
(一)药物的基本作用 指药物对机体原有功能活动的影响
5.继发反应 继发于药物治疗作用之后的不良反应,也 称治疗矛盾。如“二重感染”
6.后遗效应 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最低有效浓度(阈 浓度)以下时的药理反应
苯巴比妥催眠 → 次晨乏力、头晕、困倦等“宿醉现象”
二、药物作用的临床效果
动动脑: ✓ 服用感冒药后打瞌睡 ✓ 服用大剂量镇静催眠药所致呼吸衰竭 ✓ 服用镇静催眠药后第二天还昏昏沉沉 ✓ 突然停用降压药后血压回升 ✓ 使用抗生素后导致二重感染 ✓ 花粉过敏
停药患者可产生强烈的用药欲望,并产生难以克制的“觅药 行为”,又称心理依赖性或习惯性 具有依赖性的三类药物: ✓麻醉药品:阿片类、可卡因类及大麻类等 ✓精神药品:镇静催眠药、抗焦虑药、中枢兴奋药及致幻剂等 ✓其他:烟草、酒精及挥发性有机溶剂等
三、连续用药机体反应性变化
3.停药反应 ✓长期应用某些药物,突然停药使原有疾病症状迅速重 现或加剧的现象 ✓此类药物在停药时应逐渐减量停药
② 注意剂量个体化给药
二、药物作用的临床效果
沙利度胺所致“海豹肢样”新生儿
二、药物作用的临床效果
3.变态反应 少数过敏体质者对某些药物产生的一种病 理性免疫反应,又称过敏反应
致敏源: ✓ 药物本身 ✓ 药物代谢产物 ✓ 制剂中的杂质或辅料
二、药物作用的临床效果
4.特异质反应 少数先天性遗传异常的患者对某些药物 产生的一种遗传性异常反应
一、药物的体内过程
1.给药途径和吸收部位 Ø(2)注射给药: Ø皮下注射(ih)或肌内注射(im),药物经毛细血管壁
吸收,可避免首关消除和胃肠液中酸碱及消化酶对药物 的影响,多数药物呈溶解状态易吸收。 Ø静脉注射(iv)药物直接注入血管,无吸收过程 。可立 即显效,作用迅速,剂量可调,但对制剂和操作要求严 格。
(二)药物的分布 ➢药物的分布指药物从血液转运到各组织器官的过程;药
物在体内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影响药物分布的因素有: 1.器官的血流量 2.组织的亲和力 有些药物与某些组织细胞有特殊的亲
和力,使药物在某些组织中的浓度高于血浆药物浓度
(二)药物作用的方式 1.局部作用与吸收作用
药物在吸收进入血液之前,在用药部位出现的作用 称为局部作用;
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并分布到机体相应的 组织器官而产生的作用称为吸收作用。 2.直接作用与间接作用 直接作用指药物的原发作用; 间接作用指由直接作用引发的作用。
二、药物作用的临床效果
药物是把“双刃剑”,能防病治疗,但用之不当也会产 生不良反应,导致药源性疾病的发生。
4.树立合理用药,全心全意为人类健康服务的 理念
第一节 药物的基础知识
第一节 药物的基础知识
一、药物与药品 二、药品的名称与药物的剂型 三、药品的分类与管理 四、药品的标识 五、药品的外观检查与保管
一、药物与药品
➢ 药物:能影响机体的生理、生化功能,并用于预防、诊 断、治疗疾病或计划生育的化学物质,包括天然药物、 化学合成药和基因工程药物三类。
2.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 (1)药物的理化性质:分子量、脂溶性、解离度等; (2)吸收环境:胃动力、肠蠕动、肠内容物的多少及性质等; (3)药物的制剂:药物的不同制剂,其吸收程度不同。 生物利用度:药物制剂被机体吸收利用的程度和速度。 生物利用度 ﹦吸收进入体循环的药量/给药剂量×100%
一、药物的体内过程
➢兴奋效应:凡能使机体功能活动增强的作用。 ➢抑制效应:凡能使机体功能活动减弱的作用。 ➢药物效应的表现: ➢①使机体功能活动提高(兴奋)或降低(抑制) ➢②补充不足(维生素、激素等)或改变体液成分 ➢③抑制或杀灭病原体以及癌细胞(化学治疗) ➢④改变机体的反应性(免疫抑制药)
一、药物作用与药理效应
才能吸收。 ➢固体药物不能吸收,片剂、胶囊剂在胃肠道必须先崩解、
溶解后才可能被吸收。
一、药物的体内过程
1.给药途径和吸收部位 Ø给药途径影响药物吸收的速度,从快到慢依次为:气雾
吸入、舌下含服、直肠给药、肌内注射、皮下注射、口 服给药、皮肤给药。 (1)消化道给药:口服给药是最常用、最安全和最便捷 的给药途径。大多数口服药物通过小肠吸收。 • 首关消除:药物经消化道吸收后经门静脉到达肝脏,再 进入血液循环。某些药物在经过肠壁和肝脏时被代谢灭 活,使进入人体循环的药量减少,药效降低,称为首关 效应。
三、药品的分类与管理
大烟壳
三、药品的分类与管理
精制海洛因
三、药品的分类与管理
➢ 毒性药品:指作用强烈、毒性极大,治疗剂量与中毒剂 量比较接近,使用不当会导致中毒甚至危及生命的药品, 如强心苷类、阿托品等
➢ 放射性药品:指含有放射性元素的一类特殊药品,可释 放射线供医学诊断或治疗使用,如放射性碘等
三、药品的分类与管理
特殊管理药品标识示意图
四、药品的标识
1.药品的批准文号 批准文号是药品生产、上市、使用的 依据。
其统一格式为:“国药准字+1位字母+8位数字”。 字母分别为:化学药品为“H”,中药为“Z”,保健药品
“B”,生物制品为“S”,进口分装药品为“J”,药 品辅料为“F”,体外化学诊断试剂为“T”等。
影响药物的稳定性。药品的保管要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不 同的方法。 常用药品保管应注意的问题:
第二节 药物效应与临床效果
第二节 药物效应与临床效果
一、药物作用与药理效应 二、药物作用的临床效果 三、连续用药机体反应性变化 四、药物作用机制
一、药物作用与药理效应
药物作用:指药物对机体细胞的初始作用,具有特异性。 药理效应:指继发于药物作用之后组织细胞功能或形态的变
也称治标 “急者治标,缓者治本,标本兼治”
二、药物作用的临床效果
(二)不良反应 ➢副作用 ➢毒性反应 ➢变态反应 ➢特异质反应 ➢继发反应 ➢后遗效应
二、药物作用的临床效果
1.副作用 药物在治疗剂量时出现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 也称副反应
✓ 副作用是与治疗作用同时发生的药物的固有作用 ✓ 较轻微,为可逆性的功能变化,难以避免,产生副作用
四、药品的标识
2.药品批号和生产日期 “批号”是用于识别“批”的
一组数字或字母加数字。可用以追溯和审查该批药品 的生产历史。
感冒灵颗粒
产品批号:15120050
生产日期:2015.12.03
有效期至:2017.11
(失效期:2017.11)
3.有效期 指在一定的贮存条件下可保证药品安全有效
使用的期限,其表示方法:①直接标明有效期;②直
学习目标
1.掌握药物及药品的基础知识、药物效应、不 良反应及防治、量效关系、联合用药、配伍禁 忌、药效的个体差异、合理用药原则
2.熟悉药物的体内过程、耐受性、耐药性、药 物依赖性、特殊药品及管理、处方药与非处方 药的管理规定、药物的保管方法
学习目标
3.了解药物剂型、药物的安全性评价、生物利 用度和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遗传因素、病理 因素、精神因素等)。
原则”制定的药品名称,可作为国家药典收载的法定名 称。 ➢临床用药要注意核对通用名和商品名,防止重复用药。
二、药品的名称与药物的剂型
(二)药物剂型的药物用药有其特殊要求
三、药品的分类与管理
(一)药品的分类 1.处方药与非处方药 ✓处方药(POM)指必须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的处
➢ 药品:用于预防、治疗和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 人体的功能,并规定有适应证或功能主治、用法和用量 的药物。
➢ 注意:药物是把“双刃剑”, 既是人类战胜疾病的重 要武器,但用之不当也会损害机体。
二、药品的名称与药物的剂型
(一)药品的名称 ➢药品的名称包括通用名、商品名、习用名和化学名等 ➢通用名是中国药典委员会按照“中国药品通用名称命名
四、药物的作用机制
1.受体学说 ✓受体激动药 药物能与某受体结合(亲和力),又能激 动该受体产生药理效应(内在活性) ✓受体拮抗药 药物能与受体结合,但不能激动受体(无 内在活性),因占据受体而拮抗激动药的效应 2.其他机制 影响酶的活性、参与或干扰细胞代谢、影响 生理物质的转运、影响核酸的代谢、影响免疫功能或改变 理化环境等
药物作用的两重性: 凡符合用药目的能达到防治疾病效果的称为防治作用; 不符合用药目的,对人体不利甚至有害的反应称为不良反应。
二、药物作用的临床效果
(一)防治作用 包括预防作用和治疗作用 根据治疗目的不同分为: 1.对因治疗 用药目的在于消除原发致病因子,彻底治愈
疾病,也称治本 2.对症治疗 用药目的在于改善疾病症状或减轻患者痛苦,
甲类和乙类非处方药标识示意图
三、药品的分类与管理
(二)国家基本药物 (三)特殊管理药品 ➢麻醉药品:指连续用药可产生身体依赖性的药品,包括阿
片类、可卡因类和大麻类等 ➢精神药品:指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产生兴奋或抑制
作用,连续应用产生精神依赖性的药品,包括镇静催眠药、 苯丙胺类中枢兴奋药和致幻药等 ✓依据依赖的程度和危害,分为第一类精神药品和 第二类精神药品
接标明失效期。
五、药品的外观检查与保管
(一)药品的外观检查 对制剂用肉眼进行外观检查,若发现有包装破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