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基础知识
药理最全知识点总结

药理最全知识点总结药理学是研究药物的作用、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科学,它是药物治疗的理论基础。
药理学知识对于医学和药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十分重要。
下面将对药理学的一些核心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药物的分类1. 按照作用机制的不同,药物可以分为兴奋剂和抑制剂。
兴奋剂包括兴奋性神经递质的合成激动剂和释放促进剂、受体激动剂、离子通道开放剂等;抑制剂包括酶抑制剂、受体阻断剂等。
2. 根据药物的来源,药物可以分为天然药物、半合成药物和全合成药物。
3. 根据化学结构的不同,药物可以分为酸性药、碱性药、中性药和极性药。
二、药物的作用机制1. 药理作用的基本机制包括药物与受体的结合、药物与酶的结合、药物与细胞膜的相互作用等。
2. 受体是药物作用的靶点,它是一种特异性蛋白质。
受体激动剂、受体拮抗剂和受体激动/拮抗剂是药物的三种基本类型。
3. 药物与酶的结合会影响酶的活性,从而影响生物体内的代谢过程。
酶抑制剂和酶诱导剂是两种基本类型的药物。
4. 药物与细胞膜的相互作用可以影响细胞膜的通透性和离子通道的打开和关闭。
三、药物的用药途径1. 药物的用药途径可以分为口服、注射、吸入、局部应用、皮下给药、皮内给药等。
2. 不同的用药途径会影响药物的吸收速度和程度,从而影响药物的治疗效果和毒副作用。
四、药物的代谢与排泄1. 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和排泄是决定药物作用持续时间和毒性的重要因素。
2. 药物的代谢过程包括氧化、还原、水解和甲基化等,这些过程大部分发生在肝脏中。
3. 药物的排泄方式包括尿排泄、胆汁排泄和肠道排泄。
其中,尿排泄是最主要的排泄途径。
五、药物的不良反应1. 药物的不良反应包括毒性反应、变态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等。
2. 临床上最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包括胃肠道反应、皮肤过敏反应、药物性肝炎、药物性肾病等。
六、药物的临床应用1. 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具有退热、镇痛和消炎的作用,常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痛风等疾病。
2. 抗生素能够杀灭或抑制细菌的生长,常用于治疗细菌感染性疾病。
药理学基础知识概述

药理学基础知识概述药理学是研究药物的作用机理、剂量效应、代谢转化、药物相互作用、药物毒性等方面的科学。
这门学科的发展与药品的研发和临床应用密不可分。
本文将概述药理学的基本概念、药物的分类以及药物的作用与副作用等方面的内容。
一、药理学的基本概念药理学是对药物的作用机制、生物利用度、分布、代谢和排泄以及毒性的研究。
它与药物化学和临床药学等学科相互关联,共同推动药物的研发,确保其安全有效的使用。
药理学研究的范围广泛,涉及药物在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以及药物与靶点之间的相互作用等。
二、药物的分类根据药物的不同特点和作用机制,可以将药物分为多种类型。
其中最常见的分类方式包括:1. 化学药物分类:根据药物的化学结构和成分,如酸碱药、抗生素、生物碱等。
2. 药理学分类:根据药物的作用机制和药效,将药物分为多个药理学类别,如抗生素、镇痛药、抗癌药等。
3. 治疗用途分类:按照药物的治疗用途,如抗生素、心脑血管药物、抗癌药等。
4. 靶向分类:根据药物与特定靶点的相互作用方式,如激动剂、抑制剂等。
三、药物的作用与副作用药物的作用是指药物对机体产生的生物学效应。
药物的作用可以分为治疗作用和副作用。
治疗作用是指药物对疾病的治疗效果,如抗生素对细菌感染的治疗,镇痛药对疼痛的缓解等。
副作用是指在药物使用过程中可能伴随的不良反应。
药物的副作用可能对机体产生负面影响,如药物过敏、肝脏损害等。
药物的作用和副作用与药物的剂量密切相关。
通常情况下,合理的药物剂量可以发挥药物的治疗作用,而超过药物治疗剂量则可能导致严重的副作用。
四、药物的代谢与排泄药物在体内经过代谢和排泄的过程,被称为药物动力学。
药物的代谢和排泄是药物在体内的消除过程,其中主要涉及肝脏、肾脏、肠道等器官的功能。
药物代谢和排泄的速度会影响药物的持续时间和药效。
药物代谢还可能形成活性代谢物或毒性代谢物,对机体产生不同影响。
五、药物相互作用药物相互作用是指两种或更多药物在同时使用时对彼此产生的影响。
药理学基础知识

1.耐受性 连续多次用药机体对药物的反应性降低的现象,通 常指后天获得耐受性
2.耐药性 病原体或肿瘤细胞对反复使用的化学治疗药物的敏 感性降低的现象,又称抗药性
滥用抗菌药物是产生耐药性的重要原因
三、连续用药机体反应性变化
(二)药物依赖性 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造成的特殊精神状态和身体状态
➢ 药品:用于预防、治疗和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 人体的功能,并规定有适应证或功能主治、用法和用量 的药物
➢ 注意:药物是把“双刃剑”, 既是人类战胜疾病的重 要武器,但用之不当也会损害机体
二、药品的名称与药物的剂型
(一)药品的名称 ➢ 药品的名称包括通用名、商品名、习用名和化学名等 ➢ 通用名是中国药典委员会按照“中国药品通用名称命名原则”
药理学基础知识
学习目标
1.掌握药物及药品的基础知识、药物效应、不良反应及 防治、量效关系、联合用药、配伍禁忌、药效的个体 差异、合理用药原则
2.熟悉药物的体内过程、耐受性、耐药性、药物依赖性 、特殊药品及管理、处方药与非处方药的管理规定、 药物的保管方法
学习目标
3.药物剂型、药物的安全性评价、生物利用度和遗传因 素、病理因素、精神因素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二、药物作用的临床效果
(一)防治作用
1.对因治疗 用药目的在于消除原发致病因子,彻底治愈疾病 ,也称治本
2.对症治疗 用药目的在于改善疾病症状或减轻患者痛苦,也 称治标
“急者治标,缓者治本,标本兼治”
二、药物作用的临床效果
(二)不良反应
不符合用药目的,对人体不利甚至有害的反应 分类:
➢ 副作用 ➢ 毒性反应 ➢ 变态反应 ➢ 特异质反应 ➢ 继发反应 ➢ 后遗效应
药理学基础知识

药理学基础知识
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在体内作用机理、作用效果及其适应症、副作用和药代动力学等方面的学科。
以下是药理学基础知识的介绍。
药物的作用机理:药物通过与身体内的特定分子相互作用,从而改变了身体的生理和/或病理状态。
这些分子可以是受体、离子通道、酶、蛋白质、核酸等。
药物的分类:根据药物的作用机理、化学结构和临床应用等方面,药物可以被分为多个类别,如抗生素、抗炎症药、抗肿瘤药、镇痛药、抗抑郁药、抗焦虑药等。
药物的剂型:为了方便口服或外用,药物可以制成不同的剂型,如片剂、胶囊、口服液、注射液、贴剂、乳膏等。
药代动力学: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被称为药代动力学。
这些过程会影响药物的作用效果和毒副作用。
药物的治疗指标:药物的治疗指标是指药物的适应症,即用于治疗特定疾病或症状的药物。
药物的不良反应:药物的不良反应通常包括副作用、过敏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等。
这些反应可能会影响药物的治疗效果和患者的安全。
因此,医生和患者需要注意
药物的使用和监测。
以上是药理学基础知识的简介,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药理必考知识点总结

药理必考知识点总结1. 药物吸收药物吸收是指药物被机体吸收到血液循环中的过程。
药物吸收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药物的性质、给药途径、药物的剂量等。
吸收速度和程度对药物的治疗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
药物吸收的途径主要有口服、皮肤吸收、注射和吸入等。
口服是最常见的给药途径,用药后药物通过胃肠道吸收到血液中。
而皮肤吸收是一种局部给药的途径,药物可以通过皮肤直接进入血液中。
注射是将药物直接注入体内,快速达到药效的方法。
吸入是将药物通过呼吸道吸入体内,可以直接作用于呼吸道和肺部。
2. 药物分布药物分布是指药物在机体内的分布和扩散的过程。
药物的分布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例如药物的脂溶性、蛋白结合率、血管灌注率等。
药物通过循环系统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中,药物的分布差异对其药效产生影响。
药物在分布过程中可以局部作用也可以全身作用,这取决于药物本身的性质以及分布的特点。
药物分布的不均匀性是药物治疗效果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3. 药物代谢药物代谢是指药物在体内发生的化学反应的过程,主要是在肝脏中进行的。
药物经过代谢后往往会产生活性代谢产物或者无活性代谢产物,影响药物的药效和毒性。
药物代谢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遗传、环境、疾病等因素的影响。
药物代谢的种类主要有氧化、还原、水解和酰基转移等。
药物代谢对于药物的作用时间、毒性和药效有着重要的作用。
4. 药物排泄药物排泄是指药物在体内的清除和排出的过程,主要通过肾脏、肝脏、胆道、肺和肠道等途径进行。
药物排泄速度和途径影响着药物在体内的浓度,从而影响着药物的药效和毒性。
药物在排泄过程中会发生药动学参数的变化,例如清除率、半衰期等。
药物在排泄过程中还会发生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影响着药物的药效和毒性。
5. 药物的作用机制药物的作用机制是指药物在体内发挥作用的具体过程。
药物有着多种作用机制,例如激动、抑制、拮抗等。
药物在体内的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与受体、酶、离子通道等生物分子发生相互作用而实现的。
药理学基础知识总结

药理学基础知识总结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在机体内所发挥的作用的学科,它涉及药物的起始、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以及药物与机体分子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
本文将对药理学的基础知识进行总结,包括药物的分类、药效学原理、药物代谢和药物动力学等方面。
一、药物的分类根据药物的不同特征和作用机制,药物可以分为多个不同的分类。
常见的分类方法有以下几种:1.按照作用目标分类:可以分为中枢神经系统药物、心血管系统药物、消化系统药物等。
2.按照化学结构分类:可以分为生物碱、激素、抗生素、抗肿瘤药物等。
3.按照药效学分类:可以分为激动药、抑制药、对抗药、替代药等。
4.按照药物来源分类:可以分为天然药物、合成药物、半合成药物等。
二、药效学原理药效学研究药物对于机体产生的效应和作用机制。
药效学的核心是药物与机体分子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
药物的效应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表现:1.激动药效应:激动药可以增加细胞的功能活动,如兴奋中枢神经系统活性,增加心跳等。
2.抑制药效应:抑制药可以减少细胞的功能活动,如降低中枢神经系统活性,降低心率等。
3.对抗药效应:对抗药可以相互对抗,抑制或减弱其他药物的效应。
4.替代药效应:替代药可以替代体内缺乏的物质,如激素替代治疗。
三、药物代谢药物代谢是指药物在体内经过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的转变。
药物代谢的主要机制有以下几种:1.药物的吸收:药物通过消化道、皮肤、黏膜等途径进入体内,吸收到血液中。
2.药物的分布:药物在吸收后通过血液分布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
3.药物的代谢:药物在肝脏中经过化学变化,产生代谢物,并通过尿液、胆汁等排泄出体外。
4.药物的排泄:药物及其代谢物被肾脏、肝脏、肺脏等排泄出体外,清除体内的药物。
四、药物动力学药物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在体内过程的速度和程度,以及剂量和时间对药物效应的关系。
药物动力学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1.吸收动力学:研究药物在离开给药部位进入血液的速度和程度。
药理学基础知识重点笔记

药理学基础知识重点笔记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作用机制的学科,因此药理学基础知识重点主要包括药物的作用机制、药物分类和代表药物的药理作用等方面。
以下是一份药理学基础知识重点笔记,仅供参考:一、药理学总论1. 药物的作用机制:主要通过干扰机体的生理生化过程而产生作用。
2. 药物的分类:根据药物的性质和作用机制,可将药物分为抗感染药物、抗肿瘤药物、心血管药物、神经系统药物、消化系统药物、呼吸系统药物等。
3. 药物代谢动力学:主要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以及药物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4. 药物效应动力学:主要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机制和效应,包括药物的量效关系、时效关系和药物的相互作用等。
二、药物分论1. 抗感染药物:主要包括抗生素、合成抗菌药、抗真菌药等。
抗生素主要包括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氨基糖苷类等,合成抗菌药主要包括喹诺酮类、磺胺类等。
2. 抗肿瘤药物:主要包括烷化剂、抗代谢类、抗肿瘤抗生素类等。
烷化剂主要包括环磷酰胺、氮芥等,抗代谢类主要包括甲氨蝶呤、氟尿嘧啶等,抗肿瘤抗生素类主要包括丝裂霉素、阿霉素等。
3. 心血管药物:主要包括抗高血压药、抗心绞痛药、抗心律失常药等。
抗高血压药主要包括利尿剂、β受体拮抗剂、钙通道阻滞剂等,抗心绞痛药主要包括硝酸酯类、β受体拮抗剂等,抗心律失常药主要包括胺碘酮、利多卡因等。
4. 神经系统药物:主要包括镇静催眠药、抗癫痫药、抗抑郁药等。
镇静催眠药主要包括苯二氮卓类、巴比妥类等,抗癫痫药主要包括苯妥英钠、丙戊酸钠等,抗抑郁药主要包括三环类抗抑郁药、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等。
5. 消化系统药物:主要包括抗溃疡药、胃肠动力药等。
抗溃疡药主要包括质子泵抑制剂、H2受体拮抗剂等,胃肠动力药主要包括多潘立酮、莫沙必利等。
6. 呼吸系统药物:主要包括平喘药、镇咳药等。
平喘药主要包括β受体激动剂、茶碱类等,镇咳药主要包括中枢性镇咳药、外周性镇咳药等。
以上是药理学基础知识重点的简要笔记,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药理学基础知识要点梳理

药理学基础知识要点梳理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生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科学,它对于理解药物的作用机制以及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药理学的基础知识进行梳理,包括药物分类、药物的作用机制以及药物代谢等方面。
一、药物分类根据药物的性质及其作用方式,药物可分为以下几类:1. 化学药物:这类药物是由人工合成出来的,例如抗生素、化疗药物等。
2. 生物药物:这类药物源自于生物体,例如基因工程药物、蛋白质药物等。
3. 中药物:这类药物是来自于中药的提取物或者中药的复方制剂,具有传统的药理作用。
4. 放射性药物:这类药物主要用于放射性检查或治疗,如核素扫描药物等。
二、药物的作用机制药物的作用机制是指药物通过哪些生物过程来实现其期望的效果。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药物作用机制:1. 靶点蛋白的结合:药物通常会与靶点蛋白结合,改变其构象或者抑制其功能,从而影响生物体的生理活动。
2. 酶的抑制:某些药物可以抑制特定的酶活性,从而降低或阻断某种生物反应的进行。
3. 受体的激活或抑制:药物可以模拟或抑制体内的信号分子与相应受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如激活β受体或抑制乙酰胆碱受体等。
4. 通过改变基因表达:某些药物可以通过影响基因表达来调节生物体的功能,如抗癌药物可通过抑制肿瘤相关基因的表达来抑制肿瘤生长。
三、药物代谢药物代谢是指药物在生物体内发生的各种代谢反应。
药物代谢可以分为两类主要反应:一类是药物的转化代谢反应,另一类则是药物的消除代谢反应。
1. 转化代谢反应:药物在体内经过化学反应发生结构改变,转化成为代谢产物。
这些转化反应通常发生在肝脏的细胞中,包括氧化、还原、羟基化和脱甲基等。
2. 消除代谢反应:药物在体内经过代谢反应得到的代谢产物通过尿液、粪便、呼气等途径被排出体外。
这些代谢产物多为水溶性,以增加其排泄的效率。
药物代谢的稳定性和速率对于药物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有着重要的影响,了解药物的代谢过程对于选择合适的用药方案具有重要的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
药理学分支学科
分子药理学 临床药理学
药物毒理学
时间药理学
遗传药理学
其他
11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三、血药浓度
血药浓度系指药物吸收后在血浆内的总和,包括 与血浆蛋白结合的或在血浆游离的药物。 临床意义: 药物作用的强度与药物在血浆中的浓度是成 正比的,药物在体内的浓度随着时间而变化 的。
41
三.半衰期(t1/2)---通常指血浆半衰期
血浆半衰期指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 生物半衰期指药物效应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临床意义 1.表示消除快慢,t1/2长,消除慢; 2.给药方案:多次给药方案的给药间隔时间最好接近 t1/2。 3.单次给药经4-6个t1/2基本消除,定时定量多次给药经 4-6个t1/2达▲稳态血药浓度(坪值);
例子:如应用苯巴比妥后次日出现困 倦头昏等。苯巴比妥的宿醉现象。
27
6. 撤药反应(withdrawal reation ) 指长期用药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重新出现或 加剧,又称反跳现象。
例子: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普莱洛 尔突然停药。
28
7. 特异质反应(idiosyncratic reaction ) 指某些药物使少数特异质病人出现的特异 性不良反应,其性质与大多数人不同。 例子:先天性缺乏葡萄糖-6-磷酸脱 氢酶的病人,使用某些具有氧化性作 用的药物(如伯氨喹、磺胺药等)可 发生溶血及高铁血红蛋白血症,出现 胸闷、缺氧等严重反应。
25
4. 继发性反应(secondary reaction)
指药物发生治疗作用后引起的不良反应. 例子: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敏感的 细菌被消灭,不敏感的细菌乘机大量 繁殖,导致假膜性肠炎,也称菌群交 替症或二重感染
26
5. 后遗效应(after effect) 指停药后血药浓度虽已降至最低有效浓度以 下,但仍残存药理效应。
16
药效学
第一节 药物的基本作用 第二节 药物的量效关系
17
一.药物的基本作用
药物效应:是药物引起机体器官原有功能的改 变,而不可能产生新的功能
1 药 物 作 用 的 性 质
概念:药物作用是指药物与机体组织间的 原发作用
兴奋:凡能使机体生理、生化功能加 强的药物作用 抑制:引起功能活动减弱的药物作用
分类
18
一.药物的基本作用
2 药 物 作 用 的 方 式
局部作用
利多卡因 注射液 本 质 区 别
地高辛
全身作用
19
一.药物的基本作用
3 药 物 的 选 择 性
含义:多数药物在适当剂量时,只对少数器官或 组织发生明显作用,而对其他器官或组织的作 用较小或不发生作用
产生原因 特点
药物与组织器官亲和力的差异; 组织器官对药物敏感性的差异。 选择性高的药物:药理活性强,使用针对性强; 选择性低的药物:针对性差,作用范围广, 不良反应多。
(一)剂量
1.最小有效量(阈剂量):刚能引起药理效应的剂量。 2.治疗量(常用量):比阈剂量大,比极量小的剂量。 临床上使用时对大多数病人有效而又不会出现中毒。 3.最大有效量(极量):引起最大效应而不中毒的剂量。 4.最小中毒量:刚引起中毒的剂量。 5.最小致死量:刚引起死亡的剂量。
31
(二). 效应
1、改变给药途径 2、选择适当给药时间 3、首剂量加倍
37
第二节
一.影响药物分布的因素
分布
1.血浆蛋白结合率D + P DP 药物吸收后,通过各种生理屏障经血 特性:大多数为可逆性疏松结合,结合型药物 液转运到组织器官的过程 分子量增大,不能跨膜转运,暂时失去药理活性。 结合型药物 游离性药物 2.体内屏障:( 1).血脑屏障;( 2).胎盘屏障 3.体液PH值和药物理化性质 4.局部器官血流量 5.组织的亲和力
(1)与食物的关系
4
食物
药物
5
药物
毒物
药物(drug):在一定剂量范围内对人体有益或 产生的医疗结果是我们所期望的。如:地西泮
毒物(toxicant):任何能以较小剂量作用于机 体,通过化学作用造成机体损害乃致死亡。如: 敌敌畏
无绝对的界限。 “是药三分毒”
6
药物
抗焦虑
毒物
地西泮
镇静、催眠
作用与性质: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医学与药 学的桥梁。 是一门实验性学科。 为基础医学起到验证作用; 研究对象都是药物 为临床提供理论依据
9
药理学
药物效应动力学 1.药物效应动力学(药效学 PD): (作用、机制、应用) 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包括作用、机理、 临床应用、不良反应等。)
2.药物代谢动力学(药动学 PK): 研究机体对药物的作用。包括四大体内过程 (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并阐述血药浓度随 时间变化的规律。 药物代谢动力学
20
一.药物的基本作用
4 药 物 作 用 的 两 重 性
治疗作用
副作用 毒性作用 变态反应 继发性反应 后遗效应 撤药反应 特异质反应 三致作用
21
不良反应
指与治疗目的无关, 对病人不利的作用。
一.药物的基本作用
5 治 疗 目 的 不 同
青 霉 素
对因治疗(治本)
When
对症治疗(治标)
阿 司 匹 林
药理学基础知识
1
课程内容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绪言 药效学 药动学
第四部分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
2
第一部分
绪言
3
一.药物
指能影响机体生理、生化和病变过程, 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和控制生育 (如避孕、坠胎等)的化学物质。
●自然界的天然产物及提取的有效成分
▲
药物
●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 ●基因工程药物等
1.消化道给药 指药物从用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1)口服:小肠是吸收主要场所 (2)舌下含服 (3)直肠给药 2.注射给药 吸收速度:静注>吸入>舌下>肌肉注射 (1).静脉注射: 无吸收过程 >皮下注射>口服>皮肤 (2).静脉滴注:无吸收过程 (3).肌内注射 (4).皮下注射 3.吸入给药 4.经皮给药
40
第四节
一.排泄的途径 1.肾排泄(主要排泄途径) 2.胆汁排泄 3.乳汁排泄 4.其它:唾液;汗液;泪液
排泄
二.影响药物排泄的因素 1.药物的理化性质和尿液PH值 2.竞争性分泌系统 3.肝肠循环:许多药物从肝脏经胆汁排入肠腔,然后 随着粪便排出。有些药物在肠腔内又被重吸收,形成 肝肠循环。
嗜睡、抗惊厥、麻醉
中毒:呼吸抑制、死亡
7
砒霜——三氧化二砷
《本草纲目》: 性味:大热,辛、酸;极毒。 “鼠雀食少许霜即死,人服至半钱亦亡”。 中医学认为: 祛痰、截疟、杀虫、蚀肉, 主治哮喘、疟疾、痔疮、癣疮。
现代医学证实:
抑癌细胞,抗肿瘤。
8
二.药理学
人体;病源微生物; 寄生虫;癌细胞。 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 一门学科。
42
▲稳态血药浓度(坪值)
多次给药血药浓度呈锯齿状上升,开始时消除速 度小于给药速度,当经4-6个t1/2时消除速度赶上给药 速度时,血药浓度形成相对稳态的水平,即为Css。 C
T
43
第四部分 影响药物效应的因素
44
一、药物方面的因素
剂型(吸收和消除) 口服给药:液体剂型>散剂>片剂 缓释制剂、控释制剂延长药效维持时间。 剂量 同一性药物在不同剂量或浓度时作用强度不一样。 给药途径 不同给药途径可影响药物的作用。甚至可产生不同的 药理作用。
38
第三节
一 .代谢的意义:灭活;活化
代谢
是指药物在体内发生的结构变化,也称生 物转化。大多数药物主要在肝脏。 二 .代谢的酶系统 (一).专一性酶 (二).非专一性酶 肝药酶:主要为存在于肝细胞内质网上的肝脏微粒体 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能促进多种药物和生理代谢物 的生物转化。
39
三.药物对肝药酶的影响 (一).诱导 药酶诱导剂:使肝药酶合成加速或降解减慢的药物。 肝药酶诱导剂:巴比妥类(苯巴比妥为最)、卡马西平、 乙醇(嗜酒慢性中毒者)、苯妥英、利福平、地塞米松等 (二).抑制 药酶抑制剂:使肝药酶合成减少或降解加速的药物。 肝药酶抑制剂:氯霉素、异烟肼、氯丙嗪、西咪替丁等
临床意义:消除快的药物,给药次数可略微增 加;消除慢的药物,给药次数可略微缩减,如长 期服药,要警惕可能引起的蓄积中毒。
14
六、药物服用时间
药物服用时间: 须根据具体药物来定。有的药物如驱虫药,要求在半 空腹或空腹时服下;对胃肠道有刺激的药物,须在 饭后服用。
15
第二部分 药物效应动力学
简称药效学, 是指研究 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包括 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等。
22
急则治标, 缓则治本, 一般情况, 标本兼治。
不良反应
1.副作用(side reaction)药物在治疗量时出现
的与治疗无关的不适反应。 副作用 特点 1. 较轻微,药物固有, 可以预料,难以避免。 2. 用药目的不同,可与 治疗作用互相转化。 产生原因: 药物选择性 低,作用范 围广。
23
2. 毒性反应(toxic reaction) 指用药时间过长、用药剂量过大而引起的 机体损害性反应。包括急性毒性和慢性毒性。
心率、血压、血糖浓度、尿量等
1.量反应:指药物效应的强弱可用绝对数量来表达。 2.质反应:指药物效应的结果是用阳性或阴性来表达。
(三). 量效曲线
死亡、 睡眠、 麻醉 等出 现不 出现
药物作用的量效曲线 32
1.(效价)强度:能引起等效反应时所需要的剂量 其值 越小,强度越大。 2.效能:药物所能产生的最大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