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人类历史拐点处探求教育变革之路_周洪宇_徐莉
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变革国际经验与未来展望

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变革:国际经验与未来展望徐蕊玥 梁昊楠 周琴(西南大学 教育学部,重庆 400715)摘 要:人工智能引导世界发展的步伐。
教育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部分,在人工智能时代,应走在改革的前沿,而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变革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形式。
所谓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变革,实际是以人工智能技术为依托,通过教育变革实现未来人才的培养目标。
世界各国通过不同方式强调推行人工智能应用策略、构建终身智能学习环境、强化智能时代教师素养和培养“智慧人才”是实现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变革的有效途径。
本文结合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变革的国际经验对未来教育发展提出方向:规避“马太效应”,实现全纳与公平;厘清技术悖论,构建“人机共生”新生态;“为机器立心”,融合人文取向和科学取向的教育。
关键词:国际视野;人工智能;赋能;发展经验;未来方向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69(2021)03-0021-06收稿日期:2020-12-23基金项目:第60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基于MOOC 平台的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构建研究”(2016M 602618);西南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互联网+’时代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构建研究”(SWV 1609120)作者简介:徐蕊玥(1994— ),女,贵州都匀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比较教育学;梁昊楠(1996— ),女,山东淄博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比较教育学;周琴(1978— ),女,重庆人,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比较教育学、教师教育。
“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之父”艾伦·图灵于1950年发表的论文《计算机器与智能》被视为现代人工智能的开端。
经过近70年的发展,人工智能已成为产业链条变革和科学技术革命的核心驱动力,许多传统行业正在被颠覆,教育也在变革。
“智慧教育” “智能教育”“人工智能教育” “教育人工智能”等相关热词相继问世,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变革成为重要趋势。
中考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专题16非连续性阅读(原卷版)

专题16 非连续性阅读(一)(广东汕头·八年级期末)阅读下面选文片段,回答下面小题。
【甲】①向我们农场宣告新的季节来临的大雁知道很多事情,其中包括威斯康星的法规.......。
11月份南飞的鸟群,目空一切地从我们的头上高高飞过,即使发现了它们所喜欢的沙滩和沼泽,也几乎是一声不响。
乌鸦通常被认为是笔直飞行的,但与坚定不移向南飞行200英里直达最近的大湖的大雁相比,它的飞行也就成了曲线。
大雁到了目的地,时而在宽阔的水面上闲荡,时而跑到刚刚收割的玉米地里捡食玉米粒。
大雁知道,从黎明到夜幕降临,在每个沼泽地和池塘边,都有瞄准它们的猎枪。
②三月的大雁则不同。
尽管它们在冬天的大部分时间里都可能受到枪击,但现在却是休战时刻。
它们顺着弯曲的河流拐来拐去,穿过现在已经没有猎枪的狩猎点和小洲,向每个沙滩低语着,如同向久别的朋友低语一样。
它们低低地在沼泽和草地上空曲折地穿行着,向每个刚刚融化的水洼和池塘问好。
在我们的沼泽上空做了几次试探性的盘旋之后,它们白色的尾部朝远方的山丘,终于慢慢扇动着黑色的翅膀,静静地向池塘滑翔下来。
一触到水,我们刚到的客人就会叫起来,似乎它们溅起的水花能抖掉那脆弱的香蒲身上的冬天。
我们的大雁又回来了。
(节选自利奥波德《大雁归来》)【乙】①由于长期在沼泽区拍摄水鸟,我对于当地的环境自然熟稔,也非常关心它的变化。
②春天时,我看到每天都有卡车载满废土驶进来,然后将废土倾倒入沼泽。
我感觉他们每倒一次废土,都像拿一把刀在刺我。
沼泽区的面积不过十几块水田大小的总和。
卡车每天填塞,不到一年,迟早会将沼泽铺满。
沼泽一失,哪来的水鸟?更遑论将来有什么生态保育区的计划。
(节选自刘克襄《随鸟走天涯》)【丙】①饭后外出,走在路上,就有一群麻雀落在我的身前,我往前走,它们就往后退,等到我前进速度足以大过它们跳跃着后退的速度时,它们便旋风般地飞起来,然后降落,再次在前面迎候着我。
②想起去法国巴黎旅游时,在广场上,那几只站在我手上的麻雀。
对话:如何推进教育公平

对话:如何推进教育公平作者:来源:《云南教育·视界(综合)》2015年第01期主持人:张志勇(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对话嘉宾:周洪宇(湖北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长江教育研究院院长)王嘉毅(甘肃省教育厅厅长、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李镇西(成都武侯实验中学校长)张志勇:我们对话的主题是基础教育方面,如何推进教育公平。
大家都知道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30多年,取得的一个最大的成就就是解决了孩子们有学上的问题,或者是解决了基础教育长期存在的教育的平衡问题。
但是国人对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的评价,质疑的声音并没有随着这样巨大成就的到来而减弱,人们特别关注的问题,包括择校热的问题,包括学区房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背后反映出重大的社会问题,就是教育公平的问题,我们说它比阳光更可贵。
中国的教育改革,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应该说各级政府非常重视,我们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特别是在中国的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之后,我们的教育发展也必然有新的阶段性的特征,新的阶段性的到来。
首先请王嘉毅厅长,来谈谈在新的发展阶段到来之际,对教育公平发展的战略会有哪些新的认识和新的挑战?王嘉毅:我来自西部地区,更确切地说是西部贫困地区,教育公平在西部地区,特别是西北地区问题更多,也是当前最迫切的话题。
刚才主持人也说了现在经济进入了新常态,未来的教育围绕着公平应该怎么样做?第一是人才培养日标的问题,第二是优质资源的渴望问题,特别是现在教育面临很多的特殊问题,留守儿童全国有六七千万,其中还有独生子女。
我更关心教育公平5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是未来教育改革的方向如何确定。
方向错了,很多问题可能都没有办法谈论,我想未来整个的教育发展,尤其是基础教育发展,首先需要重新构建改革的方向和日标,我们现在过于注重知识、升学、考试,未来的方向我想更多应该是关注好奇心、学习的兴趣、儿童全面发展的素质问题。
第二是公平的内涵和公平的方向。
现在讲公平的一个重要日标是标准化,建标准化学校,推进办学条件城乡一体化。
百年教育改革的启示_周洪宇

一些“硬骨头”,如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高考制度改革等,牵涉不同教育人群或社会群体的切身利益,围绕着改革政策选择的争论会越来越多,改革的过程可能伴随着这种由社会立场和利益诉求不同而引发的长期争论。
教育是社会的事业,教育改革涉及千家万户,理当在改革初期和改革过程中,加强宣传,向公众明确解释改革的意图、理念、政策选择、方式方法、需要的支持等,这样才能够赢得整个社会的理解与支持。
纵观国际教育改革,凡是不能赢得社会理解和支持的,都是短命的,尽管改革者付出了极大的热情、才智,最后也无济于事,甚至遭受种种的责备和批评。
宣传教育改革,不仅是教育部门的事情、大中小学校的事情,也是政府的事情、新闻媒体的事情,需要大家共同努力。
第五,加强教育改革的研究,提升教育改革的理性自觉。
从目前的情况看,一些典型经验的典型性总结提炼不够,有的则采取穿靴戴帽或移花接木的办法,存在弄虚作假或故意拔高之类的问题,导致典型经验经不起推敲,难以推广。
因此,要加强对典型教育改革经验的研究,找出那些真正有价值的改革理念、举措和做法,加以宣传、推广和系统化,对于整个国家的教育改革事业来说,意义重大;对于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来说,也意义重大。
百年教育改革的启示周洪宇(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长江教育研究院院长)20世纪以来的百年是中国社会大转型、大变化的百年,也是中国教育大改革、大发展的百年。
风云激荡、曲折反复的百年教育改革成为实现中国梦包括教育梦的重要物质基础与精神基础。
回顾与总结百年教育改革,无疑有益于教育改革和发展,进而助圆中国梦。
百年中国教育改革,是指从1901年清末新政以来迄今为止的整个教育改革过程。
大致而言,百年中国教育改革可分上、下两段,上段为旧中国的教育改革,下段为新中国的教育改革。
纵观百年中国教育改革,大体经历了“两个黄金时期”、“两次机遇”和“两大高潮”,每一个黄金时期都为中国教育发展提供了机遇,并通过教育改革迎来了发展高潮。
把教育惩戒权还给教师---访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副会

hsjsjylt@人渤访谈周洪宇,著名教育学者,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长江教育研究院院长,民进中央常委、民进湖北省委会主委,兼任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教育部教师教育专家咨询委员会成员等职。
曾被中国教育电视台、中国教育新闻网等媒体评为“中国教育风云人物”,并入选中国教育学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中国教育电视台和《中国教育报》等教育学术团体和权威媒体评选的“当代教育名家(90人)”。
把教育惩戒权还给教师访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周洪宇◎本刊记者□陈兰枝夏豪杰【编者按】周洪宇教授是我国著名教育史学家和教育政策研究专家,长期致力于陶行知学、教育史学、教育政策学、教育实践等领域的研究。
2000年以来,周洪宇教授曾先后赴美国、英国、法国、德国、俄罗斯、日本等20多个国家进行教育考察和交流。
有着深厚史学研究功底的周洪宇教授以历史观照现实,既放眼世界,又立足中国国情,力求将教育理论、教育政策与教育实践三者熔为一炉,努力构建中国当代教育学术话语体系及实践体系,体现中国学者的价值立场、学术追求、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担任全国人大代表以来,周洪宇以民众的立场、建设性的态度和专业的精神代表人民履职尽责,为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积极建言献策。
他提出的“义务教育免费”“建立教育公务员制度”和“设立国家级教师最高奖”等人大议案备受社会关注,其中“义务教育免费”系列议案已被政府分步采纳,周洪宇也因此被广大网友称为“既有渊博的学识,又有体恤民情的赤子之心”的人大代表。
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周洪宇在“关于加快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的议案”中提出“赋予教师教育惩戒权”的建议,一时成为社会热点话题之一。
目前我国一些地方相继出台了相关的地方教育法规,赋予教师教育惩戒权,但地方的教育行政法规是否能从根本上改变教师不敢(想)管学生的不正常现象.促进国家层面的相关教育法律法规的完善,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思考。
周洪宇详解:为什么需要建立独立的教育公务员制度

周洪宇详解:为什么需要建立独立的教育公务员制度作者:张志强李小娜来源:《湖北教育·综合资讯》2017年第04期实行义务教育免费貌似是件顺理成章的事情,但很多人可能并不知道,一位教授曾为此付出的努力。
他就是长江教育研究院院长周洪宇教授。
在担任全国人大代表十余年间,周教授坚持为促进中国教育发展奔走呼吁,被称为“推动中国义务教育全免费第一人”。
他还呼吁制订《校车安全运行管理条例》。
人送外号“周免费”“周校车”。
从2003年至今,周教授共提出300多份建议,其中70%被采纳。
在今年的“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长江教育研究院院长周洪宇教授再度建议:在公立中小学建立独立的教育公务员制度。
这也是两会期间最受舆论关注的教育提案。
为此,本刊特约记者中国教育智库网特聘专家张志强、副主编李小娜采访了周洪宇教授。
倡议建立独立的教育公务员制度的原因问:请您谈谈倡议建立独立的教育公务员制度的原因。
周洪宇:有人认为建立独立的教育公务员制度是从现实角度出发,认为教师待遇一般,教师地位有待提高。
但是除此之外,还有两个重要原因:从理论上说,教育公务员制度的建立是国家教育人事制度的顶层设计。
中国教育制度分三个层面,第一,中国教育的领导制度,该领导制度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教育,这是根本教育制度;第二,基本教育制度,国家学校制度、教育行政管理制度、教育法律制度等;第三,具体教育制度,包括教师人事制度、教育督导制度、教育考试制度、学位制度等。
这种三分法和现在的二分法不同,根据这种划分方法,我对整个教育制度提出了十项建议,其中一条是教育人事制度。
另外,这是由公立中小学教师的属性所决定的。
教师的属性是什么?公众普遍认为教师是专业人员。
联合国相关文件中讲的非常明确,教师是一种专业人员。
既然是专业人员,就有专业性,但是中国的教师,尤其是公立中小学教师,又与一般专业人员不同,是按照国家要求对学生进行思想意识、相关技能的培养,使之成为国家的接班人,这其中包括意识形态、公民思想、爱国主义等体现国家意志的,又符合儿童发展规律的课程。
不忘初心 情系教育 爱洒改革——访全国人大代表、长江教育研究院

件, 建议采 纳率达 7 0 %。他也 因提 案数 代 言 的 动 力 , 我 量 多、 质量高、 社 会 影 响 力大 而被 媒 体 觉 得 主 要 是 责
誉为“ 提案 大王 ” “ 议案 大户 ” 。 任。我常说 , 我 是人大的岗位、
交流平台, 可 以和 网友进 行 互 动 , 搜 集
托 ? 我 自己是研 究和 从事教 育工 作 的 , 更好 发挥 自己的优势 和特长 , 把 代表 当
好, 进 而推动 教育 事业 的改革与 发展 。
风采 、 相关 报道 、 人物 专访等 i 而 教育 的
部 分 包括 博 士论 坛 、 学者 论教 、 阳光教 育 实验 。十余年 过去 , “ 洪 宇在 线 ” , 您
也 是 对 个 人 履
行 职 责 和 参 政 了解人 民 、 服 务人 民。 网站建 立之初 , 还 有一 个鲜为 人知
的小故 事 。当时 , 有关 方面对 于人 大代 表设 立个人 网站 的看法 不~ , 有些 人担
的议 案 不仅 建议 多而且 采纳 率高 , 被媒 议 政 能 力 的 检
点不 敢 当。这 么多年 来 , 我一直 在 思考 初 衷 吗 ?
怎样做 一个 尽职 的人 大代 表 , 才能 不辜 负组织 的信 任 、 大 家的厚 望 与人 民的重
意见 的“ 网络接待 室 ” 。2 0 0 3年 8月开 始 建 网站 , 主要有 两个 初衷 。一是 当年 程 中 开始 感 受 到 网站 是 一种 非 常好 的
搜索结 果。 您 能谈谈 开设 “ 洪宇 在线 ” 的
周 洪宇 : 这其 实是 我采纳 听取 人 民
直面社会关切,义务教育改革正当时

声音30EDUCATOR 直面社会关切,义务教育改革正当时文 | 周洪宇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这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第一个聚焦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文件,是新时代我国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纲领性文件。
此次《意见》出台有三大亮点。
一是更加关注教育内部改革。
从文件标题可以看出,《意见》的印发意味着中国的教育改革进入新阶段,由过去相对侧重办学体制、建立现代学校制度、改革考试招生制度等外部改革,逐步向教育教学自身的内部改革转移。
二是紧扣教育质量问题。
《意见》将义务教育质量提到“事关亿万少年儿童健康成长、事关国家发展、事关民族未来”的高度。
这一重大导向释放出一个强烈信号,即今后的教育教学改革要更多地围绕教育质量进行。
这扣住了整个教育改革的中心。
三是强调科学的教育观。
教育现代化首先是教育理念的现代化。
《意见》反复强调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观、教育质量观和正确政绩观。
科学教育质量观是全面的、动态发展的、兼顾公平与效率的教育质量观。
此外,针对义务教育领域存在的热点问题,诸如教师惩戒权、家长作业、学校招生等,《意见》也都作出了回应。
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过去有一些不正确的教育观点把素质教育和知识学习对立起来,把素质教育简单理解为强化体育、增强美育、加强劳育等,而忽略知识学习。
其实两者并不矛盾,更不能当作一对对立范畴来理解。
素质教育本身包含知识学习,好的素质教育要有好的知识学习作为基础和前提。
此次《意见》明确要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其中强调要“提升智育水平”,“确保学生达到国家规定学业质量标准”,显然不是忽略知识学习。
在德育方面,《意见》要求深化课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协同育人。
为促进体育、美育、劳育的落实,《意见》也有具体的规定。
比如:让每位学生学会和掌握1至2项艺术技能、运动技能,规定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劳动教育课时不少于一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学人当我们把研究目光做了一个转向,从教育内部跳出去的时候,我们看到了当今人类历史发展的拐点处———工业文明的十字路口,以及当今中国发展的拐点处———中国工业现代化进程的十字路口。
人类实践某一领域的任何变化都会对其他所有领域产生影响,这两个十字路口的交汇处,无疑将为我们开启下一个时代教育起点的窗口,并使教育的变革与发展也随之进入到关键的拐点,这是当前我国教育综合改革必须关注的视野。
一、人类发展的历史拐点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科技的力量和人类认识的飞跃,带动人类历史不断从一个阶段迈向另一个阶段。
从农业文明发展而出的工业文明是迄今为止人类正身处的发展阶段,这个阶段无疑只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的某个特定时期,其工业化也只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特定阶段。
那么,这个时期和阶段现在已处在何种状况?还有多远的路可以继续走下去?有史以来,人类对地球的改变和影响,在工业社会工业化的推进中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开始于欧洲16世纪的科学革命和18世纪的工业革命所创造的财富与统治力所向披靡、无可抵挡。
到20世纪上升为信息技术革命、生物技术革命等新形态,继续推进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和控制力。
对于工业化的概念,国内外学者虽有不同周洪宇1徐莉2(1.华中师范大学,湖北武汉430079;2.河北师范大学,河北石家庄050091)站在人类历史拐点处探求教育变革之路摘要:人类发展处在了人类历史变迁的拐点处———工业文明的十字路口,世界正步入第三次工业革命。
中国也处在了中国发展的拐点处———中国工业现代化进程中的十字路口。
这两个十字路口无疑开启了下一个时代教育起点的窗口。
当前的教育模式是应前两次工业革命需要而设计的,是前两次工业革命集中化规模化企业模式的缩影。
研究经济发展轨迹和人类足迹脉络,乍看是超出教育范围很远了,殊不知,近年来教育发展的障碍与变革的瓶颈,恰恰在于人们对超出教育范围很远的事忽略得太多,对时代的发展变化表现迟钝。
这种现状必须需要得到改变,教育变革之路需要到教育之外去寻求。
关键词:人类历史;教育变革;教育视野中图分类号:G40-05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4038(2014)07-0003-06收稿日期:2014-05-30作者简介:周洪宇,男,湖北武汉人,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教育研究院院长,主要从事中国教育史、教育政策、第三次工业革命与教育变革研究;徐莉,女,河北承德人,河北师范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终身教育与培训研究》杂志主编,主要从事教师教育、终身教育、第三次工业革命与教育变革研究。
教育学人的解释,但无论何种解释,其对机器化体系以及不同能源动力系统的被发现和利用这两大特征的认识是统一的。
“工业化的关节点在于一个‘化’字,也就是说,在国民经济生产过程中,大机器生产不仅运用于工业部门,而且还深入推广运用于其他各个生产领域。
与此同时,伴随着这一工业主义的深入发展,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都相应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1]在整个工业化进程中,人类在持续创造巨大物质财富和文化成果的同时,也在对地球环境和资源进行疯狂地开发、掠夺、破坏和非理性的生产与占有。
愈是接近现代,这种破坏愈是惨烈。
后发国家在之后的工业化过程中,从起步开始就已经陷入巨大的资源瓶颈中,其给地球承载力带来的压力更是可想而知。
不仅如此,在能源日益紧缺的情况下,工业文明带来的矛盾日益尖锐,愈来愈陷入它的极端逐利性、疯狂性、强权性、对人类欲望的无限释放和追求中,造成人类为争夺有限资源而引发的冲突频发,流血与死亡不断。
全球金融危机和日趋恶化的环境破坏,向人们猛烈地敲响了警钟:工业文明并非十全十美,人类已经陷入了生存的绝境。
如果我们继续在这条道路上走下去,而不能够想出一条可持续生存的方式,将面临灭绝之灾。
历史上,人们将工业化进程中所发生的重大变革视为工业革命,并认为人类进入工业文明阶段后至今已经发生了两次工业革命,并正在发生第三次工业革命。
从能源动力系统变革看,第一次工业革命,带来了以煤炭为主体的能源系统的使用;第二次工业革命让世界进入化石燃料能源系统阶段。
如今,这个发展阶段到了一个必须突破的新节点上,资源的有限性及其对环境的污染和人类的危害成为了无可回避的危机。
寻求解决这个危机,成为了推动新的经济形式的原动力。
[2]经历了2008-2009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严重衰退,世界经济发展目前处于深度调整之中。
国际金融危机刺激了科技进步和创新步伐的加快,推动着世界产业变革与结构调整。
种种迹象表明,人类发展的总趋势,正朝着一场深刻的新的经济革命转向,这场新经济革命正是被西方学者称谓的第三次工业革命。
何谓第三次工业革命?简单说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核心是数字化制造和新能源、新材料的应用。
它将带来一场深刻的能源替代革命。
在这场革命中,新经济体系和经济发展模式将由此孕育产生。
①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核心,一是新大数据与互联网技术及新材料;二是新能源,将化石能源替换成新的可再生能源;三是靠新技术新材料实现与新能源的融合来实现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根本更替。
[3]这是一场划时代的革命,说它是划时代的,是因为这场革命是对工业经济基础进行釜底抽薪的革命。
西方学者预言,第三次工业革命是工业文明史上最后一次伟大的工业革命,它的建成将标志着两百年来大量劳动力所创造的商业传奇的结束,而由协同合作、社交网络和专业技术人员所创建的新时代的开始。
如果说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启了工业文明的大门,使19世纪的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第二次工业革命将工业文明推向了顶峰,为20世纪的人们开创了新世界,也因此把工业文明带到了结点,那么,第三次工业革命将终结工业文明,为人类开启新的文明之门。
②这正是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是我们所正面临的人类历史发展的拐点处。
二、中国发展拐点的历史关口全人类十字路口的出现,把正在现代化建设道路上奋力前行的中国推到了历史的十字路口。
前两次工业革命的缺席,使我国没有赶上西方的工业化进程,而成为工业化的后发国家。
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起,我国在工业基础十分薄弱的条件下,开始了自己以工业化为核心的新现代化征程。
经历了从传统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到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时期,我国工业化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我国经济国情已经从农业经济大国转变为工业经济大国。
但我们的工业化仍然没有完成,工业化进程仍在途中。
今天,正当新教育学人中国雄心勃勃地跨入工业化国家行列之际,眼前却横出一块“工业文明将就此止步”的警示牌,令我国蓦然站在了时代大转型的历史关口。
站在这个历史关口,我们该何去何从?一方面,继续西方式的工业化道路,将遭遇的障碍已经难以逾越:西方国家的工业化已经先入为主地耗掉了大部分资源,世界资源与环境的危机处在一触即发的时代背景下,我国的工业化已经没有空间;另一方面,我国自身30多年压缩式增长带来的高密度污染,直接影响着中国社会、生活与经济安全,成为阻碍继续工业化脚步的内部原因。
因而,无论是应对世界新经济发展的冲击,还是寻求资源及环境的支持力,都迫使我们必须停住未完成的工业化进程的脚步,拐进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实现从工业经济向生态经济的战略转型。
[4]这就必须对近百年以来以工业化为目标的现代化战略思路被迫进行修改和调整,意味着中国必须离开原有西方式工业化的标杆和参照系,重新开辟一条前人从未走过的路。
这对中国而言,挑战是空前的。
新的道路该向何方?又该从哪里走出?我国必须做出何去何从的历史选择。
可喜的是,我国近年来已经开始做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的文明转型,把未完成的工业化进程导入生态文明与生态经济建设的轨道上来,实现从工业经济向生态经济的战略转型。
然而,目前的经济转型还存在不彻底性,主要表现为工业经济向生态经济的转型并没有提升到时代级别上,即我们的经济转型还没有行动自觉地进入到触动工业经济模式弊端的层级,转型还只是形势倒逼下一种外部治理的改良。
新旧文明形态转型必然是一个涉及到资源形态、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产业形态、科技创新范式等的重大变革,需要我们站在时代的高度上,从经济、社会、文化、生活、政治等方面进行系统的转型。
如果这个根基打不牢,新的文明大厦建设不好,就会影响到下一个经济时代从起点开始的周期目标。
中国正处在步入这个长周期发展目标的拐点期与奠基期,其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突破,如何在跨入下一个时代起跑中标准起点和跑道,从实现文明形态根本跨跃之奠基处走出来一条新路来。
这就需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思想解放,需要跳出囿于工业文明框架中的生态文明观,代之以全新的财富观与价值观基础上的为新文明大厦奠基的生态文明观。
也因而需要人类发展全新向标的蓝图参考。
第三次工业革命理论给出了支撑新文明形态的五大经济支柱基本框架,这五大支柱开启了新时代的大门,是在奠基意义上为人类走向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基本思路。
整个系统是交互式、综合和无缝的,并实现了一个独立的技术平台。
即这些彼此协同作用的支柱,将创建一个可以改变世界的新的经济模式。
这就不仅能为我们提供大的背景参照,更可以弥补我们的短板,启发我们多一份有前瞻性的自觉和目光,在奠基层级上对本国转型进行总体设计时,选准落脚点,减少摸索中的盲目性。
而如果能抢占先机,抓住和利用好第三次工业革命重大机遇,借机弯道超车,在工业化的半路直接跨上新文明时代列车,中国的发展必将如虎添翼,不仅会很快铺平与世界共赢的和平崛起之路,而且极有可能成为引领亚洲进入下一个伟大经济时代的核心力量。
冲破资源环境的制约、借力新能源和现代通讯技术的有机结合,今天的中国比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具备推动和引领新一轮经济革命的动力与能力。
第一是由我们作为环境压力最大国家转变而来的文明创新的巨大动力;第二是尚未完全实现工业化情况下,进入新文明转型的较低成本;第三是在长期探索中,我们已经积累起来了将世界大趋势与本国国情相结合的丰富发展经验;第四是具备了承担新文明创新所需要的时代高度与物质基础;第五是得天独厚的与低能耗、可持续的生态经济相契合的五千年文明的文化禀赋优势。
错过前两次工业革命,让我们痛失了工业现代化发展的良机,这一次有了充分自信,十足底气的我们,再也不能迟疑,不能错过了。
第三次工业革命是实现中国伟大梦想的新征程上再也不能痛失的良机。
中国新一轮改革处在了人类发展的拐点处,必教育学人须顺应这一总趋势。
两个历史拐点的交汇将改变中国,改变世界。
三、人类发展历史拐点处:教育该走向何方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会常常为眼睁睁地看着某种现状应该变革却束手无策而痛心不已。
耳旁充斥的是人们的大声疾呼与期盼。
人们的疾呼反映了对教育现状的焦虑,对教育变革的望眼欲穿的等待与期盼。
然而,教育没有改革吗?这些年,为了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我国教育变革的脚步一刻未曾停止过,但是改革又往往事与愿违,更多时候,人们并没有买账。