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膜厚测试的标准单位换算
涂装检查中的膜厚计算

涂装检查中的膜厚计算1.1 涂料的体积固体含量在中国的涂料工业中,目前还是习惯采用质量固体含量来衡量一个涂料的品质。
但是欧美采用的体积固体含量,实际上更为科学和实用。
涂料的体积固体含量即涂料中排挥发性成分与液态漆料的体积比。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液态涂料中的溶剂挥发后,真正留在被涂物表面成为漆膜的就是涂料中的非挥发分,即固体含量。
大多数涂料生产商采用的计算方法是在实验室条件下,按照《油漆及颜料化学师(OCCA)》单行本第四册中所述,即《涂料固体成分的含量确定(按体积计算)》来进行的。
这个方法是测量漆膜干燥前的湿膜厚度(WFT)和干燥后的干膜厚度(DFT),按以下公式来计算:体积固体含量=干膜厚度(3)温膜厚度例:某涂料产品,测得其湿膜厚度为200µm,干膜厚度为80µm,计算其体积固体含量:体积固体含量=干膜厚度=80=40%温膜厚度200即,该涂料产品的体积固体含量为40%。
1.2 干膜厚度和湿膜厚度涂层厚度可在施工过程中进行测定,无论涂层是处于湿膜还是干膜状态。
干膜厚度(DFT)通常在涂装合同予以规定。
湿膜厚度(WFT)的测定可有助于确定必须施工多少厚的涂层才能达到规定的干膜厚度。
湿膜的测定有利于及时发现每一道施工涂层在厚度上的差错,以便纠正。
但是,钢材和大多数金属构件上的湿膜测定仅作指导之用,而干膜厚度才作为测定记录。
而且,只有懂得湿膜和干膜的关系,知道湿膜厚度才有用。
即配套中规定了干膜厚度,那么湿膜厚度数值应在什么范围,才能产生配套规定范围内的干膜厚度呢?干膜厚度与湿膜厚度之比基于所使用涂料的体积固体含量的百分比,这些数据可以从生产商的数据手册中查到,在该计算中体积固体含量是必须使用的数据。
已知规定的干膜厚度,查阅相关产品的体积固体含量,计算其相应的湿膜厚度,可以按以下公式计算:湿膜厚度 =干膜厚度(4)体积固体含量计算可以按公制或英制进行,换算关系为1密尔(mil)=25.4µm。
14-油漆 膜厚计算

单位换算 Unit Conversion
■换算: g/L lbs./gal (g/L ÷ 119.8) lbs./gal g/L (lbs./gal X 119.8) °C=(°F-32) ÷ 1.8 °F=(°C X 1.8) + 32
油漆膜厚计算 Paint thickness
■按照PDS提供的固体含量计算理论涂布率: 理论涂布率(M2/升)=固体含量% X 1000÷DFT Ext: 要求的干膜厚度(DFT)为100~150μm;固体含量65% 理论涂布率(M2/升)=65% X 1000÷125=5.2 M2/升 ■湿膜厚度WFT和稀释剂的计算: Ext 1:底漆固体含量65% ,需添加稀释剂含量为15%,干膜厚度(DFT)为100~150μm ;中间漆固体含量70% ;需添加稀释剂含量为5%,干膜厚度(DFT)为60~80μm ;面漆固体含量60% ,需添加稀释剂含量为10%,干 膜厚度(DFT)为80~100μm;总的干膜厚度(DFT)为240~330μm 按照涂装损耗率20%计算(有效转换率TE 80%) 表面粗糙度(50 μm)引起18%损耗(有效转换率TE 82%) ;现在有4000m2需要涂装 请计算湿膜厚度、需要采购的油漆及稀释剂数量 WFT(底漆)=DFT÷固体含量% X(100%+稀释剂%) =125÷65% X(100%+15%) = 221 μm WFT(中间漆)=DFT÷固体含量% X(100%+稀释剂%) =70÷70% X(100%+5%) = 105 μm WFT(面漆)=DFT÷固体含量% X(100%+稀释剂%) =90÷60% X(100%+10%) = 165 μm 底漆实际涂布率(M2/升)=65% X 1000÷125 X 0.8 X 0.82= 3.4112 M2/升 底漆采购量=4000m2÷ 3.4112 M2/升= 1172.6升 ;底漆稀释剂采购量= 1172.6升X 15%= 175.9升 中间漆实际涂布率(M2/升)=70% X 1000÷70 X 0.8= 8.0 M2/升 中间漆采购量=4000m2÷ 8.0 M2/升= 500升 ;中间漆稀释剂采购量= 500升X 5%= 25升 面间漆实际涂布率(M2/升)=60% X 1000÷90 X 0.8= 5.33 M2/升 面间漆采购量=4000m2÷ 5.33 M2/升= 750.5升 ;面漆稀释剂采购量= 750.5升X 15%= 112.5升
干膜厚度和湿膜厚度换算标准(一)

干膜厚度和湿膜厚度换算标准(一)干膜厚度和湿膜厚度换算标准概述在涂料行业中,干膜厚度和湿膜厚度是常用的两个关键指标。
干膜厚度是指涂料在完全干燥后形成的膜的厚度,而湿膜厚度是指涂料刚涂抹在表面时的厚度。
换算这两个指标非常重要,以确定涂料的施工量和性能。
干膜厚度的意义干膜厚度是衡量涂料耐久性和保护能力的重要指标。
它对涂层的防腐、绝缘、抗撞击等性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正确地测量和控制干膜厚度对确保涂层质量至关重要。
湿膜厚度的测量方法湿膜厚度的测量是在涂料刚刚施工完成时进行的。
常用的测量工具包括湿膜厚度计和湿膜厚度贴片。
湿膜厚度计通常是一种可调节的测量仪器,可直接放置在涂层表面进行测量,而湿膜厚度贴片则是事先涂有特定厚度的贴片,将其粘贴在涂层表面后,测量贴片的厚度来确定湿膜厚度。
干膜厚度和湿膜厚度的换算关系由于涂料在干燥过程中会缩水,湿膜厚度必须换算为干膜厚度,以便准确控制涂层的实际厚度。
换算关系一般使用涂料的溶剂挥发率来确定。
具体的换算公式为:干膜厚度 = 湿膜厚度 / 溶剂挥发率涂料的溶剂挥发率是通过实验测量获得的,不同涂料的溶剂挥发率会有所不同。
换算标准的重要性正确的换算标准是确保涂层干膜厚度符合设计要求的关键。
如果标准不准确,可能导致涂层过厚或过薄,影响涂层的性能和质量。
因此,制定和遵守适当的换算标准对于涂料施工是至关重要的。
总结干膜厚度和湿膜厚度的换算标准是涂料行业中的重要工艺参数。
了解和掌握这两个指标的换算关系,对于涂料施工质量和涂膜性能的确保非常重要。
正确地测量和控制涂层的干膜厚度能够提高涂层的耐久性和保护性能,满足工程要求。
因此,在涂料施工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换算标准进行操作,保证涂层的质量和性能。
关于膜厚测试的标准单位换算

关于膜厚测试的标准单位换算关于膜厚测试标准单位换算标准文件GX-MQ-001起草:审核:批准:20 年月日发布 20 年月日实施在连接器或线材行业中,免不了要做膜厚报告,其中经常会碰到关于膜厚报告中常用到U",这个单位是怎么回事呢?为什么读音念”麦”?关于膜厚单位这个问题,在五金行业可以说是非常重要的,在电镀行业更是不可忽视的。
有人说,1μm等于39.37 u",这个单位无从查考,但这个u"(读音为“麦”)却在电镀行业风行,对它的含义却少有人研究或考证,另外还有mil(密耳)这个单位也容易混淆。
笔者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1)首先说μm和μin的关系。
μin是不是u"(读mai),姑且不论,μin的确就是μinch,中文叫微英寸,下面论述1μm=39.37μinch是如何推导出来的。
1inch=10000000μin ch1英尺=12英寸=0.914市尺=30.48厘米,1英寸=25.4毫米,英尺=12英寸如上所述,微英寸即为μin= 0.0254/1000米,即μin= 0.0254mm, 1mm=1000μm1000μin= 25.4μm,即1μm=39.37μin(2)其次再说说u"和μm的关系。
u"是镀层膜厚单位;全称就是micro inch,就是微英寸,因为μin就是u"的简写符号,uin是μinch的简写符号,只是μinch并不是纲量定律指定的单位。
μin= u"故1μm=39.37u"在网上经常可以看到1000μin=25.4μm,变换公式就是:μm=39.37u",注意:1μin(微英寸)并不是μm(微米),首先μm(念谬)与u"(念麦)是不同的概念,而电镀行业经常将这两个概念误用,比如镀金来讲吧,如果误用,应该有相当大的成本损耗或引起经济上的纠纷。
例如用u"表示为:镀银为80 u"镀金为:1u"雾锡:80u"镀镍:50u"而用微米μm来表示则为:滚镀锌4-8 μm。
薄膜厚度单位

薄膜厚度单位薄膜厚度单位是指用来表示薄膜厚度的量度单位。
薄膜厚度是指薄膜在垂直于其表面的方向上的厚度。
薄膜厚度的单位通常使用纳米(nm)或埃()来表示。
在科学、工程、医学等领域中,薄膜厚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参数,它直接影响着薄膜的性质和应用。
一、纳米和埃的关系纳米和埃是两种常用的薄膜厚度单位,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如下:1纳米(nm)= 10(埃)1(埃)= 0.1纳米(nm)纳米和埃的关系非常密切,它们可以互相转换,但在不同的领域中使用的单位可能会有所不同。
例如,在材料科学中,通常使用纳米作为薄膜厚度的单位,而在生物学和化学中,使用埃作为单位更为常见。
二、薄膜厚度的测量方法薄膜厚度的测量方法有很多种,常见的方法包括:1. 拉曼光谱法拉曼光谱法是一种非常常用的薄膜厚度测量方法。
它基于薄膜在不同厚度下的拉曼光谱的变化来确定薄膜的厚度。
这种方法不需要对薄膜进行破坏性测试,因此非常适用于对薄膜进行表征和监测。
2. 原子力显微镜法原子力显微镜法是一种非常高精度的薄膜厚度测量方法。
它利用原子力显微镜扫描薄膜表面,通过测量薄膜表面的高度差来确定薄膜的厚度。
这种方法的精度非常高,可以达到亚纳米级别。
3. X射线衍射法X射线衍射法是一种非常常用的材料表征方法,可以用来测量薄膜的厚度。
它利用X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来确定薄膜的厚度。
这种方法可以测量非常薄的薄膜,但需要专业的仪器和设备。
三、薄膜厚度的应用薄膜厚度是薄膜性能和应用的重要参数,它直接影响着薄膜的性能和应用。
以下是薄膜厚度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1. 材料科学在材料科学中,薄膜厚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参数。
薄膜的厚度可以影响薄膜的力学性能、电学性能、光学性能等。
因此,在材料科学中,对薄膜的厚度进行精确的测量和控制非常重要。
2. 电子学在电子学中,薄膜应用非常广泛。
例如,在集成电路中,薄膜可以用来制作电容器、电感器等元器件。
薄膜的厚度可以影响元器件的电学性能,因此对薄膜厚度的控制非常重要。
mil厚度单位

mil厚度单位
Mil厚度单位是一种常用的厚度测量单位,特别适用于测量薄膜、涂层和薄板等材料的厚度。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关于mil厚度单位的一些知识点。
1. Mil厚度单位的定义
Mil是英语mil(thou)的简称,是一种长度单位,等于1/1000英寸(0.001英寸),通常用于测量非常薄的材料。
在美国,mil常用于测量塑料薄膜、金属箔、纸张等材料的厚度。
2. Mil厚度单位的应用
Mil厚度单位广泛应用于制造业、建筑业、印刷业等领域。
在制造业中,mil常用于测量塑料薄膜、金属箔、纸张等材料的厚度。
在建筑业中,mil常用于测量屋顶防水膜、地下排水系统等材料的厚度。
在印刷业中,mil常用于测量印刷版的厚度。
3. Mil厚度单位的转换
由于mil是英寸的千分之一,因此可以通过以下公式将mil转换为其他单位:
1 mil = 0.0254 mm
1 mil = 0.0000254 m
1 mil = 0.0001 inch
4. Mil厚度单位的优缺点
优点:mil单位能够准确地测量非常薄的材料,尤其是在需要精确控制材料厚度的领域中,如半导体制造、航空航天等领域。
缺点:mil单位只适用于测量非常薄的材料,对于厚度超过1英寸的材料,使用mil单位就不再适用。
此外,mil单位只用于英制单位系统中,不适用于国际单位制中。
以上就是关于mil厚度单位的一些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涂装检查中的膜厚计算

涂装检查中的膜厚计算1.1 涂料的体积固体含量在中国的涂料工业中,目前还是习惯采用质量固体含量来衡量一个涂料的品质。
但是欧美采用的体积固体含量,实际上更为科学和实用。
涂料的体积固体含量即涂料中排挥发性成分与液态漆料的体积比。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液态涂料中的溶剂挥发后,真正留在被涂物表面成为漆膜的就是涂料中的非挥发分,即固体含量。
大多数涂料生产商采用的计算方法是在实验室条件下,按照《油漆及颜料化学师(OCCA)》单行本第四册中所述,即《涂料固体成分的含量确定(按体积计算)》来进行的。
这个方法是测量漆膜干燥前的湿膜厚度(WFT)和干燥后的干膜厚度(DFT),按以下公式来计算:体积固体含量=干膜厚度(3)温膜厚度例:某涂料产品,测得其湿膜厚度为200µm,干膜厚度为80µm,计算其体积固体含量:体积固体含量=干膜厚度=80=40%温膜厚度200即,该涂料产品的体积固体含量为40%。
1.2 干膜厚度和湿膜厚度涂层厚度可在施工过程中进行测定,无论涂层是处于湿膜还是干膜状态。
干膜厚度(DFT)通常在涂装合同予以规定。
湿膜厚度(WFT)的测定可有助于确定必须施工多少厚的涂层才能达到规定的干膜厚度。
湿膜的测定有利于及时发现每一道施工涂层在厚度上的差错,以便纠正。
但是,钢材和大多数金属构件上的湿膜测定仅作指导之用,而干膜厚度才作为测定记录。
而且,只有懂得湿膜和干膜的关系,知道湿膜厚度才有用。
即配套中规定了干膜厚度,那么湿膜厚度数值应在什么范围,才能产生配套规定范围内的干膜厚度呢?干膜厚度与湿膜厚度之比基于所使用涂料的体积固体含量的百分比,这些数据可以从生产商的数据手册中查到,在该计算中体积固体含量是必须使用的数据。
已知规定的干膜厚度,查阅相关产品的体积固体含量,计算其相应的湿膜厚度,可以按以下公式计算:湿膜厚度 =干膜厚度(4)体积固体含量计算可以按公制或英制进行,换算关系为1密尔(mil)=25.4µm。
薄膜物理2-5 膜厚的测量与监控

因此,采用电桥法或欧姆表直接 测试出阻值监控片上的淀积薄膜的方 电阻值,便可根据式(2-79)得出膜厚值。 用电桥法测量电阻的原理如图 232 所示。采用电阻法测量的薄膜电阻 值范围介于几分之一欧至几百兆欧之 间,一候达到设计电阻值时,通过继 电器控制电磁阀挡板,便可立即停止 蒸发淀积。使用普通仪器,电阻测量 精度可达±1%~ ±0.1%。由于准确确 定薄膜的ρ值有困难,所以用电阻法测 得的膜厚仍有一定误差。通常为>±5 %左右。
物性膜厚
电学方法 光学方法
电阻法、电容法、涡流法、电压法 干涉色法、椭圆偏振法、光吸收法
二、称量法
1.微量天平法 所使用的天平必须满足专门的要求,具有足够的灵敏度。
如果积分堆积量(质量)为m,蒸镀膜的密度为ρ ,基片上的蒸镀面 积为A,其膜可由下式确定
m t A
(2-70)
式中,ρ 一般采用块材的密度值。
在薄膜淀积过程中如果记录淀积膜反射率经过极值点的次数,则可
监控膜层的厚度。并且还应在反射率达到某一极值时,中断淀积过程。 如果淀积中经过极值点的次数m次,则薄膜的光学厚度恰好等于mλ /4。
需要指出,金属薄膜在可见光范围内吸收性很强,无法观察出极值
点。因此,这种方法不适用于测定或监控金属薄膜。
3.等厚干涉条纹法
一、膜厚的分类
薄膜通常是在基板的垂直方向上所堆积的 1~ 104 的原子层或分子
层。在此方向上,薄膜具有微观结构。 理想的薄膜厚度是指基片表面和薄膜表面之间的距离。
图2-30是实际表面和平均表面的示意图。平均表面是指表面原子
所有的点到这个面的距离代数相等于零,平均表面是一个儿何概念。
• 通常,将基片一侧的表面分子的集合的平均表面称为基 片表面Ss; • 薄膜上不与基片接触的那一侧的表面的平均表面称为薄膜形状表面Sr; • 将所测量的薄膜原子重新排列,使其密度和块状材料相同且均匀分布 在基片表面上,这时的平均表面称为薄膜质量等价表面Sm; • 根据测量薄膜的物理性质等效为一定长度和宽度与所测量的薄膜相同 尺寸的块状材料的薄膜,这时的平均表面称为薄膜物性等价表面Sp。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膜厚测试标准单位换算
标准文件
GX-MQ-001
起草:
审核:
批准:
20 年月日发布 20 年月日实施
在连接器或线材行业中,免不了要做膜厚报告,其中经常会碰到关于膜厚报告中常用到U",这个单位是怎么回事呢?为什么读音念”麦”?
关于膜厚单位这个问题,在五金行业可以说是非常重要的,在电镀行业更是不可忽视的。
有人说,1μm等于39.37 u",这个单位无从查考,但这个u"(读音为“麦”)却在电镀行业风行,对它的含义却少有人研究或考证,另外还有mil(密耳)这个单位也容易混淆。
笔者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1)首先说μm和μin的关系。
μin是不是u"(读mai),姑且不论,μin的确就是μinch,中文叫微英寸,下面论述1μm=39.37μinch是如何推导出来的。
1inch=10000000μin ch
1英尺=12英寸=0.914市尺=30.48厘米,
1英寸=25.4毫米,英尺=12英寸
如上所述,微英寸即为μin= 0.0254/1000米,即μin= 0.0254mm, 1mm=1000μm
1000μin= 25.4μm,即1μm=39.37μin
(2)其次再说说u"和μm的关系。
u"是镀层膜厚单位;全称就是micro inch,就是微英寸,
因为μin就是u"的简写符号,uin是μinch的简写符号,只是μinch并不是纲量定律指定的单位。
μin= u"
故1μm=39.37u"
在网上经常可以看到1000μin=25.4μm,变换公式就是:
μm=39.37u",
注意:1μin(微英寸)并不是μm(微米),首先μm(念谬)与u"(念麦)是不同的概念,而电镀行业经常将这两个概念误用,比如镀金来讲吧,如果误用,应该有相当大的成本损耗或引起经济上的纠纷。
例如用u"表示为:
镀银为80 u"
镀金为:1u"
雾锡:80u"
镀镍:50u"
而用微米μm来表示则为:
滚镀锌4-8 μm。
镀镍为12-25 μm。
GB12307.1-90就是国家标准;一般用来做TF /SD卡座端子的料带厚度是0.20±0.01mm.(铜材材质C5191/C2680)
现在就来推导它们之间的关系:
1英寸(inch)=25400微米(um),1(微米)μm=39.37微英寸(uin)由上可见,微米是比微英寸大得多的长度单位(长度单位),
注意:本文中µm与um是相同的,只是写法不同而己。
实际上:1mm=1000μm
1μm=39.37uin
那么这个公式当中1μm=39.40u",按照1um=39.40 u",也就以下的基本定理:
(1)1um=39.37u"或39.37uin
(2)1 inch=1000000uin(或u")
(3)1mil=1000 uin.(mil是长度单位,千分之一英寸)
网上:1 uin=u",因为1 inch=1000000 uin.
如果标准:54.37uin,依据公式μm=39.37uin
换算成微米,为1.380um,而此料带厚度也才0.20±0.01mm.(材质C5191)。
由此可见这份报告,镀层一般是非常薄的,所谓厂商说做标记,电镀后就隐而不见,就极不正常的。
以上推论是基于如下定理得出来的:
(1)1μm=39.37uin
镀镍标准:50-100 u",镀金为1 u",那么供应商的报告中写着镀银80 u",想想这些镀层究竟有多么厚呢?也就是说80 u",大约2微米那么厚而己。
(3)最后我们来谈谈μin和mil的关系。
同理:1μm=39.37uin
再说mil(密耳)这个长度单位其实是1mil=25.4(微米)μm,这样,它就与1mil=1000微英寸(uin),显然1mil与u"是不相等的。
虽然两者的音译上相同的,都读麦,但两者的区别却是很大的。
也就是说,它们是纲量定律中的同一量级的长度单位。
原来发明此概念,正如条,道丝这样的长度单位一样,是习惯上的用法,不属于法定的长度单位而己,叫作英条或英丝,常常应用于工程学科上。
换言之,1mil0=.0254(毫米)mm,这样就成了:39.37mil=1mm.也就是
1mm= 39.37mil。
由此可见:u"与mil完全不同,它们是1000级的换算关系,不在一个量级上。
一般欧美用英式单位mils来作为油漆膜厚单位是因为mils正好符合常规漆膜的范围
(1mil~10mil=25~250μm),
所以,一般容易将u"与mil混为一谈,也容易将u"和uin对立起来,更容易将inch和uinch 按照1000倍关系处理,这样就容易犯错。
总之,它们的关系就是按现在的千进位率,写作如下:
(1)1inch=1000mil=10000000uinch =1000000u"
(2)1mm= 39.37mil
综合上述, μ"是镀层膜厚单位,在纲量定理中,它属于长度单位,正规的写法应该是μinch,简写作μin,但不可以写作mil,其实称呼来源不尽相同,也许μ"是港澳殖民时代的产物,是音译的结果,而mil则纯粹是英国民间的叫法,这就是它的来源,另外,我国一般用国际标准的长度单位μm微米来作为油漆膜厚单位电缆面积标准(美国标准)。
mil是长度单位,千分之一英寸,也就是
如上面的电线绝缘厚度为0.90mm,也就是35.4mil(密耳),而在电镀行业,这个数据是巨大的,是不可能做到这么厚的。
由此可见,MIL(密耳)与微英寸μin或u"(麦)区别是很大的,它们是1000倍的级别。
1mil=0.001inch=0.0025cm=1000μin=25μm
这样就有:1000μin=25μm,即25μm=1000μin,
1μm=39.37uin
同理:1mil=0.0025cm,即1000mil=2.5cm=25mm
39.37mil=1mm, 即1mm=39.37mil
在美国安规关于绞线捻股数时也要用到mil这个长度单位.
由此可见,微英寸μin或u"(麦)﹑mil(密耳),μm(微米),在金属电镀,以及油漆﹑电缆﹑汽车配件方面都有着广泛的应用,使用时一定要加以区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